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夾持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夾持件,更加詳細涉及為將供油管等安裝于車身面板的管夾。
背景技術:
作為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的車身面板等的支撐部件上安裝供油管等管狀體的夾持件已有如下部件,即、具有安裝于支撐部件的第一部分、與可轉動地設于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并在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夾持管狀體(例如,專利文獻I)。在專利文獻I中,第一部分具有卡扣(gro_et)部,當抒入螺釘時,該卡扣部擴大而卡合于卡定孔。第二部分在與第一部分之間夾持有管狀體的狀態(tài)下,在與卡扣部對應的部分具有貫通孔。在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之間夾持有管狀體的狀態(tài)下,螺釘通過貫通孔而插入卡扣部。根據(jù)這樣的構成,當螺釘通過貫通孔而插入卡扣部時,同時進行由夾持件對管狀體的保持、以及夾持件與支撐部件的卡合。 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實公昭63-29982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專利文獻I的夾持件中,由于需要與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相獨立的螺釘,所以有部件件數(shù)增多、安裝操作變得繁瑣的問題。另外,由于無法完成夾持件僅與管狀體的結合狀態(tài)、或者夾持件僅與支撐部件的結合狀態(tài),從而有使用方式的通用性低的問題。此外,專利文獻I的夾持件通過使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鉤掛而能夠與管狀體臨時結合,但在該狀態(tài)下,夾持件以能夠沿管狀體的長度方向移動的方式較弱地結合,從而難以在管狀體的規(guī)定的位置固定夾持件。本發(fā)明是鑒于以上的背景而產(chǎn)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安裝操作容易的夾持件。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是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206的支撐部件205上安裝管狀體200、201的夾持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11,其配置于上述支撐部件的表面,在與上述卡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貫通孔25,并且具備從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上述支撐部件側的周邊部突出設置而能夠進入上述卡定孔的多個具有可撓性的腳片部16、和設置在與上述支撐部件側相反的一側的部分并能夠使上述管狀體抵接的管狀體保持部17、18 ;第二部件12,其可轉動地設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轉動至覆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的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第一部件卡定,而在與上述管狀體保持部之間夾持上述管狀體;以及銷部件13,其保持在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內(nèi),通過向上述腳片部的前端側位移,來使上述腳片部向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徑向外側位移,并使上述腳片部與上述卡定孔卡合,上述第二部件形成有,在處于上述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上述銷部件的與上述支撐部件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向外部露出的第二部件貫通孔86。另外,本發(fā)明是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206的支撐部件205上安裝管狀體200、201的夾持件3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11,其配置于上述支撐部件的表面,在與上述卡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貫通孔301,并且具備設置在與上述支撐部件側相反的一側的部分、并能夠使上述管狀體抵接的管狀體保持部17、18 ;第二部件12,其可轉動地設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轉動至覆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的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第一部件卡定,并且在處于上述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在與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對應的部分形成第二部件貫通孔25,具備從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的上述支撐部件側的周邊部突出設置、并能夠通過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而進入上述卡定孔的多個具有可撓性的腳片部16 ;以及銷部件13,其保持在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內(nèi),通過向上述腳片部的前端側位移,來使上述腳片部向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的徑向外側位移,并使上述腳片部與上述卡定孔卡合。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第二部件在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的上述支撐部件側的端部具備孔緣部302,上述孔緣部通過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而使其突出端能夠與上述卡定孔的周邊部抵接,上述腳片部向上述孔緣部的突出端的徑向內(nèi)側突出設置、并能夠進入上述卡定孔。根據(jù)這些構成,由于作為一體地組裝有基座部件、蓋部件、銷部件的組裝體來提供 夾持件,所以將管狀體安裝于支撐部件時的操作性良好。另外,夾持件與管狀體的結合、以及夾持件與支撐部件的結合能夠分別獨立地進行。另外,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從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軸線方向觀察,以夾著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方式設有兩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根據(jù)該構成,能夠提高管狀體相對于支撐部件的安裝穩(wěn)定性。發(fā)明的效果根據(jù)以上的構成,由于夾持件作為一個組裝體來構成,所以能夠容易進行將管狀體安裝于支撐部件的安裝操作。
圖I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仰視圖。圖4是圖2的IV-IV剖視圖。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銷部件的立體圖。圖6是表不第一實施方式的基座部件的銷孔的立體圖。圖7是從下方觀察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鉸接部的立體圖(蓋部件相對于基座部件打開的狀態(tài))。圖8是表示將供油管以及通氣管安裝于使用了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車身面板的安裝構造的立體圖。圖9是從下方觀察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鉸接部的立體圖(蓋部件相對于基座部件關閉的狀態(tài))。圖10是表示將供油管以及通氣管安裝于使用了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車身面板的安裝構造的剖視圖(腳片部插入卡定孔的狀態(tài))。
圖11是表示將供油管以及通氣管安裝于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的車身面板的安裝構造的剖視圖(壓入銷部件、并使腳片部卡定于卡定孔的狀態(tài))。圖12是表示將供油管以及通氣管安裝于使用了第二實施方式的管夾的車身面板的安裝構造的剖視圖(壓入銷部件、并使腳片部卡定于卡定孔的狀態(tài))。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將本發(fā)明適用于管夾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該管夾用于將供油管以及通氣管安裝于車身面板。在以下的說明中,以圖I所示的坐標軸為基準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如圖f圖4所示,管夾(夾持件)10作為主要構成要素而具有分別由樹脂材料形成的基座部件(第一部件)11 ;可轉動地支撐于基座部件11的蓋部件(第二部件)12 ;以及保持于基座部件11的銷部件13。管夾10在基座部件11與蓋部件12之間對作為管狀體的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進行夾持,并且將基座部件11安裝于作為支撐部件的車身面板205的表面,由此將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固定于車身面板205?!椿考等鐖D廣圖4所示,基座部件1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主體部15 ;從主體部15的下部向下方突設的腳片部16 ;在主體部15的上部凹設的第一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7、18 ;設于主體部15的左端部的鉸接軸部19 ;以及作為與蓋部件12的卡合部而形成于主體部15的上部的兩個連結孔20及四個連結爪21。對于主體部15的下部而言,在適當位置凹設有向下方開口的多個凹陷部22,并以劃分各凹陷部22的方式形成有多個肋23。各肋23的下端配置于大致為同一平面的假想平面上,主體部15在下部能夠與平坦的平面(板材等)抵接。在主體部15的左右方向的中間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將主體部的上表面與下表面連通的銷孔(第一部件貫通孔)25。如圖4所示,銷孔25具有圓形截面,且上半部26相對于下半部27同軸地擴徑,在其邊界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圓環(huán)狀的階梯部28。如圖6所示,階梯部28在朝向上方的底面29上,沿周向等間隔(90°間隔)地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四個導向凸部30。各導向凸部30具有傾斜面31與上表面32,該傾斜面31從上方觀察隨著沿銷孔25的周向的逆時針方向而從底面29向上方突出,該上表面32從傾斜面31的上端與底面29平行地在周向沿逆時針方向延伸。上表面的與傾斜面31側不同的端部通過垂直的平面而與底面29連續(xù)。在銷孔25的上端部,形成有從基座部件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孔緣部34。在銷孔25的下端部的周邊部,以同軸包圍銷孔25的方式形成有環(huán)狀槽狀的凹陷部35。從銷孔25的下端部的周邊部、且形成有凹陷部35的部分的內(nèi)側的部分沿銷孔25的周向等間隔地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四個腳片部16。各腳片部16作為在形成于車身面板205的卡定孔206中插入的卡扣而發(fā)揮功能。在各腳片部16的朝向銷孔25的中心軸側的部分形成有突出部37,該突出部37具有以越朝向前端(下端)而越朝向銷孔25的中心軸側突出的方式朝向斜上方的傾斜面,在各突出部37上還形成有朝向銷孔25的中心軸側突出的爪部38。各爪部38在其下部具有朝向下方的止回面。各腳片部16具有撓性,并能夠在銷孔25的徑向上傾倒。在基座部件11的上表面的銷孔25的右方凹設有第一管保持部(管狀體保持部)17,在左方凹設有第二管保持部(管狀體保持部)18。第一管保持部17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8呈槽形狀,分別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與基座部件11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連續(xù)。就第一管保持部17而言,以與后述的供油管200的外表面對應的方式剖面形成為扁平半圓狀。另外,就第二管保持部18而言,以與后述的通氣管201的外表面對應的方式,剖面形成為大致半圓狀。在第一管保持部17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8的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條46、47。另外,在第一管保持部17以及第二管保持部18的表面形成有按壓片48、49,該按壓片48、49被與凹陷部22連通的U字狀的狹縫切出、且在其前端部具有朝向第一管保持部17或者第二管保持部18的內(nèi)側(上方)突出的凸部。按壓片48、49具有撓性,并能夠傾倒。這些突條46、47以及按壓片48、49以提高與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的緊密性的目的而 設置。鉸接軸部19具有從主體部15的左端面向左方突出的軸支承部51 ;以及從軸支承部51的前端部向前方以及后方突出的圓柱狀的鉸接軸52。從上方或者下方觀察,軸支承部51呈大致四邊形,軸支承部51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相互平行地沿左右方向延伸(參照圖3)。在軸支承部51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且在位于各鉸接軸52的下方的部分,形成有向前方或者后方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凸部54、54。在主體部15的上表面的銷孔25的前后側,凹設有朝向上方開口的兩個連結孔20、20。連結孔20、20形成為,上端的開口部分與內(nèi)部相比寬度相當狹窄。S卩,連結孔20、20在上端開口部分具有卡定部。連結孔20、20的內(nèi)部通過操作開口 57、57而與基座部件11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連通。在主體部15的上部右端部,形成有從上表面向下方凹下的凹部56。在凹部56的底面,以兩個兩個成對的方式配置有四個連結爪21。各連結爪21具有從凹部56的底部向上方延伸的撓性的的突片部;以及具有設于突片部的前端部的朝向下方的止回面的爪部。分別成對的連結爪21以各自的爪部相對的方式配置。另外,成對的兩組連結爪21以在凹部56的前側以及后側相互隔著間隔的方式配置?!瓷w部件〉如圖廣圖4所示,蓋部件1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主體部71 ;形成于主體部71的右端部的鉸接軸承部72 ;凹設于主體部71的上部的第三及第四管保持部73、74 ;以及作為與基座部件11的卡合部而形成于主體部71的上部的兩個連結片75及兩個連結爪76。鉸接軸承部72具有從主體部71的右端部相互沿前后方向隔著間隔而向右方突出的前夾板(fork)部78及后夾板部79 ;以及設于各夾板部78、79的突出端部的軸承部81、82。軸承部81、82以軸線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同軸的方式配置。各軸承部81、82與鉸接軸52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轉動配合。各軸承部81、82間的前后方向距離比鉸接軸52的前后方向長度短,并且鉸接軸52無法從各軸承部81、82脫離。這樣的鉸接軸52以及各軸承部81、82的位置關系通過同時成型基座部件11以及蓋部件12來構建。這樣,蓋部件12通過由軸承部81、82以及鉸接軸52構成的鉸接部而可轉動地支承于基座部件11。如圖3、圖7所示,在前夾板部78以及后夾板部79的上半部、并且基端部(左半部)的相互對置的部分,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外伸部84、84。另夕卜,在各軸承部81、82的相互對置的部分,形成有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凸部77、77。兩軸承部81、82的前后間距離設定為比軸支承部51的前后長度更長,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打開的狀態(tài)(圖廣圖7所示的狀態(tài),蓋部件12位于基座部件11的左方的狀態(tài))下,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而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游隙。在蓋部件相對于基座部件打開的狀態(tài)下,凸部77、78以及凸部54、54使軸支承部51與各軸承部81、82之間的游隙變小。如圖I所示,在主體部71的上部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貫通的圓形狀的調(diào)整孔(第二部件貫通孔)86。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關閉的狀態(tài)(圖8 圖10所示的狀態(tài),蓋部件12位于基座部件11的上方的狀態(tài))下,調(diào)整孔86與銷孔25同軸配置。另外,調(diào)整孔86的直徑形成為比孔緣部34的外徑大。在主體部71的上部的調(diào)整孔86的左方凹設有第三管保持部73,在右方凹設有第四管保持部74。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呈槽形狀,分別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與蓋部件12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連續(xù)。就第三管保持部73而言,以與后述的供油管200的外表面對應的方式,剖面形成為扁平半圓狀。另外,就第四管保持部74而言,以與后述的 通氣管201的外表面對應的方式,剖面形成為大致半圓狀。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關閉的狀態(tài)下,第三管保持部73與第一管保持部17對置,第四管保持部74與第二管保持部18對置。在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的表面,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條87、88。另外,在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的表面形成有按壓片89、90,該按壓片89、90被與主體部71的下部連通的U字狀的狹縫切出、且其前端部具有朝向第三管保持部73以及第四管保持部74的內(nèi)側(上方)突出的凸部。按壓片48、49具有撓性,且能夠傾倒。兩個連結片75在主體部71的上部的調(diào)整孔86的前后朝向上方突設。在各連結片75的側部,形成有被U字狀的狹縫切出的爪部92。爪部92設為能夠相對于連結片75傾倒,并由彈性變形而能夠相對于連結片75出沒。兩個連結爪76在主體部71的上部的左端部、相互沿前后方向隔著間隔地設置。各連結爪76向上方延伸、且在前端部具有三角形狀的擴頭部。在各連結爪76之間設置四邊筒狀的加強部93,來加強連結爪76。<銷部件>如圖5所示,銷部件13具有圓柱狀的大徑軸部101 ;同軸設于大徑軸部101的一端、且直徑比大徑軸部101小的小徑軸部102 ;以及設于大徑軸部101的另一端側的凸緣部103。小徑軸部102的外徑形成為比銷孔25的下半部27的內(nèi)徑更小。大徑軸部101的外徑形成為比銷孔25的上半部26的內(nèi)徑更小、并且比下半部27的內(nèi)徑更大。凸緣部103的外徑形成為比上半部26以及孔緣部34的內(nèi)徑更大、并且比調(diào)整孔86的內(nèi)徑更小。小徑軸部102具有圓錐形狀的前端部105。在小徑軸部102的前端部105的上方形成有四個凹部106,該四個凹部106沿周向等間隔地形成。在鄰接的凹部106之間設有間隔壁107。在小徑軸部102的各凹部106的上方,突設有沿周向延伸的卡定突條108??ǘㄍ粭l108形成為其周向長度比凹部106的周向長度短,在周向上相鄰的卡定突條108之間的部分(位于間隔壁107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小徑軸部102的圓周面露出的谷部109。作為各凹部106的上側的側壁的部分以順利地與卡定突條108的突出端連續(xù)的方式形成于傾斜面110。在從小徑軸部102的卡定突條108向上方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的部分,延伸設置有限制壁111,該限制壁111遍及小徑軸部102的周向而連續(xù)。在大徑軸部101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兩個凸部114。各凸部114形成為相同的形狀,并設置在以大徑軸部101的軸線為對稱軸的對稱位置上。另外,在凸緣部103的上表面,形成有能夠與工具(例如,十字螺釘旋具)卡合的工具孔(例如,十字孔)116。在大徑軸部101以及小徑軸部102的適當位置,形成有凹陷部112。如圖I所示,銷部件13從前端部105插入銷孔25的上端側。在銷部件13插入銷孔25之前,在銷部件13的大徑軸部101的外周部安裝具有可撓性的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21,在各腳片部16的外周部安裝具有可撓性的環(huán)狀的密封部件122。若將銷部件13插入銷孔25,則銷部件13的前端部105與各腳片部16的突出部37的傾斜面以及爪部38抵接。從該狀態(tài)開始,若將銷部件13進一步壓入銷孔25,則各腳片 部16朝向銷孔25的徑向外側產(chǎn)生彈性變形,而前端部105通過爪部38。在前端部105通過爪部38的狀態(tài)下,各腳片部16由于復原力而復原至初始狀態(tài),且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容納于凹部106內(nèi)(參照圖4)。這樣,通過使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卡定于凹部106,銷部件13被保持于銷孔25內(nèi)。如上所述,構成一體組裝有基座部件11、蓋部件12、銷部件13、密封部件121、122的管夾10 (參照4)。<第一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下來,對使用上述的管夾10、而將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安裝于車身面板205的方法以及其安裝構造進行說明。供油管200是連接汽車的供油口與燃料箱的管,其剖面形狀為圓形變形的扁平形狀。通氣管201是為了進行供油時的燃料箱內(nèi)的排氣而與供油管200大體平行地設置的管,其剖面形成為圓形狀。車身面板205是平板上的面板,形成有圓形狀的卡定孔206。最初,使蓋部件12為相對于基座部件11打開的狀態(tài),將供油管200配置于基座部件11的第一管保持部17內(nèi),將通氣管201配置于第二管保持部18。接下來,以用蓋部件12覆蓋基座部件11的上部的方式使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轉動。由此,在第三管保持部73內(nèi)配置供油管200,并且,在第四管保持部74內(nèi)配置通氣管201。在該狀態(tài)下,使基座部件11的連結爪21與蓋部件12的連結爪76卡合,并使基座部件11的連結孔20與蓋部件12的連結片75卡合,從而使蓋部件12固定于基座部件11 (參照圖8)。由此,供油管200被夾持在第一管保持部17與第三管保持部73之間,通氣管201被夾持在第二管保持部18與第四管保持部74之間。此時,如圖10所示,通過使突條46、47、87、88以及按壓片48、49、89、90接觸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來在各管保持部17、18、73、74內(nèi)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持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關閉的狀態(tài)下,如圖9所示,鉸接軸部19的凸部54在前后方向上與鉸接軸承部72的外伸部84對置。由此,軸支承部51與前或者后夾板部78、79之間的縫隙變小,從而減少松動。另外,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關閉的狀態(tài)下,銷部件13的凸緣部103通過蓋部件12的調(diào)整孔86,并向上方突出。接下來,將四個腳片部16插入車身面板205的卡定孔206,并使基座部件11的下部(各肋23的下端)與車身面板205的表面抵接。在該狀態(tài)下,用手指或者工具向基座部件11側按壓銷部件13的凸緣部103。若銷部件13向腳片部16的前端側移動,則腳片部16的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被按壓于銷部件13的傾斜面110,并且各腳片部16的前端部向銷孔25的徑向外側位移。若銷部件13相對于腳片部16繼續(xù)移動,則爪部38在傾斜面110上滑動,并向上方越過卡定突條108。之后,銷部件13的凸部114與階梯部28的底面29抵接,并且限制銷部件13相對于腳片部16的移動。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11所示,成為突出部37以及爪部38從凹部106脫離、爪部38與小徑軸部102的外周面抵接的狀態(tài),并且腳片部16的前端部維持為向銷孔25的徑向外側擴大的狀態(tài)。由此,腳片部16卡定于卡定孔206,而阻止腳片部16從卡定孔206脫離。在該狀態(tài)下,由于爪部38卡定于卡定突條108,因此能阻止銷部件13從銷孔25拔出。此時,銷部件13的凸緣部103利用密封部件121而對孔緣部34的上端進行密封,基座部件11的銷孔25的下端周邊部利用密封部件122而對卡定孔206的周邊部進行密封。由此,卡定孔206被水密密封。接下來,對將管夾10從車身面板205取下的方法進行說明。最初,使工具(例如, 十字螺釘旋具)與銷部件13的工具孔116卡合。而且,從上方觀察,使銷部件13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由此,在上下方向上,各腳片部16的各爪部38從與銷部件13的卡定突條108相對的位置脫離,而與谷部109相對。同時,銷部件13的凸部114在階梯部28上從底面29經(jīng)由傾斜面31而向上表面32滑動,并且銷部件13相對于基座部件11而向上方位移。若從該狀態(tài)開始,把持凸緣部103,并相對于基座部件11而向上方抽出銷部件13,則爪部38在間隔壁107的端面上滑動,而能夠不鉤掛在凹部106上地到達前端部105。另外,在不希望從基座部件11完全抽出銷部件13的情況下,若在爪部38位于間隔壁107的端面上的狀態(tài)下,使銷部件13相對于基座部件11旋轉,則使爪部38容納于凹部106內(nèi),腳片部16復原至初始狀態(tài)。在以上的狀態(tài)下,由于腳片部16成為初始狀態(tài)(不向銷孔25的徑向外側位移),因此能夠從卡定孔206抽出腳片部16。接下來,對從管夾10取下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的方法進行說明。利用手指或工具等使連結爪21傾倒,來解除的連結爪21與連結爪76的卡定狀態(tài),并且,通過操作開口 57而利用手指或工具等使連結片75的爪部92傾倒,來解除連結片75與連結孔20的卡合。由此,能夠使蓋部件12與基座部件11相對之后打開,從而能夠從管夾10取下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由于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10 —體組裝有基座部件11、蓋部件12、銷部件13、密封部件121、122,因此能容易進行操作以及將供油管200等安裝于車身面板205的安裝操作。另外,當將供油管200等安裝于車身面板205時,由于也不需要使用工具,從而容易進行安裝操作。另外,由于管夾10能夠采取僅與供油管200等管狀體結合的狀態(tài)、或者僅與車身面板205結合的狀態(tài),所以能夠以安裝于其他的部件的狀態(tài)進行交付等。例如,能夠以將管夾10安裝于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的狀態(tài)向汽車制造商交付。根據(jù)針對車身面板205的安裝穩(wěn)定性的觀點,腳片部16優(yōu)選為配置于基座部件11的大致中央部。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在蓋部件12上形成有調(diào)整孔86,所以銷部件13不會被蓋部件12覆蓋地向外部露出,從而能夠進行銷部件13相對于基座部件11的按壓操作。如上所述,能夠不破壞管夾10地從供油管200、通氣管201、車身面板205取下管夾10,從而適于再利用。<第二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的管夾300在銷孔25以及腳片部16設于蓋部件12的方面上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對于第二實施方式,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如圖12所示,基座部件11具有貫通孔(第一部件貫通孔)301,該貫通孔301在第一管保持部17與第二管保持部18之間在上下方向上貫通基座部件11。蓋部件12具有孔緣部302,該孔緣部302位于第三管保持部73與第四管保持部74之間。以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關閉的狀態(tài)下、通過貫通孔301而延伸至基座部件11的下端的方式對孔 緣部302的軸向長度進行設定。在孔緣部302的內(nèi)部,形成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銷孔(第二部件貫通孔)25。在圖12中的孔緣部302的下端端面,以包圍銷孔25的方式形成有凹陷部35,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從形成有減薄部35的部分的內(nèi)側的部分沿銷孔25的周向等間隔地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四個腳片部16、。若如上述那樣構成,則由于蓋部件12直接固定于車身面板205,所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管夾10相比,更難以相對于基座部件11打開蓋部件12,從而提高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安裝于車身面板205的安裝穩(wěn)定性。以上對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而能夠廣泛地實施變形。例如,第一實施方式構成為,在蓋部件12相對于基座部件11關閉的狀態(tài)下,保持于銷孔25的銷部件13的上端通過調(diào)整孔86而向上方延伸突出,但也可以構成為,銷部件13的上端配置于比調(diào)整孔86更靠近下方。在該情況下,從上方觀察,調(diào)整孔86的大小設定為如下大小即可,即、使銷部件13的上端的至少一部分向外部露出,而能夠用手指或工具等按壓銷部件13的上端。此外,在設有工具孔116的情況下,至少工具孔116必須通過調(diào)整孔86而向外部露出。形成于基座部件11以及蓋部件12的管保持部的個數(shù)以及形狀能夠任意設定。此夕卜,管夾所保持的管不限定于供油管等,可以為各種管。另外,管夾也可以不保持管,而保持實心的電線或電線束等。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利用管夾10來保持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后,使腳片部16與卡定孔206卡合,但也可以在使腳片部16與卡定孔206卡合后,利用管夾10來保持供油管200以及通氣管201。符號的說明10,300-管夾(夾持件),11-基座部件(第一部件),12-蓋部件(第二部件),13-銷部件,16-腳片部,17-第一管保持部(管狀體保持部),18-第二管保持部(管狀體保持部),19-鉸接軸部,20-連結孔,21-連結爪,25-銷孔(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為第一部件貫通孔,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為第二部件貫通孔),34-孔緣部,37-突出部,38-爪部,51-軸支承部,52-鉸接軸,72-鉸接軸承部,73-第三管保持部,74-第四管保持部,75-連結片,76-連結爪,78-前夾板部,79-后夾板部,81、82-軸承部,84-外伸部,86-調(diào)整孔(第二部件貫通孔),105-前端部,106-凹部,107-間隔壁,108-卡定突條,109—谷部,110—傾斜面,116—工具孔,121、122—密封部件,200—供油管(管狀體),201—通氣管(管狀體),205—車身面板(支 撐部件),206—卡定孔,301—貫通孔(第一部件貫通孔),302—孔緣部。
權利要求
1.一種夾持件,其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的支撐部件上安裝管狀體,該夾持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其配置于上述支撐部件的表面,在與上述卡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貫通孔,并且具備從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上述支撐部件側的周邊部突出設置而能夠進入上述卡定孔的多個具有可撓性的腳片部、和設置在與上述支撐部件側相反的一側的部分并能夠使上述管狀體抵接的管狀體保持部; 第二部件,其可轉動地設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轉動至覆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的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第一部件卡定,而在與上述管狀體保持部之間夾持上述管狀體;以及 銷部件,其保持在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內(nèi),通過向上述腳片部的前端側位移,來使上述腳片部向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徑向外側位移,并使上述腳片部與上述卡定孔卡合, 上述第二部件形成有,在處于上述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上述銷部件的與上述支撐部件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向外部露出的第二部件貫通孔。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夾持件,其特征在于, 從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軸線方向觀察,以夾著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方式設有兩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
3.一種夾持件,其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的支撐部件上安裝管狀體,該夾持件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其配置于上述支撐部件的表面,在與上述卡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部件貫通孔,并且具備設置在與上述支撐部件側相反的一側的部分、并能夠使上述管狀體抵接的管狀體保持部; 第二部件,其可轉動地設于上述第一部件,并在轉動至覆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的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第一部件卡定,并且在處于上述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在與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對應的部分形成第二部件貫通孔,具備從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的上述支撐部件側的周邊部突出設置、并能夠通過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而進入上述卡定孔的多個具有可撓性的腳片部;以及 銷部件,其保持在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內(nèi),通過向上述腳片部的前端側位移,來使上述腳片部向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的徑向外側位移,并使上述腳片部與上述卡定孔卡合。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夾持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部件在上述第二部件貫通孔的上述支撐部件側的端部具備孔緣部, 上述孔緣部通過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而使其突出端能夠與上述卡定孔的周邊部抵接, 上述腳片部向上述孔緣部的突出端的徑向內(nèi)側突出設置、并能夠進入上述卡定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夾持件,其特征在于, 從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軸線方向觀察,以夾著上述第一部件貫通孔的方式設有兩個上述管狀體保持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管夾(10),其用于在形成有卡定孔(206)的車身面板(205)上安裝供油管(200)等,其具有基座部件(11)、蓋部件(12)、銷部件(13)。基座部件配置于車身面板上,形成銷孔(25),并且具有從銷孔的周邊部突出設置且能夠進入卡定孔的多個腳片部(16)、以及管保持部(17、18)。蓋部件可轉動地設于基座部件,并在轉動至覆蓋管保持部的鎖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與基座部件卡定。銷部件保持于銷孔,通過向腳片部的前端側位移,來使腳片部向銷孔的徑向外側位移,而使腳片部與卡定孔卡合。在蓋部件上形成有在處于關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銷部件向外部露出的調(diào)整孔(86)。
文檔編號F16L3/08GK102782380SQ20118001239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5日
發(fā)明者福本充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