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級聯(lián)泵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36906閱讀:16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級聯(lián)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采用與泵室連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從泵殼體的側面彼此平行突出的結構的級聯(lián)泵裝置。
背景技術
被稱為渦流泵或級聯(lián)泵的液體加壓輸送用的級聯(lián)泵裝置記載于專利文獻I中。上述文獻的級聯(lián)泵裝置包括泵室、葉輪、通過對驅動線圈進行勵磁來驅動葉輪旋轉的磁驅動機構及裝設它們的泵殼體。泵殼體呈扁平的圓柱形狀,與泵室連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從泵殼體的側面彼此平行地突出。在上述文獻中,磁驅動機構是電動機,用于朝電動機的驅動線圈供給勵磁電流的電纜從泵殼體的配置有電動機的下端面被朝半徑方向外側引出。在上述文獻中,電纜的引出位置位于與吸入管及排出管的形成位置相反的一側,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和電纜的引出方向為相反方向。 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特開2004 - 176659號公報在此,當將專利文獻I的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必須在隔著泵殼體的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并在一側的相反一側即另一側設置用于拉繞從泵殼體引出的配線的空間。因此,存在級聯(lián)泵裝置的安裝空間增大這樣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使安裝空間變得緊湊的級聯(lián)泵
>J-U ρ α裝直。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級聯(lián)泵裝置的特征是,包括圓環(huán)狀的泵室;圓環(huán)狀的葉輪,該葉輪同軸配置于上述泵室內(nèi);磁驅動機構,該磁驅動機構通過對驅動線圈進行勵磁來使上述葉輪旋轉;以及泵殼體,該泵殼體收納上述泵室、上述葉輪及上述磁驅動機構,上述泵殼體包括位于軸線方向上的兩端的兩個端面和上述兩個端面之間的中間部,在上述中間部上設有與上述泵室連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和用于將向上述驅動線圈供給勵磁電流的配線朝外部取出的配線取出部,上述吸入管及上述排出管沿著與上述軸線正交的平面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突出,上述配線取出部具有對上述配線朝外部引出的配線引出方向進行限定的配線引出導向部,上述配線引出方向和上述吸入管及上述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繞上述軸線不足90°。根據(jù)本發(fā)明,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和配線取出部設于兩個端面之間,這兩個端面位于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兩端,并且從配線取出部朝外部取出的配線的配線取出方向被限定為從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繞軸線轉過不足90°的角度方向。因此,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只要在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泵殼體的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和拉繞從泵殼體引出的引線的空間即可。即,無需在泵殼體的另一側設置拉繞引線的空間,因此,能相應地抑制安裝空間。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配線取出部設于兩個端面之間的中間部,這兩個端面位于泵殼體在軸線方向上的兩端,因此,能在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內(nèi)取出配線。因此,也無需將拉繞引線的空間設于在軸線方向上與泵殼體相鄰的位置,因而能相應地抑制安裝空間。
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吸入管、上述排出管及上述配線取出部繞上述軸線按上述吸入管、上述排出管、上述配線取出部的順序設置,或者繞上述軸線按上述排出管、上述吸入管、上述配線取出部的順序設置。若采用上述結構,則在包括圓環(huán)狀的葉輪和泵室的級聯(lián)泵裝置中,能將從吸入管到排出管為止的繞軸線的角度設定得較大,因此,可提高對液體進行加壓輸送的壓力。因此,即便設置朝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拉繞引線的配線取出部,也能抑制泵殼體的大型化。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中間部包括從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構成上述泵殼體的輪廓的外周面,上述配線取出部設于比構成上述輪廓的外周面更靠內(nèi)側的位置。即,配線取出部設于比從軸線方向觀察時的泵殼體的輪廓更靠內(nèi)側的位置。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當拉繞從配線取出部取出的配線時,能減小泵殼體的輪廓附近的拉繞空間,因此,當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時,能抑制外部設備與配線的干涉。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中間部包括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繞上述軸線相鄰配置,且從上述軸線方向觀察時構成上述泵殼體的一部分輪廓;以及第一外角,該第一外角形成于上述第一側面與上述第二側面之間,上述磁驅動機構構成于比上述泵室更靠徑向內(nèi)側的位置,上述吸入管及上述排出管從上述第一側面突出,上述配線取出部設于上述第一外角的內(nèi)側。在泵殼體包括外角的情況下,在圓環(huán)狀的泵室與外角之間形成有死角。因此,若利用這種死角設置配線取出部,則泵殼體不會大型化。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第一外角上通過對該第一外角的前端進行切剖而形成有傾斜面,該傾斜面與上述第一側面及上述第二側面交叉地在軸線方向上延伸。若采用上述結構,則能將從配線取出部取出的配線沿著傾斜面在軸線方向上取出。另外,能使沿著傾斜面引出的配線位于從軸線方向觀察泵殼體時由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構成的外角的輪廓的內(nèi)側。在該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上述中間部包括配線方向限制部,該配線方向限制部對從上述配線取出部朝上述泵殼體外取出之后沿著上述傾斜面引出的上述配線的方向進行限制,上述配線方向限制部位于通過使上述第一側面和上述第二側面彼此延長并交叉而構成的外角的輪廓的內(nèi)側。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當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時,能防止通過傾斜面及配線方向限制部拉繞的配線與外部設備干涉。另外,在該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上述配線方向限制部在上述傾斜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沿著傾斜面在與上述軸線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當利用配線方向限制部,使沿著傾斜面引出并通過配線方向限制部拉繞的配線從與配線方向限制部接觸的部分朝遠離泵殼體的方向彎曲時,能使配線在不超出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的位置、即在位于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兩端的兩個端面之間的位置彎曲來進行拉繞。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泵殼體呈四棱柱形狀。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中,角部分在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之間是死角。因此,若利用這種死角設置配線取出部,則泵殼體不會大型化。在該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第一外角上通過對該外角的前端進行切剖而形成有傾斜面,該傾斜面與上述第一側面及上述第二側面交叉地在軸線方向上延伸,上述中間部包括配線方向限制部,該配線方向限制部對從上述配線取出部朝上述泵殼體外取出之后沿著上述傾斜面引出的上述配線的方向進行限制,上述配線方向限制部是鉤,在該鉤與上述傾斜面之間具有卡定上述配線的間隙,上述配線方向限制部位于通過使上述第一側面和上述第二側面彼此延長并交叉而構成的外角的輪廓的內(nèi)側。若采用上述結構,則能利用鉤使配線在不超出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的位置、即在位于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兩端的兩個端面之間的位置彎曲來朝遠離泵殼體的方向進行拉繞。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泵殼體中,在上述第一側面與第三側面之間的第二外角的內(nèi)側及位于上述第二外角的對角位置的第三外角的內(nèi)側分別形成有用于將該 泵殼體安裝于外部設備的安裝孔,其中,上述第三側面繞上述軸線在上述第一側面的與上述第二側面相反的一側與上述第一側面相鄰。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由于各安裝孔是利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中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之間成為死角的外角而設置的,因此,即便在設有安裝孔的情況下,泵殼體也不會大型化。另外,在本發(fā)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泵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上述泵室是通過在與上述軸線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疊的方式將上述第一殼體和上述第二殼體層疊而被劃分的,在上述泵殼體上設有使用螺釘將上述第一殼體和上述第二殼體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一固定部在上述吸入管與上述排出管之間從上述第一側面突出。由于平行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之間是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成為死角的空間,因此,若使第一固定部在上述位置突出,則當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時,第一固定部不與外部設備干涉。在該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在上述泵殼體上設有使用螺釘將上述第一殼體和上述第二殼體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形成在上述第三外角的內(nèi)側,上述第三固定部形成在位于上述第一外角的對角位置的上述第四外角的內(nèi)側。若采用上述結構,則由于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是利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中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之間成為死角的外角而設置的,因此,即便在設有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的情況下,泵殼體也不會大型化。在該情況下,較為理想的是,上述泵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上述泵室是通過在與上述軸線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疊的方式將上述第一殼體和上述第二殼體層疊而被劃分的,在上述第一殼體與上述第二殼體之間與上述泵室同軸地配置有用于防止流體從上述泵室漏出的O形環(huán),在上述泵殼體中,在位于上述第一外角的對角位置的第四外角的內(nèi)側構成有止轉機構,當將上述第一殼體和上述第二殼體層疊來劃分形成上述泵室時,該止轉機構防止上述第一殼體和上述第二殼體繞上述軸線相對旋轉。雖然O形環(huán)在加壓狀態(tài)下沿周向扭曲時產(chǎn)生損傷的可能性較高,但根據(jù)本發(fā)明,可利用止轉機構防止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繞軸線相對旋轉。因此,能防止或降低O形環(huán)在劃分形成泵室時產(chǎn)生損傷。此處,由于止轉機構是利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中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之間成為死角的角部分而設置的,因此,即便在設有止轉機構的情況下,泵殼體也不會大型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只要在泵殼體的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和拉繞從泵殼體引出的配線的空間即可,因此,無需在泵殼體的另一側設置拉繞配線的空間,能相應地抑制安裝空間。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配線取出部設于兩個端面之間的中間部,這兩個端面位于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兩端,因此,能在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內(nèi)取出配線。因此,也無需將拉繞引線的空間設于在軸線方向上與泵殼體相鄰的位置,因而能相應地抑制安裝空間。


圖I是應用本發(fā)明的級聯(lián)泵裝置的立體圖及主視圖。圖2是應用本發(fā)明的級聯(lián)泵裝置的剖視圖。圖3是應用本發(fā)明的級聯(lián)泵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轉子及定子的立體圖。圖5是下殼體的立體圖。圖6是上殼體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上殼體和下殼體的層疊開始時間點的級聯(lián)泵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8是引線(配線)的拉繞例的說明圖。圖9是使用固定構件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的例子的說明圖。(符號說明)I 級聯(lián)泵裝置2 泵殼體2a上表面(泵殼體2的軸線方向上的上側端面)2b下表面(泵殼體2的軸線方向上的下側端面)2c前表面(第一側面)2d側面(第二側面)2e側面(第三側面)2f側面(第四側面)2g角部分(第一外角的內(nèi)側)2h角部分(第二外角的內(nèi)側)2i角部分(第三外角的內(nèi)側)2j角部分(第四外角的內(nèi)側)2k傾斜面2z中間部(泵殼體2的上表面2a與下表面2b之間的部位)3 吸入管3a 吸入口4 排出管4a 排出口6 配線取出部6a 配線引出導向部7 連接器
8鉤(配線方向限制部)9安裝孔11下殼體12上殼體13止轉機構16澆注劑20隔室21葉輪
22磁體23轉子24支軸25泵室26O 形環(huán)27線圈28定子鐵心29定子30基板31液體流路31a下側流體流路31b上側流體流路33配線取出口34配線載置部35固定構件38嵌合槽39一對嵌合槽38之間的頸縮部分43 墊圈44 軛部45 凹部46 凹部47 凹部48 葉片51 凸極53 凹部60 支軸固定用凹部61 底板部62 側壁部62a 側壁部62的平坦的上端面62c 側壁部62的前表面62g 下殼體11的前左側的角部分
62h前右側的角部分62i后左側的角部分62 j后右側的角部分63圓形凹部64環(huán)狀凹部65內(nèi)側環(huán)狀突出面66外側環(huán)狀突出面67環(huán)狀的端面部分
68環(huán)狀臺階部68a環(huán)狀端面68b圓形內(nèi)周面69止轉用凹部69a止轉用凹部69的底面70第一通孔74凹部75凹部80有底筒狀的中央突出部80a突出部分81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2底部81中央的支軸固定用凹部83定子收納室84上殼體12的中央突出部80的筒狀部85定子固定用突部86框狀的外周壁87上部空間89與中央突出部80同軸構成的圓筒部91環(huán)狀突出部93a伸出部93的平坦的下端面93b前左側的角部分93g存在缺口的角部分93 后左側的角部分93 j后右側的角部分94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環(huán)狀下端面94a與泵室25的內(nèi)側相鄰的環(huán)狀的端面部分95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圓形外周面96徑向突出部96a朝向下殼體11 一側的環(huán)狀端面96b從環(huán)狀端面96a的外周緣朝上方延伸并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的圓形外周面97止轉用突起
97a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面98(2)第二螺紋孔98(3)第三螺紋孔100軟管101固定構件IOla矩形的安裝板部IOlb矩形的固定板部200外部設備
L軸線(泵室的中心軸線)Dl引出方向(配線引出方向)Gl與圓盤部40之間的微小間隙G2與圓盤部40之間的微小間隙G3前端面97a與止轉用凹部59的底面69a之間的間隙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級聯(lián)泵裝置進行說明。在以下說明中,為了便于說明,將圖的上下作為級聯(lián)泵裝置的上下。另外,將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一側設為級聯(lián)泵裝置的前側(前方),將其相反側設為后側(后方),并將吸入管及排出管的排列方向設為裝置寬度方向來進行說明。(整體結構)圖1(a)是從前方的斜上方觀察使用本發(fā)明的級聯(lián)泵裝置的立體圖,圖1(b)是從后方的斜上方觀察級聯(lián)泵裝置的立體圖,圖1(c)是級聯(lián)泵裝置的主視圖。本實施方式的級聯(lián)(渦流)泵裝置I對制冷劑等液體進行加壓輸送。級聯(lián)泵裝置I具有整體呈扁平的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2。泵殼體2是樹脂制的,其由PPS(聚苯硫醚)等構成。泵殼體2包括位于軸線L方向上的上端的上表面(端面)2a ;位于軸線L方向上的下端的下表面(端面)2b;以及上表面2a與下表面2b之間的中間部2z。中間部2z包括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前側側面即前表面(第一側面)2c、裝置寬度方向上的左側側面(第二側面)2d、裝置寬度方向上的右側側面(第三側面)2e及后側側面(第四側面)2f,以作為從軸線L方向觀察時構成泵殼體2的輪廓的外周面。前表面2c與左側側面2d之間、前表面2c與右側側面2e之間、左側側面2d與后側側面2f之間、右側側面2e與后側側面2f之間的角部分2g、2h、2i、2j分別是朝外側突出的角即外角(日文出角)。從軸線L方向觀察到的泵殼體2的輪廓限定了泵殼體2的與軸線L正交的裝置寬度方向和長度方向。吸入管3及排出管4從泵殼體2的前表面2c朝前方平行地突出。泵殼體2的前表面2c與側面2d之間的前左側的角部分(第一外角的內(nèi)側)2g上設有用于從泵殼體2的內(nèi)側取出引線(配線)5的配線取出部6,上述側面2d以軸線L為中心從上表面2a —側觀察在順時針方向上與前表面2c相鄰。引線5通過配線取出部6從級聯(lián)泵裝置I的軸線L方向(高度方向)上的中途位置被朝斜前方引出。引線5延伸得比吸入管3及排出管4長,在其前端安裝有連接器7。此處,如圖1(c)所示,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設于上表面2a與下表面2b之間的中間部2z,該上表面2a和下表面2b位于泵殼體2的軸線L方向上的兩端。換言之,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設于泵殼體2的高度內(nèi)位置。另外,當從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觀察泵殼體2時,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設于能目視的位置。在設有配線取出部6的泵殼體2的前左側的角部分2g通過對該角部分2g的前端進行斜向切剖而設有傾斜面2k,該傾斜面2k與前表面2c及側面2d交叉地在軸線L方向上延伸。另外,在該前左側的角部分2g上設有鉤8,當將引線5沿著傾斜面2k拉繞時,鉤8限制該引線5的方向。鉤8在傾斜面2k的軸線L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沿著傾斜面2k在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另外,鉤8從前表面2c—側朝側面2d—側以一定寬度延伸,在傾斜面2k與鉤8的傾斜面2k側之間形成有將引線5卡定的間隙。此處,當使沿著傾斜面2k引出的引線5與鉤8卡定時,可防止引線5從傾斜面2k上浮,以限定引線的位置。另外,當使沿著傾斜面2k引出的引線5與鉤8卡定時,引線5的拉繞方向被限定為沿著傾斜面2k的朝下方向。即,鉤8作為限制引線5的拉繞方向的配線方向限制部起作用。在前表面2c與側面2e之間的前右側的角部分(第二外角的內(nèi)側)2h及位于該角部分2h的對角位置的后左側的角部分(第三外角的內(nèi)側)2i上形成有用于將級聯(lián)泵裝置 I安裝于外部設備的安裝孔9,其中,上述側面2e在逆時針方向上與前表面2c相鄰。另外,泵殼體2由上下層疊的下殼體(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中的一個殼體)11及上殼體(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中的另一個殼體)12構成。吸入管3及排出管4從下殼體11的前表面突出。配線取出部6設于上殼體12的前左側的角部分。鉤8設于下殼體11。下殼體11、吸入管3、排出管4及鉤8是樹脂制的,通過成形而一體形成。此處,在泵殼體2中,位于配線取出部6的對角位置的后右側的角部分(第四外角的內(nèi)側)2j設有止轉機構13 (參照圖1(b)),該止轉機構13用于在將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層疊時防止它們相對旋轉。另外,在泵殼體2的吸入管3與排出管4之間以從前表面2c突出的方式設有殼體固定部(第一固定部)14。殼體固定部14是使用螺釘15將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固定在一起的部位。圖2(a)是級聯(lián)泵裝置I在圖1(a)的X — X線處的縱剖圖,圖2 (b)是級聯(lián)泵裝置I在圖I (a)的Y — Y線處的縱剖圖。圖3是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分解立體圖。圖4(a)是轉子的立體圖,圖4(b)是定子的立體圖。如圖2、圖3所示,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在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疊的狀態(tài)層疊。在下殼體11與上殼體12之間構成有隔室20。在隔室20中配置有轉子23和支軸24,其中,上述轉子23具有圓環(huán)狀的葉輪21和驅動磁體22,上述支軸13將上述轉子23支承成能旋轉。另外,隔室20的外周側部分是圓環(huán)狀的泵室25,葉輪21插入泵室25。在下殼體11與上殼體12之間配置有用于防止流體從隔室20漏出的O形環(huán)26。在上殼體12的上側、即上殼體12的與隔室20側相反的一側(與下殼體11相反的一側)配置有定子29和基板30,其中,上述定子29包括驅動線圈27和裝設該驅動線圈27的定子鐵心28,上述基板30裝設有對朝驅動線圈27的勵磁電流進行控制的電子元件。驅動磁體22和驅動線圈27構成用于驅動葉輪21旋轉的磁驅動機構。磁驅動機構構成于比泵室25更靠軸線L的內(nèi)周側的位置。在泵室25的底面及頂面上以繞軸線L覆蓋規(guī)定角度范圍的方式形成有液體流路31。更詳細而言,在被下殼體11限定的泵室25的底面形成有由具有半圓形的截面形狀的圓弧槽構成的下側流體流路31a,在被上殼體12限定的泵室25的頂面形成有由具有半圓形的截面形狀的圓弧槽構成的上側流體流路31b。上述下側流體流路31a及上側流體流路31b在從軸線L方向觀察時重疊。在本例中,液體流路31以繞軸線L覆蓋超過270°的角度范圍的方式形成。在泵室25中,在液體流路31的一端所在的下殼體11的部位設有與吸入管3連通的吸入口 3a(參照圖5),在液體流路31的另一端所在的下殼體11的部位設有與排出管4連通的排出口 4a(參照圖5)。如圖2(a)所示,在泵室25底面,位于吸入口 3a與排出口 4a之間的部分是未設有下側流體流路31a的下側封鎖部32a。同樣地,在泵室25的頂面,位于吸入口 3a與排出口 4a之間的部分是未設有上側流體流路31b的上側封鎖部32b。支軸24是不銹鋼制的,其下端部分固定于支軸固定用凹部60,該支軸固定用凹部 60設于下殼體11。支軸24的上端部分固定于支軸固定用凹部82,該支軸固定用凹部82處在設于上殼體12中央部分的有底筒狀的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的中央。此處,泵殼體2在軸線L方向上的高度尺寸是從下殼體11的底面即下表面2b到上殼體12的上表面2a為止的尺寸,該高度尺寸大致是支軸24的高度尺寸、從下殼體11的下表面2b到支軸固定用凹部60的底面為止的厚度尺寸以及從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的上表面到支軸固定用凹部82的底面為止的厚度尺寸的總和,級聯(lián)泵裝置I在軸線方向上構成得較小。上殼體12的上表面2a是設于上殼體12的框狀的外周壁86的上端面,形成于泵殼體2的前右側的角部分2h及后左側的角部分2i的安裝孔9的上端開口周圍的平坦面是上表面2a的一部分。轉子23是利用由PPS等構成的樹脂通過成形而形成的,如圖4(a)所示,其包括圓盤部40 ;圓筒狀的軸承部41,該軸承部41從圓盤部40的上表面的中心朝上方突出;以及圓筒部42,該圓筒部42從圓盤部40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并在其與軸承部41之間空開規(guī)定間隔同軸狀地包圍該軸承部41。軸承部41與圓筒部42之間的規(guī)定間隔是能通過上殼體12在它們之間收容定子29的間隔。轉子23能在支軸24插入軸承部41的中心孔41a、且軸承部41配置于上殼體12的中央突出部80內(nèi)側的狀態(tài)下繞支軸24的軸線L旋轉。此處,在軸承部41與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之間插入著一片或多片墊圈43,通過該墊圈43的插入來調(diào)節(jié)轉子23在軸線L方向上的位置(參照圖2)。在本例中插入有兩片墊圈,但通過選擇例如厚度為O. 2mm的墊圈43和厚度為O. 3mm的墊圈43中的一片或兩片墊圈,能以O. Imm的間隔在O. 2mm O. 6mm的范圍內(nèi)調(diào)節(jié)墊圈43的總厚度。在圓筒部42的內(nèi)周面保持有圓筒狀的輒部44,在輒部44的內(nèi)周面保持有圓筒狀的驅動磁體22。軛部44通過嵌件成形與轉子23 —體形成,驅動磁體22粘接固定于軛部44。在配置于下殼體11 一側的圓盤部40中,在比圓筒部42更靠外周側的外周部分形成有葉輪21。在葉輪21的外周部分沿周向等角度間隔地形成有凹部45,該凹部45形成為上下兩層。凹部45包括通過將圓盤部40的上表面周緣切剖成圓弧形狀而形成的上側凹部46 ;以及通過將圓盤部40的下表面周緣切剖成圓弧形狀而形成的下側凹部47,周向上相鄰的凹部45之間分別成為沿半徑方向延伸的葉片48。上下方向上相鄰的上側凹部46與下側凹部47之間形成為在周向上延伸并將各葉片48之間上下分隔開的肋49。如圖2所示,葉輪21插入泵室25內(nèi)。定子29在上殼體12的上表面一側被配置在設于中央突出部80外周側的圓弧狀凹部即定子收納室83內(nèi)。如圖4(b)所示,定子鐵心28包括環(huán)狀部50及從環(huán)狀部50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多個凸極51,驅動線圈27卷繞于多個凸極51中的每一個凸極上。如圖2所示,各凸極51在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上隔著上殼體12與隔室20內(nèi)的轉子23的驅動磁體22相對向。上殼體12配置于轉子23與定子29之間,作為將泵室25和定子29隔開的間壁起作用。定子鐵心28是通過在上下方向上層疊多片對薄板狀的磁性鋼板進行沖切而形成的相同形狀的板狀鐵心片52而構成的,板狀鐵心片52的層疊方向是軸線L方向。在定子鐵心28的環(huán)狀部50的內(nèi)周面繞軸線L等角度間隔地形成有與軸線L正交的截面形狀為半圓形的三個內(nèi)側凹部53。三個內(nèi)側凹部53呈相同形狀,均在軸線L方向上延伸。各內(nèi)側凹部53在半徑方向上的深度恒定,截面形狀在軸線L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均相同。此處,如圖3所示,在上殼體12的中央突出部80的筒狀部84的外周面設有從周向的一部分朝徑向外側突出的三個定子固定用突部85,定子鐵心28通過這些定子固定用突部85被壓入環(huán)狀部50的內(nèi)側凹部53內(nèi)而固定于中央突出部80。另外,在中央突出部80的筒狀部84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與定子固定用突部85位置不同的位置設有定位部88,該定位部88從軸線L方向的下方與定子鐵心28的環(huán)狀部50抵接而在軸線L方向上對定子鐵心28進行定位(參照圖2、圖6),在定子固定用突部85被壓入環(huán)狀部50的內(nèi)側凹部53內(nèi)之后,定子鐵心28與定位部88抵接而在軸線L方向上被定位。更詳細而言,設于中央突出部80外周面的三個定子固定用突部85的與軸線L正 交的截面形狀呈半圓形,這三個定子固定用突部85繞支軸24的軸線L等角度間隔地形成。此外,三個定子固定用突部85呈相同形狀,分別具有錐面,該錐面沿著中央突出部80的外周面在軸線L方向上延伸,且其朝徑向外側及周向的突出量從底部81 —側朝向開口端一側增加。定子鐵心28在中央突出部80的定子固定用突部85插入環(huán)狀部50的內(nèi)側凹部53的狀態(tài)下被保持在定子收納室83內(nèi),然后,通過將各定子固定用突部85的下端部分壓入環(huán)狀部50的內(nèi)側凹部53而固定于上殼體12。在本例中,在構成定子鐵心28的板狀鐵心片52的一片環(huán)狀部50的內(nèi)側凹部53中壓入定子固定用突部85的下端部分的狀態(tài)下,環(huán)狀部50與定位部88抵接而被固定?;?0是裝設有對朝驅動線圈27的勵磁電流等進行控制的電子元件的印刷基板?;?0配置于被設在框狀的外周壁86的內(nèi)側的上部空間87,該外周壁86在上殼體12的上表面上沿著其周緣朝上方突出?;?0在中央具有開口部30a,使上殼體12的中央突出部80的底部81的上表面?zhèn)葟脑撻_口部30a突出。因此,基板30配置于在軸線L方向上比底部81的上端更靠下側的位置。另外,基板30從上方將配置于定子收納室83內(nèi)的定子29覆蓋。在基板30的靠定子鐵心28 —側的表面上錫焊連接有引線5,未圖示的與驅動線圈27連接的配線被錫焊連接在基板30的上表面?zhèn)?外周壁86的開口側)。該引線5通過配線取出部6而被引出至泵殼體2的外側。如圖3所示,配線取出部6包括配線取出口 33,該配線取出口 33是對外周壁86進行切剖而形成的;配線載置部34,該配線載置部34將通過配線取出口 33從泵殼體2的內(nèi)側朝外側取出的配線5以排列成一列的方式載置;以及固定構件35,該固定構件35以從基板30的上方將配線取出口 33堵塞的方式固定于上殼體12,并將排列在配線載置部34上的引線5夾在其與配線載置部34之間而以按壓引線5的被覆層的狀態(tài)對引線5進行固定。配線取出口 33朝角部分2g開口。此處,如圖I所示,密封劑即澆注劑16從上方流入上殼體12的定子收納室83及上部空間87中,直至達到外周壁86的上端面即上表面2a為止,定子29及基板30被澆注劑16覆蓋固定。若將澆注劑16的上端面設為與上表面2a相同的高度或比上表面2a低的位置,則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I與其它級聯(lián)泵裝置I并列地安裝或如圖9所示安裝于外部的固定構件101時,能使泵殼體2與其它級聯(lián)泵裝置I、外部的固定構件101抵接或接近來進行固定,因此,能減小級聯(lián)泵裝置I的設置空間。澆注劑16是環(huán)氧類、丙烯酸類、硅類等的絕緣性樹脂。當勵磁電流從連接器7經(jīng)由引線5及基板30朝驅動線圈27供給時,轉子23繞軸線L旋轉。藉此,液體從吸入管3被吸入泵室25內(nèi),在泵室25內(nèi)被加壓并從排出管4排出。驅動本例渦流泵裝置I的電動機(轉子23、定子29、基板30)是三相無刷電動機,在基板30上配置有三個用于對轉子23的驅動磁體22的位置進行檢測的未圖示的霍爾元件。當使供給至驅動線圈27的勵磁電流的順序相反時,轉子23朝相反方向旋轉,將液體從排出管4吸 入,在泵室25內(nèi)加壓并從吸入管3排出。(下殼體)圖5(a)是從上方觀察下殼體11的立體圖,圖5 (b)是從下方觀察下殼體11的立體圖。下殼體11包括底板部61 ;從底板部61的外周側部分立起并朝上方延伸的側壁部62 ;以及由上述底板部61及側壁部62形成的圓形凹部63。底板部61的下表面是泵殼體2的下表面2b。從軸線L方向觀察時側壁部62的輪廓形狀呈大致矩形,從軸線L方向觀察時下殼體11的平面形狀呈大致矩形。側壁部62具有平坦的上端面62a,該上端面62a是下殼體11的上端面。泵室25沿著圓形凹部63的周緣而構成為環(huán)狀。在圓形凹部63的圓形底部的中央設有支軸固定用凹部60。在支軸固定用凹部60的外周側與支軸固定用凹部60同軸地形成有環(huán)狀凹部64。支軸固定用凹部60與環(huán)狀凹部64之間形成為內(nèi)側環(huán)狀突出面65,環(huán)狀凹部64的外周側形成為外側環(huán)狀突出面66。在外側環(huán)狀突出部66上沿著其周緣設有構成泵室25底面的下側流體流路31a和下側封鎖部32a。外側環(huán)狀突出面66中,和泵室25內(nèi)側相鄰的環(huán)狀端面部分67與配置于隔室20內(nèi)的轉子23的圓盤部40隔著微小的間隙Gl相對向(參照圖2)。在環(huán)狀端面部分67的隔著180°的位置形成有兩個使環(huán)狀凹部64與下側流體流路31a連通的一定寬度的槽67a。在圓形凹部63的上側部分、即側壁部62的上側部分的內(nèi)周面設有環(huán)狀臺階部68。環(huán)狀臺階部68包括從側壁部62的內(nèi)周面的軸線L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沿半徑方向延伸的環(huán)狀端面68a ;以及從環(huán)狀端面68a的外周緣朝上方延伸的圓形內(nèi)周面68b。環(huán)狀臺階部68在上殼體12的上端部分形成直徑比圓形凹部63的直徑大的圓形的凹部。吸入管3和排出管4從側壁部62的前表面62c平行地突出。在側壁部62的與排出管4相鄰的下殼體11前左側的角部分62g設有傾斜面2k及鉤8。鉤8是沿著傾斜面2k形成的,形成于虛線所示的側壁部62的矩形輪廓R的內(nèi)側。換言之,鉤8位于通過使泵殼體2的前表面2c和側面2d彼此延長并交叉而構成的外角的輪廓的內(nèi)側。另外,鉤8隔著能供引線5穿過的間隙與傾斜面2k相對向。在側壁部62的后右側的角部分62j上設有構成止轉機構13的止轉用凹部69。止轉用凹部69是從上端面62a朝下方凹陷的凹部。另夕卜,止轉用凹部69被從外周側切剖,其內(nèi)周面朝下殼體11的外側露出。構成殼體固定部14的下側殼體固定部14a從側壁部62的前表面62c的吸入管3與排出管4之間朝前方突出。在下側殼體固定部14a上設有沿軸線L方向貫穿的第一通孔70(1)。另外,在側壁部62的后左側的角部分(第二固定部)62i及后右側的角部分(第三固定部)62j上分別設有沿軸線L方向貫穿的第二通孔70(2)和沿軸線L方向貫穿的第三通孔70(3)。第二通孔70(2)在后左側的角部分62i中形成于安裝孔9的前方,第三通孔70(3)在后右側的角部分62 j中形成于止轉用凹部69的前方。在 側壁部62的后左側的角部分62i及后右側的角部分62 j的形成有第二通孔70 (2)及第三通孔70 (3)的下表面部分(底板部61的下表面部分)形成有凹部74,當利用有頭螺釘將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固定時,該凹部74供有頭螺釘?shù)念^部插入。在側壁部62的前右側的角部分62h及后左側的角部分62i的形成有安裝孔9的下表面部分(底板部61的下表面部分)形成有凹部75,當利用有頭螺釘將級聯(lián)泵裝置固定于外部設備時,該凹部75供有頭螺釘?shù)念^部插入。(上殼體)圖6 (a)是從上方觀察上殼體12的立體圖,圖6 (b)是從下方觀察上殼體12的立體圖。如圖6(a)所示,上殼體12包括中央突出部80 ;與該中央突出部80同軸構成的圓筒部89 ;以及使中央突出部80的開口端與圓筒部89的下端部連續(xù)的內(nèi)側環(huán)狀部90。另外,如圖6(b)所示,上殼體12包括在圓筒部89的外周側與中央突出部80及圓筒部89同軸構成并朝下方突出的環(huán)狀突出部91 ;使圓筒部89的上端部與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上端部之間連續(xù)的外側環(huán)狀部92 ;以及從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上端部朝外周側伸出的伸出部93。伸出部93具有平坦的下端面93a。供定子29配置的定子收納室83由中央突出部80、圓筒部89及內(nèi)側環(huán)狀部90的與下殼體11相反一側的面構成。中央突出部80在底部81 —側具有從定子收納室83的開口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分80a。圓筒部89在半徑方向上的厚度形成為比中央突出部80在半徑方向上的厚度薄。隔出供基板30配置的上部空間87的外周壁86形成于伸出部93的上表面。在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環(huán)狀下端面94 (環(huán)狀前端面)上,在徑向上的中途位置形成有構成泵室25的頂面的上側流體流路31b和上側封鎖部32b。環(huán)狀下端面94中,和泵室25內(nèi)側相鄰的環(huán)狀端面部分94a與配置于隔室20內(nèi)的轉子23的圓盤部40隔著微小的間隙G2相對向(參照圖2)。在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圓形外周面95的上端部分設有朝半徑方向外側突出規(guī)定尺寸的徑向突出部96。徑向突出部96包括從環(huán)狀突出部91在軸線L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并朝向下殼體11 一側的環(huán)狀端面96a ;以及從環(huán)狀端面96a的外周緣朝上方延伸并朝向半徑方向外側的圓形外周面96b。伸出部93的輪廓形狀呈大致矩形,前左側的角部分93g被斜向切剖而構成傾斜面2k。如圖6(a)所示,除了存在該缺口的角部分93g,外周壁86均從伸出部93的外周緣朝上方突出。在存在缺口的前左側的角部分93g中,外周壁86在從伸出部93的外周緣后退(進入內(nèi)側)的位置朝前側傾斜地設于裝置寬度方向上的內(nèi)側。另外,在前左側的角部分93g中,外周壁86以一定寬度被切剖出矩形缺口,該缺口部成為配線取出口 33。從配線取出口 33到伸出部93的外周緣之間形成為配線載置部34。在配線載置部34的上表面上并列設有數(shù)量與配線5的數(shù)量相對應的圓弧狀截面的配線保持槽36a,該配線保持槽36a朝半徑方向外側延伸。在配線取出口 33的內(nèi)側設有在配線保持槽36a的延長線上延伸的圓弧槽37。此處,如圖3所示,與配線載置部34 —起構成配線取出部6的固定構件35呈寬度比配線取出口 33的開口寬度大的平面形狀,其在裝置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緣部及另一個緣部具有一對嵌合槽38。嵌合槽38被配置成同一直線狀,并朝相反側開口。另外,在固定構件35下表面的與配線載置部34的圓弧槽相對向的位置上設有圓弧狀截面的配線保持槽36b,在將固定構件35固定于上殼體12的狀態(tài)下,當從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觀察泵殼體2時,能目視確認配線載置部34的上表面的配線保持槽36a和固定構件35的下表面的配線保持槽36b所形成的圓形的間隙(參照圖I (c))。當使引線5處于從泵殼體2內(nèi)取出的狀態(tài)時,將引線5排列在配線載置部34上,將外周壁86的配線取出口 33的邊壁部(以一定寬度被切剖的外周壁86的開口端部)插 入一對嵌合槽38,以將固定構件35從上殼體12的上方固定于上殼體12。藉此,一對嵌合 槽38之間的頸縮部分39被壓入配線取出口 33,引線5插入配線載置部34的配線保持槽36a與固定構件35的配線保持槽36b之間而被夾住,并在被覆層受壓的狀態(tài)下被固定。另外,固定構件35以其內(nèi)周側的緣部分從上方重疊于基板30的外周緣部分,從而處于抑制(防止)基板30脫落的狀態(tài)。在該情況下,固定構件35的內(nèi)周側的緣部分和基板30接近配置或抵接配置。此處,通過將引線5插入配線載置部34的配線保持槽36a與固定構件35的配線保持槽36b之間以將其夾住,來限定引線5的引出方向(配線引出方向)Dl。S卩,利用配線載置部34的配線保持槽36a和固定構件35的配線保持槽36b來構成對引線5的引出方向Dl進行限定的配線取出導向部6a(參照圖I (C))。由配線取出導向部6a確定的引線5的引出方向Dl相對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繞軸線L轉過不足90°的角度,在本例中,為大致45°。當將引線5插入配線載置部34的配線保持槽36a與固定構件35的配線保持槽36b之間以將其夾住時,從配線取出部6朝泵殼體2外側取出的引線5如圖I所示朝相對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不足90°的角度方向延伸,因此,容易將引線5朝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前方拉繞。另外,若將引線5的引出方向Dl設為相對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不足90°的角度,則與將引線5的引出方向Dl設為相對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成90°的情況比較,能將用于朝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前方拉繞引線5的空間在級聯(lián)泵裝置I的裝置寬度方向上抑制得較小。接著,如圖6(b)所示,與止轉用凹部69—起構成止轉機構13的圓柱形狀的止轉用突起97從伸出部93的后右側的角部分93j朝下方突出。對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下端面)的外周緣施加了圓角。此處,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的位置是在軸線L方向上與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環(huán)狀下端面94相同的位置。此外,止轉用突起97的突出尺寸被設定成比止轉用凹部69的深度尺寸小。另外,當止轉用突起97插入止轉用凹部69內(nèi)時,該止轉用突起97在繞軸線L的周向上與止轉用凹部69的內(nèi)周面之間不形成間隙,而在以軸線L為中心的半徑方向上與止轉用凹部69的內(nèi)周面之間形成間隙。在伸出部93的前表面(前側)的裝置寬度方向上的中央,構成殼體固定部14的上側殼體固定部14b朝前方突出。在上側殼體固定部14b上設有沿軸線L方向凹陷的螺紋孔98 (I)。另外,在后左側的角部分93i (第二固定部)及后右側的角部分93j (第三固定部)上分別設有沿軸線L方向凹陷的第二螺紋孔98 (2)和沿軸線L方向凹陷的第三螺紋孔98(3)。第二螺紋孔98 (2)在后左側的角部分93i中形成于安裝孔9的前方,第三螺紋孔98(3)在后右側的角部分93j中形成于止轉用突起97的前方。(泵室的劃分形成)圖7是級聯(lián)泵裝置I在圖I (a)的Z — Z線處的局部剖視圖,示出了將上殼體12
的環(huán)狀突出部91插入下殼體11的環(huán)狀臺階部68內(nèi)側的時間點的狀態(tài)。當劃分形成泵室25 (隔室20)時,將O形環(huán)26安裝于上殼體12的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圓形外周面95。此時,在O形環(huán)26上涂布潤滑劑。另外,將支軸24預先固定于上殼體12的支軸固定用凹部82。將轉子23配置于下殼體11的圓形凹部63內(nèi),以形成能將支軸42插入軸承部41的狀態(tài)。接著,將上殼體12的環(huán)狀突出部91插入下殼體11的環(huán)狀臺階部68的內(nèi)側。在此,由于止轉機構13的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在軸線L方向上位于與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環(huán)狀下端面94a相同的位置,因此,在環(huán)狀突出部94插入環(huán)狀臺階部68內(nèi)側的同時,止轉用突起97被插入設于下殼體11的止轉用凹部69。然后,使上殼體12與下殼體11相對靠近,以使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環(huán)狀下端面94(位于上側流體流路31b及上側封鎖部32b外周側的環(huán)狀端面部分)與下殼體11的環(huán)狀臺階部68的環(huán)狀端面68a抵接。此時,形成上殼體12的徑向突出部96的圓形外周面96b與下殼體11的環(huán)狀臺階部68的圓形內(nèi)周面68b抵接的狀態(tài),從而使上殼體12在徑向上相對于下殼體11定位。另外,在徑向突出部96的環(huán)狀端面96a與環(huán)狀臺階部68的環(huán)狀端面68a之間,O形環(huán)26處于在上殼體12的環(huán)狀突出部91的圓形外周面95與下殼體11的圓形內(nèi)周面68b之間沿徑向被壓潰的狀態(tài),從而形成能防止流體從隔室20漏出的狀態(tài)。當處于在下殼體11上層疊上殼體12而劃分出泵室25(隔室20)的狀態(tài)時,貫穿轉子23的軸承部41的支軸24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下殼體11的支軸固定用凹部60,使支軸24和中央突出部80處于同軸狀態(tài)。因此,定子29與轉子23被同軸狀配置,定子鐵心28中卷繞有驅動線圈27的凸極51與配置于隔室20的轉子23的驅動磁體22隔著上殼體12的圓筒部89而相對向。在本例中,如圖2所示,通過將兩片墊圈43插入轉子23的軸承部41的上端面與突出部的底部81之間來形成以下狀態(tài)使裝設于轉子23的驅動磁體22在軸線L方向上的磁中心位置相對于定子鐵心28在軸線L方向上的磁中心位置朝下方偏移,利用在定子鐵心28與驅動磁體22之間起作用的磁吸引力對轉子23朝上方施力。然后,利用貫穿設于下殼體11的第一通孔70(1) 第三通孔70(3)而與設于上殼體12的第一螺紋孔98(1) 第三螺紋孔98(3)螺合的三根有頭螺釘,對上殼體12和下殼體11進行固定。在劃分出泵室25的狀態(tài)下,如圖1(b)所示,插入止轉用凹部69的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面97a與止轉用凹部69的底面69a之間形成有間隙G3。因此,通過將一字螺絲刀等從泵殼體2的外側插入位于被插入止轉用凹部69的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部與止轉用凹部69的底面之間的間隙G3,然后朝使止轉用突起97的前端部和止轉用凹部69的底面分離的方向施加力,就能將泵殼體2解體為上殼體12和下殼體11。(引線的拉繞)接著,參照圖8,對拉繞從配線取出部6朝泵殼體2的外側取出的引線5的拉繞方法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從配線取出部6取出的引線5的拉繞例的說明圖。圖8(a)是將引線5朝泵殼體2的前方引出的例子,圖8 (b)是將引線5沿著傾斜面2k拉繞的例子,圖8 (c)是利用鉤8使引線5朝遠離泵殼體2的方向彎曲的例子。在圖8(a)所示的例子中,將從配線取出部6取出的引線5朝前方(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引出。在本例中,配線取出部6設于泵殼體2的前左側的角部分2g,配線取出部6朝斜前方朝向徑向外側,由配線取出導向部6a確定的引線5的引出方向Dl相對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繞軸線L轉過大致45°。因此,當將從配線取出部6取出的引線5朝前方拉繞時,能在泵殼體2的寬度范圍內(nèi)(在與吸入管3及排出管4平行且從軸線方向觀察時和泵殼體2外接的一對假想線LI之間)進行拉繞。另外,也能將與吸入管3及排出管4分別連接的軟管100在泵殼體2的前方設置于泵殼體2的寬度范圍內(nèi)。換言之,配線取出部6位于通過使從軸線L方 向觀察時構成泵殼體2 —部分輪廓的前表面2c及側面2d彼此延長并交叉而構成的外角(參照圖5 (a)的矩形輪廓R)的輪廓內(nèi)側,并且從配線取出部6朝外部引出的引線5的引出方向Dl被由配線保持槽36a和配線保持槽36b構成的配線取出導向部6a限定為前方。由此,能將引線5在泵殼體2的裝置寬度方向上的范圍內(nèi)朝前方拉繞。在此,泵殼體2的前表面2c、前左側的側面2d、前右側的側面2e及后側的側面2f中,除了設有吸入管3和排出管4的前表面2c之外的三個側面2d、2e、2f由平坦面構成。因此,當在與軸線L正交的平面內(nèi)將多個級聯(lián)泵裝置I相鄰配置于級聯(lián)泵裝置I的裝置寬度方向或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后方時,在級聯(lián)泵裝置I與另一級聯(lián)泵裝置I之間不會形成間隙,能以較小的面積排列多個級聯(lián)泵裝置I。在圖8(b)所示的例子中,由配線取出部6取出的引線5從配線載置部34沿著傾斜面2k朝下方彎曲。此外,引線5穿過鉤8與傾斜面2k之間并與鉤8卡定而處于不從傾斜面2k上浮的狀態(tài)。此處,傾斜面2k是對泵殼體2的前左側的角部分2g進行斜向切剖而形成的,鉤8位于從軸線L方向觀察泵殼體2時由四個側面2c 2f構成的矩形輪廓的內(nèi)偵牝因此,能在該矩形輪廓的內(nèi)側拉繞沿著傾斜面2k朝下方拉繞的引線5。在圖8(c)所示的例子中,利用鉤8,使圖8(b)中被朝下方拉繞的引線5從與鉤8接觸的部分朝遠離泵殼體2的方向彎曲。此處,鉤8在傾斜面2k的軸線L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以一定寬度沿著傾斜面2k在與軸線L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因此,當使引線5朝遠離泵殼體2的方向彎曲時,能使引線5在泵殼體2的高度范圍內(nèi)、即在不從軸線L方向上相對向的泵殼體2的一對上表面2a、2b之間突出的位置彎曲來進行拉繞。(作用效果)根據(jù)本例,彼此平行延伸的吸入管3及排出管4和配線取出部6設于呈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2的上表面2a與下表面2b之間的中間部2z,從配線取出部6朝外部引出的引線5的引出方向Dl與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被限定為不足90°。藉此,當從吸入管3及排出管4的突出方向觀察泵殼體2時,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全都配置于能目視的位置。因此,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I安裝于外部設備時,只要在泵殼體2的前方(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3及排出管4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和拉繞從泵殼體2引出的引線5的空間即可。即,無需在泵殼體2的后方(另一側)設置用于拉繞引線5的空間,因此能相應地抑制安裝空間。另外,由于配線取出部6設于上表面2a及下表面2b之間的中間部2z,該上表面2a及下表面2b位于泵殼體2的軸線L方向上的兩端,因此能在泵殼體2的軸線L方向上的高度范圍內(nèi)取出引線5。因此,也無需將拉繞引線5的空間設于在軸線L方向上與泵殼體2相鄰的位置,因而能相應地抑制安裝空間。此外,由于泵殼體2呈四棱柱形狀,因此,當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I時,在其與外部設備之間很少產(chǎn)生無用的空間。因此,例如在將多個級聯(lián)泵裝置I并列配置于裝置寬度方向上的情況下,能將相鄰的一個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側面(第二側面)2d和另一個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側面(第三側面)2e在抵接或靠近的狀態(tài)下配置。另外,在將多個級聯(lián)泵裝置I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情況下,能將相鄰的一個級聯(lián)泵裝置I的上表面2a和另一個級聯(lián)泵裝置的下表面2b在抵接或靠近的狀態(tài)下配置。此外,在本例中,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繞內(nèi)部構成了泵室25的中間部2z的軸線L按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的順序設置。藉此,能將從吸入管3到排出管4為止的繞軸線L的角度(下側流體流路31a及上側流體流路31b的角度范圍)設定得較大,因此,可提高對液體進行加壓輸送的壓力。因此,即便設置朝吸入管3及排出管4 的突出方向拉繞引線5的配線取出部6,也能抑制泵殼體2的大型化。另外,在本例的級聯(lián)泵裝置I中,能通過改變轉子23的旋轉方向使吸入管3和排出管4調(diào)換。S卩,能從排出管4 一側吸入流體,并從吸入管3 —側排出流體。在該情況下,吸入管3、排出管4及配線取出部6繞軸線L的順序是排出管4、吸入管3、配線取出部6。此處,能使用截面形狀呈L字的固定構件將本例的級聯(lián)泵裝置I固定于外部設備200。圖9是使用固定構件將級聯(lián)泵裝置I安裝于外部設備的說明圖。如圖9所示,固定構件101包括矩形的安裝板部101a,該安裝板部IOla利用級聯(lián)泵裝置I的安裝孔9而固定于泵殼體2的下表面2b ;以及矩形的固定板部IOlb,該固定板部IOlb從上述安裝板部IOla的邊緣朝與該安裝板部IOla的邊緣正交的方向折曲,并固定于外部設備200。當使用這種固定構件101將級聯(lián)泵裝置I安裝于外部設備200時,例如圖9(a)所示,能以將側面2e設為下側并使該側面2e與外部設備200接觸的方式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I。在該情況下,根據(jù)本例的級聯(lián)泵裝置1,能以不從第二側面2d朝上方(外側)突出的方式拉繞引線5。即,在將級聯(lián)泵裝置I豎放以減小從上表面觀察到的泵殼體2的投影面積的情況下,能將包括引線5在內(nèi)的級聯(lián)泵裝置I的高度抑制得較低。也能以將泵殼體2的側面2d設為下側并使該側面2d與外部設備200抵接的方式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I。在該情況下,根據(jù)本例的級聯(lián)泵裝置1,也能將引線5以不與外部設備200干涉的方式引出。另外,當使用固定構件101將級聯(lián)泵裝置I安裝于外部設備200時,例如圖9(b)所示,也能以將泵殼體2的側面2f設為下側并使該側面2f與外部設備200接觸的方式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I。即,根據(jù)本例的級聯(lián)泵裝置1,由于配線取出部6設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突出的一側,因此引線5未朝與吸入管3及排出管4突出的前表面2c相對的側面2f —側突出,能使側面2f與外部設備200緊貼。這樣,在本例的級聯(lián)泵裝置I中,即便在將泵殼體2的上表面2a、下表面2b、側面2d 2f中的任意一個面設為與外部設備200抵接的抵接面(相對面)的情況下,也能使泵殼體2與外部設備200緊貼,因此,級聯(lián)泵裝置I的配置自由度較高。此外,根據(jù)本例,將引線5卡定的鉤8位于從軸線L方向觀察泵殼體2時由四個側面2c 2f構成的矩形輪廓的內(nèi)側,因此,當安裝泵殼體2時,能防止鉤8與外部設備200干涉。另外,若沿著傾斜面2k引出引線5,則能使引線5位于從軸線L方向觀察泵殼體2時由四個側面2c 2f構成的矩形輪廓的內(nèi)側。此外,當使引線5朝遠離泵殼體2的方向彎曲時,若利用鉤8,則能在不超出泵殼體2高度范圍的位置使引線5彎曲并將其拉繞。另外,在本例中,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2的前右側的角部分2h及后左側的角部分2i形成有用于將該泵殼體2安裝于外部設備200的安裝孔9。由于各安裝孔9是利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2中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25之間成為死角的角部分而設置的,因此,即便在設有安裝孔9的情況下,泵殼體2也不會大型化。此外,在本例中,由于在與前表面2c的裝置寬度方向上的一側相鄰的角部分2g設置配線取出部6,在與前表面2c的另一側相鄰的角部分2h設置安裝孔9,在相對于角部分2h位于對角位置的角部分2i設置安裝孔9,因此,當利用兩個安裝孔9將泵殼體2安裝于外部設備、固定構件101時,容易使泵殼體2所受的力均勻,從而能防止級聯(lián)泵裝置I從外部設備上浮的安裝不良情況。另外,使用螺釘將下殼體11與上殼體12固定在一起的殼體固定部14在吸入管3及排出管4之間從前表面2c突出。由于吸入管3及排出管4之間是將級聯(lián)泵裝置I安裝于外部設備200時成為死角的空間,因此,若使殼體固定部14在上述位置突出,則當安裝級 聯(lián)泵裝置I時,殼體固定部14不會與外部設備200干涉。另外,構成使用螺釘將下殼體11與上殼體1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部的第二通孔70(2)及第二螺紋孔98 (2)以及構成第三固定部的第三通孔70 (3)及第三螺紋孔98(3)形成于后左側的角部分2i和后右側的角部分2j。S卩,第二通孔70 (2)及第二螺紋孔98 (2)以及第三通孔70 (3)及第三螺紋孔98 (3)是分別利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2中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25之間成為死角的角部分而設置的,因此,即便在設有這種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的情況下,泵殼體2也不會大型化。另外,在本例中,包括止轉機構13,當將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層疊而劃分形成泵室25時,止轉機構13防止下殼體11和上殼體12繞軸線L相對旋轉,但該止轉機構13是利用四棱柱形狀的泵殼體2中與圓環(huán)狀的泵室25之間成為死角的角部分2j而設置的。因此,即便在設有止轉機構13的情況下,泵殼體2也不會大型化。根據(jù)本例,吸入管3及排出管4彼此平行地延伸,因此,當成形下殼體11時,能使用相同的滑動模具進行成形。(其它實施方式)在上述例子中,泵殼體2呈四棱柱形狀,但也能將泵殼體形成為圓柱形狀或三棱柱形狀、五棱柱形狀、六棱柱形狀等多棱柱形狀的構件。即便在采用上述形狀的情況下,若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配線取出部被設在位于泵殼體的軸線方向兩端的兩個端面之間,配線取出導向部的引出方向Dl和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不足90°,則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能在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泵殼體的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和拉繞從泵殼體引出的引線的空間。另外,能在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內(nèi)取出引線。因此,能抑制級聯(lián)泵裝置的安裝空間。另外,作為泵殼體,若包括中間部繞軸線L相鄰配置并構成從軸線L方向觀察時的泵殼體2的一部分輪廓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以及形成于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間的外角,則也可不呈多棱柱形狀。即便在采用上述形狀的情況下,也如上述例子那樣,若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延伸的吸入管及排出管、配線取出部被設在位于泵殼體的軸線方向兩端的兩個端面之間,配線取出導向部的引出方向Dl和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不足90°,則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能在吸入管及排出管突出的泵殼體的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和拉繞從泵殼體引出的引線的空間。另外,能在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內(nèi)取出引線。因此,能抑制級聯(lián)泵裝置的安裝空間。另外,若在第一側面設置平行突出的吸入管和排出管,在形成于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間的外角設置配線取出部,則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I安裝于外部設備時,能在泵殼體的一側設置用于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等配管的空間和拉繞從泵殼體引出的引線的空間。另外,能在泵殼體的軸線方向上的高度范圍內(nèi)取出引線。因此,能抑制級聯(lián)泵裝置的安裝空間。另外,由于能在圓環(huán)狀的泵室與外角之間的死角配置配線取出部,因此能防止泵殼體大型化。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鉤8作為配線方向限制部,但例如也能通過將具有可供引線5穿過的通孔的凸部設于傾斜面2k來作為配線方向限制部。此外,在上述例子中,配線取出導向部6a由配線載置部34的配線保持槽36a和固 定構件35的配線保持槽36b構成,但也能僅由配線載置部34的配線保持槽36a構成配線取出導向部6a。在該情況下,能采用以下結構在配線保持槽36a上載置引線5,利用不包括配線保持槽36b的固定構件上方按壓引線5來固定引線5。另外,也可在將引線5載置于配線保持槽36a之后,使用固定夾具臨時固定引線5,并使用粘接劑、澆注劑16將引線5固定于配線保持槽36a。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由相對向配置的一對槽(配線保持槽36a及配線保持槽36b)構成配線取出導向部6a,但也可采用以下結構通過在上殼體12或固定構件35上設置供引線5個別穿過的孔或供全部引線5穿過的孔,從而對引線5的引出方向Dl進行限定。另夕卜,也可采用以下結構通過在配線載置部34上形成多根肋并在各肋之間配置引線5,來對引線5的引出方向Dl進行限定。此外,在上述例子中,配線取出部6設于泵殼體2的前表面2c與側面2d之間的外角即角部分2g,但也可在前表面2c與側面2e之間的外角即角部分2h設置配線取出部6。另外,也可將配線取出部6設于角部分2g和角部分2h,以從這兩處取出引線5。也可使前表面2c、側面2d、2e、2f全部或其中一部分側面在裝置寬度方向或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呈朝外側隆起的彎曲形狀。另外,也可使下殼體11的側壁部62的外側面和上殼體12的外周壁86的外側面在軸線L方向上具有臺階。即便在采用上述結構的情況下,若在比從軸線L方向觀察時的泵殼體2的輪廓更靠內(nèi)側的位置配置配線取出部6,則當拉繞從配線取出部6取出的引線5時,能減小泵殼體2的輪廓附近的拉繞空間。由此,當安裝級聯(lián)泵裝置I時,能抑制外部設備與引線5的干涉。
權利要求
1.一種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圓環(huán)狀的泵室; 圓環(huán)狀的葉輪,該葉輪同軸配置于所述泵室內(nèi); 磁驅動機構,該磁驅動機構通過對驅動線圈進行勵磁來使所述葉輪旋轉;以及 泵殼體,該泵殼體收納所述泵室、所述葉輪及所述磁驅動機構, 所述泵殼體包括位于軸線方向上的兩端的兩個端面和所述兩個端面之間的中間部,在所述中間部上設有與所述泵室連通的吸入管及排出管和用于將向所述驅動線圈供給勵磁電流的配線朝外部取出的配線取出部,所述吸入管及所述排出管沿著與所述軸線正交的平面朝彼此平行的相同方向突出, 所述配線取出部具有配線引出導向部,該配線引出導向部對所述配線朝外部引出的引出方向進行限定, 所述引出方向與所述吸入管及所述排出管的突出方向所成的角繞所述軸線不足90°。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管、所述排出管及所述配線取出部繞所述軸線按所述吸入管、所述排出管、所述配線取出部的順序設置,或者繞所述軸線按所述排出管、所述吸入管、所述配線取出部的順序設置。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間部包括從所述軸線方向觀察時構成所述泵殼體的輪廓的外周面, 所述配線取出部設于比構成所述輪廓的外周面更靠內(nèi)側的位置。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間部包括 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繞所述軸線相鄰配置,且從所述軸線方向觀察時構成所述泵殼體的一部分輪廓;以及 第一外角,該第一外角形成于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二側面之間, 所述磁驅動機構構成于比所述泵室更靠徑向內(nèi)側的位置, 所述吸入管及所述排出管從所述第一側面突出, 所述配線取出部設于所述第一外角的內(nèi)側。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角上通過對該第一外角的前端進行切剖而形成有傾斜面,該傾斜面與所述第一側面及所述第二側面交叉地在軸線方向上延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間部包括配線方向限制部,該配線方向限制部對從所述配線取出部朝所述泵殼體外取出之后沿著所述傾斜面引出的所述配線的方向進行限制, 所述配線方向限制部位于通過使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彼此延長并交叉而構成的外角的輪廓的內(nèi)側。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線方向限制部在所述傾斜面的軸線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沿著傾斜面在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殼體呈四棱柱形狀。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角上通過對該第一外角的前端進行切剖而形成有傾斜面,該傾斜面與所述第一側面及所述第二側面交叉地在軸線方向上延伸, 所述中間部包括配線方向限制部,該配線方向限制部對從所述配線取出部朝所述泵殼體外取出之后沿著所述傾斜面引出的所述配線的方向進行限制, 所述配線方向限制部是鉤,在該鉤與所述傾斜面之間具有卡定所述配線的間隙,所述配線方向限制部位于通過使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彼此延長并交叉而構成的外角的輪廓的內(nèi)側。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殼體中,在所述第一側面與第三側面之間的第二外角的內(nèi)側及位于所述第二外角的對角位置的第三外角的內(nèi)側分別形成有用于將該泵殼體安裝于外部設備的安裝孔,其中,所述第三側面繞所述軸線在所述第一側面的與所述第二側面相反的一側與所述第一側面相鄰。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及第二殼體, 所述泵室是通過在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疊的方式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層疊而被劃分的, 在所述泵殼體上設有使用螺釘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在所述吸入管與所述排出管之間從所述第一側面突出。
12.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泵殼體上設有使用螺釘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在所述第三外角的內(nèi)側, 所述第三固定部形成在位于所述第一外角的對角位置的所述第四外角的內(nèi)側。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級聯(lián)泵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 所述泵室是通過在與所述軸線正交的方向上以局部重疊的方式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層疊而被劃分的, 在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之間,與所述泵室同軸地配置有用于防止流體從所述泵室漏出的O形環(huán), 在所述泵殼體中,在位于所述第一外角的對角位置的第四外角的內(nèi)側構成有止轉機構,當將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層疊來劃分形成所述泵室時,該止轉機構防止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繞所述軸線相對旋轉。
全文摘要
一種級聯(lián)泵裝置,能減小安裝空間。級聯(lián)泵裝置(1)包括泵室(25);葉輪(21);具有驅動線圈(27)的磁驅動機構;以及裝設上述構件的泵殼體(2)。泵殼體整體呈四棱柱形狀,在上表面(2a)與下表面(2b)間的中間部(2z)設置沿一個方向平行延伸的吸入管(3)及排出管(4)和用于將與驅動線圈連接的引線(5)朝泵殼體外取出的配線取出部(6)。配線取出部具有對被朝外部引出的配線的引出方向(D1)進行限定的配線引出導向部(6a),該引出方向(D1)被設定為與吸入管及排出管的突出方向繞軸線(L)不足90°的方向。因此,當將級聯(lián)泵裝置安裝于外部設備時,僅在泵殼體的前方拉繞與吸入管及排出管連接的軟管和引線。
文檔編號F04D29/40GK102900698SQ20121025837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橫沢滿雄, 鲇澤優(yōu) 申請人:日本電產(chǎn)三協(xié)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