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專用閥門,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包括下卡箍頭半球殼、上卡箍頭半球殼、圓筒管和變流道閥芯,下卡箍頭半球殼上的圓孔進口管下端有下管端平面與系統(tǒng)進管上的進管端平面密封接觸,下管端平面背面的下管背錐面與進管端平面背面的進管錐面相對稱,下管背錐面和進管錐面同時與下卡箍右半瓦內的下箍右雙錐面以及下卡箍左半瓦內的下箍左雙錐面之間為活動配合,下卡箍右半瓦與下卡箍左半瓦之間有兩組下螺栓螺母組成對組裝緊固;變流道閥芯中的變形流道從閥芯下球面上的閥芯環(huán)狀孔漸變?yōu)殚y芯上球面上的閥芯圓孔,確保在變流道閥芯相對于圓筒管做上下移動的同時就能做到單向流通。
【專利說明】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專用閥門,尤其涉及無彈簧等任何阻礙零件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
【背景技術】
[0002]繼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制平臺鉆井,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油田后,1922年前蘇聯(lián)在里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鉆探成功。1936年以后,美國又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鉆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20世紀40?60年代,隨著焊接技術和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相繼出現(xiàn)了鋼質固定平臺、坐底式平臺、自升式平臺等鉆井裝置,使海上油氣開采擴大到30米水深的海域。1950年,出現(xiàn)了移動式海洋鉆井裝置,大大提高了鉆井效率。1951年,沙特阿拉伯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造船、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建成各種大型復雜的海上鉆井、采集、儲輸設施,促進了海上油氣開采的迅速發(fā)展。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遍及世界各大洋。墨西哥灣是世界上鉆井最活躍的近海區(qū)域,目前作業(yè)的就有19000多口井,隨之而來的海上油井事故也頻頻發(fā)生。
[0003]眾所周知,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系統(tǒng)每次維修的費用都是驚人的,海水自身含有各種腐蝕性混合物,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在使用過程中,原油中含有各種腐蝕性混合物,油田在開采過程中,一般油井產液中都含水以及其他腐蝕性介質,原油中的水,隨著原油在加熱過程汽化,增加了管路的氣相負荷,造成常減壓裝置操作波動,嚴重時會造成沖塔事故。原油中的MgC12和CaC12可以水解產生具有腐蝕性的HCl,HCl溶于水中形成鹽酸,具有很強的腐蝕作用,造成輸送管路系統(tǒng)的腐蝕。原油從油井采出后經輸油管道向外輸送,任何一次油路維修或更換以及管道堵塞后的清堵花費較高,且長時間影響油井生產。
[0004]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系統(tǒng)中的任何零部件都要能經得起海水腐蝕,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系統(tǒng)管路中必不可少都要用到單向閥來完成整個輸送過程,目前使用的單向閥,像:鋼球式,閥門式和重力式,存在的主要缺點是:內部由于設置有彈簧致使產生較大的阻力損失。特別是在激流管路中使用,阻尼彈簧一旦不能承受激流沖擊發(fā)生偏壓或失靈,就有可能導致不可預見的事故發(fā)生。
[0005]無論是海上油井還是陸上油井,眾所周知的游梁式抽油裝置的突出特征是間隙性做功,因此與之配套管路上單向閥的靈敏度和使用壽命一直來成為該裝置的瓶頸技術。
[0006]早先的國際專利申請PCT/AU02/00861中,描述了一種單向閥,其傳送正壓,以防止回流。在這種閥裝置中,提供了一滑動柱塞,其與偏壓翼片/膜片(web)相連,并且該柱塞的移動使該翼片伸展或收縮。該翼片構成一可變容積腔室的一部分,以保持正壓。這種閥以及用于醫(yī)學領域中的大多數(shù)其他單向閥的一個缺點在于,該閥通常包括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滑動的滑動柱塞。該滑動柱塞通常被偏壓回關閉位置,導致泄漏。
[0007]我國專利申請?zhí)?90108376.3單向閥以及申請?zhí)?91102122.1低控制壓力的順序液控單向閥等都存在全程要克服復位彈簧阻力。自吸泵等所配套使用的單向閥也都存在全程要克服重力阻力,導致額外增加能耗。
【發(fā)明內容】
[0008]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卡箍接頭閥體外部由兩組螺栓螺母緊固的卡箍左半瓦和卡箍右半瓦與系統(tǒng)進出管路快捷連接,閥體內部無彈簧等任何阻礙零件的,且移動閥芯采用空腔結構使得移動閥芯整體比重介于海水比重與石油比重之間,工作全程無需額外消耗任何能耗的單向閥,采用以下技術:
[0009]—種卡箍接頭招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包括下卡箍頭半球殼、上卡箍頭半球殼、圓筒管和變流道閥芯,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上的圓孔進口管下端有下管端平面與系統(tǒng)進管上的進管端平面密封接觸,所述的下管端平面背面的下管背錐面與所述的進管端平面背面的進管錐面相對稱,所述的下管背錐面和所述的進管錐面同時與下卡箍右半瓦內的下箍右雙錐面以及下卡箍左半瓦內的下箍左雙錐面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下卡箍右半瓦與所述的下卡箍左半瓦之間有兩組下螺栓螺母組成對組裝緊固;所述的上卡箍頭半球殼上的圓孔出口管上端有上管端平面與系統(tǒng)出管上的出管端平面密封接觸,所述的上管端平面背面的上管背錐面與所述的出管端平面背面的出管錐面相對稱,所述的上管背錐面和所述的出管錐面同時與上卡箍右半瓦內的上箍右雙錐面以及上卡箍左半瓦內的上箍左雙錐面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上卡箍右半瓦與所述的上卡箍左半瓦之間有兩組上螺栓螺母組成對組裝緊固;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上的下四凸耳和上卡箍頭半球殼上的上四凸耳之間有四組閥殼螺栓螺母組密封定位固定,作為改進: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上的下內半球面上有下凹圓槽內圓與所述的圓筒管上的圓管外圓之間為過渡配合,所述的下凹圓槽上的下凹槽底平面與所述的圓筒管上的圓管下端面之間為密封接觸;所述的上卡箍頭半球殼上的上內半球面上有上凹圓槽內圓與所述的圓管外圓之間為過渡配合,所述的上凹圓槽上的上凹槽底平面與所述的圓筒管上的圓管上端面之間為密封接觸;所述的圓筒管上的圓管內圓與所述的變流道閥芯上的閥芯外圓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變流道閥芯上的閥芯下球面曲面半徑與所述的下內半球面曲面半徑相同可吻合,所述的變流道閥芯上的閥芯上球面曲面半徑與所述的上內半球面曲面半徑相同可吻合;所述的閥芯下球面上的閥芯環(huán)狀孔與所述的閥芯上球面上的閥芯圓孔之間為變形流道貫通,變形流道上有兩葉導流支撐板;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內側面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變流道閥芯上的閥芯圓錐面上,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外側面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變流道閥芯上的閥芯圓錐孔上;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上的單葉厚度為所述的閥芯圓孔直徑的1/9至1/11。
[0010]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下內半球面和所述的上內半球面上的球面半徑均為320至330毫米,所述的圓孔進口管和所述的圓孔出口管內徑均為50至60毫米。
[0011]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上球面上有閥芯上密封槽固定著閥芯上密封環(huán),所述的閥芯上密封槽直徑大于所述的閥芯圓孔內徑11至13毫米,所述的閥芯圓孔內徑與所述的圓孔出口管內徑相等。
[0012]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下球面上有閥芯下密封槽固定著閥芯下密封環(huán),所述的閥芯環(huán)狀孔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閥芯下密封槽直徑大11至13毫米,所述的閥芯環(huán)狀孔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圓孔進口管流道直徑大23至25毫米。
[0013]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圓管內圓直徑為120至130毫米,所述的圓管外圓直徑為150至160毫米。
[0014]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下球面與所述的閥芯上球面之間的最大間距為335至345毫米之間。
[0015]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下管端平面上有下管密封槽固定著下管密封環(huán)與所述的進管端平面密封接觸。
[0016]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上管端平面上有上管密封槽固定著上管密封環(huán)與所述的出管端平面密封接觸。
[0017]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
[0018]一、本發(fā)明中變流道閥芯中的變形流道從所述的閥芯下球面上的閥芯環(huán)狀孔漸變?yōu)樗龅拈y芯上球面上的閥芯圓孔,確保在變流道閥芯相對于圓筒管做上下移動的同時就能做到單向流通;
[0019]二、變流道閥芯整體采用耐海水防腐蝕PE料,結合圓筒管采用碳化硅陶瓷,以及上內半球面和所述的下內半球面均有一層厚度為0.4至0.6毫米的鋁合金硬質耐腐材料,性能指標穩(wěn)定,能經得起海水腐蝕,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確保每年系統(tǒng)設備大檢修之前能正常運行;
[0020]三、本發(fā)明上卡箍頭半球殼上的圓孔出口管與系統(tǒng)出管之間的連接采用上卡箍右半瓦和所述的上卡箍左半瓦之間用兩組上螺栓螺母組成對組裝緊固,快捷方便牢固;
[0021]四、本發(fā)明整體部件中無彈簧等任何阻礙零件,整個流道全程無彈簧等可能產生較大阻力損失的中間物體,特別適合在粘液或激流管路中使用;徹底避免了因阻尼彈簧不能承受激流沖擊而發(fā)生偏壓或失靈所導致的意外故障,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了使用壽命,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都很客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發(fā)明過軸心線的剖面圖正向流通狀態(tài)。
[0023]圖2是圖1中本發(fā)明處于反向截止狀態(tài)。
[0024]圖3圖1中A?A剖視圖。
[0025]圖4是圖1或圖2中的兩組成對組裝的下螺栓螺母組44與下卡箍右半瓦41和下卡箍左半瓦42從系統(tǒng)進管32外端的截面視圖。
[0026]圖5是圖1或圖2中的兩組成對組裝的上螺栓螺母組66與上卡箍右半瓦61和上卡箍左半瓦62從系統(tǒng)出管31外端的截面視圖。
[0027]圖6是圖1或圖2中的圓筒管20。
[0028]圖7是圖1或圖2中的變流道閥芯10。
[0029]圖8是圖1或圖2中的上卡箍右半瓦61和上卡箍左半瓦62所處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0030]圖9是圖2中的變流道閥芯10和圓筒管20所處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0031]圖10是圖1中的變流道閥芯10和圓筒管20所處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0032]圖11是圖1或圖2中的下卡箍右半瓦41和下卡箍左半瓦42所處部位的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
[0033]下面結合附圖,用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0034]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和圖7中,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包括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卡箍頭半球殼80、圓筒管20和變流道閥芯10,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圓孔進口管95下端有下管端平面92與系統(tǒng)進管32上的進管端平面39密封接觸,所述的下管端平面92背面的下管背錐面91與所述的進管端平面39背面的進管錐面34相對稱,所述的下管背錐面91和所述的進管錐面34同時與下卡箍右半瓦41內的下箍右雙錐面45以及下卡箍左半瓦42內的下箍左雙錐面47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下卡箍右半瓦41與所述的下卡箍左半瓦42之間有兩組下螺栓螺母組44成對組裝緊固;所述的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圓孔出口管85上端有上管端平面82與系統(tǒng)出管31上的出管端平面38密封接觸,所述的上管端平面82背面的上管背錐面81與所述的出管端平面38背面的出管錐面36相對稱,所述的上管背錐面81和所述的出管錐面36同時與上卡箍右半瓦61內的上箍右雙錐面65以及上卡箍左半瓦62內的上箍左雙錐面67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上卡箍右半瓦61與所述的上卡箍左半瓦62之間有兩組上螺栓螺母組66成對組裝緊固;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四凸耳98和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四凸耳89之間有四組閥殼螺栓螺母組40密封定位固定,作為改進: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內半球面96上有下凹圓槽93內圓與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外圓23之間為過渡配合,所述的下凹圓槽93上的下凹槽底平面94與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下端面29之間為密封接觸;所述的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內半球面87上有上凹圓槽83內圓與所述的圓管外圓23之間為過渡配合,所述的上凹圓槽83上的上凹槽底平面84與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上端面28之間為密封接觸;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內圓21與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外圓12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下球面15曲面半徑與所述的下內半球面96曲面半徑相同可吻合,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上球面17曲面半徑與所述的上內半球面87曲面半徑相同可吻合;所述的閥芯下球面15上的閥芯環(huán)狀孔19與所述的閥芯上球面17上的閥芯圓孔18之間為變形流道57貫通,變形流道57上有兩葉導流支撐板14 ;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14內側面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圓錐面11上,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14外側面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圓錐孔13上;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14上的單葉厚度為所述的閥芯圓孔18直徑的1/9至1/11。
[0035]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下內半球面96和所述的上內半球面87上的球面半徑均為320至330毫米,所述的圓孔進口管95和所述的圓孔出口管85內徑均為50至60毫米。
[0036]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上球面17上有閥芯上密封槽77固定著閥芯上密封環(huán)78,所述的閥芯上密封槽77直徑大于所述的閥芯圓孔18內徑11至13毫米,所述的閥芯圓孔18內徑與所述的圓孔出口管85內徑相等。
[0037]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下球面15上有閥芯下密封槽55固定著閥芯下密封環(huán)59,所述的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閥芯下密封槽55直徑大11至13毫米,所述的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圓孔進口管95流道直徑大23至25毫米。
[0038]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圓管內圓21直徑為120至130毫米,所述的圓管外圓23直徑為150至160毫米。
[0039]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閥芯下球面15與所述的閥芯上球面17之間的最大間距為335至345毫米之間。
[0040]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下管端平面92上有下管密封槽99固定著下管密封環(huán)53與所述的進管端平面39密封接觸。
[0041]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上管端平面82上有上管密封槽88固定著上管密封環(huán)58與所述的出管端平面38密封接觸。
[0042]實施例中:
[0043]兩葉導流支撐板14上的單葉厚度為閥芯圓孔18直徑的1/10。
[0044]下內半球面96和上內半球面87上的球面半徑均為325毫米,圓孔進口管95和圓孔出口管85內徑均為55毫米。
[0045]閥芯上球面17上有閥芯上密封槽77固定著閥芯上密封環(huán)78,閥芯上密封槽77為67毫米,即閥芯上密封槽77直徑大于閥芯圓孔18內徑12毫米。
[0046]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為79毫米,即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閥芯下密封槽55直徑大12毫米,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比圓孔進口管95流道直徑大24毫米。
[0047]圓管內圓21直徑為125毫米,圓管外圓23直徑為155毫米。
[0048]閥芯下球面15與閥芯上球面17之間的最大間距為340毫米。
[0049]整體組裝:
[0050]分別將閥芯下密封環(huán)59放入到閥芯下球面15的閥芯下密封槽55中,將閥芯上密封環(huán)78放入到閥芯上球面17的閥芯上密封槽77中;再將變流道閥芯10整體放置在圓筒管20的圓管內圓21內。
[0051]讓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內半球面96上有下凹圓槽93內圓與圓管外圓23之間為過渡配合,下凹圓槽93上的下凹槽底平面94與圓筒管20上的圓管下端面29之間為密封接觸;
[0052]讓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內半球面87上有上凹圓槽83內圓與圓管外圓23之間為過渡配合,上凹圓槽83上的上凹槽底平面84與圓筒管20上的圓管上端面28之間為密封接觸;
[0053]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四凸耳98和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四凸耳89之間用四組閥殼螺栓螺母組40密封定位固定。
[0054]管路連接:
[0055]在下管密封槽99中放入下管密封環(huán)53,將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管端平面92與系統(tǒng)進管32上的進管端平面39密閉緊貼,同時用下卡箍右半瓦41內的下箍右雙錐面45以及下卡箍左半瓦42內的下箍左雙錐面47與下管背錐面91以及進管錐面34相配合,再用兩組下螺栓螺母組44成對組裝緊固;
[0056]在上管密封槽88中放入上管密封環(huán)58,將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管端平面82與系統(tǒng)出管31上的出管端平面38密閉緊貼,同時用上卡箍右半瓦61內的上箍右雙錐面65以及上卡箍左半瓦62內的上箍左雙錐面67與上管背錐面81以及出管錐面36相配合,再用兩組上螺栓螺母組66成對組裝緊固;
[0057]使用過程:
[0058]本發(fā)明整體垂直放置,圖1中,來自系統(tǒng)進管32的原油自下而上流動時,推動變流道閥芯10上移,原油流經閥芯環(huán)狀孔19所處流道,進入到變形流道57所處流道,再流經閥芯圓孔18所處流道后,流出進入到系統(tǒng)出管31。
[0059]圖2中,來自系統(tǒng)出管31的原油因意外情況自上而下逆流時,推動變流道閥芯10下移,閥芯下球面15與下內半球面96貼合,閥芯下球面15上的閥芯下密封環(huán)59確保流道被截止關閉。自上而下的原油穿越閥芯圓孔18所處流道,再進入到變形流道57所處流道后被截止住,有效阻止逆流避免了意外事故發(fā)生,且工作全程無需再額外消耗任何能耗就能實現(xiàn)單向閥功效。
【權利要求】
1.一種卡箍接頭招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包括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卡箍頭半球殼(80)、圓筒管(20)和變流道閥芯(10),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圓孔進口管(95)下端有下管端平面(92)與系統(tǒng)進管(32)上的進管端平面(39)密封接觸,所述的下管端平面(92)背面的下管背錐面(91)與所述的進管端平面(39)背面的進管錐面(34)相對稱,所述的下管背錐面(91)和所述的進管錐面(34)同時與下卡箍右半瓦(41)內的下箍右雙錐面(45)以及下卡箍左半瓦(42)內的下箍左雙錐面(47)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下卡箍右半瓦(41)與所述的下卡箍左半瓦(42)之間有兩組下螺栓螺母組(44)成對組裝緊固;所述的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圓孔出口管(85)上端有上管端平面(82)與系統(tǒng)出管(31)上的出管端平面(38)密封接觸,所述的上管端平面(82)背面的上管背錐面(81)與所述的出管端平面(38)背面的出管錐面(36)相對稱,所述的上管背錐面(81)和所述的出管錐面(36)同時與上卡箍右 半瓦(61)內的上箍右雙錐面(65)以及上卡箍左半瓦(62)內的上箍左雙錐面(67)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上卡箍右半瓦(61)與所述的上卡箍左半瓦(62)之間有兩組上螺栓螺母組(66)成對組裝緊固;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四凸耳(98)和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四凸耳(89)之間有四組閥殼螺栓螺母組(40)密封定位固定,其特征是:所述的下卡箍頭半球殼(90)上的下內半球面(96)上有下凹圓槽(93)內圓與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外圓(23)之間為過渡配合,所述的下凹圓槽(93)上的下凹槽底平面(94)與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下端面(29)之間為密封接觸;所述的上卡箍頭半球殼(80)上的上內半球面(87)上有上凹圓槽(83)內圓與所述的圓管外圓(23)之間為過渡配合,所述的上凹圓槽(83)上的上凹槽底平面(84)與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上端面(28)之間為密封接觸;所述的圓筒管(20)上的圓管內圓(21)與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外圓(12)之間為活動配合,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下球面(15)曲面半徑與所述的下內半球面(96)曲面半徑相同可吻合,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上球面(17)曲面半徑與所述的上內半球面(87)曲面半徑相同可吻合;所述的閥芯下球面(15)上的閥芯環(huán)狀孔(19)與所述的閥芯上球面(17)上的閥芯圓孔(18)之間為變形流道(57)貫通,變形流道(57)上有兩葉導流支撐板(14);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14)內側面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圓錐面(11)上,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14)外側面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變流道閥芯(10)上的閥芯圓錐孔(13)上;所述的兩葉導流支撐板(14)上的單葉厚度為所述的閥芯圓孔(18)直徑的1/9至1/11。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下內半球面(96)和所述的上內半球面(87)上的球面半徑均為320至330毫米,所述的圓孔進口管(95)和所述的圓孔出口管(85)內徑均為50至60毫米。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閥芯上球面(17 )上有閥芯上密封槽(77 )固定著閥芯上密封環(huán)(78 ),所述的閥芯上密封槽(77)直徑大于所述的閥芯圓孔(18)內徑11至13毫米,所述的閥芯圓孔(18)內徑與所述的圓孔出口管(85)內徑相等。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閥芯下球面(15 )上有閥芯下密封槽(55 )固定著閥芯下密封環(huán)(59 ),所述的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閥芯下密封槽(55)直徑大11至13毫米,所述的閥芯環(huán)狀孔(19)內環(huán)直徑比所述的圓孔進口管(95)流道直徑大23至25毫米。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圓管內圓(21)直徑為120至130毫米,所述的圓管外圓(23)直徑為150至160毫米。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閥芯下球面(15)與所述的閥芯上球面(17)之間的最大間距為335至345毫米之間。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下管端平面(92 )上有下管密封槽(99 )固定著下管密封環(huán)(53 )與所述的進管端平面(39 )密封接觸。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卡箍接頭鋁合金兩葉連筋垂直止回閥,其特征是:所述的上管端平面(82 )上有上管密封槽(88 )固定著上管密封環(huán)(58 )與所述的出管端平面(38 )密封接觸 。
【文檔編號】F16K15/02GK203770744SQ201420207199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7日
【發(fā)明者】張志雄 申請人:張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