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壓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88475閱讀:18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壓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無級變速器的壓帶(push belt),更具體地講,涉及如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中所限定的、用于汽車的壓帶。
背景技術
這種帶在本領域中是眾所周知的,更具體地講,可從本申請人的荷蘭專利申請NL-1022022中以及本申請人的歐洲專利申請EP-A-0329206和EP-A-0626526中得知,其中荷蘭專利申請NL-1022022結合在此引作參考,并且其在本申請的申請日之前并未公開。所述荷蘭專利申請公開了希望實現(xiàn)這樣一種帶設計,其可以避免采用傳統(tǒng)技術中提供的凸塊和缺口(孔)。
例如,通過歐洲專利申請EP-A-0329206可知這種通常提供的、相互匹配的凸塊和缺口,在所述文獻中,凸塊被成形為圓錐形。然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使用圓柱形的凸塊。凸塊和缺口因而被設計成僅僅允許相鄰元件之間沿相對于帶的縱向而橫向定向的任何方向的間隙的受限制的量。凸塊和缺口用于防止元件在進入帶輪時彼此相互偏置,在此稱為元件縱傾,由此,元件繞軸向轉動并且因而主要沿徑向相互滑動。在傳統(tǒng)的元件設計中,這種相鄰元件之間的相互滑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限制,即前位元件的缺口限定后位元件的凸塊。
由于在生產(chǎn)這些橫向元件時所產(chǎn)生的復雜性,所以期望至少省略一部分如文獻NL-1022022中所說明的凸塊。然而,在完全去除所述凸塊和缺口之后,應該設置替代裝置以限制上述沿徑向的相互滑動。在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文獻的帶中,建議設計一種帶有臂部分的元件的上側部分,其中臂部分延伸直至與帶輪的輪盤接觸的想象平面,其中帶傾向于在所述輪盤上運行。實際上,然而,盡管同時出現(xiàn)了順利解決元件縱傾(俯仰)的問題,但是這種帶的操作并非理想的,這是因為在特定情況中,不期望地出現(xiàn)了帶相對于帶輪的滑動。
隨后的分析表明,這種類型的帶的元件有時由帶輪沿斜向拉緊,也就是繞徑向轉動,由此各元件已經(jīng)主要沿軸向相互滑動,這種運動在此定義為元件偏轉(橫擺)。因而,在觀察到帶輪的輪盤之間的帶的軌跡線部分是沿所述帶的縱向彎曲時,各元件然后定向成相對于帶輪所限定的軸向成一角度。明顯的是,在這種偏斜定向中,由帶輪輪盤施加在位于所述彎曲軌跡線中的元件的每側上的夾緊力部分被消耗,并且由此,借助于摩擦力在變速器的帶輪之間可傳遞的轉矩比期望的而言顯著減小。

發(fā)明內容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公知多種措施來使得元件正確進入帶輪,例如通過防止相互縱傾,限制相互轉動或者通過改進進入之前元件的軸向預定位,現(xiàn)在,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并量化在進入帶輪時改進軸向定向的措施,并且在所述帶輪的輪盤之間保持這種定向,由此最大程度地防止所述元件偏轉,并且可高效在各帶輪之間傳遞轉矩,并且盡可能,同時提供更少復雜和容易地生產(chǎn)元件結構。
根據(jù)本發(fā)明,這些目的可通過應用權利要求1的特征而實現(xiàn)。利用這種特征,進入帶輪的帶元件不僅僅通過以下方式而防止了縱傾,即通過用于接觸帶輪的上側元件部分即所述臂部分的存在,或通過沿徑向接合前位元件的缺口的凸塊的存在;也防止了偏轉,至少可達到滿足高效的轉矩傳遞的程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相鄰元件(的凸塊和缺口)之間的軸向間隙的量應該根據(jù)相對于帶輪輪盤結合在帶中的元件的(軸向)寬度和(縱向)厚度而限定。因此,軸向間隙通過兩個相鄰元件中的一個元件僅僅至另一個側的直線軸向位移的最大可能量而被限定,也就是,從對中安放在對應的缺口中的對應的凸塊開始,朝向一側(即,左側或右側)橫向運動所述凸塊直至其接合所述缺口的壁。對于對稱設計的凸塊和缺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定的軸向間隙等于在相鄰元件之間的可能的橫向運動的總量一半。
采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措施,所述元件偏轉受到限制,從而防止元件經(jīng)受不利的偏斜定向,也就是,所述措施使得在任何情況下,夾緊力在所述元件上施加抵消元件偏轉的力矩,優(yōu)選強制所述元件回到主要沿軸向(寬度方向)對正的定向。
理論上,所設置的軸向間隙的量要盡可能地大,理想地等于權利要求1中所限定的上界,然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改型例而言,應該注意的是,在實際中優(yōu)選提供位于理論最大容許軸向間隙與實際應用的軸向間隙之間的安全裕度。根據(jù)本發(fā)明,90至95%之間的因子可在該方面提供適合的裕度。
還應該注意的是,元件不僅根據(jù)凸塊與缺口之間的徑向間隙的量經(jīng)受所述元件縱傾,并且還稍微繞所述帶的縱向轉動。每次這種元件的運動可導致元件相對于帶輪輪盤的更差的對正。通過根據(jù)元件的偏轉運動而確定變速器操作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元件的最差情況的定向,從而解決這個現(xiàn)象。然而,根據(jù)本發(fā)明,根據(jù)元件的寬度和厚度而確定的向最大容許軸向間隙應用80%或更小的因子還可提供這方面適合的結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兩個相鄰元件之間的軸向間隙還應該滿足一個最小值,從而允許在它們之間自由定位的最小量,并且為帶沿軸向提供一些撓曲度。該最小值應該至少允許帶軌跡橫貫在帶輪之間的一部分被定向成相對于徑向成一小角度,從而補償非最佳的帶輪對正,變速器的這方面在歐洲專利申請EP-A-0976949中進行了說明。通常,0.01mm的軸向間隙的最小值是必須的,或者大約為元件厚度的0.005倍。
盡管,如前和以下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措施涉及到事實上所有公知類型的帶元件,但該措施可尤其有利地應用于包含帶有用于接觸帶輪輪盤的臂部分的上側元件部分的上述結構中。優(yōu)選地,凸塊和缺口然后安放在元件的擺動邊緣上或其附近,其中所述擺動邊緣形成了從上側元件部分至縮窄的下側元件部分的過渡部。因為在該元件結構中,凸塊和缺口僅僅需要沿軸向接合—通過提供臂部分而防止了元件縱傾—并因此可有利形成長方形,同時可延伸經(jīng)過元件的全部徑向(高度)。


現(xiàn)在,根據(jù)附圖,通過示例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其中圖1是大體包括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帶的無級變速器的示意圖;圖2示意性示出了本發(fā)明所提出的特征,其中帶的橫向元件沿斜向安放在帶輪的輪盤之間(“元件偏轉”);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設計的橫向元件的側視圖和前視圖;圖4示出了同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橫向元件的可選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與相同或至少可比的技術特征對應。
圖1示出了公知的無級變速器的中心部件,其中所述無級變速器通常應用于家用汽車的傳動系上,位于發(fā)動機與驅動輪之間。變速器包括兩個帶輪1、2,它們分別設有兩個帶輪輪盤(pulleysheave)4、5,在它們之間設置金屬壓帶3,用于從一個帶輪1將轉動運動和伴生的轉矩傳遞至另一個帶輪2。帶輪輪盤4、5大體被成形為圓錐形,并且至少一個帶輪輪盤4以沿承載的對應帶輪軸6、7可軸向移動的方式容納在變速器中。變速器通常還包括致動裝置,其在所述至少一個輪盤4上施加一個軸向定向的夾緊力Fax,其指向對應的另一個帶輪輪盤5,從而帶3被夾緊在它們之間。
帶3包括連續(xù)(無端)拉伸器件31以及多個板狀橫向(transverse element)元件33,它們設置在所述拉伸器件31上,主要沿所述拉伸器件31的橫向定向,并且可沿其縱向運動。各元件33承受夾緊力Fax,從而在主動帶輪1轉動時,輪盤4、5與帶3之間的摩擦力使得元件33從主動帶輪1推拉至從動帶輪2,繞過所述從動帶輪2并返回至主動帶輪1,因而被所述拉伸器件31引導和支承。因而,通過驅動帶輪1處的帶3的接觸部有效半徑R1與從動帶輪2處的帶3的接觸部有效半徑R2之比來確定和限定變速器的傳動比。這種傳動比可在一傳動比范圍中連續(xù)變化,這個范圍大體在大約2.3的最大值與大約0.45的最小值之間,其中所述最大值通常表示低速傳動狀態(tài),而所述最小值通常表示超速傳動狀態(tài)。
圖2示出了帶輪1、2的輪盤4、5之間的帶3的軌跡部分的橫截面的示意俯視圖,其中所述軌跡部分沿徑向向內看過去沿縱向彎曲。為了展示在屬于本發(fā)明的替代性橫向元件結構的研制期間所獲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該圖示出了兩個元件33,它們繞徑向軸線斜置,從而它們被定向成與垂直于帶輪輪盤4和5的、所述元件的理論最佳軸向對正位置成一偏轉角度α。連續(xù)拉伸器件31已經(jīng)從該圖中省去。帶3的各元件33分別設有凸出部分或凸塊39,其接合對應相鄰元件33的凹入部分或缺口40。
實際中已經(jīng)觀察到各元件33的偏斜定向,可選地稱為術語元件偏轉,其有可能是被初始造成的,這是因為在操作期間,帶橫貫各帶輪之間的軌跡部分可相對于徑向指向一微小的角度。然而,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元件33與對應的輪盤4、5之間的摩擦力的差別,可造成或者是這種元件偏轉的主要原因。如圖2所示,為了采取偏斜定向,相鄰元件33必須主要沿軸向相互滑動經(jīng)過距離D,所述距離D可由下式近似D=Tact·tan(α) (1)其中,Tact表示元件33的實際厚度,也就是,在橫向元件33軸向對正時所測得的、沿帶3的縱向的所述元件33的標稱(名義)尺寸。
因為對應的凸塊39和缺口40相互運動經(jīng)過相同的距離D,即凸塊39與缺口40之間的軸向間隙(游隙)DX,所以相鄰元件33決定繞徑向轉動的一個方向的偏轉角度αMAX的最大值。因而αMAX=arctan(DXTact)---(2)]]>因為元件33本質上可從相互軸向對正的位置處開始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所以在各元件33之間的橫向間隙(游隙)的總量達到兩倍所述軸向間隙DX。
同樣,由帶輪輪盤施加在帶3上的夾緊力Fax示于圖2中。該力Fax分布在元件33之上,其中所述元件33位于帶輪輪盤4、5之間的帶3的彎曲軌跡部分中,并且所述力Fax導致了所述元件33的每個帶輪接觸面35上的力分量Fn。從圖中清楚的是,取決于偏轉角度α,作用在元件33的每側上的力分量Fn可在所述元件33上產(chǎn)生力矩。
現(xiàn)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理解,所述元件偏轉受到限制,從而防止元件33造成不利的偏斜定向。根據(jù)本發(fā)明,這種將避免的、不利的定向對應于這樣的位置,在該位置處,作用在對應的元件33的橫向側面35上的力FnL和FnR產(chǎn)生有助于元件偏轉的力矩。參看圖2,其中元件33被示出處于沿順時針轉動的偏斜定向,在偏轉角度α超過臨界角度αCRIT時將出現(xiàn)這種情況,由此,施加于元件33的左側帶輪接觸面35上的力分量FnL在施加于元件33的右側帶輪接觸面35上的力分量FnR之前作用,并且順時針指向的力矩將作用在元件33上。實際上,根據(jù)本發(fā)明,偏轉角度α因而應該被設置成,在帶3操作期間的任何時候,對應的力分量FnL、FnR的所述力矩強迫回到主要沿軸向(寬度方向)對正定向,在該示例中,這將對應于由所述力在所述元件33上所施加的逆時針力矩。正如以上所說明的,所述軸向間隙DX可被用來限制偏轉角度α,從而根據(jù)本發(fā)明可得到以下公式Dx≤Tact·tan(αCRIT) (3)在對應的力分量FnL、FnR推壓元件33回到主要沿軸向(寬度方向)對正定向時,出現(xiàn)偏轉角度的臨界值αCRIT,這對于具有主矩形橫截面的橫向元件33而言,可通過下式來確定
αCRIT=arctan(TeffWact)---(4)]]>在此,Wact代表元件33的實際寬度,也就是,在橫向元件33軸向對正時所測得的、沿帶3的軸向的所述元件33的標稱尺寸,并且Teff是元件33的帶輪接觸面35的有效縱向尺寸,也就是,在橫向元件33軸向對正時,帶輪接觸面35與帶輪輪盤4、5進行接觸的距離。然后,這種有效厚度Teff可等于或小于元件的實際厚度Tact,后一種小于的情況可例如由于以下結果而造成,即在帶輪接觸面35的邊緣處提供徑向延伸的凹部49,從而在相鄰元件33之間形成通道,以便容納潤滑液,或者由于元件的生產(chǎn)加工的手段即精密沖切而形成的。
通過合并公式(3)和(4),通過以下公式可量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措施DX≤Tact·TeffWact---(5)]]>對于通常尺寸(大約1.5至2.0mm的寬度;大約24至30mm的寬度)的橫向元件33而言,這因而導致大約0.11mm的軸向間隙DX的最大量的通常值。
在實際中,經(jīng)常期望的是,實際施加的軸向間隙DX小于借助于公式(4)計算得到的其的最大值的大約80%。因此,不準確度(例如,矩形元件橫截面),近似度(例如,不可變形的元件33和輪盤4、5)以及元件運動的其他模式(例如,縱傾)有利地得到考慮。
圖3示出了作用在通常應用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橫向元件結構中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措施,其中所述橫向元件的結構例如在歐洲專利申請EP-A-0626526中更詳細說明,所述歐洲專利申請結合在此引作參考。圖3示出了沿帶3的縱向所見的元件33,以及其的示意側視圖。在此示出了,拉伸器件31包括兩組徑向嵌套的薄金屬環(huán)32,其中每組薄金屬環(huán)插入元件33的主橫向延伸的環(huán)接收凹部37中,并且被所述凹部37的承載表面19支承。
橫向元件33設有橫向側部或帶輪接觸面35,它們在操作期間,分別夾在主動帶輪1的和從動帶輪2的輪盤4、5之間并且分別與它們摩擦接觸。為了允許元件33在帶3的所述彎曲軌跡部分中繞兩個相鄰元件33之間的大體軸向定向的接觸線相互擺動,所述元件33在它們的相應的前側主面38上設有所謂的擺動邊緣42,從而在所述前側主面38的兩個區(qū)段之間限定了軸向定向的、鋒利或略帶圓角的邊緣,而所述兩個區(qū)段相互定向成一個小的概念性(notional)角度。從擺動邊緣42向下,元件33縮窄,也就是,所述元件的該徑向向內所安放側部設有沿所述帶3的縱向的尺寸,該尺寸小于所述元件33的、位于所述擺動邊緣42之上的基本恒定的標稱厚度Tact。各元件33還設有從其前側主面38凸出的凸塊39,以便與設置在元件33的后側主面41中的、以虛線表示的缺口40相互作用,從而相互對正和/或定位兩個相鄰的橫向元件33。附圖標記“DX”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設定的元件之間的軸向間隙DX。
由此,可以看出,公知的元件結構出于各種不同的原因設有沿徑向元件間隙(游隙)DR的設定量,這些原因包括限制上述元件33繞軸向轉動,可選表示為元件縱傾。因為經(jīng)常使用圓柱形凸塊39和缺口40,并且通過設定的徑向間隙DR的措施,或多或少也自動地包括了相同量的軸向間隙DX。然而,這種根據(jù)元件縱傾而設定的間隙DR被發(fā)現(xiàn)是大于本發(fā)明所規(guī)定的。而且,根據(jù)多個尤其涉及相鄰元件33之間的軸向間隙DX的特征的現(xiàn)有技術的文獻,例如歐洲專利申請EP-A-0588416和EP-A-0976949公開說明了設定的軸向間隙DX是根本不必要的。
盡管如此,本發(fā)明尤其涉及到如圖4所示的新穎的橫向元件結構,該結構在荷蘭專利申請NL-1022022中更詳細地進行了說明。橫向元件如沿帶3的縱向以及沿帶3的示意側向所見被示出。在該結構中,環(huán)接收凹部37的上側邊界16形成了元件33的上側部分46的徑向向內朝向的表面,并且與傳統(tǒng)的元件結構相比,所述環(huán)接收凹部37的上側邊界16沿軸向延伸以形成臂部分47,它們被設計成并傾向于除了從環(huán)接收凹部37徑向向內定位的所述帶輪接觸表面35之外,通過所述臂部分47的對應的主要沿軸向定向的端部面48接觸帶輪的輪盤4、5。通過提供這些臂部分47,元件縱傾如所期望有利地被防止,然而,在實際中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很大程度的元件偏轉。
因此,目前認為有利的是提供鎖合裝置50、51,以便限制相鄰元件33之間的相對軸向運動,同樣這也結合在該新穎的元件結構中。然而,對于這種專用的元件結構而言,這些裝置50、51不必限制各元件33之間的相對徑向運動,從而所述這些裝置50、51可被成形為不同于傳統(tǒng)的凸塊39和缺口40,更具體地講,所述這些裝置50、51可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設置在元件33的相應的主面38、41上。
在如圖4所示的元件的實施例中,鎖合裝置50、51有利地設有凸出部分50,其具有主要為直的邊緣,并且對中安放在所述元件的前側主面38上,并位于與所述擺動元件42對應的徑向高度上,同時沿徑向向外(向上)延伸以超過用于支承拉伸器件31的承載表面19的徑向高度。在后側主面上設有對應形狀的凹入部分51,然而這種設置使得,至少沿兩個橫向方向,也就是從中央位置至左側并且至右側,設定的軸向間隙DX分別出現(xiàn)在這種凸出部分50的和凹入部分51的側向平面52、53之間。這些側向平面52、53空間地大致沿徑向和縱向定向,而軸向間隙DX沿橫向限定在它們之間。在這種方式中,相鄰元件33之間的相互運動僅僅沿軸向受到限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種具有直的邊緣的鎖合裝置50、51可以相對容易地生產(chǎn),尤其是在從板材沖切元件33時。
由于鎖合裝置50、51僅僅需要限制相對的軸向運動,所以它們可沿元件33的可選由高度表示的整個尺寸的徑向延伸,從而形成對中位于主面38、41上的脊部和凹槽。然而,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凸出部分50設有向后斜面的前側表面部分55,其優(yōu)選大致從承載表面19的徑向高度處開始并且徑向向外延伸,從而凸出部分50沿徑向向外逐漸減少凸出,并且最終優(yōu)選大致在所述環(huán)接收凹部37的上側邊界16的徑向高度處與所述元件33的前側主面38結合。沿徑向向內的方向,凸出部分50端接于元件33的臺階44,其中所述臺階44實質上是公知的,并且其沿軸向延伸經(jīng)過整個元件寬度,因而限定了元件厚度的過渡。
因為鎖合裝置50、51由此這樣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擺動邊緣42的徑向高度處,所以凸出部分50的凸出量可保持成最小,這種特征結合生產(chǎn)橫向元件33的優(yōu)選沖切處理是非常有利的。一般而言,與上述的主圓柱形凸塊39和缺口40相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鎖合裝置50、51允許有利更加容易地完成元件的生產(chǎn)過程。
權利要求
1.一種壓帶(3),其尤其應用于無級變速器中,所述帶(3)部分地夾在所述變速器的帶輪(1、2)的輪盤(4、5)之間,所述壓帶包括連續(xù)的拉伸器件(31),以及多個板狀橫向元件(33),它們設置在所述拉伸器件(31)上,主要沿所述拉伸器件(31)的橫向定向,并且可沿其縱向運動;所述元件(33)分別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容納連續(xù)拉伸器件(31)的凹部(37),設于所述元件(33)的每個橫向側上并且位于所述凹部(37)徑向內側的帶輪接觸面(35),以及鎖合裝置(39,40;50,51),其用于限制兩個相鄰元件(33)之間沿橫向或沿軸向的相對運動,也就是軸向間隙DX,因而至少在所述元件(33)被夾在帶輪(1、2)的輪盤(4、5)之間時,限制所述元件(33)繞所述帶(3)的徑向的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33)的所述轉動被以下述方式限制,即在所述變速器中的帶(3)的操作期間,由分別作用在所述元件(33)的對應的帶輪接觸面(35)上的兩個軸向定向的力分量(FnR,F(xiàn)nL)在所述元件(33)上產(chǎn)生的力矩不支持所述轉動,并且優(yōu)選通過推壓所述元件向相反方向轉動而抵消這種轉動。
2.一種壓帶,其尤其應用于汽車的無級變速器中,更具體地講,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壓帶;所述壓帶包括連續(xù)的拉伸器件(31),以及多個板狀橫向元件(33),它們設置在所述拉伸器件(31)上,主要沿所述拉伸器件(31)的橫向定向,并且可沿其縱向運動;所述元件(33)分別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容納連續(xù)拉伸器件(31)的凹部(37),設于所述元件(33)的每個橫向側上并且位于所述凹部(37)徑向內側的帶輪接觸面(35),從所述元件(33)的前側主面(38)凸出的凸塊,以及設置在所述元件(33)的后側主面(41)中的缺口(40);由此,一個元件(33)的凸塊(39)接合相鄰元件(33)的缺口(40),從而所述一個元件(33)相對于所述相鄰元件(33)的沿橫向或沿軸向的運動限制在一設定的距離,也就是軸向間隙DX;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向間隙DX等于或者小于所述元件沿縱向的尺寸即元件厚度Tact的平方除以所述元件沿軸向的尺寸即元件寬度Wact。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向間隙DX大于0.005倍的所述元件厚度Tact。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橫向元件(33)被軸向對正時,它們的帶輪接觸面(35)可在沿縱向的一段距離上與所述變速器的帶輪(1、2)的輪盤(4、5)進行接觸,所述這段距離即為有效的元件厚度Teff,由此所述軸向間隙DX小于Tact·TeffWact]]>
5.一種壓帶(3),其尤其應用于汽車的無級變速器中,更具體地講,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壓帶;所述壓帶包括連續(xù)拉伸器件(31),以及多個板狀橫向元件(33),它們設置在所述拉伸器件(31)上,主要沿所述拉伸器件(31)的橫向定向,并且可沿其縱向運動;所述元件(33)分別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容納連續(xù)拉伸器件(31)的凹部(37),設于所述元件(33)的每個橫向側上并且位于所述凹部(37)徑向內側的帶輪接觸面(35),設于所述元件(33)的每個橫向側上并且位于所述凹部(37)徑向外側的臂部分(47),其包含主要沿軸向定向的端面(48),其中所述端面(48)定向成大致與對應的帶輪接觸面(35)共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設有鎖合裝置(50、51),其包含從所述元件(33)的前側主面(38)凸出的凸出部分(50),以及設置在所述元件(33)的后側主面(41)中的凹入部分(51);由此,一個元件(33)的凸出部分(50)接合相鄰元件(33)的凹入部分(51),由此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述一個元件(33)相對于所述相鄰元件(33)的沿橫向或沿軸向的運動被限制在一設定的距離,也就是軸向間隙DX。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50)和所述凹入部分(51)分別設有側向平面(52、53),它們大致沿所述帶(3)的徑向和縱向定向。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50)主要被成形為矩形,并且對中安放在所述元件(33)的前側主面(38)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5、6或7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50)至少延伸至與所述元件(33)的擺動邊緣(42)的徑向高度對應的徑向高度,同時在所述前側主面(38)的兩個區(qū)段之間限定了一個軸向定向的、鋒利或略帶圓角的邊緣,而所述兩個區(qū)段相互定向成一個小的概念性角度,相鄰元件(33)可沿該邊緣(42)相互傾斜。
9.根據(jù)權利要求5至8任一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50)包括向后斜面的前側表面部分(55),其徑向向外延伸,從而凸出部分(50)沿徑向向外方向逐漸減少凸出,并且最終與所述元件(33)的前側主面(38)結合。
10.根據(jù)權利要求5至9任一所述的壓帶(3),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向間隙DX小于所述元件沿縱向的尺寸即元件厚度Tact的平方除以所述元件沿軸向的尺寸即元件寬度Wact。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無級變速器的壓帶(3),其中所述壓帶(3)部分夾在變速器的帶輪(1、2)的輪盤(4、5)之間,所述壓帶包括連續(xù)的拉伸器件(31),以及多個板狀橫向元件(33),它們設置在所述拉伸器件(31)上,主要沿所述拉伸器件(31)的橫向定向,并且可沿其縱向運動;所述元件(33)分別包括鎖合裝置(39,40;50,51),其用于限制兩個相鄰元件(33)之間沿橫向或沿軸向的相對運動,也就是軸向間隙D
文檔編號F16G5/16GK1867790SQ200480029935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13日
發(fā)明者科內利斯·約翰內斯·馬里亞·范德梅爾, 羅伯特·阿諾爾德斯·安德烈亞斯·穆特塞爾斯, 盧卡斯·亨德里克斯·羅伯圖斯·馬里亞·普林森 申請人: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