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體環(huán)境治理及生態(tài)修復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浮島式水體凈化裝置。
背景技術:
河道生態(tài)治理較多采用生態(tài)浮床技術及曝氣技術,生態(tài)浮床技術利用植物對水體內N、P的吸收,達到減輕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效果,尤其是生態(tài)浮床景觀效果佳,營造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的氛圍,受到居民的喜愛,但大部分水生植物冬季易枯萎,達不到景觀效果。曝氣技術能夠將水體與空氣充分混合,提高溶解氧,迅速改善水質,也是一種廣為使用的生態(tài)修復手段,但大多數(shù)曝氣機外形簡陋,與周圍環(huán)境不協(xié)調,很難提高城市河道的美觀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通過設置曝氣機以提高溶解氧、改善水質且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美觀度高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浮島式水體凈化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浮島式水體凈化裝置,它包括支撐架和設在支撐架上圓環(huán)型的種植槽,所述種植槽的中心孔處設有曝氣機,所述曝氣機通過牽引繩與支撐架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設置曝氣機,以將水體與空氣充分混合,提高溶解氧,改善水質,且種植槽設置為環(huán)形,曝氣機設置在種植槽的中心孔處,并通過牽引繩與支撐架連接,種植槽上種植植物后,植株將曝氣機遮蓋,以提升用于河道治理的浮島式水體凈化裝置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和美觀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種植槽的數(shù)量為三個,從上至下依序為第一種植槽、第二種植槽和第三種植槽,所述第一種植槽的外徑小于第二種植槽的內徑,所述第二種植槽的外徑小于第三種植槽的內徑,通過所述改進,種植槽設置三層且由上至下圓環(huán)的直徑不斷增大,使得植株在豎向和橫向均有層次變化,增加美觀度,且上下層的植株相互之間不會遮擋陽光,并且,植被在豎向和橫向均遮擋住曝氣機,避免曝氣機露出而影響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種植槽之間的高度差為0.5m-5m,通過所述改進,種植槽內種植物可選為黃馨,黃馨的生長高度為0.5m-5m,種植槽之間高度差設置為0.5m-5m,以在保證黃馨生長需要的高度的情況下避免差值過高而露出中心處的曝氣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牽引繩的數(shù)量為三根,三個牽引繩周向間隔120°設置,通過所述改進,通過設置周向間隔120°的三根牽引繩,使得曝氣機僅能在豎向調節(jié)高度,避免曝氣機橫向產(chǎn)生位移,與植株的間隔距離產(chǎn)生變化而影響曝氣性能。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還有一種改進,所述支撐架為與種植槽數(shù)量一致的三層,由上至下依序為第一層、第二層和第三層,每層支撐架包括豎向設置的支桿和橫向設置的橫桿,每層支撐架的支桿和橫桿的數(shù)量均為三個且沿種植槽周向間隔120°設置,通過所述改進,支桿和橫桿的數(shù)量均為三個,以在滿足支撐結構強度的需求下同時使撐桿數(shù)量最少,以便于植株覆蓋、減少支撐架外露的可能性,增加用于河道治理的浮島式水體凈化裝置整體的美觀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1-支撐架,1.1-第一層,1.2-第二層,1.3-第三層,1.4-支桿,1.5-橫桿,2-種植槽,2.1-第一種植槽,2.2-第二種植槽,2.3-第三種植槽,3-曝氣機,4-牽引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2所示,
一種用于河道治理的浮島式水體凈化裝置,它包括支撐架1和設在支撐架1上圓環(huán)型的種植槽2,所述種植槽2的中心孔處設有曝氣機3,所述曝氣機3通過牽引繩4與支撐架1連接。
其中,所述種植槽2的數(shù)量為三個,從上至下依序為第一種植槽2.1、第二種植槽2.2和第三種植槽2.3,所述第一種植槽2.1的外徑小于第二種植槽2.2的內徑,所述第二種植槽2.2的外徑小于第三種植槽2.3的內徑。
其中,所述種植槽2之間的高度差為0.5m-5m。
其中,所述牽引繩4的數(shù)量為三根,三個牽引繩4周向間隔120°設置。
其中,所述支撐架1為與種植槽2數(shù)量一致的三層,由上至下依序為第一層1.1、第二層1.2和第三層1.3,每層支撐架1包括豎向設置的支桿1.4和橫向設置的橫桿1.5,每層支撐架1的支桿1.4和橫桿1.5的數(shù)量均為三個且沿種植槽2周向間隔120°設置。
以上僅就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作了說明,但不能理解為是對權利要求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不僅局限于以上實施例,其具體結構允許有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獨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所作的各種變化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