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油氣田注水開發(f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量連續(xù)調配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分層注水工藝技術得到快速的發(fā)展,測調工藝也得到長足進步,而配水器是該工藝的關鍵部件。配水器與封隔器等工具共同組成分層注水管柱,通過配水器調整注水井各層段的注水量。
目前常用的配水器為橋式偏心配水器和同心測調配水器,注水時,配水器在管柱組配下井并打壓坐封后,下入測調儀將各段配水器的水嘴調開,試注一段時間后按各層段地質調配要求再下入測調儀調節(jié)各段水嘴開啟程度,直至水量調配合格。
在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過程中,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現(xiàn)有偏心配水器和同心測調配水器打壓座封后均需要下入測調儀調開各段配水器的水嘴,操作復雜,操作人員工作量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偏心配水器和同心測調配水器均需要下入測調儀調開各段配水器的水嘴,操作復雜,操作人員工作量較大的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水量連續(xù)調配器。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水量連續(xù)調配器,用于調節(jié)注水井的注水量,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包括:上接頭、支撐座、連接套、主體、下接頭、旋轉套、注水通道開啟裝置、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及單流裝置,
所述上接頭、所述支撐座、所述連接套、所述主體、所述下接頭及所述旋轉套均為管體,所述支撐座上端伸入所述上接頭下端內部,所述支撐座與所述上接頭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套套在所述支撐座下端外部,所述連接套與所述支撐座固定連接,所述主體上端伸入所述連接套下端內部,所述主體與所述連接 套固定連接,所述下接頭上端伸入所述主體下端內部,所述下接頭與所述主體固定連接,所述主體內壁下端與所述下接頭內壁上端之間有間隙,通過所述間隙形成偏孔入口,
所述旋轉套套在所述支撐座內部,所述旋轉套與所述支撐座之間設有螺旋副,所述旋轉套通過所述螺旋副相對所述支撐座軸向運動,所述旋轉套與所述連接套之間形成環(huán)形空間,所述上接頭、所述支撐座、所述旋轉套、所述連接套、所述主體及所述下接頭內部連通,通過所述上接頭、所述支撐座、所述旋轉套、所述連接套、所述主體及所述下接頭組成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的主通道,
所述主體壁上開有偏孔和側孔,所述偏孔與所述主通道平行疊加設置,所述偏孔通過所述偏孔入口與所述主通道連通,所述側孔與所述偏孔連通,且所述側孔與所述主體外部連通,通過所述偏孔及所述側孔形成注水通道,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設置在所述偏孔內,座封過程,通過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密封所述偏孔,注水過程,通過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自動打開所述注水通道,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設置在所述偏孔內,且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的上端經所述偏孔伸入所述環(huán)形空間與所述旋轉套連接,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通過所述旋轉套軸向運動,通過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所述注水通道的開啟程度,所述單流裝置設置在所述側孔內,通過所述單流裝置防止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在座封過程中打開所述注水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包括閥座、第一尾堵、剪釘及第一彈簧,所述閥座固定在所述偏孔下端內部,所述閥座內部設有階梯孔,所述階梯孔通過所述偏孔入口與所述主通道連通,且所述階梯孔從上至下依次變大,所述第一尾堵從所述閥座底部伸入所述閥座內部,所述第一尾堵通過所述剪釘固定在所述閥座上,通過所述第一尾堵封堵所述階梯孔,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閥座內,且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頂在所述第一尾堵上,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頂在所述閥座上,所述第一尾堵通過所述第一彈簧復位。
具體地,所述下接頭上端外部設有下接頭臺階,所述下接頭臺階與所述主體之間形成尾堵空間,通過所述尾堵空間容納所述第一尾堵。
具體地,所述第一尾堵與所述閥座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通過所述O型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一尾堵與所述閥座之間的間隙。
進一步地,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上移動套、下移動套、閥桿、陶瓷內 套及陶瓷外套,所述上移動套套在所述旋轉套外部,且所述上移動套位于所述環(huán)形空間內,所述旋轉套上設有外凸結構,所述上移動套的上端設有上移動套內凸臺,所述上移動套通過所述上移動套內凸臺掛在所述外凸結構上,所述下移動套的上端伸入所述上移動套與所述旋轉套之間,且所述下移動套與所述上移動套固定連接,所述下移動套的內部設有下移動套臺階,所述下移動套通過所述下移動套臺階與所述旋轉套下端面配合,
所述陶瓷外套固定在所述偏孔內部,所述陶瓷外套內部中空,所述陶瓷外套側壁上設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與所述陶瓷外套內部及所述側孔分別連通,所述陶瓷內套設置在所述陶瓷外套內部,所述陶瓷內套可相對所述陶瓷外套軸向運動,通過所述陶瓷內套調節(jié)所述出水槽的開啟程度,所述閥桿的下端與所述陶瓷內套固定連接,所述閥桿的上端穿出所述偏孔與所述下移動套固定連接,所述旋轉套通過所述上移動套及所述下移動套經所述閥桿帶動所述陶瓷內套沿軸向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外凸結構包括固定環(huán)和膨脹環(huán),所述固定環(huán)為圓筒,所述固定環(huán)通過所述膨脹環(huán)安裝在所述旋轉套外部,所述上移動套套在所述固定環(huán)外部,所述旋轉套通過所述固定環(huán)帶動所述上移動套軸向運動。
具體地,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還包括第三軸承和第四軸承,所述第三軸承及所述第四軸承從上至下套在所述旋轉套外部,且所述第三軸承位于所述固定環(huán)及所述上移動套之間,所述第四軸承位于所述固定環(huán)及所述下移動套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單流裝置包括壓帽、閥體、錐形堵頭、第二彈簧及第二尾堵,所述壓帽及所述閥體由內至外沿軸向疊加設置在所述側孔內,所述壓帽中心開有圓孔,所述錐形堵頭設置在所述閥體內,所述錐形堵頭的一端為錐形,所述錐形堵頭的中部為柱形,所述錐形堵頭的另一端為細桿,所述錐形堵頭中部的尺寸小于所述錐形堵頭錐形端的最大尺寸且大于所述細桿端的尺寸,通過所述錐形堵頭的錐形端封堵所述圓孔,所述第二尾堵設置在所述閥體上與所述錐形堵頭相對的一端,所述第二尾堵與所述閥座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尾堵上設有通孔,所述水通過所述通孔進出所述閥體,所述第二彈簧套在所述錐形堵頭的細桿端,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頂在所述錐形堵頭中部,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頂在所述第二尾堵上,所述錐形堵頭通過所述第二彈簧復位。
進一步地,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還包括第三彈簧和第四彈簧,所述旋轉套 的外壁上設有旋轉套外凸臺,所述支撐座下端設有支撐座內凸臺,所述支撐座內凸臺位于所述旋轉套外凸臺下方,所述第三彈簧設置在所述旋轉套外凸臺與所述支撐座內凸臺之間,所述第四彈簧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內凸臺與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之間,所述旋轉套通過所述第三彈簧及所述第四彈簧復位。
具體地,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還包括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所述第一軸承及所述第二軸承從上至下套在所述旋轉套上,所述第一軸承及所述第二軸承分別與所述旋轉套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軸承位于所述第三彈簧及所述旋轉套外凸臺之間,所述第二軸承位于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與所述第四彈簧之間,所述旋轉套通過所述第一軸承及所述第二軸承減小扭矩。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通過上接頭、連接套、主體和下接頭構成外筒,通過上接頭、旋轉套、主體和下接頭等構成主通道,通過在主體上開有偏孔和側孔,通過偏孔和側孔構成注水通道,通過注水通道開啟裝置封堵或自動開啟注水通道,通過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調節(jié)注水通道的開啟程度,通過單流裝置防止注水通道開啟裝置在座封過程中打開注水通道,使得注水過程中注水通道自動開啟,從而避免下入測調儀調開配水器水嘴,操作簡單,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員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水量連續(xù)調配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單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注水通道開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陶瓷外套、陶瓷內套與閥桿的裝配示意圖。
其中:
1 上接頭,
2 支撐坐,
3 第一軸承,
4 第三彈簧,
5 旋轉套,
6 連接套,
7 第四彈簧,
8 第二軸承,
9 上移動套,
10 第三軸承,
11 膨脹環(huán),
12 固定環(huán),
13 第四軸承,
14 下移動套,
15 螺母,
16 閥桿,
17 陶瓷內套,
18 陶瓷外套,
19 水槽,
20 閥座,
21 第一彈簧,
22 第一尾堵,
23 剪釘,
24 主體,
25 壓帽,
26 錐形堵頭,
27 閥體,
28 第二彈簧,
29 第二尾堵,
30 下接頭,
31 側孔,
32 偏孔,
33 下接頭臺階,
34 旋轉套外凸臺,
35 支撐座內凸臺,
36 O型密封圈,
37 螺旋副,
38 環(huán)形空間,
39 尾堵空間,
40 主通道,
41 偏孔入口,
42 上移動套內凸臺,
43 下移動套臺階,
B 注水通道開啟裝置,
C 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
D 單流裝置,
E 外凸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水量連續(xù)調配器,用于調節(jié)注水井的注水量,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包括:上接頭1、支撐座2、連接套6、主體24、下接頭30、旋轉套5、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及單流裝置D(參見圖2),
所述上接頭1、所述支撐座2、所述連接套6、所述主體24、所述下接頭30及所述旋轉套5均為管體,所述支撐座2上端伸入所述上接頭1下端內部,所述支撐座2與所述上接頭1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套6套在所述支撐座2下端外部,所述連接套6與所述支撐座2固定連接,所述主體24上端伸入所述連接套6下端內部,所述主體24與所述連接套6固定連接,所述下接頭30上端伸入所述主體24下端內部,所述下接頭30與所述主體24固定連接,所述主體24內 壁下端與所述下接頭30內壁上端之間有間隙,通過所述間隙形成偏孔入口41,
所述旋轉套5套在所述支撐座2內部,所述旋轉套5與所述支撐座2之間設有螺旋副37,所述旋轉套5通過所述螺旋副37相對所述支撐座2軸向運動,所述旋轉套5與所述連接套6之間形成環(huán)形空間38,所述上接頭1、所述支撐座2、所述旋轉套5、所述連接套6、所述主體24及所述下接頭30內部連通,通過所述上接頭1、所述支撐座2、所述旋轉套5、所述連接套6、所述主體24及所述下接頭30組成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的主通道40,
所述主體24壁上開有偏孔32和側孔31(參見圖2),所述偏孔32與所述主通道40平行疊加設置,所述偏孔32通過所述偏孔入口41與所述主通道40連通,所述側孔31(參見圖2)設置在所述偏孔32壁上,所述側孔31(參見圖2)與所述偏孔32連通,且所述側孔與所述主體外部連通,通過所述偏孔32及所述側孔31(參見圖2)形成注水通道,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設置在所述偏孔32內,座封過程,通過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密封所述偏孔32,注水過程,通過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自動打開所述注水通道,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設置在所述偏孔32內,且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的上端經所述偏孔32伸入所述環(huán)形空間38與所述旋轉套5連接,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通過所述旋轉套5軸向運動,通過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調節(jié)所述注水通道的開啟程度,所述單流裝置D(參見圖2)設置在所述側孔31(參見圖2)內,通過所述單流裝置D(參見圖2)防止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在座封過程中打開所述注水通道。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
注水井通過封隔器分隔成多段,使用本發(fā)明時,將本發(fā)明和封隔器等連接成管柱下入井中,從油管內打壓使封隔器座封將注水井分隔為多段,各層段注水井中均設置一個本發(fā)明,封隔器座封過程,通過向油管內注入液體進行打壓,封隔器座封,液體流經本發(fā)明的過程中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封堵注水通道,且因為單流裝置D(參見圖2)的設置,液體不能從油套環(huán)空進入主通道40,實現(xiàn)密封,注水過程中,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自動開啟,水進入本發(fā)明后由主通道40經偏孔入口41進入注水通道,再由注水通道流入油套環(huán)空,實現(xiàn)注水,試注一段時間后,按各段地質調配要求下入測調儀與旋轉套5配合,旋轉套5通過螺旋副37與支撐座2作用,從而帶動與之配合的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動作,通過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調節(jié)注水通道的開啟程度,直至水量調配合格。
本發(fā)明通過上接頭1、連接套6、主體24和下接頭30構成外筒,通過上接頭1、旋轉套5、主體24和下接頭30等構成主通道40,通過在主體24上開有偏孔32和側孔31(參見圖2),通過偏孔32和側孔31(參見圖2)構成注水通道,通過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封堵或自動開啟注水通道,通過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調節(jié)注水通道的開啟程度,通過單流裝置D(參見圖2)防止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在座封過程中打開注水通道,使得注水過程中注水通道自動開啟,從而避免下入測調儀調開配水器水嘴,操作簡單,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員勞動強度。
且本發(fā)明內的液體由主通道40進入注水通道經單流裝置D流出的過程中進行了兩次節(jié)流,避免了壓力升高或者降低帶來的流量變化,使得流量平穩(wěn)。
如圖4所示,進一步地,所述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包括閥座20、第一尾堵22、剪釘23及第一彈簧21,所述閥座20固定在所述偏孔32下端內部,所述閥座20內部設有階梯孔,所述階梯孔通過所述偏孔入口41與所述主通道40連通,且所述階梯孔從上至下依次變大,所述第一尾堵22從所述閥座20底部伸入所述閥座20內部,所述第一尾堵22通過所述剪釘23固定在所述閥座20上,通過所述第一尾堵22封堵所述階梯孔,所述第一彈簧21設置在所述閥座20內,且所述第一彈簧21的一端頂在所述第一尾堵22上,所述第一彈簧21的另一端頂在所述閥座20上,所述第一尾堵22通過所述第一彈簧21復位。
在本實施例中,閥座20內部設有兩級臺階,兩級臺階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級臺階和第二級臺階,閥座20內部通過兩級臺階形成具有上段、中段和下段的階梯孔,階梯孔從上至下依次變大,第一尾堵22為階梯形柱體,且第一尾堵22的外部為一級臺階,第一尾堵22通過一級臺階分隔成上下兩個部分,第一尾堵22上部的橫截面積小于下部的橫截面積,第一尾堵22伸入閥座20內部,第一尾堵22上部的尺寸小于階梯孔中段的尺寸,第一尾堵22下部的尺寸大于階梯孔中段的尺寸且小于或等于階梯孔下段的尺寸,剪釘23由閥座20的第二臺階下方穿過閥座20將第一尾堵22固定在閥座20內部,且使得第一尾堵22的臺階與閥座20的第二級臺階之間有間隔,從而使得打壓座封過程中,剪釘23由于主通道40內的壓力作用而剪斷釋放第一尾堵22,第一尾堵22在壓力作用下上行,直至第一尾堵22的臺階與閥座20的第二級臺階貼合,在此過程中,注水通道始終被第一尾堵22封閉,第一尾堵22的頂端和閥座20的第一級臺階之 間有間隙,第一彈簧21設置在第一尾堵22的上端和閥座20的第一臺階之間。注水過程中,主通道40內壓力降低,第一尾堵22在第一彈簧21的彈力作用下下行離開偏孔32,注水通道打開,從而實現(xiàn)注水通道注水過程的自動開啟。結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
如圖1所示,具體地,所述下接頭30上端外部設有下接頭臺階33,所述下接頭臺階33與所述主體24之間形成尾堵空間39,通過所述尾堵空間39容納所述第一尾堵22。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下接頭30上端外部設置下接頭臺階33,下接頭30和主體24之間形成容納第一尾堵22的尾堵空間39,注水過程中,第一尾堵22在主通道40內液體壓力的作用下掉落至尾堵空間39中,避免第一尾堵22進入主通道40,造成主通道40堵塞,且增加打撈工作量和打撈難度。
如圖4所示,具體地,所述第一尾堵22與所述閥座20之間設有O型密封圈36,通過所述O型密封圈36密封所述第一尾堵22與所述閥座20之間的間隙。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O型密封圈36密封閥座20和第一尾堵22之間的間隙,確保封隔器座封過程中主通道40內的液體不能通過注水通道流至油套環(huán)空。
如圖1所示,也可參見圖5,進一步地,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包括上移動套9、下移動套14、閥桿16、陶瓷內套17及陶瓷外套18,所述上移動套9套在所述旋轉套5外部,且所述上移動套9位于所述環(huán)形空間38內,所述旋轉套5上設有外凸結構E,所述上移動套9的上端設有上移動套內凸臺42,所述上移動套9通過所述上移動套內凸臺42掛在所述外凸結構E上,所述下移動套14的上端伸入所述上移動套9與所述旋轉套5之間,且所述下移動套14與所述上移動套9固定連接,所述下移動套14的內部設有下移動套臺階43,所述下移動套14通過所述下移動套臺階43與所述旋轉套5下端面配合,
所述陶瓷外套18固定在所述偏孔32內部,所述陶瓷外套18內部中空,所述陶瓷外套18側壁上設有出水槽19,所述出水槽19與所述陶瓷外套18內部及所述側孔31(參見圖2)分別連通,所述陶瓷內套17設置在所述陶瓷外套18內部,所述陶瓷內套17可相對所述陶瓷外套18軸向運動,通過所述陶瓷內套17調節(jié)所述出水槽19的開啟程度,所述閥桿16的下端與所述陶瓷內套17固定連接,所述閥桿16的上端穿出所述偏孔32與所述下移動套14固定連接,所述 旋轉套5通過所述上移動套9及所述下移動套14經所述閥桿16帶動所述陶瓷內套17沿軸向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上移動套9為圓筒,且上移動套9的上端設有上移動套內凸臺42,上移動套內凸臺42和旋轉套5上的外凸結構E配合,旋轉套5軸向上升的過程中通過外凸結構E帶動上移動套9上行,上移動套9不隨旋轉套5的轉動而轉動,上移動套9下端設有內螺紋,下移動套14內部中空,下移動套14套在旋轉套5下端外部,且下移動套14上端伸入上移動套9和旋轉套5之間,下移動套14的上端外部設有外螺紋,下移動套14上端的外螺紋和上移動套9下端的內螺紋配合,上移動套9和下移動套14固定連接,下移動套14的內部設有下移動套臺階43,下移動套14通過下移動套臺階43和旋轉套5下端面作用,旋轉套5軸向向下運動的過程中,旋轉套5的下端面頂在下移動套臺階43上,從而帶動下移動套14下行,下移動套14的下端外部設有凹槽,閥桿16的上端從下移動套14下方穿入凹槽內,閥桿16通過螺母15固定在下移動套14上,螺母15位于凹槽內。
偏孔32為階梯孔,且偏孔32上部的直徑小于偏孔32下部的直徑,陶瓷外套18和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偏孔32下部,陶瓷外套18為圓筒,陶瓷外套18固定在偏孔32內,且陶瓷外套18通過偏孔32的階梯限位,陶瓷內套17為桿狀或圓筒,陶瓷內套17的外徑等于陶瓷外套18的內徑且小于或等于偏孔32上部的直徑,陶瓷內套17和閥桿16固定,閥桿16在下移動套14的作用下沿軸向運動,從而帶動陶瓷內套17運動,陶瓷外套18側壁上開有出水槽19,當陶瓷內套17和陶瓷外套18重合時,出水槽19被陶瓷內套17封閉,主通道40內的液體即使進入注水通道,依然不能通過注水通道流至油套環(huán)空,陶瓷內套17相對陶瓷外套18運動,出水槽19被陶瓷內套17覆蓋的部分被陶瓷內套17封閉,出水槽19未被陶瓷內套17覆蓋的部分通水,從而可通過陶瓷內套17相對陶瓷外套18運動來調節(jié)出水槽19的開啟程度,達到調節(jié)注水通道開啟程度的目的,調節(jié)注水量。且在本實施例中,注水初始時,出水槽19全部打開,當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打開注水通道時,主通道40內的液體即可由偏孔32經出水槽19和側孔31(參見圖2)進入油套環(huán)空。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下入測調儀與旋轉套5作用,測調儀帶動旋轉套5相對支撐座軸向進給的過程中,帶動上移動套9和下移動套14沿軸向運動,從而 將旋轉套的旋轉運動轉化為閥桿的軸向直線運動,從而實現(xiàn)通過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調節(jié)注水通道的開啟程度。
如圖1所示,進一步地,所述外凸結構E包括固定環(huán)12和膨脹環(huán)11,所述固定環(huán)12為圓筒,所述固定環(huán)12通過所述膨脹環(huán)11安裝在所述旋轉套5外部,所述上移動套9套在所述固定環(huán)12外部,所述旋轉套5通過所述固定環(huán)12帶動所述上移動套9軸向運動。
膨脹環(huán)11是具有開口的環(huán)狀結構,自由狀態(tài)下為C型;固定環(huán)12為圓筒狀,在固定環(huán)12內部鏜有環(huán)形內槽;在旋轉套5下部相應地車有一個環(huán)形槽。裝配時,先將膨脹環(huán)11裝入固定環(huán)12的環(huán)形內槽內,之后將容納有膨脹環(huán)11的固定環(huán)12由下至上套在旋轉套5上,膨脹環(huán)11被擠壓,橫截面積變小,整體在固定環(huán)12的環(huán)形內槽內伸長,開口變小,當膨脹環(huán)11到達旋轉套5下部的環(huán)形槽時,由于空間變大,膨脹環(huán)11橫向擴張,橫截面積變大,整體長度縮短,開口變大,膨脹環(huán)11填充固定環(huán)12的環(huán)形內槽及旋轉套5下部的環(huán)形槽,一部分位于固定環(huán)12的環(huán)形內槽內,另一部分位于旋轉套5下部的環(huán)形槽內,由此通過膨脹環(huán)11將旋轉套5和固定環(huán)12聯(lián)接為一體。
如圖1所示,具體地,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還包括第三軸承10和第四軸承13,所述第三軸承10及所述第四軸承13從上至下套在所述旋轉套5外部,且所述第三軸承10位于所述固定環(huán)12及所述上移動套9之間,所述第四軸承13位于所述固定環(huán)12及所述下移動套14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在固定環(huán)12上方設置第三軸承10,在固定環(huán)12下方設置第四軸承13,通過第三軸承10和第四軸承13減小旋轉套5受到的扭矩,上移動套9掛在第三軸承10的上方,旋轉套5上移的過程中通過固定環(huán)12和第三軸承10帶動上移動套9上移,但旋轉套5其他方向的運動不影響上移動套9的運動,結構簡單,運動合理。
如圖3所示,進一步地,所述單流裝置D包括壓帽25、閥體27、錐形堵頭26、第二彈簧28及第二尾堵29,所述壓帽25及所述閥體27由內至外沿軸向疊加設置在所述側孔31(參見圖2)內,所述壓帽25中心開有圓孔,所述錐形堵頭26設置在所述閥體27內,所述錐形堵頭26的一端為錐形,所述錐形堵頭26的中部為柱形,所述錐形堵頭26的另一端為細桿,且所述錐形堵頭26中部的尺寸小于所述錐形堵頭26錐形端的最大尺寸且大于所述細桿端的尺寸,通過所 述錐形堵頭26的錐形端封堵所述圓孔,所述第二尾堵29設置在所述閥座20上與所述錐形堵頭26相對的一端,所述第二尾堵29與所述閥座2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尾堵29上設有通孔,所述水通過所述通孔進出所述閥體27,所述第二彈簧28套在所述錐形堵頭26的細桿端,所述第二彈簧28的一端頂在所述錐形堵頭26中部,所述第二彈簧28的另一端頂在所述第二尾堵29上,所述錐形堵頭26通過所述第二彈簧29復位。
在本實施例中,壓帽25和閥體27均為圓筒,壓帽25和閥體27沿主體24從內至外的方向疊加設置在側孔31(參見圖2)內,壓帽25的圓孔尺寸小于閥體27的內徑,錐形堵頭26的錐形端封堵在圓孔上,通過錐形堵頭26密封圓孔,密封效果較好,錐形堵頭26中部柱形的尺寸大于第二彈簧28的尺寸,第二彈簧28套在錐形堵頭26的細桿端,錐形堵頭26的總長小于閥座20的尺寸,第二尾堵29設置在閥座20端部,第二彈簧28的一端頂在錐形堵頭26的柱形端,第二彈簧28的另一端頂在第二尾堵29上,通過第二彈簧28使錐形堵頭26復位封堵側孔31(參見圖2)。第二尾堵29上設有通孔,水流通過第二尾堵29上的通孔進出閥座20,從而通過第二尾堵29實現(xiàn)節(jié)流,使得流量平穩(wěn)。通過單流裝置D的設置,使得液體可由主通道40通過注水通道進入油套環(huán)空,卻不能由油套環(huán)空進入主通道40,從而通過單流裝置D防止注水通道開啟裝置B在座封過程中打開注水通道,失去密封作用,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通過單流裝置D還可實現(xiàn)對液體的節(jié)流,避免主通道40內壓力升高或降低導致的流量變化,使得流量平穩(wěn)。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側孔31的軸線與主體24的外壁形成小于90度的夾角,增大側孔31的長度,便于安裝單流裝置D。
如圖1所示,進一步地,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還包括第三彈簧4和第四彈簧7,所述旋轉套5的外壁上設有旋轉套外凸臺34,所述支撐座2下端設有支撐座內凸臺35,所述支撐座內凸臺35位于所述旋轉套外凸臺34下方,所述第三彈簧4設置在所述旋轉套外凸臺34與所述支撐座內凸臺35之間,所述第四彈簧7設置在所述支撐座內凸臺35與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之間,所述旋轉套5通過所述第三彈簧4及所述第四彈簧7復位。
在本實施例中,旋轉套5上設有旋轉套外凸臺34,支撐座2上設有支撐座內凸臺35,第三彈簧4設置在旋轉套外凸臺34和支撐座內凸臺35之間,第三 彈簧4的一端頂在旋轉套外凸臺34上,第三彈簧4的另一端頂在支撐座內凸臺35上,第四彈簧7設置在支撐座內凸臺35和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之間,第四彈簧7的一端頂在支撐座內凸臺35上,第四彈簧7的另一端頂在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上,旋轉套5向上或者向下移動時壓縮第三彈簧4和第四彈簧7,停止旋轉后旋轉套5在第三彈簧4和第四彈簧7的作用下向上或者向下移動與支撐座2配合,使得旋轉套5復位,為下次調配提供距離。且旋轉套5向上或向下受到支撐座2上的螺旋副37預定長度限制,即當旋轉套5向上或向下運動的距離超過預定螺旋副37長度會產生滑扣,從而限制了閥桿16上下移動的距離,保證不會遇卡。
如圖1所示,具體地,所述水量連續(xù)調配器還包括第一軸承3和第二軸承8,所述第一軸承3及所述第二軸承8從上至下套在所述旋轉套5上,所述第一軸承3及所述第二軸承8分別與所述旋轉套5固定連接,且所述第一軸承3位于所述第三彈簧4及所述旋轉套外凸臺34之間,所述第二軸承8位于所述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與所述第四彈簧7之間,所述旋轉套5通過所述第一軸承3及所述第二軸承8減小扭矩。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承3設置在第三彈簧4和旋轉套外凸臺34之間,第二軸承8設置在第四彈簧7和注水量調節(jié)裝置C之間,通過第一軸承3和第二軸承8減小旋轉套5受到的扭矩,結構簡單,受力合理。
上述本發(fā)明實施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實施例的優(yōu)劣。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