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燃機的潤滑系統(tǒng),特別是涉及一種使機油回流通暢,保證
內燃機潤滑和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正常工作的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對發(fā)動機的經濟性、動力性和排放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簡 稱為VVT的可變氣門正時裝置已廣泛應用在汽車節(jié)能和環(huán)保上,VVT主要由ECU電子單元 控制。 由于受到空間限制,特別是小排量發(fā)動機汽缸蓋的空間布局非常緊湊,在布置氣 道及進排氣歧管安裝點之后,所留有的空間非常小,而現有的機構其回油道是全部布置在 發(fā)動機汽缸蓋內部,回油道的設計空間小,回油不充分。特別是在增加了 VVT機構之后,由 VVT機構泄出的帶有一定壓力的機油在短時間內就會積滿汽缸蓋內部,導致回油不充分。嚴 重時,會導致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和VVT機構不能正常工作。 另外,在汽缸蓋鑄造過程中,由于回油道很小,容易出現隔皮,砂芯斷裂等缺陷,鑄 造工藝性不好,在汽缸蓋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回油道內卡屑等,嚴重的影響回油效果。為 了解決此問題,現有的一種辦法是采用機加工方式加工回油道,但這樣就需要汽缸蓋適當 增加體積,導致汽缸蓋的體積增大。 現有技術中VVT普遍采用直接泄油在缸蓋中,然后機油從缸蓋再回流到油底殼。 還有的VVT泄油在正時齒輪罩殼中,然后機油從正時齒輪罩殼回流到油底殼。在上述裝置 中,機油都是依靠自身重力自然回流到油底殼中,若回油通道面積不足,將會導致機油回流 不暢。VVT的供油裝置甚至會抽空油底殼中的機油,從而影響內燃機的潤滑和VVT的正常工 作。本實用新型主要針對VVT的回油設計,提供了一種簡單可行的回油裝置。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針對現有小排量發(fā)動
機汽缸蓋的結構限制,在保證汽缸蓋鑄造工藝性的前提下,充分滿足內燃機潤滑油的回油
需求,以保證內燃機潤滑系統(tǒng)和VVT機構正常工作的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
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包括形成在凸輪軸軸承蓋上部的機油控制閥座;裝
在機油控制閥座內的機油控制閥;氣缸體;其機油控制閥一端設有一個軸向排油孔,在機
油控制閥座側面設有一個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連通的泄油孔,泄油孔裝有中空過油螺栓,
中空過油螺栓外接有向下的回油管,回油管另一端與氣缸體連接。 所述的泄油孔設置在機油控制閥座側面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對應位置。 所述的回油管連接在氣缸體下部回油孔的回油螺栓上。 所述的回油管為軟性管或剛性管。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中,機油控制閥座與氣缸體
3間設置回油管,從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出的機油通過回油管直接流到氣缸體,再回到油底 殼中。在回油管中,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出的機油帶有一定的壓力,可以加速機油在管中 的流動速度,泄出的機油越多,則回油管中的機油流速越快,使油底殼中的機油得到迅速補 充。由于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油通暢,因而保證了內燃機潤滑和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正常工 作。 在本實用新型中,回油管為軟性管時可便于連接和布置,回油管為剛性管時則可 增加回油裝置的可靠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回油管與氣缸體連接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供油管、回油管在內燃機上的安裝圖。 附圖中主要部件符號說明 l:供油管 2:回油管 4:機油濾清器 5:機油控制閥 7:過油螺栓 8:泄油孔 IO:油底殼 11 :回油孔 13:氣缸體 14:供油腔
3 :機油控制閥座 6 :供油螺栓 9 :凸輪軸軸承蓋 12 :回油螺栓 15 :排油孔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現有小排量內燃機汽缸蓋的結構限制,而對可變氣門正時機構 的回油油路的改進。本實用新型適用于自主研發(fā)的3GA2型汽油機,排量為l.O升。3GA2型 汽油機的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安裝在凸輪軸上。 本實用新型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如圖1、圖2、圖3所示,圖1是本 實用新型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結構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回油管與氣缸體 連接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供油管、回油管在內燃機上的安裝圖。 本實用新型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由機油控制閥座3、機油控制閥 5、過油螺栓7、回油管2、氣缸體13和回油螺栓12構成。 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控制閥座與凸輪軸軸承蓋9一體形成,機油控制閥座位于凸輪 軸軸承蓋上部,機油控制閥安裝在機油控制閥座內。 機油控制閥上方形成有供油腔14,供油管1通過供油螺栓6與供油腔連通,供油腔 設有油孔連通到機油控制閥。 在機油控制閥一端設有一個軸向排油孔15,在機油控制閥座側面設有一個泄油孔 8,泄油孔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連通。因此泄油孔應該設置在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對應位置 的機油控制閥座側面。 泄油孔內裝有中空的過油螺栓7,中空過油螺栓外接有向下的回油管,回油管經由 凸輪軸軸承蓋的外面向下,其另一端與氣缸體13連接。 氣缸體下部設有凸臺,凸臺上開有回油孔ll,回油管由回油螺栓12連接在回油孔上,從而與氣缸體連接?;赜吐菟ㄒ彩侵虚g有孔的空心螺栓。機油由回油管流入氣缸體,再 流回到油底殼10內。 所述的回油管為軟性管或剛性管?;赜凸転檐浶怨軙r可便于連接和布置,回油管 為剛性管時則可增加回油裝置的可靠性。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內燃機機油供油油路和回油油路,如圖3所示,供油油路如下 機油泵(未圖示)、主油道(未圖示)、機油濾清器4、供油管1、供油螺栓6、機油控制閥座 3、機油控制閥5、凸輪軸相位器(未圖示),此油道是VVT內燃機供油用。 回油油路為由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來的機油流入機油控制閥5、機油控制閥座、 過油螺栓7、回油管2、回油螺栓12、氣缸體13,最后流入油底殼10。 在本實用新型中,機油控制閥座與氣缸體間設置回油管,從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 出的機油通過回油管直接流到氣缸體,再回到油底殼中。在回油管中泄出的機油帶有一定 的壓力,可以加速機油在管中的流動速度,泄出的機油越多,則回油管中的機油流速越快, 使油底殼中的機油得到迅速補充。由于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油通暢,因而保證了內燃機潤 滑和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正常工作。
權利要求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包括形成在凸輪軸軸承蓋上部的機油控制閥座;裝在機油控制閥座內的機油控制閥;氣缸體;其特征是機油控制閥一端設有一個軸向排油孔,在機油控制閥座側面設有一個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連通的泄油孔,泄油孔裝有中空過油螺栓,中空過油螺栓外接有向下的回油管,回油管另一端與氣缸體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其特征是泄油孔設置在 機油控制閥座側面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對應位置。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其特征是回油管連接在 氣缸體下部回油孔的回油螺栓上。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其特征是回油管為軟性 管或剛性管。
專利摘要一種內燃機可變氣門正時機構回油裝置,包括形成在凸輪軸軸承蓋上部的機油控制閥座;裝在機油控制閥座內的機油控制閥;氣缸體;其特征是機油控制閥一端設有一個軸向排油孔,在機油控制閥座側面設有一個與機油控制閥排油孔連通的泄油孔,泄油孔裝有中空過油螺栓,中空過油螺栓外接有向下的回油管,回油管另一端與氣缸體連接。本實用新型中,從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出的機油通過回油管直接流到氣缸體再回到油底殼中,在回油管中的機油帶有一定的壓力,可以加速機油在管中的流動速度,泄出的機油越多,則回油管中的機油流速越快,使油底殼中的機油得到迅速補充。由于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泄油通暢,保證了內燃機潤滑和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正常工作。
文檔編號F01M9/10GK201531289SQ20092009864
公開日2010年7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4日
發(fā)明者張群, 趙熙, 顧維東, 魏罡 申請人: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