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序批式三相流化床。
背景技術: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過程中,需要定期通過潷水器對澄清水進行潷出。但是,在投料式活性污泥法過程中,反應池內(nèi)存在較多的生物填料,生物填料在反應池內(nèi)參與反應后,在出水過程中需要將生物填料與出水分離,而現(xiàn)有的潷水器則無法在出水時將生物填料分離,易導致生物填料的大量流失,其不利于后續(xù)的生化反應。雖然現(xiàn)有技術中設置網(wǎng)格狀的攔截網(wǎng)將反應池分成有填料區(qū)域和無填料區(qū)域,然后在無填料區(qū)域進行出水,但是其易導致攔截網(wǎng)上累積較多生物填料,導致后續(xù)清理困難,而且也不利于反應池內(nèi)填料后續(xù)參與反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出一種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其能夠避免生物填料的流失和累積,保證后續(xù)生化反應的正常性。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包括,
反應池;
豎直設置于所述反應池內(nèi)的隔墻,所述隔墻將所述反應池內(nèi)的腔體分隔形成進水區(qū)和曝氣區(qū),且所述隔墻下端與所述反應池底部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進水區(qū)和曝氣區(qū)的第一間隙;
設于所述曝氣區(qū)底部的曝氣裝置;及
一推桿潷水器,其包括靠近曝氣區(qū)底部設置的主管固定座,與所述主管固定座可轉動連接的主管,與所述主管一端連通的出水管,與所述主管另一端連接的支撐管,與所述支撐管連接的浮筒,與所述浮筒連接的多個載體分離器,固設于與所述反應池的池壁的支架,及一端與所述支架連接、另一端鉸接于所述支撐管的電動推桿,所述電動推桿能夠驅動所述支撐管帶動所述主管轉動使所述浮筒相對所述主管作旋轉上下運動。
優(yōu)選的,所述推桿潷水器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推桿固定座,所述電動推桿連接于所述推桿固定座。
優(yōu)選的,多個所述載體分離器沿所述浮筒長度方向均勻設置,每個所述載體分離器均包括:
一分離筒,所述分離筒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分離孔;
內(nèi)置于所述分離筒的出水筒,所述出水筒與所述分離筒之間形成有分離腔體,所述出水筒一端與所述分離筒端部形成有與所述分離腔體連通的第二間隙、另一端穿過所述分離筒并與所述浮筒連通。
優(yōu)選的,所述推桿潷水器還包括一反沖洗機構,所述反沖洗機構包括反沖洗進氣管、固定于所述支撐桿上且一端與所述反沖洗進氣管連通的過渡管、與所述過渡管另一端連通并沿所述浮筒長度方向設置的分散管及多個反沖洗軟管,每個所述反沖洗軟管均一端與所述分散管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分離筒一一對應連通。
優(yōu)選的,所述曝氣裝置包括一曝氣進氣管、與所述曝氣進氣管連通的多個曝氣分管及設于所述曝氣分管上的多個曝氣盤。
優(yōu)選的,所述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包括一與所述進水區(qū)連通的進水管。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一方面設置隔墻將進水區(qū)和曝氣區(qū)分離,使進水時曝氣區(qū)反應不受影響,另一方面設置一推桿潷水器,該推桿潷水器包括一避免生物填料進入浮筒的載體分離器,從而避免了推桿潷水器出水時生物填料的流失。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序批式三相流化床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載體分離器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包括,
反應池1;
豎直設置于所述反應池1內(nèi)的隔墻2,所述隔墻2將所述反應池1內(nèi)的腔體分隔形成進水區(qū)11和曝氣區(qū)12,且所述隔墻2下端與所述反應池1底部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進水區(qū)11和曝氣區(qū)12的第一間隙13;
設于所述曝氣區(qū)12底部的曝氣裝置3;及
一推桿潷水器4,其包括靠近曝氣區(qū)12底部設置的主管固定座41,與所述主管固定座41可轉動連接的主管42,與所述主管42一端連通的出水管43,與所述主管42另一端連接的支撐管44,與所述支撐管44連接的浮筒45,與所述浮筒45連接的多個載體分離器46,固設于與所述反應池1的池壁的支架47,及一端與所述支架47連接、另一端鉸接于所述支撐管44的電動推桿48,所述電動推桿48能夠驅動所述支撐管44帶動所述主管42轉動使所述浮筒45相對所述主管42作旋轉上下運動。
本實施例的序批式三相流化床工作時,可設置一與所述進水區(qū)11連通的進水管5,污水由進水管5進入進水區(qū)11,然后由隔墻2下端的第一間隙13進入曝氣區(qū)12,反應過程中可通過曝氣裝置3進行曝氣;反應完成后進行沉淀,上層的澄清水通過載體分離器46進入浮筒45內(nèi),載體分離器46可將污水內(nèi)的生物填料分離開,避免其進入浮筒45內(nèi),進入浮筒45內(nèi)的澄清水依次通過支撐管44、主管42、出水管43并排出反應池1。出水過程中,可根據(jù)反應池1內(nèi)的水位調(diào)節(jié)浮筒45相對反應池1底部的高度,具體的,通過電動推桿48驅動支撐管44帶動主管42旋轉,進而使浮筒45以主管42的中軸線為軸線旋轉,旋轉過程中浮筒45相對反應池1底部作上下運動。其中,為了便于出水管43的順利出水,可將主管42一端與出水管43設置為可轉動連接。
為了便于電動推桿48的控制,本實施例所述推桿潷水器4還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47上的推桿固定座49,所述電動推桿48連接于所述推桿固定座49,即電動推桿48通過推桿固定座49與所述支架47連接。
本實施例的載體分離器46可選用現(xiàn)有的常規(guī)分離器,而為了提高載體分離器46對生物填料的分離效果,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將多個載體分離器46沿所述浮筒45長度方向均勻設置,每個所述載體分離器46均包括一分離筒461和一出水筒462,所述分離筒461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分離孔461a,分離孔461a的孔徑小于生物填料的粒徑即可,也可將分離孔461a的孔徑設置為遠小于生物填料粒徑以提高分離效果,而為了增加分離孔461a的進水效率,可將分離孔461a設置成沿分離筒46周向布置的條狀,多個分離孔461a可沿分離筒46軸向均勻布置。出水筒462內(nèi)置于所述分離筒461并與分離筒461之間形成有分離腔體,所述出水筒462一端與所述分離筒461端部形成有與所述分離腔體連通的第二間隙460、另一端穿過所述分離筒461并與所述浮筒45連通。具體可將出水筒462與分離筒461同軸設置,出水筒462上端穿過分離筒461頂端與浮筒45連接,出水筒462下端靠近分離筒461下端面設置,同時將分離孔461a靠近分離筒461上端設置,使得澄清水由分離孔461a進入分離腔體后向下運動并通過出水筒462下端與分離筒461之間的第二間隙460進入出水筒462內(nèi),然后經(jīng)由浮筒45排出。由于載體分離器46僅僅一端與浮筒45連接,其穩(wěn)定性較差,故本實施例設置一固定件,該固定件一端與分離筒461下端連接、另一端與支撐管44連接。
由于出水時,生物膜和少量細微生物填料可穿過分離孔461a進入載體分離器46,其一方面易導致分離孔461a堵塞,另一方面易在出水筒462內(nèi)累積、板結,進而導致載體分離器46的出水端堵塞,為了避免載體分離器46發(fā)生堵塞,本實施例所述推桿潷水器4還包括一反沖洗機構40,該反沖洗機構40包括反沖洗進氣管401、固定于所述支撐管44上且一端與所述反沖洗進氣管401連通的過渡管402、及與所述過渡管402另一端連通并沿所述浮筒45長度方向設置的分散管403及多個反沖洗軟管404,每個所述反沖洗軟管404均一端與所述分散管403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分離筒461一一對應連通。反沖洗進氣管401可與一供氣裝置連接,供氣裝置產(chǎn)生的氣體依次進入反沖洗進氣管401、過渡管402、分散管403并通過反沖洗軟管404進入載體分離器46,其能夠對載體分離器46進行反沖洗,從而避免生物膜和細微生物填料的積累、板結,避免載體分離器46發(fā)生堵塞。
本實施例所述曝氣裝置3包括一曝氣進氣管31、與所述曝氣進氣管31連通的多個曝氣分管32及設于所述曝氣分管32上的多個曝氣盤33,多個曝氣分管32可水平、平行設置于曝氣區(qū)12底部,且每個曝氣分管32上均設置多個曝氣盤33,從而使得多個曝氣盤33整體呈矩陣排列,其有利于增強曝氣的均勻性,進而促進生化反應。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一方面設置隔墻2將進水區(qū)11和曝氣區(qū)12分離,使進水時曝氣區(qū)12反應不受影響,另一方面設置一推桿潷水器4,該推桿潷水器4包括一避免載體進入浮筒45的載體分離器46,從而避免了推桿潷水器4出水時載體的流失。
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所做出的各種其他相應的改變與變形,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