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對自然界中多種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及氣候環(huán) 境等,多方面綜合利用及轉換,具體的說,本發(fā)明涉及的是,關于自然能源集聚轉換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人類在利用自然能方面,如風能、太陽能及氣候環(huán)境方面,有了一些進步的 方法,如風力發(fā)電機、太陽能電池等,這些技術只是利用了大自然能量的很小一部分,而且 這些設備獲取的能量,只有在有風或有太陽時才能正常運行,雖然利用電池可以儲電,但因 電池的價格及壽命或其它原因,得不到大范圍推廣及利用,有關于這些方面的發(fā)明申請,如 本申請人專利公開號CN1959178A,
公開日2007年5月9日,發(fā)明名稱為自然能量能源綜合 儲存庫,由于缺少必要的技術特征,因此沒有被批準。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地下土層中或液體下泥層中,建造一個龐大的空心體組,空心 體的內部有江河大海提供的具有一定壓強的液體,在大自然界中,建造一個大范圍的能集 聚轉換壓縮氣體的裝置,把自然界中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把冬天寒 冷的空氣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炎熱的夏天可以降溫,把炎熱的夏天所制造的沼氣集聚轉 換到空心體內,任何時候都能使用,把風能太陽能轉換的壓縮空氣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空 心體壓縮氣體輸出端所接入的氣輪機,將會永遠不停的轉動,而且不消耗任何地球上的資源。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包括江河大海和固定在地下土層中或液體下泥層 中,內部充滿液體并具有一定液體壓強的一個或多個空心體。所述的空心體頂部氣體輸入 端,設有制造氣體或集聚轉換壓縮氣體的裝置,所述的制造氣體為沼氣生產(chǎn)線,所述的集聚 轉換壓縮氣體的裝置為一組或多組風力氣體壓縮機,或一組或多組太陽能電池板與電力氣 體壓縮機組合,所述的空心體底部設有與江河大海連通的輸液管,所述的空心體內部壓縮 氣體的壓強為大于空心體內液體上部的壓強,小于或等于空心體內液體底部的壓強。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是1、提高并延長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2、不消耗地球資源可獲取大量多種能源;3、把不穩(wěn)定間斷的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轉換或穩(wěn)定持續(xù)的能源。
附圖為本發(fā)明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在圖中空心體13固定在地下土層中或液體下泥層中,空心體內部液體3由江河大 海的液體2通過輸液管5提供,空心體頂部壓縮氣體輸入端6接有風力氣體壓縮機7,或太 陽能電池板9與電力氣體壓縮機8的組合,或沼氣生產(chǎn)線10與電力氣體壓縮機8的組合。 空心體頂部壓縮氣體輸入端6裝有單向閥14,空心體頂部壓縮氣體輸出管11裝有控制閥 門12,4為空心體內集聚轉換的壓縮氣體,空心體內部裝有能在液體里浮起,并能上下滑動 的液體氣體隔離板1,可燃性氣體如煤氣、天燃氣等通過電力氣體壓縮機8集聚轉換到空心 體內。
權利要求
一種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包括江河大海和固定在地下土層中或液體下泥層中,內部充滿液體并具有一定液體壓強的一個或多個空心體,其特征是,所述的空心體頂部氣體輸入端,設有制造氣體或集聚轉換壓縮氣體的裝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其特征是,所述的制造氣體為沼氣生產(chǎn)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其特征是,所述的集聚轉換壓縮氣體 的裝置為一組或多組風力氣體壓縮機,或一組或多組太陽能電池板與電力氣體壓縮機的組合O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其特征是,所述的空心體底部設有與 江河大海連通的輸液管。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其特征是,所述的空心體內部的壓縮 氣體的壓強為大于空心體內部液體上部的壓強,小于或等于空心體內液體底部的壓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自然能源集聚轉換庫,其特征是,在地下土層中或液體下泥層中,建造一個龐大的空心體組,空心體的內部有江河大海提供的具有一定壓強的液體,在大自然界中,建造一個大范圍的能集聚轉換壓縮氣體的裝置,把自然界中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把冬天寒冷的空氣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炎熱的夏天可以降溫,把炎熱的夏天所制造的沼氣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任何時候都可使用,把風能、太陽能轉換的壓縮空氣集聚轉換到空心體內,空心體壓縮氣體的輸出端所接入的氣輪機,將會永遠不停的轉動,而且不消耗任何地球上的資源。
文檔編號F17C1/00GK101915355SQ201010235578
公開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3日
發(fā)明者張貴岺 申請人:張貴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