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通過對線圈通電而產(chǎn)生可動件針對固定件的驅(qū)動力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及其制造方法,并進一步涉及使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產(chǎn)生的力作用于流體室而以抵消的方式減弱振動的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以及利用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產(chǎn)生的力以抵消的方式減弱減振對象部件的振動的能動型減振裝置。
背景技術(shù):
以往,在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能動型減振裝置等中,作為產(chǎn)生激振力的致動器而采用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具備:筒狀的固定件,其容納于殼體;以及可動件,其以相對于固定件能夠相對移位的方式插入于該固定件,上述固定件和可動件分別具備線圈部件和電樞中的一方,該線圈部件具備通過通電而形成磁場的線圈,該電樞借助通過線圈形成的磁場的作用所產(chǎn)生的力而相對于線圈部件進行相對移位。此外,日本特許第3845421號公報(專利文獻1)所示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具有如下構(gòu)造:具備線圈部件的筒狀的固定件外插于具備電樞的可動件。
但是,在專利文獻1中,安裝于線圈的外磁軛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抵接嵌裝于殼體的周壁部,固定件由殼體設定了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位置。另一方面,可動件借助支承橡膠彈性體而相對于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被彈性地定位。因此,固定件和可動件相對于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分別被高精度地對位,由此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對地對固定件和可動件進行對位。
然而,實際上因零件的尺寸誤差、支承橡膠彈性體成形后的收縮等而難以避免固定件和可動件的相對位置的錯動,輸出特性的偏差、固定件側(cè)和可動件側(cè)在周向上的局部強烈地抵接而引起的磨損、以及支承橡膠彈性體的形變等有可能成為問題。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845421號公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以上述情形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能夠穩(wěn)定地獲得作為目的的輸出且能夠以簡單的構(gòu)造而實現(xiàn)動作的穩(wěn)定化、耐久性的提高等的、新型構(gòu)造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及其制造方法。
進一步,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備能發(fā)揮如上所述的效果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新型構(gòu)造的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以及能動型減振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下,對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完成的本發(fā)明的方式進行記載。此外,能夠盡量以任意的組合方式而采用以下記載的各方式中所采用的結(jié)構(gòu)要素。
即,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種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其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將筒狀的固定件和可動件相互彈性連結(jié),該固定件安裝于殼體,該可動件插入于固定件、且允許軸向上的相對移位,并且,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動件分別具備線圈部件和電樞中的一方,所述線圈部件具備通過通電而產(chǎn)生磁場的線圈,所述電樞在該線圈所產(chǎn)生的磁場的作用下相對于該線圈部件進行相對移位,所述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備筒狀的周壁部,所述固定件配置于該周壁部的內(nèi)周,并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在該周壁部與該固定件之間設置有間隙,該固定件在通過相對于該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對移位而與所述可動件對位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該殼體。
根據(jù)形成為這樣的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的構(gòu)造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通過在固定件與殼體的周壁部之間設置間隙而允許固定件和周壁部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由此,與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而相對于殼體進行彈性定位之后的可動件的位置一致地對固定件相對于殼體的相對位置進行調(diào)節(jié),由此能夠使配置于周壁部的內(nèi)周的固定件與可動件對位。其結(jié)果,在可動件相對于固定件的插入狀態(tài)下,能減弱輸入至支承橡膠彈性體的形變,并且能夠避免固定件和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互按壓所引起的磨損程度的增大、因卡掛而引起的動作不良等。
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記載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基礎上,相對于所述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對位之后的所述固定件,被固定為相對于所述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無法進行相對移位。
根據(jù)第二方式,通過將相對于可動件對位之后的固定件固定于殼體,能夠?qū)⒐潭涂蓜蛹3譃樵谂c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對定位的狀態(tài),并且還能避免因固定件相對于殼體的移動而引起的異響等。
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所記載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基礎上,所述殼體形成為有底杯狀,并且在所述支承橡膠彈性體固接有支承金屬件,該支承金屬件固定于該殼體,另一方面,相對于所述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對位之后的所述固定件,在軸向上夾持于該殼體的底壁部與該支承金屬件之間、且固定為相對于該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無法進行相對移位。
根據(jù)第三方式,即便是通過將固定件在軸向上夾入殼體的底壁部與支承金屬件之間而在固定件與殼體的周壁部的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對置面之間設置有間隙的構(gòu)造,也能夠簡單地相對于殼體對固定件進行定位固定。
本發(fā)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記載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基礎上,在所述可動件插通有固接于所述支承橡膠彈性體的輸出部件,并設置有能夠?qū)υ摽蓜蛹鄬τ谠撦敵霾考妮S向位置進行調(diào)整的位置調(diào)整機構(gòu)。
根據(jù)第四方式,不僅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在軸向上也能夠?qū)潭涂蓜蛹M行對位,因此,能夠防止因固定件和可動件的相對位置的誤差而引起的輸出特性的偏差,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獲得作為目的的輸出。
本發(fā)明的第五方式是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記載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對位工序,在該對位工序中,將所述固定件配置于所述殼體的所述周壁部的內(nèi)周,相對于所述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對該固定件進行對位;以及固定工序,在該固定工序中,將相對于該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定位之后的該固定件固定為相對于該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無法進行相對移位。
根據(jù)第五方式,在相對于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對配置于殼體的周壁部的內(nèi)周的固定件進行對位之后,相對于殼體將固定件固定,由此將固定件保持為相對于可動件對位的狀態(tài),并且能防止固定件相對于殼體的相對移位而避免產(chǎn)生異響等。
本發(fā)明的第六方式是一種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主體橡膠彈性體將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彈性連結(jié),并且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主體橡膠彈性體構(gòu)成的流體室,在該流體室中封入有非壓縮性流體,并且該流體室的壁部的另一部分由激振部件構(gòu)成,在該激振部件安裝有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記載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所述可動件,利用該激振部件而使得該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產(chǎn)生的激振力作用于該流體室。
根據(jù)第六方式,通過對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固定件和可動件相互進行對位而能夠穩(wěn)定地獲得作用于流體室的激振力,并且通過抑制固定件和可動件的滑動接觸所引起的磨損而能實現(xiàn)優(yōu)異的耐久性。
本發(fā)明的第七方式是一種能動型減振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記載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所述殼體安裝于減振對象部件,并且利用所述支承橡膠彈性體將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動件相互彈性連結(jié)。
根據(jù)第七方式,通過對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的固定件和可動件進行對位而能夠穩(wěn)定地獲得作用于減振對象部件的激振力,并且通過抑制固定件和可動件的滑動接觸所引起的磨損而能實現(xiàn)優(yōu)異的耐久性。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固定件與殼體的周壁部之間設置有間隙,固定件在通過相對于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對移位而與可動件對位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殼體。故此,能夠與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而相對于殼體進行彈性定位之后的可動件的位置一致地對固定件相對于殼體的相對位置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在可動件相對于固定件的插入狀態(tài)下,能減弱輸入至支承橡膠彈性體的形變,并且能夠避免固定件和可動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互按壓所引起的磨損程度的增大、因卡掛而引起的動作不良等。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支架的縱剖視圖。
圖2是放大表示圖1所示的發(fā)動機支架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縱剖視圖,且是放大表示圖1中的A部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作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中示出了具備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的作為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的發(fā)動機支架11。發(fā)動機支架11具有利用主體橡膠彈性體16將第一安裝部件12和第二安裝部件14相互彈性連結(jié)的構(gòu)造。在以下說明中,只要未特別說明,則上下方向是指成為后述的可動件70相對于固定件68的移位方向的圖1中的上下方向。
更詳細而言,第一安裝部件12是由金屬、合成樹脂等形成的高剛性的部件,具有以近似圓形截面而上下延伸的塊體形狀,并且在上方一體形成有突出的板狀的安裝片18,在安裝片18貫通形成有螺栓孔20。
第二安裝部件14是與第一安裝部件12同樣的高剛性的部件,以向外周側(cè)開口的槽狀縱截面而沿周向延伸,且整體具有薄壁大徑的近似圓筒形狀。進一步,第二安裝部件14的上端部分形成為隨著趨向上方而張開的錐形部22,并且下端部分形成為圓環(huán)板形狀的斂縫板部24。
而且,第一安裝部件12配置于第二安裝部件14的上方,在上述第一安裝部件12與第二安裝部件14之間配置有主體橡膠彈性體16。主體橡膠彈性體16具有厚壁的近似圓錐臺形狀,其小徑側(cè)的端部硫化粘接于第一安裝部件12,并且大徑側(cè)的端部硫化粘接于第二安裝部件14。本實施方式的主體橡膠彈性體16形成為具備第一安裝部件12和第二安裝部件14的一體硫化成形品。
另外,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6形成有大徑凹部26。大徑凹部26是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大徑側(cè)的軸向端面開口的圓形橫截面的凹部,其上底壁面具有朝向上方而縮徑的錐形形狀。此外,大徑凹部26的直徑設為比第二安裝部件14的內(nèi)徑小,第二安裝部件14的內(nèi)周面由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6一體形成的近似圓筒形狀的橡膠層覆蓋。進一步,包括錐形部22在內(nèi)的第二安裝部件14的上端部分由主體橡膠彈性體16覆蓋至外周側(cè),并以埋設狀態(tài)固接于主體橡膠彈性體16。
另外,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一體硫化成形品安裝有支承橡膠彈性體30。支承橡膠彈性體30具有近似圓環(huán)板形狀,在其外周端部硫化粘接有圓環(huán)狀的支承金屬件32。支承金屬件32的內(nèi)周部分形成為槽狀、且固接于支承橡膠彈性體30的外周端部,并且外周部分形成為近似圓環(huán)板形狀、且從下方與第二安裝部件14的斂縫板部24重疊。另外,在支承橡膠彈性體30的內(nèi)周端部硫化粘接有作為激振部件的輸出部件34,支承橡膠彈性體30的中央孔由輸出部件34封閉。進一步,輸出部件34具有桿狀的下部從近似盤狀的上部朝軸向下方伸出的構(gòu)造,并在下端部具備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紋牙的外螺紋部35。
而且,通過將具備支承金屬件32以及輸出部件34的支承橡膠彈性體30安裝于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一體硫化成形品,由此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30以流體密封的方式將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大徑凹部26覆蓋。由此,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6與支承橡膠彈性體30以及輸出部件34之間,利用大徑凹部26而形成作為流體室的主液室36。主液室36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體橡膠彈性體16構(gòu)成,并且壁部的另一部分由支承橡膠彈性體30以及輸出部件34構(gòu)成,且在內(nèi)部封入有非壓縮性流體。封入于主液室36的非壓縮性流體并未被特別限定,但優(yōu)選采用例如水、乙二醇、亞烷基二醇、聚亞烷基二醇、硅油、或者它們的混合液等液體。進一步,為了有利于獲得后述的以流體的流動作用等為基礎的防振效果,優(yōu)選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體。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支承橡膠彈性體30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6之間配設有分隔金屬件38。分隔金屬件38具有薄壁的近似圓板形狀,其外周部分隔著橡膠彈性體而與支承金屬件32的上表面重疊,并且內(nèi)周部分位于比外周部分更靠上方的位置、且從支承橡膠彈性體30以及輸出部件34向上方離開。進一步,在分隔金屬件38的內(nèi)周部分,形成有多個作為在厚度方向上貫通的小徑的圓形孔的過濾節(jié)流孔40。
另外,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一體硫化成形品安裝有撓性膜42。撓性膜42是容易允許撓性變形的薄壁的橡膠膜,其整體呈在周向上連續(xù)的近似圓環(huán)形狀,并且具有向外周凸出的縱截面形狀。而且,撓性膜42的上端部(內(nèi)周端部)硫化粘接于內(nèi)嵌裝金屬件44,并且下端部(外周端部)硫化粘接于外斂縫金屬件46。
內(nèi)嵌裝金屬件44是以在外周凹陷的槽的截面形狀而遍及整周地連續(xù)的環(huán)狀的金屬件,撓性膜42的上端部硫化粘接于該內(nèi)嵌裝金屬件44的外周面。而且,通過使內(nèi)嵌裝金屬件44外嵌于第一安裝部件12而將撓性膜42的上端部安裝于第一安裝部件12。
外斂縫金屬件46的整體具有大徑的近似圓筒形狀,在其內(nèi)周面硫化粘接有撓性膜42,另一方面,在其上端部一體形成有向外周側(cè)擴展的凸緣部48,并且其下端部形成為從臺階狀的外周端向下方突出的斂縫片50。而且,通過將外斂縫金屬件46的斂縫片50斂縫固定于第二安裝部件14的斂縫板部24,由此將撓性膜42的下端部安裝于第二安裝部件14。此外,第二安裝部件14的上端部隔著橡膠彈性體而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與外斂縫金屬件46抵接,第二安裝部件14的上端部與外斂縫金屬件46之間被流體密封地封閉。另外,利用外斂縫金屬件46的斂縫片50對固接于支承橡膠彈性體30的支承金屬件32的外周部分和第二安裝部件14的斂縫板部24一起進行斂縫固定,由此將支承金屬件32固定于第二安裝部件14。
通過以該方式將撓性膜42的上端部安裝于第一安裝部件12、且將撓性膜42的下端部安裝于第二安裝部件14,由此將撓性膜42配置于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外周側(cè),從而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6與撓性膜42之間形成相對于外部以流體密封的方式隔離的副液室52。副液室52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撓性膜42構(gòu)成而容易允許容積變化,并且該副液室52中封入有與主液室36中的流體相同的非壓縮性流體。
另外,在第二安裝部件14的軸向中間部分與外斂縫金屬件46的軸向中間部分的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對置面之間,形成有在周向上連續(xù)地延伸的隧道狀的流路。而且,該隧道狀流路通過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的第一連通路54而與主液室36連通,并且通過在周向上的另一部分形成的第二連通路56而與副液室52連通,由此在第二安裝部件14與外斂縫金屬件46之間形成有將主液室36和副液室52相互連通的節(jié)流通路58。對于節(jié)流通路58,考慮主液室36以及副液室52的壁部的彈性剛性并對通路截面積(A)與通路長度(L)的比(A/L)進行調(diào)節(jié),由此適當?shù)卦O定作為流動流體的共振頻率的調(diào)諧頻率,在本實施方式中,調(diào)諧為與發(fā)動機抖動相當?shù)?0Hz左右。此外,通過將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6一體形成的未圖示的間隔壁部固接于第二安裝部件14的外周面,由此將隧道狀流路設為在周向上不足一圈的長度,并在隧道狀流路的周向兩端部形成連通路54、56。
另外,在外斂縫金屬件46安裝有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整體具有大徑的近似圓筒形狀,在其上端部設置有凸緣狀的連結(jié)板部62,并且在其下端部設置有凸緣狀的安裝板部64。而且,利用外斂縫金屬件46的斂縫片50對連結(jié)板部62進行斂縫固定,由此使得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與外斂縫金屬件46連結(jié),從而由上述外斂縫金屬件46和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構(gòu)成外托架。此外,利用斂縫片50對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連結(jié)板部62和第二安裝部件14的斂縫板部24以及支承金屬件32的外周部分一起進行斂縫固定,由此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固定于第二安裝部件14以及支承金屬件32。
在本實施方式的發(fā)動機支架11中,例如以如下方式制造流體封入部分。即,首先在封入流體中或者大氣中對主體橡膠彈性體16的一體硫化成形品和撓性膜42的一體硫化成形品進行組裝。此時,例如還能夠在非壓縮性流體中利用噴流將殘留空氣從節(jié)流通路58、副液室52去除。
接下來,向這樣的組裝體組裝支承橡膠彈性體30的一體硫化成形品。例如,通過在封入的非壓縮性流體中將支承金屬件32壓入于外斂縫金屬件46的斂縫片50,由此利用固接于第二安裝部件14、外斂縫金屬件46等的密封橡膠而確保流體密封性,從而能夠進行非壓縮性流體的封入和臨時封閉。由此,還可以將填充有非壓縮性流體的組裝體從液體中取出而在大氣中進行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的組裝。但是,還可以在大氣中對各部件進行組裝之后,通過在從設置于第一安裝部件12的貫通孔將封入流體注入之后將該貫通孔封閉,由此進行非壓縮性流體向主液室36以及副液室52的封入和填充。
另外,在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內(nèi)周側(cè)配設有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具有可動件70相對于筒狀的固定件68以能夠在軸向上進行相對移位的方式插入配置的構(gòu)造。
固定件68具備配置為上下二層的線圈部件72、72。線圈部件72形成為在樹脂制成的線軸上卷繞金屬線材而成的線圈74上組裝有外磁軛76的構(gòu)造,該線圈部件72的整體呈大徑的近似圓筒形狀。外磁軛76由鐵等鐵磁體形成,并具備:第一磁軛78,其與線圈74的軸向外表面重疊;以及第二磁軛80,其與線圈74的軸向內(nèi)表面重疊。更具體而言,第一磁軛78以將線圈74的軸向外表面、外周面以及內(nèi)周面的軸向外端部覆蓋的方式進行安裝,并且第二磁軛80以將線圈74的軸向內(nèi)表面以及內(nèi)周面的軸向內(nèi)端部覆蓋的方式進行安裝。由此,在線圈74的周圍,借助外磁軛76而形成引導通過對線圈74通電所產(chǎn)生的磁力線的磁路,并且,在線圈74的內(nèi)周側(cè),第一磁軛78和第二磁軛80上下隔離而形成磁隙82。
而且,通過對線圈74、74供電而在線圈74、74的周圍產(chǎn)生磁力線,并且利用由外磁軛76、76構(gòu)成的磁路對產(chǎn)生的磁力線進行引導,在磁隙82的形成部分處且在外磁軛76形成磁極。此外,上側(cè)的線圈部件72的線圈74、以及下側(cè)的線圈部件72的線圈74由連續(xù)的線材形成,并且線材相對于線軸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卷繞,從而通過通電而產(chǎn)生方向相反的磁力線。另外,上下的線圈部件72、72形成為大致對稱的構(gòu)造,與線圈74電連接的線圈端子金屬件84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設置于下側(cè)的線圈部件72。
另外,固定件68容納配置于作為殼體的外殼部件86。外殼部件86的整體形成為有底的近似杯狀,一體地具備近似圓筒形狀的周壁部88和近似圓板形狀的底壁部90,并且在開口部一體形成有凸緣狀的支承片92。而且,固定件68配置于外殼部件86的周壁部88的內(nèi)周、且配置于底壁部90的上方。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形成為隨著趨向外周而逐漸位于靠上方的位置的帶臺階的板狀,其外周端部形成為與固定件68抵接的圓環(huán)板狀的固定件支承部94。
另外,在固定件68的中央孔插入配設有引導套筒98。引導套筒98是薄壁的具有近似圓筒形狀的部件,由非磁性的不銹鋼等形成,并且優(yōu)選對表面實施氟樹脂涂覆等低摩擦表面處理。進一步,在引導套筒98的下端部設置有大徑筒狀的固接部,固接于該固接部、且向外周突出的彈性支承體102在軸向上夾持于線圈部件72與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之間,從而引導套筒98被彈性支承于固定件68。
另外,可動件70插入于在固定件68的中央孔配置的引導套筒98??蓜蛹?0具備在永久磁鐵104的上下兩側(cè)將上磁軛106和下磁軛108重疊的構(gòu)造的電樞。永久磁鐵104形成為近似圓環(huán)板形狀,通過在軸向上進行磁化而在上下兩面分別形成有一個磁極。此外,永久磁鐵104還可以采用鐵氧體系磁鐵、鋁鎳鈷系磁鐵等,但優(yōu)選采用小型輕量且能夠獲得較大矯頑力的釤-鈷磁鐵等稀土類鈷系磁鐵。
上磁軛106由實施了氟樹脂涂覆等低摩擦表面處理的鐵等鐵磁體形成,且其整體形成為近似圓環(huán)板形狀。另外,上磁軛106的下表面形成為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擴展的平面,并且在上表面的內(nèi)周部分形成有凹部狀的減薄部110,外周部分形成為軸向尺寸較大的厚壁部112,并且內(nèi)周部分形成為軸向尺寸比厚壁部112的軸向尺寸小的薄壁部114。此外,下磁軛108是將上磁軛106上下顛倒后的構(gòu)造,因此在圖中標注相同的符號并將說明省略。
而且,上磁軛106與永久磁鐵104的上表面重疊,并且下磁軛108與永久磁鐵104的下表面重疊,利用壓入于中心孔的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將上述永久磁鐵104和上下磁軛106、108相互連結(jié)。由此,上下磁軛106、108被永久磁鐵104的磁場磁化,因此,在上磁軛106的外周面和下磁軛108的外周面形成彼此相反的磁極。此外,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以小徑的近似圓筒形狀而在內(nèi)周面形成有螺紋牙,并且形成為外周面的軸向下部的直徑比上部的直徑大,大徑的下部在軸向上與在下磁軛108的內(nèi)周面形成的臺階抵接,由此相對于永久磁鐵104以及上下磁軛106、108在軸向上對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進行定位。
通過將輸出部件34插入于這樣的可動件70而將可動件70安裝于輸出部件34。即,在輸出部件34的下端部設置的外螺紋部35螺合安裝于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并且鎖定螺栓從下方旋入于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由此相對于輸出部件34而將可動件70固定于規(guī)定的軸向位置。進一步,通過后述的外殼部件86向第二安裝部件14的固定而使固接于支承橡膠彈性體30的支承金屬件32相對于外殼部件86固定,并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30使可動件70相對于外殼部件86彈性連結(jié)。因此,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30而使安裝于輸出部件34的可動件70相對于外殼部件86彈性地定位。
另外,在可動件70外插有筒狀的固定件68,可動件70配置為相對于固定件68能夠在軸向上進行相對移位。進一步,通過對設置于可動件70的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的向外螺紋部35的旋入量進行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能夠調(diào)整可動件70相對于輸出部件34的軸向位置,由此構(gòu)成位置調(diào)整機構(gòu)。由此,即使輸出部件34的軸向位置出現(xiàn)偏差,也能夠使可動件70相對于固定件68在軸向上對位于規(guī)定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件70以如下方式相對于固定件68在軸向上被定位:使得上磁軛106的厚壁部112的軸向中央與上側(cè)線圈部件72的磁隙82的軸向中央一致,并且使得下磁軛108的厚壁部112的軸向中央與下側(cè)線圈部件72的磁隙82的軸向中央一致。
此處,在固定件68和外殼部件86的周壁部88的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對置面之間設置有間隙118。即,使構(gòu)成固定件68的線圈部件72、72的外徑尺寸小于外殼部件86的周壁部88的內(nèi)側(cè)尺寸,并將線圈部件72、72的外周面相對于周壁部88的內(nèi)周面在內(nèi)周側(cè)隔開地對置配置,由此形成間隙118。由此,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能夠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進行相對移位,相對于外殼部件86以及被彈性地定位的可動件70,通過相對于外殼部件86的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而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對固定件68進行對位。
進一步,固定件68在相對于可動件70被相對地進行對位之后的狀態(tài)下夾入于支承金屬件32的內(nèi)周部分與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的固定件支承部94的軸向之間,從而以相對于外殼部件86無法進行相對移位的方式被定位固定、安裝。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槽狀的支承金屬件32的內(nèi)周部分的下表面由與支承橡膠彈性體30一體形成的夾持橡膠120覆蓋,上側(cè)的線圈部件72的第一磁軛78隔著夾持橡膠120而相對于支承金屬件32間接地抵接,因此,能避免外磁軛76與支承金屬件32的直接接觸所引起的異響、損傷。
此外,例如能夠通過具有以下的對位工序和固定工序的制造方法而獲得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即,首先,在將構(gòu)成固定件68的線圈部件72、72以及引導套筒98外插于可動件70之后,將可動件70的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螺合裝配于輸出部件34的外螺紋部35。接下來,將固定件68容納于外殼部件86,并且使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進行相對移位,由此完成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對固定件68和可動件70進行對位的對位工序。另外,接下來,將外殼部件86的支承片92和支承金屬件32一起斂縫固定于外斂縫金屬件46,在軸向上將相對于可動件70對位后的固定件68夾入于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與支承金屬件32之間,由此完成以相對于外殼部件86無法進行相對移位的方式固定的固定工序。經(jīng)由以上工序而能夠獲得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
另外,設置于固定件68的線圈端子金屬件84與安裝于外殼部件86的連接器122連接。連接器122安裝于在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的外周部分形成的連接孔、且向下方延伸,并且以在中間部分彎曲的方式朝側(cè)方突出。進一步,在連接器122設置有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的一端與線圈端子金屬件84接觸而導通,并且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的另一端在外部露出。而且,通過從與連接器122連接的未圖示的電源裝置向線圈74、74供電而使線圈74、74分別形成磁場,由此將外磁軛76、76分別磁化,在可動件70的上下磁軛106、108之間產(chǎn)生磁力,使得可動件70相對于固定件68在軸向上上下地進行相對移位。此外,未圖示的控制裝置在設定的時機切換從電源裝置向線圈74、74供給的電流的方向,由此對可動件70相對于固定件68的相對移位方向進行控制,換言之,對激振的頻率進行控制。
進一步,線圈端子金屬件84和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的接觸側(cè)端部分別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擴展,上述線圈端子金屬件84和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的端部相互進行面接觸,因此,允許上述線圈端子金屬件84和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位置的錯動。因此,即使為了相對于可動件70的相對的對位而利用間隙118使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進行相對移位,也能維持線圈端子金屬件84與連接器端子金屬件124的連接。
另外,外殼部件86安裝于外斂縫金屬件46。即,外殼部件86的設置于上端開口部的支承片92插入于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連結(jié)板部62與支承金屬件32的外周部分的軸向之間。而且,利用外斂縫金屬件46的斂縫片50對上述連結(jié)板部62和支承金屬件32的外周部分進行斂縫固定,由此將支承片92固定于外斂縫金屬件46。由此,具備支承片92的外殼部件86經(jīng)由外斂縫金屬件46而安裝于第二安裝部件14,并通過以后述方式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輛車身而將其支承于車輛車身側(cè)。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外殼部件86的周壁部88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之間也設置有間隙。通過設置該間隙,例如當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斂縫固定于外斂縫金屬件46時,即使伴隨著斂縫加工時的斂縫片50的變形等而使得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與斂縫片50接觸并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移位,也能夠避免外殼部件86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一體地移位,從而能夠?qū)⑼鈿げ考?6保持為相對于可動件70被定位后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利用外斂縫金屬件46將外殼部件86和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相互固定之前對外殼部件86和固定件68進行定位固定的構(gòu)造中,通過在外殼部件86的周壁部88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之間設置間隙而防止外殼部件86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一起移位,從而能夠防止固定件68相對于可動件70對位之后進行相對移位。另外,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相比,對外殼部件86要求的剛性、強度更小,因此能夠使該外殼部件86實現(xiàn)輕量化,與連同大型且重量也較大的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而使外殼部件86相對于可動件70進行軸對位的情況相比,還能夠以更高的精度且容易地進行軸對位操作。
具有如此構(gòu)造的發(fā)動機支架11的第一安裝部件12經(jīng)由借助螺栓而固定于安裝片18的未圖示的內(nèi)托架安裝于同樣未圖示的動力單元,并且第二安裝部件14經(jīng)由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而安裝于未圖示的車輛車身。由此,發(fā)動機支架11夾裝于動力單元與車輛車身之間,動力單元以防振的方式支承于車輛車身。此外,第一安裝部件12向動力單元的緊固連結(jié)位置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安裝板部64向車輛車身的緊固連結(jié)位置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在車輛側(cè)被預先規(guī)定,因此,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相對于第一安裝部件12被定位于規(guī)定的相對位置。
而且,當輸入有與發(fā)動機抖動相當?shù)牡皖l大振幅振動時,在主液室36引起內(nèi)壓變動,基于主液室36和副液室52的相對壓力差而在上述兩室36、52之間產(chǎn)生從節(jié)流通路58通過的流體流動。由此,發(fā)揮以流體的共振作用等流動作用為基礎的防振效果。
另外,例如在輸入有怠速振動(十幾Hz左右)、行駛轟鳴聲(30Hz~200Hz左右)等的中頻或高頻小振幅振動時,實質(zhì)上節(jié)流通路58因反共振而被堵塞。另一方面,構(gòu)成主液室36的壁部的一部分的輸出部件34被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在軸向上激振,從而使得激振力作用于主液室36。由此,輸入振動被能動地發(fā)揮作用的激振力抵消而能夠獲得作為目的的防振效果。在本實施方式中,激振力通過過濾節(jié)流孔40而作用于主液室36,從而更有效地發(fā)揮基于激振的能動的防振效果。
在形成為這樣的依照本實施方式的構(gòu)造的發(fā)動機支架11中,在激振力作用于主液室36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中,在構(gòu)成固定件68的線圈部件72、72和外殼部件86的周壁部88的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對置面之間設置有間隙118。由此,允許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能夠使容納于外殼部件86的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和被彈性地定位的可動件70而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進行對位。其結(jié)果,例如即使輸出部件34和外殼部件86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位置出現(xiàn)偏差,也能夠通過相對于固定件68在同一中心軸上對與輸出部件34連結(jié)的可動件70進行對位而有效地獲得作為目的的輸出。
而且,通過將線圈部件72、72在軸向上夾持于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與支承金屬件32之間,由此將相對于可動件70對位后的固定件68固定于外殼部件86而阻止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故此,在固定件68相對于可動件70對位之后,固定件68相對于可動件70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受到限制,固定件68和可動件70被保持為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相互對位的狀態(tài)。因此,穩(wěn)定地發(fā)揮了作為目的的輸出,并且防止了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的移動,從而能夠防止異響、損傷等。特別是由于固定件68在軸向上被夾持定位于外殼部件86與支承金屬件32之間,因此,通過將支承金屬件32和外殼部件86安裝于外斂縫金屬件46而能夠簡單地將固定件68固定于外殼部件86。
進一步,通過調(diào)節(jié)位置調(diào)整螺母116相對于輸出部件34的外螺紋部35的旋入量,能夠在軸向上對可動件70相對于輸出部件34的安裝位置進行調(diào)整,使得該可動件70相對于固定件68被對位于規(guī)定的軸向位置。故此,例如即使輸出部件34和外殼部件86在軸向上的相對位置出現(xiàn)偏差,也能夠通過使與輸出部件34連結(jié)的可動件70相對于固定件68在激振移位方向上進行對位而有效地獲得作為目的的輸出。
通過以上方式能夠?qū)潭?8和可動件70相互進行對位,從而,在發(fā)動機支架11中,能夠使得作為目的的能動的激振力有效地作用于主液室36,從而能夠有效地獲得將輸入的振動抵消的防振作用。而且,通過避免固定件68和可動件70因軸向錯動而引起的過度的接觸,還實現(xiàn)了耐久性的提高、對卡掛的防止等。
以上雖然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敘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該具體的記載。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了通過在線圈部件72、72與外殼部件86之間形成間隙118而允許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的構(gòu)造,但允許固定件68和殼體的相對移位的構(gòu)造并不僅僅限定于實施方式中的具體構(gòu)造。具體而言,例如可以通過在外殼部件86的外周面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內(nèi)周面的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對置面之間形成間隙而允許外殼部件86相對于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由此能夠允許固定件68相對于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從而能夠進行固定件68相對于可動件70的對位??傊€可以采用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視為殼體而能夠通過固定件68和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的相對移位來進行固定件68和可動件70的對位的構(gòu)造。此外,還可以利用如上所述的外殼部件86與緊固連結(jié)金屬件60之間的間隙、以及線圈部件72、72與外殼部件86之間的間隙118的雙方而允許固定件68和殼體在與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相對移位。
另外,將相對于可動件70對位后的固定件68相對于外殼部件86進行定位固定的固定機構(gòu)并不一定限定于在支承金屬件32和外殼部件86的底壁部90的軸向之間對線圈部件72、72進行夾持的構(gòu)造。具體而言,例如可以利用由支承金屬件32或者外殼部件86支承的其他部件在軸向上對線圈部件72、72進行夾持,還可以通過將其他部件插入于間隙118而對固定件68和外殼部件86進行定位。此外,固定機構(gòu)在本發(fā)明中并非必不可少,可以以相對于外殼部件86能夠進行相對移位的狀態(tài)對固定件68進行安裝。
另外,除了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那樣應用于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以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例如還優(yōu)選應用于日本特開2013-60963號公報等所示的能動型減振裝置。即,在將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0應用于能動型減振裝置的情況下,具備如下構(gòu)造: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30對安裝于可動件70的輸出部件34、和安裝于固定件68的外殼部件86相互進行彈性連結(jié),由此利用支承橡膠彈性體30將固定件68和可動件70間接地彈性連結(jié)。而且,通過經(jīng)由外殼部件86而將固定件68安裝于車輛車身等減振對象部件,從而對線圈74通電所產(chǎn)生的激振力經(jīng)由外殼部件86而作用于減振對象部件,通過能動的激振力以抵消的方式減弱向減振對象部件輸入的振動。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的固定件68和可動件70的具體構(gòu)造僅為示例而已,對固定件、可動件的構(gòu)造并沒有特別限定,例如還可以采用日本特許第4186217號公報中記載的構(gòu)造等。進一步,線圈部件可以構(gòu)成可動件,并且電樞可以構(gòu)成固定件。
符號說明
10:防振用電磁式致動器;11:發(fā)動機支架(能動型流體封入式防振裝置);12:第一安裝部件;14:第二安裝部件;16:主體橡膠彈性體;30:支承橡膠彈性體;32:支承金屬件;34:輸出部件(激振部件);36:主液室(流體室);68:固定件;70:可動件;72:線圈部件;74:線圈;86:外殼部件(殼體);88:周壁部;90:底壁部;116:位置調(diào)整螺母(位置調(diào)整機構(gòu));118: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