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及測試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019239閱讀:22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及測試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及測試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可充電電池(如鋰電池、鉛酸電池等)在出廠之前通常需要進行化成、分容兩個步驟,所謂化成、分容就是通過對電池進行充電和放電,使電池的內(nèi)部極板的化學物質(zhì)充分激活,并且通過充放電過程,判斷電池的容量,進行篩選、歸類。傳統(tǒng)的化成、分容的方法是通過將電池接到充電器進行充電,然后將電池接到電阻進行放電,這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特別是大容量電池?,F(xiàn)有技術中,國內(nèi)的電池生產(chǎn)企業(yè)大部分采用的還是原始落后的充放電設備來進行化成分容,即充電設備和放電設備分開,充電設備將市電轉化成直流電給電池供電,由于充電電壓范圍窄,一般只能適合幾種類型的電池使用;而放電設備一般采用電阻作為負載, 將電池的能量通過電阻發(fā)熱消耗掉;還有一小部分企業(yè)采用晶間管有源逆變放電裝置來進行放電,將蓄電池能量送回電網(wǎng),但該裝置存在以下缺陷1)容易發(fā)生逆變顛覆現(xiàn)象;2)對電網(wǎng)的諧波污染較大,晶閘管有源逆變放電裝置注入電網(wǎng)的電流為方波,諧波含量大;3) 放電電流紋波系數(shù)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專利號為ZL. 200520053515. 4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節(jié)能型電池充放電系統(tǒng),其技術方案采用儲電裝置和被測電池之間進行充放電的方式實現(xiàn)節(jié)能,并且充放電一體,該充放電系統(tǒng)存在以下缺點1)儲電裝置體積大,且由于經(jīng)常處于充放電工作狀態(tài),壽命短,需要經(jīng)常更新儲電裝置,維護成本高;2)儲電裝置能量和被測電池能量存在不匹配的問題,當被測電池的能量大于儲電裝置能吸收的能量的時候,被測電池放電時,儲電裝置電壓將會很高,甚至燒毀儲電裝置。專利申請?zhí)枮?00710134763. 5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蓄電池化成充放電主電路結構,其技術方案是利用并網(wǎng)逆變技術和非隔離雙向變換技術,實現(xiàn)了電池的充放電一體化,并實現(xiàn)了放電的節(jié)能,但是該方法只適用于高壓電池(即電池需串聯(lián)多個),而電池化成的時候一般是不串聯(lián)多個的,由此,該方法的實用性不強。因此,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亟需提供一種節(jié)能、高效、實用、節(jié)約成本的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及系統(tǒng)。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節(jié)能、高效、實用、 節(jié)約成本的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節(jié)能、高效、實用、 節(jié)約成本的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測試系統(tǒng)。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xiàn)提供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A.先將每個電池連接到相應的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每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與公共直流母線的一端連接,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另一端與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的一端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的另一端與電網(wǎng)連接;
B.當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
一入 ,
C.當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
D.當部分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當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和電網(wǎng)來調(diào)節(jié)能量不平衡的能量,其中,
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電池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從電網(wǎng)補充吸收不平衡部分的充電能量;
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電池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設置為一個,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至少連接一個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和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均為雙向變換器。更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l、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 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 Flyhck雙向變換器和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 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 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接火線。更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l、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所述第一 Flykick雙向變換器和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Q9、Q10,電感L2、L3、L4,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場效應管Q9的漏極連接, 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 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場效應管QlO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電感L3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lO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9的源極、電感L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4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C相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A相連接,電感L3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B相連接。更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l、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 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單相全橋變換器和工頻隔離變壓器T3,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 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 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火線,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零線。更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為第二 Flykick雙向變換器,所述第二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11、場效應管Q13和Q14、電容C12、電阻R2,所述變壓器 Tl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3的源極與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 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4的源極與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和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其中,所述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包括電感Ll 1、電阻Rl 1、電容Cl 1、場效應管Ql 1和Q12,所述電感Lll的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2的源極、場效應管Ql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2的漏極與電容Cll的一端,電容C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l的源極、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15、Q16、Q17、Q18,電感L12,所述場效應管Q1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l的一端、場效應管Q1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16的漏極、電感L1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16的源極與電容Cl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1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1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1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 L12的另一端接火線。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包括有直流-直流變換單元以及直流-交流變換單元,每個被測電池連接一個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所述每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通過公共直流母線與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與電網(wǎng)連接;
當被測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所述公共直流母線;
當被測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
當部分被測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被測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所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當被測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時,其中,
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從電網(wǎng)補充吸收不平衡部分的充電能量;
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 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 Flyhck雙向變換器和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 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 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接火線。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和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Q9、Q10,電感L2、L3、L4,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場效應管Q9的漏極連接, 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 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場效應管QlO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電感L3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lO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9的源極、電感L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4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C相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A相連接,電感L3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B相連接。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 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單相全橋變換器和工頻隔離變壓器T3,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 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 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火線,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零線。優(yōu)選的,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為第二 Flyback雙向變換器,所述第二 Flyback 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 1、場效應管Q13和Q14、電容C12、電阻R2,所述變壓器Tl 1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3 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3的源極與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4的源極與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和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其中,所述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包括電感Ll 1、電阻Rl 1、電容Cl 1、場效應管Ql 1和Q12,所述電感Lll的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2的源極、場效應管Ql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2的漏極與電容Cll的一端,電容C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l的源極、電容C12的
另一端連接;
所述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15、Q16、Q17、Q18,電感L12,所述場效應管Q1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l的一端、場效應管Q1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16的漏極、電感L1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16的源極與電容Cl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1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1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1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12的另一端接火線。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及測試系統(tǒng),當所有電池都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能量從電網(wǎng)依次經(jīng)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直流-直流變換單元、電池,即電網(wǎng)能量經(jīng)過測試系統(tǒng)后給電池充電;當所有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能量從電池依次經(jīng)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直流-交流變換單元、電網(wǎng),即電池放電能量經(jīng)過測試系統(tǒng)后返回到電網(wǎng)中;當部分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上的能量,當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的時候,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和電網(wǎng)來調(diào)節(jié)能量不平衡的部分,即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從電網(wǎng)補充部分充電能量,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本發(fā)明通過雙向電力電子變化技術,同時實現(xiàn)了對電池的充電和放電,既可以作為充電器給電池充電,也可以作為放電設備將電池的電量放到電網(wǎng)中去,從而將被測電池放電時的電能回饋到電網(wǎng)中,實現(xiàn)能量的循環(huán)利用,達到節(jié)能效果,讓部分被測電池分別工作于充電和放電狀態(tài),使被測電池能量在兩部分被測電池之間互相傳遞,不經(jīng)過電網(wǎng),循環(huán)利用電能的效率更高,不但節(jié)能,而且充放電一體,操作簡單高效。


利用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內(nèi)容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任何限制。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的實施例2的原理方框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的實施例3的電路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的實施例4的電路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的實施例5的電路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的實施例6的電路圖。在圖1至圖5中包括有
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 ;
第一 Flyhck雙向變換器21、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2、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3 ; BUCK/BOOST雙向變換器25、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6。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驟
A.先將每個電池連接到相應的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每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與公共直流母線的一端連接,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另一端與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的一端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的另一端與電網(wǎng)連接;
B.當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
一入 ,
C.當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
D.當部分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當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和電網(wǎng)來調(diào)節(jié)能量不平衡的能量,其中,
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電池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從電網(wǎng)補充吸收不平衡部分的充電能量;
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電池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其中,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設置為一個,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至少連接一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和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均為雙向變換器。實施例2
本發(fā)明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包括有被測電池、直流-直流變換單元以及直流-交流變換單元1,每個被測電池連接一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通過公共直流母線與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連接,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與電網(wǎng)連接。該系統(tǒng)存在三種工作方式
1.當所有被測電池都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能量從電網(wǎng)依次經(jīng)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 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被測電池,即電網(wǎng)能量經(jīng)過測試系統(tǒng)后給被測電池充電;
2.當所有被測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能量從被測電池依次經(jīng)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 1、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電網(wǎng),即被測電池放電能量經(jīng)過測試系統(tǒng)后返回到電網(wǎng)中;
3.當部分被測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被測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被測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被測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吸收公共直流母線上的能量,即充電被測電池和放電被測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互相充放電。當被測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的時候,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和電網(wǎng)來調(diào)節(jié)能量不平衡的部分。其中,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從電網(wǎng)補充部分充電能量;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本發(fā)明的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同時實現(xiàn)了對電池的充電和放電,既可以作為充電器給電池充電,又可以作為放電設備將電池的電量放到電網(wǎng)中去,從而將被測電池放
13電時的電能回饋到電網(wǎng)中,實現(xiàn)能量的循環(huán)利用,達到節(jié)能效果,讓部分被測電池分別工作于充電和放電狀態(tài),使被測電池能量在兩部分被測電池之間互相傳遞,不經(jīng)過電網(wǎng),循環(huán)利用電能的效率更高,不但節(jié)能,而且充放電一體,操作簡單高效。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如圖2所示,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在本實施例中未解釋的特征,采用實施例2中的解釋,在此不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qū)別在于
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BUCK/ 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 Q2,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電阻Rl 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包括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21和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22,其中,第一 Flykick雙向變換器21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 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
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2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 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接火線。實施例4
本實施例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如圖3所示,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在本實施例中未解釋的特征,采用實施例2中的解釋,在此不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qū)別在于
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BUCK/ 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 Q2,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電阻Rl 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包括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21和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3,其中,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21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 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
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3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Q9、Q10,電感L2、L3、L4,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場效應管Q9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
14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 場效應管Q8的源極、場效應管QlO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 電感L3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lO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9的源極、電感L4的一端連接,電感 L4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C相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A相連接,電感L3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B相連接。實施例5
本實施例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如圖4所示,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在本實施例中未解釋的特征,采用實施例2中的解釋,在此不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qū)別在于
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BUCK/ 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 Q2,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電阻Rl 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包括第一單相全橋變換器22和工頻隔離變壓器T3,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22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火線,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零線。實施例6
本實施例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如圖5所示,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在本實施例中未解釋的特征,采用實施例2中的解釋,在此不再進行贅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qū)別在于
直流-直流變換單元1為第二 Flyhck雙向變換器,第二 Flyh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11、場效應管Q13和Q14、電容C12、電阻R2,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3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3 的源極與電阻R2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12的一端連接,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4的源極與電容C12 的另一端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
直流-交流變換單元2包括BUCK/BOOST雙向變換器25和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沈, 其中,BUCK/BOOST雙向變換器25包括電感L11、電阻R11、電容Cl 1、場效應管Qll和Q12, 電感Lll的一端與電容C12的一端連接,電感L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l的一端連接,電阻 R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2的源極、場效應管Qll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2的漏極與電容Cll的一端,電容C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l的源極、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
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沈包括場效應管Q15、Q16、Q17、Q18,電感L12,場效應管Q15 的漏極與電容Cll的一端、場效應管Q1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16 的漏極、電感L1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16的源極與電容Cl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1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1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1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12的另一端接火線。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質(zhì)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驟A.先將每個電池連接到相應的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每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與公共直流母線的一端連接,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另一端與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的一端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的另一端與電網(wǎng)連接;B.當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一入 ,C.當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D.當部分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電池通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當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時,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和電網(wǎng)來調(diào)節(jié)能量不平衡的能量,其中,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電池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從電網(wǎng)補充吸收不平衡部分的充電能量;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電池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設置為一個,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至少連接一個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和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均為雙向變換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 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 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 Flyhck雙向變換器和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 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 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接火線。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 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 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所述第一 Flykick雙向變換器和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 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Q9、Q10,電感L2、L3、L4,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場效應管Q9的漏極連接, 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 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場效應管QlO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電感L3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lO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9的源極、電感L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4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C相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A相連接,電感L3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B相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 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 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單相全橋變換器和工頻隔離變壓器T3,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 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 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火線,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零線。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為第二 Flyback雙向變換器,所述第二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11、場效應管Q13和Q14、電容C12、電阻R2,所述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3的源極與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4的源極與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和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其中,所述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包括電感Ll 1、電阻Rl 1、電容Cl 1、場效應管Ql 1和Q12,所述電感Lll的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2的源極、場效應管Ql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2的漏極與電容Cll的一端,電容C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l的源極、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15、Q16、Q17、Q18,電感L12,所述場效應管Q1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場效應管Q1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16的漏極、電感L1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16的源極與電容C1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1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1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1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12的另一端接火線。
7.—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直流-直流變換單元以及直流-交流變換單元,每個被測電池連接一個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所述每個直流-直流變換單元通過公共直流母線與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與電網(wǎng)連接;當被測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當被測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當部分被測電池處于充電狀態(tài),部分被測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處于放電狀態(tài)的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將能量釋放到所述公共直流母線,處于充電狀態(tài)的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吸收所述公共直流母線的能量,當被測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時,其中,當充電能量大于放電能量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從電網(wǎng)補充吸收不平衡部分的充電能量;當放電能量大于充電能量時,被測電池通過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將多余的能量回饋到電網(wǎng)中。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和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 其中,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 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 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 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接火線。
9.根據(jù)權利要求7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 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 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和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其中, 所述第一 Flyba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l、場效應管Q3和Q4、電容C2,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3 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3的源極與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4的源極與電容C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三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Q9、Q10,電感L2、L3、L4,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2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場效應管Q9的漏極連接, 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6的漏極、電感L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6的源極與電容 C2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場效應管QlO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電感L3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lO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9的源極、電感L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4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C相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A相連接,電感L3的另一端與交流電源B相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設置有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所述BUCK/BOOST雙向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變換電路包括有電感Li、電阻R1、電容Cl、場效應管Ql和Q2,所述電感 Ll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電感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 R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2的源極、場效應管Q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2的漏極與電容Cl的一端,電容C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第一單相全橋變換器和工頻隔離變壓器T3,所述第一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5、Q6、Q7、Q8,電感L2,所述場效應管Q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的一端、場效應管Q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16的漏極、電感L2 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16的源極與電容C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 Q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7的源極、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電感L2的另一端與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火線,所述工頻隔離變壓器T3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零線。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為第二 Flyhck雙向變換器,所述第二 Flyhck雙向變換器包括變壓器T11、場效應管Q13和Q14、電容C12、電阻R2,所述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一端與被測電池的正極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初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3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3 的源極與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一端與電容C12的一端連接連接,所述變壓器Tll的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4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4的源極與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被測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包括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和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其中,所述BUCK/BOOST雙向變換器包括電感Ll 1、電阻Rl 1、電容Cl 1、場效應管Ql 1和Q12,所述電感Lll的一端與所述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ll的另一端與電阻Rl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12的源極、場效應管Qll的漏極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12的漏極與電容Cll的一端,電容Cll的另一端與場效應管Qll的源極、電容C12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單相全橋雙向變換器包括場效應管Q15、Q16、Q17、Q18,電感L12,所述場效應管Q15的漏極與所述電容Cll的一端、場效應管Q17的漏極連接,場效應管Q15的源極與場效應管Q16的漏極、電感L12的一端連接,場效應管Q16的源極與電容Cll的另一端、場效應管Q18的源極連接,場效應管Q18的漏極與場效應管Q17的源極、零線連接,電感 L12的另一端接火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測試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池節(jié)能充放電的方法及測試系統(tǒng),當所有電池都處于充電狀態(tài)時,能量從電網(wǎng)依次經(jīng)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直流-直流變換單元、電池;當所有電池處于放電狀態(tài)時,能量從電池依次經(jīng)過直流-直流變換單元、直流-交流變換單元、電網(wǎng);當電池充、放電能量不相等的時候,通過直流-交流變換單元和電網(wǎng)來調(diào)節(jié)能量不平衡的部分。本發(fā)明同時實現(xiàn)了對電池的充電和放電,將電池放電時的電能回饋到電網(wǎng)中,實現(xiàn)能量的循環(huán)利用,達到節(jié)能效果,讓部分電池分別工作于充電和放電狀態(tài),使電池能量在兩部分電池之間互相傳遞,不經(jīng)過電網(wǎng),循環(huán)利用電能的效率更高,不但節(jié)能,而且充放電一體,操作簡單高效。
文檔編號G01R31/36GK102361101SQ201110297199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鄒曙 申請人:東莞市冠佳電子設備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