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直瞄射擊模擬器的測距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測距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基本水平的縮小場地上的直瞄射擊模擬器的測距裝置。
直瞄射擊即直接瞄準射擊,是火炮(包括地面炮,無座力炮,坦克炮,海岸炮,航艇炮)消滅地面、水面運動目標的重要手段。如果僅采用實彈射擊訓練炮手,其價值昂貴,組織復雜,故各國都普遍采用直瞄射擊模擬器來代替實彈射擊訓練。采用直瞄射擊模擬器訓練按其使用場合可分為在實際距離上和縮小場地上兩種。在實際距離上使用時,由于場地與實彈射擊一樣大,組織比較復雜,實施機會較少,因此,98%以上的訓練是在縮小的場地上進行的。
以打坦克為例,國外在縮小場地上進行直瞄射擊模擬訓練都是在室內用激光對銀幕上的坦克圖象射擊,但這種模擬器造價昂貴,只適用于少量訓練基地和軍校,不能在部隊大量推廣。
國內自行研制的直瞄射擊模擬器絕大多數是在縮小場地上對按相同比例小的坦克靶進行模擬射擊,其中,模擬性能最好的能同時模擬炮彈的彎曲彈道和飛行時間,即利用一個由炮目距離(火炮到目標的距離)變化所控制進行俯仰轉動的激光器或半自動步槍,使激光或步槍子彈在不同炮目距離上的命中點都符合炮彈彎曲彈道的命中點,同時利用一個由炮目距離變化所控制的RC延時電路,以延遲激光或步槍子彈的射出時間,使從擊發(fā)炮閂的擊發(fā)機到激光或子彈到達目標的時間等于炮彈飛行該炮目距離所需時間,以模擬不同的炮目距離上不同的炮彈飛行時間。
要實現上述兩個方面的準確模擬,必須連續(xù)地向直瞄射擊模擬器輸入隨目標行進而不斷變化的瞬時炮目距離。因此,能否連續(xù)地,精確地測定并向模擬器輸入每一瞬間的炮目距離是提高這種直瞄射擊模擬器的精度與性能的關鍵。
到目前為止,在縮小場地上測定并向上述直瞄射擊模擬器輸入瞬時炮目距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利用一套與坦克靶同步運轉的幾何模擬裝置,自動地將坦克靶運動的直線距離換算成炮目距離,輸入模擬器。這種輸入方式精度高,而且是自動的,但它只允許坦克靶直線行進,行進的軌跡是固定的,運動狀態(tài)過于呆板,與實戰(zhàn)情況相差甚運。
第二種是先在縮小的場地上設置不同的炮目距離標志,由一名炮手和拉著坦克靶運動,同時根據地面標志目測炮目距離,并用電話機傳給模擬器旁的操縱手,再由操縱手輸入模擬器。這種輸入方式中間環(huán)節(jié)過多,輸入的就不是瞬間距離,而且又是目測估計距離,因而誤差太大。
第三種是采用遙控坦克靶作為運動目標,靶上裝有按一定時間間隔發(fā)聲的蜂鳴器,根據聲音傳到模擬器上的接收機所需時間由計算機計算確定炮目距離并同步輸入模擬器。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輸入距離自動化,但其缺點就是測距精度從理論上講就達不到要求,因為聲音傳播速度不是一個定值,而是要受到氣溫和風向的影響,經計算,僅由氣溫在通常情況下變化(±20℃)引起的聲速變化所導致的距誤差就達所測距離的3.6%,超過了實彈射擊所使用的光學測距機的最大允許測距誤差-所測距離的2-3%。這里還不包括風的影響以及聲音接受系統(tǒng)和模擬器各裝置的誤差。另外,模擬器還易受其它聲音干攏,導致模擬器產生誤動作。實踐已證明,這種利用聲音測距的裝置在功能上根本達不到要求,已歸于失敗。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上述縮小場地上的直瞄射擊模擬器提供一種對航速、航向多變的運動目標精確測定其瞬的炮目距離的、而且能很容易地將該瞬間炮目距離同步連續(xù)地、準確地輸入模擬器的測距裝置。另外,該測距裝置必須結構間單、輕巧,使用操作方便,性能可靠,成本低廉,便于推廣。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用于基本水平的縮小場地上的直瞄射擊模擬器的測距裝置包括一測距盒支架,一可水平旋轉地安裝在測距盒支架頂部的測距盒;其中,還包括一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的減速機構;一安裝在測距盒外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驅動機構;一安裝在測距盒外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距離信號同步輸出部件;一安裝在測距盒上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距離顯出裝置;一安裝在測距盒內中部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凸輪機構;一安裝在測距盒內后部與所述凸輪機構聯動的從動機構;一安裝在測距盒外與所述的從動機構聯動的光學望遠裝置。
采用本發(fā)明的測距裝置,能在基本水平的縮小場地上對航速、航向多變的運動目標(如按同比例縮小的遙控坦克靶)精確地測定其瞬間炮目距離,而且還能很方便地將該瞬間炮目距離同步連續(xù)地、準確地輸入直瞄射擊模擬器,從而圓滿地解決了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這個問題。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在于該測距裝置結構十分間單,輕巧,測距精度高,使用操作十分方便,性能可靠,便于在訓練基地,軍校特別是部隊推廣使用。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
圖1是沿圖3中A-A線剖開的剖視示意圖,示意說明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
圖2是沿圖1中B-B線剖開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左視示意圖;
圖4示意說明了圖1中部分結構的變化;
圖5是沿圖4中C-C線剖開的剖視示意圖;
圖6示意說明了另一種減速機構;
圖7示意說明了另一種凸輪機構和另一種從動機構;
圖8示意說明了本發(fā)明的測距裝置的工作原理。
參見圖1,2和3,一種縮小場地上直瞄射擊模擬器的測距裝置1,包括一測距盒支架2,該支架可以利用現有的裝備器材-標定器三腳架,三腳架2頂部帶有球軸座3;一豎軸4,其下部的球軸5被球軸座3抱合固定,豎軸4上部可旋轉地套有一豎軸套7,豎軸套7左外側固定一握把8,便于推動豎軸套7圍繞豎軸4作水平轉動,豎軸套7頂部有小平臺9;一測距盒10,其下壁11用螺釘固定在豎軸套7頂部小平臺9上;在測距盒10內前部右側可旋轉地垂直安裝了一蝸桿12,蝸桿12上部水平安裝一補助分劃環(huán)13,補助分劃環(huán)13沿圓周側面均勻刻有補助測距刻度,并可通過測距盒10右壁27上相應部位開的窗口14進行觀察,窗口14下沿正中固定一補助分劃刻度指標15,以指示補助分劃環(huán)13的補助測距刻度,蝸桿12上端伸出測距盒10上壁17與一同步輸出距離信號的軟軸18的一端19固定連接,蝸桿12下端伸出測距盒10下壁11與一驅動手輪21固定連接;一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10內前部位于蝸桿12后側的蝸輪軸22,在蝸輪軸22的右部固定一與蝸桿12相嚙合的蝸輪23,蝸輪軸22的左部依次套有三個能在蝸輪軸22上自由轉動并可緊定在蝸輪軸22上的凸輪24、25、26,蝸輪軸22的右端伸出測距盒10右壁27與一距離分劃28連接,沿距離分劃環(huán)28的圓周面均勻刻有一系列炮目距離本分劃刻度,同時,在距離分劃環(huán)28旁的測距盒10右壁27上的適當位置固定一距離分劃刻度指標29,以指標距離分劃環(huán)28上的炮目距離刻度;一水平安裝在測距盒10內中部的擺桿軸30,在擺桿軸30的左部套有一能在擺桿軸30上自由轉動但軸向定位的軸套31,軸套31的左端帶有一與軸套31制成一體的同軸小齒輪32;在軸套31上套有一可沿該軸套31軸向移動并可緊定在該軸套31上的擺桿33,擺桿33的前端可旋轉地安裝了一滾輪35,滾輪35可隨擺桿33在軸套31上的軸向位置變化而與上述一個凸輪24或25或26的輪廓面相接觸,形成隨動關系;一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10內后部的扇齒輪軸37,扇齒輪軸37左部固定一與小齒輪32相嚙合的半徑比小齒輪32大的扇齒輪38,扇齒輪軸37左端伸出測距盒10的左壁40與一垂直向上的光學器材支架41固定連接,一鏡內刻有瞄準線的光學望遠器材42前后傾角可調地安裝在光學器材支架41的頂部;在測距盒10的上壁17外表面的適當位置固定一球形水準氣泡43,用于調整豎軸4的垂直度。
為使豎軸套7繞豎軸4轉動靈活,可以在豎軸套7與豎軸4之間安裝一對向心球軸承6,以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力,并使豎軸套7以上的全部重量落在向心球軸承6上。
三腳架2的高度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要進行調整。
在本發(fā)明的構思范圍內,為生產和使用的方便,可以對上述實旋例的部分結構進行改變。
參見圖4和5,將伸出測距盒10下壁11的蝸桿12的下端與一手輪軟軸44的上端45固定連接,手輪軟軸件的下端46與一手輪軸47的一端固定連接,手輪軸47通過手輪軸套48可旋轉地安裝在三腳架2的上部,手輪軸47的另一端與驅動手輪21′固定連接。這樣,操作者的手臂只需貼著上身就可以比較省力地轉動手輪21′帶動手輪軟軸47和蝸桿12轉動。
在豎軸套7下方的豎軸4上安裝一能繞豎軸4水平旋轉并可用止推螺釘51緊定在豎軸4上的套環(huán)50,在套環(huán)50上部有一與套環(huán)50連成一體的支板52,支板52上有一通孔52′,在豎軸套7外側與通孔52′高度相對應的適當部位安裝了第一固定銷53,在套環(huán)50上部適當部位安裝了第二固定銷54,在第一和第二固定銷53和54之間固定安裝了一拉伸彈簧55,利用一自行車鋼絲剎車56,將剎車56的鋼絲57穿過支板52上的通孔52′后與第一固定銷53固定連接,而鋼絲套管58的端部59固定在支板52上,將一把手60與剎把61的支架61′固定,便于握緊或放松剎把61,這樣,當將套環(huán)50在適當位置用止推螺釘51緊定后,只要握緊或放松剎把61,就可以與彈簧55配合,使豎軸套7帶動測距盒10圍繞豎軸4轉動測距所需足夠的水平角度,即方便,又平穩(wěn)。
上述的蝸輪23、蝸桿12減速機構可以用齒輪減速機構代替。參見圖6,在測距盒10內前部可旋轉地水平安裝了一第一齒輪軸70,在其右部固定一第一小齒輪71;一第二齒輪軸73水平安裝在測距盒10內前部位于第一齒輪軸70的后側,在第二齒輪軸73的右部套有一可在該軸上自由轉動但軸向定位的、且與第一小齒輪71相嚙合的第一大齒輪74,第一大齒輪74旁帶有與其固定成一體的第二小齒輪75;一第三齒輪軸76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10內前部位于第二齒輪軸73的后側,在其右部固定了一與第二小齒輪75相嚙合的第二大齒輪77。
與齒輪減速機構結構相配合,第一齒輪軸70左端伸出測距盒10的左壁40與一補助分劃環(huán)13′固定后再與軟軸18′的一端19′固定連接,相應地,在補助分劃環(huán)13′旁的測距盒10左壁40上的適當位置固定一補助分劃刻度指標15′,以指示補助分劃環(huán)13′的補助測距刻度;第一齒輪軸70右端伸出測距盒10右壁27與手輪軟軸44′的上端45′連接;第三齒輪軸76的左部依次套有三個能在第三齒輪軸76上自由轉動并能緊定在第三齒輪軸77上的凸輪24、25、26,第三齒輪軸76左端伸出測距盒10左壁40與一距離分劃環(huán)28′固定連接,在距離分劃環(huán)28旁的測距盒10左壁40上的適當位置固定一距離分劃刻度指標29′,用以指示距離分劃環(huán)28′上的炮目距離本分劃刻度。
測距裝置1所測距離的顯示,除了可用上述距離分劃環(huán)28、(28′)及補助分劃環(huán)13、(13′)顯示外,還可采用一與蝸桿12或第一齒輪軸70聯動的號碼機顯示(圖中未畫)。
上述的凸輪24、25、26與擺桿33等構成的凸輪機構可以由凸輪24′、25′、26′與齒條推桿配合的形式代替。參見圖7,在測距盒10內中部固定一適當高度的推桿支架82,一齒條推桿80前部穿過推桿支架82上部的配合孔82′前后可滑動地安裝在推桿支架82的上部,齒條推桿80前端可旋轉地安裝了滾輪35′;在滾輪35′后側的齒條推桿80上固定一擋圈88,在擋圈88與推桿支架82上部配合孔82′的前端面之間固定一套裝在齒條推桿80前部的壓縮彈簧89;齒條推桿80的后部下側帶有齒條81;在蝸輪軸22或第三齒輪軸76的左部依次套有三個能在軸上自由轉動又能軸向移動并可緊定在軸上的凸輪24′、25′、26′,通過移動凸輪24′、25′、26′的軸向位置,可使凸輪24′、25′、26′中的某一個凸輪與齒條推桿80對準,并使?jié)L輪35′與該凸輪輪廓面接觸,形成隨動關系,由此,構成了另一種凸輪機構。
與上述凸輪機構的變化相配合,前述的由軸套31、小齒輪32及扇齒輪37等構成的從動機構也作相應的變化。參見圖7,在測距盒10內后部,齒條推桿80的齒條81下方水平安裝了一第四齒輪軸83,在第四齒輪83上套有一可在該軸上自由轉動但軸向定位的、并與齒條81相嚙合的第三大齒輪84,第三大齒輪84旁帶有與其固定成一體的第三小齒輪85;一第五齒輪軸86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第四齒輪軸83的下方,在第五齒輪軸86上固定一與第三小齒輪85相嚙合的第四大齒輪87;第五齒輪軸86的左端伸出測距盒10左壁40與垂直向上的光學器材支架41固定連接。
鏡內刻有瞄準線的光學望遠器材42可以利用現有裝備器材-周視瞄準鏡(簡稱周視鏡),這樣一方面可以不必特別設計制造一個特殊光學器材,以節(jié)省開支,更主要是周視鏡本身帶有視軸俯仰轉動機構,可以滿足前后傾角調整的要求,便于校準測距裝置,而且周視鏡鏡內帶有十字刻線,可以對目標進行瞄準,另外,周視鏡42的放大倍率較小十分適宜于縮小場地上觀察和瞄準。
三個凸輪24(24′)、25(25′)、26(26′)的功能完全相同,只是輪廓尺寸根據測距裝置1的工作原理,配合周視鏡42的物鏡62中心的三種不同的架設高度P而有所區(qū)別,便于根據使用需要在選擇不同的P時可同時選用不同的凸輪,與P在數值上匹配,必要的話可以設置多個凸輪,與多種架設高度P配合使用,這可以根據使用要求而定。
下面結合附圖,以基本水平縮小場地上模擬直瞄射擊坦克為例,說明本發(fā)明的測距裝置的工作原理。
參見圖1到圖5及圖8,在按一定比例縮小的基本水平場地90上放上一按相同比例縮小的航向和航速均可受控改變的遙控坦克靶91。在場地90近方的適當距離架設火炮,在火炮上架設直瞄射擊模擬器100,在炮旁架設本測距裝置1,軟軸18(18′)的另一端19″與模擬器100的輸入端101連接,根據使用要求,調整測距裝置三腳架2的高度,使周視鏡42的物鏡62中心距場地90地面的高度為一設定高度P,選擇測距裝置中與該設定高度P相對應的一個凸輪,設為24(24′),使其與擺桿33(或齒條推桿80)的位置對準,并使凸輪24(24′)的輪廓面與滾輪35(35′)相接觸,緊定后兩者聯動。
在進行炮目距離測量和輸出前,先要對測距裝置1進行校正,先通過觀察球形水準氣泡43,調整球軸座3與球軸5的固定位置,以校正豎軸4的垂直度,然后調整測距凸輪24(24′)與滾輪35(35′)的接觸位置,并根據場地90上幾個已知距離校正測量及輸出距離的系統(tǒng)誤差;另外,可通過調整三腳架2的高度,校正周視鏡42的物鏡62中心距場地90地面的實際高度與設定高度P不符及地面不平整想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與此同時,直瞄射擊模擬器100也必須按已知距離校正,然后將兩者通過軟軸18(18′)連接。
對運動目標炮目距離的測量和輸出的操作方法及過程如下測距者的眼睛對準周視鏡42的目鏡63并通過物鏡62觀察與瞄準運動中的遙控坦克靶90。測距者左手握緊或放松剎把61,使得鋼絲57與彈簧55配合拉著豎軸套7連同測距盒10繞豎軸4水平轉動,使周視鏡42不斷改變水平角,從而使周視鏡42的鏡內十字線的縱線始終對準坦克靶90的中央;測距者右手不斷轉動驅動手輪21′,從而帶動手輪軟軸44和蝸桿12及補助分劃環(huán)13,蝸桿12推動蝸輪23并帶動凸輪24,同時帶動測距盒10右壁27外側的距離分劃環(huán)28;凸輪24通過與其接觸的滾輪35推動擺桿33擺動,小齒輪32也隨著擺桿33轉動一定度角,同時推動與其嚙合的扇齒輪38轉過一個按一定比例縮小的角度,扇齒輪38通過扇齒輪37、光學器材支架41帶動支架頂部的周視鏡42,使周視鏡42的前后傾角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周視鏡42物鏡62的視軸產生俯仰轉動,這樣,周視鏡42物鏡62視軸的俯仰轉動與手輪21′的轉動實現了聯動關系。由此,通過轉動手輪21′就能操縱周視鏡42物鏡62的視軸的俯仰轉動,使周視鏡42的鏡內十字線的橫線時刻對準坦克靶90與地面相接觸的根部,與此同時,距離分劃環(huán)28不斷顯示出坦克靶90的炮目距離變化,而補助分劃環(huán)13則顯示出更加微小的炮目距離變化。這樣,實現了對航速、航向不斷改變的運動目標炮目距離的連續(xù)測量。
在連續(xù)測量運動目標炮目距離的同時,通過與蝸桿12上端連接的軟軸18能同步連續(xù)地、準確地將每一瞬間的炮目距離輸入直瞄射擊模擬器100的輸入端101,這樣,實現了對運動目標炮目距離的連續(xù)輸出。
注意到對航向、航速不斷變化著的運動目標的炮目距離側量與輸出,只需要測距者調整周視鏡42的物鏡62的視軸的水平角和前后傾角,使視軸時刻跟蹤瞄準運動目標即可,炮目距離的測量與輸出是在跟蹤瞄準過程中自動完成的,無需測距者更多的動作,可見操作者操作本測距裝置是十分簡便易行的,這也有利于在部隊訓練中推廣普及。
在測距裝置1中采用凸輪機構是本發(fā)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注意到測距裝置1是通過改變周視鏡42物鏡62視軸的傾角來測定運動目標的炮目距離的,但是不同距離上的目標走過相同的距離間隔時,物鏡62視軸的傾角變化量不同的,即,距離的變化與物鏡62視軸傾角的變化不符合線性關系,圖8清楚地表示了這個情況。參見圖8,坦克靶91從較遠處d1向前走△d1,相應地物鏡62視軸轉過的傾角為α1,當坦克靶91在較近距離d2向前走過△d2相應地視軸轉過的傾角為α2,△d1與△d2相等,而α1卻大于α2,說明距離的變化與物鏡62視軸傾角的變化不符合線性關系。這意味著,當不同距離上的坦克靶91走過相同距離間隔時,跟蹤目標的周視鏡42物鏡62的視軸轉過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如果周視鏡42與手輪21′是線性聯動的話,則,手輪21′轉動的周數也必須是不相同的,由此,與手輪21′線性聯動的距離分劃環(huán)28及補助分劃13轉動的角度或周數也不相同,這樣距離分劃環(huán)28及補助分劃環(huán)13上的測距刻度必須是不均勻分布的;而且,軟軸18的轉動周數也是不相同的,這樣,由軟軸18輸出的炮目距離信號就很容易造成混亂。由此可見,上述情況勢必會對運動目標瞬時炮目距離的測量與輸出帶來許多不便,因此,必須在測距裝置的功能上保證,無論目標距離遠近,只要目標移動相同一距離間隔,手輪21′的轉動周數必須相同,而周視鏡42的物鏡62的視軸又能時刻跟蹤目標,這就要求周視鏡42與手輪21′也滿是非線性聯動關系。考慮到凸輪機構具有線性運動與非線性運動間的傳動關系,故本發(fā)明在測距裝置1中采用了凸輪機構,從而圓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為了降低凸輪24(24′)、25(25′)、26(26′)的加工誤差在測距誤差中所占比例,應盡可能增加凸輪輪廓的最大半徑與基圓半徑之差,但這樣會增加擺桿35或齒條推桿80的“行程”,從而影響傳動比,為了保持合適的傳動比,獲得良好的操作性能,本裝置采用了由小齒輪32與扇齒輪38或由第三大齒輪84、第三小齒輪85及第四大齒輪87等構成的具有減速關系的從動機構,這樣既提高了精度,又保證了合適的傳動比,效果滿意。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測距裝置1從理論上講就有很高的精度。根據光學測距機的測距誤差公式可以與一般光學測距機的測距誤差進行比較。見下式Δd∝ (d2)/(J·r) (1)其中△d=測距誤差d=所測距離J=測距機基線長γ=光學測距機放大倍率以對坦克進行直瞄射擊為例,如果光學測距機實測距離為2000米,光學測距機的J約為1米,設為J1,本測距裝置1的周視鏡42物鏡62的中心距場地90地面的高度P與式(1)中的J意義相當。如果在縮小25倍的場地上,所測距離放大25倍也等于2000,則本測距裝置的有效J值應當是實際P值的25倍,設為J2,如果實際P值是1.7米,則J2=P×25=1.7×25=42.5米;因為光學測距機的放大倍率γ與本裝置1的周視鏡42的放大倍率γ基本相當,則兩者的測距誤差之比約為兩者J值之反比,即(△d2)/(△d1) = (J1)/(J2) (2)其中△d2為本裝置的測距誤差,
△d1為光學測距機的測距誤差,由式(2)得△d2/△d1=1/42.5,由此可見,本發(fā)明的測距裝置的理論測距誤差僅為光學測距機的理論測距誤差的幾十分之一,所以其測距精度是相當高的,是以保證直瞄射擊模擬器的模擬精度。
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及其變化僅僅是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而作的部分具體描述,很顯然,根據本發(fā)明的構思,可以對上述實施例作許多顯而易見的改變,這些都將被包括在本發(fā)明的構思范圍內。
上述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結構。
本發(fā)明的測距裝置1適用于在基本水平的縮小場地上模擬各種火炮包括地面炮、無座力炮、坦克炮等對地面運動目標,特別是坦克、裝甲車等的直瞄射擊訓練時配套使用,也適用于在縮小的水池里模擬上述各種火炮及海岸炮、艦艇炮等對水上運動目標,如艦艇的直瞄射擊訓練時配套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基本水平的縮小場地上的直瞄擊模擬器的測距裝置,包括-測距盒支架;-可水平旋轉地安裝在距盒支架頂部的測距盒;其特征包括-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的減速機構;-安裝在測距盒外與所述的減速機構聯動的驅動機構;-安裝在距盒外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距離信號同步輸出部件;-安裝在測盒上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距離顯示裝置;-安裝在測距盒內中部與所述減速機構聯動的凸輪機構;-安裝在測距盒內后部與所述凸輪機構聯動的從動機構;-安裝在測距盒外與所述的從動機構聯動的光學望遠裝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述機構包括一可旋轉地垂直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右側的蝸桿,一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位于蝸桿后側的蝸輪軸,一固定在蝸輪軸右部與蝸桿相嚙合的蝸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速機構包括一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的第一齒輪軸,一固定在第一齒輪軸右部的第一小齒輪;一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位于第一齒輪軸后側的第二齒輪軸,在第二齒輪軸的右部套有一可在該軸上自由轉動但軸向定位的、且與第一小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大齒輪,第一大齒輪旁帶有與其固定成一體的第二小齒輪;一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前部位于第二齒輪軸后側的第三齒輪軸,一固定在第三齒輪軸右部并與第二小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大齒輪。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輪機構包括三個依次套在所述蝸輪軸或第三齒輪軸左部的、既可自由轉動又能緊定在軸上的凸輪;一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中部的擺桿軸,一套在擺桿軸左部并能自由轉動但軸向定位的軸套,一套在軸套上能沿軸套軸向移動并可緊定在軸套上的擺桿,一可旋轉地安裝在擺桿前端的滾輪。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輪機構包括三個依次套在所述蝸輪軸或第三齒輪軸左部的、即可自由轉動又能軸向移動并可緊定在軸上的凸輪;一固定在測距盒內中部的適當高度的推桿支架,一齒條推桿前部穿過推桿支架上部的配合孔前后可滑動地安裝在推桿支架的上部,齒條推桿前端可旋轉地安裝了滾輪;在滾輪后側的齒條推桿上固定一擋圈,在擋圈與推桿支架上部配合孔的前端面之間固定一套裝在齒條推桿前部的壓縮彈簧;齒條推桿的后部下側帶有齒條。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從動機構包括一在所述軸套的左端與所述軸套制定成一體的同軸小齒輪;一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后部的扇齒輪軸,一固定在扇齒輪軸左部并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半徑比小齒輪大的扇齒輪。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測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從動機構包括一水平安裝在測距盒內后部、所述齒條推桿的所述齒條下方的第四齒輪軸,在第四齒輪軸上套有一可在該軸上自由轉動但軸向定位的、并與所述齒條相嚙合的第三大齒輪,第三大齒輪旁帶有與其固定成一體的第三小齒輪;一第五齒輪軸可旋轉地水平安裝在第四齒輪軸的下方,在第五齒輪軸上固定一與第三小齒輪相嚙合的第四大齒輪。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基本水平的縮小場地上的直瞄射擊模擬器的測距裝置,包括支架,測距盒,減速機構,凸輪機構,驅動機構,從動機構,光學望遠裝置及距離信號輸出部件和顯示裝置等,可以對縮小場地上(包括陸地和水面)航速、航向不斷變化的遙控目標的瞬時炮目距離進行連續(xù)、準確的測量并同步輸出。本裝置結構簡單,測距精度高,操作方便,性能可靠,適于與縮小場地上能同時模擬炮彈彎曲彈道和飛行時間的直瞄射擊模擬器配套使用。
文檔編號G01C3/00GK1041446SQ8810904
公開日1990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1988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88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孫仲良 申請人:孫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