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包括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所述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均呈圓錐形螺旋線分布,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上均設有若干個圓孔,圓孔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第一分部和第三分部的截面形狀均為等腰梯形,第二分部的截面形狀為正方形;本實用新型裝置使攪拌更加均勻,防止了攪拌低效率區(qū)的出現,比常規(guī)攪拌的均勻度提高50%以上;加快了攪拌的速度,比常規(guī)攪拌速度提高60%以上。
【專利說明】
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屬于教學用具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攪拌是通過攪拌器發(fā)生某種循環(huán),使得溶液中的氣體、液體甚至懸浮的顆粒得以混合均勻。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通過強制對流、均勻混合的器件來實現,即攪拌器的內部構件。攪拌是有機制備實驗中常用的一項操作,目的是能使反應物間充分混合避免由于反應物濃度不均勻局部過大,受熱不均勻,導致副反應的發(fā)生或有機物分解。通過攪拌,使反應物充分混合、受熱均勻,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反應產率。
[0003]在化學、生物等實驗中,經常需要用到攪拌操作,現有的攪拌方式通常是采用一根攪拌棒或者在攪拌棒上加若干個攪拌齒進行攪拌,其經常會有攪拌低效率區(qū)的出現,導致攪拌不均勻,并且攪拌速度慢,不利于實驗的進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具有攪拌更加均勻、防止了攪拌低效率區(qū)的出現和加快了攪拌速度的優(yōu)點。
[0005]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包括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所述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均呈圓錐形螺旋線分布,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的螺旋方向相同;
[0007]所述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上均設有若干個圓孔,圓孔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分部、第二分部和第三分部,第一分部和第三分部的截面形狀均為等腰梯形,第二分部的截面形狀為正方形;
[0008]所述第一分部的上口處直徑等于第三分部的下口處直徑,第一分部的上口處直徑是第二分部直徑的2.5倍;
[0009]所述第一分部的長度等于第一分部的長度,第一分部的長度等于第三分部的長度。
[0010]以下是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
[0011]所述若干個圓孔在第一葉片上均勻分布,若干個圓孔沿第一葉片呈螺旋狀分布;
[0012]所述若干個圓孔在第二葉片上均勻分布,若干個圓孔沿第二葉片呈螺旋狀分布。
[0013]所述第一分部的直徑從開口向第二分部逐漸變小;
[0014]所述第三分部的直徑從開口向第二分部逐漸變小。
[0015]所述第一分部的開口處位于第二分部或第三分部的上表面上;
[0016]所述第三分部的開口處位于第二分部或第三分部的下表面上。
[0017]所述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通過若干個支撐桿固定,支撐桿的一端連接有第一葉片,另一端連接有第二葉片;
[0018]所述若干個支撐桿在同一垂面上,若干個支撐桿相互平行設置,相鄰支撐桿的間距相等,若干個支撐桿的長度從上到下依次變小。
[0019]所述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的上端分別位于最上方的支撐桿的兩端,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的下端分別位于最下方的支撐桿的兩端。
[0020]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裝置使攪拌更加均勻,防止了攪拌低效率區(qū)的出現,比常規(guī)攪拌的均勻度提高50%以上;加快了攪拌的速度,比常規(guī)攪拌速度提高60%以上。
[0021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22]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2是圓孔的結構不意圖;
[0024]圖中,
[0025]1-連桿,2-第一葉片,3-第二葉片,4-圓孔,41-第一分部,42-第二分部,43-第三分部,5-支撐桿,6-固定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實施例,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包括連桿I,連桿I上設有若干個支撐桿5,支撐桿5的數量至少為四個,若干個支撐桿5在同一垂面上,若干個支撐桿5相互平行設置,相鄰支撐桿5的間距相等,若干個支撐桿5的長度從上到下依次變小。
[0027]支撐桿5的中心處貫穿有連桿I,支撐桿5通過固定塊6與連桿I固定連接。
[0028]支撐桿5的一端連接有第一葉片2,另一端連接有第二葉片3,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均呈圓錐形螺旋線分布,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的螺旋方向相同,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的上端分別位于最上方的支撐桿5的兩端,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的下端分別位于最下方的支撐桿5的兩端。
[0029]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上均設有若干個圓孔4,若干個圓孔4在第一葉片2上均勻分布,若干個圓孔4沿第一葉片2呈螺旋狀分布;
[0030]若干個圓孔4在第二葉片3上均勻分布,若干個圓孔4沿第二葉片3呈螺旋狀分布。
[0031]圓孔4包括第一分部41,第一分部41的一端為開口,另一端延伸有第二分部42,第二分部42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三分部43,第三分部43的另一端為開口;
[0032]第一分部41、第二分部42和第三分部43從上到下依次連接構成圓孔4。
[0033]第一分部41的截面形狀為等腰梯形,第二分部42的截面形狀為正方形,第三分部43的截面形狀為等腰梯形。
[0034]第一分部41的直徑從開口向第二分部42逐漸變小;第三分部43的直徑從開口向第二分部42逐漸變小。
[0035]第一分部41的開口處直徑等于第三分部43的開口處直徑,第一分部41的開口處直徑是第二分部42直徑的2.5倍。
[0036]第一分部41的長度等于第一分部42的長度;第一分部41的長度等于第三分部43的長度。
[0037]第一分部41的開口處位于第二分部42或第三分部43的上表面上,第三分部43的開口處位于第二分部42或第三分部43的下表面上。
[0038]使用時,將連桿1、支撐桿5和固定塊6組裝在一起,并將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螺旋固定在支撐桿5的兩端,通過轉軸帶動連桿I旋轉,進而通過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對液體進行攪拌,由于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位于支撐桿5的兩端且采用同一螺旋方向,配合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上的圓孔4,使攪拌更加均勻,防止了攪拌低效率區(qū)的出現,比常規(guī)攪拌的均勻度提高50%以上;加快了攪拌的速度,比常規(guī)攪拌速度提高60%以上。
[0039]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包括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均呈圓錐形螺旋線分布,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的螺旋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上均設有若干個圓孔(4),圓孔(4)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第一分部(41)、第二分部(42)和第三分部(43),第一分部(41)為半球形孔,第二分部(42)為圓柱形孔,第三分部(43)為圓臺狀孔; 所述第一分部(41)的上口處直徑等于第三分部(43)的下口處直徑,第一分部(41)的上口處直徑是第二分部(42)直徑的2.5倍; 所述第一分部(41)的長度等于第一分部(42)的長度,第一分部(41)的長度等于第三分部(43)的長度。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個圓孔(4)在第一葉片(2)上均勻分布,若干個圓孔(4)沿第一葉片(2)呈螺旋狀分布; 所述若干個圓孔(4)在第二葉片(3)上均勻分布,若干個圓孔(4)沿第二葉片(3)呈螺旋狀分布。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部(41)的直徑從開口向第二分部(42)逐漸變??; 所述第三分部(43 )的直徑從開口向第二分部(42 )逐漸變小。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部(41)的開口處位于第二分部(42)或第三分部(43)的上表面上; 所述第三分部(43 )的開口處位于第二分部(42 )或第三分部(43 )的下表面上。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通過若干個支撐桿(5)固定,支撐桿(5)的一端連接有第一葉片(2),另一端連接有第二葉片(3); 所述若干個支撐桿(5)在同一垂面上,若干個支撐桿(5)相互平行設置,相鄰支撐桿(5)的間距相等,若干個支撐桿(5)的長度從上到下依次變小。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實驗用雙螺旋攪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的上端分別位于最上方的支撐桿(5)的兩端,第一葉片(2)和第二葉片(3)的下端分別位于最下方的支撐桿(5 )的兩端。
【文檔編號】B01F15/00GK205517575SQ201620357117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6日
【發(fā)明人】董曉然
【申請人】董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