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螺紋中徑千分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包括:U形尺架,該尺架的兩端分別有架砧裝配孔和主測量桿裝配孔,兩裝配孔同心布置;架砧及其鎖緊螺釘,架砧裝在U形尺架的架砧裝配孔內,由其鎖緊螺釘鎖緊固定;調零校對樣板,用于對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主測量桿及其鎖緊螺釘,主測量桿裝在U形尺架的主測量桿裝配孔內,由其鎖緊螺釘鎖緊固定;一對測量頭,分別裝在架砧和測量桿的相向端面上,兩測量頭的工作面相向;內套筒,套在主測量桿的外側段上;外套筒,套在內套筒上;外套筒測力裝置,裝在外套筒的尾端;內套筒的柱面上刻有分度值為1微米的游標分度線,該分度線在內套筒的柱面上周向分布。它具有結構簡單,技術合理,操作方便的優(yōu)點,能夠有效提高測量精度。
【專利說明】外螺紋中徑千分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工具,具體是涉及一種外螺紋中徑千分尺。
【背景技術】
[0002]長期以來,使用螺紋千分尺測量螺紋中徑,由于螺紋中徑在三角形牙型高一半的地方,需要先根據(jù)螺距選擇V型和圓錐形測量頭,然后用校對樣板調零,再進行螺紋中徑的檢測。由于是普通螺旋測微器,分度值是0.01毫米,0.01毫米以下只能由操作者估讀,計量器具的不確定度是0.004毫米。測量前,必須調零,校對樣板兩端與V型和圓錐形測量頭配合,由于相互接觸部分尺寸小,經(jīng)常發(fā)生偏斜,即校對樣板軸線與主測量桿軸線有較大的平行度誤差,不能正確調零。調零時,操作者經(jīng)常是先調好內套筒和外套筒的零位,緊固主測量桿鎖緊螺釘,然后轉動左端調節(jié)螺釘,無法控制力的大小,這樣既不能精確調零,還經(jīng)常損壞校對樣板的V型測量頭,讓初學者望而卻步。
【發(fā)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測量精度更高的外螺紋中徑千分尺。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包括:
[0006]U形尺架,該尺架的兩端分別有架砧裝配孔和主測量桿裝配孔,兩裝配孔同心布置;
[0007]架砧及其鎖緊螺釘,所述架砧裝在U形尺架的架砧裝配孔內,由其鎖緊螺釘鎖緊固定,調整架砧在其裝配孔內的軸向位置,可實現(xiàn)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
[0008]調零校對樣板,用于模擬工件被測時的夾持狀態(tài),對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
[0009]主測量桿及其鎖緊螺釘,所述主測量桿裝在U形尺架的主測量桿裝配孔內,可由其鎖緊螺釘鎖緊固定;該主測量桿的腰部位于裝配孔內,具有一個伸進U形尺架空腔的內側段,一個延伸出U形尺架的外側段;
[0010]一對測量頭,其中一個測量頭的工作面是V形,另一個測量頭的工作面是圓錐形,分別裝在架砧和測量桿的相向端面上,兩測量頭的工作面相向;
[0011]內套筒,套在主測量桿的外側段上,該內套筒的柱面上刻有測量讀數(shù)刻線,該刻線間距為0.5暈米,該刻線在內套筒柱面上軸向分布;
[0012]外套筒,套在內套筒上;該外套筒的柱面上刻有測量讀數(shù)刻線,其刻線間距為
0.01毫米,該刻線在外套筒柱面上周向分布,位于外套筒的緣口,與內套筒上的0.5毫米刻線相對應;
[0013]外套筒測力裝置,裝在外套筒的尾端,用于控制測量時本量具對被測工件的接觸力,以便掌握夾持工件的松緊程度;
[0014]在內套筒的柱面上,還刻有分度值為I微米的游標分度線,該分度線在內套筒的柱面上周向分布,并與外套筒上的0.01毫米刻線相對應。[0015]在架砧的外端裝有測力裝置,用于控制調零時測頭與調零校對樣板之間的夾持力,以便掌握夾持調零校對樣板的松緊程度。
[0016]所述調零校對樣板配有導向管。
[0017]所述測力裝置由輪軸、彈簧、前棘輪、后棘輪、轉帽以及螺釘組成;所述轉帽為筒狀結構,其前端的內壁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第一沉槽,其后端的內壁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第二沉槽,其后部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前棘輪的中心孔壁上設有第一定位凸起,其外表面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抵靠凸起;所述后棘輪的外表面上設有與第二定位凹槽相適配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前棘輪、后棘輪設置于所述轉帽內并相互咬合;所述輪軸中部外表面上設有環(huán)狀的限位凸起,該輪軸后部的外表面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凸起相適配的第一定位凹槽,該輪軸后端的端面上設有螺孔,該輪軸的后端由前至后依次穿過所述前棘輪、后棘輪后通過該螺孔與所述螺釘螺接,該螺釘?shù)穆菝迸c第二沉槽相配合而對前、后棘輪右端軸向定位;該輪軸的限位凸起與第一沉槽相配合,通過彈簧從而對前、后棘輪左端軸向定位;所述前棘輪的第一定位凸起與輪軸的第一定位凹槽相配合,所述后棘輪的第二定位凹槽與轉帽的第二定位凸起相配合;所述輪軸的限位凸起與所述前棘輪的抵靠凸起之間形成圓筒狀的空間,所述彈簧設置于該空間內;所述輪軸的前端與所述主測量桿的后端固定。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
[0019]本實用新型在現(xiàn)有螺紋千分尺的外套筒的外壁上增設沿其周向延伸的分度值為一微米的游標刻度,測量時,0.01毫米精度以下不再由操作者估讀,而可以直接從游標刻度準確讀出,從而提高測量精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技術合理,操作方便,通過本實用新型進行外螺紋中徑的測量,工作可靠,操作簡單,有效提高檢測精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調零狀態(tài)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調零測力裝置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為圖3沿1-1剖面圖;
[0024]圖5為圖3沿I1-1I剖面圖;
[0025]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讀數(shù)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能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及功效,并可依照本說明書的內容來實現(xiàn),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一步說明。
[0027]如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實施方式的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包括U形尺架12,架砧3及其鎖緊螺釘2,調零校對樣板14,主測量桿6及其鎖緊螺釘7,一對測量頭,內套筒8,外套筒9以及外套筒測力裝置11 ;尺架12的兩端分別有架砧裝配孔和主測量桿裝配孔,兩裝配孔同心布置,尺架12上設有隔熱板13 ;架砧3裝在U形尺架12的架砧裝配孔內,由其鎖緊螺釘2鎖緊固定,調整架砧3在其裝配孔內的軸向位置,可實現(xiàn)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調零校對樣板14用于模擬工件被測時的夾持狀態(tài),對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該調零校對樣板14配有導向管,該導向管能夠可靠防止校對導向筒14偏斜,保證調零的正確;主測量桿6裝在U形尺架12的主測量桿裝配孔內,可由其鎖緊螺釘7鎖緊固定,該主測量桿6的腰部位于裝配孔內,具有一個伸進U形尺架12空腔的內側段,一個延伸出U形尺架的外側段;一對測量頭中的一個測量頭4的工作面是V形,另一個測量頭5的工作面是圓錐形,分別裝在架砧3和測量桿6的相向端面上,兩測量頭的工作面相向;內套筒8套在主測量桿6的外側段上,該內套筒8的柱面上刻有測量刻線8-1,該刻線間距為0.5毫米,該刻線8-1在內套筒8柱面上軸向分布;外套筒9套在內套筒8上,該外套筒9的柱面上刻有測量讀數(shù)刻線9-1,該刻線間距為0.0l毫米,該刻線9-1在外套筒9柱面上周向分布,位于外套筒9的緣口,與內套筒8上的0.5毫米刻線8-1相對應,該外套筒9的尾端柱面上設置有網(wǎng)紋10 ;外套筒測力裝置11裝在外套筒9的尾端,用于控制測量時本量具對被測工件的夾持力,以便掌握夾持工件的松緊程度;在內套筒8的柱面上,還刻有分度值為I微米的游標分度線8-2,該分度線8-2在內套筒8的柱面上周向分布,并與外套筒9上的0.01毫米刻線9-1相對應。
[0028]參見圖3、圖4及圖5,為了能夠控制調零力度的大小,掌握夾持調零校對樣板的松緊程度,實現(xiàn)正確調零,以及防止損壞校對導向筒14中的、與測量頭4相適配的校對樣板定位頭14-1和與型測量頭5相適配的校對樣板定位頭14-2,本實用新型在架砧3的外端裝有測力裝置1,該測力裝置I用于控制調零時架砧3與調零校對樣板14之間的夾持力,該測力裝置I由輪軸110、彈簧120、前棘輪130、后棘輪140、轉帽150以及螺釘160組成;轉帽150為筒狀結構,轉帽150前端的內壁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第一沉槽151,與輪軸110的中部限位凸起111形成間隙;轉帽150后端的內壁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第二沉槽152,與螺釘160形成間隙;轉帽150其后部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定位凹槽;前棘輪130的中心孔壁上設有第一定位凸起,前棘輪130外表面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抵靠凸起131 ;后棘輪140的外表面上設有與第二定位凹槽相適配的第二定位凸起;前棘輪130、后棘輪140設置于轉帽150內并相互咬合;輪軸110中部外表面上設有環(huán)狀的限位凸起111,該輪軸后部的外表面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凸起相適配的第一定位凹槽,輪軸110后端的端面上設有螺孔,輪軸110的后端由前至后依次穿過前棘輪130、后棘輪140后通過該螺孔與螺釘160螺接,該螺釘160的螺帽與轉帽150的第二沉槽152相配合,對前、后棘輪右端軸向定位;輪軸110的限位凸起111,通過彈簧120對前、后棘輪左端軸向定位;前棘輪130的第一定位凸起131與輪軸110的第一定位凹槽相配合以使前棘輪130相對于輪軸110不能夠夠周向轉動,可以沿軸向相對移動;后棘輪140的第二定位凹槽與轉帽150的第二定位凸起相配合以使后棘輪140相對于轉帽150不能夠夠周向轉動,可以沿軸向相對移動;輪軸110的限位凸起111與前棘輪130的抵靠凸起131之間形成圓筒狀的空間170,彈簧120設置于該空間170內;輪軸110的前端與架砧3連接。
[0029]外套筒測力裝置11的結構與上述測力裝置I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再描述。
[0030]本實用新型的測力裝置I及外套筒測力裝置11的工作原理如下:其工作原理如圖
3、4、5所示,主要依靠前棘輪130、后棘輪140的作用。后棘輪140相對于轉帽150不能夠夠周向轉動而可以沿輪軸110的軸線方向移動,而前棘輪130可壓縮彈簧120在輪軸110的軸線方向移動,但不能相對轉動。彈簧120的彈力是控制測量壓力的,螺釘160使彈簧120壓縮到本實用新型所規(guī)定的測量壓力。當轉帽150順時針旋轉時,若測量壓力小于彈簧120的彈力,轉帽150的運動就通過前棘輪130傳給輪軸110,帶動輪軸110旋轉從而帶動與輪軸110連接的部件轉動,使本實用新型兩測量面之間的距離繼續(xù)縮短,即繼續(xù)卡緊零件;當測量壓力達到或略微超過彈簧120的彈力時,前棘輪130、后棘輪140嚙合斜面的作用下,壓縮彈簧120,使后棘輪140沿著前棘輪130的嚙合斜面滑動,轉帽150的轉動就不能帶動測微螺桿旋轉,同時發(fā)出嘎嘎的棘輪跳動聲,表示巳達到了額定測量壓力,從而達到控制測量壓力的目的。當轉帽150逆時針旋轉時,后棘輪140是用垂直面帶動前棘輪130,不會產(chǎn)生壓縮彈簧的壓力,始終能帶動輪軸110旋轉從帶動與輪軸110連接的部件轉動退出被測零件。
[0031]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測量前,必須調零。調零時,先調好內套筒8和外套筒9的零位,緊固鎖緊螺釘7,將主測量桿6鎖緊,然后將調零校對樣板14的導向筒相應端套入架砧3、主測量桿6內,且其相應校準定位頭分別與測量頭4、型測量頭5配合,接下來轉動測力裝置I進行調零,調零完成后通過鎖緊螺釘2緊固架砧3。完成上述調零步驟后,按現(xiàn)有的千分尺方式對外螺紋中徑進行測量,測量時,讀取測量值的原理如下:根據(jù)螺旋測微原理設有刻度,從內套筒8的刻線8-1上,讀取0.5毫米的整倍數(shù);從外套筒9的刻線9-1上讀取0.01毫米整倍數(shù)。根據(jù)游標刻線原理,外套筒9刻線與內套筒8上游標分度線8-2的分度值是0.001毫米,讀數(shù)時,內、外套筒對齊的游標刻度8-2序號數(shù)乘以0.001毫米,就是小于0.01毫米的讀數(shù),上述三部分讀數(shù)相加,即可得到所測螺紋中徑,實現(xiàn)微米螺紋中徑測量。假設用本實用新型所得的一例外螺紋中徑如圖6所顯示的值,其讀取方法為:外螺紋中徑=28+0.44+8*0.001=28.448 毫米。
[0032]上面參照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描述,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總體構思下的變化和修改,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包括: U形尺架,該尺架的兩端分別有架砧裝配孔和主測量桿裝配孔,兩裝配孔同心布置;架砧及其鎖緊螺釘,所述架砧裝在U形尺架的架砧裝配孔內,由其鎖緊螺釘鎖緊固定,調整架砧在其裝配孔內的軸向位置,可實現(xiàn)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 調零校對樣板,用于模擬工件被測時的夾持狀態(tài),對本量具的起始讀數(shù)調零; 主測量桿及其鎖緊螺釘,所述主測量桿裝在U形尺架的主測量桿裝配孔內,可由其鎖緊螺釘鎖緊固定;該主測量桿的腰部位于裝配孔內,具有一個伸進U形尺架空腔的內側段,一個延伸出U形尺架的外側段; 一對測量頭,其中一個測量頭的工作面是V形,另一個測量頭的工作面是圓錐形,分別裝在架砧和測量桿的相向端面上,兩測量頭的工作面相向; 內套筒,套在主測量桿的外側段上,該內套筒的柱面上刻有測量讀數(shù)刻線,該刻線間距為0.5毫米,該刻線在內套筒柱面上軸向分布; 外套筒,套在內套筒上;該外套筒的柱面上刻有測量讀數(shù)刻線,其刻線間距為0.0l毫米,該刻線在外套筒柱面上周向分布,位于外套筒的緣口,與內套筒上的0.5毫米刻線相對應; 外套筒測力裝置,裝在外套筒的尾端,用于控制測量時本量具對被測工件的接觸力,以便掌握夾持工件的松緊程度; 其特征在于,在內套筒的柱面上,還刻有分度值為I微米的游標分度線,該分度線在內套筒的柱面上周向分布,并與外套筒上的0.01毫米刻線相對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其特征在于,在架砧的外端裝有測力裝置,用于控制調零時測頭與調零校對樣板之間的夾持力,以便掌握夾持調零校對樣板的松緊程度。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其特征在于,所述調零校對樣板配有導向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螺紋中徑千分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測力裝置由輪軸、彈簧、前棘輪、后棘輪、轉帽以及螺釘組成;所述轉帽為筒狀結構,其前端的內壁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第一沉槽,其后端的內壁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第二沉槽,其后部的內壁上設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前棘輪的中心孔壁上設有第一定位凸起,其外表面上設有周向環(huán)狀的抵靠凸起;所述后棘輪的外表面上設有與第二定位凹槽相適配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前棘輪、后棘輪設置于所述轉帽內并相互咬合;所述輪軸中部外表面上設有環(huán)狀的限位凸起,該輪軸后部的外表面上設有與第一定位凸起相適配的第一定位凹槽,該輪軸后端的端面上設有螺孔,該輪軸的后端由前至后依次穿過所述前棘輪、后棘輪后通過該螺孔與所述螺釘螺接,該螺釘?shù)穆菝迸c第二沉槽相配合而對前、后棘輪右端軸向定位;該輪軸的限位凸起與第一沉槽相配合,通過彈簧從而對前、后棘輪左端軸向定位;所述前棘輪的第一定位凸起與輪軸的第一定位凹槽相配合,所述后棘輪的第二定位凹槽與轉帽的第二定位凸起相配合;所述輪軸的限位凸起與所述前棘輪的抵靠凸起之間形成圓筒狀的空間,所述彈簧設置于該空間內;所述輪軸的前端與所述主測量桿的后端固定。
【文檔編號】G01B3/18GK203798266SQ201420190155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18日
【發(fā)明者】胡照海, 唐俊, 孫勇, 朱留憲 申請人: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