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注汽井分層配注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稠油蒸汽吞吐開采工藝的井下裝置。
技術背景
稠油井在多層系(多層位)蒸汽吞吐開采過程中,由于層間吸汽能力 的差異,造成受汽不均,影響生產效果,為此許多油井需要實施層間獨立 定量注汽。目前,現(xiàn)場在解決注汽井層間矛盾實施分層注汽時,通常采用 投球選注和機械式投球分注兩種方式。其中,投球選注是通過眾多小球封 堵射孔炮眼調節(jié)層間注汽量,該工藝需在準確掌握層間吸汽能力差異及射 孔數(shù)量的前提下,確定投球數(shù)量范圍,但不能實現(xiàn)層間的定量注汽,而且 對于篩管完成井不能實施該工藝。機械式投球分注工藝具有適用范圍廣、 可定量注汽的特點,但目前在用的工藝管柱普遍存在密封效果差的問題, 特別是上部油層吸汽壓力高于下部油層時,存在蒸汽竄層問題,影響分注 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解決蒸汽竄層問題、實現(xiàn)分層定 量注汽、提高分注效果的注汽井分層配注控制裝置。
本實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此種注汽井分層配注控制裝置由上接箍、上、 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油管、接箍、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組成,其 結構組裝關系如下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上、下端分別以螺紋與上接箍 和油管相連接,油管下端通過接箍與一體式反向密封幵關裝置上端相連接,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下端通過接箍與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上端 相連接。注汽井井下作業(yè)時,將本實用新型的上接箍與注汽管柱連接后下 到設計位置,從注汽管柱中注入高溫高壓蒸汽,上、下兩個正向密封注汽 封隔器上的錐形活塞在注入蒸汽的溫度、壓力作用下向上運動,壓縮膠筒, 使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坐封,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上的排氣孔處于關 閉狀態(tài),高溫高壓蒸汽通過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上的中心管出口進入油
層,開始對最下部油層注汽;當該油層達到設計注汽量時,投入設計規(guī)格 的鋼球,堵塞住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內的活塞,最下部油層間的通道 被關閉,活塞在蒸汽壓力作用下,置于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上的膠筒 被壓縮而實現(xiàn)坐封,同時排氣孔被打開,開始對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和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之間的油層注汽,當下部油層壓力高時,由下正 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保證密封,當上部油層壓力高時,由一體式反向密封開 關裝置實施密封,保證層間不發(fā)生蒸汽竄漏,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內 的活塞和排氣孔采用一體式聯(lián)動機構,確保在膠管被壓縮狀態(tài)下再打開排 氣孔,進一步保證密封效果。如果多級并聯(lián),即由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
器、兩個以上一體式反向密封幵關裝置和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依次串連 形成注汽管柱,達到設計注汽量后,再次投球,上一級一體式反向密封開 關裝置活塞動作,如此,即可實現(xiàn)多層的分層定量注汽。
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設計合理,工作可靠,由于結構上采用雙向獨 立坐封,利用它可以保證層間較大壓差時不發(fā)生層間蒸汽竄漏,實現(xiàn)真正 的分層定量注汽,獲得良好的注汽效果。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由上接箍1、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2、油管3、 接箍4、 6、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5、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7組成。 其中,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2、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7結構和規(guī)格尺 寸相同,分別由膠筒13、 10、錐形活塞12、 9和中心管組成。圖中標號"8" 為中心管出口。 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5由膠筒、活塞組成,其上部設 有排氣孔ll。
權利要求1、一種注汽井分層配注控制裝置,由上接箍(1)、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2)、油管(3)、接箍(4)、(6)、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5)、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7)組成;其特征在于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2)上、下端分別以螺紋與上接箍(1)和油管(3)相連接,油管(3)下端通過接箍(4)與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5)上端相連接,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5)下端通過接箍(6)與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7)上端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注汽井分層配注控制裝置。由上接箍、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油管、接箍、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組成;上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上、下端分別以螺紋與上接箍和油管相連接,油管下端通過接箍與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上端相連接,一體式反向密封開關裝置下端通過接箍與下正向密封注汽封隔器上端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設計合理,工作可靠,由于結構上采用雙向獨立坐封,利用它可以保證層間較大壓差時不發(fā)生層間蒸汽竄漏,實現(xiàn)真正的分層定量注汽,獲得良好的注汽效果。
文檔編號E21B43/24GK201401161SQ20092001371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15日
發(fā)明者周國寧, 趙廣友 申請人:趙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