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感測裝置以及使用其的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374887閱讀:15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感測裝置以及使用其的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感測裝置以及使用其的顯示裝置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guān)于一種感測裝置,特別是有關(guān)于一種具有差動電容/電阻測量的感 測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已知的感測裝置包括感測陣列以及檢測單元。感測陣列是由多個水平感測電極以 及多個垂直感測電極所組成,其中,水平感測電極與垂直感測電極交錯。當一物體(例如手 指或觸控筆)接近感測陣列時,檢測單元可測量與感測電極相關(guān)的電容/電阻,以檢測到物 體的存在,更判斷出物體的觸控座標或觸控位置。由檢測單元所測量的電容/電阻可以是 形成在一對交錯的水平與垂直感測電極的交越點上的相互電容(mutual-capacitance)、形 成在水平/垂直感測電極與物體之間的自身電容(self-capacitance)或者使形成在水平/ 垂直感測電極與一相對電極(counter electrode)之間的電阻。在感測裝置的操作期間, 來自周遭環(huán)境而傳送至水平與垂直感測電極的噪聲耦合可能會導(dǎo)致錯誤。因此,為了關(guān)于 感測電極的電容/電阻而提供了差動測量,已消除來自周遭環(huán)境的噪聲。
對于已知的差動測量,檢測單元包括單一差動放大器,且此差動放大器耦接一對 感測電極,以分別產(chǎn)生表示電容(相互電容或自身電容)/電阻的輸出電壓。為了測量產(chǎn)生 于感測陣列的所有電容/電阻,差動放大器連續(xù)地切換耦接不同的感測電極對。因此,對于 具有大尺寸感測陣列的感測裝置,包括單一差動放大器的檢測單元需花費長時間去測量產(chǎn) 生于感測裝置的感測陣列的所有電容/電阻,以檢測物體的存在。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感測裝置,其依序地操作在多個操作期間。感測裝置包括多個第 一電極、多個差動放大器、以及多個感測電路。所述第一電極依序地配置。這些差動放大 器至少包括一第一差動放大器以及一第二差動放大器,且每一差動放大器包括一第一輸入 端以及一第二輸入端。每一感測電路具有一輸入端以及一輸出端。這些感測電路至少包括 一第一感測電路、一第二感測電路、以及一第三感測電路。這些感測電路的輸入端耦接多個 第一電極。這些感測電路的輸出端耦接這些差動放大器。這些感測電路中至少一者的輸出 端耦接第一差動放大器與第二差動放大器。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感測裝置。此感測裝置依序地操作在多個操 作期間,且包括多個第一電極、多個差動放大器、以及多個感測電路。這些第一電極,依序地 配置。這些差動放大器至少包括一第一差動放大器以及一第二差動放大器,且每一差動放 大器包括一第一輸入端以及一第二輸入端。每一感測電路具有一輸入端以及一輸出端。這 些感測電路至少包括一第一感測電路、一第二感測電路、以及一第三感測電路。這些感測電 路的輸出端耦接這些差動放大器,且這些感測電路中至少一者的輸出端耦接第一差動放大 器與第二差動放大器。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其中
圖1a-1c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操作于多個操作期間的感測裝置;
圖2表示在每一操作期間中,圖1a-1c的多個電極組與多個感測電路之間的耦接;
圖3a_3d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操作于多個操作期間的感測裝置;
圖4表示在每一操作期間中,圖3a_3d的多個電極組與多個感測電路之間的耦接;
圖5a_5c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操作于多個操作期間的感測裝置;
圖6表示在每一操作期間中,圖5a_5c的多個電極組與多個感測電路之間的耦接;
圖7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內(nèi)的感測電路;以及
圖8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感測裝置內(nèi)的感測電路。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I 感測裝置;10 檢測單元;
11 傳送器;12 感測陣列;
70 電流源;71…73 開關(guān);
74 電容器;80 電壓源;·
81,82 電阻器;100_1…100_4 感測電路;
101 處理器;Aint 放大器;
AMP…AMP3 差動放大器;
Cint 電容器;IN 感測電路的輸入端;
IN+ 差動放大器的正輸入端;
IN- 差動放大器的負輸入端;
INTl-1NT4 積分器;0UT 感測電路的輸出端;
0UT_AMP IN+ 差動放大器的輸出端;
P1...PlO 操作期間; R1...R20 接收電極;
S21、S22、S41、S42、S61、S62 步階;
Soutl... Sout3 輸出信號;
ST 傳送信號;ΤΡ··Τηι 傳送電極。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感測裝置。參閱圖1,感測裝置I包括多個傳送電極Tl-Tm、多個接收電極Rl-Rn、一檢測單元10、以及一傳送器11。其中,m、n都為整數(shù)。傳送電極Tl-Tm依序地配置,且接收電極Rl-Rn也依序地配置。傳送電極Tl-Tm與接收電極 Rl-Rn交錯以形成感測陣列12。在此實施例中,以十二條接收電極Rl_R20(n=20)為例來說明。檢測單元10包括多個感測電路100、多個差動放大器AMP、以及一處理器101。差動放 大器AMP的操作如同模擬數(shù)字轉(zhuǎn)換器。在圖1a的實施例中,以三個感測電路100_1-100_3 以及兩個差動放大器AMPl與AMP2為例來說明。參閱圖la,感測電路100_1_100_3分別包括 積分器INT1-1NT3,且積分器INT1-1NT3的每一者包括一放大器Aint以及一電容器Cint。 感測電路100_1-100_3的每一者具有一輸入端IN以及一輸出端OUT。在積分器INT1-1NT3 的每一者中,放大器Aint的一輸入端稱接對應(yīng)的感測電路的輸入端IN,而另一輸入端f禹接 感測裝置I的一接地電位。對于感測電路100_1-100_3的每一者的積分器,電容器Cint耦 接于對應(yīng)感測電路的輸入端IN與輸出端OUT之間。差動放大器AMPl與AMP2的每一者具 有一正輸入端IN+、負輸入端IN-、以及輸出端0UT_AMP。感測電路100_1的輸出端OUT耦接 差動放大器AMPl的正輸入端IN+。感測電路100_2的輸出端OUT耦接差動放大器AMPl的 負輸入端IN-以及差動放大器AMP2的正輸入端IN+。感測電路100_3的輸出端OUT耦接差 動放大器AMP2的負輸入端IN-。差動放大器AMPl與AMP2的輸出端0UT_AMP分別產(chǎn)生輸出 信號Soutl與Sout2至處理器101。
感測裝置I操作在多個操作期間。在每一個操作期間內(nèi),既定數(shù)量的接收電極耦 接在一起,且定義為一電極組。在此實施例中,感測裝置I在操作期間Pl-PlO操作(圖2所 示),且兩條接收電極(既定數(shù)量=2)耦接在一起以定義為一電極組。根據(jù)感測電路的數(shù)量, 在操作期間Pl-PlO的每一者中定義三個電極組,且此三個電極組彼此不重疊。每一電極組 耦接一感測電路的輸入端IN。圖2表示在操作期間Pl-PlO中三個電極組與三個個感測電 路100_1-100_3之間的耦接。在圖2中僅呈現(xiàn)在操作期間Pl-PlO中接收電極R1-R20的掃 描而沒有呈現(xiàn)傳送電極Tl-Tm的掃描。參閱圖2,在作期間Pl-PlO的每一者中,每一電極組 所耦接的感測電路以其元件符號來表示。舉例來說,參閱圖1a與圖2,在操作期間P5中,感 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9-R10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 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7-R8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 收電極R5-R6所定義的電極組。
參閱圖1b與圖2,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6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偏移一步階S21而重新定義,其中,步階 S21表示向上偏移一條接收電極。根據(jù)步階S21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 接由接收電極RlO-Rll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 電極R8-R9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6-R7 所定義的電極組。
參閱圖1c與圖2,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7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偏移一步階S22而重新定義,其中,步階 S22表示向上偏移三條接收電極。根據(jù)步階S22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 接由接收電極R13-R14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 極R11-R12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9-R10 所定義的電極組。
接著,參閱圖2,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8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路 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再次借由偏移步階S21而重新定義。在接下來的 操作期間P9-P10中,分別耦接感測電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步階S21與S22以一偏移周期來重新定義。當操作期間PlO完成時,感測裝置I的操作可借由 偏移步階S22而返回操作期間Pl。接著,在接下來的操作期間P2-P10,分別耦接感測電路 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重復(fù)地偏移步階S21與S22以一偏移周期來 重新定義。在此實施利中,步階S22大于步階S21,且作為最大步階。
在操作期間Pl-PlO的每一者中,傳送器11提供傳送信號ST至傳送電極Tl-Tm,因 此引起了在傳送電極Tl-Tm與接收電極R1-R20之間的電容耦合。根據(jù)在操作期間Pl-PlO 的每一者中三個電極組與感測電路100_1-100_3之間的耦接,由差動放大器AMPl與AMP2 所產(chǎn)生的輸出信號Soutl與Sout2根據(jù)電容耦合而改變。因此,輸出信號Soutl與Sout2 表不在傳送電極Tl-Tm與三個電極組之間的相互電容。處理器101接收輸出信號Soutl與 Sout2,且當物體接觸感測陣列12時,根據(jù)輸出信號Soutl與Sout2來檢測物體的存在,使 得可判斷物體的觸控座標或觸控位置。
參閱圖2,在操作期間Pl與P3-P10的每一者中,三個電極組的每一者的接收電極 為依序配置的。然而,在操作期間P2中,耦接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的電極組內(nèi)的接 收電極Rl與R20并非依序配置的。
在一些實施利中,于每一操作期間,三條接收電極耦接在一起以定義為一電極組。 在這些實施利中,是以十八條接收電極R1-R18 (n=18)為例來說明,且感測裝置I操作在 九個操作期間P1-P9 (如圖3a與圖4所示)。由于感測電路的數(shù)量沒有改變,因此在操作 期間P1-P9的每一者中仍定義三個電極組,且每一電極組耦接一感測電路的輸入端IN。圖 4表示在操作期間P1-P9中三個電極組與三個個感測電路100_1-100_3之間的耦接。在圖 4中僅呈現(xiàn)在操作期間P1-P9中接收電極R1-R18的掃描而沒有呈現(xiàn)傳送電極Tl-Tm的掃 描。參閱圖4,在作期間P1-P9的每一者中,每一電極組所耦接的感測電路以其元件符號來 表示。舉例來說,參閱圖3a與圖2,在操作期間P4中,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IN耦接由 接收電極R7-R9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4-R6所定 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1-R3所定義的電極組。
參閱圖3b與圖4,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5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偏移一步階S41而重新定義,其中,步階 S41表示向上偏移一條接收電極。根據(jù)步階S41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 接由接收電極R8-R10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 極R5-R7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2-R4所 定義的電極組。
參閱圖3c與圖4,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6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偏移步階S41而重新定義。根據(jù)步階S41 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9-R11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 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6-R8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 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3-R5所定義的電極組。
參閱圖3d與圖4,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7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偏移一步階S42而重新定義,其中,步階 S42表示向上偏移四條接收電極。根據(jù)步階S42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 接由接收電極R13-R15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10-R12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7-R9 所定義的電極組。
接著,參閱圖4,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8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路 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再次借由偏移步階S41而重新定義。在接下來的 操作期間P9中,分別耦接感測電路100_1-100_3的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步階S41 以一偏移周期來重新定義。當操作期間P9完成時,感測裝置I的操作可借由偏移步階S42 而返回操作期間Pl。接著,在接下來的操作期間P2-P9,分別耦接感測電路100_1-100_3的 輸入端IN的三個電極組,借由重復(fù)地偏移步階S41與S42以一偏移周期來重新定義。在此 實施利中,步階S42大于步階S41,且作為最大步階。
參閱圖4,在操作期間Pl與P4-P9的每一者中,三個電極組的每一者的接收電極為 依序配置的。然而,在操作期間P2與P3中,三個電極組中一者的接收電極非連續(xù)配置的。 舉例來說,在操作期間P2,耦接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的電極組內(nèi)的接收電極Rl與 R17-R18并非依序配置的。
在一些其他實施利中,如圖5a所示,檢測單元10包括四個感測電路以及三個差動 放大器。即是,與圖1a比較起來,檢測單元10更包括一感測電路1004以及一差動放大器 AMP3。感測電路100_4包括積分器INT4,且具有與感測電路100_1_1003相同的電路架構(gòu)。 差動放大器AMP3具有正輸入端IN+、負輸入端IN-、以及輸出端0UT_AMP。感測電路100_3 的輸出端除了耦接差動放大器AMP2的負輸入端IN-,也耦接差動放大器AMP3的正輸入端 IN+。感測電路100_4的輸出端OUT耦接差動放大器AMP3的負輸入端IN-。差動放大器 AMP3的輸出端0UT_AMP產(chǎn)生一輸出信號Sout3至處理器101。
在圖5a中,在每一操作期間,兩條接收電極耦接在一起以定義為一電極組,且以 十八條接收電極R1-R18為例來說明。因此,如圖6所示,感測裝置I操作在六個操作期間 P1-P6。由于感測電路的數(shù)量等于四,因此在操作期間P1-P6的每一者中定義四個電極組。 此四個電極組彼此不重疊。圖6表示在操作期間P1-P6中四個電極組與四個個感測電路 100_1-100_4之間的耦接。在圖6中僅呈現(xiàn)在操作期間P1-P6中接收電極R1-R18的掃描而 沒有呈現(xiàn)傳送電極Tl-Tm的掃描。參閱圖6,在作期間P1-P6的每一者中,每一電極組所耦 接的感測電路以其元件符號來表示。舉例來說,參閱圖5a與圖6,在操作期間P3中,感測電 路100_1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9-R10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 IN耦接由接收電極R7-R8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 R5-R6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4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3-R4所定義的電 極組。
參閱圖5b與圖6,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4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4的輸入端IN的四個電極組,借由偏移一步階S61而重新定義,其中,步階 S61表示向上偏移一條接收電極。根據(jù)步階S61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 接由接收電極RlO-Rll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 極R8-R9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6-R7所定 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4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4-R5所定義的電極組。
參閱圖5c與圖6,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5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 路100_1-100_4的輸入端IN的四個電極組,借由偏移一步階S62而重新定義,其中,步階S22表示向上偏移五條接收電極。根據(jù)步階S62的偏移,感測電路100_1的輸入端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15-R16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2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13-R14所定義的電極組,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切換為耦接由接收電極R11-R12 所定義的電極組,而感測電路100_4的輸入端IN耦接由接收電極R9-R10所定義的電極組。
接著,參閱圖6,當感測裝置I切換為在操作期間P6中操作時,分別耦接感測電路 100_1-100_4的輸入端IN的四個電極組,再次借由偏移步階S61而重新定義。當操作期間 P6完成時,感測裝置I的操作可借由偏移步階S62而返回操作期間P1。接著,在接下來的操作期間P2-P6,分別耦接感測電路100_1-100_4的輸入端IN的四個電極組,借由重復(fù)地偏移步階S61與S62以一偏移周期來重新定義。在此實施利中,步階S62大于步階S61,且作為最大步階。
參閱圖6,在操作期間Pl與P3-P6的每一者中,三個電極組的每一者的接收電極為依序配置的。然而,在操作期間P2中,耦接感測電路100_3的輸入端IN的電極組內(nèi)的接收電極Rl與R18并非依序配置的。
在操作期間P1-P6的每一者中,傳送器11提供傳送信號ST至傳送電極Tl_Tm,因此引起了在傳送電極Tl-Tm與接收電極R1-R18之間的電容耦合。根據(jù)在操作期間P1-P6 的每一者中四個電極組與感測電路100_1-100_4之間的耦接,由差動放大器AMP1-AMP3所產(chǎn)生的輸出信號Soutl-Sout3根據(jù)電容耦合而改變。因此,輸出信號Soutl-Sout3表示在傳送電極Tl-Tm與四個電極組之間的相互電容。處理器101接收輸出信號Soutl-Sout3,且當物體接觸感測陣列12時,根據(jù)輸出信號Soutl-Sout3來檢測物體的存在,使得可判斷物體的觸控座標或觸控位置。
表I表示在如圖1a-1c與圖2的實施例與圖5a_5c與圖6的實施例所示兩接收電極耦接在一起以定義為一電極組的情況下,檢測單元10的差動放大器的數(shù)量(以”x”表示)、在每一操作期間中耦接檢測單元10的接收電極的數(shù)量、與最大步階的接收電極偏移的數(shù)量之間的關(guān)系。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感測裝置,依序地操作在多個操作期間,包括 多個第一電極,依序地配置; 多個差動放大器,至少包括一第一差動放大器以及一第二差動放大器,且每一該差動放大器包括一第一輸入端以及一第二輸入端;以及 多個感測電路,每一該感測電路具有一輸入端以及一輸出端,其中,所述感測電路至少包括一第一感測電路、一第二感測電路、以及一第三感測電路; 其中,所述感測電路的所述輸入端耦接所述第一電極; 其中,所述感測電路的所述輸出端耦接所述差動放大器;以及 其中,所述感測電路中至少一者的該輸出端耦接該第一差動放大器與該第二差動放大器。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期間,預(yù)設(shè)耦接所述感測電路的所述第一電極借由偏移一偏移周期的一第一步階與一第二步階來定義,且該第二步階大于該第一步階。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操作裝置切換為操作在所述操作期間中的一第一操作期間時,預(yù)設(shè)耦接所述感測電路的所述第一電極的每一者以偏移該第一步階來重新定義。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操作裝置由該第一操作期間切換為操作在所述操作期間中的一第二操作期間時,預(yù)設(shè)耦接所述感測電路的所述第一電極的每一者以偏移該第二步階來重新定義。
5.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既定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電極耦接在一起以定義為一電極組,且至少定義一第一電極組、一第二電極組、以及一第三電極組; 其中,該第一感測電路的該輸入端耦接該第一電極組; 其中,該第二感測電路的該輸入端耦接該第二電極組;以及 其中,該第三感測電路的該輸入端耦接該第三電極組。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感測電路的該輸出端耦接該第一差動放大器的該第一輸入端; 其中,該第二感測電路的該輸出端耦接該第一差動放大器的該第二輸入端以及該第二差動放大器的該第一輸入端;以及 該第三感測電路的該輸出端耦接該第二差動放大器的該第二輸入端。
7.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電極中還定義一第四電極組; 其中,所述差動放大器還包括一第三差動放大器,且所述感測電路更包括一第四感測電路;以及 其中,該第三感測電路的該輸出端更耦接該第三差動放大器的該第一輸入端,且該第四感測電路的該輸入端與該輸出端分別耦接該第四電極組以及該第三差動放大器的該第二輸入端。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感測裝置,還包括 多個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一電極交錯; 其中,所述第一與第二差動放大器產(chǎn)生多個輸出信號,所述輸出信號表示在所述第二電極與所述第一電極之間的相互電容。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感測裝置,其特征在于,耦接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感測電極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一電極不重疊于耦接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感測電極中的另兩者的所述第一電極。
10.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感測裝置,依序地操作在多個操作期間,且包括 多個第一電極,依序地配置; 多個差動放大器,至少包括一第一差動放大器以及一第二差動放大器,且每一該差動放大器包括一第一輸入端以及一第二輸入端;以及 多個感測電路,每一該感測電路具有一輸入端以及一輸出端,其中,所述感測電路至少包括一第一感測電路、一第二感測電路、以及一第三感測電路; 其中,所述感測電路的所述輸出端耦接所述差動放大器,且所述感測電路中至少一者的該輸出端耦接該第一差動放大器與該第二差動放大器。
11.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對于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感測電路的每一者而言,在所述操作期間的每一者中,借由偏移一偏移周期的一第一步階與一第二步階中一者來切換耦接具有預(yù)設(shè)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電極,且該第二步階大于該第一步階。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期間的每一者中,耦接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感測電極中的一者的所述第一電極不重疊于耦接所述第一、第二、與第三感測電極中的另兩者的所述第一電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感測裝置以及使用其的顯示裝置。感測裝置依序地操作在多個操作期間。感測裝置包括多個第一電極、多個差動放大器、以及多個感測電路。所述第一電極依序地配置。所述差動放大器至少包括一第一差動放大器以及一第二差動放大器,且每一差動放大器包括一第一輸入端以及一第二輸入端。每一感測電路具有一輸入端以及一輸出端。所述感測電路至少包括一第一感測電路、一第二感測電路、以及一第三感測電路。所述感測電路的輸入端耦接多個第一電極。所述感測電路的輸出端耦接所述差動放大器。所述感測電路中至少一者的輸出端耦接第一差動放大器與第二差動放大器。
文檔編號G06F3/045GK103019484SQ2012102882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8月15日
發(fā)明者此下真司, 松井義和, 橋本和幸 申請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