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及其專用測試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及其專用測試儀,屬透水性鋪裝 材料測試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檢測透水性材料滲透性的方法通常有兩種常水頭測試法和變水頭測試法。 一般常水頭測試法適用滲透性大的滲透材料測試;變水頭測試法適用滲透性小或非滲透性 材料測試。同時,兩種方法均以材料受到承壓水的前提下進行滲透試驗。變水頭測試法不 適用檢測滲透性大的透水性材料。透水混凝土作為路面材料,以不形成路表徑流為前提,如 在承壓水作用考察其滲透性則與透水混凝土工作狀態(tài)差異顯著。常水頭測試法原理與透水 混凝土滲透工作實際偏差明顯。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現(xiàn)有透水性材料滲透性檢測方法不適合檢測透水性路面鋪裝材料 滲透性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適合檢測透水性路面鋪裝材料滲透性的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 測試方法及其專用測試儀。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其步驟如下
(1)、試件制作按不同孔隙率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試件,制作試件,并養(yǎng)護;
(2)、將準備用于測試的試件濕潤,并擦干多余水珠;
(3)、將試件四周側壁涂上防滲水材料;
(4)、在所述試件的上方進行淋水測試,部分水流在試件上形成地表徑流,部分水流滲 過試件形成滲流;
(5)、觀察淋水流量、地表徑流流量、滲流流量,改變淋水流量的大小,測出滲流流量的 最大值,即得出所測滲透系數(shù)。進一步,步驟(1)中的試件是透水混凝土試件。進一步,步驟(2)中的防滲水材料是凡士林。上述方法的專用測試儀,其特征在于包括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 的上方安裝有進水管,所述進水管上安裝有測量模擬降水流量的第一流量計,所述進水管 下端安裝有模擬降雨的噴淋頭;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內(nèi)安裝有用于安放試件的試件支撐 架,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在所述試件支撐架處設有收集形成地表徑流的上收集系統(tǒng),其在 所述試件支撐架的下方設有收集滲流的下收集系統(tǒng),所述上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上出水口和測量 形成地表徑流流量的第二流量計,所述下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下出水口和測量滲流流量的第三流 量計。進一步,所述噴淋頭的投影是在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俯視平面正中間。進一步,所述上、下出水口均安裝在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的側壁上。
進一步,所述試件支撐架包括支撐架面板、厚度可調的支撐架側板及設在支撐架 側板下端的支撐架角撐。本發(fā)明的試件支撐架所設試件尺寸為300mmX300mmX50mm。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1)實現(xiàn)了模擬降雨條件下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 性測試;( 測試原理與透水混凝土滲透工作一致;(3)模擬降雨量大小可調節(jié);(3)透水 性鋪裝材料厚度可調節(jié)。
圖1為本發(fā)明測試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試件支撐架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
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其步驟如下
(1)、試件制作按不同孔隙率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試件,制作試件,并養(yǎng)護;
(2)、將準備用于測試的試件濕潤,并擦干多余水珠;
(3)、將試件四周側壁涂上防滲水材料;
(4)、在所述試件的上方進行淋水測試,部分水流在試件上形成地表徑流,部分水流滲 過試件形成滲流;
(5)、觀察淋水流量、地表徑流流量、滲流流量,改變淋水流量的大小,測出滲流流量的 最大值,即得出所測滲透系數(shù)。步驟(1)中的試件是透水混凝土試件。步驟(2)中的防滲水材料是凡士林。實施例二
參照圖1、圖2,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儀,包括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9,所述滲流 水收集系統(tǒng)9的上方安裝有進水管8,所述進水管8上安裝有測量模擬降水流量的第一流量 計1,所述進水管8下端安裝有模擬降雨的噴淋頭2 ;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9內(nèi)安裝有用于 安放試件的試件支撐架5,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9在所述試件支撐架處5設有收集形成地表 徑流的上收集系統(tǒng),其在所述試件支撐架5的下方設有收集滲流的下收集系統(tǒng),所述上收 集系統(tǒng)包括上出水口 4和測量形成地表徑流流量的第二流量計2,所述下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下 出水口 6和測量滲流流量的第三流量計7。所述噴淋頭2的投影是在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9俯視平面正中間。所述上出水口 4、下出水口 6均安裝在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9的側壁上。 所述試件支撐架5包括支撐架面板51、厚度可調的支撐架側板52及設在支撐架側 板52下端的支撐架角撐53。本發(fā)明的試件支撐架5所設試件尺寸為300mmX300mmX50mm。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測試方法步驟如下
(1)、試件制作按不同孔隙率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試件,制作試件,并養(yǎng)護;
(2)、將準備用于測試的試件濕潤,并擦干多余水珠;
4(3)、將試件四周側壁涂上防滲水材料,裝入試件支撐架5;
(4)、在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1與試件支撐架5的接觸面上涂防滲水材料后,將裝好試件的 試件支撐架5裝入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1中,并固定好;
(5)、接好進水管8,打開噴淋頭2,進行測試試驗;
(6)、觀察第一流量計1、第二流量計3、第三流量計7的讀數(shù),改變第一流量計1的大 小,測出第三流量計7的最大值,即得出所測滲透系數(shù)。步驟(1)中的試件是透水混凝土試件,其尺寸與試件支撐架5的尺寸相同。步驟(3)、(4)中的防滲水材料是凡士林。本實施例的透水混凝土試件采用P042. 5水泥、9. 5-13. 2mm碎石100%,W: C=O. 35, 目標孔隙率25%,實測孔隙率為25. 38%,試件尺寸300mmX 300mmX 50mm,標準濕養(yǎng)護4 后。 可測出第三流量計7的最大值即所測滲透系數(shù)為3. 652cm/s。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的透水混凝土試件采用自制SBS改性 浙青3. 007%,9. 5-13. 2mm碎石100%,目標孔隙率25%,實測孔隙率為25. 2%,采用車轍試驗試 件制作方法制作試件,試件尺寸300mmX 300mmX 50mm,標準養(yǎng)護48h??蓽y出第三流量計7 的最大值即所測滲透系數(shù)為3. 641cm/s。本說明書實施例所述的內(nèi)容僅僅是對發(fā)明構思的實現(xiàn)形式的列舉,本發(fā)明的保護 范圍的不應當被視為僅限于實施例所陳述的具體形式,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也及于本領域技 術人員根據(jù)本發(fā)明構思所能夠想到的等同技術手段。
權利要求
1.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其步驟如下(1)、試件制作按不同孔隙率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試件,制作試件,并養(yǎng)護;(2)、將準備用于測試的試件濕潤,并擦干多余水珠;(3)、將試件四周側壁涂上防滲水材料;(4)、在所述試件的上方進行淋水測試,部分水流在試件上形成地表徑流,部分水流滲 過試件形成滲流;(5)、觀察淋水流量、地表徑流流量、滲流流量,改變淋水流量的大小,測出滲流流量的 最大值,即得出所測滲透系數(sh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 (1)中的試件是透水混凝土試件。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步驟(2)中的防 滲水材料是凡士林。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的專用測試儀,其特 征在于包括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的上方安裝有進水管,所述進水管上安 裝有測量模擬降水流量的第一流量計,所述進水管下端安裝有模擬降雨的噴淋頭;所述滲 流水收集系統(tǒng)內(nèi)安裝有用于安放試件的試件支撐架,所述滲流水收集系統(tǒng)在所述試件支撐 架處設有收集形成地表徑流的上收集系統(tǒng),其在所述試件支撐架的下方設有收集滲流的下 收集系統(tǒng),所述上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上出水口和測量形成地表徑流流量的第二流量計,所述下 收集系統(tǒng)包括下出水口和測量滲流流量的第三流量計。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測試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淋頭的投影是在所述滲流水收 集系統(tǒng)俯視平面正中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測試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出水口均安裝在所述滲 流水收集系統(tǒng)的側壁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測試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試件支撐架包括支撐架面板、厚 度可調的支撐架側板及設在支撐架側板下端的支撐架角撐。
全文摘要
一種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方法,其步驟如下(1)試件制作按不同孔隙率要求進行配合比設計試件,制作試件,并養(yǎng)護;(2)將準備用于測試的試件濕潤,并擦干多余水珠;(3)將試件四周側壁涂上防滲水材料;(4)在所述試件的上方進行淋水測試,部分水流在試件上形成地表徑流,部分水流滲過試件形成滲流;(5)觀察淋水流量、地表徑流流量、滲流流量,改變淋水流量的大小,測出滲流流量的最大值,即得出所測滲透系數(shù)。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實現(xiàn)模擬降雨條件下透水性鋪裝材料滲透性測試;模擬降雨量大小可調節(jié);透水性鋪裝材料厚度可調節(jié)。
文檔編號G01N15/08GK102095674SQ20111002558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月24日
發(fā)明者何鋒, 倪彤元, 孔德玉, 胡康虎 申請人:浙江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