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電路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的保溫控制電路絕大多數(shù)采用MCU控制,具有開發(fā)周期長、開發(fā)難度大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解決保溫控制電路開發(fā)難度大、周期長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包括交流電輸入端,交流電輸入端的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一輸入端連接,交流電輸入端的另一端與電熱絲的一端連接,電熱絲的另一端與與整流元件Dc的另一輸入端連接,整流元件Dc的正極輸出端與二極管D3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3的負極與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負極輸出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和電容C5的一端連接,三極管Q5的集電極和電阻Rll的一端和電阻RlO的一端連接,電阻RlO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漏極、電容C2的一端、運放Ul的電源正端、場效應管Ql的柵極和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三極管Q5的基極與電阻Rll的另一端和三極管Q4的集電極連接,三極管Q4的基極與電容C5的另一端和電阻R8的一端連接,電阻R8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源極和電阻R9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與電阻R12的一端連接,電阻R12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電阻R9的另一端、二極管Dl的正極、電容C3的一端、電阻R7的一端、二極管C2的另一端、穩(wěn)壓管DsA的正極和接地端連接,二極管Dl的負極與場效應管Q3的柵極和電容C4的一端連接,電容C4的另一端與電容C3的另一端和電阻R6的一端連接,電阻R6的另一端與發(fā)光二極管LEDl的負極和電阻R7的另一端連接,發(fā)光二極管LEDl的正極與運放Ul的輸出端連接,穩(wěn)壓管DsA的負極與電阻R2的一端和場效應管Ql的源極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與電阻R3的一端、三極管Q2的基極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電阻R3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pl的一固定端連接,可變電阻Rpl的另一固定端與可變電阻Rp2的一固定端連接,可變電阻Rpl的可變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和運放Ul的反相輸入端連接,運放Ul的同相輸入端與電容Cl的另一端和電阻R4的一端連接,電阻R4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和電阻Rl的一端連接,電阻Rl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p2的另一固定端、可變電阻Rp2的可變端和運放Ul的電源負端連接。
[0005]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無需MCU,實現(xiàn)快,周期短。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7]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0008]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電輸入端,交流電輸入端的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一輸入端連接,交流電輸入端的另一端與電熱絲的一端連接,電熱絲的另一端與與整流元件Dc的另一輸入端連接,整流元件Dc的正極輸出端與二極管D3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3的負極與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負極輸出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和電容C5的一端連接,三極管Q5的集電極和電阻Rll的一端和電阻RlO的一端連接,電阻RlO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漏極、電容C2的一端、運放Ul的電源正端、場效應管Ql的柵極和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三極管Q5的基極與電阻Rll的另一端和三極管Q4的集電極連接,三極管Q4的基極與電容C5的另一端和電阻R8的一端連接,電阻R8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源極和電阻R9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與電阻R12的一端連接,電阻R12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電阻R9的另一端、二極管Dl的正極、電容C3的一端、電阻R7的一端、二極管C2的另一端、穩(wěn)壓管DsA的正極和接地端連接,二極管Dl的負極與場效應管Q3的柵極和電容C4的一端連接,電容C4的另一端與電容C3的另一端和電阻R6的一端連接,電阻R6的另一端與發(fā)光二極管LEDl的負極和電阻R7的另一端連接,發(fā)光二極管LEDl的正極與運放Ul的輸出端連接,穩(wěn)壓管DsA的負極與電阻R2的一端和場效應管Ql的源極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與電阻R3的一端、三極管Q2的基極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電阻R3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pl的一固定端連接,可變電阻Rpl的另一固定端與可變電阻Rp2的一固定端連接,可變電阻Rpl的可變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和運放Ul的反相輸入端連接,運放Ul的同相輸入端與電容Cl的另一端和電阻R4的一端連接,電阻R4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和電阻Rl的一端連接,電阻Rl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p2的另一固定端、可變電阻Rp2的可變端和運放Ul的電源負端連接。
[0009]其中,DsA是穩(wěn)壓二極管。場效應管Ql與DsA組成電壓源。Q2的BC短路,相當于二極管。其電流曲線和溫度正相關。電壓源經(jīng)過Q2以及R2,R3和兩個可調阻值電阻Rpl\Rp2,構成一個溫度正相關電路,溫度系數(shù)由Rpl與Rp2進行調節(jié)。R4,R5, Cl起到RC濾波作用。Ul構成電壓比較器電路,其放大倍數(shù)較高。Ul的比較基準電壓采樣自Rpl的電壓分量。
[0010]如果溫度低于預設的溫度,則LEDl發(fā)光。超過預設穩(wěn)定,LEDl熄滅。R7起到限流作用。電阻R6與C3構成RC濾波器電路,可有效防止電路中的交流分量串擾。Q3與C4構成保護電路,如果Ul的輸出端電壓持續(xù)為高,則電容C4向二極管Dl充電,使其Dl進入截止狀態(tài),同時Q3停止工作,使得Q4,Q5構成的振蕩電路不工作,進而Tl不工作,D3斷開,電熱絲關閉。R8與C5的數(shù)值決定了 Q4,Q5組成的振蕩電路頻率。R12為Q5提供限流作用,防止其損壞。
[001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電輸入端,交流電輸入端的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一輸入端連接,交流電輸入端的另一端與電熱絲的一端連接,電熱絲的另一端與與整流元件Dc的另一輸入端連接,整流元件Dc的正極輸出端與二極管D3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3的負極與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負極輸出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和電容C5的一端連接,三極管Q5的集電極和電阻Rll的一端和電阻RlO的一端連接,電阻RlO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漏極、電容C2的一端、運放Ul的電源正端、場效應管Ql的柵極和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三極管Q5的基極與電阻Rll的另一端和三極管Q4的集電極連接,三極管Q4的基極與電容C5的另一端和電阻R8的一端連接,電阻R8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源極和電阻R9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與電阻R12的一端連接,電阻R12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電阻R9的另一端、二極管Dl的正極、電容C3的一端、電阻R7的一端、二極管C2的另一端、穩(wěn)壓管DsA的正極和接地端連接,二極管Dl的負極與場效應管Q3的柵極和電容C4的一端連接,電容C4的另一端與電容C3的另一端和電阻R6的一端連接,電阻R6的另一端與發(fā)光二極管LEDl的負極和電阻R7的另一端連接,發(fā)光二極管LEDl的正極與運放Ul的輸出端連接,穩(wěn)壓管DsA的負極與電阻R2的一端和場效應管Ql的源極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與電阻R3的一端、三極管Q2的基極和三極管Q2的集電極連接,電阻R3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pl的一固定端連接,可變電阻Rpl的另一固定端與可變電阻Rp2的一固定端連接,可變電阻Rpl的可變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電阻R5的另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和運放Ul的反相輸入端連接,運放Ul的同相輸入端與電容Cl的另一端和電阻R4的一端連接,電阻R4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和電阻Rl的一端連接,電阻Rl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p2的另一固定端、可變電阻Rp2的可變端和運放Ul的電源負端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單高效的保溫控制電路,包括交流電輸入端,交流電輸入端的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一輸入端連接,交流電輸入端的另一端與電熱絲的一端連接,電熱絲的另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另一輸入端連接,整流元件Dc的正極輸出端與二極管D3的正極連接,二極管D3的負極與變壓器T1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1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整流元件Dc的負極輸出端連接,變壓器T1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三極管Q5的發(fā)射極和電容C5的一端連接,本實用新型無需MCU,實現(xiàn)快,周期短。
【IPC分類】G05D23/19
【公開號】CN204790619
【申請?zhí)枴緾N201520406702
【發(fā)明人】陳敏
【申請人】陳敏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