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流體換熱,尤其涉及一種換熱器。
背景技術:
1、換熱器是將熱流體的部分熱量傳遞給冷流體的設備,又稱熱交換器。u型管換熱器是石油化工工業(yè)的常用換熱設備,u型管換熱器的結(jié)構(gòu)也較簡單,重量輕,適用于高溫和高壓的場合。u型管換熱器包括殼程殼體、管程殼體、管板、u型換熱管和防沖板,管板固定在殼程殼體和管程殼體之間,u型換熱管位于殼程殼體內(nèi),u型換熱管固定在管板上。管程殼體內(nèi)部設置有隔板,隔板將管程殼體內(nèi)部分成兩個流道,u型換熱管分別與兩個流道連通,防沖板固定在u型換熱管上,殼程殼體具有殼程進口,殼程進口與防沖板相對,防沖板可以保護u型換熱管,防止氣體直接沖擊u型換熱管。
2、現(xiàn)有技術中,如果殼程進口較大,則防沖板與殼程進口的間距(約0.25倍的殼程進口直徑)需相應增加,該間距內(nèi)無法設置換熱管,形成無效空間。為了滿足工藝換熱面積要求,往往需要增大u型管換熱器的直徑,加長u型換熱管的總長度,來增大換熱面積。
3、然而,u型管換熱器的直徑增大,u型換熱管的總長度加長,會導致u型管換熱器的生產(chǎn)成本增加,以及占地成本增加。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換熱器,以解決u型管換熱器的直徑增大,u型換熱管的總長度加長,會導致u型管換熱器的生產(chǎn)成本增加,以及占地成本增加的問題。
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殼程殼體、管程殼體、管板、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
3、所述管板固定在所述殼程殼體和所述管程殼體之間,所述第一換熱管和所述第二換熱管位于所述殼程殼體內(nèi),所述第一換熱管和所述第二換熱管固定在所述管板上;
4、所述管程殼體內(nèi)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將所述管程殼體內(nèi)部分隔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隔板將所述第一腔分隔為與所述第一換熱管分別連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三隔板將所述第二腔分隔為與所述第二換熱管分別連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
5、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還包括防沖板,所述防沖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換熱管上;
6、所述第一換熱管和所述第二換熱管均為u型管,所述第一換熱管垂直于所述第二換熱管,所述第二換熱管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換熱管,所述第二換熱管和所述防沖板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的兩側(cè)。
7、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沿著所述換熱器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換熱器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
8、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管程殼體上設置有第一管程進口、第一管程出口、第二管程進口和第二管程出口,所述第一管程進口和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連通,所述第二管程進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連通,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和所述第一管程進口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所述第二管程進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在所述換熱器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
9、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換熱管包括第一進口端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進口端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所述第一出口端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
10、所述第二換熱管包括第二進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第二進口端與所述第三流道連通,所述第二出口端與所述第四流道連通。
11、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進口端具有多個第一進口,所述第一出口端具有多個第一出口,每個所述第一進口對應一個所述第一出口;
12、所述第二進口端具有多個第二進口,所述第二出口端具有多個第二出口,每個所述第二進口對應一個所述第二出口。
13、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進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所述第二進口端和所述第二出口端在所述換熱器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
14、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殼程殼體具有殼程進口和殼程出口,所述殼程進口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與所述防沖板相對設置,所述殼程出口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更靠近所述第二換熱管。
15、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殼程殼體內(nèi)部設置有多個折流板,多個所述折流板沿著所述換熱器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相鄰兩個所述折流板之間形成殼程介質(zhì)流道。
16、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所述殼程殼體內(nèi)部還設置有至少4個拉桿,所述拉桿連接在所述管板上,多個所述折流板分別與所述拉桿連接。
1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殼程殼體、管程殼體、管板、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管板固定在殼程殼體和管程殼體之間,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位于殼程殼體內(nèi),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固定在管板上;管程殼體內(nèi)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二隔板將管程殼體內(nèi)部分隔為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隔板將第一腔分隔為與第一換熱管分別連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三隔板將第二腔分隔為與第二換熱管分別連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通過在殼程殼體內(nèi)增加第二換熱管,并通過第三隔板將第二腔分隔為與第二換熱管分別連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可以充分利用殼程殼體內(nèi)部空間,增大換熱面積,避免增大換熱器的直徑,以及加長換熱管的總長度,從而降低換熱器的生產(chǎn)成本,減小占地面積,降低占地成本。
1.一種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殼程殼體、管程殼體、管板、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防沖板,所述防沖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換熱管上;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均沿著所述換熱器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流道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在所述換熱器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殼體上設置有第一管程進口、第一管程出口、第二管程進口和第二管程出口,所述第一管程進口和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連通,所述第二管程進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分別與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連通,所述第一管程出口和所述第一管程進口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所述第二管程進口和所述第二管程出口在所述換熱器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包括第一進口端和第一出口端,所述第一進口端與所述第一流道連通,所述第一出口端與所述第二流道連通;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口端具有多個第一進口,所述第一出口端具有多個第一出口,每個所述第一進口對應一個所述第一出口;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口端和所述第一出口端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并列設置;所述第二進口端和所述第二出口端在所述換熱器的寬度方向上并列設置。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7任一項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程殼體具有殼程進口和殼程出口,所述殼程進口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與所述防沖板相對設置,所述殼程出口在所述換熱器的高度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第一換熱管更靠近所述第二換熱管。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程殼體內(nèi)部設置有多個折流板,多個所述折流板沿著所述換熱器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相鄰兩個所述折流板之間形成殼程介質(zhì)流道。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換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程殼體內(nèi)部還設置有至少4個拉桿,所述拉桿連接在所述管板上,多個所述折流板分別與所述拉桿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