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可穿戴智能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智能穿戴手表。
背景技術:
可穿戴智能設備是電子消費產(chǎn)品新的發(fā)展方向,目前市面上出現(xiàn)了多種引導潮流的智能手表,如moto360等產(chǎn)品,為了提高外觀的設計性并維持殼體的強度,使用由鋁、鎂等金屬構成智能手表的邊框,其圓形的金屬表框能夠吸引眾多的消費者。而且在智能手表上安裝的顯示屏通常設置金屬屏蔽層,該顯示屏的金屬屏蔽層能夠為顯示屏的顯示效果提供良好的干擾屏蔽功能。但正是因為金屬邊框以及顯示屏下方設置的金屬屏蔽層的存在,使得這種金屬邊框的智能手表天線設計難度加大。在天線進行收發(fā)電磁波時,金屬邊框以及顯示屏的金屬屏蔽層引起的反射吸收等影響是傳統(tǒng)天線無法應用于金屬邊框手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為金屬邊框且有顯示屏的金屬屏蔽層的手表設計天線時,需要對天線的結構、配置等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如何通過調整天線設計方案從而得到優(yōu)秀的電性以達到用戶使用要求越來越成為智能手表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將手表金屬邊框參與設計,結構簡單,布局緊湊,性能強,天線輻射效率高且較為輕薄的智能穿戴手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智能穿戴手表,包括:
支架;
顯示組件;
金屬外框,所述金屬外框設置于支架上并形成有開口;所述顯示組件設置于金屬外框的開口處并與金屬外框包圍形成于金屬外框內部的容納空間;
PCB主板,設置于所述容納空間內;
天線本體輻射線路,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設置于支架的一端且位于金屬外框的內側將金屬外框用作天線輻射主體;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設有第一地饋點及電饋點,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分別通過所述第一地饋點和電饋點與PCB主板連接;所述金屬外框上對稱設有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從而將金屬外框分割成兩個對稱獨立的金屬結構,所述金屬外框通過所述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形成與PCB主板連接的第二地饋點和第三地饋點;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包括用于產(chǎn)生高頻主諧振的高頻段、第一高頻支節(jié)、第二高頻支節(jié)以及用于產(chǎn)生低頻諧振的低頻段和第一低頻支節(jié),所述高頻段、第一高頻支節(jié)、低頻段和第一低頻支節(jié)分別接通到金屬外框,所述高頻段與金屬外框共線設置,并依次通過金屬外框、第一高頻支節(jié)和第二高頻支節(jié)與第一地饋點連接,所述低頻段依次通過金屬外框和第一低頻支節(jié)與電饋點連接,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第二高頻支節(jié)與第一低頻支節(jié)之間形成第一開槽,所述低頻段與第一高頻支節(jié)之間形成第二開槽。
進一步的,所述低頻段通過第一彈片與金屬外框接觸,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通過第二彈片與金屬外框接觸,所述第一低頻支節(jié)通過第三彈片與金屬外框接觸。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縫隙和第二縫隙的寬度為1.2MM。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為塑膠支架。
進一步的,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還包括第三高頻支節(jié),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還設有第四地饋點,所述第三高頻支節(jié)與第四地饋點連接,所述第三高頻支節(jié)與第一低頻支節(jié)之間形成第三開槽。
進一步的,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還包括第二低頻支節(jié),所述第二低頻支節(jié)連接低頻段以延長低頻段的電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外框上設有一高頻主輻射端和低頻主輻射端,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連接到所述高頻主輻射端,所述第一低頻支節(jié)連接到所述低頻主輻射端。
進一步的,所述高頻段的帶寬覆蓋在1710-2170MHz。
進一步的,所述低頻段的帶寬覆蓋在880-960MHz。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智能穿戴手表用金屬外框參與天線設計,可直接用智能手表的金屬外框作為輻射體來使用,作為接收和輻射信號的載體,其結構設計滿足了天線電長度的要求已達到能夠調諧的目的,讓天線實現(xiàn)頻段覆蓋在880-960MHz,1710-2170MHz,根據(jù)分頻信號饋入和多回路設計,SAR值符合標準,本實用新型智能穿戴手表的新工藝布線LDS,讓天線在量產(chǎn)時達到較高的組裝一致性,結構簡單,布局緊湊,并且可實現(xiàn)讓金屬件大面積的運用到智能手表上,從而滿足外觀上的特殊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智能穿戴手表的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天線本體輻射線路的位置設置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天線本體輻射線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天線本體輻射線路和金屬外框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智能穿戴手表,包括:
支架1;該支架1為塑膠支架;
顯示組件2;
金屬外框3,所述金屬外框3設置于支架1上并形成有開口;所述顯示組件2設置于金屬外框3的開口處并與金屬外框3包圍形成于金屬外框3內部的容納空間;
PCB主板,設置于所述容納空間內;
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設置于支架1的一端且位于金屬外框3的內側將金屬外框3用作天線輻射主體;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設有第一地饋點5及電饋點6,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分別通過所述第一地饋點5和電饋點6與PCB主板連接;所述金屬外框3上對稱設有第一縫隙31和第二縫隙32,所述第一縫隙31和第二縫隙32的寬度需求斷開1.2MM的寬度,從而將金屬外框3分割成兩個對稱獨立的金屬結構,所述金屬外框3通過所述第一縫隙31和第二縫隙32形成與PCB主板連接的第二地饋點和第三地饋點;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包括用于產(chǎn)生高頻主諧振的高頻段41、第一高頻支節(jié)42、第二高頻支節(jié)43以及用于產(chǎn)生低頻諧振的低頻段44和第一低頻支節(jié)45,所述高頻段41、第一高頻支節(jié)42、低頻段44和第一低頻支節(jié)45分別接通到金屬外框3,所述高頻段41與金屬外框3共線設置,并依次通過金屬外框3、第一高頻支節(jié)42和第二高頻支節(jié)43與第一地饋點5連接。通過調節(jié)第一高頻支節(jié)42和第二高頻支節(jié)43的長短變化與在智能手表支架1上下的位置及金屬外框3與PCB主板的耦合從而獲得1850-2170MHz的設計要求。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42的長度、寬度與位置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調節(jié),配合高頻段41。
所述低頻段44依次通過金屬外框3和第一低頻支節(jié)45與電饋點6連接,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42、第二高頻支節(jié)43與第一低頻支節(jié)45之間形成第一開槽47,所述低頻段44與第一高頻支節(jié)42之間形成第二開槽48。避免各頻段間相互的干擾。
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還包括第三高頻支節(jié)46,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還設有第四地饋點7,所述第三高頻支節(jié)46與第四地饋點7連接,所述第三高頻支節(jié)46與第一低頻支節(jié)45之間形成第三開槽49。通過設計第三高頻支節(jié)46來調節(jié)第三開槽49的長短來獲得低頻與高頻的所需天線帶寬要求,再者在PCB主板對應調節(jié)預留匹配電路。
如圖4所示,所述低頻段44通過第一彈片8與金屬外框3接觸,該第一彈片8設計作用為天線與金屬外框3接觸,控制低頻段44的長短,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42通過第二彈片9與金屬外框3接觸,該第二彈片9設計作用為天線與金屬外框3接觸,控制高頻段41的長短與頻段帶寬,所述第一低頻支節(jié)45通過第三彈片10與金屬外框3接觸。該第三彈片10設計結構按照實際情況來調節(jié)進而滿足天線低頻段44的需求。
所述天線本體輻射線路4還包括第二低頻支節(jié)50,所述第二低頻支節(jié)50連接低頻段44以延長低頻段44的電長度。
所述金屬外框3上設有一高頻主輻射端33和低頻主輻射端34,所述第一高頻支節(jié)42連接到所述高頻主輻射端33,所述第一低頻支節(jié)45連接到所述低頻主輻射端34。
本實施例用金屬外框參與天線設計,直接用外觀邊框金屬作為輻射體來使用,既可以作為外觀又可以作為天線輻射,通過對金屬外框選擇恰當?shù)奈恢媒油ㄊ蛊渑c天線本體輻射線路合二為一的結合,達到調節(jié)出所需要的天線頻率要求,讓天線實現(xiàn)頻段覆蓋在880-960MHz,1710-2170MHz,輻射效率高,根據(jù)分頻信號饋入和多回路設計,SAR值符合標準,大大提高了天線的性能,并且,本實用新型用上新工藝布線LDS,讓天線在量產(chǎn)時達到較高的組裝一致性,結構簡單,布局緊湊,在空間環(huán)境比較緊湊的情況下滿足天線設計要求,并且可實現(xiàn)讓金屬件大面積的運用到智能手表上,從而滿足外觀上的特殊需求。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