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063157閱讀:203來源:國知局
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觸控技術已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電子裝置的顯示設備中,以便于使用者利用觸控方式操控該電子裝置的運行。一般而言,電子裝置的觸控顯示設備包括觸控面板以及顯示模塊。觸控面板包括基板、多個感應電極以及多條金屬導線,其中基板可劃分成可視觸控區(qū)以及周邊線路區(qū),多個感應電極設置于基板且配置于可視觸控區(qū)中,多條金屬導線設置于基板且配置于周邊線路區(qū)中,且每條金屬導線分別電性連接于對應的感應電極。觸控面板與顯示模塊相貼合,借此以組構成為電子裝置的觸控顯示設備。

此外,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的進步,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例如移動電話、平板計算機、便攜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備。一般而言,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需包括天線以及無線信號處理模塊,其中天線設置為無線信號收發(fā)組件,且通常以外加的方式設置于電子裝置的電路板上或殼體的內表面。然而,電子裝置逐漸朝向輕薄及高密集度的趨勢發(fā)展,傳統(tǒng)的天線組件及其設置方式將占據(jù)電子裝置內部的空間,影響內部線路布局,使電子裝置的厚度無法進一步降低,且將增加電子裝置的組裝步驟與材料成本。此外,傳統(tǒng)的天線組件及設置方式容易造成信號干擾,影響天線的無線通信功能以及觸控面板的觸控效能。因此,實有必要發(fā)展一種可將天線整合于觸控面板的結構,以解決先前技術所面臨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可應用于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無須使用外加的天線組件,可減少組裝步驟及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可以避免信號干擾,確保觸控面板的觸控及天線的無線信號傳輸?shù)男堋?/p>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可提升觸控面板操控的靈敏度,改善電阻電容延遲的現(xiàn)象,以獲致高質量光學特性,且其結構輕薄,可簡化制程,還可降低整體裝置的疊構厚度。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其天線輻射體整合設置于觸控面板的可視觸控區(qū)的空白區(qū),且可于形成可視觸控區(qū)的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及周邊線路區(qū)的金屬導線時,一并于相同制造流程中生成,借以獲致相同的厚度值。由于本發(fā)明天線結構為透明且位于可視觸控區(qū),因此不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整體構成尺寸,也不會造成信號干擾。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包含透光基板、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以及天線模塊。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設置于透光基板的至少一表面,且組配形成可視觸控區(qū),其中可視觸控區(qū)包含至少一重疊空白區(qū),不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的垂直投影有交集。天線模塊設置于透光基板的該至少一表面,且天線模塊至少部份位于重疊空白區(qū)。天線模塊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彼此絕緣隔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設備,該觸控顯示設備包括玻璃外蓋、顯示模塊以及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設置于玻璃外蓋與顯示模塊之間,且其結構包含透光基板、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以及天線模塊。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設置于透光基板的至少一表面,且組配形成可視觸控區(qū),其中可視觸控區(qū)包含至少一重疊空白區(qū),不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的垂直投影有交集。天線模塊設置于透光基板的該至少一表面,且天線模塊至少部份位于重疊空白區(qū)。天線模塊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彼此絕緣隔離。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可應用于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無須使用外加的天線組件,可減少組裝步驟及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可以避免信號干擾,確保觸控面板的觸控及天線的無線通信效能。而本發(fā)明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還可提升觸控面板操控的靈敏度,改善電阻電容延遲的現(xiàn)象,以獲致高質量光學特性,其結構輕薄,可簡化制程,還可降低整體裝置的疊構厚度。又本發(fā)明將天線輻射體整合設置于觸控面板的可視觸控區(qū)的空白區(qū),可于形成可視觸控區(qū)的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及周邊線路區(qū)的金屬導線時,一并于相同制造 流程中生成,借以獲得相同的厚度值。由于本發(fā)明天線結構為透明且位于可視觸控區(qū),因此不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整體構成尺寸,也不會造成信號干擾。

附圖說明

圖1A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1B及圖1C為圖1A中具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的對應關系示意圖。

圖3A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B及圖3C為圖3A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4A為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4B及圖4C為第4A圖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5A為本發(fā)明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5B及圖5C為第5A圖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6A為本發(fā)明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6B及圖6C為第6A圖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設備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 觸控面板

11 透光基板

111 第一透光薄膜

112 第二透光薄膜

113 可視觸控區(qū)

114 周邊線路區(qū)

12 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

121 第一感測電極

122 第二感測電極

131 第一金屬導線

132 第二金屬導線

14 天線模塊

141 天線輻射體

1411 第一天線輻射體

1412 第二天線輻射體

142 第一連接線

143 饋接墊片

144 第二連接線

145 外加天線輻射體

1451 饋接部

151 第一空白區(qū)

152 第二空白區(qū)

153 重疊空白區(qū)

161 第一扁平電纜連接區(qū)

2 玻璃外蓋

3 顯示模塊

4 觸控顯示設備

S1 第一表面

S2 第二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體現(xiàn)本發(fā)明特征與優(yōu)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后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發(fā)明能夠在不同的實施方式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且其中的說明及附圖在本質上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

圖1A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1B及圖1C為圖1A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本發(fā)明的觸控面板1可應用于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動電話、平板計算機、便攜計算機、穿戴式裝置或顯示器,以提供影像顯示、觸控及無線信號收發(fā)的功能。本發(fā)明的觸控面板1包含至少一透光基板11、一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以及一天線模塊14。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至少一表面,且組配形成可視觸控區(qū)113,其中可視觸控區(qū)113包含至少一重疊空白區(qū)153,該重疊空白區(qū)153不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垂直投影有交集。天線模塊14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至少該表面,且天線模塊14至少部份位于重疊空白區(qū)153。天線模塊14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彼此絕緣隔離。于本實施例中,透光基板11包含第一透光薄膜111及第二透光薄膜112,且第一透光薄膜111與第二透光薄膜112可以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COA)黏合而構成該透光基板11。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則可包含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21,設置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以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22,設置于第二透光薄膜112的下表面。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還彼此交錯排列且相互絕緣隔離。

觸控面板1還包含多條第一金屬導線131,設置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并于可視觸控區(qū)113的周圍組配形成周邊線路區(qū)114。第一金屬導線131電連接于第一感測電極121,并整合導接至第一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1。同樣地,觸控面板1還包含多條第二金屬導線132,設置于第二透光薄膜112的下表面,并組配于周邊線路區(qū)114,且電連接于第二感測電極122,并整合導接至第二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2。于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的可視觸控區(qū)113內具有至少一第一空白區(qū)151,不與第一感測電極121的垂直投影有交集;以及至少一第二空白區(qū)152,不與第二感測電極122的垂直投影有交集。換句話說,任意兩個第一感測電極121之間可組配形成一第一空白區(qū)151 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任意兩個第二感測電極122之間則可組配形成一第二空白區(qū)152于第二透光薄膜112的下表面。第一空白區(qū)151與第二空白區(qū)152則再共同組配形成前述重疊空白區(qū)153,該重疊空白區(qū)153不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及第二感測電極122的垂直投影有所交集。天線模塊14包含至少一天線輻射體141,設置于第一空白區(qū)151,與第一感測電極121隔離絕緣,且位于重疊空白區(qū)153。天線輻射體141可由細微金屬網(wǎng)格結構所構成,且為透明可透光。于本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還包含第一連接線142及饋接墊片143,其中第一連接線142組配用以饋送信號,且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天線輻射體141與設置在周邊線路114的饋接墊片143之間,進而達到傳送及接收無線信號的功能。再者,天線模塊14亦包含第二連接線144,連接于天線輻射體141與第一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1的一接地端之間。

請再參閱圖1B。于一些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第一金屬導線131及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可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相同表面(即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前述制程步驟簡述如下:首先,提供第一透光薄膜111。接著,形成一金屬導電層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的后,利用光阻及曝光顯影制程,轉移一特定圖案于金屬導電層。然后,利用蝕刻制程移除部分的金屬導電層,以形成天線模塊14、第一金屬導線131及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多個第一感應電極121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同一表面上。應注意的是,前述制程步驟僅為例示,天線輻射體14、第一金屬導線131與金屬網(wǎng)網(wǎng)格線路12的多個第一感應電極121于同一制程步驟一次成型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同一表面的方式并不以此為限,其他適用的制程步驟亦可列入?yún)⒖肌?商鎿Q地,天線模塊14、第一金屬導線131及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可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下表面,其制程步驟與前述實施例相同,于此便不再贅述。

于前述實施例中,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相異表面上。為獲致重疊空白區(qū)153,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的位置配置采彼此交錯排列,且相互隔離絕緣。圖2即揭示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彼此的對應關系。如圖2所示,觸控感測金 屬網(wǎng)格12具有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21設置于第一表面S1;以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22設置于第二表面S2。任意兩個第一感測電極121之間可組配構成第一空白區(qū)151;而任意兩個第二感測電極122之間則可組配構成第二空白區(qū)152。借此,第一空白區(qū)151與第二空白區(qū)152共同交疊組配構成重疊空白區(qū)153,該重疊空白區(qū)153不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的垂直投影產(chǎn)生交集。應注意的是,重疊空白區(qū)153的構成并不僅限于前述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規(guī)則交錯排列的形式。

圖3A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B及圖3C為圖3A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3A至圖3C所示的觸控面板1,其細部結構、組件與功能與圖1A至圖1C所示的觸控面板1相似,且相同的組件標號代表相同的組件、結構與功能,于此不再贅述。相較于圖1A至圖1C所示的實施例,于本實施例中的天線模塊14為一耦合饋送天線,其結構還包含至少一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設置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以及至少一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設置于第二透光薄膜112的下表面并與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信號耦合。于本實施例中,任意兩個第一感測電極121之間組配形成有第一空白區(qū)151,落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而任意兩個第二感測電極122之間則組配形成有第二空白區(qū)152,落于第二透光薄膜112的下表面。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即設置于第一空白區(qū)151;而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則設置于第二空白區(qū)152,且均落于重疊空白區(qū)153內。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為透明可透光,且可由細微金屬網(wǎng)格結構所構成。天線模塊14還包含第一連接線142與饋接墊片143,其中第一連接線142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饋接墊片143之間,借此以傳輸與接收無線信號。天線模塊14亦包含有一第二連接線144,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第二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2的接地端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第一連接線142與饋接墊片143、第一金屬導線131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平面,即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上表面。同樣地,天線 模塊14的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與第二連接線144、第二金屬導線132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二感測電極122亦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平面,即第二透光薄膜112的下表面??商鎿Q地,天線模塊14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第一連接線142與饋接墊片143、第一金屬導線131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第一透光薄膜111的下表面,其制程步驟與前述實施例相似,于此不再贅述。

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光薄膜111與第二透光薄膜112的構成材料可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醚亞酰胺(Polyetherimide,PEI)、聚苯砜(Polyphenylensulfone,PPSU)、聚酰亞胺(Polyimide,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環(huán)烯烴類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液晶高分子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或其組合等,且不以此為限。于一些實施例中,形成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金屬導電材料可選自銅、金、銀、鋁、鎢、鐵、鎳、鉻、鈦、鉬、銦、錫或其至少任意二者以上所組成的復合材料。

于一些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應電極121與第二感應電極122的細微線路線寬以介于1μm至10μm之間為較佳,且以介于2μm至7μm之間為更佳。此外,天線模塊14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應電極121與第二感應電極122的細微線路的線厚以介于0.3μm至7μm之間為較佳,且以介于0.4μm至5μm之間為更佳。于一些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的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應電極121與第二感應電極122的金屬網(wǎng)網(wǎng)格線路12的第一感應電極121與第二感應電極122的線厚與天線輻射體14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的線厚實質上相等。

圖4A為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4B及圖4C為圖4A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4A至圖4C所示的觸控面板1其結構包含透光基板11、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與天線模塊14。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包含多個第一感測電極121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以及多個第二感測電極122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下表面。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彼此交錯 排列設置,以組配構成可視觸控區(qū)113,并相互隔離絕緣。于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的可視觸控區(qū)113具有不與第一感測電極121的垂直投影有所交集的第一空白區(qū)151;以及不與第二感測電極122的垂直投影有所交集的第二空白區(qū)152。換言之,任意兩個第一感測電極121之間可組配形成第一空白區(qū)151于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而任意兩個第二感測電極122之間可組配形成第二空白區(qū)152于透光基板11的下表面。第一空白區(qū)151與第二空白區(qū)152則共同疊交組配形成重疊空白區(qū)153,且使其不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22的垂直投影有所交集。天線模塊14則包含天線輻射體141、第一連接線142、饋接墊片143以及第二連接線144。天線輻射體141為透明可透光,且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并落于重疊空白區(qū)153。第一連接線142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天線輻射體141與設置在周邊線路114的饋接墊片143之間,用以傳送及接收無線信號。第二連接線144則連接于天線輻射體141與第一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1的接地端。

在一些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第一金屬導線131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平面上(即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應注意的是,前述制程步驟僅為例示,天線輻射體14、第一金屬導線131與金屬網(wǎng)網(wǎng)格線路12的多個第一感應電極121于同一制程步驟一次成型于透光基板11的同一表面的方式并不以此為限,其他適用的制程步驟亦可列入?yún)⒖肌?/p>

圖5A為本發(fā)明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5B及圖5C為圖5A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5A至圖5C所示的觸控面板1,其細部結構、組件與功能與圖4A至圖4C所示的觸控面板1相似,且相同的組件標號代表相同的組件、結構與功能,于此不再贅述。相較于圖4A至圖4C所示的實施例,于本實施例中的天線模塊14為一耦合饋送天線,其結構還包含一天線輻射體1411,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下表面,并與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信號耦合。于本實施例中,任意兩個第一感測電極121之間組配形成有第一空白區(qū)151,落于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而任意兩個第二感測電極122之間則組配形成有第二空白區(qū) 152,落于透光基板11的下表面。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即設置于第一空白區(qū)151;而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則設置于第二空白區(qū)152,且均落于重疊空白區(qū)153內。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為透明可透光,且可由細微金屬網(wǎng)格結構所構成。天線模塊14還包含有第一連接線142與饋接墊片143,其中第一連接線142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饋接墊片143之間,用以傳送及接收無線信號。天線模塊14亦包含有一第二連接線144,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第二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2的接地端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第一連接線142與饋接墊片143、第一金屬導線131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平面,即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同樣地,天線模塊14的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與第二連接線144、第二金屬導線132與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二感測電極122亦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平面,即透光基板11的下表面。據(jù)此,即可得本發(fā)明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

圖6A為本發(fā)明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6B及圖6C為圖6A中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于不同視角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如圖6A至圖6C所示的觸控面板1,其細部結構、組件與功能與圖5A至圖5C所示的觸控面板1相似,且相同的組件標號代表相同的組件、結構與功能,于此不再贅述。且本實施例中的天線模塊14亦為一耦合饋送天線。相較于圖5A至圖5C所示的實施例,圖6A至圖6C中的天線模塊14具有第一連接線142,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第一天線輻射體1411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第一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1之間,用以傳送及接收無線信號。同樣地,天線模塊14亦包含有第二連接線144,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第二天線輻射體1412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第二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2的接地端之間。據(jù)此,即可得本發(fā)明具有透明且可耦合饋送天線的觸控面板。

圖7為本發(fā)明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如圖7所示的觸控面板1,其細部結構、組件與功能與圖4A至圖4C所示的觸控面板1相似,且相同的組件標號代表相同的組件、結構與功能, 于此不再贅述。相較于圖4A至圖4C所示的實施例,于圖7中的天線模塊14具有至少一天線輻射體141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且落于可視觸控區(qū)113內;以及一外加天線輻射體145設置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且落于周邊線路區(qū)114。于本實施例中,天線輻射體141位于重疊空白區(qū)153內。天線模塊14還具有第一連接線142,電連接于天線輻射體141與外加天線輻射體145之間。外加天線輻射體145還具有一饋接部1451,用以組配使第一連接線142得以透過饋接部1451而傳送及接收無線信號。天線模塊14還包含有第二連接線144,電連接于設置在可視觸控區(qū)113的天線輻射體141與設置在周邊線路區(qū)114的第一扁平電纜連接區(qū)161的接地端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天線模塊14的天線輻射體141、第一連接線142與第二連接線144、第一金屬導線131、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12的第一感測電極121以及外加天線輻射體145由相同的制造流程同步形成于同一平面,即透光基板11的上表面??商鎿Q地,天線模塊14的天線輻射體141、第一連接線142與第二連接線144以及外加天線輻射體145可由設置于透光基板11的下表面。

圖8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設備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的觸控顯示設備結構可應用于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動電話、平板計算機、便攜計算機、穿戴式裝置或顯示器,以提供影像顯示、觸控及無線信號收發(fā)的功能。如圖8所示,觸控顯示設備4包括玻璃外蓋2、顯示模塊3以及觸控面板1。于本實施例中的觸控面板1,其細部結構、組件與功能與圖4A至圖4C所示的觸控面板1相似,且相同的組件標號代表相同的組件、結構與功能,于此不再贅述。觸控面板1設置于玻璃外蓋2與顯示模塊3之間。于一些實施例中,顯示模塊3可為但不限于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面板(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或電子紙顯示面板(electronic ink display panel)??商鎿Q地,于本實施例中,圖1A至圖1C、圖3A至圖3C、圖5A至圖5C、圖6A至圖6C與圖7所示的其他變化例于此亦可并入?yún)⒖肌?/p>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可應用于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電子裝置,無須使用外加的天線組件,可減少組裝步驟及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可以避免信號干擾,確保觸控面板的觸控及天線的無線通信效能。而本發(fā)明具有透明天線的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設備, 還可提升觸控面板操控的靈敏度,改善電阻電容延遲的現(xiàn)象,以獲致高質量光學特性,其結構輕薄,可簡化制程,還可降低整體裝置的疊構厚度。又本發(fā)明將天線輻射體整合設置于觸控面板的可視觸控區(qū)的空白區(qū),可于形成可視觸控區(qū)的觸控感測金屬網(wǎng)格及周邊線路區(qū)的金屬導線時,一并于相同制造流程中生成,借以獲得相同的厚度值。由于本發(fā)明天線結構為透明且位于可視觸控區(qū),因此不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整體構成尺寸,也不會造成信號干擾。

本發(fā)明得由本領域技術人員任意進行各種變化,然而皆不脫離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