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壓源管理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空壓機產(chǎn)生的壓縮空氣進行有效處理的空壓源管理器。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的車輛制動系統(tǒng)的空壓機的后續(xù)管路的裝置是;在空壓機的壓縮空氣出口連接卸荷閥的進氣口,卸荷閥的出氣口連接預排水儲氣筒的進氣口。
其主要缺陷是;1.不能有效降溫;空壓機會產(chǎn)生溫度較高的并有大量雜質的霧化壓縮空氣,如果不及時有效降溫會對相關部件產(chǎn)生直接損害。
2.損害卸荷閥;由于直接進入卸荷閥,因此會破壞卸荷閥的功能性能并大大縮短其使用壽命,使之成為影響制動系統(tǒng)的瓶頸部件。
3.油水及雜質易進入后續(xù)管路;通過有效降溫將溫度較高的霧化壓縮空氣轉化為油水或雜質沉淀物易進入后續(xù)管路,損壞制動系統(tǒng)的效能。
4.不能及時有效排除;對油水及雜質沉淀物,如不及時有效處理并排除,將會影響甚至破壞整個管路各相關部件的性能及系統(tǒng)的制動性能。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克服現(xiàn)有的壓縮空氣管理裝置存在的不能有效降溫,損害卸荷閥,油水及雜質易進入后續(xù)管路,油水及雜質不能及時有效排除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空壓源管理器,不但能及時有效的冷卻壓縮空氣,減少對卸荷閥的損害,有效防止油水及雜質進入后續(xù)制動管路,及時排除油水及雜質;而且使用經(jīng)濟維修方便且工作壽命大大延長。
1.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空壓機的出氣口連接一冷卻罐,冷卻罐上有三個接口;進氣口,出氣口,排污口;進氣口在冷卻罐的較低位置,出氣口在冷卻罐的較高位置,進氣口(4)和出氣口(5)在冷卻罐上的分布位置是;在外表面的同一直線上。排污口在冷卻罐的最低位置。進氣口連接空壓機,出氣口連接卸荷閥,排污口連接自動排水除銹閥。壓縮空氣經(jīng)進氣口進入冷卻罐,空壓機產(chǎn)生的溫度較高的并有大量雜質的霧化壓縮空氣在冷卻罐中被冷卻,并將冷卻油水及雜質沉淀于底部的排污口,通過自動排水除銹閥將其自動排除。冷卻后的比較干凈的壓縮空氣經(jīng)出氣口進入卸荷閥并調定為額定的工作壓力供后續(xù)制動管路使用。
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車輛制動系統(tǒng)中,不但能及時有效的冷卻壓縮空氣,減少對卸荷閥的損害,有效防止油水及雜質進入后續(xù)制動管路。
3.附圖
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圖;附圖中;1.用于壓縮空氣降溫的冷卻罐,2.用于調整壓力的卸荷閥,3.將冷卻觀眾的油水及雜質排出的自動排水除銹閥,4.冷卻罐進氣口,5.冷卻罐的出氣口,6.冷卻罐的排污口,7.冷卻罐的出氣口。
具體實施方式
冷卻罐(1)有三個接口且存在最低點;進氣口(4)處在較低位置連接空壓機。出氣口(5)處在較高或最高位置連接卸荷閥(2)或其他裝置。排污口(6)處在最低位置連接自動排水除銹閥(3)??諌簷C產(chǎn)生的溫度較高的并有大量雜質的霧化壓縮空氣在冷卻罐中被冷卻為油水及沉淀物,沉淀于底部的排污口,通過自動排水除銹閥將其自動排除。冷卻后的比較干凈的壓縮空氣進入卸荷閥并調定為額定的工作壓力供后續(xù)制動管路使用。
權利要求1.空壓源管理器,連接于車輛制動系統(tǒng)中的空壓機及制動系統(tǒng)中,其特征是在空壓機的后面安裝冷卻罐(1),冷卻罐的出氣口連接卸荷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壓源管理器,其特征是;冷卻罐(1)有三個接口;進氣口(4)處在較低位置,出氣口(5)處在較高或最高位置,排污口(6)處在最低位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壓源管理器,其特征是;進氣口(4)和出氣口(5)在冷卻罐上的分布位置是;在外表面的同一直線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壓源管理器,其特征是;進氣口(4)連接空壓機。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壓源管理器,其特征是;出氣口(5)連接卸荷閥(2)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壓源管理器,其特征是;排污口(6)連接自動排水閥(3)。
專利摘要本申請涉及一種空壓源管理器,在空壓機的出氣口連接一冷卻罐,冷卻罐上有三個接口;進氣口,出氣口,排污口;進氣口在冷卻罐的較低位置,出氣口在冷卻罐的較高位置,進氣口(4)和出氣口(5)在冷卻罐上的分布位置是;在外表面的同一直線上。排污口在冷卻罐的最低位置。進氣口連接空壓機,出氣口連接卸荷閥,排污口連接自動排水除銹閥。壓縮空氣經(jīng)進氣口進入冷卻罐,空壓機產(chǎn)生的溫度較高的并有大量雜質的霧化壓縮空氣在冷卻罐中被冷卻,并將冷卻油水及雜質沉淀于底部的排污口,通過自動排水除銹閥將其自動排除。冷卻后的比較干凈的壓縮空氣經(jīng)出氣口進入卸荷閥并調定為額定的工作壓力供后續(xù)制動管路使用。
文檔編號F04B39/06GK2702082SQ0320581
公開日2005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1日
發(fā)明者李玉喜 申請人:李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