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扇及其扇框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風扇及其扇框,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有效增加出風面積的風扇及其扇框。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品朝向高性能、高頻率、高速度與輕薄化的迅速發(fā)展,造成電子產品的發(fā)熱溫度也越來越高,因而容易產生不穩(wěn)定現(xiàn)象,影響產品可靠度,是以如何解決散熱問題成為目前電子產品發(fā)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風扇為一種現(xiàn)有的散熱裝置,通過氣流強制散熱,使電子產品維持于正常的操作溫度。請參照圖I所示,該風扇10是由一扇框11、一葉輪12以及一馬達(未繪示)所組成。葉輪12及馬達容置于扇框11中,且馬達與葉輪12連接并驅動其轉動,從而帶動葉輪12的多個葉片121旋轉以產生氣流。其中,扇框11包括一框體111、一馬達底座112與多個肋條113,馬達底座112設置于框體111的中央處并用以承載馬達,而通過該各肋條113連接馬達底座112與框體111?;蛘?,如圖2所示的另一種現(xiàn)有風扇20,其扇框21則利用靜葉214來連接馬達底座212與框體211。然而,不論是圖I或是圖2,其風扇10、20的出風區(qū)域A均限制于馬達底座112、212與框體111、211之間的區(qū)域,使得一旦將風扇10、20直接應用于一發(fā)熱的電子元件時,位于風扇10、20正下方處的電子元件會容易產生局部區(qū)域的熱無法散逸的現(xiàn)象,亦即,位于馬達底座112、212下方處的部分電子元件因受到馬達底座112的阻擋,故不會有氣流經過,使得此處的熱造成蓄積的現(xiàn)象。更甚者,造成整個電子元件的損壞。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種增加出風區(qū)域的面積并有效改善電子元件的部分區(qū)域熱蓄積的現(xiàn)象,實為重要課題之一。
發(fā)明內容
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增加出風區(qū)域的面積且有效降低電子元件的部分區(qū)域熱蓄積現(xiàn)象發(fā)生的風扇及其扇框,并有效提高風量與風壓,提高散熱效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依據本發(fā)明的一種扇框,其包括一框體、一馬達底座以及多個支撐元件。其中,框體具有一出風口 ;設置于框體的中央處,且馬達底座于鄰近該出風口處具有一導流區(qū);該各支撐元件為呈翼形的靜葉,連接于框體與馬達底座之間,以供支撐和導流之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依據本發(fā)明的一種風扇,包括一葉輪、一馬達以及一扇框。其中,馬達連接并驅動葉輪轉動;扇框容置葉輪及馬達,扇框包括一框體、一馬達底座及多個支撐元件,框體具有一出風口,馬達底座設置于框體的中央處,且馬達底座于鄰近該出風口處具有一導流區(qū),馬達套設設置于馬達底座上,該各支撐元件為呈翼形的靜葉,連接于框體與馬達底座之間,以供支撐和導流之用。承上所述,因依據本發(fā)明的一種風扇及其扇框,其在馬達底座的外周緣且鄰近框體的出風口處具有一導流區(qū),舉例來說導流區(qū)通過內縮馬達底座的底部外周緣而形成,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有效增加了出風區(qū)域的面積,并通過導流區(qū)導引氣流吹向現(xiàn)有被馬達底座阻擋的部分電子元件區(qū)域。另外,本發(fā)明使馬達底座與框體之間的區(qū)域面積沿著氣流的方向逐漸增大,更有效地提高了風量與風壓,進而提高散熱效能。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I為一種現(xiàn)有的風扇及其扇框的示意圖; 圖2為圖I的風扇扇框的剖視圖;圖3與圖4為依據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風扇及其扇框的不意圖;圖5為依據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具有導流區(qū)的風扇與現(xiàn)有未具有導流區(qū)的風扇的風壓對風量的量測實驗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20、3 :風扇11、21、33 :扇框111、211、331 :框體112、212、332 :馬達底座113:肋條12、31 :葉輪121、312:葉片214 :靜葉311 :輪轂32 :馬達321 :轉子結構322 :定子結構3311:出風口3321 :第一連接部3322 :第二連接部3323 :底部333 :支撐元件3331 :第一部分3332 :第二部分k.k丨:出風區(qū)域G:導流區(qū)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據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風扇及其扇框,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請參照圖3與圖4所示,依據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風扇3包括一葉輪31、一馬達32以及一扇框33。在本實施例中雖以風扇3為一軸流式風扇為例加以說明,但此僅為舉例性并不限于此。葉輪31具有一輪轂311及多個葉片312,該些葉片312環(huán)設于輪轂311的外周緣。馬達32容置于輪轂311內,以連接并驅動葉輪31轉動。在本實施例中,馬達32具有一轉子結構321及一定子結構322,其中轉子結構321連接于輪轂311,定子結構322與轉子結構321對應設置,通過輸入電流彼此作用后而帶動輪轂311轉動以產生氣流。
扇框33容置葉輪31及馬達32,扇框33包括一框體331、一馬達底座332及多個支撐元件333。其中,框體331具有一出風口 3311,馬達底座332設置于框體331的中央處,且馬達底座332上可承載馬達32,而該各支撐元件333連接于框體331與馬達底座332之間。其中,支撐元件333為靜葉或肋條,且其可呈翼形、平板狀或其它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形狀,除支撐作用外,并可以結構變化來達到不同的導流效果。鄰近出風口 3311處,馬達底座332的底部3323具有一導流區(qū)G,詳細來說,馬達底座332包括一第一連接部3321及一第二連接部3322,第一連接部3321連接于第二連接部3322,導流區(qū)G由馬達底座332的底部3323的外周緣內縮而形成,即第二連接部3322的截面積較第一連接部3321的截面積小,所以可達到擴大出風面積(即出風口 3311的出風區(qū)域A')的效果。另外,為達較佳的導流效果,第一連接部3321或第二連接部3322可更具有一導圓角,特別是在馬達底座332與支撐元件333的交接面上導以適當?shù)膱A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3321與第二連接部3322為一體成型制成,當然此僅為舉例性,第一連接部3321與第二連接部3322也可分別為不同的對象連接并形成導流區(qū)G。支撐元件333的一端連接于框體331,其另一端則連接于馬達底座332的第一連接 部3321 (圖未顯示);另外,支撐元件333的另一端也可延設至馬達底座332的第二連接部3322 (如圖4所示),詳細來說,支撐元件333具有一第一部分3331及一第二部分3332,第一部分3331連接于框體331與馬達底座332的第一連接部3321之間,第二部分3332則連接于馬達底座332的第一連接部3321與第二連接部3322之間;舉例來說,支撐元件333的第二部分3332的長度范圍為第一部分3331的長度的O. 2至O. 8倍之間,而第二部分3332的高度可約為第一部分3331的高度的O. 5倍。請參照圖5所示,將本實施例的風扇3與未具有導流區(qū)的風扇分別應用于一高積集度系統(tǒng)環(huán)境下,進行系統(tǒng)的風量與風壓測試比較即明顯可知,操作區(qū)段在相同風量時本發(fā)明較現(xiàn)有提高風壓,在相同風壓時本發(fā)明較現(xiàn)有提高風量,故依據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風扇3有效提聞風量與風壓,進而提聞散熱效能。另外,依據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扇框33包括一框體331、一馬達底座332以及多個支撐元件333。本實施例的扇框33應用于一軸流式風扇,通過鄰近于馬達底座332的底部3323的導流區(qū)G的結構設置,增加氣流的出風面積,進而提高風量與風壓。由于本實施例扇框33的構件結構與功能特征皆如前實施例的相同元件所述,故不在此贅述。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風扇及其扇框是在馬達底座的外周緣且鄰近框體的出風口處具有一導流區(qū),舉例來說,導流區(qū)通過內縮馬達底座的底部外周緣而形成,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有效增加了出風區(qū)域的面積,并通過導流區(qū)導引氣流吹向現(xiàn)有被馬達底座阻擋的部分電子元件區(qū)域,可避免現(xiàn)有熱蓄積的現(xiàn)象。并可降低整個電子元件損壞的風險。另外,本發(fā)明設計使馬達底座與框體之間的區(qū)域面積沿著氣流的方向逐漸增大,更有效提聞了風量與風壓,進而提聞散熱效能。雖然結合以上一較佳實施例揭露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附上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扇框,包括 ー框體,具有一出風ロ ; 一馬達底座,設置于該框體的中央處,且該馬達底座于鄰近該出風ロ處具有一導流區(qū);以及 多個支撐元件,為呈翼形的靜葉,連接于該框體與該馬達底座之間,以供支撐和導流之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扇框,其中該馬達底座具有一底部,且該底部的外周緣內縮而形成該導流區(qū)。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扇框,其中該馬達底座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連接于該第二連接部,該第二連接部的截面積較該第一連接部的截面積小。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扇框,其中該第一連接部或該第二連接部更具有ー導圓角。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扇框,其中該各支撐元件的一端連接于該框體,該各支撐元件的另一端連接于該第一連接部,或者,該各支撐元件的一端連接于該框體,該各支撐元件的另一端同時連接于該第一連接部及該第二連接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扇框,其中該支撐元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連接該框體及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二部分連接該第一連接部及該第二連接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扇框,其中該第二部分的長度范圍為該第一部分的長度的0.2至0.8倍之間。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扇框,其中該第二部分的高度約為該第一部分的高度的0.5倍。
9.ー種風扇,包括 一葉輪; ー馬達,連接并驅動該葉輪轉動;以及 一扇框,容置該葉輪及該馬達,該扇框包括ー框體、一馬達底座及多個支撐元件,該框體具有ー出風ロ,該馬達底座設置于該框體的中央處,且其于鄰近該出風ロ處具有ー導流區(qū),該馬達套設設置于該馬達底座上,該各支撐元件為呈翼形的靜葉,連接于該框體與該馬達底座之間,以供支撐和導流之用。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風扇,其中該馬達底座具有一底部,且該底部的外周緣內縮而形成該導流區(qū)。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風扇,其中該馬達底座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二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連接于該第二連接部,該第二連接部的截面積較該第一連接部的截面積小。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風扇,其中該第一連接部或該第二連接部更具有ー導圓角。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風扇,其中該各支撐元件的一端連接于該框體,該各支撐元件的另一端連接于該第一連接部,或者,該各支撐元件的一端連接于該框體,該各支撐元件的另一端同時連接于該第一連接部及該第二連接部。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風扇,其中該支撐元件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連接該框體及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二部分連接該第一連接部及該第二連接部。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風扇,其中該第二部分的長度范圍為該第一部分的長度的0.2至0.8倍之間。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風扇,其中該第二部分的高度約為該第一部分的高度的0.5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扇框,包括一框體、一馬達底座以及多個支撐元件。其中,框體具有一出風口,馬達底座設置于框體的中央處,且馬達底座于鄰近出風口具有一導流區(qū);該各支撐元件連接于框體與馬達底座之間,以供支撐和導流之用。
文檔編號F04D25/08GK102817874SQ20121032490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李昆明, 郭怡貞, 林瑋義, 顏承偉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