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機和安裝有該電機的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力驅動的電機和安裝有該電機的泵。
背景技術:
在用于水泵的傳統(tǒng)電力驅動的電機中,結合有多個杯狀樹脂支架(holder),從而形成用于密封電樞等的空間以將電樞與外部液體隔離。另外,在電機外側上設置用于驅動電機的電路板,以減少電機內部產生的熱,或者避免受電樞中產生的熱的任何影響。因此,用于設置電機所需的空間大大增加。
然而,當結合有多個杯狀樹脂支架從而形成用于密封電樞的空間時,加工成本增加。更加不利的是,為了成型需要增加杯狀樹脂支架的厚度,并且在使用環(huán)境溫度較高時需要使用特定的抗熱樹脂,這增加了材料成本。
發(fā)明內容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機中,與使用樹脂材料形成第二遮蓋部分相比,通過遮蓋電樞的外側表面而容納該電樞的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凹入部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廉價制造,即,通過壓制作業(yè)而形成具有底部的柱形金屬板。另外,所述電樞的外周表面和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相互接觸,從而能朝向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外側釋放所述電樞的熱。
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所述電機中,使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底部與母線(busbar)的上表面相互抵靠,并使所述母線的下表面或電路板的下表面與所述電樞相互抵靠,從而確定所述電樞沿中心軸線的位置。因此,能夠以這樣簡單的方式確定所述電樞沿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即,將包括預先固定的所述電路板、所述母線和所述電樞的組從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開口側插入,從而使形成在所述開口的相對側上的所述母線和所述底部相互抵靠。因此,能夠廉價地制造所述電機。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1的電力驅動的電機在沿著其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2是該電機的左側側視圖。
圖3是該電機的右側側視圖。
圖4是該電機的制造步驟的流程圖。
圖5是在圖4中的步驟S1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說明圖。
圖6是在圖4中的步驟S2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說明圖。
圖7是在圖4中的步驟S3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說明圖。
圖8是在圖4中的步驟S4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性說明圖。
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2的電力驅動的電機在沿著其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0是根據(jù)優(yōu)選實施例的示例的泵在沿著其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1的電力驅動的電機1的示意性縱向剖視圖。圖2是電機1從其輸出側觀察的左側側視圖。
電機1包括定子組件3和轉動體2,所述定子組件設有具有用于允許液體流入的內側柱形表面的凹部310,所述轉動體在凹部310中圍繞凹部310的中心軸線J1轉動,如圖1所示。電機1是所謂的屏蔽無刷電機,其具有這樣的結構,即,通過插設在定子組件3與轉動體2之間的分隔板而完全密封電樞。在圖1中,在剖面的局部中省去了平行斜線。
轉動體2包括軸21,其沿著中心軸線J1延伸;轉子主體22,其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使得樹脂材料在軸21的周邊中成型;和場磁體23(僅在圖1中示出),其通過轉子主體22而固定在軸21與定子組件3的凹部310的內側表面之間的軸21的周邊中,如圖1和圖2所示。如圖1所示,在軸21的與轉子主體22接合的部分中形成防滑槽,從而防止轉子主體22獨立于軸21轉動。
定子組件3包括第一遮蓋部分31,其包括具有底部的柱形部311(下文簡稱為“柱形部”)和平板部312,所述柱形部的內表面構成所述凹部310,所述平板部是從凹部310的開口大致垂直于中心軸線J1延伸的部分;電樞32,其設在柱形部311的周邊中;以及第二遮蓋部分33,其用于遮蓋電樞32的外側表面和電樞32的與第一遮蓋部分31相對的表面。
第一遮蓋部分31的柱形部311必須是非磁性且非導電的,從而防止由于電樞32的磁力而產生渦電流。在本優(yōu)選實施例中,第一遮蓋部分31由樹脂材料形成。第二遮蓋部分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通過壓制作業(yè)形成一金屬板(例如,電鍍鋼板)。第二遮蓋部分包括具有底部的作為凹入部的柱形部331(下文簡稱為“柱形部”),其內側表面大于第一遮蓋部分31的凹部;和凸緣部332,其從開口大致垂直于中心軸線J1延伸。第一遮蓋部分31的平板部312的上表面和第二遮蓋部分33的凸緣部332的下表面通過作為密封件的O型環(huán)34而相互結合,從而形成用于密封電樞32的空間。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遮蓋部分31和第二遮蓋部分33相互重疊的部分設有三個穿透這兩個部分的安裝孔35。電機1例如通過安裝孔35緊固在泵殼等上,從而用作水泵的驅動源。
如圖1所示,電樞32與第二遮蓋部分33的柱形部331的內側表面330接觸。電樞32設置成使其中心軸線與凹部310的中心軸線J1一致。電樞32的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芯部321具有多個齒322,所述齒的邊緣從芯背(core back)的內周面(環(huán)形外周部分)朝中心軸線J1延伸,并布置成以中心軸線J1為徑向圖案中心的徑向圖案(即,從第二遮蓋部分33的內側表面330朝軸21和場磁體23延伸)。
電樞32包括兩個絕緣體323,它們用于從兩側朝中心軸線J1遮蓋所述多個齒322;和線圈324,其以這樣的方式設置,即,在被絕緣體323遮蓋的所述多個齒322周圍纏繞多層電導線。線圈324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在齒322和絕緣體323的外周周圍朝著中心軸線J1纏繞電導線。絕緣體323使電樞32的芯部321與線圈324電絕緣。芯部321的外側表面被壓入第二遮蓋部分33的內側表面330,以使得電樞32固定在第二遮蓋部分33內。
定子組件3在密封空間中還包括電路板51,在其上安裝有用于形成供應給電樞32的驅動電流的電子部件;和母線52,其用于將驅動電流從電路板51導向電樞32(在圖1中,對母線52的剖面在電路板51的右側上下方提供有平行斜線)。
圖3是圖1的電機1從其輸出側的相對側觀察的右側側視圖。具有環(huán)形形狀的母線52的大致形狀由虛線示出。
母線52由樹脂材料形成為環(huán)形,以使得多個端子521和連接器522相互成一整體,如圖1所示,通過斂縫使來自線圈324的電導線連接至所述端子,并且如圖1和圖3所示,外部配線連接至所述連接器。從而母線52電連接到電路板51和電樞32。
連接器522具有連接器引腳(connector pin)5221。從連接器引腳5221向連接器522輸入從外部電源供應的電力、具有預定頻率的用于控制轉動的信號等。這些輸入通過連接器522傳送至電路板51。在電路板51中,在預定正時從供應的電力通過作為安裝在電路板上的電子部件的IC(集成電路)而產生具有u、v和w相的驅動電流。這些驅動電流通過母線52的端子521(經(jīng)過所述端子傳送)供應至電樞32。因此,在電樞32與場磁體23之間產生以中心軸線J1為中心的轉矩,該轉矩使凹部310中的轉動體2轉動。
如圖1所示,母線52的端子521的一部分和每個連接器引腳5221的一部分朝第一遮蓋部分31側(即,轉動體2側)突出。接著,將各個突出部分插入電路板51中并焊接到其上,母線52與電路板51接觸從而被固定。另外,母線52抵靠第二遮蓋部分33的在第一遮蓋部分31的相對側的底部從而被固定。這時,在連接器522的抵靠第二遮蓋部分33的部分處設置作為密封件的O型環(huán)36。O型環(huán)36能夠防止液體從外部流入第二遮蓋部分33。在圖1中,示出了母線52的設在端子521周邊中并在端子521后方的部分,從而表示第二遮蓋部分33的底部與母線52相互抵靠的狀態(tài)。
在用于泵的傳統(tǒng)電機中,對應于第一遮蓋部分31的部分由樹脂材料形成,與之相對應地,對應于第二遮蓋部分33的部分由同樣的樹脂材料形成。然而,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機1中,選擇金屬板作為所述材料,并對其進行壓制作業(yè)從而形成第二遮蓋部分33。因此,與由樹脂材料形成第二遮蓋部分33相比,能夠提高生產率,同時能夠降低材料和加工成本。因此,能夠降低電機的制造成本。另外,與樹脂材料相比,在壓制金屬板的情況下能夠減少第二遮蓋部分33的厚度,這使得電機小型化。電樞32的芯部321被壓入第二遮蓋部分33,從而電樞32能容易地接觸第二遮蓋部分33。因為第二遮蓋部分33由金屬形成,所以在電樞32中產生的熱能夠有利地通過第二遮蓋部分33釋放。
參照圖4至圖8,描述電機1的制造步驟。圖4是電機1的制造步驟的流程圖。圖5至圖8是表示在各個步驟中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首先,參照圖5,使固定有電路板51的母線52的下表面和從上側被遮蓋的絕緣體323的上表面相互抵靠。在前述狀態(tài)下,導電線的端部(線圈端部)被斂縫從而固定在母線52的端子521上(圖4中所示的步驟S1)。導電線的所述端部和端子521可通過除斂縫之外的釬焊或焊接而固定。
參照圖6,將在步驟S1中形成的包括電樞32、電路板51和母線52的組件從第二遮蓋部分33的開口側插入。在第二遮蓋部分33的底部形成開口孔333。插入母線52以使得連接器522插入穿過開口孔333。然后,使母線52的上表面和第二遮蓋部分33的底部處的下表面相互抵靠,從而確定母線52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圖4中所示的步驟S2)。在步驟S2中,O型環(huán)36設在母線52的連接器522的上表面上。當母線52的上表面和第二遮蓋部分33的底部處的下表面相互抵靠時,O型環(huán)36抵靠開口孔333的周邊從而被擠壓(crush)。因此,在第二遮蓋部分33的底部與母線52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隔嵌入有擠壓的O型環(huán)36。因此,O型環(huán)36防止了液體通過開口孔333從外部侵入第二遮蓋部分33。另外,在步驟S2中,電樞32的芯部321的外周面被壓入第二遮蓋部分33的內側表面330,從而確定電樞32的徑向位置。
接下來,參照圖7,將第一遮蓋部分31從第二遮蓋部分33的開口側插入,從而穿透電樞32的齒322的內周面(圖4中所示的步驟S3)。當?shù)谝徽谏w部分31的平板部312的下表面和第二遮蓋部分33的凸緣部332的上表面相互抵靠時,就確定了第一遮蓋部分31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O型環(huán)34設在平板部312中。然后,使平板部312抵靠凸緣部332,從而O型環(huán)34被擠壓,該O型環(huán)嵌入平板部312與凸緣部332之間的間隔。因此,O型環(huán)34防止了液體從外部侵入第二遮蓋部分33。在步驟S3中形成定子組件3。
接下來,參照圖8,將轉動體2插入穿過第一遮蓋部分33的內側表面(即定子組件3的凹部310)(圖4中所示的步驟S4)。從而形成電機1。
定子組件3能夠僅從一個插入方向形成在第二遮蓋部分33的開口側上。因此,可有利于組裝過程。結果,能夠提高生產率,同時能夠降低制造成本。另外,母線52和電樞32插入并抵靠第二遮蓋部分33的位置是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因此,不必準備特定夾具用于在生產定子組件3時確定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所以,能夠容易地制造定子組件3。
在電機1中,電路板51和母線52非??拷ㄗ咏M件3的密封空間中的線圈端部設置,這有利于將電線連接到線圈324。另外,因為結合有電路板51,所以進一步減小了用于安裝電機1的空間。在電路板51設置成比第一遮蓋部分31的底部更靠近平板部312側的情況下,需要使電路板51為環(huán)形,從而將第一遮蓋部分31的柱形部311插入電路板51,因此減小了電路板51的面積。這里產生的缺點是,因為降低了設計電路板51中的布線圖案的自由度,所以可能不能安裝必需的電子部件。然而,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機1中,電路板51不必為環(huán)形,因為電路板51設置成比第一遮蓋部分31的底部更靠近第二遮蓋部分33的底部側。因此,電路板51的面積能足夠大。
另外,母線52接觸電路板51并固定在其上,并且抵靠由金屬形成的第二遮蓋部分33,從而能有利地釋放電路板51中產生的熱。如圖1所示,在電機1中,在從上側被遮蓋的絕緣體323抵靠電路板51時就確定了電樞32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以這樣的方式確定電樞32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即,使得從上側被遮蓋的絕緣體323在插入母線52和電路板51之后抵靠母線52,從而抵靠第二遮蓋部分33的在第一遮蓋部分31的相對側上的底部。
接下來,參照圖9,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2。圖9是根據(jù)優(yōu)選實施例2的電力驅動的電機1a的縱向剖視圖。除了圖1中所示的電機1中的定子組件3的電樞32和第二遮蓋部分33被形狀不同的部件替代之外,電機1a的結構與圖1所示的電機1的結構相同。因此,除了前述部件之外的相同部件提供有與如圖1所示相同的附圖標記。
電機1a的電樞32a在其外周面中在芯部321與絕緣體323之間包括臺階部320a,芯部321在該臺階部處向外突出。第二遮蓋部分33a包括臺階部330a,在該臺階部中內周表面330的直徑在其底側上減小。
在電機1a中,如圖4所示,當母線52、電路板51和電樞32a被組裝并插入第二遮蓋部分33a中時,電樞32a的臺階部320a(具體地,芯部321)抵靠第二遮蓋部分33a的臺階部330a,從而確定電樞32a沿著中心軸線J1的位置。因此,在電機1a的組裝中,能夠以這樣簡單的方式容易并精確地確定電樞32a的位置,即,使得包括電樞32a的組件插入第二遮蓋部分33a。之后,固定設有O型環(huán)34的第一遮蓋部分31。這樣,能夠實現(xiàn)這樣簡化的組裝過程。
接下來,參照圖10,描述根據(jù)優(yōu)選實施例的示例的安裝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機1的泵。圖10是其中安裝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機1的泵的示例的縱向剖視圖。
泵6包括抵靠第一遮蓋部分31的平板部312的第一泵殼61,以及通過抵靠第一泵殼61而形成泵室63的第二泵殼62。在泵室63中設置有固定在軸21上并與轉動體2一體轉動的葉輪64。
在第一泵殼61中形成有沿著中心軸線J1穿透軸21的貫通開口孔610。用于沿徑向可轉動地支承軸21的軸承65固定在開口孔610的內側周面上。軸承65由樹脂材料形成為大致柱形形狀,其具有沿著中心軸線J1穿透軸21的貫通開口孔。
第二泵殼62包括流入端口620和流出端口621,液體通過所述流入端口流入泵室63,泵室63中的液體通過所述流出端口流出。流入端口620沿著中心軸線J1形成。流出端口621沿著徑向形成。
在泵室63中形成有螺旋形流道(未示出),流出端口621沿著該流道周向形成。當葉輪64轉動時,流道中的液體沿葉輪64轉動的方向行進(head),并沿著該流道流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機和泵期望地安裝在車輛中。與普通家庭中的家用電器相比,在車輛中要求確??垢邷匦?。因此,具體地,當?shù)诙谏w部分33由樹脂材料形成時,需要能夠應付高溫的特定樹脂材料,這顯著增加了第二遮蓋部分33的材料成本。然而,當?shù)诙谏w部分33由經(jīng)過壓制作業(yè)的金屬板形成時,能夠將材料成本控制為較低,同時確保電樞32的放熱性。因此,能夠廉價地提供在諸如車輛的高溫環(huán)境中耐久的電機和泵。
至此為止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前述實施例,而能夠進行各種修改。
例如,根據(jù)優(yōu)選實施例的電機1和1a采用所謂的無傳感器驅動,其中未使用諸如霍爾元件的用于檢測轉動位置的元件??梢栽陔娐钒?1上設置用于檢測轉動位置的元件,從而控制電機的驅動。
在前述優(yōu)選實施例中,第一遮蓋部分31由樹脂材料形成,然而,第一遮蓋部分31也可由非導電材料或非磁性材料形成。另外,第一遮蓋部分31可由多個組合部件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遮蓋部分33和33a可由除電鍍鋼板之外的金屬板形成。
第一遮蓋部分31在柱形部311的開口側上設有平板部312。平板部312可具有各種形狀,只要其設置為大致垂直于中心軸線J1延伸的部分即可。第二遮蓋部分33的凸緣部332也可以根據(jù)第一遮蓋部分31而具有各種形狀。
設在第一遮蓋部分31與第二遮蓋部分33之間的密封件可以不是O型環(huán)34,而可以使用粘合劑或固化樹脂作為密封件。
電樞32的絕緣體323的上表面抵靠母線52的下表面,然而,該上表面也可抵靠電路板51的下表面,從而確定電樞32沿中心軸線J1的位置。
在根據(jù)第二優(yōu)選實施例的電機1a中,第二遮蓋部分33的直徑在底側上減小,從而形成臺階部330a。臺階部330a能以任何其它方式設置,只要其從內側表面330向內突出即可。例如,柱形部331的內側表面330的一部分可變形,從而沿周向布置多個向內突出的突起作為所述臺階部,并且可以通過抵靠所述多個突起的電樞32的臺階部320a來確定電樞32沿中心軸線J1的位置。形成臺階部330a可以提高第二遮蓋部分33的強度。期望的是臺階部330a形成為圓形。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力驅動的電機,該電機包括第一遮蓋部分,該第一遮蓋部分不透水并包括凹部,該凹部具有在其一端封閉的柱形形狀;和平板部,該平板部從所述凹部的開口邊緣朝徑向向外的方向延伸;電樞,該電樞具有布置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周圍的多個齒,所述齒的各個頂端指向徑向向內的方向;軸,該軸沿著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的中心軸線延伸,該軸的一端容納在所述凹部中;場磁體,該場磁體直接或間接固定在所述軸上,該場磁體的磁極沿周向布置;第二遮蓋部分,該第二遮蓋部分通過壓制作業(yè)由金屬板形成并固定有所述第一遮蓋部分,該第二遮蓋部分具有一凹入部,在該凹入部中容納有所述電樞和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以及密封件,該密封件用于通過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與所述第二遮蓋部分接觸的部分處介入它們之間而密封限定在它們之間的空間;其中轉動體包括所述軸和所述場磁體;并且定子組件包括所述第一遮蓋部分、所述電樞、所述第二遮蓋部分和所述密封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樞接觸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內側表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樞的外側表面被壓入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內側表面中。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凹入部的底部與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的底部之間設置有電路板,在該電路板上安裝有用于產生供應給所述電樞的驅動電流的電子部件。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該電機還包括接觸所述電路板從而被固定的母線,該母線還電連接到所述電路板和所述電樞從而將所述驅動電流引導至所述電樞,其中所述母線抵靠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底部。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樞包括芯部,該芯部以多層地設置多個磁性薄板的方式形成;線圈,該線圈以在所述芯部周圍纏繞電導線的方式形成;以及兩個或更多個絕緣體,所述絕緣體遮蓋所述芯部,并且所述電導線纏繞在所述絕緣體上從而使所述芯部與所述線圈相互絕緣,其中所述母線抵靠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相對側上的所述底部,并且所述絕緣體抵靠所述電路板或所述母線,從而確定所述電樞沿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內側表面具有向內突出的臺階部,并且所述電樞抵靠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臺階部,從而確定所述電樞沿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
8.一種電力驅動的電機,該電機包括第一遮蓋部分,該第一遮蓋部分不透水并包括凹部,該凹部具有在其一端封閉的柱形形狀;和凸緣,該凸緣從所述凹部的開口邊緣朝徑向向外的方向延伸;電樞,該電樞具有布置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周圍的多個齒,所述齒的各個頂端指向徑向向內的方向;軸,該軸沿著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的中心軸線延伸,該軸的一端容納在所述凹部中;場磁體,該場磁體直接或間接固定在所述軸上,該場磁體的磁極沿周向布置;第二遮蓋部分,該第二遮蓋部分固定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上,并具有一凹入部,在該凹入部中容納有所述電樞和所述第一遮蓋部分的所述凹部;以及密封件,該密封件用于通過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與所述第二遮蓋部分接觸的部分處介入它們之間而密封限定在它們之間的空間;母線,該母線接觸電路板從而被固定,該母線還電連接到所述電路板和所述電樞從而將驅動電流引導至所述電樞,其中所述母線的上表面接觸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底部的下表面,從而確定所述母線沿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并且所述電樞的上部分接觸所述母線的下表面或所述電路板的下表面,從而確定所述電樞沿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蓋部分通過壓制作業(yè)由金屬板形成,并且所述電樞接觸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內側表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樞包括芯部,該芯部以沿著所述中心軸線多層地設置多個磁性薄板的方式形成;線圈,該線圈以在所述芯部周圍纏繞電導線的方式形成;以及兩個或更多個絕緣體,所述絕緣體遮蓋所述芯部,并且所述電導線纏繞在所述絕緣體上從而使所述芯部與所述線圈相互絕緣,其中從上側被遮蓋的絕緣體的上表面抵靠所述母線的下表面或所述電路板的下表面,從而確定所述電樞沿著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
11.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力驅動的電機的制造過程,該制造過程包括以下步驟a)將所述電路板固定在用于向所述電樞供應驅動電流的所述母線上,以將所述電路板與所述母線電連接;b)將所述母線設定在相對于所述電樞的預定位置和方位,并與所述電樞電連接;c)通過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開口將包括所述電路板、所述母線和所述電樞的組插入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凹入部,并通過使所述母線抵靠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的所述凹入部的所述底部而使所述組相對于所述第二遮蓋部分定位;以及d)通過在所述第一遮蓋部分和所述第二遮蓋部分之間插設密封件而密封由所述第一遮蓋部分和所述第二遮蓋部分限定的空間,包括所述電路板、所述母線和所述電樞的所述組已經(jīng)插入并定位在所述空間內。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電機制造過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樞包括芯部,該芯部以沿著所述中心軸線多層地設置多個磁性薄板的方式形成;線圈,該線圈以在所述芯部周圍纏繞電導線的方式形成;以及兩個或更多個絕緣體,所述絕緣體遮蓋所述芯部,并且所述電導線纏繞在所述絕緣體上從而使所述芯部與所述線圈相互絕緣,其中在所述步驟c)中,使所述電樞的芯部與所述第二遮蓋部分相互抵靠,從而確定所述電樞沿徑向的位置。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電機制造過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樞包括芯部,該芯部以沿著所述中心軸線多層地設置多個磁性薄板的方式形成;線圈,該線圈以在所述芯部周圍纏繞電導線的方式形成;以及兩個或更多個絕緣體,所述絕緣體遮蓋所述芯部,并且所述電導線纏繞在所述絕緣體上從而使所述芯部與所述線圈相互絕緣,其中在所述步驟b)中,使從上側被遮蓋的絕緣體的上表面與所述母線的下表面或所述電路板的下表面相互抵靠,從而確定所述母線相對于所述電樞沿著所述中心軸線的位置。
14.一種泵,該泵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第一泵殼,該第一泵殼在所述凹部處具有一蓋;第二泵殼,該第二泵殼用于通過抵靠所述第一泵殼而形成泵室;軸承,該軸承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所述轉動體,該軸承設在所述第二泵殼中;以及葉輪,該葉輪用于通過在固定于所述軸上時與所述轉動體一體轉動而形成液體通道,該葉輪設在所述泵室中。
15.一種泵,該泵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機;第一泵殼,該第一泵殼在所述凹部處具有一蓋;第二泵殼,該第二泵殼用于通過抵靠所述第一泵殼而形成泵室;軸承,該軸承用于可轉動地支承所述轉動體,該軸承設在所述第二泵殼中;以及葉輪,該葉輪用于通過在固定于所述軸上時與所述轉動體一體轉動而形成液體通道,該葉輪設在所述泵室中。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該泵安裝在車輛中。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該泵安裝在車輛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機和安裝有該電機的泵。在屏蔽電機中,用于遮蓋電樞的在第一遮蓋部分的相對側上的表面的第二遮蓋部分由壓制金屬板形成,以使得電機能夠小型化并廉價制造。另外,該電機能以這樣的方式容易地組裝,即,使得第二遮蓋部分的底部和母線相互抵靠從而確定電樞沿中心軸線(J1)的位置。
文檔編號F04D29/24GK1941550SQ200610139400
公開日2007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草野秀樹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