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具有七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其中七擋主動齒輪、一擋主動齒輪、五擋主動齒輪和三擋主動齒輪分別獨立固定設置在第一輸入軸上,四擋主動齒輪和二擋主動齒輪分別獨立固定設置在第二輸入軸上;在第一輸出軸和第二輸出軸又分別空套設置有與上述各主動齒輪對應嚙合的被動齒輪;并且本實用新型中四擋主動齒輪同時作為六擋主動齒輪,其他擋位齒輪組不共用,這樣既有利于減小變速器的整體軸向長度,易于整車的布置,又使得其他擋位的速比范圍不受齒輪組共用的影響,可適應更多的車型;另外,本實用新型優(yōu)化了駐車棘輪布置,還可以使得輸出軸受力分布更加均勻,提高穩(wěn)定性,延長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一種雙離合自動變速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變速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雙離合自動變速器。
【背景技術】
[0002]當今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節(jié)能減排成為設計的主要方向,整車對于變速器的設計要求越趨嚴格,因此具有高效率、高舒適性、高速比范圍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逐漸成為發(fā)展趨勢。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的傳動系結構及駐車棘輪的布置結構是整個變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后續(xù)機械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的首要條件,因此雙離合變速器對傳動及駐車棘輪的布置結構要求也越來越高。
[0003]對于傳動系統(tǒng)方面,為了獲得更好的動力性和經濟性,更寬的速比范圍,更合理的速比分配已經是變速器的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方向。雖然許多雙離合自動變速器軸系設計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因為考慮不全面導致的缺陷,使得其在結構緊湊性、傳動性能以及工作穩(wěn)定性方面存在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并且運用范圍更廣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
[0005]本實用新型一個進一步的目的是減小上述變速器經向長度以及內部零件數量,優(yōu)化裝配過程。
[0006]本實用新型另一個進一步的目的是使得上述變速器運行更安全穩(wěn)定。
[0007]特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包括:
[0008]第一輸入軸,其具有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和與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一輸入軸第二端部;
[0009]第一離合器,其在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處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入軸;
[0010]第二輸入軸,其具有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和與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輸入軸第二端部;
[0011]第二離合器,其在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處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入軸;
[0012]所述第二輸入軸為空心軸,其套裝在所述第一輸入軸上;
[0013]獨立設置的七擋主動齒輪、一擋主動齒輪、五擋主動齒輪和三擋主動齒輪,其分別固定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入軸;
[0014]獨立設置的四擋主動齒輪和二擋主動齒輪,其分別固定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入軸;其中,所述四擋主動齒輪同時用作六擋主動齒輪;所述二擋主動齒輪同時用作倒擋主動齒輪,以省略倒擋軸;
[0015]第一輸出軸和第二輸出軸,其上分別空套設置有與各主動齒輪對應哨合的被動齒輪;以及
[0016]駐車棘輪。[0017]進一步地,所述七擋主動齒輪、所述一擋主動齒輪、所述五擋主動齒輪和所述三擋主動齒輪在所述第一輸入軸上沿著從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的方向依次設置。
[0018]進一步地,所述四擋主動齒輪和所述二擋主動齒輪在所述第二輸入軸上沿著從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的方向依次設置。
[0019]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二輸出軸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所述七擋主動齒輪、五擋主動齒輪、四擋主動齒輪、和二擋主動齒輪對應嚙合的七擋從動齒輪、五擋從動齒輪、六擋從動齒輪和二擋從動齒輪;
[0020]在所述第一輸出軸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所述一擋主動齒輪、三擋主動齒輪和四擋主動齒輪對應嚙合的一擋從動齒輪、三擋從動齒輪和四擋從動齒輪,以及倒擋從動齒輪。
[0021]進一步地,所述駐車棘輪固定連接在所述五擋從動齒輪與所述六擋從動齒輪之間的所述第二輸出軸上。
[0022]進一步地,還包括具有差速器殼體的差速器;其中,所述駐車棘輪固定設置在所述差速器殼體上。
[0023]進一步地,所述二擋從動齒輪用作倒擋惰輪與所述倒擋從動齒輪嚙合。
[0024]進一步地,還包括在所述第二輸出軸空套設置的倒擋惰輪,所述倒擋惰輪與所述倒擋從動齒輪嚙合;
[0025]其中,所述倒擋惰輪處于所述二擋從動齒輪背離所述六擋從動齒輪的一側,并與所述二擋從動齒輪形成為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形式。
[0026]進一步地,還包括在所述第二輸出軸空套設置的倒擋惰輪,所述倒擋惰輪與所述倒擋從動齒輪嚙合;
[0027]其中,所述倒擋惰輪處于所述二擋從動齒輪面向所述六擋從動齒輪的一側,并與所述二擋從動齒輪形成為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形式。
[0028]進一步地,在所述一擋從動齒輪和三擋從動齒輪之間的所述第一輸出軸上固定設有一三擋同步器;在所述四擋從動齒輪和倒擋從動齒輪之間的所述第一輸出軸上固定設有四倒擋同步器;
[0029]在所述六擋從動齒輪和二擋從動齒輪之間的所述第二輸出軸上固定設有二六擋同步器;在所述七擋從動齒輪和五擋從動齒輪之間的所述第二輸出軸上固定設有五七擋同步器。
[0030]本實用新型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前進擋中四擋和六擋共用主動齒輪外,其他擋位的主動齒輪則不進行共用,其他擋位的速比范圍不受齒輪組共用的影響,使得變速器更容易根據匹配的車型的需求進行速比的調整,可以適應更多的車型;另外,本實用新型中取消了倒擋軸的使用,有效減小了變速器內的徑向尺寸,使得裝配更簡單,也有利于汽車輕量化的實現;同時倒擋采用雙聯(lián)齒,更有利于二擋和倒擋速比的分配和調整,也降低了倒擋時對離合器起步熱容量的要求;
[0031]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一擋和倒擋分離合器控制,同樣更有利于一擋和倒擋速比的分配和調整,也降低了特別是一擋時對離合器起步熱容量的要求;
[0032]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將作為高速擋的七擋齒輪組設置在二第二輸出軸的中間位置,可以使得輸出軸
匕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特征。
的方式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實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
泛速器結構布置示意圖;
運例的變速器結構布置示意圖;器自動變速器結構中,出于一些因素,可能3結構又會導致?lián)跷凰俦确秶艿较拗?,最現有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結構中高低速I定性差,并且穩(wěn)定性還會隨著雙離合自動則了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在總軸向長度的發(fā).中的運用。此外,對于駐車棘輪,現有的雙技端,但是這樣一方面會使得輸出軸受力分自上也會增加變速器的軸向距離,使得整車
芝速器結構布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K2。第一離合器Kl在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處連接至第一輸入軸I,以便與第一輸入軸I共同旋轉。第二離合器Κ2在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處連接至第二輸入軸2,同樣能夠與第二輸入軸2共同旋轉。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一擋和倒擋分離合器控制,同樣更有利于一擋和倒擋速比的分配和調整,也降低了特別是一擋時對離合器起步熱容量的要求。
[0078]本實用新型的軸還可以包括平行且分隔設置的第一輸出軸3和第二輸出軸4。
[0079]本實用新型的相互嚙合的共面齒輪組可以包括七組前進擋齒輪組和一個倒擋齒輪組,是分別設置在上述第一輸入軸1、第二輸入軸2、第一輸出軸3以及第二輸出軸4上。
[0080]具體地,在第一輸入軸I上沿著從第一輸入軸第二端部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的方向依次固定設置七擋主動齒輪17、一擋主動齒輪11、五擋主動齒輪15和三擋主動齒輪13。而在第二輸入軸2上沿著從第二輸入軸第二端部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的方向依次固定設置四擋主動齒輪24和二擋主動齒輪22。并且本實用新型中,四擋主動齒輪24同時作為六擋主動齒輪;二擋主動齒輪22還同時作為倒擋主動齒輪。
[0081]同時,在第一輸出軸3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一擋主動齒輪11、三擋主動齒輪13和四擋主動齒輪24對應嚙合的一擋從動齒輪31、三擋從動齒輪33和四擋從動齒輪34,以及倒擋從動齒輪32。在第二輸出軸4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七擋主動齒輪17、五擋主動齒輪
15、四擋主動齒輪24和二擋主動齒輪22對應嚙合的七擋從動齒輪47、五擋從動齒輪45、六擋從動齒輪46和二擋從動齒輪42。其中,二擋從動齒輪42用作倒擋惰輪與倒擋從動齒輪32嚙合。因此,在本實用新型的變速器中,除前進擋中4擋和6擋共用主動齒輪外,其他擋位的主動齒輪則不進行共用,這樣既有利于減小變速器的整體軸向長度,并且易于整車的布置。而其他擋位的速比范圍又不受齒輪組共用的影響,使得變速器更容易根據匹配的車型的需求進行速比的調整,可以適應更多的車型。
[0082]本實用新型中各對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之間為常嚙合。具體地,其中七擋主動齒輪17與七擋從動齒輪47為常嚙合,構成七擋齒輪組;一擋主動齒輪11與一擋從動齒輪31為常哨合,構成一擋齒輪組;五擋主動齒輪15與五擋從動齒輪45為常哨合,構成五擋齒輪組;三擋主動齒輪13與三擋從動齒輪33為常嚙合,構成三擋齒輪組;四擋主動齒輪24與四擋從動齒輪34為常嚙合,構成四擋齒輪組;四擋主動齒輪24與六擋從動齒輪46為常嚙合,構成六擋齒輪組;二擋主動齒輪22與二擋從動齒輪32為常嚙合,構成二擋齒輪組。另夕卜,二擋從動齒輪42與倒擋從動齒輪32為常嚙合,本例中上將二擋主動齒輪22同時用作倒擋主動齒輪,依次通過二擋主動齒輪23、二擋從動齒輪42再到倒擋從動齒輪32來傳遞動力,實現倒擋功能。這樣的結構可以取消了倒擋軸的使用,減少一根倒擋軸及相關零部件的使用,有效減小了變速器內的徑向尺寸,使得裝配更簡單,也有利于輕量化的實現。
[0083]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無論是第一輸入軸I還是第二輸入軸2上的擋位布置順序不一定是按照圖1中所示的,即從左到右依次為七擋、一擋、五擋、三擋、四擋、六擋、二擋/R擋。也可以是例如三擋、五擋、一擋、七擋、四擋、六擋、二擋/R擋等方式布置,同樣是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但是,考慮到特別是高速擋齒輪旋轉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離心力,此時如果高速擋齒輪設置在第一輸入軸I偏中間部位,可能會更容易導致第一輸入軸I彎曲或折斷等現象。所以作為高速擋的七擋齒輪組設置在第一輸入軸I最外端,即靠近安裝軸承,并且這樣可以延長第一輸入軸I的使用壽命,進一步使得變速器運轉更安全穩(wěn)定。[0084]并且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是將部分低速擋布置在中間,并將部分高速擋布置與上述低速擋的兩邊,比如在高速擋五擋和七擋之間設有低速擋一擋,再比如在高速擋五擋和六擋之間設有低速擋三擋等。這樣的設置方式可以使得用于承載齒輪的輸出軸和輸入軸受力更加平衡,增加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性,并且由于高速擋齒輪的均勻分布使得上述穩(wěn)定性受到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總軸向長度改變的影響較小,可以運用到更多車型中。
[0085]本實用新型的同步器可以包括四個,分別設置在相鄰兩個擋位的從動齒輪之間。具體地,在一擋從動齒輪31和三擋從動齒輪33之間的第一輸出軸3上固定設有一三擋同步器5,可選擇性地將第一擋扭矩和第三擋扭矩傳遞給第一輸出軸3。在四擋從動齒輪34和倒擋從動齒輪32之間的第一輸出軸3上固定設有四倒擋同步器6,可選擇性地將第四擋扭矩和倒擋扭矩傳遞給第一輸出軸3。在六擋從動齒輪46和二擋從動齒輪42之間的第二輸出軸4上固定設有二六擋同步器7,可選擇性地將第六擋扭矩和第二擋扭矩傳遞給第二輸出軸4。在七擋從動齒輪47和五擋從動齒輪45之間的第二輸出軸4上固定設有五七擋同步器8,可選擇性地將第七擋扭矩和第五擋扭矩傳遞給第二輸出軸4。
[0086]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輸出軸3端部還可以固定連接有第一輸出齒輪38,第一輸出齒輪38與差速器9上的減速被動齒輪10相嚙合,用來輸出第一輸出軸3的扭矩,其中,差速器9具有差速器殼體901等部件。同樣,在第二輸出軸4端部也可以固定連接有第二輸出齒輪48,第二輸出齒輪48與減速被動齒輪10相嚙合用來輸出第二輸出軸4的扭矩,此處輸出扭矩方式與大部分雙離合器結構相似,不再贅述。
[0087]在差速器殼體901上還可以固定設置駐車棘輪11比屬于駐車機構(未完全示出)的一部分,起到駐車作用,這樣設置方式可以節(jié)約變速器的軸向長度,便于整車搭載和變速器駐車拉桿機構的布置。并且相對駐車棘輪布置在差速器齒圈附近的方式,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進一步節(jié)約差速器的軸線長度,同樣也便于整車搭載和變速器駐車拉桿機構的布置。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替換性實施例中,駐車棘輪1化還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圖1中還示出的駐車棘輪1匕,可以用來替代從而取消上述實施例中的駐車棘輪111此駐車棘輪1匕可以固定設置在五擋從動齒輪45與六擋從動齒輪46之間第二輸出軸上,也即是位于第二輸出軸的中間位置,同樣是屬于駐車機構(未完全示出)的一部分,起到駐車作用,這樣的設置方式可以使得輸出軸受力分布更加均勻,提高穩(wěn)定性,延長使用壽命。并且,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知道,通常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只需要有駐車棘輪1匕和駐車棘輪116的其中一個即可正常運行。
[0088]另外,如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他替換性實施例的變速器結構布置示意圖。在其他替換性實施例中,與上述圖1所示實施例中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結構基本相同,并且駐車棘輪的布置方式也是存在至少上述兩種情況。
[0089]但是區(qū)別在于,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在第二輸出軸4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七擋主動齒輪17、五擋主動齒輪15、四擋主動齒輪24、倒擋從動齒輪32和二擋主動齒輪22對應嚙合的七擋從動齒輪47、五擋從動齒輪45、六擋從動齒輪46、倒擋惰輪423和二擋從動齒輪42,其中,二擋從動齒輪42和倒擋惰輪423形成為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形式,并且二擋主動齒輪22同時用作倒擋主動齒輪,所以動力依次通過二擋主動齒輪22、二擋從動齒輪42、倒擋惰輪423再傳遞到倒擋從動齒輪42,實現倒擋功能。本例中上這樣的結構可以一方面是減少一根倒擋軸及相關零部件的使用,有效減小了變速器內的徑向尺寸,使得裝配更簡單,也有利于輕量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倒擋采用雙聯(lián)齒,更有利于二擋和倒擋速比的分配和調整,也降低了倒擋時對離合器起步熱容量的要求。
[0090]本實施例中,特別如圖2中所示,倒擋惰輪42a可以處于二擋從動齒輪42背離六擋從動齒輪46的一側。當然,在其他替換性實施例中,還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在圖2中還示出的倒擋惰輪42b,可以用來替代從而取消上述實施例中的倒擋惰輪42a,此倒擋惰輪42b可以位于二擋從動齒輪42的另一側,即可以處于二擋從動齒輪42面向六擋從動齒輪46的一側,倒擋惰輪42b同樣可以與倒擋從動齒輪32對應嚙合,這是目前通常的設置方法,此處不再贅述,但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知道,通常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只需要有倒擋惰輪42a和倒擋惰輪42b的其中一個即可正常運行。
[0091]本實用新型的七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的動力傳遞路線如下:
[0092]一擋時,第一離合器Kl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一離合器Kl傳遞至第一輸入軸
1;經第一輸入軸I上的一擋主動齒輪11傳遞至一擋從動齒輪31 ;—擋從動齒輪31與一三擋同步器5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一輸出軸3,再經第一輸出齒輪3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10并最終傳動出去。
[0093]當車輛進入一擋時,第二離合器K2處于斷開狀態(tài),不傳遞動力,當車輛加速至二擋的換擋點時,自動換擋機構可以將擋位提前換入二擋,即將二六擋同步器7與二擋從動齒輪42接合,然后第一離合器Kl斷開,第二離合器K2閉合,換擋過程結束,車輛進入二擋。
[0094]二擋時,第二離合器K2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二離合器K2傳遞至第二輸入軸
2;經第二輸入軸2上的二擋主動齒輪22傳遞至二擋從動齒輪42 ;二擋從動齒輪42與二六擋同步器7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二輸出軸4,再經第二輸出齒輪4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095]當車輛進入二擋時,一般車輛內的自動變速器電控單元可以根據相關傳感器信號判斷車輛當前運行的狀態(tài),進而判斷車輛即將掛入的擋位,如車輛加速,下一個擋位為三擋,如車輛減速,下一個擋位則為一擋。而一擋和三擋均由第一離合器Ki控制,因為第一離合器Kl此時處于斷開狀態(tài),不傳遞動力,故可以通過自動換擋機構預先換入即將進行工作的擋位。當車輛達到換擋點時,只需要將正在工作的第二離合器K2斷開,同時第一離合器Kl閉合即可,配合好兩個離合器的切換順序,整個換擋過程即完成。其他前進擋的切換過程也是如此,下面不再進行贅述。
[0096]三擋時,第一離合器Kl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一離合器Kl傳遞至第一輸入軸
1;經第一輸入軸I上的三擋主動齒輪13傳遞至三擋從動齒輪33 ;三擋從動齒輪33與一三擋同步器5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一輸出軸3,再經第一輸出齒輪3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097]四擋時,第二離合器K2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二離合器K2傳遞至第二輸入軸
2;經第二輸入軸2上的四擋主動齒輪24傳遞至四擋從動齒輪34 ;四擋從動齒輪34與四倒擋同步器6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一輸出軸3,再經第一輸出齒輪3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098]五擋時,第一離合器Kl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一離合器Kl傳遞至第一輸入軸I ;經第一輸入軸I上的五擋主動齒輪15傳遞至五擋從動齒輪45 ;五擋從動齒輪45與五七擋同步器8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二輸出軸4,再經第二輸出齒輪4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099]六擋時,第二離合器1(2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二離合器1(2傳遞至第二輸入軸2 ;經第二輸入軸2上的四擋主動齒輪24傳遞至六擋從動齒輪46 ;六擋從動齒輪46與二六擋同步器7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二輸出軸4,再經第二輸出齒輪4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100]七擋時,第一離合器XI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一離合器1(1傳遞至第一輸入軸1 ;經第一輸入軸1上的七擋主動齒輪17傳遞至七擋從動齒輪47 ;七擋從動齒輪47與五七擋同步器8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二輸出軸4,再經第二輸出齒輪4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101]針對倒擋時,根據上述各實施例可以將其傳遞路線分為兩種方式:
[0102]第一種,是將二擋從動齒輪42用作倒擋惰輪與倒擋從動齒輪32嚙合的方式。具體地,第二離合器1(2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二離合器1(2傳遞至第二輸入軸2 ;接著經第二輸入軸2上的二擋主動齒輪22傳遞至二擋從動齒輪42,二擋從動齒輪42同時帶動與其嚙合的倒擋從動齒輪32,從而傳遞至倒擋從動齒輪32,倒擋從動齒輪32與四倒擋同步器6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一輸出軸3,再經第一輸出齒輪3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103]第二種,是通過在第二輸出軸4空套設置的倒擋惰輪423或倒擋惰輪426,倒擋惰輪423或倒擋惰輪426均可以與二擋從動齒輪42形成為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形式,從而由倒擋惰輪423或倒擋惰輪426與倒擋從動齒輪32進行嚙合。具體地,第二離合器1(2閉合,發(fā)動機的扭矩通過第二離合器1(2傳遞至第二輸入軸2 ;接著經第二輸入軸2上的二擋主動齒輪22傳遞至二擋從動齒輪42,二擋從動齒輪42同時帶動與其一起構成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倒擋惰輪423或倒擋惰輪426轉動,再由倒擋惰輪423或倒擋惰輪426傳動至倒擋從動齒輪32,倒擋從動齒輪32與四倒擋同步器6接合,將扭矩傳遞至第一輸出軸3,再經第一輸出齒輪38傳遞至減速被動齒輪9并最終傳動出去。
[0104]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實用新型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輸入軸(I ),其具有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和與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一輸入軸第二端部; 第一離合器,其在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處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入軸(I); 第二輸入軸(2),其具有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和與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相反的第二輸入軸第二端部; 第二離合器,其在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處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入軸(2); 所述第二輸入軸(2)為空心軸,其套裝在所述第一輸入軸(I)上; 獨立設置的七擋主動齒輪(17)、一擋主動齒輪(11)、五擋主動齒輪(15)和三擋主動齒輪(13),其分別固定連接至所述第一輸入軸(I); 獨立設置的四擋主動齒輪(24)和二擋主動齒輪(22),其分別固定連接至所述第二輸入軸(2);其中,所述四擋主動齒輪(24)同時用作六擋主動齒輪;所述二擋主動齒輪(22)同時用作倒擋主動齒輪,以省略倒擋軸; 第一輸出軸(3)和第二輸出軸(4),其上分別空套設置有與各主動齒輪對應嚙合的被動齒輪;以及 駐車棘輪(11a; lib)。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七擋主動齒輪(17)、所述一擋主動齒輪(11)、所述五擋主動齒輪(15)和所述三擋主動齒輪(13)在所述第一輸入軸(I)上沿著從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一輸入軸第一端部的方向依次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擋主動齒輪(24)和所述二擋主動齒輪(22)在所述第二輸入軸(2)上沿著從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二端部到所述第二輸入軸第一端部的方向依次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輸出軸(4)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所述七擋主動齒輪(17)、五擋主動齒輪(15)、四擋主動齒輪(24)、和二擋主動齒輪(22 )對應嚙合的七擋從動齒輪(47 )、五擋從動齒輪(45 )、六擋從動齒輪(46 )和二擋從動齒輪(42); 在所述第一輸出軸(3)上空套設置有分別與所述一擋主動齒輪(11)、三擋主動齒輪(13)和四擋主動齒輪(24)對應嚙合的一擋從動齒輪(31 )、三擋從動齒輪(33)和四擋從動齒輪(34),以及倒擋從動齒輪(3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駐車棘輪(IIa)固定連接在所述五擋從動齒輪(45)與所述六擋從動齒輪(46)之間的所述第二輸出軸(4)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具有差速器殼體(901)的差速器(9);其中,所述駐車棘輪(IIb)固定設置在所述差速器殼體(901)上。
7.根據權利要求4-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擋從動齒輪(42)用作倒擋惰輪與所述倒擋從動齒輪(32)嚙合。
8.根據權利要求4-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所述第二輸出軸(4)空套設置的倒擋惰輪(42a),所述倒擋惰輪(42a)與所述倒擋從動齒輪(32)嚙合; 其中,所述倒擋惰輪(42a)處于所述二擋從動齒輪(42)背離所述六擋從動齒輪(46)的一側,并與所述二擋從動齒輪(42)形成為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形式。
9.根據權利要求4-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所述第二輸出軸(4)空套設置的倒擋惰輪(42b),所述倒擋惰輪(42b)與所述倒擋從動齒輪(32)嚙合; 其中,所述倒擋惰輪(42b)處于所述二擋從動齒輪(42)面向所述六擋從動齒輪(46)的一側,并與所述二擋從動齒輪(42)形成為聯(lián)體雙聯(lián)齒輪的形式。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擋從動齒輪(31)和三擋從動齒輪(33)之間的所述第一輸出軸(3)上固定設有一三擋同步器(5);在所述四擋從動齒輪(34)和倒擋從動齒輪(32)之間的所述第一輸出軸(3)上固定設有四倒擋同步器(6); 在所述六擋從動齒輪(46)和二擋從動齒輪(42)之間的所述第二輸出軸(4)上固定設有二六擋同步器(7);在所述七擋從動齒輪(47)和五擋從動齒輪(45)之間的所述第二輸出軸(4)上固定設有五七擋同步器(8)。
【文檔編號】F16H61/688GK203627674SQ201320640652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0月16日
【發(fā)明者】傅靈玲, 黃波, 羅大偉, 劉江海, 羅大國, 陳勇, 馮擎峰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