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層主板固定柱及其應用的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電路板固定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雙層主板固定柱及其應用的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各種電子裝置已普及于吾人的日常生活中。這些電子裝置的內部通常均具有電路板以裝設電子組件。為了保護電子組件,電路板的穩(wěn)固性尤為重要。一般而言,計算機的主板在固定時,通常是利用兩種作法。第一種作法是在下層主板設置一由表面粘著技術(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SMT)所形成的軸套,然后利用螺絲穿過上層主板所設置的通孔并拴入此軸套中,以共同固定上層主板及下層主板。然而,這樣的方式往往有強度不足的缺憾,導致主板無法穩(wěn)固地固定。第二種作法是在上層主板及下層主板均挖設螺孔,并將雙頭攻牙的軸套設置于上、下層主板的螺孔之間,再以兩顆螺絲分別從兩邊來固定上、下層主板。然而,這樣的方式必須使用兩顆顆螺絲,無疑地提高了成本的負擔。由上述可知,在現(xiàn)有的主板固定技術中,仍存在著部分困難與挑戰(zhàn),以待克服。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是在提供一種雙層主板固定柱及其應用的系統(tǒng)。本發(fā)明的一目的在于僅以單顆螺絲來固定雙層主板,并提升固定的強度,以穩(wěn)固地固定上、下兩層主板。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一種雙層主板固定柱包含一環(huán)狀頂部以及多個第一彈性腳。這些第一彈性腳是彼此分開地設置于環(huán)狀頂部的一側。每一第一彈性腳包含一傾斜壁及一抵壓部。傾斜壁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面對另一第一彈性腳的一表面。抵壓部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遠離環(huán)狀頂部的一端。這些第一彈性腳的這些傾斜壁共同定義出一漸縮狀導槽,此漸縮狀導槽可被撐開。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抵壓部可包含一本體、一頸縮部、以及一抵壓鉤。頸縮部的一端是連接于本體。抵壓鉤是平行本體突出于頸縮部的另一端。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每一第一彈性腳包含一鉛直壁,連接于傾斜壁遠離抵壓部的一側,這些鉛直壁共同定義出一筒狀導槽。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鉛直壁切設有一螺紋。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環(huán)狀頂部包含一開口,其是連通于上述筒狀導槽。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雙層主板固定柱可包含一頂部凸墻,環(huán)繞地突設于環(huán)狀頂部的開口邊緣。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彈性腳的數(shù)量可為兩個或四個。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雙層主板固定柱可包含多個第二彈性腳,彼此分開地設置于環(huán)狀頂部背向第一彈性腳的另一側,其中,每一第二彈性腳包含一傾斜壁,形成于第二彈性腳面對另一第二彈性腳的一表面。
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其包含一如以上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一固定件、一第一主板及一第二主板。固定件具有一帽體及一柱體,柱體是壓靠于第一彈性腳的傾斜壁上。第一主板具有一通孔,其是由第一彈性腳的抵壓部所抵住。第二主板是夾抵于帽體與環(huán)狀頂部之間。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其包含一如以上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一固定件、一第一主板、以及一第二主板。固定件具有一帽體、一冠體及一柱體,柱體是壓靠于第一彈性腳的傾斜壁上,帽體是壓合于該些第二彈性腳上,冠體是壓靠于第二彈性腳的傾斜壁上。第一主板,具有一通孔,其是由第一彈性腳的抵壓部所抵住。第二主板是夾抵于第二彈性腳與環(huán)狀頂部之間。通過以上技術手段,使用者可將固定件插入漸縮狀導槽中,并施力于傾斜壁上,以將漸縮狀導槽向外撐開,從而帶動抵壓部去抵住第一主板的通孔。而第二主板則可由固定件的帽體或第二彈性腳來夾抵在環(huán)狀頂部上。借此,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可通過單一固定件來固定兩個主板。此外,通過固定件對傾斜壁的施力,抵壓部可緊抵著第一主板,故可實現(xiàn)穩(wěn)固固定的功效。以上所述僅是用以闡明本發(fā)明的目的、達成此目的的技術手段、以及其所產(chǎn)生的功效等等,本發(fā)明的具體細節(jié)將于下文中的實施方式及相關附圖中詳細介紹。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優(yōu)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的說明如下:圖1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示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圖2繪示應用圖1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的剖面圖;圖3繪示圖2所 示的抵壓部的局部剖面圖;圖4繪示圖2的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的剖面操作示意圖;圖5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圖6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圖7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再一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圖8繪示圖7的第二彈性腳的局部剖面圖;圖9繪示應用圖7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的側視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雙層主板固定柱120:環(huán)狀頂部130:頂部凸墻140a:第一彈性腳140b:第一彈性腳142a:傾斜壁142b:傾斜壁144a:抵壓部144b:抵壓部
146a:鉛直壁146b:鉛直壁150a:第二彈性腳150b:第二彈性腳152a:傾斜壁152b:傾斜壁160:漸縮狀導槽170a:抵壓鉤172a:頸縮部174a:本體176a:表面180:筒狀導槽190:開口2OO:固定件202:帽體204:柱體206:冠體300:第一主板302:通孔400:第二主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以附圖揭露本發(fā)明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jié)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應了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jié)不應用以限制本發(fā)明。換言之,在本發(fā)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細節(jié)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已知慣用的結構與組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圖1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示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圖2繪示應用圖1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的剖面圖。如圖所示,一種雙層主板固定柱100包含一環(huán)狀頂部120、一第一彈性腳140a、以及另一第一彈性腳140b。第一彈性腳140a及第一彈性腳140b是彼此分開地設置于環(huán)狀頂部120的一側。第一彈性腳140a包含一傾斜壁142a及一抵壓部144a。第一彈性腳140b包含一傾斜壁142b及一抵壓部144b。傾斜壁142a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140a面對第一彈性腳140b的一表面,而傾斜壁142b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140b面對第一彈性腳140a的一表面。抵壓部144a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140a遠離環(huán)狀頂部120的一端,而抵壓部144b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140b遠離環(huán)狀頂部120的一端。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的傾斜壁142a及142b共同定義出一漸縮狀導槽160,此漸縮狀導槽160可被撐開。如圖2所不,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可包含一固定件200、一第一主板300及一第二主板400。固定件200具有一帽體202及一柱體204,柱體204可壓靠于傾斜壁142a及傾斜壁142b上。第一主板300具有一通孔302,其可由抵壓部144a及144b所抵住。第二主板400可夾抵于帽體202與環(huán)狀頂部120之間。通過以上技術手段,使用者可將固定件200插入漸縮狀導槽160中,并施力于傾斜壁142a及142b上,以將漸縮狀導槽160向外撐開,從而帶動抵壓部144a及144b去抵住第一主板300的通孔302。而第二主板400則可由固定件200的帽體202來夾抵在環(huán)狀頂部120上。借此,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可通過單一固定件200來固定第一主板300及第二主板400。此外,通過固定件200對傾斜壁142a及142b的施力,抵壓部144a及144b可緊抵著第一主板300的通孔302,故可實現(xiàn)穩(wěn)固固定的功效。圖3繪示圖2所示的抵壓部的局部剖面圖。本圖是以抵壓部144a做為例示,而抵壓部144b可模擬為相對的形狀,故為了簡化附圖起見,將僅以抵壓部144a做解釋。如圖所示,抵壓部144a包含一抵壓鉤170a、一頸縮部172a、以及一本體174a。頸縮部172a的一端是連接于本體174a。抵壓鉤170a是平行本體174a突出于頸縮部172a的另一端。借此,抵壓部144a可通過抵壓鉤170a與本體174a以及頸縮部172a的表面176a共同抵住第一主板300的通孔302。具體而言,抵壓鉤170a與本體174a的間距可等于第一主板300的厚度,以便抵壓鉤170a與本體174a共同抵壓住第一主板300。請回頭參閱圖2,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彈性腳140a包含鉛直壁146a,其是連接于傾斜壁142a遠離抵壓部144a的一側。相似地,第一彈性腳140b包含鉛直壁146b,其是連接于傾斜壁142b遠離抵壓部144b的一側。鉛直壁146a及146b共同定義出一筒狀導槽180。舉例而言,筒狀導槽180的尺寸及形狀可與固定件200相配合,以利固定件200拴入。上述的鉛直壁146a及146b是指由剖面觀之為直線,而由固定件200觀之,其可呈弧形,以利形成筒狀導槽180。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鉛直壁146a及146b均切設有一螺紋。舉例而言,鉛直壁146a及146b可設置有公螺紋。另外,固定件200的柱體204的表面可設置有母螺紋,兩者可對應嚙合,以利固定件200拴入筒狀導槽180中。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環(huán)狀頂部120包含一開口 190,連通于筒狀導槽180,以供固定件200拴入。舉例而言,開口 190的尺寸可與筒狀導槽180相等。圖4繪示圖2的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的剖面操作示意圖。如圖所示,固定件200可拴入筒狀導槽180 (請并參閱圖2)中,使得固定件200壓靠于傾斜壁142a及142b上。由于固定件200會施壓于傾斜壁142a及142b上(如固定件200下方的箭頭所示),而傾斜壁142a及142b會因為其本身的彈性向外移動,使得漸縮狀導槽160(請并參閱圖2)向外擴張,亦即向相對兩側擴張。借此,將可帶動抵壓部144a及144b向外移動,亦即向兩側移動(如圖4中抵壓部144a及144b側邊的箭頭所示),使得抵壓部144a及144b抵住第一主板300的通孔302,從而固定第一主板300。當固定件200固定于筒狀導槽180中時,第二主板400是夾抵于帽體202與環(huán)狀頂部120之間。換言之,帽體202是壓制于第二主板400上,并進一步迫使第二主板400固定在帽體202及環(huán)狀頂部120之間,從而固定第二主板400。借此,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僅需使用單一固定件200即可固定第一主板300與第二主板400。圖5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本圖與圖1的實施方式的最大差異在于本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100包含四個第一彈性腳140a、140b、140c及140d,而圖1則包含兩個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于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彈性腳140a、140b、140c及140d彼此分開地設置于環(huán)狀頂部120的一側。需注意的是,圖1與圖5所示的第一彈性腳數(shù)量僅是用以解釋,而非限制本發(fā)明。相對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可采用單數(shù)或偶數(shù)個第一彈性腳來實現(xiàn)固定的功能,例如2、3、4...N等等,其中N為自然數(shù)。圖6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如圖所示,雙層主板固定柱100可包含一頂部凸墻130,其是環(huán)繞地突設于環(huán)狀頂部120的開口的邊緣,借以達到定位的功能。圖7繪示依據(jù)本發(fā)明再一實施方式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立體圖。如圖所示,雙層主板固定柱100可包含兩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彼此分開地設置于環(huán)狀頂部120背向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的另一側。舉例而言,環(huán)狀頂部120的上側可設置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而環(huán)狀頂部120的下側則可設置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是如同圖2所示,故不在此重復贅述。圖8繪示圖7的第二彈性腳的局部剖面圖。如圖所示,第二彈性腳150a包含一傾斜壁152a,其是形成于第二彈性腳150a面對第二彈性腳150b的一表面。相似地,第二彈性腳150b包含一傾斜壁152b,其是形成于第二彈性腳150b面對第二彈性腳150a的一表面。固定件200包含一帽體202、一柱體204、及一冠體206。當固定件200插入第二彈性腳150a與150b中間的導槽時,冠體206是壓靠于傾斜壁152a及152b上,使其分別向兩側撐開,使得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分別向兩側移動,以抵住第二主板400 (未示于本圖中)。柱體204是通過開口 190插入筒狀導槽180中,并壓靠于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的傾斜壁142a及142b上(如圖4所示)。帽體202是壓合于第二彈性腳150a與150b上。圖9繪示應用圖7的雙層主板固定柱的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的側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方式包含一雙層主板固定柱100、一固定件200、一第一主板300、以及一第二主板400。固定件200具有一帽體202及一柱體204,柱體204是壓靠于傾斜壁142a及142b (請并參閱圖2)上,帽體202是置于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上。第一主板300具有一通孔302 (請并參閱圖2),其是由抵壓部144a及144b所抵住。第二主板400是夾抵于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與環(huán)狀頂部120之間。借此,第一主板300及第二主板400可被穩(wěn)固地固定。此外,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與抵壓部144a及144b可實現(xiàn)雙頭定位的功能。舉例而言,其它主板可利用突出于第一主板300的抵壓部144a及144b做為定位點,亦可利用突出于第二主板400的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做為定位點。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彈性腳140a及140b與第二彈性腳150a及150b可由橡膠或金屬等具彈性材料所制成。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固定件200可為(包含,但不局限于)一螺絲或一螺栓。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層主板固定柱,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環(huán)狀頂部,具有一開口 ;以及 多個第一彈性腳,彼此分開地設置于該環(huán)狀頂部的一側,每一該些第一彈性腳包含: 一傾斜壁,形成于每一該些第一彈性腳面對另一該些第一彈性腳的一表面;以及 一抵壓部,形成于每一該些第一彈性腳遠離該環(huán)狀頂部的一端; 其中,該些第一彈性腳的該些傾斜壁共同定義出一漸縮狀導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其特征在于,該抵壓部包含: 一本體; 一頸縮部,一端是連接于該本體;以及 一抵壓鉤,平行該本體突出于該頸縮部的另一端。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每一該些第一彈性腳包含一鉛直壁,連接于該傾斜壁遠離該抵壓部的一側,該些第一彈性腳的該些鉛直壁共同定義出一筒狀導槽,連通于該開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其特征在于,每一該些鉛直壁切設有一螺紋。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頂部凸墻,環(huán)繞地突設于該環(huán)狀頂部的該開口的邊緣。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其特征在于,還包含多個第二彈性腳,彼此分開地設置于該環(huán)狀頂部背向該些第一彈性腳的另一側,每一該些第二彈性腳包含一傾斜壁,形成于每一該些第二彈性腳面對另一該些第二彈性腳的一表面。
7.一種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 一固定件,包含: 一帽體,壓合于該些第二彈性腳上; 一冠體,壓靠于該些第二彈性腳的該些傾斜壁上;以及 一柱體,壓靠于該些第一彈性腳的該些傾斜壁上; 一第一主板,具有一通孔,該通孔是由該些抵壓部所抵住;以及 一第二主板,夾抵于該些第二彈性腳與該環(huán)狀頂部之間。
8.—種雙層主板固定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雙層主板固定柱; 一固定件,具有一帽體及一柱體,該柱體是壓靠于該些傾斜壁上; 一第一主板,具有一通孔,該通孔是由該些抵壓部所抵??;以及 一第二主板,夾抵于該帽體與該環(huán)狀頂部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揭露一種雙層主板固定柱及其應用的系統(tǒng)。雙層主板固定柱包含一環(huán)狀頂部以及多個第一彈性腳。這些第一彈性腳是彼此分開地設置于環(huán)狀頂部的一側。每一第一彈性腳包含一傾斜壁及一抵壓部。傾斜壁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面對另一第一彈性腳的一表面。抵壓部是形成于第一彈性腳遠離環(huán)狀頂部的一端。這些第一彈性腳的這些傾斜壁共同定義出一漸縮狀導槽,此漸縮狀導槽可被撐開。
文檔編號G06F1/18GK103149985SQ20111040797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6日
發(fā)明者陳品澄, 李德正, 林鴻斌, 賴耀諭, 陳振興 申請人:英業(yè)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