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
地質鉆桿是地質鉆探及石油鉆機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實施傳遞扭矩、輸送泥漿、巖層鉆進等工作。鉆桿的受力情況異常復雜,除承受扭矩外,還承受自重帶來的軸向拉力,高速旋轉產生的交變彎曲應力,以及劇烈的振動。同時,鉆桿內壁受到高壓、高速鉆井液的沖刷,外壁受到套管或井壁的強烈摩擦。起下鉆過程中的猛拉猛剎,能夠造成較大的沖擊載荷,容易使鉆桿瞬間超載。此外,服役環(huán)境中的腐蝕介質、高溫、高壓都對鉆桿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鉆桿的服役環(huán)境異??量?,受力狀態(tài)十分復雜,使其在鉆井設備和工具中成為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失效事故頻繁發(fā)生。
現(xiàn)有傳的統(tǒng)地質鉆桿結構多采用錐管螺紋連接,設置有扳手工藝,極大地削弱了連接構件的機械強度,在施工過程中非常容易發(fā)生疲勞斷裂、過載失效等故障停機事故。易發(fā)生疲勞破壞,給鉆探作業(yè)帶來極大經濟負擔和非常高的不確定性風險其次,錐管螺紋加工難度大、制造成本高、拆裝困難、密封性差、不能承受反向扭矩,大批量應用中故障率較高,使用方需承擔較大的經濟負擔和停產壓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已有地質鉆桿連接結構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剛度高、壽命高、密封好、結構簡單、連接可靠、裝拆方便、綜合成本低的偏心杠桿式防松螺母。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包括上鉆桿、下鉆桿、過渡接頭、特制錐端螺釘、定位面、配合孔、配合軸、頂出螺釘,其中上鉆桿和下鉆桿為細長直圓柱體;配合孔與配合軸互相配合;配合孔所在的零部件上設置有若干強化螺紋孔和頂出螺釘孔;配合軸的側面上設置有分別與強化螺紋孔和頂出螺釘孔數量相等的強化淺錐孔和頂出淺錐孔;特制錐端螺釘、強化淺錐孔、強化螺紋孔互相配合;頂出螺釘孔、頂出螺釘、頂出淺錐孔互相配合;定位面為配合孔和配合軸所重合的底面;強化淺錐孔以與其對應的強化螺紋孔的重合位置為起點,設置有沿上鉆桿和下鉆桿軸向的錯位,錯位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特制錐端螺釘的半徑值,錯位方向為遠離定位面的方向;頂出淺錐孔以與其對應的頂出螺釘孔的重合位置為起點,設置有沿上鉆桿和下鉆桿軸向的錯位,錯位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頂出螺釘的半徑值,錯位方向為靠近定位面的方向。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強化螺紋孔沿配合孔呈圓周對稱;強化螺紋孔和頂出螺釘孔的軸線與上鉆桿和下鉆桿的端面平行且指向上鉆桿和下鉆桿的中心軸;強化螺紋孔和頂出螺釘孔貫穿配合孔所在的零部件。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強化淺錐孔和頂出淺錐孔為錐形淺孔,分別與特制錐端螺釘和頂出螺釘的錐端互相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配合孔分別位于上鉆桿和下鉆桿的兩端;配合孔為直圓柱形空腔,該空腔與上鉆桿和下鉆桿同軸;過渡接頭為與上鉆桿和下鉆桿直徑相等的直圓柱體,并在兩端面各伸出一個配合軸,配合軸為與上鉆桿和下鉆桿同軸的直圓柱形凸臺。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配合軸分別位于上鉆桿和下鉆桿的兩端;配合軸為直圓柱形凸臺,該凸臺與上鉆桿和下鉆桿同軸;過渡接頭為與上鉆桿和下鉆桿直徑相等的直圓柱體,并在兩端面各設置一個配合孔,配合孔為與上鉆桿和下鉆桿同軸的直圓柱形空腔。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配合孔和配合軸的直徑相等且小于上鉆桿和下鉆桿的直徑。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配合軸上設置有若干密封圈槽;密封圈槽為矩形環(huán)槽;密封圈槽設置有與其互相配合的的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上鉆桿、下鉆桿與過渡接頭的側面連接處分別設置有若干鍵槽;鍵槽為矩形凹槽,橫跨上鉆桿、下鉆桿與過渡接頭。
本實用新型的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其中鍵槽配有與其配合的鍵;鍵設置有若干鍵槽螺紋孔;鍵槽螺紋孔貫穿鍵;鍵槽螺紋孔設置有與其配合的螺釘。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剛度高、壽命高、密封好、結構簡單、連接可靠、裝拆方便、綜合成本低,并以特制錐端螺釘與強化淺錐孔錯位頂拉結構實現(xiàn)鉆桿與過度接頭的牢固結合。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剖面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結構示意剖面圖;
圖3: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鉆桿、2-下鉆桿、3-過渡接頭、4-特制錐端螺釘、5-強化淺錐孔、6-密封圈、7-介質孔、8-定位面、9-配合孔、10-配合軸、11-鍵槽、12-鍵13-螺釘、14-強化螺紋孔、15-密封圈槽、16-鍵槽螺紋孔、17-頂出螺釘孔、18-頂出螺釘、19-頂出淺錐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包括上鉆桿1、下鉆桿2、過渡接頭3、特制錐端螺釘4、定位面8、配合孔9、配合軸10、頂出螺釘18,其中上鉆桿1和下鉆桿2為細長直圓柱體;配合孔9與配合軸10互相配合;配合孔9所在的零部件上設置有若干強化螺紋孔14和頂出螺釘孔17;配合軸10的側面上設置有分別與強化螺紋孔14和頂出螺釘孔17數量相等的強化淺錐孔5和頂出淺錐孔19;特制錐端螺釘4、強化淺錐孔5、強化螺紋孔14互相配合;頂出螺釘孔17、頂出螺釘18、頂出淺錐孔19互相配合;定位面8為配合孔9和配合軸10所重合的底面;強化淺錐孔5以與其對應的強化螺紋孔14的重合位置為起點,設置有沿上鉆桿1和下鉆桿2軸向的錯位,錯位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特制錐端螺釘的半徑值,錯位方向為遠離定位面8的方向;頂出淺錐孔19以與其對應的頂出螺釘孔17的重合位置為起點,設置有沿上鉆桿1和下鉆桿2軸向的錯位,錯位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頂出螺釘的半徑值,錯位方向為靠近定位面8的方向;其中強化螺紋孔14沿配合孔9呈圓周對稱;強化螺紋孔14和頂出螺釘孔17的軸線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的端面平行且指向上鉆桿1和下鉆桿2的中心軸;強化螺紋孔14和頂出螺釘孔17貫穿配合孔9所在的零部件。其中強化淺錐孔5和頂出淺錐孔19為錐形淺孔,分別與特制錐端螺釘4和頂出螺釘18的錐端配合;其中配合孔9和配合軸10的直徑相等且小于上鉆桿1和下鉆桿2的直徑;其中配合軸10上設置有若干密封圈槽15;密封圈槽15為矩形環(huán)槽;密封圈槽15設置有與其互相配合的的密封圈6;其中上鉆桿1、下鉆桿2與過渡接頭3的側面連接處分別設置有若干鍵槽11;鍵槽11為矩形凹槽,橫跨上鉆桿1、下鉆桿2與過渡接頭3;其中鍵槽11配有與其配合的鍵12;鍵12設置有若干鍵槽螺紋孔16;鍵槽螺紋孔16貫穿鍵12;鍵槽螺紋孔16設置有與其配合的螺釘13。
其中配合孔9分別位于上鉆桿1和下鉆桿2的兩端;配合孔9為直圓柱形空腔,該空腔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同軸;過渡接頭3為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直徑相等的直圓柱體,并在兩端面各伸出一個配合軸10,配合軸10為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同軸的直圓柱形凸臺。
或者,配合軸10分別位于上鉆桿1和下鉆桿2的兩端;配合軸10為直圓柱形凸臺,該凸臺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同軸;過渡接頭3為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直徑相等的直圓柱體,并在兩端面各設置一個配合孔9,配合孔9為與上鉆桿1和下鉆桿2同軸的直圓柱形空腔。
使用時,首先將足夠數量的密封圈6安裝在過渡接頭3的各密封圈槽15上,并在配合軸10的側面上均勻涂抹防銹潤滑油,同時在配合面8及鍵槽11上均勻涂抹一薄層密封膠,然后將上鉆桿1及下鉆桿2的配合孔9分別與過渡接頭3的兩側配合軸10進行裝配,并確保上鉆桿1及下鉆桿2的配合面8與過渡接頭3的配合面8非常接近,并將鍵12壓入鍵槽11,先不裝螺釘。此時將足夠數量的特制錐端螺釘4擰入上鉆桿1及下鉆桿2的各強化螺紋孔14中,并分多次擰緊,通過特制錐端螺釘4及強化淺錐孔5的錐面增力效益,將上鉆桿1及下鉆桿2的配合面8與過渡接頭3的配合面8逐步拉近,直到完全重合且形成較強預緊力為止。最后將螺釘13擰入鍵槽螺紋孔16,至此,整個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裝配工作全部完成。
拆卸時,先將螺釘13全部擰出并拆掉鍵12,然后依次擰出所有特制錐端螺釘4。再將頂出螺釘18沿頂出螺釘孔17逐漸旋入頂出淺錐孔19,當頂出螺釘孔17的錐面與頂出淺錐孔19的錐面接觸后,在錐面增力作用下,上鉆桿1及下鉆桿2的定位面8便與過渡接頭3的定位面8實現(xiàn)成功分離。最后輕輕旋轉并拉拔上鉆桿1及下鉆桿2,直到與過渡接頭3完全分離。至此,整個雙面拘束地質鉆桿連接結構拆卸工作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