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的防振裝置。在使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并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SP)的狀態(tài)下,通過筒狀構件(440)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通過該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之間的空間(SP),由此能夠在抑制扭轉方向上的橡膠基體(430)的剪切成分和軸(O)直角方向上的橡膠基體(430)的壓縮成分的同時,確保軸(O)方向上的橡膠基體(430)的壓縮成分。其結果,在能夠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O)直角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
【專利說明】防振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防振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的防振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用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的橡膠基體來連結內筒構件和外筒構件之間并使用于懸架裝置的襯套(防振裝置)中,要求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以便確保汽車的乘車舒適度。
[0003]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防振襯套101 (防振裝置):為了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在內筒I (內筒構件)的軸向中間部設置向徑向外側隆起的球狀隆起部4,并將圍住該隆起部4的外筒2 (外筒構件)的內周面部分形成為與隆起部4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
[0004]若根據該防振襯套101,則針對扭轉方向的位移輸入,能夠在凸狀球面和與其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之間,使橡膠狀彈性體3 (橡膠基體)主要在剪切方向上產生變形,因此能夠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8 — 019927(段落0006、0020,圖1等)
【發(fā)明內容】
[0008]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0009]然而,在上述的現有防振襯套101中,存在如下問題:不能充分做到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這一點。
[0010]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的防振裝置。[0011 ]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發(fā)明效果
[0012]若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裝置,則具備:內筒構件,其具有向徑向外側隆起的球狀隆起部;外筒構件,其具有圍住該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凹狀球面即凹狀內周面;及橡膠基體,其用于連結這些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筒構件的凹狀內周面之間。因此,針對扭轉方向的位移輸入,能夠使橡膠基體主要在剪切方向上產生變形。從而具有能夠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效果。
[0013]在該情況下,根據權利要求1的結構如下:外筒構件在軸向上分割為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兩部分,并且第一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與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之間分別通過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連結,并將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通過配置在該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側的筒狀的筒狀構件來進行保持和固定。[0014]從而,在對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進行硫化成形后,在使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在軸向上分離而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的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如此,通過在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之間能夠形成空間,能夠與該空間相對應地,在抑制扭轉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剪切成分和軸垂直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的同時,確保軸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其結果,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
[0015]此外,就橡膠基體而言,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無需在軸向上完全分割(截斷),只要至少在外筒構件側沿著軸向分割便可。從而,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即便在內筒構件側相連結(并未在軸向上分割)也可。即,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即便通過包覆內筒構件的外周面的橡膠基體的一部分相連結也可。
[0016]若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裝置,則在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最大外徑尺寸大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軸向端部開口的最小內徑尺寸,因此,針對軸向上的位移,能夠通過增加受壓面積來確保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其結果,能夠突出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的效果。
[0017]此外,在內筒構件的隆起部和外筒構件的凹狀內周面之間連續(xù)配置橡膠基體的現有產品中,在增大軸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的同時,也增大扭轉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剪切成分和軸垂直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因此不能采用如上所述的權利要求2的結構。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在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首次使得采用上述結構變?yōu)榭赡埽纱?,能夠在確保軸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的同時,抑制扭轉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剪切成分和軸垂直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即,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
[0018]若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裝置,則在具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效果:能夠在抑制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產生剝落、龜裂的同時,對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賦予徑向(軸垂直方向)預壓縮。
[0019]在此,對防振裝置而言,為了確保其耐久性而對橡膠基體賦予徑向預壓縮。向橡膠基體賦予徑向預壓縮,通常是通過對外筒構件實施拉深加工來實現的。在該情況下,像現有產品那樣,在外筒構件(外筒)的內周面部分的一部分形成凹狀球面的結構中,由于在形成有凹狀球面的部分和未形成凹狀球面的部分之間產生壁厚差,并且使未形成凹狀球面的部分的壁厚變厚,因此難以實施外筒構件的拉深加工。
[0020]因此,在現有產品中,在外筒構件的內周面沿著周向分散形成多個凹槽,所述多個凹槽沿著軸向延伸并具有與凹狀球面相同的深度。由此,隨著拉深加工,外筒構件以使各凹槽的槽寬度變窄的方式產生拉深變形,因此即使存在壁厚差,且凹狀球面的非形成部分的壁厚較厚,也能夠實施拉深加工。
[0021]然而,在該現有產品中為如下結構:雖然能夠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但通過在外筒構件形成凹槽使得該拉深加工變?yōu)榭赡?,并對橡膠基體(橡膠狀彈性體)賦予預壓縮;因此如果對外筒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則變形將集中在凹槽,并在與該凹槽粘接的部位發(fā)生橡膠狀彈性體剝落的現象,并且被槽寬度變窄的凹槽夾住而在橡膠基體上發(fā)生龜裂。[0022]與此相比,若根據權利要求3,則在對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實施了拉深加工的狀態(tài)下,通過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因此具有能夠對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賦予徑向預壓縮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為具備凹狀內周面的形狀,因此無需形成用于可以對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實施拉深加工的凹槽。從而,具有能夠在抑制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發(fā)生剝落、龜裂的同時,對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賦予徑向預壓縮的效果。
[0023]S卩,由于本發(fā)明采用了用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結構,因此能夠使筒狀構件具有作為向對象構件安裝的部位的形狀(在本實施方案中,指可壓入懸架臂的壓入孔的外形形狀),從而對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無需考慮使這些具有作為向對象構件安裝的部位的形狀。由此,能夠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例如通過沖壓加工來形成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其結果,即使不設置凹槽,也可以對這些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實施拉深加工。
[0024]若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裝置,則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即,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zhèn)缺煌矤顦嫾膬戎苊鎮(zhèn)葕A緊,由此通過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因此在具有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還具有能夠簡單進行上述保持和固定的效果。另外,由于使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筒狀構件的內徑大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徑,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組裝工藝中,能夠有效地進行將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沿著軸向向筒狀構件的內周側插入的操作。
[0025]在該情況下,如果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與筒狀構件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即,金屬材料之間進行接觸),則難以確保兩者之間的摩擦系數。另外,對于拉深加工后的回彈,在位于外周側的構件處變大,從而難以確保過盈量。因此,存在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從筒狀構件向軸向拔出的憂慮。
[0026]與此相比,在本發(fā)明中,由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或筒狀構件的內周面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覆蓋設置有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的橡膠膜部,因此能夠通過設置所述橡膠膜部來確保摩擦系數。另外,通過設置該橡膠膜部,能夠用基于橡膠膜部的彈性回復的壓縮力來補充基于筒狀構件的回彈的過盈量的不足部分。從而,具有能夠確保對抗向軸向拔出的保持力,由此能夠抑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從筒狀構件向軸向拔出的效果。
[0027]另外,若根據權利要求4,則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因此具有能夠抑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在該筒狀構件的內周側向徑向(軸垂直方向)晃蕩的情況的效果。
[0028]若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振裝置,則由于在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以及僅在筒狀構件的內周面中的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覆蓋設置橡膠膜部,并且該橡膠膜部與第一橡膠部或第二橡膠部的至少一方相連,因此在具有權利要求4記載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具有如下效果:無需在筒狀構件覆蓋設置橡膠膜部,就能夠同時與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硫化成形該橡膠膜部,因此能夠相應地實現制造成本的削減。
[0029]若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振裝置,則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在軸向上分離,并且止動橡膠部的外周面和筒狀構件的內周面在徑向上分離,使得止動橡膠部的外周面可以經由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之間而與筒狀構件的內周面抵接,因此在具有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具有如下效果:在輸入徑向(軸垂直方向)大位移時,使止動突出部經由止動橡膠部而與筒狀構件的內周面抵接,從而能夠發(fā)揮將隨著所述位移輸入所產生的橡膠基體的變形限制在規(guī)定量的止動功能。由此,具有能夠實現提高橡膠基體的耐久性的效果。尤其是,若根據權利要求6,則能夠將用于發(fā)揮止動功能的部位容納于在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的空間內,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實現基于止動功能的發(fā)揮的、橡膠基體的耐久性提高的同時,能夠有效利用成為死區(qū)的空間來實現防振裝置的小型化的效果。
[0030]若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裝置,則在具有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效果: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并且能夠抑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相對于筒狀構件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偏移的情況。
[0031]S卩,在使第一內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于同一軸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橡膠部來連結第一內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之間,并且在使第二內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于同一軸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二橡膠部來連結第二內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之間,并且使第一橡膠部位于相比于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一內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軸向后退的位置,并使第二橡膠部位于相比于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內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軸向后退的位置,因此能夠在使第一內筒部和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與第二內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通過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由此能夠在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因此通過該空間,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向上的彈簧常數。
[0032]另外,如此,能夠在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之間設定空間的同時,使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抵接,因此能夠限制這些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情況。即,能夠在不依賴于與筒狀構件的內周面之間的摩擦的情況下限制向所述方向的移動,因此在輸入軸向的大位移時,能夠可靠地抑制第一外筒部或第二外筒部相對于筒狀構件偏移的情況。
[0033]若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振裝置,則由于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使筒狀構件的軸向一端側和軸向另一端側形成為直徑沿著外周面縮小的形狀,該外周面成為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所述凹狀內周面的背面?zhèn)?,因此在具有權利要?所述的防振裝置所產生的效果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效果:相對于筒狀構件,不僅能夠限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動,還能限制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離的方向移動的情況。
[0034]S卩,在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動時,能夠通過彼此的分割面的抵接來限制該移動;并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離的方向移動時,能夠通過筒狀構件的軸向一端側或軸向另一端側來限制該移動。由此,能夠在不依賴于與筒狀構件的內周面之間的摩擦的情況下限制向上述兩個方向的移動,因此在輸入軸向大位移時,能夠可靠地抑制第一外筒部或第二外筒部相對于筒狀構件偏移的情況?!緦@綀D】
【附圖說明】
[0035]圖1 (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俯視圖,圖1 (b)是沿圖1 (a)中Ib —Ib線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0036]圖2(a)是內筒構件的俯視圖,圖2(b)是沿圖2(a)中II b — II b線的內筒構件的剖面圖。
[0037]圖3 (a)是第一外筒部的俯視圖,圖3(b)是沿圖3(a)中III b — III b線的第一外筒部的剖面圖。
[0038]圖4(a)是筒狀構件的俯視圖,圖4(b)是沿圖4(a)中IV b 一IV b線的筒狀構件的剖面圖。
[0039]圖5 (a)是硫化成形體的俯視圖,圖5 (b)是沿圖5 (a)中V b — V b線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
[0040]圖6(a)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圖6(13)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
[0041]圖7(a)是在橡膠基體壓縮工藝中,橡膠基體向軸向被壓縮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和筒狀構件的剖面圖;圖7(13)是在筒狀構件的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和筒狀構件的剖面圖。
[0042]圖8(a)是在彎曲工藝中,實施彎曲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和筒狀構件的剖面圖;圖8(13)是在彎曲工藝中,實施彎曲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和筒狀構件的剖面圖。
[0043]圖9(a)是構成第二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硫化成形體B的剖面圖,圖9 (b)是第二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0044]圖10(a)是構成第三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圖10(b)是第三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0045]圖11(a)是第四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俯視圖,圖11(b)是沿圖11(a)中XIb —XIb線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0046]圖12(a)是第一外筒部的俯視圖,圖12(b)是沿圖12(a)中X II b — X II b線的第一外筒部的剖面圖。
[0047]圖13 (a)是硫化成形體的側視圖,圖13 (b)是沿圖13 (a)中X III b — X III b線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
[0048]圖14(a)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圖14(b)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
[0049]圖15(a)是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和筒狀體的剖面圖;圖15(b)是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0050]圖16是第五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0051]圖17是第六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的剖面圖。
[0052]圖18(a)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了拉深加工的硫化成形體和在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工藝中的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筒狀構件的剖面圖;圖18(b)是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0053]圖19是第七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案
[0054]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1對防振裝置100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圖1(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100的俯視圖。圖1(b)是沿圖1(a)中Ib — Ib線的防振裝置100的剖面圖。
[0055]如圖1所示,防振裝置100是使用于汽車懸架裝置(suspension device)的防振襯套,防振裝置100具備:筒狀的內筒構件10 ;外筒構件20,其配置于該內筒構件10的外周側;橡膠基體30,其用于連結這些內筒構件10和外筒構件20之間并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及筒狀的筒狀構件40,其配置于外筒構件20的外周側。
[0056]防振裝置100以如下方式安裝于汽車懸架裝置:在懸架構件的支架的一對夾持部之間,內筒構件10的軸O方向的端面經由插通于內筒構件10的安裝螺栓而進行夾持固定,并且筒狀構件40壓入于懸架臂(在本實施方案中,指下臂)的一端的壓入孔。
[0057]接著,參照圖2至圖4,對構成防振裝置100的各部分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2,對內筒構件10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圖2(a)是內筒構件10的俯視圖。圖2(b)是沿圖2(a)中II b — II b線的內筒構件10的剖面圖。
[0058]如圖2所示,內筒構件10具備筒狀軸部11和球狀隆起部12,且這些構件由金屬材料構成為一體,其中,所述筒狀軸部11沿著軸O貫通形成有用于插通安裝螺栓的插通孔,所述球狀隆起部12從該軸部11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隆起。此外,軸部11和隆起部12可以由其他材料(例如,隆起部12由樹脂材料形成)構成為單獨的構件。
[0059]隆起部12配置于軸部11的軸O方向中央(圖2(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隆起部12的凸狀球面的中心位于軸部11的軸O上。S卩,內筒構件10形成為以軸O為對稱軸(旋轉中心)旋轉對稱的形狀。
[0060]參照圖3對外筒構件20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圖3(a)是第一外筒部21的俯視圖。圖3(b)是沿圖3(a)中IIIb — IIIb線的第一外筒部21的剖面圖。此外,圖3中示出了外筒拉深工藝中的實施拉深加工(參照圖6)之前的狀態(tài)。
[0061]此外,外筒構件20在軸O方向的中央部被分割為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兩部分(參照圖1)。這些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是相同的構件(結構),只是名稱不同,因此在下文中,對第一外筒部21進行說明,并省略對第二外筒部22的說明。
[0062]如圖3所示,第一外筒部21是將具有固定板厚的板狀金屬材料(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了鋼鐵材料)通過沖壓加工來成形為容器狀而得到的構件,并形成為以軸O為對稱軸(旋轉中心)旋轉對稱的形狀。
[0063]此外,由于第一外筒部21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因此像現有產品那樣無需形成用于可以實現拉深加工的凹槽。從而,在對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實施拉深加工的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6)中,能夠在抑制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產生剝落、龜裂的同時,對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賦予徑向(軸O的垂直方向)預壓縮。
[0064]S卩,第一外筒部21 (及第二外筒部22)被筒狀構件40保持并固定(參照圖1),因此,能夠使筒狀構件40具有作為向對象構件安裝的部位的形狀(在本實施方案中,指可壓入下臂的壓入孔的外形形狀),因此對于第一外筒部21,無需考慮使其具有作為向對象構件安裝的部位的形狀。從而,能夠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通過沖壓加工來形成第一外筒部21,其結果,即使不設置凹槽,也可以對第一外筒部21 (及第二外筒部22)實施拉深加工。
[0065]第一外筒部21具有:環(huán)狀部20a,其形成為與軸O垂直相交的圓環(huán)板狀;彎曲部20b,其與該環(huán)狀部20a的內緣連接,且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圓錐筒狀的擴徑部20c,其與該彎曲部20b的終端(圖3(b)中的下側)連接,并隨著遠離彎曲部20b而使內徑逐漸擴大;及圓筒狀的圓筒部20d,其與該擴徑部20c的最大直徑側連接,并形成為內徑大致固定,這些各部20a-20d沿著軸O以同軸的方式形成為一體。
[0066]擴徑部20c和圓筒部20d之間是以剖面呈圓弧狀的方式平滑地連接的。另外,環(huán)狀部20a形成為與軸O垂直相交的環(huán)形板狀,在后述的彎曲工藝(參照圖8)中,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向徑向內側彎曲的情況下,該彎曲的部分在軸O方向與環(huán)狀部20a重疊(參照圖1)。從而,能夠堅固筒狀構件40的彎曲部分和環(huán)狀部20a的卡合。
[0067]在此,擴徑部20c和圓筒部20d的內周面作為凹狀內周面IS。凹狀內周面IS是圍住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部位,在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6)中,通過對擴徑部20c和圓筒部20d實施拉深加工,使該凹狀內周面IS的形狀形成為與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參照圖1)。
[0068]此外,在本實施方案中,如圖3所示,環(huán)狀部20a的外徑(環(huán)狀部20a的外緣的直徑)Dl小于圓筒部20d的外徑(圓筒部20d的外周面的直徑)D2(D1 < D2)。由此,能夠在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6)中,僅使圓筒部20d的一部分抵接于模片(未圖示),并由該模片向徑向內側推壓(移動),因此能夠使凹狀內周面IS的形狀接近于與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
[0069]參照圖4對筒狀構件40進行說明。圖4(a)是筒狀構件40的俯視圖。圖4(b)是沿圖4(a)中IVb — IVb線的筒狀構件40的剖面圖。此外,圖4中示出了筒狀構件拉深工藝(參照圖7)之前的狀態(tài)(即,拉深加工前的筒狀構件40)。
[0070]如圖4所示,筒狀構件40是由金屬材料(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了鋼鐵材料)形成為具有軸O的筒狀的構件。即,筒狀構件40形成為以軸O為對稱軸(旋轉軸)旋轉對稱的形狀。
[0071]筒狀構件40的內徑大于在實施基于后述的外筒拉深工藝的拉深加工(參照圖6(b))之后的硫化成形體A的最大外徑(橡膠膜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徑)。在本實施方案中,大于拉深加工之前的硫化成形體A的最大外徑(圓筒部20d的外徑D2)。由此,在防振裝置100的組裝操作中,能夠有效地進行將硫化成形體A沿著軸O方向向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插入的操作(參照圖7(a))。
[0072]另外,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圖4(b)中的上下方向)的端部在內周面?zhèn)鹊慕遣窟M行倒角加工,從而形成剖面呈直線狀的倒角面40a。通過形成該倒角面40a,也能夠提高將硫化成形體A沿著軸O方向向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插入的操作性。進而,通過具備倒角面40a,在后述的彎曲工藝(參照圖8)中,能夠容易進行將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向徑向內側彎曲的彎曲加工。
[0073]接著,參照圖5至圖8,對防振裝置100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5,對硫化成形體A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并對橡膠基體30的結構進行說明。圖5(a)是硫化成形體A的俯視圖。圖5 (b)是沿圖5 (a)中V b — V b線的硫化成形體A的剖面圖。[0074]如圖5所示,硫化成形體A是由硫化模具成形的部件,并構成防振裝置100的一要素。即,通過在硫化成形體A安裝筒狀構件40構成防振裝置100。硫化成形體A的制造以如下方式進行:將內筒構件10和外筒構件20 (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設置在硫化模具內,合模后,填充橡膠材料,從而硫化成形橡膠基體30。由此,使內筒構件10的外周面和外筒構件20 (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內周面之間通過橡膠基體30連結,從而制造硫化成形體A。
[0075]此外,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使彼此的圓筒部20d之間面對面的姿勢以同軸狀設置在硫化模具內。硫化模具具備中模,該中模位于內筒構件10的軸O方向(圖5(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該中模的合模后的形狀呈圓環(huán)狀,在合模時,該中模的內周前端緣部貼緊在作為隆起部12的外周面的球面頂部。
[0076]如此,通過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之間設置中模,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各自的分割面(圓筒部20d的軸O方向端面、圖3(b)的下側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的狀態(tài)設置在硫化模具內,橡膠基體30硫化成形為在軸O方向上分割為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兩部分的狀態(tài)。即,硫化成形體A的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形成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并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
[0077]第一橡膠部31是用于連結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21的凹狀內周面IS的部位,第二橡膠部32是用于連結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凹狀內周面IS的部位。這些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間隔開規(guī)定間隔而配置。這些分割面之間的間隔以隨著從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接近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而越來越窄的方式形成。
[0078]此外,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無需在軸O方向上完全分割(截斷)。例如,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通過包覆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的橡膠基體30的一部分(例如,膜狀體)相連結也可。
[0079]橡膠基體30具備覆蓋設置于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外周面的橡膠膜部33、34。橡膠膜部33、34是形成在俯視時以軸O為中心呈圓形的外周面的部位,其形成在從圓環(huán)部20a至擴徑部20c的中途部分的范圍,并經由圓環(huán)部20a的上面或下面(例如,如果是橡膠膜部33,則為圖5(b)的上側面)和彎曲部20b的內周面而與第一橡膠部31或第二橡膠部32相連。
[0080]此外,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案中,橡膠膜部33、34的外徑(橡膠膜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徑)D3小于圓筒部20d的外徑(圓筒部20d的外周面的直徑)D2(D3 < D2)。
[0081]在此,橡膠膜部33、34的覆蓋設置范圍是到擴徑部20c的中途部分為止的范圍,而在圓筒部20d和成為該圓筒部20d側的擴徑部20c的剩余部分并未覆蓋設置有橡膠膜部33、34(S卩,外周面露出)。由此,在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6)中,能夠在未經由橡膠膜部
33、34的情況下,通過拉深模具(未圖示)可以直接推壓圓筒部20d,從而能夠高精度地進行圓筒部20d和擴徑部20c的拉深加工。
[0082]橡膠膜部33、34具備收容凹部33a、34a,該收容凹部33a、34a以從橡膠膜部33、34的外周面朝向擴徑部20c的方式凹設并位于圓筒部20d側。由此,能夠確保硫化模具和擴徑部20c的抵接面積,并提高硫化成形時的密封性,因此能夠抑制橡膠膜部33、34形成在圓筒部20d的外周面的情況。另外,通過凹設該收容凹部33a、34a,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參照圖7)中,能夠在筒狀構件40的內周面和擴徑部20c的外周面之間形成空間,并能夠在該空間接受成為多余部分的橡膠膜部33、34。
[0083]參照圖6至圖8,對由硫化成形體A和筒狀構件40組裝防振裝置100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防振裝置100的組裝按照如下順序進行:用于對外筒構件20 (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實施拉深加工的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6);用于向軸O方向壓縮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的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參照圖7);用于對筒狀構件40實施拉深加工的筒狀構件拉深工藝(參照圖7);以及用于對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實施彎曲加工的彎曲工藝(參照圖8)。
[0084]參照圖6對外筒拉深工藝進行說明。圖6(a)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A的剖面圖。圖6(b)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A的剖面圖。
[0085]用于對外筒構件20 (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實施拉深加工的拉深模具具備:環(huán)狀的拉模;和環(huán)狀的保持架,其從外周側保持并引導該環(huán)狀的拉模(均未圖示)。拉模在周向上分割為多個模片并在外周面上形成有錐面,保持架在內周形成有與拉模的錐面相對應的錐面。
[0086]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將拉模保持于設置在加壓裝置的臺上的保持架,并將硫化成形體A安裝在拉模的內周側,之后通過加壓裝置的施加壓力使拉模相對于保持架進行相對移動。通過該相對移動,各個模片的外周面的錐面被保持架的內周面的錐面所引導,由此朝向硫化成形體A的徑向內側即軸心O互相接近,從而使拉模的直徑變小。
[0087]由此,如圖6(b)所示,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圓筒部20d的外周面被各個模片的內周面向徑向內側推壓,由此對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實施拉深加工。
[0088]通過該外筒拉深工藝,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圓筒部20d的直徑從外徑D2縮小至外徑D4 (D4 < D2)。由此,能夠對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賦予徑向(軸O的垂直方向)預壓縮。
[0089]另外,隨著圓筒部20d的直徑縮小,擴徑部20c和圓筒部20d以彎曲部20b側為支點向徑向內側彎曲的方式進行拉深變形,由此使這些擴徑部20c和圓筒部20d彎曲。其結果,能夠使凹狀內周面IS的形狀接近于:與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
[0090]此外,在本實施方案中,外徑D2為53.6mm,外徑D4為52.0mm。另外,外徑D4小于橡膠膜部33、34的外徑D3(參照圖5) (D4 < D3)。即,在實施外筒拉深工藝后的圖6 (b)所示的硫化成形體A中,橡膠膜部33、34的直徑大于圓筒部20d的直徑,橡膠膜部33、34的外周面配置于圓筒部20d的外周面的徑向外側(遠離軸O的位置)。
[0091]參照圖7對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和筒狀構件拉深工藝進行說明。圖7(a)是在橡膠基體壓縮工藝中,橡膠基體30向軸O方向被壓縮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A和筒狀構件40的剖面圖;圖7(13)是在筒狀構件的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0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A和筒狀構件40的剖面圖。
[0092]圖7 (a)所示,在橡膠基體壓縮工藝中,首先,將硫化成形體A沿著軸O方向插入于筒狀構件40,并將硫化成形體A設置在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接著,使硫化成形體A的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這兩個外筒部21、22的分割面(圓筒部20d的軸O方向端面、圖3(b)的下側面)互相接近的方式,在軸O方向進行相對移動。
[0093]具體而言,在一對筒狀夾具J的端面之間夾入第一外筒部21的環(huán)狀部20a和第二外筒部22的環(huán)狀部20a,將上方的夾具J沿著軸O方向向下方的夾具J推壓規(guī)定量。此外,在本實施方案中,如圖7(a)所示,在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之間形成規(guī)定間隙的位置,固定一對夾具J。
[0094]如圖7(b)所示,基于筒狀構件拉深工藝的筒狀構件40的拉深加工是,在固定一對夾具J的狀態(tài)下(即,在保持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在軸O方向被壓縮的狀態(tài)的同時)進行的。此外,用于對筒狀構件40實施拉深加工的拉深模具的結構以及其作用,與在外筒拉深工藝中使用的拉深模具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0095]在此,筒狀構件40的拉深加工的目的在于,通過筒狀構件40的內周面向徑向內側推壓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圓筒部20d,并對該圓筒部20d賦予規(guī)定過盈量(在本實施方案中,半徑為0.0lmm-0.02mm左右),由此將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保持在筒狀構件40內。如此,過盈量被設置成較小值,能夠通過較低的施加壓力下的拉深模具的動作來進行拉深加工,從而能夠實現加壓裝置的小型化。此外,在該情況下,如下所述,通過被壓縮的橡膠膜部33、34的彈性恢復力,使筒狀構件40的內周面和橡膠膜部33、34貼緊。
[0096]參照圖8對彎曲工藝進行說明。圖8(a)是在彎曲工藝中,實施彎曲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A和筒狀構件40的剖面圖;圖8(13)是在彎曲工藝中,實施彎曲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A和筒狀構件40的剖面圖。
[0097]用于對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實施彎曲加工的斂縫模具具備:一對環(huán)狀拉模;和保持架,其將該一對拉模以在軸O方向上可移動的方式進行保持。在一對拉模的對置面,在與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抵接的部位凹設彎曲凹部,所述彎曲凹部是用包括軸O的平面切斷的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的凹部。
[0098]在彎曲工藝中,在設置在加壓裝置的臺上的斂縫模具的一對拉模之間安裝如圖8 (a)所示的狀態(tài)的硫化成形體A和筒狀構件40,之后通過加壓裝置的施加壓力,使一對拉模向互相接近的方向進行相對移動。隨著該相對移動,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沿著拉模的彎曲凹部的內面形狀發(fā)生變形,并向徑向內側彎曲。其結果,如圖8(b)所示,使筒狀構件40安裝于硫化成形體A,從而完成這些組裝(防振裝置100的制造)。
[0099]在此,對筒狀構件40實施上述的筒狀構件拉深工藝的拉深加工(參照圖7),由此,如圖8 (a)所示,即使在取下一對夾具J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在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保持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
[0100]在該情況下,如果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外周面與筒狀構件40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即,金屬材料之間進行接觸),則難以確保兩者之間的摩擦系數。另外,拉深加工后的回彈在位于外周側的筒狀構件40處變大,從而難以確保過盈量。因此,存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從筒狀構件40向軸O方向拔出的憂慮。
[0101]與此相比,在本實施方案中,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覆蓋設置有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的橡膠膜部33、34,因此,能夠通過設置所述橡膠膜部來確保摩擦系數。另外,通過設置橡膠膜部33、34,能夠用基于橡膠膜部33、34的彈性回復的壓縮力來補充基于筒狀構件40的回彈的過盈量的不足部分。從而,能夠確保對抗向軸O方向拔出的保持力,從而能夠抑制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從筒狀構件40向軸O方向拔出的情況。由此,在彎曲工藝中使用的斂縫模具無需考慮與夾具J的關系(即,能夠在取下夾具J的狀態(tài)下進行彎曲加工),因此能夠使斂縫模具的結構變得簡單。
[0102]此外,即使因取下一對夾具J,使得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相對于筒狀構件40向軸O方向多多少少產生偏移(向拔出方向移動),也能夠在彎曲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實施彎曲加工時,通過該彎曲的部分推回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并能夠規(guī)定軸O方向的位置(配置在適當的位置)。
[0103]另外,通過對筒狀構件40實施拉深加工,使其內周面貼緊于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及橡膠膜部33、34,在使用防振裝置100時,能夠抑制硫化成形體A在所述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向徑向(軸O的垂直方向)晃蕩的情況。
[0104]如上所示,若根據防振裝置100,則由于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連結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和外筒構件20 (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凹狀內周面IS( S卩,圍住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同心狀凹狀球面)之間,因此針對扭轉方向的位移輸入,能夠使橡膠基體30主要在剪切方向上產生變形。從而,能夠減小防振裝置100的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
[0105]在該情況下,就硫化成形體A而言,通過硫化工藝使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以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的(隔開規(guī)定間隔)狀態(tài)硫化成形(參照圖6(a))。以這種方式硫化成形的硫化成形體A通過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參照圖6(b)和圖7 (a))、筒狀構件拉深工藝(參照圖7(a)和圖7(b))、以及彎曲工藝(參照圖8 (a)和圖8(b)),使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在軸O方向上相對移動而使彼此的分割面互相接近的狀態(tài)下,被筒狀構件40保持和固定。由此能夠對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
[0106]此外,這種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的賦予,不能在像現有產品那樣利用隨著拉深加工而使外筒構件的直徑減小的結構中實現,如防振裝置100那樣,通過采用通過筒狀構件40來保持和固定向軸O方向相對移動的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結構,首次使預壓縮的賦予變?yōu)榭赡堋S纱四軌蛟龃笤谳S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并能夠實現提高對抗軸O方向位移的耐久性。
[0107]另外,若根據防振裝置100,則如上所述,硫化成形體A在使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的(隔開規(guī)定間隔)狀態(tài)下硫化成形(參照圖6 (a)),并在該硫化成形后,使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在軸O方向上相對移動(參照圖6 (b)和圖7 (a)),并通過筒狀構件40來進行保持和固定(參照圖8 (b)),因此,能夠調整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之間的軸O方向的相對距離(即,被筒狀構件40保持并固定時的分割面之間在軸O方向的隔開距離(圖8(b)中的上下方向距離))。由此,能夠調整對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賦予的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量,因此能夠增減軸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值。
[0108]此外,在該情況下,需要調整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的彎曲變形量,從而調整在彎曲工藝(參照圖8)中使用的斂縫模具的彎曲凹部的形狀。用該彎曲變形量(彎曲凹部的形狀)的調整還不滿足的情況下,變更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的尺寸。[0109]接著,參照圖9對第二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200進行說明。此外,對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9(a)是構成第二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200的硫化成形體B的剖面圖,圖9(b)是第二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200的剖面圖。此外,圖9(a)中示出了在通過外筒拉深工藝對外筒構件20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B。
[0110]第二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B除了橡膠膜部233、234的結構(形成范圍)與第一實施方案的橡膠膜部33、34的結構不同這一點外,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A相同。另外,防振裝置200的制造方法與防振裝置100的制造方法相同。從而省略這些說明。
[0111]圖9 (a)所示,第二實施方案的橡膠膜部233、234覆蓋設置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整個外周面上。即,與第一實施方案中的橡膠膜部33、34的覆蓋設置范圍為從圓環(huán)部20a至擴徑部20c的中途部分的范圍(參照圖5(b))相比,橡膠膜部233、234的覆蓋設置范圍延長,在擴徑部20c的外周面和圓筒部20d的外周面也覆蓋設置有橡膠膜部233,234ο
[0112]橡膠膜部233、234與第一實施方案的情況相同,形成在俯視時以軸O為中心呈圓形的外周面。這些橡膠膜部233、234的外徑(橡膠膜部233、234的外周面的直徑)小于筒狀構件40的內徑。
[0113]若根據第二實施方案中的防振裝置200,則由于擴大了橡膠膜部233、234的覆蓋設置范圍,因此能夠增加與筒狀構件40的內周面的接觸面積。由此,能夠確保筒狀構件40對硫化成形體B的保持力,因此在通過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來對筒狀構件40實施拉深加工后,轉移至彎曲工藝為止期間(參照圖8),能夠可靠地抑制硫化成形體B從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向軸O方向拔出的情況。
[0114]接著,參照圖10對第三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300進行說明。此外,對與上述的各實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0(a)是構成第三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300的硫化成形體C的剖面圖。圖10(b)是第三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300的剖面圖。
[0115]第三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C除了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案的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結構不同這一點外,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A相同。但是,橡膠膜部233、234,與第二實施方案中的硫化成形體B相同。另外,防振裝置300的制造方法除了省略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6,外筒構件320的拉深加工)這一點外,其他工藝與防振裝置100的情況相同。從而省略這些說明。
[0116]如圖10(a)所示,第三實施方案的外筒構件320是通過鑄造形成的實心狀的構件(本實施方案中,采用了鋁壓鑄的構件),在內周側具備形成為凹狀球面的凹狀內周面IS,并且在該凹狀內周面IS的軸O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割為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兩部分。這些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是相同構件(結構)。
[0117]與第一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A的情況相同,硫化成形體C以第一外筒部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32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并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下硫化形成。在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參照圖7)中,凹狀內周面IS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以這兩個外筒部321、322的分割面之間互相接近的方式,在軸O方向上相對移動,由此形成為與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
[0118]若根據防振裝置300,則針對扭轉方向的位移輸入,能夠使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主要在剪切方向上產生變形,從而能夠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
[0119]另外,由于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在軸O方向上相對移動而使分割面之間互相接近的狀態(tài)下被筒狀構件40保持并固定,因此,能夠對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
[0120]即,即使在外筒構件320(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呈不能實施拉深加工(縮徑加工)的形狀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對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由此增大軸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并提高對抗軸O方向位移的耐久性。
[0121]接著,參照圖11至圖15對第四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400進行說明。圖11(a)是第四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400的俯視圖,圖11 (b)是沿圖11 (a)中XIb — XIb線的防振裝置400的剖面圖。此外,對與上述的各實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0122]如圖11所示,內筒構件410是形成為以軸O為對稱軸(旋轉中心)旋轉對稱的形狀的構件,并具備:筒狀軸部411,其沿著軸O貫通形成有插通孔;和球狀隆起部412,其從該軸部411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隆起,這些部分由金屬材料構成為一體。隆起部412配置于軸部411的軸O方向的中央(圖11(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隆起部412的凸狀球面的中心位于軸部411的軸O上。
[0123]外筒構件420在軸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為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兩部分。在此,參照圖12對外筒構件420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此外,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是相同的構件(結構),只是名稱不同,所以在下文中對第一外筒部421進行說明,而省略對第二外筒部422的說明。
[0124]圖12(a)是第一外筒部421的俯視圖,圖12(b)是沿圖12(a)中X II b —X II b線的第一外筒部421的剖面圖。此外,在圖12中示出了實施外筒拉深工藝的拉深加工(參照圖14)之前的狀態(tài)。
[0125]如圖12所示,第一外筒部421是通過對具有固定板厚的板狀金屬材料(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鋼鐵材料)進行沖壓加工來成為容器狀而得到的構件,并形成為以軸O為對稱軸(旋轉中心)旋轉對稱的形狀。此外,像現有產品那樣無需對第一外筒部421形成用于可以實現拉深加工的凹槽這一點以及其效果,與第一實施方案的第一外筒部21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0126]第一外筒部421具備:圓筒狀部位,其位于軸O方向的一端側(圖12(b)中的上側),直徑(內徑和外徑)大致固定;和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的部位,其與所述圓筒狀部位連接,且直徑隨著朝向分割面(圖12(b)中的下側端面)逐漸擴大。
[0127]第一外筒部421在實施基于后述的外筒拉深工藝的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圓筒狀部位的內徑尺寸(即,第一外筒部421的軸O方向端部開口(圖12(b)中的上側)的最小內徑尺寸小于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的最大外徑尺寸(參照圖13(b))。
[0128]在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的部位,以周向等間隔的方式貫通形成有多個(本實施方案中為4個)貫通孔421a。另外,以圓弧狀彎曲的部位的內周面作為圍住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凹狀內周面IS。在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14)中,凹狀內周面IS通過拉深加工(進行拉深變形)接近于與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
[0129]回到圖11進行說明。除了省略了倒角面40a的形成這一點外,筒狀構件440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案中的筒狀構件40相同(參照圖4和圖15(a)),因此省略其說明。此外,圖11中示出了通過筒狀構件拉深工藝(參照圖15)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筒狀構件440。
[0130]接著,參照圖13至圖15對防振裝置400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13對硫化成形體D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并對橡膠基體430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3(a)是硫化成形體D的側視圖,圖13 (b)是沿圖13 (a)中X III b — X III b線的硫化成形體D的剖面圖。
[0131]如圖13所示,與第一實施方案的情況相同,硫化成形體D以如下方式制造:將內筒構件410和外筒構件420 (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設置在硫化模具內,并硫化成形橡膠基體430 (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通過橡膠基體430來連結內筒構件410的外周面和外筒構件420 (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內周面之間。
[0132]在該情況下,硫化模具具備合模后的形狀呈圓環(huán)狀的中模,所述中模位于內筒構件410的軸O方向(圖13(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在合模時,該中模的內周前端緣部隔開規(guī)定間隔而與隆起部412的外周面(頂部)面對面,并且中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支撐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分割面。此外,該分割面的由中模支撐的部分(未圖示)在周向上間斷地配置。
[0133]通過設置中模,將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以其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的狀態(tài)設置在硫化模具內,并將橡膠基體430以在軸O方向上分割為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兩部分的狀態(tài)下硫化成形。即,在硫化成形體D,在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之間(以及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SP,所述空間SP具有對應中模的形狀(本實施方案中呈剖面-字形)。
[0134]第一橡膠部431是用于連結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421的凹狀內周面IS的部位,第二橡膠部432是用于連結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凹狀內周面IS的部位。
[0135]橡膠基體430具備覆蓋設置在第一外筒部421的外周面的橡膠膜部431a、431b。橡膠膜部431a、431b是在周向上連續(xù)的兩個帶狀膜,橡膠膜部431a經由第一外筒部421的貫通孔421a而與第一橡膠部431相連,而橡膠膜部431b經由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而與第一橡膠部431相連。
[0136]此外,在本實施方案中采用了橡膠膜部431b經由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而與第一橡膠部431相連的結構,除無需形成貫通孔421a之外,還無需在第一外筒部421貫通形成用于使橡膠膜部431b與第一橡膠部431相連的貫通孔。從而,能夠最小限度地抑制貫通孔的形成,因此與此相應地能夠確保第一外筒部421的剛性,并能夠實現其耐久性的提高。
[0137]在此,橡膠膜部431a、431b的覆蓋設置范圍是局部范圍,在橡膠膜部431a的上方(圖13(b)中的上側)和橡膠膜部431a、431b之間的區(qū)域并未覆蓋設置有橡膠膜部431a、431b(S卩,露出第一外筒部421的外周面)。由此,在外筒拉深工藝(參照圖14)中,能夠不經由橡膠膜部431a、431b而通過拉深模具(未圖示)可以直接推壓第一外筒部421的外周面,從而能夠高精度地進行該拉深加工。
[0138]橡膠基體430具備覆蓋設置在第二外筒部422的外周面的橡膠膜部432a、432b。由于這些橡膠膜部432a、432b分別具有與橡膠膜部431a、431b相同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
[0139]參照圖14和圖15,對由硫化成形體D和筒狀構件440組裝的防振裝置400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在第一實施方案(防振裝置100)中,通過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參照圖7)使橡膠基體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向軸O方向壓縮,但在第四實施方案(防振裝置400)中省略了所述橡膠基體壓縮工藝。
[0140]圖14(a)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D的剖面圖;圖14(b)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D的剖面圖。
[0141]如圖14所示,就硫化成形體D而言,在外筒拉深工藝中,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直徑從外徑D401縮小至外徑D402 (D402 < D401)。由此,能夠對橡膠基體430 (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賦予徑向(軸O的垂直方向)預壓縮。此外,由于拉深模具的結構和作用與第一實施方案的情況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0142]圖15(a)是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40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硫化成形體D和筒狀體440的剖面圖。圖15(b)是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40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防振裝置400的剖面圖。
[0143]如圖15所示,由于在第四實施方案省略了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因此在將硫化成形體D沿著軸O方向插入于筒狀構件440,并將硫化成形體D設置在筒狀構件440的內周側之后(圖15(a)),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40實施拉深加工(圖15(b))。
[0144]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40實施兩個階段的拉深加工。即,通過第一階段的拉深加工,使筒狀構件440整體的直徑從外徑D403縮小至外徑D404 (D404 < D403)。接著,通過第二階段的拉深加工,使筒狀構件440的除了軸O方向中央部分以外的、軸O方向的一端側和軸O方向的另一端側的部位的直徑,以沿著外周面貼緊的形狀縮小(剖視中向徑向內側折曲),所述外周面成為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凹狀內周面IS的背面?zhèn)?即,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的部位)。其結果,使筒狀構件440安裝于硫化成形體D,從而完成這些組裝(防振裝置400的制造)。
[0145]此外,第一階段的拉深加工和第二階段的拉深加工可以通過不同的拉深模具來進行,或者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拉深模具來進行。在通過相同的拉深模具進行的情況下,第一階段的拉深加工和第二階段的拉深加工可以同時進行。
[0146]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通過筒狀構件440的內周面向徑向內側推壓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并對所述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賦予規(guī)定的過盈量(在本實施方案中,半徑為0.0lmm-0.02mm左右)。由此,能夠將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堅固地保持在筒狀構件440內。在該情況下,通過被壓縮的橡膠膜部431a-432b的彈性恢復力,使筒狀構件440的內周面和橡膠膜部431a-432b貼緊。
[0147]此外,如圖15(a)所示,筒狀構件440的內徑大于在實施基于外筒拉深工藝的拉深加工(參照圖14(b))之后的外筒構件420 (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外徑D402。在本實施方案中,筒狀構件440的內徑大于硫化成形體D的最大外徑(橡膠膜部431b,432b的外周面的外徑)。由此,在防振裝置400的組裝操作中,能夠有效地進行將硫化成形體D沿著軸O方向插入于筒狀構件440的內周側的操作。
[0148]但是,筒狀構件440的內徑大于外筒構件420的外徑D402,且小于硫化成形體D的最大外徑(橡膠膜部43lb、432b的外周面的直徑),從而橡膠膜部43lb、432b處于被彈性變形的同時被壓入的狀態(tài)也可。通過抑制對筒狀構件440實施拉深加工的加工量,能夠實現成品率的提聞和加工成本的削減。
[0149]另外,由于橡膠膜部431a_432b覆蓋設置在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外周面,因此與第一實施方案的情況相同,能夠確保摩擦系數,并能夠用基于橡膠膜部431a-432b的彈性回復的壓縮力來補充基于筒狀構件440的回彈的過盈量的不足部分。從而,即使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分割面之間分離,也能夠確保對抗向軸O方向移動的保持力。由此,在向軸O方向輸入大位移時,能夠抑制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在筒狀構件440內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情況。
[0150]如上所述,若根據防振裝置400,則省略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并在使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而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間形成有空間SP的狀態(tài)(即,對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不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被筒狀構件440保持并固定。
[0151]如此,由于在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SP,因此,能夠與該空間SP相應地,抑制扭轉方向上的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剪切成分以及軸O的垂直方向上的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壓縮成分,并能夠確保軸O方向上的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壓縮成分。其結果,
[0152]能夠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O的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
[0153]尤其是,若根據防振裝置400,則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的最大外徑尺寸(軸O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外徑)大于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軸O方向端部開口的最小內徑尺寸(圓筒狀部位的內徑尺寸),因此針對向軸O方向的位移,能夠通過增加受壓面積來確保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壓縮成分。其結果,能夠突出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O的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效果O
[0154]此外,在內筒構件410的隆起部412和外筒構件420的凹狀內周面IS之間連續(xù)配置橡膠基體的(即,不具有空間SP)現有產品中,這種隆起部412的最大外徑和外筒構件420的最小內徑的關系,在增大軸O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的同時,也增大扭轉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剪切成分和軸O的垂直方向上的橡膠基體的壓縮成分,因此不能采用所述關系。如防振裝置400,通過在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SP,首次使得采用所述關系變?yōu)榭赡堋?br>
[0155]在此,在本實施方案中與第一實施方案相比,省略了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參照圖7),并將對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不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作為技術構思,但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參照圖15)中,允許隨著筒狀構件440的軸O方向的一端側和軸O方向的另一端側的變形,使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在軸O方向發(fā)生壓縮變形。SP,其主旨是,只要在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之間確??臻gSP便可。[0156]接著,參照圖16對第五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500進行說明。此外,對與上述的各實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6是第五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500的剖面圖。
[0157]第五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500除了內筒構件510的結構與第四實施方案的內筒構件410的結構不同這一點外,其他結構與第四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400相同。從而,省略對這些相同部分的說明。
[0158]如圖16所示,第五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500的內筒構件510具備:筒狀軸部411 ;和球狀隆起部512,其從該軸部411向徑向外側隆起,并且隆起部512由樹脂材料形成。即,軸部411和隆起部512由不同材料單獨構成。在采用了以該方式構成的內筒構件510的防振裝置500中,也能夠產生與第四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400相同的作用效果。
[0159]接著,參照圖17和圖18對第六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600進行說明。在第一實施方案中,只有外筒構件20在軸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為兩部分,而在第六實施方案中,除了外筒構件620外,內筒構件610也在軸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為兩部分。此外,對與上述各實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
[0160]另外,第一內筒部610a、第一外筒部621、以及第一橡膠部631是與第二內筒部610b、第二外筒部622、以及第二橡膠部632相同的構件(結構),只是名稱不同,所以在下文中僅對前者進行說明,而省略對后者的說明。
[0161]圖17是第六實施方案的硫化成形體E的剖面圖。如圖17所示,第六實施方案的內筒構件610形成為如下形狀:將第四實施方案的內筒構件410(參照圖13(b))在軸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為第一內筒部610a和第二內筒部610b兩部分。即,通過使第一內筒部610a和第二內筒部610b的彼此的分割面抵接,使內筒構件610形成為與內筒構件410相同的形狀,所述內筒構件410具備筒狀軸部411、和從該軸部411向徑向外側隆起的球狀隆起部412 (參照圖 18(a))。
[0162]第六實施方案的外筒構件620(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與第四實施方案的外筒構件420 (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相比(參照圖13(b)),形成為使分割面?zhèn)认蜉SO方向延長的形狀,所述分割面?zhèn)仁瞧拭嫘螤钜詧A弧狀彎曲的部位的分割面?zhèn)取?br>
[0163]即,第一外筒部621位于軸O方向的一端側(圖17中上側),并包括:圓筒狀部位,其以直徑大致固定的方式形成;和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的部位,其與所述圓筒狀部位連接,且直徑隨著朝向分割面(圖17中下側端面)而逐漸擴大。
[0164]硫化成形體E通過如下方式制造:在設置有第一內筒部610a和第一外筒部621的硫化模具內,硫化成形第一橡膠部631,并通過第一橡膠部631連結第一內筒部6 IOa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凹狀內周面IS之間。即,硫化成形體E的圖17中示出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呈相同的形狀(結構)。
[0165]在該情況下,就硫化成形體E而言,處于第一內筒部610a的分割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配置于同一軸O方向的位置的狀態(tài)(即,兩者的分割面位于同一平面內的狀態(tài)),并且形成為使第一橡膠部631位于從第一內筒部610a的分割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向軸O方向后退的位置的形狀。由此,在第一橡膠部631中,在第一內筒部610a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凹狀內周面IS之間形成周向連續(xù)的空間即空間SP,所述空間開放這些第一內筒部610a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zhèn)取?br>
[0166]參照圖18對由硫化成形體E和筒狀構件440組裝的防振裝置600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此外,與第四實施方案(防振裝置400)相同,在第六實施方案(防振裝置600)中省略了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其他工藝與第四實施方案相同。
[0167]圖18(a)是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實施了拉深加工的硫化成形體E和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實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筒狀構件440的剖面圖。圖18(b)是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40實施拉深加工后的狀態(tài)下的防振裝置600的剖面圖。
[0168]圖18(a)所示,就硫化成形體E而言,在外筒拉深工藝中,對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實施拉深加工,在縮小外徑后沿著軸O方向插入于筒狀構件440,并轉移至筒狀構件拉深工藝。與第四實施方案的情況相同,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40實施兩個階段的拉深加工。其結果,如圖18(b)所示,使筒狀構件440安裝于硫化成形體E,從而完成這些組裝(防振裝置600的制造)。
[0169]此外,在外筒拉深工藝和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使第一內筒部610a的分割面和第二內筒部610b的分割面抵接,并在通過未圖示的夾具從軸O方向兩側夾壓并保持內筒構件610的狀態(tài)下,對外筒構件620或筒狀構件440實施拉深加工。在該情況下,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也將處于彼此的分割面抵接的狀態(tài)。
[0170]如上所述,若根據第六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600,則如圖18(b)所示,在使第一內筒部610a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以及第二內筒部610b和第二外筒部622的分割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通過筒狀構件440來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從而,能夠避免對第一橡膠部631和第二橡膠部632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另外,能夠在第一橡膠部6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632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SP,通過該空間SP,能夠在減小扭轉方向上的彈簧常數和軸O的垂直方向上的彈簧常數的同時,增大軸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
[0171]另外,如上所述,若根據防振裝置600,則能夠在第一橡膠部6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632的分割面之間設定空間SP,同時能夠使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622的分割面抵接,因此,能夠限制這些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在筒狀構件440的內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動的情況。
[0172]相同地,若根據防振裝置600,則由于除了筒狀構件440的軸O方向中央部分的、軸O方向的一端側和軸O方向的另一端側的部位,直徑以沿著外周面貼緊的形狀縮小(剖視時向徑向內側折曲),所述外周面成為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凹狀內周面IS的背面?zhèn)?即,剖面形狀以圓弧狀彎曲的部位),因此,能夠限制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相對于筒狀構件440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離的方向移動的情況。
[0173]S卩,在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動時,通過彼此的分割面的抵接來限制該移動;而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離的方向移動時,通過筒狀構件440的軸O方向的一端側或軸O方向的另一端側的部位來限制該移動。由此,能夠在不依賴于與筒狀構件440的內周面之間的摩擦的情況下限制向兩個方向的移動,因此在向軸O方向輸入大位移時,能夠可靠地抑制第一外筒部621或第二外筒部622相對于筒狀構件440向軸O方向偏移的情況。
[0174]接著,參照圖19對第七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700進行說明。此外,針對與上述的各實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9是第七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700的剖面圖。
[0175]如圖19所示,在第七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700中,在內筒構件710中,止動突出部713從隆起部412的軸O方向中央部向徑向外側突出。止動突出部713在周向上連續(xù)形成,其突出前端面形成為以軸O為中心的圓筒外周面(即,在圖19所示的剖面圖中,突出前端面形成為平行于軸O的直線狀)。
[0176]外筒構件720 (第一外筒部721和第二外筒部722)與第四實施方案的外筒構件420(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參照圖13(b))相比,形成為使分割面?zhèn)认蜉SO方向縮短的形狀,所述分割面?zhèn)仁瞧拭嫘螤钜詧A弧狀彎曲的部位的分割面?zhèn)?。從而,與第四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400相比,空間SP的軸O方向尺寸增大了與所述縮短量相應的量。另外,將第一外筒部7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722的分割面之間的沿軸O方向的距離設定為使后述的止動橡膠部735可以通過的大小。
[0177]橡膠基體730具備覆蓋設置在止動突出部713整體上的止動橡膠部735,該止動橡膠部735與第一橡膠部731和第二橡膠部732相連,所述第一橡膠部731和第二橡膠部732分別用于連結第一外筒部721、第二外筒部722的凹狀內周面與內筒構件710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之間。止動橡膠部735的厚度設定成以在其外周面和筒狀構件440的內周面之間形成徑向的規(guī)定間隙的尺寸(圖19中的左右方向尺寸)。
[0178]如上所述,若根據第七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700,則在輸入徑向(軸O的垂直方向)大位移時,使止動突出部713經由止動橡膠部735抵接于筒狀構件440的內周面,從而使得能夠發(fā)揮將隨著所述位移輸入所產生的橡膠基體730的變形限制在規(guī)定量的止動功能。由此,能夠實現橡I父基體730的耐久性的提聞。
[0179]尤其是,若根據防振裝置700,則能夠將用于發(fā)揮止動功能的部位(止動突出部713和止動橡膠部735)容納于在第一橡膠部7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732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的空間SP內,因此在實現基于止動功能的發(fā)揮的、橡膠基體730的耐久性提高的同時,能夠有效利用作為死區(qū)的空間SP,由此實現防振裝置700的小型化。
[0180]上面,基于實施方案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案,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改良變形,這是能夠容易想到的。
[0181]在上述各實施方案中舉出的數值只是一例而已,理所當然可以采用其他數值。例如,可以任意設定各結構的尺寸(外徑D1-D4、D401-D404等)、過盈量等值。
[0182]將上述各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一部分或全部與其他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一部分或全部組合,或者置換成其他實施方案的防振裝置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此構成防振裝置也可。例如,將第七實施方案的內筒構件710的隆起部412置換成第五實施方案的內筒構件510的隆起部512,并在該樹脂制的隆起部512結合止動突出部713而形成為一體也可。由于可以無需進行用于形成止動突出部713的切削加工或復雜的鍛造加工,因此能夠實現成品率的提聞和制造成本的削減。
[0183]上述第一實施方案至第三實施方案中,對在硫化成形體A-C中的使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分割(彼此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第一橡膠部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32的分割面在這些分割面的一部分(內筒構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zhèn)鹊囊徊糠?連結也可。另一方面,在第四實施方案和第五實施方案中,說明了第一橡膠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膠部432的分割面在這些分割面的一部分連結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第一橡膠部431和第二橡膠部432相分割也可。
[0184]上述第一實施方案至第三實施方案中,對完成狀態(tài)(防振裝置100-300的狀態(tài))中的使第一外筒部21、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322的分割面在軸O方向上分離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在完成狀態(tài)中,使第一外筒部21、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322的分割面抵接也可。
[0185]即,在橡膠基體壓縮工藝中,將橡膠基體430 (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向軸O方向壓縮至第一外筒部21、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322的分割面抵接的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0實施拉深加工,并在彎曲工藝中對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實施彎曲加工,由此以形成為上述狀態(tài)的方式制造防振裝置100-300 也可。
[0186]另一方面,在第一實施方案至第三實施方案中省略橡膠基體壓縮工藝也可。S卩,在實施外筒拉深工藝后,不實施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對橡膠基體430不賦予向軸O方向的預壓縮)而轉移至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也可。
[0187]在上述各實施方案中,說明了將橡膠膜部33、34、233、234、431a、431b覆蓋設置在外筒構件20、320、420、620、720的外周面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代替該結構或在該結構的基礎上,在筒狀構件40、440的內周面覆蓋設置橡膠膜部33、34、233、234、431a、431b也可。
[0188]在上述第一實施方案至第三實施方案中,說明了實施彎曲工藝(對筒狀構件40的軸O方向端部實施彎曲加工)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省略彎曲工藝而制造防振裝置100-300也可。即,通過在筒狀構件拉深工藝中實施了拉深加工的筒狀構件40和橡膠膜部
33、34、333、334之間的保持力,將硫化成形品A-C保持在筒狀構件40的內周側。
[0189]雖然在上述第一實施方案至第三實施方案中省略了說明,但在第一外筒部21、321和第二外筒部22、322形成貫通孔也可。由于通過貫通孔能夠確保硫化成形工藝中的橡膠狀彈性體的流動性,從而能夠提高與第一橡膠部31和第二橡膠部32相連的橡膠膜部33、
34、333、334的成品率。
[0190]雖然在上述各實施方案中省略了說明,但在實施彎曲工藝之后,對內筒構件10、410、510、610、710實施擴徑加工(將內筒構件10向軸O方向壓縮,由此使軸O方向端部的直徑擴大,從而擴大接觸面面積的加工)也可。
[0191]雖然上述第一實施方案、第二實施方案以及第四實施方案至第七實施方案中,說明了實施外筒拉深工藝(對外筒構件20、420、620、720 (第一外筒部21、421、621、721和第二外筒部22、422、622、722)實施拉深加工)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省略外筒拉深工藝而制造防振裝置100、200、400-700也可。
[0192]雖然在上述第三實施方案中說明了通過鑄造來形成外筒構件320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通過鍛造、切削來形成外筒構件320也可。
[0193]雖然在上述第四實施方案至第七實施方案中說明了省略橡膠基體壓縮工藝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在通過橡膠基體壓縮工藝對橡膠基體430、630、730向軸O方向賦予預壓縮的狀態(tài)下制造防振裝置400-700也可。
[0194]雖然在上述第七實施方案中說明了止動突出部713在周向上連續(xù)形成的情況,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使止動突出部713在周向上間斷形成也可。
[0195]在此,權利要求1所述的“凹狀球面”是指,并非要求完全的球面形狀,只要至少與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凸狀球面對置配置的面形成為凹狀面便可。相同地,“與凸狀球面呈同心狀”是指,并非要求中心完全對齊,只要從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看時,凹狀球面的中心與凸狀球面中心位于同一側的位置就可以。
[0196]附圖標記說明
[0197]100、200、300、400、500、600、700防振裝置
[0198]10、410、510、610、710內筒構件
[0199]610a第一內筒部
[0200]610b第二內筒部
[0201]12,412隆起部
[0202]713止動突出部
[0203]20、320、420、620、720外筒構件
[0204]21、321、421、621、721第一外筒部 [0205]22、322、422、622、722第二外筒部
[0206]IS凹狀內周面
[0207]30、430、630、730橡膠基體
[0208]31、431、631、731第一橡膠部
[0209]32、432、632、732第二橡膠部
[0210]33、333、431a、431b橡膠膜部
[0211]34、334、432a、432b橡膠膜部
[0212]735止動橡膠部
[0213]40、440筒狀構件
[0214]O軸
[0215]SP空間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振裝置,其具備: 內筒構件,其在軸向中央具有向徑向外側隆起的球狀隆起部; 外筒構件,其設置于所述內筒構件的外周側,并具有凹狀內周面,所述凹狀內周面形成為與所述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凸狀球面呈同心狀的凹狀球面,并圍住所述內筒構件的隆起部; 橡膠基體,其用于連結所述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筒構件的凹狀內周面之間,并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裝置具備筒狀構件,所述筒狀構件形成為筒狀,并設置于所述外筒構件的外周側,用于保持并固定所述外筒構件; 所述外筒構件在軸向上分割為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兩部分,所述橡膠基體至少在所述外筒構件側且在軸向上分割為第一橡膠部和第二橡膠部兩部分,所述第一橡膠部用于連結所述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之間,所述第二橡膠部用于連結所述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之間; 在所述第一橡膠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橡膠部的分割面在軸向上分離而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間形成空間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筒構件的隆起部的最大外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軸向端部開口的最小內徑尺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為具備所述凹狀內周面的形狀, 在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實施拉深加工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裝置具備橡膠膜部,所述橡膠膜部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并覆蓋設置在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或所述筒狀構件的內周面的至少一側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以及所述筒狀構件由金屬材料形成, 對所述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由此通過所述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以及僅在所述筒狀構件的內周面中的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上覆蓋設置有所述橡膠膜部, 所述橡膠膜部與所述第一橡膠部或所述第二橡膠部中的至少一方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裝置具備: 止動突出部,其從所述隆起部的軸向中央部向徑向外側突出;和 止動橡膠部,其覆蓋設置在所述止動突出部且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并與所述第一橡膠部或所述第二橡膠部的至少一方相連, 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在軸向上分離,并且所述止動橡膠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筒狀構件的內周面在徑向上分離,使得所述止動橡膠部的外周面可以經由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之間而與所述筒狀構件的內周面抵接。
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筒構件在所述隆起部的軸向中央部分割為第一內筒部和第二內筒部兩部分, 在所述第一內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在相同的軸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第一橡膠部來連結所述第一內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之間,并使所述第一橡膠部位于相比于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一內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軸向后退的位置, 在使所述第二內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在相同的軸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第二橡膠部來連結所述第二內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凹狀內周面之間,并使所述第二橡膠部位于相比于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內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軸向的后退的位置, 在使第一內筒部和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與第二內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抵接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筒狀構件來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為具備所述凹狀內周面的形狀,由此使成為所述凹狀內周面的背面?zhèn)鹊耐庵苊妫试匠蜉S向端部其直徑就越小的形狀, 對所述筒狀構件實施拉深加工,從而使所述筒狀構件的軸向一端側和軸向另一端側形成為直徑沿著外周面縮小的形狀,所述外周面成為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所述凹狀內周面的背面?zhèn)取?br>
【文檔編號】F16F15/08GK103987988SQ201280060907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0日
【發(fā)明者】信夫俊一, 古澤紀光 申請人:東洋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