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尤指一種在無外力作用的狀態(tài)下,可使設置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承載平臺自動回復至水平的初始位置的輔助
>J-U ρ α
裝直。
技術背景傳統(tǒng)較簡易以固定位置及延伸角度設置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雖具有較簡易的結構、以及較低的維護成本,但在實際應用時,由于太陽的位置隨時在改變,無法隨時保持與太陽光投射方向相垂直的角度,致使該陽光作用于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的效果難以保持于最佳,而有發(fā)電效率不佳的情形,已逐漸難以滿足大多數(shù)的實際需求。隨著各種軟、硬件控制技術的精進,不同可隨著太陽移動位置而偏轉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亦逐一被公開應用;目前常見可隨太陽位置調整對應角度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結構,其大多是將太陽能板經由一樞轉接頭設置于一穩(wěn)固的支撐架上,并利用適當?shù)尿寗咏Y構帶動該太陽能板產生相對于支撐架的樞轉,使該太陽能板可依設定而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具有不同傾斜角度,以使太陽光得以直射該太陽能板,藉以增進整體發(fā)電效率。由于上述可隨太陽位置調整對應角度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每日皆需進行重復的樞轉動作,而為簡化該驅動結構內部控制模塊的程序設定與執(zhí)行,大多會于每日工作完畢(太陽下山)后,使該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回復至一初始角度(位置),而于次日工作開始時,僅需重復執(zhí)行該控制模塊的程序與設定即可,藉以有效簡化上述程序的開發(fā)與設計;再者,一般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大多設置于空曠(不易遮蔽陽光)的地區(qū),因此,極易因空氣對流作用而產生強風,且由于目前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皆具有較大的面積,致使上述強風極易對該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產生嚴重的破壞,而考慮到大多的強風皆為側向風,故而,普遍地會將上述該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的初始角度(位置)設定為水平方向,藉以減少對側向風的風阻,進而可降低強風對該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的破壞。然而,目前使該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回復至初始角度(位置)的作法,皆是直接以該驅動結構執(zhí)行上述動作,此種方式有下列缺失I.由于各種控制電路或機械皆難以避免地會有故障的可能性,而此種故障情形會影響該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回復至初始角度(位置)的動作。2.利用該驅動結構帶動太陽能發(fā)電裝置(太陽能板)回復至初始角度(位置)的動作必須耗費能源,極不符合經濟效益。有鑒于已知技術中可隨太陽位置調整對應角度的太陽能發(fā)電裝置于應用時有上述的缺點,創(chuàng)作人乃針對該些缺點研究改進之道,終于有本創(chuàng)作產生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于停止操作且無外力作用的狀態(tài)下,可藉由自身的重心變化所產生的分力,而使具有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承載平臺回復至水平的初始位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點是該裝置至少包括支座及承載平臺,該支座設置于支撐組件上;該承載平臺經由一具有二維活動模式的樞轉組件結合于該支座上,該承載平臺上設有至少一受太陽光作用而產生電能的太陽能發(fā)電模塊,該承載平臺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共同重心低于該樞轉組件的位置,且位于該支座相對于地面的垂直線上。所述樞轉組件設置于該承載平臺的中央部位。所述樞轉組件包括樞接座、以及二貫穿該樞接座且交叉延伸的第一、二軸桿,該第一軸桿的二端部結合于該支座上,而該第二軸桿的二端部結合于該承載平臺上。所述承載平臺另連結二連動組件,該二連動組件分別驅動該承載平臺以該樞轉組件為中心而產生不同方向及角度的傾斜。所述二連動組件分別至少包含動力源及受該動力源驅動的連結組件,且各連結組件為銜接于承載平臺上二相對部位的撓性體。所述動力源經由一驅動組件結合于該連結組件。所述各連動組件分別另包含至少一惰轉組件,且該連結組件通過該惰轉組件邊緣而形成反向彎折延伸。所述各連結組件于二端與承載平臺連結的部位分別設有彈性組件。如此,該裝置可于停止操作且無外力作用的狀態(tài)下,可藉由自身的重心變化所產生的分力,而使具有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承載平臺回復至水平的初始位置;且由于完全無需其它外部機構的驅動,因此于操作過程中不會耗費能源,具有極佳的經濟效益。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獲致更具體的暸解,茲依下列
如下。
附圖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構造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發(fā)電模塊于偏斜狀態(tài)的平面示意圖。圖3是圖2中作用于承載平臺重心部位的力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發(fā)電模塊于水平自然狀態(tài)的平面示意圖。圖5是圖4中作用于承載平臺重心部位的力圖。標號說明I.....支撐組件11....支柱
12....支座2……樞轉組件
21....樞接座U ...第一軸桿
23....第二軸桿3……承載〒臺
4.....太陽能發(fā)模塊5.....第一連動組件 51、61----動力源5U、611...驅動組件
52、62....連結組件6.....第二連動組件
53、53 K 63、631...惰轉組件 54、541、b4 641...彈性組件 α ....承載Τ·臺與水平面的夾角
A.....承載〒臺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重量合力
B.....沿太陽能發(fā)電模塊表面垂線的分力
C……平行于太陽能發(fā)電模塊表面的分力 D.....逆時針方向確G.....共同重心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I所示,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要包括支撐組件I、樞轉組件2及承載平臺3等部份,其中該支撐組件I具有支柱11,于該支柱11上設有支座12,樞轉組件2為具有二維活動模式的結構體,其結合于該支座12上,承載平臺3結合于該樞轉組件2上,于該承載平臺3上設有至少一可受太陽光作用而產生電能的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該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的共同重心低于該樞轉組件2的樞接座21 (即該第一軸桿22與第二軸桿23交叉)的位置,且位于該支座12相對于地面的垂直線上。上述結構于實際應用時,該樞轉組件2可為包括樞接座21,以及二貫穿該樞接座21且交叉延伸的第一、二軸桿22、23,該第一軸桿22的二端部結合于該支座21上,而該第二軸桿23的二端部結合于該承載平臺3上。而該承載平臺3可依需要另分別與第一、二連動組件5、6相連結,該第一連動組件5至少包含動力源51 (可為設置于支柱11中段的馬達)及連結組件52 (為撓性體,可為鋼索或鏈條),該動力源51經由驅動組件511 (可為驅動輪或齒輪)連結于連結組件52,而該連結組件52的二端連結于該承載平臺3周側的二相對部位,另于實施時,于該支柱11底部二旁側可設置二惰轉組件53、531 (可為惰輪),使該連結組件52可經由二惰轉組件53、531形成一W形彎折,且該連結組件52的二端可分別于串接一彈性組件54、541后再連結于該承載平臺3的另一組相對應的端角。該第二連動組件6至少包含動力源61 (可為設置于支柱11中段的馬達)及連結組件62 (可為鋼索或鏈條),該動力源61經由驅動組件611 (可為驅動輪或齒輪)連結該連結組件62,而該連結組件62的二端連結于該承載平臺3的另二相對部位,于實施例時,該支柱11底部二旁側可另設置二惰轉組件63、631 (可為惰輪),使該連結組件62可經由二惰轉組件63、631形成一 W形彎折,且該連結組件62的二端可分別于串接彈性組件64、641后再連結于該承載平臺3的另一組相對應的端角。藉由上述第一、二連動組件5、6,可驅動該承載平臺3以該樞轉組件2為中心而產生不同方向及角度的傾斜,以因應太陽的位移而調整該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接受陽光的方向及角度。請參見圖2至圖5所示,可知本實用新型于實際應用時,若該承載平臺3 (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于停止樞轉時的位置與水平面呈一 α夾角(如圖2所示),此時,該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的重量合力A作用于其共同重心G的位置上,可分解為沿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表面垂線的分力B,以及平行于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表面的分力C(如圖3所示),其中,該分力C可對該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產生一沿逆時針方向D的力矩,以使該該 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朝向水平樞轉;而當該承載平臺3 (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樞轉至水平位置(如圖4所示)時,該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的重量合力A直接沿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表面垂線方向作用于其共同重心G上(且低于該支座12的位置),此時,并不具有驅動該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樞轉的力矩,致使該承載平臺3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4于無外力作用的自然狀態(tài)下,最終會回復并保持于水平位置。綜合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確可達成在無外力作用的狀態(tài)下,使太陽能發(fā)電模塊自動回復水平的功效,實為具新穎性及進步性的創(chuàng)作,依法提出申請新型專利;惟上述說明的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說明,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與范疇所延伸的變化、修飾、改變或等效置換,亦皆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申請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至少包括支座及承載平臺,該支座設置于支撐組件上;該承載平臺經由一具有二維活動模式的樞轉組件結合于該支座上,該承載平臺上設有至少一受太陽光作用而產生電能的太陽能發(fā)電模塊,該承載平臺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共同重心低于該樞轉組件的位置,且位于該支座相對于地面的垂直線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樞轉組件設置于該承載平臺的中央部位。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樞轉組件包括樞接座、以及二貫穿該樞接座且交叉延伸的第一、二軸桿,該第一軸桿的二端部結合于該支座上,而該第二軸桿的二端部結合于該承載平臺上。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平臺另連結二連動組件,該二連動組件分別驅動該承載平臺以該樞轉組件為中心 而產生不同方向及角度的傾斜。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平臺另連結二連動組件,該二連動組件分別驅動該承載平臺以該樞轉組件為中心而產生不同方向及角度的傾斜。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連動組件分別至少包含動力源及受該動力源驅動的連結組件,且各連結組件為銜接于承載平臺上二相對部位的撓性體。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源經由一驅動組件結合于該連結組件。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連動組件分別另包含至少一惰轉組件,且該連結組件通過該惰轉組件邊緣而形成反向彎折延伸。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連結組件于二端與承載平臺連結的部位分別設有彈性組件。
專利摘要一種太陽能發(fā)電機組的追日平臺回正輔助裝置,主要是于支撐組件上設有支座,并使一承載平臺經由具有二維活動模式的樞轉組件結合于該支座上,于該承載平臺上設有至少一受太陽光作用而產生電能的太陽能發(fā)電模塊,該承載平臺與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共同重心低于該樞轉組件的位置,且位于該支座相對于地面的垂直線上,使該具有太陽能發(fā)電模塊的承載平臺于停止操作且無外力作用的狀態(tài)下,可藉由自身的重心變化所產生的分力,而回復至水平的初始位置。
文檔編號G05D3/12GK202771267SQ201220247279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30日
發(fā)明者羅家慶, 劉得正, 王志銘 申請人:上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