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凈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風機。
【背景技術】
[0002]新風機是一種有效的空氣凈化設備,能夠使室內(nèi)空氣產(chǎn)生循環(huán),一方面把室內(nèi)污濁的空氣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鮮的空氣經(jīng)過殺菌,消毒、過濾等措施后,再輸入到室內(nèi)。
[0003]相關技術的新風機的機殼通常采用整體鈑金結構,所述機殼內(nèi)部的濾網(wǎng)和風機直接安裝于所述機殼,所述機殼通過一體成型加工,但整體鈑金結構的機殼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整體鈑金結構的機殼加工比較復雜,加工精度低,容易造成產(chǎn)品裝配問題,影響所述新風機的產(chǎn)品質(zhì)量;另一方面,金屬材料密度大,質(zhì)量重,安裝時搬運不便,從而使所述新風機的生產(chǎn)效率低且成本高。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新風機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加工容易,裝配方便的新風機。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風機,包括機殼、濾網(wǎng)組件和風機組件,所述濾網(wǎng)組件和所述風機組件設于所述機殼內(nèi),所述新風機還包括隔板,所述機殼內(nèi)壁相對的兩側均設置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基部和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設于所述基部,所述濾網(wǎng)組件和所述風機組件排列設置并抵接于所述支撐部。
[0007]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部包括第一支撐條、第二支撐條和卡槽,所述基部呈凹字形以形成所述卡槽,所述風機組件卡設于所述卡槽內(nèi),所述濾網(wǎng)組件為多個,多個所述濾網(wǎng)組件分別抵接所述第一支撐條或所述第二支撐條。
[0008]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條和所述第二支撐條分別設于所述卡槽的兩側,沿所述濾網(wǎng)組件和所述風機組件的排列方向,所述風機組件的兩側分別抵接所述濾網(wǎng)組件。
[0009]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部包括第一突塊和第二突塊,所述濾網(wǎng)組件和所述風機組件卡設于所述第一突塊和所述第二突塊之間。
[0010]優(yōu)選的,所述濾網(wǎng)組件的邊框為塑料邊框,所述隔板為塑料板件。
[0011]優(yōu)選的,所述隔板還包括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隔板與所述機殼通過所述第一固定孔連接;所述隔板與所述風機組件通過所述第二固定孔連接。
[0012]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固定孔的數(shù)量為6個,所述第二固定孔的數(shù)量為4個。
[0013]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新風機包括機殼、濾網(wǎng)組件、風機組件和隔板,所述濾網(wǎng)組件和所述風機組件通過所述隔板與所述機殼固定,所述隔板與所述機殼固定連接,所述隔板與所述機殼為分體結構,使得所述新風機的所述機殼加工容易且裝配方便,所述濾網(wǎng)組件和所述風機組件與所述隔板活動卡合連接,便于濾網(wǎng)及風機的更換,使所述新風機維護方便。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風機,所述隔板為塑料板件,可解決所述濾網(wǎng)組件的邊框為塑料邊框時所述濾網(wǎng)組件與所述殼體的裝配問題,所述新風機的裝配精度高。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圖1沿A-A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圖2所示新風機中隔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圖3所示隔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實施例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圖5沿B-B線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為圖6所示新風機中隔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8為圖7所示隔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3]實施例一
[0024]請參照圖1和圖2,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新風機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沿A-A線的剖面立體結構示意圖。所述新風機I包括隔板11、機殼12、風機組件13和多個濾網(wǎng)組件14。所述隔板11設于所述機殼12內(nèi)壁相對的兩側面,所述隔板11與所述機殼12固定連接,所述風機組件13和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排列設置于所述機殼12內(nèi)。
[0025]請結合參照圖3和圖4,其中,圖3為圖2所示新風機中隔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隔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所述隔板11包括基部111、支撐部112、第一固定孔113和第二固定孔114。所述支撐部112設于所述基部111。所述支撐部112包括第一突塊1121和第二突塊1122,所述第一突塊1121和所述第二突塊1122自所述基部111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突塊1121和所述第二突塊1122位于所述基部111兩端,且相對間隔平行設置。
[0026]所述第一固定孔113和所述第二固定孔114設于所述基部111,所述第一固定孔113為沿所述隔板11的厚度方向設置的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114的深度小于所述基部111的厚度,其中,所述厚度方向為垂直于所述基部111的方向。所述第一固定孔113用于將所述隔板11與所述機殼12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孔114用于將所述風機組件13與所述隔板11連接。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孔113的數(shù)量為6個,所述第二固定孔114的數(shù)量為4個,所述第二固定孔114分別分布在所述基部111靠近遠離所述機殼12內(nèi)部的一側。
[0027]請再次參照圖2和圖3,所述機殼12兩側分別安裝有6個螺母柱(未圖示),所述隔板11與所述機殼12通過所述第一固定孔113連接,安裝時,所述螺母柱與位于所述隔板11的所述第一固定孔113對位,所述螺母柱貫穿位于所述隔板11的所述第一固定孔113,再通過安裝與所述螺母柱配合的螺母卡緊,使所述隔板11與所述機殼12固定連接。所述隔板11和所述機殼12為分體式結構,所述機殼12和所述隔板11分開加工,加工容易且加工精度高,所述隔板11為塑料板件,減輕了所述新風機I的整體重量,使所述新風機I搬運方便,且安裝簡單。
[0028]所述風機組件13包括安裝在所述風機組件13兩側面的限位塊131。所述限位塊131為4個,均勻分布在所述風機組件的兩側。所述隔板11與所述風機組件13通過所述第二固定孔114連接,所述限位塊131與所述隔板11的所述第二固定孔114通過螺釘限位,防止所述風機組件13松動,所述風機組件13活動卡合于所述第一突塊1121和所述第二突塊1122之間,且抵接于所述支撐部112。
[0029]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包括初效濾網(wǎng)組件141、中效濾網(wǎng)組件142和高效濾網(wǎng)組件143。所述初效濾網(wǎng)組件141、所述中效濾網(wǎng)組件142、所述高效濾網(wǎng)組件143和所述風機組件13排列設置。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和所述風機組件13卡設于所述第一突塊1121和所述第二突塊1122之間。
[0030]具體的,所述初效濾網(wǎng)組件141放置于所述第一突塊1121,所述風機組件13疊放于所述初效濾網(wǎng)組件141,所述中效濾網(wǎng)組件142疊放于所述風機組件13,所述高效濾網(wǎng)組件143疊放于所述中效濾網(wǎng)組件142,且所述高效濾網(wǎng)組件14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突塊1122相抵接。所述初效濾網(wǎng)組件141、所述風機組件13、所述中效濾網(wǎng)組件142和所述高效濾網(wǎng)組件143依次疊設安裝,可縮小所述新風機的安裝空間,且縮小新風在所述新風機I內(nèi)的流動路徑,提高所述新風機I的效率。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在所述支撐部112的支撐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和所述風機組件13的同時,限制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移位。所述濾網(wǎng)組件13的邊框為塑料邊框,減輕所述新風機I的整體重量,便于搬運。
[0031]安裝時,所述風機組件13與所述濾網(wǎng)組件14按設置的順序疊放,除上述實施方式夕卜,且所述風機組件13與初效濾網(wǎng)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