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屋面通風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同時滿足通風、采光、密閉、防雨雪等功能,又方便清除積灰積雪的通風器。
背景技術:
目前的屋面通風器無法同時滿足通風、采光、密閉、防雨雪等功能,且不方便清除積灰積雪?,F有的屋面通風器如圖1所示,通過鋼支架81與建筑物屋面鋼梁焊接固定連接,在鋼支架上覆蓋有外護板82(壓型鋼板或玻璃鋼擋風板)。集水槽83設置在在天窗鋼支架81上,起到集水的作用,集水槽83中的水通過雨水管84引流排出,屋面上設置有鋼泛水板85,防止雨水管中排出的水進入建筑物內。當有大量灰塵和積雪時,屋面通風器的玻璃鋼采光板86上就會積滿了灰塵和積雪,且屋面通風器一般高度都在3-6米高,因此不方便及時清理。隨著灰塵和積雪的增多,玻璃鋼采光板86也同時失去了采光的功能,還會增大玻璃鋼采光板86所承擔的荷載,對建筑物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且現有技術中的屋面通風器無法完全密閉,在寒冷天氣會影響到建筑物的保溫狀態(tài),且建筑物外部的蚊蠅等小動物也能夠進入建筑物內,嚴重影響了建筑物內的安全和衛(wèi)生狀況。除此之外,現有技術中使用的雨水管84,也很容易被積灰和雪堵塞或者在降雨太急、太大時,會來不及排水,導致雨水會倒灌入建筑物內。
由于上述諸多問題,如何設計一種新型屋面通風器,既能夠隨時方便的清理積灰、積雪,又能夠根據需要來選擇當前狀態(tài)是通風或是密閉,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部分或全部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能同時滿足通風、采光、密閉、防雨雪等功能,且能夠方便清除積灰積雪的屋面通風器。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屋面通風器,包括:
能夠安裝在所述屋面的開口內的下框架;
上支架,包括水平骨架和設置在所述水平骨架與下框架之間以用于支撐所述水平骨架的支撐桿;
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所述第一窗扇的右側和第二窗扇的左側通過一個縱向轉軸可翻轉地連接在所述水平骨架上;
驅動機構,設置在下框架上的且與所述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相連;
其中,當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同時向上翻轉時,第一窗扇的左側和第二窗扇的右側將逐漸遠離所述下框架;當所述驅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和第二窗扇同時向下翻轉時,所述第一窗扇的左側和第二窗扇的右側將與所述下框架密封接觸,以避免外物通過所述屋面通風器進入屋內。
優(yōu)選地,還包括第一柔性紗網和第二柔性紗網,所述第一柔性紗網的兩個相對側分別與第一窗扇的左側和下框架的左側相連,而第二柔性紗網的兩個相對側分別與第二窗扇的右側和下框架的右側相連。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柔性紗網和第二柔性紗網均為柔性鋼絲網。
優(yōu)選地,在所述下框架的與第一窗扇的接觸區(qū)域和/或所述第一窗扇的與所述下框架的接觸區(qū)域上設有第一彈性密封構件,在所述下框架的與第二窗扇的接觸區(qū)域和/或所述第二窗扇的與所述下框架的接觸區(qū)域上設有第二彈性密封構件。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彈性密封構件和第二彈性密封構件是密封膠條。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沿著豎直方向設置的直線伸縮機構,以及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其中所述直線伸縮機構設于所述下框架上,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直線伸縮機構的伸縮端相鉸接,而其另一端與第一窗扇的中央區(qū)域相鉸接,而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也與直線伸縮機構的伸縮端相鉸接,而其另一端與第二窗扇的中央區(qū)域相鉸接,當所述直線伸縮機構做伸出運動時,所述直線伸縮機構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驅動所述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同時向上翻轉,當直線伸縮機構做收縮運動時,所述直線伸縮機構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驅動所述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同時向下翻轉。
優(yōu)選地,所述直線伸縮機構是氣壓缸、液壓缸或直線電機。
優(yōu)選地,所述上支架還包括設置在水平骨架的前后兩側的前骨架和后骨架,其中在所述前骨架上設置有前擋板,在所述后骨架上設置有后擋板,所述前擋板與所述第一窗扇的前側和第二窗扇的前側密封式接觸,所述后擋板與所述第一窗扇的后側和第二窗扇的后側密封式接觸,所述前擋板與所述第一柔性紗網的前側和第二柔性紗網的前側接觸,所述后擋板與所述第一柔性紗網的后側和第二柔性紗網的后側接觸。
優(yōu)選地,所述上支架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水平骨架的左右兩側的左骨架和右骨架,其中在所述左骨架的左擋板,在所述右骨架上設于右擋板,所述左側擋板與屋頂之間和所述左側擋板與下框架之間均形成有空隙,所述右側擋板與屋頂之間和所述右側擋板與下框架之間均形成有空隙。
優(yōu)選地,當所述第一窗扇的左側和第二窗扇的右側與所述下框架密封接觸時,所述第一窗扇與第二窗扇之間形成且尖角朝上的夾角小于等于80度。
本實用新型的屋面通風器與現有技術中的屋面通風器相比,能夠通過驅動機構來驅動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上下翻轉,在需要通風的時候,驅動機構驅使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向上翻轉,屋內得以通風;在下雨或下雪時,驅動機構驅使第一和第二窗扇向下翻轉,屋內得以密閉,達到保溫的作用,因此能夠同時滿足通風、采光、密閉、防雨雪等功能。而當屋面通風器的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上積灰或者積雪時,只需要驅動第一窗扇和第二窗扇向下翻轉,向下傾斜的趨勢則使得積灰和積雪就能夠滑落。本實用新型的屋面通風器的結構簡單可靠,操作方便,便于實施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屋面通風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屋面通風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屋面通風器的第一窗扇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屋面通風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屋面通風器包括:能夠安裝在屋面(屋頂)的開口內的下框架1;上支架2,其包括水平骨架21和設置在水平骨架21與下框架1之間以用于支撐水平骨架21的支撐桿22;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第一窗扇的右側31b和第二窗扇32a的左側通過一個縱向轉軸9可翻轉地連接在水平骨架21上;驅動機構6,設置在下框架1上的且與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相連。其中,第一窗扇31的結構如圖3所示,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均具有能夠透光的玻璃鋼材質的采光板。用于連接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的縱向轉軸9可以是直接連接到水平骨架21上,也可以通過豎向設置的連接桿連接到水平骨架21上。
屋面通風器的工作原理為:當驅動機構6驅動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同時向上翻轉S1時,第一窗扇的左側31a和第二窗扇的右側32b將逐漸遠離下框架1;當驅動機構6驅動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同時向下翻轉(即與S1方向相反)時,第一窗扇的左側31a和第二窗扇的右側32b將與下框架1密封接觸,以避免外物通過屋面通風器進入屋內。
在需要通風的時候,驅動機構6使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向上翻轉,使得建筑物內得以通風;在下雨或下雪時,驅動機構6使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向下翻轉,使得建筑物內得以密閉,達到防雨雪的作用,因此該屋面通風器能夠同時滿足通風、采光、密閉、防雨雪等功能。而當屋面通風器的采光板上積灰或積雪時,只需要驅動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向下翻轉,同時第一和第二窗扇32與下框架1的碰撞力能夠起到抖落灰塵和積雪的作用,而由于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在與下框架1接觸時為向下傾斜的狀態(tài),則積灰和積雪就能夠滑落下來。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屋面通風器還包括第一柔性紗網41和第二柔性紗網42,第一柔性紗網41的兩個相對側分別與第一窗扇的左側31a和下框架1的左側相連,而第二柔性紗網42的兩個相對側分別與第二窗扇的右側32b和下框架1的右側相連。當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與下框架1分離,即屋面通風器處于開啟通風的狀態(tài)時,第一和第二柔性紗網42也被展開,起到避免外物如蚊蠅等小動物進入建筑物內的目的。更優(yōu)選地,上述第一柔性紗網41和第二柔性紗網42均為柔性鋼絲網。因柔性鋼絲網強度高,但又能夠隨意改變形狀,在很好地起到防蚊蠅的作用的同時,又堅固耐用,不需經常更換。
在一個優(yōu)選地實施例中,在下框架1的與第一窗扇31的接觸區(qū)域和/或第一窗扇31的與下框架1的接觸區(qū)域上設有第一彈性密封構件51,在下框架1的與第二窗扇32的接觸區(qū)域和/或第二窗扇32的與下框架1的接觸區(qū)域上設有第二彈性密封構件52。當需要關閉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時,第一和第二窗扇32與下框架1接觸瞬間,第一和第二彈性密封構件(51,52)能夠起到緩沖作用,以避免在關閉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時對其造成損傷。另外,第一和第二彈性密封構件(51,52)還起到了密封的效果,在防止雨雪進入到屋內的同時,也起到了防風保暖的作用。同時,借助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向下翻轉時與下框架1之間相互的碰撞力,使得第一和第二窗扇32上的積灰或積雪受到震動而被抖落。第一和第二彈性密封構件(51,52)優(yōu)選為是密封膠條。因密封膠條成本較低,又具有優(yōu)異的耐熱、耐老化性能,且具有很強的拉伸強度和良好的彈性。
優(yōu)選地,驅動機構6包括沿著豎直方向設置的直線伸縮機構61,以及第一連桿62和第二連桿63,其中直線伸縮機構61設于下框架1上,第一連桿62的一端與直線伸縮機構61的伸縮端相鉸接,而其另一端與第一窗扇31的中央區(qū)域相鉸接,而第二連桿63的一端也與直線伸縮機構61的伸縮端相鉸接,而其另一端與第二窗扇32的中央區(qū)域相鉸接,當直線伸縮機構61做伸出運動時,直線伸縮機構61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62,63)驅動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同時向上翻轉,當直線伸縮機構61做收縮運動時,直線伸縮機構61通過第一和第二連桿驅動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同時向下翻轉。操作者可以在建筑物的地面上遠程控制直線伸縮機構61的做伸出運動或收縮運動,通過第一連桿62和第二連桿63使得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可以上、下翻轉。在屋面通風器的縱向長度較長的時候,驅動機構6可沿縱向設置為多個,其中每兩個驅動機構6之間的距離為4~8米。優(yōu)選地,直線伸縮機構61是氣壓缸、液壓缸或直線電機,以上三者均能夠實現精確控制伸縮量,以更好地控制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的翻轉速度和翻轉角度,保證屋面通風器能夠正常、穩(wěn)定地工作。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屋面通風器的上支架2還包括設置在水平骨架21的前后兩側的前骨架和后骨架(圖中未示出),其中在前骨架上設置有前擋板,在后骨架上設置有后擋板,前擋板與第一窗扇31的前側和第二窗扇32的前側密封式接觸,后擋板與第一窗扇31的后側和第二窗扇32的后側密封式接觸,,前擋板與第一柔性紗網的前側和第二柔性紗網的前側接觸,后擋板與第一柔性紗網的后側和第二柔性紗網的后側接觸。設置在前骨架和后骨架上的前擋板和后擋板能夠擋灰塵擋風和擋雨雪,且因為前擋板和后擋板與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密封式接觸,落到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上的灰塵和雨雪也不會落入建筑物中。
除此之外,上支架2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水平骨架21的左右兩側的左骨架23和右骨架24,其中在左骨架23上設置有左擋板25,在右骨架24上設置有右擋板26,左擋板25與屋頂之間形成有空隙71a,左擋板25與下框架1之間形成有空隙71b,右擋板26與屋頂之間形成有空隙72a,右擋板26與下框架1之間形成有空隙72b。左擋板和右擋板都起到了擋灰塵擋風和擋雨雪的作用,同時也對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起到保護的作用,當積灰積雪以及雨水從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滑落的下來以后,剛好可以從左擋板25和右擋板26與下框架1之間的空隙(71b,72b)落到屋面上,且可以從左擋板25和右擋板26與屋頂之間的空隙(71a,72a)中沿屋頂排走。另外,屋面上還鋪設有鋼泛水板,能夠防止雨水進入建筑物。
優(yōu)選地,當第一窗扇的左側31a和第二窗扇的右側32b與下框架1密封接觸時,第一窗扇31與第二窗扇32之間形成且尖角朝上的夾角α小于等于80度。這樣的設置有利于第一窗扇31和第二窗扇32上的積灰、積雪、雨水滑落下來,不易在第一和第二窗扇32上堆積。另外,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屋面通風器,本實用新型的屋面通風器在下雨時也不會積水,因此無需設置雨水管來排水,在節(jié)約材料的同時也避免了因雨水管堵塞造成雨水倒灌入建筑物內的問題。
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左”、“右”、“前”、“后”、“縱向”、“豎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