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試管塞及使用其的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06012閱讀:298來源:國知局
一種試管塞及使用其的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塞子,尤其是用于便捷式一種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用的塞子以及使用該試管塞的一種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的試管塞多為實心體,用于將試管中物體或液體留置于試管中,避免試管中的物體或液體外漏。但由于功能單一,存在以下缺陷,如:

其一,試管加注液體時,灌注設備與試管為硬連接,二者的連接配合的密封性和穩(wěn)定性不夠,液體容易泄露且灌注設備容易掉落。為此,在灌注過程中,需要二人配合,造成操作上的繁瑣和不便。

其二,一旦試管塞封堵住試管的開口端后,如需對試管內的物體或液體檢測,需要將試管塞取出后才能實施;操作步驟繁多。

其三,試管加注液體結束后,將灌注設備從試管開口部移開時,灌注設備底端容易將試管中的液體帶出,容易污染試管外部。

即使試管塞上設有十字切口時,由于試條多為柔性材料且比較薄,試條在插入過程中極易彎曲最終導致無法從十字切口處插入,從而無法對試管中的液體進行檢測。

因而如何提供一種既能保證灌注設備和試管的配合穩(wěn)定,液體不易泄露,又能在加注同時對試管的開口部進行封堵,又能降低污染,且可無需取下試管塞即可對試管中液體進行檢測的試管塞,成為業(yè)界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能阻擋住試管中液體或物體外漏的同時,又能對試管中的物體或液體進行檢查;并且在加注過程中提高灌注設備與試管的連接穩(wěn)定性的,檢測過程降低檢測器將試管中物體或液體攜帶出試管外造成污染的試管塞。

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試管塞,所述試管塞包括本體,所述本體設有阻擋體,所述阻擋體設有活動部和固定部,所述活動部由所述固定部向內延伸形成,所述活動部可相對所述固定部活動,如轉動或扭動等;所述活動部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連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側面,在所述活動部的所述上表面上方設有軸向的凹陷。

本發(fā)明中所述凹陷可如下:

方式一,所述凹陷由所述活動部的所述上表面圍合而成,即由固定部根部與活動部端部之間的高度差形成;

方式二,所述凹陷由位于上表面上方的通道的內側壁與所述活動部的所述上表面圍合而成,此時的活動部的上表面可以是平面、斜面或曲面。所述通道用于灌注設備的連接固定。設有通道時,所述通道的內側壁即是所述本體的內側壁。

所述阻擋體與所述本體為一體。所述試管塞由彈性材料制成如硅膠、橡膠、TPU、TPE等材料制備。所述試管塞具有一關閉態(tài)和一打開態(tài)。當試管塞處于關閉態(tài)時,所述阻擋體的活動部不受外力作用處于自然狀態(tài)。當試管塞處于打開態(tài)時,所述阻擋體的活動部受到外力作用,所述活動部向周邊展開,形成一個軸向通道,供灌注設備、檢測體插拔或供液體流入試管。

進一步地,在所述通道的內側壁上還可設有凸起。所述凸起用于與灌注設備的下部配合時的密封和定位,同時也用于增加與灌注設備配合的牢固度。一般情況下,灌注設備的下部設有與所述凸起配合的凹槽。還可在所述本體的外側壁上設有凸起。所述本體的外側壁上的所述凸起用于與試管配合時增加配合的牢固度和以及配合定位。所述凸起可以是環(huán)狀、點狀或螺旋狀等等。

進一步地,所述本體的阻擋體的個數(shù)可以是1、2、3、4等等。當所述本體至少設有兩個所述阻擋體,所述阻擋體的活動部相互獨立。即各所述活動部之間不相連。

可以是:當所述本體至少設有兩個所述阻擋體時,所述阻擋體的活動部相互獨立,所述本體設有軸向的貫通孔。

可以是:所述活動部之間可相互獨立活動,所述活動部與所述活動部之間設有切線;所述切線由所述活動部的側面抵觸形成。

可以是,所述活動部之間可相互獨立活動,所述活動部與所述活動部之間設有切線,所述切線由所述活動部的側面抵觸形成,且在所述本體設有軸向的貫通孔;

可以是,所述本體設有至少兩個阻擋體,所述活動部的側面之間設有間隙,所述間隙形成軸向的貫通孔。

相鄰所述活動部的側面之間間隙大于等于0.3mm且小于等于1.8mm。所述活動部的側面之間間隙可以形成為十字形,三爪形,一字形或不規(guī)則形,間隙的形狀依據(jù)所述活動部的數(shù)量而定。

當只有一個阻擋體時,所述阻擋體的活動部與所述本體的內側壁之間設有間隙,所述間隙大于等于0.3mm且小于等于1.8mm,所述間隙形成軸向的貫通孔。也可以是所述阻擋體的活動部的側面抵觸所述本體的內側壁。此時活動部的上表面可以是平面,斜面、也可以是曲面。

試管中灌注液體后,試管內液體在所述貫通孔處接觸外部的氣體,即在所述貫通孔的表面形成液膜,液膜是液體跟氣體接觸的表面存在一個薄層,叫做表面層,表面層里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分子間的距離比液體內部大一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xiàn)為引力。軸向貫通孔利用了液體表面具有張力的特性,通過液膜阻擋液體流至外部,從而實現(xiàn)防漏。貫通孔與氣體接觸的面積越小,形成液膜的防漏效果越好,反之就越差;所述貫通孔的截面積大于等于2㎜2小于35㎜2最佳。

所述活動部的端部低于所述活動部的根部;也可是所述活動部的厚度由根部向端部方向減小,所述活動部的厚度為所述活動部的上表面至下表面的距離。所述活動部的厚度可以由所述活動部的根部向所述活動部的端部方向漸進式減小,也可是階梯式減少,或其他減小方式。總之,所述凹陷由所述活動部的上表面和通道的內側面共同形成,上表面可以是平面、斜面、也可以曲面等等。

本發(fā)明的另一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

本發(fā)明的發(fā)明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包括試管組件和液體導流裝置,所述試管組件包括試管塞和試管;所述試管設有開口端和管腔;所述試管塞設置于所述試管的開口端;所述試管塞包括本體,所述本體設有阻擋體,所述阻擋體設有活動部和固定部,所述活動部由所述固定部向內延伸形成,所述活動部可相對所述固定部轉動;所述活動部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連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的側面;所述液體導流裝置包括本體乙,所述本體乙包括環(huán)形側壁和導液通道;所述導液通道設有進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試管塞設有軸向的凹陷;所述凹陷位于所述活動部的上表面上方;位于的出液口一端的所述本體乙與所述凹陷配合且抵壓于所述活動部的上表面;所述液體導流裝置的下部與所述試管組件可拆卸配合,所述出液口與所述管腔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液體導流裝置還設有排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設有出氣口和排氣口,所述排氣口與所述出液口位于本體乙的下部,所述排氣通道與所述導液通道互不相通。所述導液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與所述液體導流裝置可以為一體成型;也可是所述導液通道與所述液體導流裝置為一體成型,所述排氣通道與所述液體導流裝置分體配合。

一種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的使用方法:首先將所述液體導流裝置的下部配合固定于所述試管組件的開口部,使位于所述出液口一端的所述本體乙與所述凹陷配合且抵壓于所述活動部的上表面,使所述出液口與所述管腔連通;然后所述液體導流裝置的導液通道采集液體,采集完后倒掉所述液體導流裝置中多余液體;最后拔下盛有液體的試管組件。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1、 本發(fā)明的凹陷50對檢測裝置(如試條等)插入時具有導向作用,使用者無需對準貫通孔20,只需將檢測裝置的端部對準凹陷就可實現(xiàn)便捷的插入。

2、 本發(fā)明的凹陷50降低了檢測裝置插入時的阻力,使得檢測裝置更容易從貫通孔20插入。

3、 當將檢測裝置從貫通孔20中取出時,一方面由活動部上表面圍合形成的凹陷,不易將試管中的帶出液體;當凹陷由通道的內側壁和活動部上表面圍合形成時,由于通道具有一定的高度,可更有效地避免將試管中的帶出液體,從而降低了污染。

4、 當試管中灌有液體后,傾斜試管時,液體擠壓本發(fā)明的活動部,本發(fā)明的凹陷50可有效地阻止活動部變形,從而實現(xiàn)對液體的封堵。

5、 本發(fā)明在應用過程中,即試管中未灌注液體時,試管、灌注設備與本發(fā)明長時間配合固定,只有當試管中灌注液體后才將灌注設備移開,現(xiàn)有技術的試管塞由于長期處于變形狀態(tài)很難恢復,而本發(fā)明由于設有凹陷可使活動部及時恢復,從而實現(xiàn)對液體的封堵。

6、 灌注設備的下部與試管塞配合時,試管塞上的凸起與灌注設備下部上的凹槽相配合,具有較好密封效果;另一方面,灌注設備與試管塞的配合時,試管塞上的凸起卡設于灌注設備的下部的凹槽內,可有起到配合進行定位的作用,也可增加配合的牢固度。

7、 當本發(fā)明試管塞與灌注設備配合時,灌注設備下部的外側壁可以非常便捷地和試管塞通道內側壁配合固定且配合穩(wěn)定不易脫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具有四個阻擋部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一。

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二。

圖4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三。

圖5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四。

圖6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一。

圖7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二。

圖8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三。

圖9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立體示意圖四。

圖10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五。

圖1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六。

圖12為本發(fā)明具有三個阻擋部的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具有二個阻擋部的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具有一個阻擋部的示意圖。

圖15為本發(fā)明具有一個阻擋部的剖面示意圖一

圖16為本發(fā)明具有一個阻擋部的剖面示意圖二。

圖17為本發(fā)明具有通道及一個阻擋部的立體示意圖。

圖18為本發(fā)明具有具有通道及一個阻擋部的剖面示意圖一。

圖19為本發(fā)明具有具有通道及一個阻擋部的剖面示意圖二。

圖20為本發(fā)明取液件、試管塞、試管配合狀態(tài),及試管塞處于打開態(tài)的示意圖一。

圖21為本發(fā)明取液件、試管塞、試管配合狀態(tài),及試管塞處于打開態(tài)的示意圖二。

圖22為本發(fā)明試管塞與試管配合狀態(tài)時示意圖一。

圖23為本發(fā)明試管塞與試管配合狀態(tài)時示意圖二。

圖24為現(xiàn)有技術試管塞示意圖。

圖25為本發(fā)明取液件、試管塞及試管配合狀態(tài),及試管塞處于打開態(tài)的示意圖三。

圖26為發(fā)明具有四個阻擋部的示意圖二。

圖27為發(fā)明具有四個阻擋部的示意圖三。

圖28為本發(fā)明活動部之間設有切線,通道內設有凸起的剖面示意圖。

圖29為本發(fā)明活動部之間設有切線,通道內設有凸起且設有貫通孔的剖面示意圖。

圖30為本發(fā)明活動部之間設有切線,通道內設有凸起的示意圖。

圖31為本發(fā)明活動部之間設有切線,通道內設有凸起且設有貫通孔的示意圖。

圖32為本發(fā)明通道設有凸起與試管的配合示意圖。

圖33為本發(fā)明通道設有凸起與試管、以及取液件的下部設有環(huán)槽的配合示意圖。

圖34為一實施例的取液件的示意圖。

圖35為一實施例的試管的示意圖。

圖36為本發(fā)明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沒有間隙的示意圖。

圖37為本發(fā)明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和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設有間隙的示意圖。

圖38為試管塞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和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設有間隙的本發(fā)明與試管配合示意圖。

圖39為試管塞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沒有間隙,活動部11之間沒有間隙的本發(fā)明與試管配合示意圖。

圖40為本發(fā)明通道內設有凸起,外側壁上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和凸起43,與試管以及取液件的下部設有環(huán)槽的配合示意圖。

圖41為本發(fā)明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設有間隙的示意圖。

圖42為本發(fā)明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設有間隙的,與試管以及下部設有環(huán)槽的取液件配合示意圖。

圖43為試管塞的內側壁110D上設有凸起42,外側壁110C上設有凸起43,活動部11之間設有間隙的本發(fā)明與試管配合示意圖。

圖中:

1液體導流裝置,1A凹槽,1B本體乙,1C環(huán)形側壁,1D導液通道,1D1進液口,1D2出液口,1E排氣通道,1E1排氣口, 1E2出氣口,

2試管塞, 3試管,3A開口端,3B凹槽, 3D管腔,

100本體,100A上部,110B下部,110C外側壁,110D內側壁,

10阻擋體,11活動部,12固定部,13上表面,14下表面,15側面,16切線,

131最高處,132最低處,

111根部,112端部,

20貫通孔,

30通道,

40環(huán)狀凸起,41環(huán)狀卡槽,42凸起,43凸起,

50凹陷,

R1本體半徑,R2貫通孔半徑,S相鄰活動部之間的間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至圖32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說明,以下實施例僅為優(yōu)選例,并不是對本發(fā)明的范圍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蓋各種改變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發(fā)明所欲申請之專利范圍的范疇內。

實施例1:下面結合圖12、圖2對本發(fā)明設有做進一步地說明:

本體100設有3個阻擋體10

一種硅膠制的試管塞,包括本體100,本體100設有3個阻擋體10,阻擋體10與本體100為一體。阻擋體10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且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阻擋體10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相鄰活動部之間的間距S為0.5mm,活動部之間的間隙在本體100上形成軸向的三爪型貫通孔20。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上表面13包含的區(qū)域為凹陷50。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實施例2:下面結合圖1、圖3至圖11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說明:

本體100設有4個阻擋體10

一種硅膠制的試管塞,包括本體100,本體100設有4個阻擋體10及凹陷50。

阻擋體10與本體100為一體。阻擋體10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且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0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相鄰活動部之間的間距S為0.8mm,活動部之間的間隙在本體100上形成軸向的十字型貫通孔20。

本體100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阻擋體10位于本體100的下部110B。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由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上表面13包含的區(qū)域及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共同形成。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通過圖3、圖4、圖5可知,阻擋體10的下表面14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阻擋體10的上表面13可以是漸進式曲面,如弧面等,也可以是斜面等等。

如圖4、圖5所示,活動部10的厚度由根部111向端部112方向減小。

如圖3、圖4、圖5所示活動部10的端部112低于活動部10的根部111。

如圖10所示,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10C上還可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用于在與試管配合時的定位。

如圖11所示,在本體100上還可設有環(huán)狀卡槽41,環(huán)狀卡槽41由外側壁110C向側面延伸后再向下延伸形成。用于在與試管配合時的定位,試管開口端卡設于環(huán)狀卡槽41內。

實施例3:下面結合圖14、圖15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說明:

本體100設有1個阻擋體10

一種硅膠制的試管塞,包括本體100,本體100設有1個阻擋體10,阻擋體10與本體100為一體。阻擋體10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且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阻擋體10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本體100軸向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阻擋體10上表面13和本體100的內側壁110D圍合形成。

活動部10的側面15與本體100的內側壁110D之間設有軸向的貫通孔20。貫通孔20為不規(guī)則形狀。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由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上表面13及通道30的內側壁110D包含的區(qū)域形成。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實施例4:下面結合圖14、圖16至圖19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說明:

本體100設有1個阻擋體10

如圖14、圖16、圖17所示,一種硅膠制的試管塞,包括本體100,本體100設有1個阻擋體10,阻擋體10與本體100為一體。阻擋體10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且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顒硬?0的側面15與本體100的內側壁110D之間設有軸向的貫通孔20。貫通孔20為不規(guī)則形狀。

本體100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阻擋體10位于本體100的下部110B。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由通道30所包圍的空間以及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的內側壁110D及上表面13包含的區(qū)域共同構成。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進一步地,還可如圖18所示,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10C上還可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用于與試管配合時的定位。

或者,如圖19所示,在本體100上還可設有環(huán)狀卡槽41,環(huán)狀卡槽41由外側壁110C向側面延伸后再向下延伸形成。用于在與試管配合時的定位,試管開口端卡設于環(huán)狀卡槽41內。

以上實施例中,還可如圖13所示,本體100設有2個阻擋體10。

實施例5:

結合圖3、圖26、圖27所示,

一種試管塞,本體100設有四個阻擋體10,每個阻擋體10均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顒硬?1的側面15抵接形成切線16。

本體100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阻擋體10位于本體100的下部110B。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由通道30所包圍的空間以及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的內側壁110D及上表面13包含的區(qū)域共同構成。

如圖26所示,在本體100的中部設有軸向的圓形貫通孔20。貫通孔20的截面積為28.26㎜2。本體半徑R1為6mm,貫通孔半徑R2為3mm。

也可如圖27所示,在本體100的中部設有軸向的長方形貫通孔20。貫通孔20的截面積為9㎜2。長方形貫通孔20的長度為6mm,長方形貫通孔20的寬度為1.5mm。

實施例6:

結合圖28、圖30所示,

一種試管塞為柱狀,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

本體100的下部110B設有四個阻擋體10。每個阻擋體10均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顒硬?1之間相互獨立,活動部11的側面15抵接形成切線16。

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環(huán)狀的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在通道30的內側壁100D上凸起42。

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00C上還設有凸起40和凸起43。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由通道30所包圍的空間以及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的內側壁110D及上表面13包含的區(qū)域共同構成。

實施例7:

結合圖29、圖31所示,

一種試管塞為柱狀,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

本體100的下部110B設有四個阻擋體10。每個阻擋體10均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活動部11之間相互獨立,活動部11的側面15抵接形成切線16。

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環(huán)狀的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在通道30的內側壁100D上凸起42。

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10C向側面延伸后再向下延伸形成環(huán)狀卡槽41。環(huán)狀卡槽41用于與試管配合時的定位。

本體100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由通道30所包圍的空間以及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至上表面13的最低處132之間的內側壁110D及上表面13包含的區(qū)域共同構成。

在本體100的中部設有軸向的圓形貫通孔20。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實施例8:

結合圖34、圖35、圖36、圖39、圖40所示,

一種試管塞為柱狀,本體100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

本體100的下部110B設有四個阻擋體10,每個阻擋體10均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顒硬?1之間相互獨立,活動部11的側面15抵接形成切線16。

本體100的活動部11的上表面13及上表面13上方的內側壁110D共同包圍的空間形成凹陷50。

凹陷50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的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在通道30的內側壁100D上凸起42。

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10C上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和環(huán)狀凸起43。環(huán)狀凸起40用于與試管3配合時的定位。環(huán)狀凸起43與試管3上凹槽3B配合,用于增強試管塞2與試管3配合的牢固度。

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關閉態(tài)時,如圖39所示,試管塞2設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試管塞2外側壁100C上的凸起43卡設于試管3的試管壁的凹槽3B中,試管3的上端面抵觸于試管塞2的凸起40,試管塞2的本體100100處于關閉態(tài),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不受外力作用,即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未受到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觸。

如圖40所示,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插入試管3的開口端3A且與試管塞2配合連接,試管塞2上的凸起42與液體導流裝置1下端部上的凹槽1A配合,此時,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抵壓阻擋體10,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受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壓向下并向側面展開,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打開態(tài)。

液體導流裝置1拔出時,試管塞2的本體100恢復關閉態(tài)。

實施例9:

結合圖34、圖35、圖37、圖38、圖40所示,

一種試管塞為柱狀,本體100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

本體100的下部110B設有四個阻擋體10,每個阻擋體10均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顒硬?1之間相互獨立,活動部11的側面15之間設有間隙,間隙形成了軸向的貫通孔20。

本體100的活動部11的上表面13及上表面13上方的內側壁110D共同包圍的空間形成凹陷50。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凹陷50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在通道30的內側壁100D上凸起42。

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10C上設有環(huán)狀凸起40和環(huán)狀凸起43。環(huán)狀凸起40用于與試管3配合時的定位。環(huán)狀凸起43與試管3上凹槽3B配合,用于增強試管塞2與試管3配合的牢固度。

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關閉態(tài)時,如圖38所示,試管塞2設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試管塞2外側壁100C上的凸起43卡設于試管3的凹槽3B中,試管3的上端抵觸于試管塞2的凸起40,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不受外力作用,即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未受到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觸。

如圖40所示,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插入試管3的開口端3A且與試管塞2配合連接,位于通道30內的試管塞2上的凸起42與液體導流裝置1下端部上的凹槽1A配合,此時,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抵壓阻擋體10,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受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壓向下并向側面展開,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打開態(tài)。

液體導流裝置1拔出時,試管塞2的本體100恢復關閉態(tài)。

實施例10:

結合圖34、圖35、圖41、圖42、圖43所示,

一種試管塞為柱狀,本體100包括上部100A和下部110B。

本體100的下部110B設有四個阻擋體10,每個阻擋體10均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軸向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活動部11之間相互獨立,活動部11的側面15之間設有間隙,間隙形成了軸向的貫通孔20。

本體100的活動部11的上表面13及上表面13上方的內側壁110D共同包圍的空間形成凹陷50。貫通孔20與凹陷50連通。

凹陷50在本體100的上部100A設有通道30,通道30由位于上表面13的最高處131以上內側壁110D包圍的空間形成,通道30用于連接固定灌注設備。在通道30的內側壁100D上凸起42。

在本體100的外側壁110C上設有環(huán)狀凸起43。環(huán)狀凸起43與試管3上凹槽3B配合,用于增強試管塞2與試管3配合的牢固度。

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關閉態(tài)時,如圖43所示,試管塞2設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試管塞2外側壁100 C上的凸起43卡設于試管3的凹槽3B中,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不受外力作用,即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未受到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觸。

如圖42所示,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插入試管3的開口端3A且與試管塞2配合連接,位于通道30內的試管塞2上的凸起42與液體導流裝置1下端部上的凹槽1A配合,此時,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抵壓阻擋體10,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受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壓向下并向側面展開,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打開態(tài)。

液體導流裝置1拔出時,試管塞2的本體100恢復關閉態(tài)。

實施例11

下面結合圖34、圖35、圖36、圖38、圖40所示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說明:

一種便捷式一次性密閉體液留置器,包括試管組件和液體導流裝置1。

試管組件包括試管塞2和試管3。

試管3設有開口端3A和管腔3D;試管塞3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

試管塞2包括本體100,本體100設有阻擋體10,阻擋體10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轉動;活動部11具有上表面13、下表面14以及側面15;側面15分別連接上表面13和下表面14。試管塞2設有軸向的凹陷50。凹陷50位于活動部11的上表面13上方。

液體導流裝置1包括本體乙1B,本體乙1B包括環(huán)形側壁1C、導液通道1D和排氣通道1E;導液通道1D設有進液口1D1和出液口1D2;液體導流裝置1還設有排氣通道1E,排氣通道1E設有出氣口1E2和排氣口1E1,排氣口1E1與出液口1D2位于本體乙1B的下部,排氣通道1E與導液通道1D互不相通。

位于的出液口1D2一端的本體乙1B與凹陷50配合,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部的本體乙1B抵壓于活動部11的上表面13;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部插接于試管組件的試管塞3的凹陷50中,出液口1D2與管腔3D連通。

應用例1

本應用例中,灌注設備為液體導流裝置。

下面結合圖19、圖20至圖23、圖25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說明:

試管塞2設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

如圖22、圖23所示,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關閉態(tài),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處于自然狀態(tài),即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未受到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觸。

如圖20、圖21、圖25所示,

試管塞2設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試管3卡設于試管塞2的環(huán)狀卡槽41內,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插入試管3的開口端3A且與試管塞2配合連接,此時,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抵觸試管塞2的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使阻擋體10處于打開態(tài),即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受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力向下并向側面展開。

液體導流裝置1拔出時,試管塞2的本體100恢復關閉態(tài)。

應用例2

本應用例中,灌注設備為液體導流裝置。

下面結合圖29、圖31、圖32、圖33、圖34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地說明:

如圖29、圖31所示,試管塞2設置于試管3的開口端3A,試管3卡設于試管塞2的環(huán)狀卡槽41內,試管塞2的通道30內設有環(huán)狀的凸起42。

如圖32所示,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關閉態(tài),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處于自然狀態(tài),即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未受到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觸。

如圖33、圖34所示,

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插入試管3的開口端3A且與試管塞2配合連接,試管塞2上的凸起42與液體導流裝置1下端部上的凹槽1A配合,此時,試管塞2的本體100處于打開態(tài),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抵壓阻擋體10,阻擋體10的活動部11受液體導流裝置1的下端部的抵壓向下并向側面展開。

液體導流裝置1拔出時,試管塞2的本體100恢復關閉態(tài)。

對比例

下面就現(xiàn)有技術試管塞和本發(fā)明結合圖3、圖24、圖25做進一步的比較:

現(xiàn)有技術的試管塞如圖24所示,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活動部11之間設有切線16。

本發(fā)明的試管塞如3所示,設有活動部11和固定部12,活動部11由固定部12向內延伸形成,活動部11可相對固定部12活動,設有軸向的貫通孔20,活動部11的側面15之間設有間隙,活動部11的上表面13的上方設有凹陷50。凹陷50由上表面13和內側壁100D共同圍合而成,凹陷50包括位于本體上部的通道30。

測試說明:試管塞的材質都為50度硅膠,活動部厚度為0.5 ㎜;試條為15項檢測標準試條,試條基材為PVC ,試條厚度0.25㎜,試條寬度5.0㎜,試條長度110 ㎜。試條插入時拇指與食指捏于試條離插入端90 ㎜處,插入和抽出時角度都為垂直90°。試驗總次數(shù)為100次,以此為基礎得出檢測項目概率百分比;試條插入和抽出是的阻力是100次測試值的均值。

試條插入時插準最小阻力位置是指活動部邊緣遠離固定部的位置。

防漏性能:

現(xiàn)有技術的試管塞封堵住試管的開口端后,試管內液體100%無外流。

本發(fā)明的試管塞封堵住試管的開口端后,試管內液體100%無外流。

結論:現(xiàn)有技術和本發(fā)明均具有良好的防漏性能。

試條插入時單次插準最小阻力位置準確度: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插入時,單次插準最小阻力位置準確度為35%。 本發(fā)明中試條插入時,單次插準最小阻力位置準確度為99%。

結論:本發(fā)明在凹陷50的導向的作用下,能快速準確找到最小阻力位置,插入準確度明顯優(yōu)于現(xiàn)有技術。

試條插入時受到的最小阻力: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插入時,受到的最小阻力0.06N。

本發(fā)明中試條插入時,受到的最小阻力0.01N。

結論:本發(fā)明在試條插入時受到阻力明顯小于現(xiàn)有技術產(chǎn)品,便捷高效。

試條能順利插入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插入時,試條能順利插入能承受的最大阻力0.07N。

本發(fā)明中試條插入時,試條能順利插入能承受的最大阻力0.07N。

結論:當阻力大于0.07N時,試條插入時會彎曲變形,導致不易插入。

試條能單次順利插入塞子進入試管的成功率: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能單次順利插入試管塞的切口,進入試管的成功率為7 %。

本發(fā)明中試條能單次順利插入試管塞的貫通孔,進入試管的成功率為100 %。

結論:試條通過本發(fā)明較現(xiàn)有技術能更有效和便捷地插入試管。

試條抽出時所需力: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抽出時所需抽力0.03N。

本發(fā)明中試條抽出時所需抽力0.01N。

結論:本發(fā)明在試條抽出時受到阻力明顯小于現(xiàn)有技術產(chǎn)品。

試條抽出時,將試管中液體帶出活動部的概率: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抽出時液體帶出活動部概率83%。

本發(fā)明中試條抽出時液體帶出活動部概率12%。

結論:使用本發(fā)明測試過程中試條抽出時將液體帶出活動部概率明顯小于現(xiàn)有技術。

試條抽出時液體帶出試管塞外概率:

現(xiàn)有技術中試條抽出時將液體帶出試管塞外部的概率75%。

本發(fā)明中試條抽出時將液體帶出試管塞外部的概率2%。

結論:使用本發(fā)明測試過程中,試條抽出時將液體帶出試管塞外的概率明顯小于現(xiàn)有技術,使用本發(fā)明較使用現(xiàn)有技術更干凈衛(wèi)生。

試管塞和灌注體配合情況:

現(xiàn)有技術中,試管塞和灌注體(如取液件)無法固定配合,使用時需要二人配合,如單人操作極易發(fā)生取液件的掉落。

本發(fā)明中設有用于與灌注體(如取液件)配合使用的通道30,可使取液件容易固定,操作時只要單人即可,本發(fā)明能有效便捷地將試管和取液件連接固定。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