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適用于所有液體介質,屬于綜合節(jié)能減排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止回閥是在許多管道輸送過程中,為防止輸送液體倒流的常用閥;但現在市場上的止回閥都是通過液體壓力頂開后,一直需要流動液體的沖擊壓力保持止回閥板的打開,這就消耗了相當的能量和壓降;雖然現在有的止回閥閥板很薄、很輕,液體在閥內流經時壓降較小、耗能較低,但這種止回閥因為閥板太薄、太輕,在沒有進口液體壓力時,·閥板的密封性較差,有的起不到止回的作用;魏伯卿的專利《201120251731. 5止回閥》和《201210054615. 3節(jié)能型微阻力可調式自平衡止回閥》能在打開閥板后不再需要沖擊力即壓力來保持閥板開啟,但那只適用于旋啟式止回閥,對于靜音止回閥還沒有見到類似的專利或文獻。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在打開閥板后不再需要沖擊力即壓力來保持閥板開啟的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包括閥腔體和安裝固定在閥腔體軸心位置的其閥出口一半為圓柱體形閥芯圓軸、其閥進口一半為兩個半圓柱形的活動閥芯半軸與固定閥芯半軸以及能順閥軸心方向并套在活動閥芯半軸與固定閥芯半軸上移動的閥芯板,其特征在于I、閥芯圓軸安裝在閥出口側的一半位置,為一圓柱體,活動閥芯半軸和固定閥芯半軸安裝在閥進口側的一半位置,活動閥芯半軸為一個半圓柱形,固定閥芯半軸和活動閥芯半軸大小形狀一樣且合并在一起組成一個圓柱體,其中固定閥芯半軸與閥芯圓軸相連且為在同一軸線上的一體,活動閥芯半軸在固定閥芯半軸與閥芯圓軸相連的位置與閥芯圓軸由轉軸相連,使活動閥芯半軸在閥進口一端可順閥腔體做徑向開閉,閥芯板安裝在由活動閥芯半軸和固定閥芯半軸組成的圓軸上,閥芯板中心孔與活動閥芯半軸連接的位置,在活動閥芯半軸區(qū)有一個朝閥進口方向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與活動閥芯半軸打開時的斜角相一致,并使活動閥芯半軸能剛好卡住閥芯板,從而給閥芯板一個軸向力,使閥芯板克服閥芯板另一側的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而不能向止回閥流體進口側移動,進而也大大地減小了閥芯板因閥芯板回位彈簧力的作用力使流體形成壓降,活動閥芯半軸有以下四種類型(A)水平安裝的重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其活動閥芯半軸在固定閥芯半軸的正下方,且其遠離轉軸的一端裝有一個配重塊,配重塊可順活動閥芯半軸移動以調節(jié)其位置來調節(jié)活動閥芯半軸作用于閥芯板的軸向力的大小,以控制閥芯板在開啟時因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而對流體產生的阻力壓降,原則上是將該阻力控制在10飛0克,以保證止回閥在進口無壓力時閥芯板能及時地、快速地回復到關閉的位置。(B)垂直安裝的重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活動閥芯半軸比固定閥芯半軸長,其活動閥芯半軸在遠離轉軸的一端裝有一個活動閥芯半軸彎臂,活動閥芯半軸彎臂拐向固定閥芯半軸方向,活動閥芯半軸彎臂與活動閥芯半軸成一個45° 135°的固定角,且其活動閥芯半軸彎臂上裝有一個配重塊,配重塊可順活動閥芯半軸彎臂移動以調節(jié)其位置來調節(jié)活動閥芯半軸作用于閥芯板的軸向力的大小,以控制閥芯板在開啟時因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而對流體產生的阻力壓降,原則上是將該阻力控制在10飛0克,以保證止回閥在進口無壓力時閥芯板能及時地、快速地回復到關閉的位置。(C)彈簧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活動閥芯半軸靠近閥芯圓軸區(qū)有一個彈簧片,彈簧片的彈簧力頂向固定閥芯半軸靠近閥芯圓軸的區(qū)域,使活動閥芯半軸有一個要打開并遠離固定閥芯半軸的力,從而使閥芯板被流體沖開后,有一個作用于閥芯板的軸向力以減小閥芯板在開啟時因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而對流體產生的阻力壓降;彈簧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既適用于水平安裝,又適用于垂直安裝,但水平安裝時要考慮止回閥設計的朝上的方向性。(D)磁斥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活動閥芯半軸靠近閥芯圓軸區(qū)有一個永磁的磁斥塊,固定閥芯半軸靠近閥芯圓軸區(qū)域也有一個永磁的磁斥塊,兩塊永磁的磁斥塊位置相對 且磁極相斥相對安裝,使活動閥芯半軸有一個要打開并遠離固定閥芯半軸的力,從而使閥芯板被流體沖開后,有一個作用于閥芯板的軸向力以減小閥芯板在開啟時因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而對流體產生的阻力壓降;磁斥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既適用于水平安裝,又適用于垂直安裝,但水平安裝時要考慮止回閥設計的朝上的方向性。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I.在靜音止回閥被流體沖擊打開后,閥芯處于一個穩(wěn)定打開狀態(tài),而不再需要靠流體的沖擊力來穩(wěn)定打開閥芯以保持靜音止回閥的開啟狀態(tài)。2.在閥進口端的流體壓力消失的瞬間,由于閥出口端的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會使閥芯板回到將靜音止回閥關閉的位置。
圖I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重力平衡式水平安裝的開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實施例中閉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重力平衡式垂直安裝的開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實施例中閉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三彈簧力平衡式的開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所示實施例中閉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四磁斥力平衡式的開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所示實施例中閉閥狀態(tài)剖面結構示意圖。圖I一8中1、閥出口法蘭 2、十字形固定支架3、閥芯板回位彈簧 4、閥芯圓軸5、閥體 6、閥芯板密封面7、閥芯板 8、活動閥芯半軸 9、配重塊10、閥進口法蘭 11、固定閥芯半軸12、三叉形固定支架13、活動閥芯半軸彎臂 14、彈簧片15、磁斥塊 16、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在圖I一2所示的水平安裝的重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的實施例中當靜音止回閥前的泵開機后,流體從閥進口流入,由于流體的進口壓力作用,沖開閥芯板7克服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的作用向閥出口方向移動,隨著閥芯板7的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也同時逐步地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配重塊9重力作用,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 —個軸向推力推擠著閥芯板7向閥出口方向移動,因為閥芯板7越往活動閥芯半軸8與閥芯圓軸4連接口移動即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的夾角越大,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就越大,直到閥芯板7完全打開即移動到活動閥芯半軸8與閥芯圓軸4連接口處,此時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最大,其值為略小于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此時,閥芯板7停止移動并保持穩(wěn)定平衡,止回閥也處于穩(wěn)定的并不消耗止回閥前泵出流體的沖擊力的開啟狀態(tài);當止回閥前的泵停機后,由于止回閥前失去了流體的推力,所以比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略大的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將迫使閥芯板7往關閉的位置移動并推擠著活動閥芯半軸8向固定閥芯半軸11合并,由于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的夾角越小,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就越小,因此,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很 快就將閥芯板7推到關閉的位置,關閉止回閥。 在圖3— 4所示的垂直安裝的重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的實施例中當靜音止回閥前的泵開機后,流體從閥進口流入,由于流體的進口壓力作用,沖開閥芯板7克服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的作用向閥出口方向移動,隨著閥芯板7的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也同時逐步地打開,與活動閥芯半軸8相連的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上的配重塊9重力分力作用,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個軸向推力推擠著閥芯板7向閥出口方向移動,因為閥芯板7越往活動閥芯半軸8與閥芯圓軸4連接口移動即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的夾角越大,與活動閥芯半軸8相連的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就越大,直到閥芯板7完全打開即移動到活動閥芯半軸8與閥芯圓軸4連接口處,此時與活動閥芯半軸8相連的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最大,其值為略小于閥芯板回位彈簧3與閥芯板7的重力之和,此時,閥芯板7停止移動并保持穩(wěn)定平衡,止回閥也處于穩(wěn)定的并不消耗止回閥前泵出流體的沖擊力的開啟狀態(tài);當止回閥前的泵停機后,由于止回閥前失去了流體的推力,所以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與閥芯板7的重力之和略大于與活動閥芯半軸8相連的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將迫使閥芯板7往關閉的位置移動并推擠著活動閥芯半軸8向固定閥芯半軸11合并,由于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的夾角越小,與活動閥芯半軸8相連的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上的配重塊9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的推力就越小,因此,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和閥芯板7的重力很快就將閥芯板7推到關閉的位置,關閉止回閥。在圖5— 6所示的彈簧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的實施例中當靜音止回閥前的泵開機后,流體從閥進口流入,由于流體的進口壓力作用,沖開閥芯板7克服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的作用向閥出口方向移動,隨著閥芯板7的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也同時逐步地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彈簧片14給固定閥芯半軸11的作用力,即使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的夾角增大的力,從而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個軸向推力推擠著閥芯板7向閥出口方向移動,直到閥芯板7完全打開即移動到活動閥芯半軸8與閥芯圓軸4連接口處,此時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彈簧片14給固定閥芯半軸11的作用力,通過推擠著閥芯板7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給閥芯板7的推力,略小于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此時,閥芯板7停止移動并保持穩(wěn)定平衡,止回閥也處于穩(wěn)定的并不消耗止回閥前泵出流體的沖擊力的開啟狀態(tài);當止回閥前的泵停機后,由于止回閥前失去了流體的推力,因為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略大于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彈簧片14給固定閥芯半軸11的作用力、通過推擠著閥芯板7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給閥芯板7的推力,將迫使閥芯板7往關閉的位置移動并推擠著活動閥芯半軸8向固定閥芯半軸11合并,因此,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將閥芯板7推到關閉的位置,關閉止回閥。在圖7— 8所示的磁斥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的實施例中當靜音止回閥前的泵開機后,流體從閥進口流入,由于流體的進口壓力作用,沖開閥芯板7克服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的作用向閥出口方向移動,隨著閥芯板7的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也同時逐步地打開,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磁斥塊15給固定閥芯半軸11上的磁斥塊15同極相斥的作用力,即使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的夾角增大的力,從而給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 —個軸向推力推擠著閥芯板7向閥出口方向移動,直到閥芯板7完全打開即移動到活動閥芯半軸8與閥芯圓軸4連接口處,此時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磁斥塊15給固定閥芯半軸11上的磁斥 塊15同極相斥的作用力,通過推擠著閥芯板7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給閥芯板7的推力,略小于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此時,閥芯板7停止移動并保持穩(wěn)定平衡,止回閥也處于穩(wěn)定的并不消耗止回閥前泵出流體的沖擊力的開啟狀態(tài);當止回閥前的泵停機后,由于止回閥前失去了流體的推力,因為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略大于活動閥芯半軸8上的磁斥塊15給固定閥芯半軸11上的磁斥塊15同極相斥的作用力、通過推擠著閥芯板7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給閥芯板7的推力,將迫使閥芯板7往關閉的位置移動并推擠著活動閥芯半軸8向固定閥芯半軸11合并,因此,閥芯板回位彈簧3力將閥芯板7推到關閉的位置,關閉止回閥。
權利要求1.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包括閥腔體和安裝固定在閥腔體軸心位置的其閥出口一半為圓柱體形閥芯圓軸(4)、其閥進口一半為兩個半圓柱形的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以及能順閥軸心方向并套在活動閥芯半軸(8)與固定閥芯半軸(11)上移動的閥芯板(7 ),其特征在于閥芯圓軸(4 )安裝在閥出口側的一半位置,為一圓柱體,活動閥芯半軸(8)和固定閥芯半軸(11)安裝在閥進口側的一半位置,活動閥芯半軸(8)為一個半圓柱形,固定閥芯半軸(11)和活動閥芯半軸(11)大小形狀一樣且合并在一起組成一個圓柱體,其中固定閥芯半軸(11)與閥芯圓軸(4)相連且為在同一軸線上的一體,活動閥芯半軸(8 )在固定閥芯半軸(11)與閥芯圓軸(4 )相連的位置和閥芯圓軸(4 )由轉軸相連,使活動閥芯半軸(8 )在閥進口一端可順閥腔體做徑向開閉,閥芯板(7 )安裝在由活動閥芯半軸(8 )和固定閥芯半軸(11)組成的圓軸上,閥芯板中心孔與活動閥芯半軸(8)連接的位置,在活動閥芯半軸(8 )區(qū)有一個朝閥進口方向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 16 )。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其特征在于水平安裝的重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其活動閥芯半軸(8)在固定閥芯半軸(11)的正下方,且其遠離轉軸的一端裝有一個配重塊(9 ),配重塊(9 )可順活動閥芯半軸(8 )移動。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其特征在于垂直安裝的重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活動閥芯半軸(8)比固定閥芯半軸(11)長,其活動閥芯半軸(8)在遠離轉軸的一端裝有一個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拐向固定閥芯半軸(11)方向,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與活動閥芯半軸(8)成一個45° 135°的固定角,且其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上裝有一個配重塊(9),配重塊(9)可順活動閥芯半軸彎臂(13)移動。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其特征在于彈簧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活動閥芯半軸(8)靠近閥芯圓軸(4)區(qū)有一個彈簧片(14)。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其特征在于磁斥力平衡式靜音止回閥活動閥芯半軸(8)靠近閥芯圓軸(4)區(qū)有一個永磁的磁斥塊(15),固定閥芯半軸(11)靠近閥芯圓軸(4)區(qū)域也有一個永磁的磁斥塊(15),兩塊永磁的磁斥塊(15)位置相對且磁極相斥相對安裝。
專利摘要微阻力微功耗靜音止回閥,包括閥腔體和安裝固定在閥腔體軸心位置的其閥出口一半為圓柱體形閥芯圓軸、其閥進口一半為兩個半圓柱形的活動閥芯半軸與固定閥芯半軸以及能順閥軸心方向并套在活動閥芯半軸與固定閥芯半軸上移動的閥芯板,其特征在于活動閥芯半軸與閥芯圓軸由轉軸相連,使活動閥芯半軸在閥進口一端可順閥腔體做徑向開閉,在活動閥芯半軸區(qū)有一個朝閥進口方向的閥芯板中心孔斜口,與活動閥芯半軸打開時的斜角相一致,并使活動閥芯半軸能剛好卡住閥芯板,從而給閥芯板一個軸向力,使閥芯板克服閥芯板另一側的閥芯板回位彈簧力作用而不能向止回閥流體進口側移動。
文檔編號F16K15/02GK202612731SQ201220315380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日
發(fā)明者魏伯卿 申請人:魏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