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長堰豎流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處理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長堰豎流澄清池。
背景技術:
澄清池用來分離污水中的懸浮物和沉淀物,是污水處理工程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污水物化凈化裝置。目前,在大容量的污水處理工程中,最常見的,應用最廣泛的澄清池有長方形平流沉淀池、幅流式平流沉淀池和豎流沉淀池三種池型。雖然能夠滿足一般的使用要求,但存在以下的不足之處方形平流沉淀池以長寬比大于3為基本構造參數(shù)設計制造,由于難于配裝足夠長度的出水堰,必須考慮污水停留的時間不低于4小時,因此占地面積大,掃泥排泥設備造價高、維護費用高。幅流式平流沉淀池以出水堰長度為設計的基礎參數(shù),占地面積大,池體結構要求高、池底掃泥設備造價高,且由于池周四角不便配建其它設施,實際上還要多浪費場地20%
左右ο豎流式沉淀池最關鍵的設計參數(shù)是污水升流的速度,為了確保升流區(qū)各點污水的升流速度均勻處于設計范圍,出水液面必需安裝密度合適、均勻分布的出水堰和集水網(wǎng)溝,這是豎流式沉淀池建設的難點之一。此外,由于依靠錐形底的坡度和污泥自重集泥、底管重力排泥,池體難以任意擴大,單池處理能力一般在每小時100立方米以內(nèi)。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污水停留時間短、處理能力大,效率高,占地面積小的長堰豎流澄清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包括進水管,溢水口,由邊墻、端墻和底板組成的矩形池;所述矩形池的外形輪廓的鳥瞰視圖呈長矩形結構,在兩個邊墻之間平行布置上平面等高的兩個整流墻,每個邊墻與相鄰的整流墻之間設置一組加強肋;所述整流墻的下方與底板之間設置一組整流孔;所述溢水口設置在端墻的上方位置。所述加強肋的上方設置至少一根開口朝上的U型結構的集水溝,集水溝的上平面低于整流墻的上平面,集水溝的內(nèi)腔與端墻上設置的溢水口連接。所述邊墻的下方均向內(nèi)側傾斜50-60度后與底板連接。所述進水管的出水口朝上,在出水口下方設置L型的緩沖板。所述L型的緩沖板的底板上設置一組通孔。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污水停留時間短,污水處理效率高, 能力大,占地面積小,能夠明顯節(jié)約建設、運行和維護成本。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旋轉(zhuǎn)放大結構示意圖。[0014]圖3為圖1的B-B剖視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1-進水管,2-集水溝,3-緩沖板,4-整流墻,5-邊墻,6-加強肋,7-端墻, 8-出水口,9-整流孔,10-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參照附圖,包括進水管1,溢水口 8,由邊墻5、端墻7和底板10組成的矩形池;所述矩形池的外形輪廓的鳥瞰視圖呈長矩形結構,在兩個邊墻5之間平行布置上平面等高的兩個整流墻4,每個邊墻5與相鄰的整流墻4之間設置一組加強肋6 ;所述整流墻4的下方與底板10之間設置一組整流孔9 ;所述溢水口 8設置在端墻7的上方位置。所述加強肋6的上方設置至少一根開口朝上的U型結構的集水溝2,集水溝2的上平面低于整流墻4的上平面,集水溝2的內(nèi)腔與端墻7上設置的溢水口 8連接。所述邊墻5的下方均向內(nèi)側傾斜50-60度后與底板10連接。所述進水管1的出水口朝上,在出水口下方設置L型的緩沖板3。所述L型的緩沖板3的底板上設置一組通孔,通孔在附圖上被省略。加強肋6的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與整流墻4和邊墻5 —起構成薄壁框架結構, 增加流墻4和邊墻5兩者法人剛度和強度;第二個作用是,支撐U型結構的集水溝2。兩個整流墻4之間不設置加強肋6的好處是,便于提取沉淀物,如吸取沉淀物。所述邊墻5的下方均向內(nèi)側傾斜50-60度后與底板10連接,是為了沉淀物集中在兩個整流墻4之間的底部位置,便于吸取清理。優(yōu)選傾斜55度。兩個整流墻4之間構成污水漂浮區(qū)。整流墻4和邊墻5之間構成清水區(qū)。進水管1的出水口朝上,和在出水口下方設置L型緩沖板3的作用,都是為了降低進入澄清池的水的流速,減少進水管1的出水對池底沉淀物的干涉,提高溢出清水的品質(zhì)。實施例1 參見附圖,由邊墻5、端墻7和底板10組成長矩形結構的矩形池,在兩個邊墻5之間平行布置上平面等高的兩個整流墻4,每個邊墻5與相鄰的整流墻4之間設置一組加強肋 6 ;所述整流墻4的下方與底板10之間設置一組整流孔9 ;所述溢水口 8設置在端墻7的上方位置,在進水管1的對面的端墻7上。進水管1的出水口朝上,在出水口下方設置L型的設置一組通孔的緩沖板3。在本實施例中,水流的方向和順序是源源不斷的污水進入到的污水漂浮區(qū)的上部,水順著兩個整流墻4向下流動,到達整流墻4的整流孔9時進入清水區(qū),同時水流方向調(diào)頭向上流動,清水經(jīng)過溢水口 8排出。污水在先下后上的流動過程中沉淀,漂浮物被攔截在污水漂浮區(qū)內(nèi),便于打撈清理。進水管1的出水口朝上,在出水口下方設置L型緩沖板3 的作用,使得進水沖擊力對池內(nèi)的干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加上澄清池細長的結構,這樣就可以縮短污水停留時間,實踐表明,停留時間30-90分鐘就足夠了。而且處理能力可以輕易地超過每小時100立方米。實施例2:參見附圖,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在加強肋6的上方設置兩根開口朝上的U型結構
4的集水溝2,集水溝2的上平面低于整流墻4的上平面,集水溝2的內(nèi)腔與端墻7上設置的溢水口 8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水流的方向和順序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是清水區(qū)的水要漫過集水溝2的長邊進入溝內(nèi)然后流入溢水口 8,這又一次改變了豎流的方向,由于集水溝2的邊線的總和相對是池長得幾倍,這時漫入溝內(nèi)的水速大減,能夠進一步提高了排放品質(zhì)。本實用新型的長堰豎流澄清池,結構簡單合理,容易制作安裝,需配置的排泥設備簡單輕巧,污水處理能力強,效率高,運行成本低。
權利要求1.一種長堰豎流澄清池,包括進水管(1),溢水口(8),由邊墻(5)、端墻(7)和底板 (10)組成的矩形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池的外形輪廓的鳥瞰視圖呈長矩形結構,在兩個邊墻(5)之間平行布置上平面等高的兩個整流墻(4),每個邊墻(5)與相鄰的整流墻(4) 之間設置一組加強肋(6);所述整流墻(4)的下方與底板(10)之間設置一組整流孔(9);所述溢水口(8)設置在端墻(7)的上方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長堰豎流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肋(6)的上方設置至少一根開口朝上的U型結構的集水溝(2),集水溝(2)的上平面低于整流墻(4)的上平面, 集水溝(2 )的內(nèi)腔與端墻(7 )上設置的溢水口( 8 )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長堰豎流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邊墻(5)的下方均向內(nèi)側傾斜50-60度后與底板(10)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長堰豎流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1)的出水口朝上,在出水口下方設置L型的緩沖板(3)。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長堰豎流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的緩沖板(3)的底板上設置一組通孔。
專利摘要一種長堰豎流澄清池,包括進水管(1),溢水口(8),由邊墻(5)、端墻(7)和底板(10)組成的矩形池;矩形池外形輪廓的鳥瞰視圖呈長矩形結構,在兩個邊墻(5)之間平行布置上平面等高的兩個整流墻(4),每個邊墻(5)與相鄰的整流墻(4)之間設置一組加強肋(6);整流墻(4)的下方與底板(10)之間設置一組整流孔(9);所述溢水口(8)設置在端墻(7)的上方位置。加強肋(6)的上方設置U型結構的集水溝(2),集水溝(2)的上平面低于整流墻(4)的上平面,集水溝(2)的內(nèi)腔與溢水口(8)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污水停留時間短,污水處理效率高,能力大,占地面積小,能夠明顯節(jié)約建設、運行和維護成本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B01D21/02GK202315453SQ20112048385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奉威威, 奉明明, 陳長藝 申請人:湖南三三環(huán)??萍加邢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