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包括無塑性區(qū)的部件的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由無塑性區(qū)(塑性范圍)的材料制成的部件組裝到包含另一種材料的構件所形成的組件。
背景技術:
包括硅基部件的當前組件通常通過粘結(bonding)實現固定。然而,粘結在長期保持方面不令人滿意。并且,操作需要非常精密的涂覆,這使得操作成本很昂貴。
EP專利No. 1 850 193公開了使用中間金屬部件組裝在金屬心軸上的第一硅基部件。然而,在該文件中提出的形狀改變不令人滿意,其導致硅部件在組裝過程中破壞,或者部件彼此結合得不夠好。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無粘結劑的組件來克服上述全部或部分缺陷,該無粘結劑的組件可以將由無塑性區(qū)的材料制成的部件固定到包含延展性材料——例如金屬或金屬合金——的構件。
因此,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組件,所述組件由第一材料制成的構件通過使用由第三材料制成的中間部件組裝在由無塑性區(qū)的第二材料制成的部件的圓形開口內而形成,所述中間部件安裝在所述構件和所述部件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部件是包括用于接納所述構件的孔的連續(xù)圓柱體,以便所述中間部件通過彈性和/或塑性變形沿徑向并以均勻的方式吸收所述構件的至少部分軸向壓入力,并且所述部件包括圍繞所述部件的圓形開口分布的穿孔,用于吸收未被所述中間部件吸收的任何所述徑向力,以便以不對所述部件產生破壞的方式固定所述組件。
這種構造有利地使得包括部件-中間部件-構件的組件能夠無粘結地固定到常規(guī)的精度被控制的構件上,同時確保該部件不受到破壞性應力,即使該部件由例如硅形成。
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有利特征
-所述穿孔形成在距圓形開口一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口,所述穿孔由兩組以五點梅花形(quincunx)排列方式分布的鉆石形/菱形孔形成,以便形成設置為正割的/ 交叉的(Secant)V形的梁;
-所述穿孔包括在前兩組孔和圓形開口之間的第三組孔,所述第三組孔由鉆石形孔形成并設置成與前兩組孔中的一組孔成五點梅花形排列,以便形成正割的X形分布的梁;
-所述部件包括允許第三組孔與圓形開口相連通的狹槽;
-所述穿孔形成在距圓形開口一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口,所述穿孔由第一組長形孔和第二組三角形孔形成,第一組長形孔與第二組三角形孔以五點梅花形排列方式分布,第二組孔最靠近圓形開口,每個三角形孔都通過凹口與圓形開口相連通,以便形成能根據長形孔的厚度沿徑向移動的梁;
-所述穿孔包括第三組三角形孔,第三組孔的每ー個孔都分布在第二組孔的兩個三角形孔之間,并通過狹槽與圓形開ロ相連通,以便形成具有兩個獨立的臂的梁,所述梁能夠根據長形孔的厚度沿徑向移動以及根據狹槽的厚度沿切向移動;-所述成組的孔從圓形開ロ的邊緣起在IOOym和500μπι之間的寬度上延伸;-所述圓形開ロ具有在0.5mm和2mm之間的直徑。此外,本發(fā)明涉及ー種鐘表,其特征在干,該鐘表包括根據前述變型中的任ー個的組件。最后,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組裝方法,其中,由第一材料制成的構件沿軸向壓入由無塑性區(qū)的第二材料制成的部件內。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形成具有圓形開口和圍繞所述圓形開ロ分布以形成彈性變形機構的穿孔的部件;b)將由第三材料制成的并包括孔的連續(xù)圓柱形的中間部件無任何應カ地插入圓形開口內;c)使用所述構件經由所述中間部件的孔對所述中間部件進行碾壓(rolling)和弾性和/或塑性擴展,以便借助所述部件的所述彈性變形機構對所述部件的圍繞所述圓形開ロ的壁施加均勻的徑向應力。所述方法有利地允許所述構件沿軸向壓入,而不向所述部件施加任何軸向應力。 實際上,有利地,根據本發(fā)明,僅向所述部件施加均勻的徑向彈性變形。最后,所述方法通過適應各種組成部件制造時的差異性使包括部件-中間部件-構件的組件結合成一體。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有利特征-在步驟b)中,圓形開ロ的直徑與中間部件的外截面直徑的差大約是ΙΟμπι;-在步驟c)中,所述碾壓和擴展操作施加8μ m和20 μ m之間的夾緊位移;-在步驟b)和步驟C)中,中間部件通過使用肩部保持在圓形開口內;-第二材料是硅基的;-第三材料由金屬或金屬合金基形成;-所述部件可以是例如鐘表的輪副、鐘表的擒縱叉、鐘表的游絲、諧振器或甚至 MEMS。
從下面參考附圖經由非限制性示例給出的說明中,可以清楚發(fā)現其它特征和優(yōu)
ハ*、?ノ、I ·圖1是包括根據本發(fā)明的三個組件的鐘表機芯的局部示意圖;圖2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圖3至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彈性變形機構的第一實施例的變型的視圖;圖7和圖8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彈性變形機構的第二實施例的變型的視圖;圖9至圖1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組裝方法的連續(xù)步驟的示意圖;圖12是包括根據本發(fā)明的組件的鐘表游絲的局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涉及由ー種脆性材料——即,無塑性區(qū)的材料,例如硅基材料——固定到延展性材料例如金屬或金屬合金而形成的組件以及組裝該組件的方法。所述組件設計為應用于鐘表學領域。然而,可以很容易想到用于其它領域,例如顯然可用于航空、珠寶、汽車エ業(yè)或者餐具。在鐘表學領域,由于脆性材料例如基于硅的材料、石英、剛玉或者更普遍地陶瓷日益重要,因此需要所述組件。作為示例,可以設想完全或部分由硅基形成游絲、擺輪、擒縱叉、橋夾板或甚至輪副例如擒縱輪。然而,通常必須使用其制造已被掌握的普通的鋼心軸的事實是ー種約束,難以與使用無塑性區(qū)的部件協調一致。實際上,不可能壓入鋼心軸,這會系統地破壞脆性部件,即,無塑性區(qū)的部件。這是提出本發(fā)明的組件的原因,在本發(fā)明的組件中,由第一材料例如諸如鋼的延展性材料制成的構件通過使用由比第一材料延展性更好的第三材料制成的中間部件沿軸向壓入由無塑性區(qū)的第二材料例如硅基材料制成的部件的圓形開口內,所述中間部件安裝在所述構件和所述部件之間。根據本發(fā)明,所述中間部件是具有用于接納所述構件的孔的連續(xù)圓柱體,以便所述中間部件通過彈性和/或塑性變形沿徑向并以均勻的方式吸收所述構件的部分軸向壓入力。實際上,當進行研究吋,清楚的是中間部件必須將由碾壓和擴展操作引起的徑向應力以均勻的方式圍繞所述圓形開ロ分布在壁上。因此,需要連續(xù)的圓柱體,S卩,無徑向狹槽或軸向穿孔的圓柱體,以防止在脆性部件的開ロ的部分壁上產生會破壞所述脆性部件的任何局部應カ。此解釋也給出了不在連續(xù)圓柱體的頂部或底部上使用軸環(huán)的原因。實際上,在碾壓和擴展操作過程中,這種軸環(huán)將部分軸向カ從構件傳遞到脆性部件的頂部(或底部)。因此,尤其通過在脆性部件的頂部(或底部)上的軸環(huán)的角所施加的剪切同樣產生會破壞所述脆性部件的局部應力。因此,如果圓柱體截面是圓形的,則具有孔的連續(xù)圓柱體可以解釋為具有連續(xù)內壁和外壁的整環(huán),即,無任何槽或更普遍地任何不連續(xù)材料。因此,連續(xù)圓柱體僅通過弾性和/或塑性變形在圍繞所述圓形開ロ的壁上產生均勻的徑向應力,而無需遵守用于壓入所述構件的特定軸向。此外,所述部件包括形成彈性變形機構的穿孔,所述穿孔圍繞所述圓形開ロ分布并距所述圓形開ロー定距離,所述穿孔用于吸收未被中間部件吸收的任何所述徑向力,以便以不對所述部件產生破壞的方式固定所述組件。脆性部件由于穿孔產生的彈性變形從而將所述脆性部件固定到通過連續(xù)圓柱體的塑性變形而固定的包括中間部件-構件的組件上。參考圖1至圖8可更好地理解根據本發(fā)明的組件,圖1至圖8示出在鐘表學領域內的示例性應用。圖1示出鐘表擒縱系統,該鐘表擒縱系統包括擒縱叉1和擒縱輪3。作為示例,擒縱叉1包括兩個根據本發(fā)明的組件2、12,組件2、12分別用于將鏢形件(dart) 7和樞轉銷17固定到桿5。如在圖1中看到的,每個組件2、12都包括整環(huán)形式的中間部件4、14,中間部件4、14在鏢形件7或樞轉銷17與擒縱叉1的桿5之間配合作用。 此外,每個組件2、12都包括穿孔6、16,穿孔6、16圍繞圓形開ロ 8、18制造在桿5上并旨在形成彈性變形機構。因此,顯然,組件2、12具有足夠的抗性以避免在其組成部分之間產生相對; 動。擒縱輪3 (更普遍地為輪副3)作為示例包括組件22,用于將樞轉銷27固定到輪3 的體部25。如在圖1和圖2中看到的,組件22包括整環(huán)形式的中間部件24,中間部件M 在樞轉銷27和輪3的體部25之間配合作用。此外,組件22包括穿孔26,穿孔沈圍繞輪3 中的圓形開ロ觀制造在輪轂上并旨在形成彈性變形機構。因此,很顯然,示例性組件22可以應用于任何類型的輪副。此外,樞轉銷27可以包括一體的小齒輪,以便形成最終的輪副。在圖3至圖8中示出穿孔的示例。根據圖3至圖6中示出的第一實施例,穿孔形成在距圓形開ロー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ロ,所述穿孔由兩組以五點梅花形排列方式分布的鉆石形孔組成,以便形成正割的V形布置的梁。圖3是圖1和圖2的穿孔6、16、26的圖。為更簡化起見,在圖3中僅再次使用了輪3的附圖標記。圖3示出穿孔26,穿孔沈優(yōu)選穿過由脆性材料制成的體部25的整個厚度。穿孔沈分布在距圓形開ロ觀一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ロ 28,圓形開ロ觀也優(yōu)選形成為穿過由脆性材料制成的體部25的整個厚度。如在圖3中看到的,穿孔沈形成第一組孔31和第二組孔33,第一組孔31距開ロ 28最遠,第一組孔31和第二組孔33是鉆石形的并排列成五點梅花形。圖3示出穿孔31、 33因此形成彼此正割的V形梁32。在圖4示出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變型中,穿孔沈'除了同樣包括第一和第二組孔 31,33タト,還包括由鉆石形孔35形成的第三組孔,第三組孔位于前兩組孔和圓形開ロ 28之間,即,距開ロ 28最近。如在圖4看到的,第三組孔35與前兩組孔中的ー組孔33成五點梅花形排列方式的分布,以形成X形的正割梁34。在圖5中示出的第一實施例的第二變型中,穿孔沈"除了同樣包括圖4的穿孔 26'タト,還包括狹槽36,第三組孔35通過所述狹槽36與圓形開ロ觀相連通。有利地,根據本發(fā)明,孔31、33和35以及狹槽36用于形成彈性變形機構,所述彈性變形機構能吸收徑向應カ,即,從圓形開ロ觀的中心朝向圍繞所述圓形開ロ的體部25的壁施加的力。當然,根據用于使梁32、34變形所需的最大間隙和所需的應力,所述兩組或三組孔可以更靠近或者更遠離彼此和/或具有不同的形狀和/或具有不同的尺寸。作為示例,圖6示出圖5的替代方案??梢钥吹?,穿孔沈"‘與圖5的穿孔沈"相似。然而,三組孔距離彼此較遠。此外,可以看到,孔和狹槽的形狀和尺寸都是不同的。因此,顯然,圖6的替代方案改變了在硅中的彈性變形機構的剛度。優(yōu)選地,穿孔洸、26' ,26" ,26"‘從圓形開ロ 28的邊緣起在100 μ m和500 μ m 之間的寬度上延伸。此外,狹槽36在15μπι和40μπι之間。最后,圓形開ロ觀的直徑優(yōu)選在0. 5mm禾ロ 2_之間。根據在圖7和圖8中示出的第二實施例,穿孔形成在距圓形開ロー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ロ,穿孔由第一組長形孔和第二組三角形孔形成,第一組長形孔和第二組三角形孔以五點梅花形排列方式分布,第二組孔最靠近圓形開ロ,每個三角形孔都通過凹ロ 與圓形開ロ相連通,以便形成能根據長形孔的厚度沿徑向移動的梁。因此,圖7示出優(yōu)選穿過由脆性材料制成的體部25的整個厚度的穿孔46。穿孔46分布在距圓形開ロ觀一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ロ 28,圓形開ロ觀也優(yōu)選形成為穿過由脆性材料制成的體部25的整個厚度。如在圖7中看到的,穿孔46形成第一組長形孔51和第二組三角形孔53。根據第 ニ實施例,兩組孔51、53以五點梅花形排列進行設置。此外,每個三角形孔53都通過凹ロ 57與圓形開ロ觀相連通。圖7示出穿孔46 因此形成梯形(即不規(guī)則四邊形)梁52,梯形梁52被凹ロ 57彼此間隔開。還注意到,每個梁52以長形孔51為中心,這使得每個梁52能根據長形孔51的厚度沿徑向移動。在圖8中示出的第二實施例的變型中,穿孔46'除了同樣包括圖7的穿孔46夕卜, 還包括第三組三角形孔陽。此外,第三組孔的每ー個孔55都設置在第二組孔的兩個三角形孔53之間,并通過狹槽56與圓形開ロ觀相連通。因此,穿孔46'形成具有兩個獨立對稱的并基本呈L形的臂的梁M,所述梁M能根據孔51的厚度沿徑向移動以及根據狹槽56 的厚度沿切向移動。當然,如在第一實施例中一祥,根據用于使梁52、討變形所需的最大間隙和所需的應力,所述兩組或三組孔可以更靠近或者更遠離彼此和/或具有不同的形狀和/或具有不同的尺寸。優(yōu)選地,穿孔46、46'從圓形開ロ觀的邊緣起在100 μ m和500 μ m之間的寬度上延伸。此外,狹槽56或凹ロ 57在15μπι和40μπι之間。最后,圓形開ロ觀的直徑優(yōu)選在 0. 5mm 禾ロ 2mm ZJ日」。下面參考圖9至圖11的示意圖說明組裝方法。為了更簡化起見,在圖9至圖11 中僅再次使用了輪3的附圖標記。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步驟包括由無塑性區(qū)的材料形成具有圓形開ロ觀和穿孔沈的部件3,根據例如前述實施例,穿孔沈圍繞圓形開ロ觀分布并旨在形成彈性變形機構。如在圖9中看到的,圓形開ロ觀具有直徑e4,穿孔沈包括截面為e5 的孔。這個步驟可以通過干法或濕法蝕刻例如DRI蝕刻實現。更進一歩地,在第二步驟中,該方法包括由第二材料形成樞轉銷27,該樞轉銷27 具有最大截面%。如上所述,第二步驟可以根據常規(guī)的心軸制造エ藝實施。樞轉銷27優(yōu)選是金屬的,例如可以由鋼制成。
在第三步驟中,該方法包括由第三材料形成具有孔23的連續(xù)圓柱形的中間部件 24,中間部件M具有內截面ち和外截面e3。該第三步驟因此可以通過傳統的機加工或電鑄 (electroforming)實現。中間部件M因此可以具有在100 μ m和300 μ m之間的厚度,以及也在IOOym和300 μ m之間的寬度I,寬度I即外截面ち減去內截面e2的差(I = e3-e2) 0優(yōu)選地,第三材料比銷27的第二材料更具延展性,以便在碾壓和擴展操作過程中銷27不發(fā)生變形。中間部件M優(yōu)選是金屬的,因此可以包括鎳和/或金。然而,任何其它延展性材料可以有利地添加到第三材料中或者替代第三材料。當然,前三個步驟不必一定遵守任何特定的順序,甚至可以同時進行。在第四步驟中,將中間部件對插入圓形開ロ觀內,而不與圓形開ロ觀有任何接觸。如在圖9中看到的,這意味著圓形開ロ觀的直徑%大于或等于中間部件M的外截面
e3o優(yōu)選地,圓形開ロ觀的直徑%與中間部件M的外直徑e3的差大約是10 μ m,即厚度約5 μ m,這使得部件3的體部25相對于中間部件M間隔開。此外,優(yōu)選地,根據本發(fā)明,中間部件M利用肩部21保持在圓形開ロ觀內,肩部 21具有截面為ち的鉆孔。最后,該方法包括第五步驟,該第五步驟包括通過沿軸向A裝配銷27經由中間部件M的孔23對中間部件M進行碾壓和彈性和/或塑性擴展,以便借助于部件3的彈性變形機構,即穿孔沈,對圓形開ロ觀的壁施加均勻的徑向應カB。因此,首先,如在圖10中看到的,由于銷27的截面%大于中間部件的截面e2,因此當銷27沿方向A進入(示意性示出)孔23中吋,這會導致中間部件M弾性和/或塑性變形,中間部件M由于抵靠在肩部21上而僅沿徑向B發(fā)生變形。優(yōu)選地,根據本發(fā)明,碾壓和擴展操作設定為使得夾緊カ在位于未變形的中間部件M與部件3的圍繞圓形開ロ觀的壁之間的間隙處較大。優(yōu)選地,夾緊カ設置為提供8 μ m 和20 μ m之間的位移。結果,在第一階段的中間部件M的弾性和/或塑性變形之后,希望碾壓和擴展操作在第二階段圍繞圓形開ロ觀對體部25施加彈性變形,以使包括銷27、中間部件M和輪 3的組件結合成一體,如圖11所示。這種彈性變形使包括銷27-中間部件M的組件自動對中。在這方面,圖11示出穿孔沈具有由e7指示的截面,而不再具有截面有利地,根據本發(fā)明,可以從輪3的體部25的任何ー側壓入銷27。此外,在所述過程中無軸向力施加在輪3的體部25上。僅施加徑向彈性變形。還應注意,使用連續(xù)圓柱體中間部件M使得能夠在中間部件M徑向變形B過程中圍繞圓形開ロ 28在體部25的壁上施加均勻的應力,以便防止破壞輪3的脆性材料并適應在制造各種組成部件時的任何差異性。當然,本發(fā)明不限于圖示的示例,而是可以具有本領域技術人員想到的各種變型和改變。特別地,由脆性材料制成的部件的穿孔可以包括比上文描述的實施例更多組或者更少組的孔。圖1和圖2示出應用于鐘表機芯的擒縱系統,例如擒縱叉1和擒縱輪3。當然,本發(fā)明的組件2、12、22可應用于其它元件。作為示例,可以設想使用上文描述的組件2、12、22 形成游絲、擺輪、橋夾板或更普遍地輪副。因此,如圖12所示,可以使用根據本發(fā)明的組件62將游絲61固定到心軸67上。 則穿孔66可以形成在游絲61的內樁63內,中間部件64可以以與上文所述的方式類似的方式安裝在內樁63的開ロ 68內。也可以使用組件2、12、22、62代替WO專利No. 2009/115463 (該文獻結合在本文中作為參考)的弾性機構48或圓柱體63、66,以便將單件式游絲擺輪諧振器固定到樞轉銷。最后,根據本發(fā)明的組件2、12、22、62還可以將其體部由無塑性區(qū)的材料(硅、石英等)形成的任何類型的鐘表或其它部件——例如音叉諧振器或更普遍地MEMS (微電機械系統)——與心軸結合成一體。當然,與上文所述的部件類似的兩個部件也可以使用兩個不同的組件2、12、22、62 固定到同一心軸上,以使它們各自的運動結合成一體。
權利要求
1.一種組件(2,12,22,62),所述組件由第一材料制成的構件(7,17,27,67)通過使用由第三材料制成的中間部件G,14,M,64)組裝在由無塑性區(qū)的第二材料制成的部件(1, 3,61)的圓形開口(8,18,觀,68)內而形成,所述中間部件G,14,M,64)安裝在所述構件和所述部件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部件G,14,M,64)是包括用于接納所述構件的孔 (23)的連續(xù)圓柱體,以便所述中間部件G,14,M,64)通過彈性和/或塑性變形沿徑向(B) 并以均勻的方式吸收所述構件的至少部分軸向壓入力(A),并且所述部件(1,3,61)包括圍繞所述部件(1,3,61)的圓形開口(8,18,觀,68)分布的穿孔(6,16J6,26' ,26" ,26'“, 46,46',66),所述穿孔形成彈性變形機構,用于吸收未被所述中間部件G,14,M,64)吸收的任何所述徑向力,以便以不對所述部件產生破壞的方式固定所述組件0,12,22,62)。
2.根據權利要求1的組件0,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6,16J6,26',26", 26" ’,66)形成在距圓形開口(8,18,觀,68) —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口,所述穿孔由兩組以五點梅花形排列方式分布的鉆石形孔(31,3 形成,以便形成設置為正割的V形的梁(32)。
3.根據權利要求2的組件0,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 ',26" ,26'“) 包括在前兩組孔(31,3;3)和圓形開口(8,18,觀,68)之間的第三組孔,所述第三組孔由鉆石形孔(35)形成并設置為與前兩組孔中的一組孔(33)成五點梅花形排列,以便形成正割的 X形分布的梁(34)。
4.根據權利要求3的組件(2,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1,3,61)具有允許第三組孔(35)與圓形開口 (8,18,28,68)相連通的狹槽(36)。
5.根據權利要求1的組件(2,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46,46')形成在距圓形開口(8,18,觀,68)—定距離處并圍繞所述圓形開口,所述穿孔06,46')由第一組長形孔(51)和第二組三角形孔(5 形成,所述第一組長形孔與第二組三角形孔以五點梅花形排列方式分布,第二組孔(5 最靠近圓形開口(8,18,28,68),每個三角形孔(5 都通過凹口(57)與圓形開口(8,18二8,68)相連通,以便形成能根據長形孔(51)的厚度沿徑向移動的梁(52)。
6.根據權利要求5的組件(2,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包括第三組三角形孔(55),所述第三組孔中的每一個孔(5 都設置在第二組孔的兩個三角形孔(53) 之間,并通過狹槽(56)與圓形開口(8,18二8,68)相連通,以便形成具有兩個獨立的臂的梁 64),所述梁(54)能夠根據長形孔(51)的厚度沿徑向移動以及根據狹槽(56)的厚度沿切向移動。
7.根據權利要求1的組件(2,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成組的孔(31,33,35,51, 53,55)從圓形開口 (8,18,28,68)的邊緣起在100 μ m和500 μ m之間的寬度上延伸。
8.根據權利要求1的組件0,12,22,62),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形開口(8,18二8,68)的直徑在0. 5mm和2mm之間。
9.一種鐘表,其特征在于,該鐘表包括至少一個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的組件 (2,12,22,62)。
10.一種組裝方法,其中,由第一材料制成的構件(7,17,27,67)沿軸向壓入由無塑性區(qū)的第二材料制成的部件(1,3,61)內,該組裝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形成具有圓形開口 (8,18,28,68)和圍繞所述圓形開口 (8,18,28,68)分布以形成彈性變形機構的穿孔(6,16,26J6' ,26" ,26" ‘ ,46,46',66)的部件(1,3,61);b)將由第三材料制成的并且包括孔03)的連續(xù)圓柱形的中間部件(4,14,24,64)無任何應力地插入所述圓形開口(8,18,觀,68)內;c)使用所述構件經由所述中間部件的孔對所述中間部件(4,14,24,64)進行碾壓和彈性和/或塑性擴展,以便通過使用所述部件(1,3,61)的所述彈性變形機構對所述部件 (1,3,61)的圍繞所述圓形開口(8,18二8,68)的壁施加均勻的徑向應力(B)。
11.根據權利要求10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圓形開口(8,18,觀,68) 的直徑(e4)與中間部件(4,14,24,64)的外截面(e3)之間的差大約是IOym0
12.根據權利要求10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c)中,所述碾壓和擴展操作施加在8 μ m禾口 20 μ m之間的夾緊位移。
13.根據權利要求10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和步驟c)中,中間部件(4, 14,24,64)通過使用肩部(21)保持在圓形開口 (8,18,28,68)內。
14.根據權利要求10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材料是硅基的。
15.根據權利要求10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材料由金屬或金屬合金基形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項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鐘表的輪⑶。
17.根據權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項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鐘表的擒縱叉(1)。
18.根據權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項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鐘表的游絲陽1)。
19.根據權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項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諧振器。
20.根據權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項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是MEMS。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組件(2,12,22),其中,由第一材料制成的構件(7,17,27)通過使用由第三材料制成的中間部件(4,14,24)沿軸向(A)壓入由無塑性區(qū)的第二材料制成的部件(1,3)的圓形開口(8,18,28)內,所述中間部件安裝在所述構件和所述部件之間。根據本發(fā)明,所述中間部件是包括用于接納所述構件的孔(23)的連續(xù)圓柱體,以便所述中間部件沿徑向(B)并以均勻的方式吸收所述構件的至少部分軸向壓入力(A),并且所述部件包括圍繞所述部件的圓形開口分布的穿孔,所述穿孔形成彈性變形機構,用于吸收未被所述中間部件吸收的任何所述徑向力,以便以不對所述部件產生破壞的方式固定所述組件。本發(fā)明尤其涉及鐘表領域。
文檔編號F16C11/12GK102537026SQ20111031225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15日
發(fā)明者A·卡貝薩斯朱林, F·科勒, I·薩利尼, J·賈科, M·佩雷特-亨蒂爾, M·韋拉爾多, T·科尼斯 申請人:Eta瑞士鐘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