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2年10月5日、申請?zhí)枮?u>201280049422.7、發(fā)明名稱為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及方法的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自水、溶劑、試劑等的低粘性材料至焊料膏體、銀膏體、粘合劑等的高粘性材料的液體材料以微量且精度良好地吐出的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提出有使用往返移動的柱塞將少量的液體材料自吐出口以液滴狀吐出的各種技術。
例如,在專利文獻1的實施例中,公開有一種裝置的構成,該裝置是分配少量的液體材料的材料分配裝置,其構成為:將壓縮空氣導入至空氣室中且使閥頭自閥座分離而打開閥,將該空氣室的壓縮空氣排出至外部且通過壓縮彈簧而將閥按壓至閥座上,使軸產生停止工作的力,從而自噴嘴的出口端分配液體材料。
申請人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一種液滴的吐出方法,其通過空氣壓力作用下的柱塞桿的退行動作而打開吐出口,且通過彈簧的彈性力或空氣壓力作用下的上述柱塞桿的進出動作而自上述吐出口吐出液滴。
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有一種吐出裝置,其是粘性流體吐出裝置,其具備有:筒狀主體,其形成為筒狀,且在筒內具有收容粘性流體的粘性流體收容室;柱塞,其前端插入至粘性流體收容室中,且擠出粘性流體;壓電驅動體,其抵抗朝與粘性流體的吐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線圈彈簧的作用力而使柱塞驅動;及噴嘴,其與柱塞相對而設置于筒狀主體上,且具有吐出粘性流體的吐出口。
申請人在專利文獻4中,公開有一種液滴吐出裝置,其具備有柱塞位置決定機構,該柱塞位置決定機構將進出停止時的柱塞的前端部的位置規(guī)定為位于其進出方向上的液室的內壁附近。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19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82740號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219993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08/108097號小冊子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在使閥頭或柱塞高速移動而吐出液體材料的方式的裝置中,通過調節(jié)閥頭或柱塞的移動速度而進行吐出量的調節(jié)。
上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裝置利用壓縮彈簧的彈性力使閥頭急速地移動而吐出液體材料,但在使閥頭的移動距離(沖程)為固定的狀態(tài)下,而無法調節(jié)閥頭的移動速度。即,為了使閥頭高速地移動,需加長閥頭的沖程以加大壓縮彈簧的位移量,另外,為了使閥頭低速地移動,需縮短閥頭的沖程以減小壓縮彈簧的位移量。
另外,若以加長沖程為前提,則也會產生裝置尺寸變大的課題、或以高速周期吐出則變得困難的課題。
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裝置使通過彈簧的彈性力作用下的柱塞桿進行進出動作而吐出液體材料,其具有與專利文獻1相同的課題。
專利文獻3中公開的裝置的構成為形成與第1室隔開的第2室而來進行吐出,故而難以調節(jié)吐出量。另外,由于與下述情形的關系,即,在使用有壓電驅動體的構成中,無法使沖程超出一定程度,故而可吐出的液體材料的種類也受到限制。
鑒于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容易地進行柱塞的移動速度的調節(jié)的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及方法。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第1發(fā)明是一種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液室,其與吐出口連通,且被供給有液體材料;柱塞,在后端部形成有活塞,前端部在液室內進行進退移動;彈性體,其對柱塞提供作用力;及加壓室,其配設有活塞且被供給有加壓氣體;通過使柱塞以高速進出移動而自吐出口吐出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所述彈性體對柱塞朝后退方向施力,且供給至所述加壓室中的加壓氣體對活塞提供推進力,由此使柱塞進行進出移動并且能夠調節(jié)加壓室的空氣壓力。
第2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發(fā)明中,包括沖程調節(jié)機構,其抵接于所述活塞,且調節(jié)活塞的最后退位置。
第3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2發(fā)明中,包括位置規(guī)定機構,其包含設置于所述柱塞上的抵接部、及與抵接部相對的位置規(guī)定構件,且規(guī)定所述柱塞的最進出位置。
第4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3發(fā)明中,所述抵接部由設置于活塞的進出方向上的凸狀構件構成,所述位置規(guī)定構件由與所述加壓室的所述活塞相對的壁面構成。
第5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3發(fā)明中,包括距離調節(jié)機構,其調節(jié)所述位置規(guī)定構件與所述加壓室的距離。
第6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5發(fā)明中,所述抵接部由設置于活塞的進出方向上的凸狀構件構成。
第7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5發(fā)明中,所述柱塞具有連結所述活塞與所述前端部的桿部,且在桿部上設置有所述抵接部。
第8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7的任一發(fā)明中,進而包括調節(jié)所述彈性體的作用力的作用力調節(jié)機構,其包含:與所述活塞相對而保持所述彈性體的移動構件;及調節(jié)移動構件的位置的位置調節(jié)機構。
第9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8的任一發(fā)明中,進而包括:增壓器,其對供給至所述加壓室中的加壓氣體進行增壓;及調壓器,其將經增壓器增壓后的加壓氣體減壓至所期望壓力并供給至加壓室。
第10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9發(fā)明中,在連通所述增壓器與所述加壓室的流路上設置有緩沖槽。
第11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10的任一發(fā)明中,進而設置有流量閥,該流量閥控制自所述加壓室排出的加壓氣體的流量。
第12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11的任一發(fā)明中,將所述加壓室由所述活塞分割成兩個氣密空間,且設置有流量閥,其控制在活塞上升時流入至加壓室中的氣體的流量。
第13發(fā)明是一種液體材料的吐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使用吐出裝置的液體材料的吐出方法,所述吐出裝置包括:液室,其與吐出口連通,且被供給有液體材料;柱塞,在后端部形成有活塞,前端部在液室內進行進退移動;彈性體,其對柱塞提供作用力;及加壓室,其配設有活塞且被供給有加壓氣體;該液體材料的吐出方法包括:填充工序,其通過排出所述加壓室內的加壓氣體而使所述柱塞朝后退方向移動;及吐出工序,其通過對所述加壓室供給調節(jié)至所期望的壓力的加壓氣體而使柱塞以所期望的速度進行進出移動。
第14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3發(fā)明中,設置有位置規(guī)定機構,其包含:設置于柱塞上的抵接部、及與抵接部相對的位置規(guī)定構件,且規(guī)定所述柱塞的最進出位置;在柱塞的前端部與液室的內壁非接觸的狀態(tài)下使柱塞進出移動,由此對液材提供慣性力而使其以液滴的狀態(tài)進行吐出。
第15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4發(fā)明中,在所述吐出工序中,自吐出口擠出通過使柱塞進出移動至不與液室接觸的最進出位置為止從而形成所期望的液滴所需要的量的液材,繼而使柱塞后退移動由此分割自吐出口擠出的液材而形成微量的液滴。
第16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3~15的任一發(fā)明中,設置有:增壓器,其對供給至所述加壓室中的加壓氣體進行增壓;及調壓器,其將通過增壓器增壓后的加壓氣體減壓至所期望壓力并供給至加壓室;在所述吐出工序中,供給調壓后的加壓氣體。
第17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6發(fā)明中,在連通所述增壓器與所述加壓室的流路上設置有緩沖槽。
第18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3~17的任一發(fā)明中,設置有流量閥,其控制自所述加壓室排出的加壓氣體的流量,在所述填充工序中,控制自所述加壓室排出的加壓氣體的流量。
第19發(fā)明,其特征在于,在第13~18的任一發(fā)明中,將所述加壓室由所述活塞分割成兩個氣密空間,且設置有流量閥,其控制在活塞上升時流入至加壓室中的氣體的流量,在所述填充工序中,控制流入至所述加壓室中的氣體的流量。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提供一種可容易地進行柱塞的移動速度的調節(jié)的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及方法。更詳細而言,可獨立于柱塞的沖程的調節(jié)而進行柱塞的移動速度的調節(jié)。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2是實施例2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3是實施例3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4是實施例4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5是實施例5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6是實施例6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7是實施例7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8是實施例8的裝置的構成圖。
圖9是說明柱塞的位置與液體材料的狀態(tài)的關系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例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進行說明。以下,為了方便說明,有時將液體材料的吐出方向稱為“下”或“前”,將其相反方向稱為“上”或“后”。
本發(fā)明的吐出裝置包括:液室,其與吐出口(噴嘴)連通,且被供給有液體材料;柱塞,在后端部形成有活塞,前端部在液室內進退移動;彈性體,其對柱塞提供作用力;及加壓室,其配設有活塞且被供給有加壓氣體;彈性體對柱塞朝后退方向施力,且被供給至加壓室中的加壓氣體對活塞提供推進力,由此使柱塞進出移動,而吐出液體材料。
本發(fā)明的裝置通過調節(jié)加壓室的空氣壓力而可不改變沖程而容易地使活塞(即柱塞)的進出速度改變。換言之,本發(fā)明的裝置通過調節(jié)空氣壓力以改變柱塞的進出速度而可容易地進行吐出量的調節(jié)。
在使用了壓縮線圈彈簧等的壓縮型彈性體的本發(fā)明的裝置中,當柱塞位于前進位置時彈性體成為彎曲度較大的狀態(tài),當柱塞位于后退位置時彈性體成為伸張的狀態(tài)。如此,柱塞在后退位置上時彈性體成為接近自然的狀態(tài),故而在反復數(shù)次進行吐出作業(yè)時,容易對下一個吐出動作進行準備。
另外,通過彈性體而對柱塞提供的作用力也以加速加壓室內的壓縮空氣的排出的方式而作用,故而可使柱塞以短時間進行后退移動。本發(fā)明的裝置適合于連續(xù)地高速吐出(例如,每秒100發(fā)以上)液體材料的用途。
再者,作為彈性體,除線圈彈簧外,也可使用板彈簧、橡膠等。如以下實施例8中所述,彈性體也可使用拉伸線圈彈簧等的拉伸型彈性體。
優(yōu)選,設置有規(guī)定柱塞的最進出位置的位置規(guī)定機構。通過設置該位置規(guī)定機構,由此不僅可實施使柱塞與閥座碰撞而使液體材料自噴嘴飛翔吐出的方式,而且可實施如下方式:使柱塞高速移動,且不使柱塞與閥座產生碰撞而使其驟然停止,以此對液體材料提供慣性力而使其自噴嘴飛翔吐出。
優(yōu)選設置有沖程調節(jié)機構,其抵接于活塞,且調節(jié)活塞的最后退位置。通過設置該沖程調節(jié)機構而可調節(jié)柱塞的沖程。
優(yōu)選設置有用以調節(jié)彈性體的作用力的作用力調節(jié)機構。通過設置該作用力調節(jié)機構而可調節(jié)在活塞的后退移動中產生作用的彈性力(回復力),且可調節(jié)柱塞的后退速度。
也可設置有控制自加壓室排出的加壓氣體的流量的流量閥。通過該流量閥也可調節(jié)柱塞的后退速度。另外,也可將加壓室通過活塞分割成兩個氣密的空間,且設置有控制在活塞上升時流入至前方(下方)的空間中的氣體的流量的流量閥,通過該流量閥來調節(jié)柱塞的后退速度。
本發(fā)明也可適用于以下用途:微量吐出如焊膏之類的不宜以油墨噴射來吐出的高粘度的液體。此處,所謂高粘度的液體,例如是指粘度為10000~500000mpa·s的液體,尤其是指粘度為20000mpa·s~500000mpa·s的液體,進一步而言,是指粘度為30000mpa·s~500000mpa·s的液體。
另外,所謂微量吐出,例如是指噴出直徑為數(shù)十~數(shù)百μm的液滴、或體積為1nl以下(優(yōu)選0.1~0.5nl以下)的液滴的吐出。本發(fā)明中,即便為數(shù)十μm以下(優(yōu)選30μm以下)的吐出口徑,也可形成液滴。
在微量吐出高粘度的液體時,優(yōu)選實施包括如下工序的吐出方法:擠出工序,其自吐出口擠出通過使柱塞進出移動從而形成所期望的液滴所需要的量的液體材料;及分割工序,其將通過使柱塞后退移動來分割自吐出口擠出的液體材料而形成微量的液滴。此處,更優(yōu)選在分割工序之后進而實施吸入工序,其使柱塞后退移動而在吐出路內形成氣液界面,且使柱塞的移動停止。一面參照圖9,一面說明該吐出方法。
圖9(a)表示吐出動作開始時的初始狀態(tài)。在該初始狀態(tài)下,柱塞的前端部31在一連串的吐出動作中相對于吐出路12而位于最遠處的作動開始位置。此時,吐出路12的吐出口11側也可為吸入有微量的外部大氣(空氣)的狀態(tài)。
圖9(b)是表示自圖9(a)的柱塞的作動開始位置使柱塞前進移動而使吐出路12內的液體材料到達吐出口(吐出路12的吐出口側端面)為止的狀態(tài)。圖9(c)是表示自圖9(b)的柱塞的位置使柱塞更進而前進移動后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下,到達吐出口的液體材料朝吐出口的外方被擠出而并未被分割。
圖9(d)是表示自圖9(c)的柱塞的位置使柱塞更進而前進移動后,使柱塞在最進出位置產生停止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下,在形成所期望大小的液滴而必要的量的液體材料則朝吐出口11的外方被擠出。
圖9(e)是表示自圖9(d)的柱塞的位置(最進出位置)使柱塞稍微后退移動后的狀態(tài)。在柱塞后退移動后,柱塞在液室50內所占的容積的比例減少,朝向液室50內的方向的力作用于吐出路12內的液體材料及存在于吐出口11的外方的液體材料上。因此,自吐出口被擠出的液體材料上,朝柱塞的前進方向的慣性力產生作用,并同時朝柱塞的后退方向的力發(fā)揮作用,從而開始形成液滴(吐出口附近的部分受到切斷作用)。
圖9(f)是表示自圖9(e)的柱塞的位置使柱塞更進而后退移動后的狀態(tài)。在使柱塞更進而后退移動后,對自吐出口11被擠出的液體材料的切斷作用更強。由此,自吐出路12連續(xù)的從吐出口11被擠出的液體材料在吐出口附近的部分被分割而形成液滴。
圖9(g)是表示自圖9(f)的柱塞的位置使柱塞更進而后退移動后的狀態(tài)。自吐出口11被擠出的液體材料中,殘留于吐出路12側的液體材料通過柱塞的后退移動而被吸入至吐出路12內。
對下一個吐出作準備,優(yōu)選,吐出路12的吐出口11側成為吸入有微量的外部大氣(空氣)的狀態(tài)。即,使吐出路12內成為存在有氣液界面的狀態(tài)。由此,可防止液體材料的干燥,另外,可防止在吐出作業(yè)待機時因液滴而污染周邊環(huán)境。此時,注意不要越過吐出路12而將外部大氣(空氣)吸入至液室50中。
圖9(h)是表示自圖9(g)的柱塞的位置使柱塞更進而后退移動而成為作動結束位置的狀態(tài)。圖9(a)~(h)是用以形成1個液滴的一連串的動作。1次吐出結束時的柱塞的位置成為較最進出位置更后退的位置。
以下,通過實施例而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詳情,但本發(fā)明并非通過實施例而受到任何限定。
[實施例1]
實施例1的裝置使由彈簧47朝后退方向施力的柱塞(活塞33)通過自壓力供給源94供給的加壓空氣而進出,以此將液體材料自吐出口11吐出者。以下,首先說明實施例1的裝置的構成,繼而說明動作。
《構成》
圖1是實施例1的裝置的構成圖。主體71為方塊狀的構件,其內部形成有作為加壓室的活塞室49。在活塞室49中,上下滑動自如地配設有形成柱塞的后端部的活塞33?;钊?3將活塞室49分割為前方活塞室43與后方活塞室44。在活塞33的側面上,環(huán)狀地設置有密封構件a35,由此保持前方活塞室43與后方活塞室44的氣密性。
后方活塞室44自電磁切換閥72被供給加壓空氣。柱塞的移動速度與被供給至后方活塞室44中的空氣的壓力的大小成比例。電磁切換閥72經由壓力調整器(調節(jié)器)95而與供給壓縮空氣的壓力供給源94連通。壓力調整器95由例如包含減壓閥或減壓閥與緩沖槽的組合所構成。電磁切換閥72根據(jù)來自控制部90的指令而以如下方式作動:對連通壓力調整器95與后方活塞室44的第1位置、與連通后方活塞室44與外界(大氣)的第2位置來進行切換。
再者,本實施例中,將電磁切換閥72直接固定于主體71上,但也可經由管(壓送管)等而配置于與主體71分離的位置上。
在后方活塞室44上,配設有后方阻擋器42,其與作為活塞33的后端的后方抵接部34產生抵接,且規(guī)定活塞33的最后退位置。后方阻擋器42與插通于主體71后端部而配設的測微計46相連結,且它們作為沖程調節(jié)機構而發(fā)揮功能。即,通過轉動測微計46,使后方阻擋器42的前端的位置在上下方向產生移動,由此可調節(jié)柱塞的沖程。
前方活塞室43與彈簧室48連通的空間。在前方活塞室43及彈簧室48中配設有彈簧47。在彈簧47內,插通有柱塞的桿部30。彈簧47是壓縮線圈彈簧,其一端與彈簧室47的底部抵接或固定,另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活塞33。
當電磁切換閥72位于第1位置時,彈簧47通過活塞33而被壓縮且處于積蓄彈性能量的狀態(tài)。若電磁切換閥72位于第2位置,則通過因壓縮而積蓄的彈簧47的彈性能量而使活塞33后退移動,以此也促進后方活塞室44的壓縮空氣的排出。因此,可以短時間轉移至下一個吐出動作,從而可縮短周期時間。
柱塞的桿部30插通至主體71的插通孔51中。桿部30由包含粗徑部與細徑部所構成。細徑部插通至引導器45中,由此,進退移動的柱塞以不會朝左右搖動的方式被導引。細徑部的前端構成在液室50內進退移動的前端部31。
本實施例中,形成有吐出路12的液室50的內底面構成閥座,通過前端部31抵接于液室50的底部,以此分割液體材料,使液體材料自吐出口11吐出。實施例1中的柱塞的最進出位置通過前端部31抵接于液室50的內底面而規(guī)定。
液室50與送液路52連通,且經由送液管53而自儲留容器80將液體材料供給至液室50。實施例1中,并未對儲留容器80內的液體材料進行加壓,而是利用自重而供給至液室50內,但也可如下述實施例2般形成對儲留容器80進行加壓的構成。送液管53若可將主體與儲留容器進行流體性連接,則可使用任意的構件,也可為并非圓管狀。液室50內的液體材料通過密封構件b36而防止其浸入至插通孔51內。
《準備工序》
首先,在液室50內充滿液體材料。即,將液體材料自儲留容器80經由送液管53及送液路52而供給至液室50,且將液室50以液體材料充滿至吐出口11為止。
其次,使電磁切換閥72位于通過連通壓力調整器95與后方活塞室44的第1位置,使柱塞產生進出,并使柱塞的前端部31接觸到液室52的內底面而使吐出口11產生閉止。
完成以上的準備工序,以此可進行液體材料的連續(xù)吐出。
《正式動作》
在將液室50以液體材料充滿的狀態(tài)下,將電磁切換閥72切換為連通后方活塞室44與外部大氣(大氣)的第2位置。由此,將后方活塞室44內的空氣被排出至外部,彈簧47將活塞33朝上方推上,柱塞的前端部31自液室50的內底面分離?;钊?3上升至后方抵接部34與后方阻擋器42相抵接為止,并停止。伴隨柱塞在液室50內所占的體積減少,液體材料自儲留容器80流入至液室50內。
其次,將電磁切換閥72切換為第1位置后,供給至后方活塞室44中的壓縮空氣作用于活塞33的力超越彈簧47的作用力,則柱塞前進移動。柱塞的前端部31接觸到液室50的內底面后,柱塞的移動停止,并且自吐出口11流出的液體材料被分割,液體材料則飛翔吐出。以上為一次吐出動作。
將電磁切換閥72再次切換為第2位置而向液室50內補充液體材料,其次,通過將電磁切換閥72切換為第1位置而進行第二次吐出。以后,通過連續(xù)反復地執(zhí)行該動作而可連續(xù)吐出液體材料。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實施例1的裝置,在使柱塞的沖程固定的狀態(tài)下,通過加壓空氣的壓力調節(jié)而可容易地進行柱塞的進出速度的調節(jié)。
[實施例2]
實施例2的裝置中,在液體材料吐出時柱塞的前端部31未抵接于液室50的內底面,該方面與實施例1的裝置不同。即,實施例2的裝置包括規(guī)定柱塞的前端部31的位置的柱塞位置決定機構,在柱塞的前端部與液室的內壁非接觸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柱塞進出移動及進出停止,對液體材料提供慣性力以液滴的狀態(tài)來吐出。
圖2是實施例2的裝置的構成圖。本裝置通過插通于設置于主體71上的長孔55中的固定螺絲54而可調節(jié)主體71相對于基座70的位置。即,松開固定螺絲54而使主體71相對于基座70為可動,且通過位置規(guī)定構件40而調節(jié)主體71的位置,鎖緊固定螺絲54而將主體71固定于基座70上。
位置規(guī)定構件40配設于主體71與吐出單元57之間。位置規(guī)定構件40包含:圓柱狀的前方凸部、圓柱狀的后方凸部、及連結它們的圓盤狀的旋轉鈕。在位置規(guī)定構件40的中心軸上,設置有貫通孔,在該貫通孔中插通有柱塞的桿部30。前方凸部為圓柱狀,在外周面上其包含有用以與吐出單元57所具備的后方凹部螺合的螺絲槽。旋轉鈕在表面構成相當于位置顯示構件(移動量確認構件)的刻度,且使自外部可知已旋轉的角度。通過旋轉鈕而可定量地了解位置規(guī)定構件40的位置的變化。后方凸部插入至設置于主體71上的凹部中。
活塞33包含:突出于前方的前方抵接部32、及突出于后方的后方抵接部34。前方抵接部32與前方活塞室43的內底面抵接,規(guī)定柱塞的最進出位置。即,前方活塞室43的內底面構成前方阻擋器56。此處,通過調節(jié)位置規(guī)定構件40的位置而可調節(jié)柱塞的最進出位置的前端部31與液室50的內底面的距離。即,前方抵接部32、前方阻擋器56及位置規(guī)定構件40構成規(guī)定柱塞的最進出位置的位置規(guī)定機構。
在吐出單元57的前端部,螺插有噴嘴構件10。在噴嘴構件10內的液室50中,有自儲留容器80被供給的液體材料。
實施例2中,將通過壓力調整器b96來供給經調壓至所期望的壓力的壓縮空氣至儲留容器80。壓力調整器b96由例如包含減壓閥或減壓閥與緩沖槽的組合所構成。控制部90可根據(jù)液體材料的性質而改變供給壓力,例如,在吐出高粘性材料的情形時供給較高的壓力。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實施例2的裝置,柱塞的前端部未與閥座接觸,故而柱塞桿及閥座并未磨損,另外,即便為焊膏等的含有填料的液體材料,也可進行良好的吐出。
[實施例3]
實施例3的裝置中,在活塞室49的下方(前方)具備有使活塞室49的大小可變的移動構件41。另外,具備有施加對儲留容器80所期望的壓力的電磁切換閥b98、與減壓閥b99,以上方面與實施例2的裝置不同。
圖3是實施例3的裝置的構成圖。本實施例的主體71其上下方向的長度相較于基座70十分地短(主體71的長度為基座70的一半以下),且包含構成活塞室49的底面且開放的空間。在主體71內的空間中滑動自如地配設的活塞33在側周面上設置有密封構件a35,形成氣密的后方活塞室44。在主體71的下端部內周上形成有螺絲槽,且螺插有于外周上形成有螺絲槽的移動構件41。
通過移動構件41的外周螺絲槽與主體71的下端部內周螺絲槽所構成的螺絲機構(位置調節(jié)機構)可改變活塞室49的大小。本實施例中,通過朝正向旋轉并鎖緊移動構件41則可縮小活塞室49,通過朝逆向旋轉并松開移動構件41則可擴大活塞室49。
移動構件41在鉛垂方向的貫通孔中,插通有彈簧47。彈簧47的一端抵接或固定于活塞33,另一端抵接或固定于吐出單元57。
本實施例的活塞33也與實施例2同樣地包含有突出于前方的前方抵接部32。該前方抵接部32與移動構件41的后端面抵接而規(guī)定柱塞的最進出位置。即,移動構件41的后端面構成前方阻擋器56。而且,前方抵接部32、前方阻擋器56及移動構件41構成規(guī)定柱塞的最進出位置的位置規(guī)定機構。
本實施例中,可使柱塞觸底而吐出,也可使柱塞不觸底而吐出。例如,通過使移動構件41大量地松開并朝下方移動,而使活塞33的抵接部32可以大幅地前進,以此可規(guī)定柱塞的前端部31抵接于液室50的內底面的最進出位置。若自該狀態(tài)來鎖緊移動構件41且使柱塞的最進出位置往后退時,則可規(guī)定柱塞的前端部31未抵接于液室50的內底面的最進出位置。
在吐出單元57的前端部,螺插有噴嘴構件10。在噴嘴構件10內的液室50中,自儲留容器80供給有液體材料。
實施例3中,將由減壓閥b99調壓后的壓縮空氣經由電磁切換閥b98而供給至儲留容器80。電磁切換閥b98根據(jù)控制部90的指令而作動,對連通減壓閥b99與儲留容器80的位置、及連通儲留容器80與外部大氣的位置來進行切換。在將儲留容器80與其它儲留容器進行交換時,通過將電磁切換閥b98切換為連通儲留容器80與外部大氣的位置則可防止壓縮空氣白白地被耗費掉。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實施例3的裝置,可發(fā)揮與實施例2相同的效果。另外,在將儲留容器與其它儲留容器進行交換時,可防止壓縮空氣白白地被耗費掉。
[實施例4]
實施例4的裝置中,代替壓力調整器95而具備有調壓器(減壓閥)91、緩沖槽92及增壓器93,該方面與實施例3的裝置不同。
柱塞的移動速度與供給至后方活塞室44中的空氣的壓力的大小成比例,故而為了使柱塞高速移動而需供給高壓的空氣。因此,本實施例中,代替實施例3的壓力調整器95而設置有減壓閥91、緩沖槽92及增壓器93。
圖4是實施例4的裝置的構成圖。減壓閥91用以消除已增壓的壓縮空氣的壓力的不均的減壓閥,將已增壓的壓縮空氣調壓至所期望壓力,并供給至電磁切換閥72。增壓器93對自壓力供給源94供給的空氣的壓力進行增壓。配設于連通增壓器93與減壓閥91的流路上的緩沖槽92通過暫時儲留已增壓的加壓空氣而防止律動的產生。此處,緩沖槽92也可設置于連通減壓閥91與電磁切換閥72的流路上。進而,也可在連通增壓器93與減壓閥91的流路上設置第1緩沖槽,且在連通減壓閥91與電磁切換閥72的流路上設置第2緩沖槽。
另外,本實施例的裝置中,在移動構件41與活塞33之間保持有彈簧47。因此為如下構成:通過調節(jié)移動構件41相對于主體71的距離而同時調節(jié)柱塞的沖程與彈簧47的作用力。即,若使移動構件41相對于主體71而朝下方移動,則柱塞的最進出位置往前進,并同時彈簧的作用力變弱,若使移動構件41相對于主體71而朝上方移動,則柱塞的最進出位置向后退,并同時彈簧的作用力變強。
本實施例的裝置中,包括:對已增壓的壓縮空氣進行調壓的減壓閥91、及暫時儲留已增壓的壓縮空氣的緩沖槽92,故而可穩(wěn)定供給用以使柱塞高速移動所必要的高壓的空氣。
[實施例5]
實施例5的裝置中,具備有獨立于柱塞的沖程且用以調節(jié)彈簧的作用力的機構(作用力調節(jié)機構),該方面與上述各實施例的裝置不同。另外,包括匯集有電磁切換閥、調壓器、增壓器及控制部的控制裝置97,該方面也不同。
本實施例的裝置中,主體71的上下方向的長度相較于基座70十分地短,該方面與實施例3類似,但將前方抵接部32設置于柱塞的桿部30上的方面與實施例3不同。
圖5是實施例5的裝置的構成圖。本實施例的主體71其上下方向的長度相較于基座70十分地短(主體71的長度為基座70的一半以下),且包含有構成活塞室49的底面且開放的空間。在主體71內的空間中滑動自如地配設的活塞33在側周面上設置有密封構件a35,而形成氣密的后方活塞室44。在主體71的下端部內周上形成有螺絲槽,且螺插有在外周上形成有螺絲槽的移動構件41。
具備有可調節(jié)移動構件41與主體71的距離的螺絲機構,且可改變活塞室49的大小,該方面與實施例3及4為相同。另外,彈簧47由移動構件41的后端面與活塞33的前端面所夾持而保持,該方面與實施例4為相同。然而,本實施例中,柱塞的最進出位置通過位置規(guī)定構件40而規(guī)定,該方面與實施例4不同。
本實施例中,若移動構件41朝正向旋轉而朝測微計46的方向前進,則夾壓彈簧47的力增大,若朝逆向旋轉而朝噴嘴構件10的方向前進,則夾壓彈簧47的力減少。即,通過移動構件41而調節(jié)規(guī)定柱塞的后退移動速度的彈簧47的彈性力,以此可獨立于柱塞的沖程而來調節(jié)柱塞的后退速度。
柱塞的桿部30由粗徑部與細徑部所構成,細徑部插通至配置于移動構件41的下方的引導器45中,且以不會朝左右搖動的方式而被導引。桿部30的粗徑部的前端面形成前方抵接部32。
柱塞的最進出位置通過前方抵接部32抵接于形成于位置規(guī)定構件40的后端部的前方阻擋器56而被規(guī)定。位置規(guī)定構件40配設于引導器45與吐出單元57之間。位置規(guī)定構件40包含:圓柱狀的前方凸部、圓柱狀的后方凸部、及連結它們的圓盤狀的旋轉鈕。在位置規(guī)定構件40的中心軸上設置有貫通孔,在該貫通孔中插通有柱塞的桿部30的細徑部。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實施例5的裝置,不僅可調節(jié)柱塞的最進出位置,而且可調節(jié)彈簧47的彈性力以調節(jié)柱塞的后退移動速度。
[實施例6]
實施例6的裝置中,具備有流量控制閥73,該方面與實施例5的裝置不同。即,實施例6的裝置中,除通過移動構件41來調節(jié)彈簧47的作用力的機構外,也可通過流量控制閥73來調節(jié)活塞33的后退速度。
圖6是實施例6的裝置的構成圖。圖6的裝置中,在電磁切換閥72的空氣排出口76上連接有流量控制閥73。電磁切換閥72若取得連通后方活塞室44與空氣排出口76的第2位置,則將后方活塞室44內的壓縮空氣自空氣排出口76排出,但此時,通過以流量控制閥73控制空氣的排出流量則可控制柱塞的后退移動速度。
[實施例7]
實施例7中,公開有在與實施例6的裝置不同的位置上具備有流量控制閥73的裝置。
圖7是實施例7的裝置的構成圖。實施例7的裝置中,在設置于前方活塞室43的側方的開口上配設有流量控制閥73。另外,本實施例中,移動構件41的后部構成前方活塞室43的壁面。在設置于移動構件41的中心軸上的貫通孔(插通有桿部30的孔)中設置有密封構件c37,以此使前方活塞室43產生氣密,從而提高通過流量控制閥73的調節(jié)效果。
實施例7中,可通過以移動構件41控制彈簧47的彎曲度而調節(jié)活塞33的后退移動速度,并同時可通過控制流入至前方活塞室43中的空氣的流量而來調節(jié)活塞33的后退移動速度。
再者,也可在電磁切換閥72的空氣排出口76上設置第2流量控制閥,且通過2個流量控制閥來控制柱塞的后退移動速度。
[實施例8]
實施例8中,公開有使用拉伸線圈彈簧作為彈簧(彈性體)47的裝置。
圖8是實施例8的裝置的構成圖。實施例8的裝置中,將屬于拉伸線圈彈簧的彈簧47配設于后方活塞室44內,且由活塞33及移動構件41所夾持而保持。即,彈簧47其一端安裝于活塞33的后部,另一端安裝于移動構件41的前部,且對活塞33提供后退方向的作用力。
移動構件41螺插于主體71的上部(后部),且移動構件41的下部(前部)形成后方活塞室44的壁面。通過移動構件41的外周螺絲槽與主體71的下端部內周螺絲槽所構成的螺絲機構(位置調節(jié)機構)而可改變活塞室49的大小。
在設置于移動構件41的中心軸上的貫通孔中設置有密封構件d38,并同時在主體71與移動構件41的間設置有密封構件e39,使后方活塞室44產生氣密。在設置于移動構件41的中心軸上的貫通孔中,插通有測微計46。與測微計46連結的后方阻擋器42相對于移動構件41產生相對移動,與活塞33產生抵接而來規(guī)定最后退位置。
若使測微計46正向旋轉,且使后方阻擋器42相對于移動構件41的位置產生進出,則彈簧47的伸展變大,可使活塞33更快速地后退移動。
若使測微計46逆向旋轉,且使后方阻擋器42相對于移動構件41的位置產生后退,則彈簧47的伸展變小,活塞33的后退速度變得更緩慢。
柱塞的移動距離(沖程)成為自后方抵接部34與后方阻擋器42抵接的位置至前方抵接部32與前方阻擋器56抵接的位置為止。通過適當調節(jié)移動構件41的位置、測微計46的旋轉度、及位置規(guī)定構件40的位置而可調節(jié)柱塞的沖程,該方面與其它實施例相同。
本實施例中,也通過將電磁切換閥72切換為第1位置且對后方活塞室44供給壓縮空氣,而對活塞33提供克服彈簧47的作用力的進出力,使柱塞產生前進移動以進行吐出。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的液體材料的吐出裝置及方法適合于高精度地吐出微量的液體材料的作業(yè),例如,適合于液晶面板制造工序中的密封涂布裝置或液晶滴下裝置、對印刷基板的焊料膏體涂布裝置。
本發(fā)明可適用于以下方式的任一者:使柱塞(閥體)與閥座(液室內壁)碰撞而使液體材料自噴嘴飛翔吐出的方式;使柱塞高速移動,且不使柱塞與閥座碰撞而使其驟然停止,以此對液體材料提供慣性力而使其自噴嘴飛翔吐出的方式。
符號的說明
10噴嘴構件
11吐出口
12吐出路
30桿部
31前端部
32前方抵接部
33活塞
34后方抵接部
35密封構件a
36密封構件b
37密封構件c
38密封構件d
39密封構件e
40位置規(guī)定構件
41移動構件
42后方阻擋器
43前方活塞室
44后方活塞室
45引導器
46測微計
47彈簧(彈性體)
48彈簧室
49活塞室
50液室
51插通孔
52送液路
53送液管
54固定螺絲
55長孔
56前方阻擋器
57吐出單元
70基座
71主體
72電磁切換閥
73流量控制閥
75空氣供給口
76空氣排出口
80儲留容器
90控制部
91調壓器(減壓閥)
92緩沖槽
93增壓器(增壓閥)
94壓力供給源
95壓力調整器
96壓力調整器b
97控制裝置
98電磁切換閥b
99減壓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