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面狀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604497閱讀:11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面狀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電加熱器作為發(fā)熱源的面狀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這種面狀采暖器具有由底層材料、在基材上配設有加熱線的加熱單元以及表層材料這三層層疊而成的構造。底層材料與加熱單元之間以及加熱單元與表層材料之間通過粘接劑粘貼在一起。在這種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在底層材料或加熱單元的一個主面上涂布粘接劑,并且在加熱單元的另一個主面或表層材料上涂布粘接劑,然后,使底層材料、加熱單元和表層材料重合而形成層疊體。然后,從層疊體的外部進行加熱,使各層間的粘接劑熔融,然后使用模具進行按壓成型。但是,在該方法中,是從層疊體的外部進行加熱,所以,存在如下問題為了使各層間的粘接劑充分熔融,必須對位于其外側的表層材料或底層材料進行過度加熱。當對表層材料或底層材料進行過度加熱而超過面狀采暖器的使用狀況下的表層材料或底層材料的耐用溫度時,有時會導致表層材料或底層材料的品質劣化。特別是,有時出于表面外觀性或觸摸時的觸感等原因而對表層材料實施了壓花加工,還有時為了達到柔和的觸感而采用了耐熱性不是很強的原料,所以,當進行過度加熱時,可能造成如下不良影響等表層材料發(fā)生變形、變質,損害對表層材料實施的設計,或者觸摸時的觸感變差。對此,作為不使用粘接劑來制造面狀采暖器的方法,還存在如下方法在底層材料上涂布聚氨酯(urethane)發(fā)泡材料,并在其上層疊將加熱線配設在基材上而構成的加熱單元和表層材料,在模具內對它們進行按壓成型。眾所周知,此時,使聚氨酯發(fā)泡材料發(fā)泡, 通過發(fā)泡壓力使聚氨酯發(fā)泡材料從加熱單元的基材滲出到表層材料側,并附著于表層材料上,由此,將底層材料、加熱單元和表層材料貼合成一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圖21(a) (c)示出了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現有的面狀采暖器,圖21(a)示出了表示面狀采暖器的制作順序的立體圖,圖21(b)示出了制作順序的側視圖,圖21 (c)示出了成型后的面狀采暖器的剖視圖。如圖21(a)所示,準備表層材料901、在加熱基材903a 上配設有加熱線90 的加熱單元903、以及在表面涂布有聚氨酯發(fā)泡材料904的底層材料 905,如圖21(b)所示,將它們層疊起來并配置到未圖示的模具內,在模具內進行按壓成型, 由此,成型出圖21(c)所示的面狀采暖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041480號公報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制造方法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即,在專利文獻1 所記載的制造方法中,為了進行按壓成型加工,必須準備模具,而且,需要針對面狀采暖器的各種形狀和尺寸準備該模具。特別是,設置在地面上使用的面狀采暖器一般要生產出多種尺寸,所以,制作模具所需的費用增多,而且,在生產不同形狀或尺寸的面狀采暖器時需要更換模具,難以提高生產效率。

發(fā)明內容
5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的課題,提供如下的面狀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 制造裝置能夠防止因對表面材料的表面進行加熱引起的不良影響,并且能夠在不使用模具的情況下進行生產,也能夠容易地應對形狀或尺寸不同的情況。本發(fā)明的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其構成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表面;加熱單元, 其具有加熱線和均熱板,該均熱板使所述加熱線發(fā)出的熱擴散而傳遞到所述表面材料;以及隔熱板,其抑制從所述加熱單元放出的熱傳遞到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背面?zhèn)?。這里,所述均熱板具有金屬板;以及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參照附圖并根據以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能夠明確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本發(fā)明的面狀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裝置能夠防止因對表面材料的表面進行加熱而導致的不良影響,并且不使用模具就能夠進行生產,而且也能夠容易地應對形狀或尺寸不同的情況。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面狀采暖器的結構的一例的框圖。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面狀采暖器的外形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是示出組裝圖2所示的面狀采暖器的主體之前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圖3所示的主體的完成狀態(tài)的一例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圖4所示的主體的結構部件的具體一例的剖視圖。圖6是示出圖5所示的主體所具有的加熱線的具體結構的一例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制造圖4所示的主體時的準備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8(a)和(c)是示出制造圖4所示的主體時的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b)是示出在(a)所示的加熱工序中使用的2個勵磁線圈的配置的示意圖。圖9是示出在加熱工序中使用的電磁感應裝置的結構的框圖。圖10(a)和(b)是示出制造圖4所示的主體時的熱沖壓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1是示出制造圖4所示的主體時的超聲波焊接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2是示出制造圖4所示的主體時的修整(trimming)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3是示出圖4所示的主體的結構部件的另一個具體例的剖視圖。圖14是示出圖12所示的主體的完成狀態(tài)的一例的剖視圖。圖15(a)是示出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制造主體時的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b)是示出在(a)所示的加熱工序中使用的2個勵磁線圈的配置的示意圖。圖16(a)是示出在圖8(a)所示的勵磁線圈為1個時的加熱工序中的金屬板和粘接板的溫度變化的曲線圖,(b)是示出在圖15(a)所示的勵磁線圈為3個時的加熱工序中的金屬板和粘接板的溫度變化的曲線圖。圖17是示出在按壓工序中使用的輥單元的另一具體例的示意圖。圖18是示出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在加熱工序中使用的多個勵磁線圈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圖。
圖19是用于說明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5的加熱工序中使用的勵磁線圈、金屬板和加熱線的配置的示意圖。圖20是示出圖19所示的金屬板的各位置處的勵磁線圈的輸出變化的曲線圖。圖21(a)是示出現有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順序的一例的立體圖,(b)是示出現有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順序的其他例子的剖視圖,(c)是示出現有的面狀采暖器的完成狀態(tài)的剖視圖。標號說明1 面狀采暖器;200 表面材料;420 加熱線;410 均熱板;400 加熱單元;500 隔熱板;411 金屬板;412a 第1粘接層;412b 第2粘接層;201 表面板;202b 第1表面層;203 第2表面層、第3粘接層;502a 第1無紡布;502b 第2無紡布;501 發(fā)泡板;110 層疊體;411a 部分金屬板;411b 部分金屬板;411c 重合部;730 按壓輥(按壓部);721 電磁感應裝置(感應加熱單元);721a 第1電磁感應裝置(感應加熱單元);721b 第2電磁感應裝置(感應加熱單元);721c 第3電磁感應裝置(感應加熱單元);722 勵磁線圈; 722a 第1勵磁線圈(勵磁線圈);722b 第2勵磁線圈(勵磁線圈);722c 第3勵磁線圈 (勵磁線圈);722d:長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2勵磁線圈);722e:圓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1勵磁線圈);722f 長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2勵磁線圈);722g:長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2勵磁線圈);722h:圓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1勵磁線圈);722i:長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2勵磁線圈);7221 長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2勵磁線圈); 722j:長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2勵磁線圈);722k:圓形勵磁線圈(勵磁線圈、第1勵磁線圈);723 控制部;720b 位置檢測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在全部附圖中均對相同或相應的要素標注相同參照標號并省略其重復說明。本發(fā)明的第1方式的面狀采暖器的特征在于,該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其構成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表面;加熱單元,其具有加熱線和均熱板,該均熱板使所述加熱線發(fā)出的熱擴散而傳遞到所述表面材料;以及隔熱板,其抑制從所述加熱單元放出的熱傳遞到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背面?zhèn)?。這里,所述均熱板具有金屬板;以及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根據第1方式的面狀采暖器,從加熱單元放出的熱被均熱板擴散開,均勻地傳遞到表面材料,所以,表面材料的整個面被均勻地加熱。并且,通過隔熱板抑制來自加熱單元的熱散到面狀采暖器的背面?zhèn)?,所以,能夠防止來自加熱單元的熱的浪費,實現能耗的削減。并且,例如,在制造面狀采暖器時對金屬板施加磁場時,均熱板內的金屬板因電磁感應而發(fā)熱。配置在該金屬板的兩面上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受到加熱,使得這些粘接層中含有的熱塑性樹脂熔融。由此,借助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將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貼合,形成面狀采暖器。這樣,金屬板除具有原本的熱擴散的功能以外,還具有通過感應加熱使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的功能。由此,通過兼用金屬板,部件數量不會增加,所以削減了產品成本。
而且,通過位于面狀采暖器內部的金屬板的發(fā)熱而得到用于使熱熔融型粘接劑熔融的熱量,所以,不需要在板狀部件的粘接加工中使用模具從層疊體外部進行加熱。由此, 能夠防止表面材料因來自外部的熱而劣化,并且,能夠抑制模具等的初期投資費用,提高設計自由度。并且,金屬板與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之間的距離短,所以,金屬板中產生的熱直接傳遞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能夠在短時間內使這些粘接層熔融。由此,能夠縮短粘接作業(yè)的時間,而且抑制了面狀采暖器向外部散熱,能夠實現制造工序的節(jié)能化。在本發(fā)明中,可以構成為,所述表面材料具有表面板;以及配置在所述表面板與所述加熱單元之間的硬度不同的至少2個第1表面層和第2表面層。這里,所述加熱單元側的所述第1表面層比所述表面板側的所述第2表面層軟。根據本發(fā)明,柔軟的第1表面層吸收加熱單元的加熱線的體積。并且,堅硬的第2 表面層將所施加的力分散,并形成為平滑的面。因此,由加熱線造成的凹凸不容易傳遞到表面材料。由此,即使人落座于面狀采暖器的表面材料上,表面材料也基本保持平坦,不會給落座于表面材料上的人帶來因加熱線造成的不快感。在本發(fā)明中,可以構成為,在所述表面板與所述加熱單元之間配置有2個無紡布以及夾在所述2個無紡布之間的第3粘接層。這里,所述第1表面層由所述2個無紡布中所述加熱單元側的所述無紡布形成,所述第2表面層由所述第3粘接層形成。根據本發(fā)明,加熱單元側的無紡布(第1表面層)和表面板側的無紡布具有彈性。 并且,第3粘接層(第2表面層)被配置成比加熱單元側的無紡布(第1表面層)更靠表面板側,且比該無紡布(第1表面層)硬。由此,例如,即使人落座于表面板上而對表面板施加了力,該力的一部分也會由表面板側的無紡布所吸收。并且,配置在表面板側的無紡布下方的第3粘接層(第2表面層)保持平坦的面,并且對力進行分散后傳遞到無紡布(第 1表面層)。而且,柔軟的無紡布(第1表面層)因所施加的力而變形,吸收加熱線的體積。 由此,不會給落座于面狀采暖器的表面材料上的人帶來因加熱線造成的不快感。在本發(fā)明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隔熱板具有發(fā)泡板;以及配置在所述發(fā)泡板的兩面中與所述加熱單元相面對的一個面上的第1無紡布。根據本發(fā)明,第1無紡布的纖維的一部分嵌入到發(fā)泡板中,與發(fā)泡板強力粘接。因此,即使面狀采暖器被折疊,無紡布也不容易從發(fā)泡板上脫離。而且,利用第1無紡布對發(fā)泡板的撕裂強度進行強化,由此,即使面狀采暖器被折疊,也能夠防止隔熱板斷裂的不良情況。由此,面狀采暖器的耐久性提高。而且,第1無紡布通過其彈性來吸收所面對的加熱單元的加熱線的體積,所以,能夠進一步抑制加熱線的凹凸傳遞到表面材料。在本發(fā)明中,可以構成為,所述隔熱板還具有配置在所述發(fā)泡板的兩面中的另一個面上的第2無紡布。這里,所述第1無紡布比所述第2無紡布厚。根據本發(fā)明,加熱單元側的第1無紡布比表面材料側的第2無紡布厚,由此,吸收加熱線體積的能力強。由此,由加熱線引起的凹凸被第1無紡布所抑制,表面材料基本是平的。因此,不會給落座于面狀采暖器的表面材料上的人帶來因加熱線的凹凸造成的不舒適感。并且,通過使第2無紡布比第1無紡布薄,能夠抑制隔熱板自身變厚。
在本發(fā)明中,可以構成為,所述第1無紡布和第2無紡布由含有聚酯樹脂和聚丙烯樹脂的合成樹脂形成。這里,與所述第2無紡布相比,所述第1無紡布的所述合成樹脂中的聚酯樹脂的含有率和單位面積重量更大。根據本發(fā)明,無紡布具有通用性,成本低,且能夠對面狀采暖器添加面狀采暖器所需的拉伸強度和彈性。在本發(fā)明中,以所述加熱線配置在所述隔熱板側、所述均熱板配置在所述表面材料側的方式,形成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通過來自所述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得形成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之上的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并且,熔融的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將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粘接起來。根據本發(fā)明,金屬板除具有原本的熱擴散的功能以外,還具有通過感應加熱使第1 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的功能,所以,通過這樣地兼用金屬板,削減了產品成本。而且,通過位于面狀采暖器內部的金屬板的發(fā)熱而得到用于使熱熔融型粘接劑熔融的熱量,所以,能夠防止表面材料因來自外部的熱而劣化,并且,能夠抑制模具等的初期投資費用,提高設計自由度。并且,金屬板與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之間的距離短,所以,能夠縮短粘接作業(yè)的時間,而且,能夠實現制造工序的節(jié)能化。在本發(fā)明的第2方式的制造第1方式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中,該制造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工序準備工序,形成由多個部分金屬板的一部分重合后的重合部相連而成的所述金屬板,并且,以將所述加熱線配置在所述隔熱板側、將所述均熱板配置在所述表面材料側的方式,形成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加熱工序,通過來自所述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以及按壓工序,通過按壓部按壓所述層疊體,將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粘接起來。這里,在所述加熱工序中,使得與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金屬板的其他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根據第2方式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通過位于面狀采暖器內部的均熱板的發(fā)熱來得到用于使熱熔融型粘接劑熔融的熱量,所以,能夠防止表面材料因來自外部的熱而劣化,并且,能夠抑制模具等的初期投資費用,提高設計自由度。并且,通過金屬板中產生的熱量,使得粘接層短時間熔融,能夠實現粘接作業(yè)時間的縮短化、制造工序的節(jié)能化。并且,通過增大與金屬板的重合部和重合部附近對應的發(fā)熱量,能夠讓重合部的溫度達到粘接層的熔融溫度。由此,能夠使金屬板整體均勻地發(fā)熱,能夠防止重合部附近的粘接不良等不良情況。本發(fā)明的第3方式涉及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該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力口熱單元和隔熱板,該加熱單元具有由多個部分金屬板的一部分重合后的重合部相連而成的金屬板、具有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的均熱板、以及鋪設在所述均熱板上的加熱線。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準備工序,以將所述加熱線配置在所述隔熱板側、將所述均熱板配置在所述表面材料側的方式,形成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加熱工序,通過來自所述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以及按壓工序,通過按壓部按壓所述層疊體,將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粘接起來。這里,在所述加熱工序中,使得與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金屬板的除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以外的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根據第3方式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在由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中,在金屬板的兩面上分別配置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 當對該金屬板施加磁場時,金屬板因電磁感應而發(fā)熱,使得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 借助該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將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貼合,形成面狀采暖器。并且,與第1方式同樣,通過位于面狀采暖器內部的均熱板的發(fā)熱而使粘接層熔融,所以,能夠防止表面材料因來自外部的熱而劣化,并且,能夠抑制模具等的初期投資費用,提高設計自由度。而且,通過將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直接層疊在金屬板上,能夠實現粘接時間的縮短化、制造工序的節(jié)能化。在本發(fā)明中,所述加熱工序可以包括以下工序對所述金屬板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進行控制、以及檢測所述重合部的位置。這里,在檢測到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的情況下,對發(fā)熱量進行控制,使得與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根據本發(fā)明,通過增大與金屬板的重合部和重合部附近對應的發(fā)熱量,能夠讓重合部的溫度達到粘接層的熔融溫度。由此,能夠使金屬板整體均勻地發(fā)熱,能夠防止重合部附近的粘接不良等不良情況。在本發(fā)明中,在所述加熱工序中,可以通過各自的感應加熱單元進行對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的感應加熱以及對所述平面區(qū)域的感應加熱。根據本發(fā)明,重合部及其附近比其他平面區(qū)域難發(fā)熱,所以,對重合部及其附近的感應加熱用的輸出與對其他平面區(qū)域的感應加熱用的輸出不同。由此,通過在這些感應加熱中使用各自的感應加熱單元,能夠簡單地調整這些感應加熱用的輸出。在本發(fā)明中,在所述加熱工序中,可以使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除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以外的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小。根據本發(fā)明,通過減小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及其附近的發(fā)熱量,防止了在制造、搬運工序中產生從無意產生的裂縫的末端部起呈帶狀延伸的過度高溫部,防止了過度高溫部對加熱線過度加熱而發(fā)生損壞的不良情況。本發(fā)明的第4方式涉及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該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力口熱單元和隔熱板,該加熱單元具有由多個部分金屬板的一部分重合后的重合部相連而成的金屬板、具有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的均熱板、以及鋪設在所述均熱板上的加熱線。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具有產生磁場的勵磁線圈;對針對所述勵磁線圈的輸出進行控制的控制部;以及對所述重合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位置檢測部。這里,當所述位置檢測部檢測到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時, 所述控制部控制對所述勵磁線圈的輸出,所述勵磁線圈向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發(fā)出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并且,當所述位置檢測部檢測到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時,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如下控制使得與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金屬板的除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以外的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根據第4方式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在由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的附近配置勵磁線圈,通過電磁感應使金屬板發(fā)熱,能夠使第1粘接層和第2 粘接層熔融。由此,借助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將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貼合,形成面狀采暖器。并且,該制造裝置可通過勵磁線圈依次對金屬板施加磁場,使金屬板發(fā)熱,使粘接層熔融。由此,能夠抑制模具等的初期投資費用,提高設計自由度。而且,該制造裝置在粘接層的熔融時不從外部提供熱量,所以,能夠防止表面材料因來自外部的熱而劣化。在本發(fā)明中,可以構成為,所述勵磁線圈具有與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第1勵磁線圈、以及與所述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第2勵磁線圈。根據本發(fā)明,重合部及其附近比平面區(qū)域難發(fā)熱,所以,對各個部位的感應加熱的程度不同。由此,通過對各個部位使用不同的勵磁線圈,能夠簡單地對各個部位進行恰當的感應加熱。在本發(fā)明中,所述位置檢測部可以對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進行檢測。這里,當所述位置檢測部檢測到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時,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如下控制使得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除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以外的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小。根據本發(fā)明,通過減小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及其附近的發(fā)熱量,防止了在制造、搬運工序中產生從無意產生的裂縫的末端部起呈帶狀延伸的過度高溫部,防止了過度高溫部對加熱線過度加熱而發(fā)生損壞的不良情況。(實施方式1)[面狀采暖器的結構]參照圖1對本發(fā)明的面狀采暖器1的代表性結構的一例進行具體說明。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面狀采暖器1的結構的一例的框圖。面狀采暖器1具有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且是由它們層疊而形成的。表面材料200是構成面狀采暖器1的表面的板狀部件,被配置在面狀采暖器1的
最上方。加熱單元400是具有均熱板410和加熱線420的板狀部件,被配置在表面材料200 的下方。加熱線420是經由電源線(未圖示)等從外部得到供電而發(fā)熱的電導線。加熱線 420被配置在均熱板410的主面上。均熱板410被配置在表面材料200與加熱線420之間,是對加熱線420發(fā)出的熱進行擴散而傳遞到表面材料200的板狀部件。均熱板410具有金屬板411、以及配置在金屬板411的兩面各自上的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金屬板411主要由含有鋁等
11金屬的熱傳導體構成。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以熱熔融型粘接樹脂為主要成分。第1粘接層41 被配置在表面材料200側,第2粘接層412b隔著加熱線420而配置在隔熱板500側。隔熱板500被配置在加熱單元400的下方,是抑制從加熱單元400放出的熱傳遞到面狀采暖器1的背面?zhèn)鹊陌鍫畈考?。該面狀采暖?是通過使金屬板411發(fā)熱而制造的。具體而言,以加熱線420位于下側、均熱板410位于上側的方式,在隔熱板500的上方疊置加熱單元400。進而,在加熱單元400的上方疊置表面材料200,形成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的層疊體。在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附近配置有勵磁線圈(未圖示)。從該勵磁線圈產生磁場,當磁場相對于層疊體內的金屬板411發(fā)生變化時,在金屬板411中因電磁感應而產生渦電流。當有渦電流流過金屬板411時,由于金屬板411的阻抗的作用,金屬板411發(fā)熱。在金屬板411中發(fā)出的熱量被施加給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從而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熔融。通過這樣地熔融后的第1粘接層41 將金屬板411 和表面材料200粘接起來,通過熔融后的第2粘接層412b,隔著加熱線420將金屬板411和隔熱板500粘接起來。由此,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彼此貼合,形成面狀米暖器Io(實施方式2)[面狀采暖器的結構]首先,參照圖2 圖6對本發(fā)明的面狀采暖器1的代表性結構的一例進行具體說明。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面狀采暖器1的完成狀態(tài)的一例的立體圖。圖3是示出面狀采暖器1的主體的組裝前的狀態(tài)的一例的立體圖。圖4是示出圖3所示的主體的完成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構成圖4所示的主體的部件的詳細結構的剖視圖。圖6是示出圖5所示的主體所具有的加熱線的具體結構的一例的立體圖。如圖2所示,面狀采暖器1具有由多個板狀部件構成的主體100、以及配設在主體 100的一端的控制部101。從與控制部101連接的電源線102供給電力,對主體100進行加熱,由此,面狀采暖器1作為設置在住宅地面上的采暖器發(fā)揮功能。控制部101是用于對面狀采暖器1的主體100的發(fā)熱動作進行控制的公知的控制單元??刂撇?01具有未圖示的開關、溫度調節(jié)旋鈕、以及由發(fā)光二極管等構成的顯示燈寸。如圖3所示,主體100以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加熱單元400、隔熱板500和背面材料600為主要結構部件。在依次層疊這些結構部件后進行粘接加工,對周邊部進行壓縮密封,由此形成主體100。這樣形成的主體100具有圖4所示的剖面形狀。如圖5所示,表面材料200是構成面狀采暖器1的主體100的表面的板狀部件。表面材料200具有機械強度、外觀性、耐污染性、觸感等、作為地毯所需的性能。表面材料200 的具體結構沒有特別限定,而作為代表性的一例,表面材料200包括表面板201、以及粘接在表面板201的背面上的至少2個、在本實施例中為3個的第1 第3表面層202b、203、 202a。表面板201以聚氯乙烯樹脂(polyvinyl chloride,以下記為PVC)為主要成分,且進行了著色和印花。第1表面層202b和第3表面層20 由以聚酯(polyester)樹脂為主要成分的無紡布構成,具有彈性。第3表面層20 被配置在表面板201側,第1表面層202b被配置在加熱單元400側。第2表面層(第3粘接層)203是介于第1表面層202b與第3 表面層20 之間的粘接劑層,將第1表面層202b和第3表面層20 粘貼在一起。第2表面層(第3粘接層)203比第1表面層202b和第3表面層20 硬。粘接板300是用于將表面材料200和加熱單元400粘貼起來的板狀部件。粘接板 300含有受熱熔融的樹脂,例如以聚乙烯(polyethylene)樹脂等熱塑性樹脂為主要成分。 這種粘接板300在常溫下呈柔軟的板狀,在大約97°C以上時發(fā)生熔融,發(fā)揮粘接劑的功能。加熱單元400是作為面狀采暖器1的發(fā)熱源發(fā)揮功能的板狀部件。加熱單元400 的尺寸比其他的板狀部件200、300、500、600的尺寸小。加熱單元400包括均熱板410和鋪設在均熱板410上的加熱線420。均熱板410是將加熱線420產生的熱均勻地擴散到表面材料200的整個面的板狀部件。均熱板410以金屬板411為基材,在其兩面上分別涂布有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金屬板411以作為熱傳導率高的金屬的鋁為主要成分,其厚度大約為0.01mm。 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以聚乙烯樹脂等熱塑性樹脂為主要成分,例如在被加熱到大約97°C以上時發(fā)生熔融,發(fā)揮粘接劑的功能。另外,金屬板411主要使用鋁,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能夠通過后述的電磁感應裝置而發(fā)熱的材料、銅、不銹鋼等其他金屬材料形成。如圖3所示,加熱線420的始端(一端)被配置在均熱板410的一個角部,終端 (另一端)被配置在始端附近。加熱線420以遍及均熱板410的整個區(qū)域的方式蜿蜒地配設在始端與終端之間。另外,加熱線420被配置在均熱板410的下側主面上,而在圖3中, 為了便于說明,用虛線示出了該加熱線420。加熱線420的具體結構沒有特別限定,而作為代表性的一例,舉出了圖6所示的結構。該加熱線420以玻璃纖維421為中心,在玻璃纖維421的周圍呈螺旋狀地卷繞有用于檢測溫度的檢測線422。并且,在檢測線422的外周形成有尼龍(nylon)樹脂的絕緣層423, 在絕緣層423的外周呈螺旋狀地卷繞有發(fā)熱線424。進而,在發(fā)熱線似4的外周形成有PVC 的絕緣層425,在絕緣層425的外周形成有由聚乙烯樹脂構成的粘接層426。在如圖3所示地將加熱線420配置于均熱板410上的狀態(tài)下進行加熱,由此,粘接層似6熔融,加熱線420被粘接固定到均熱板410上。隔熱板500是抑制加熱單元400中發(fā)出的熱量無謂地傳遞到地面的板狀部件。隔熱板500具有發(fā)泡板501、以及配置在發(fā)泡板501的兩面各自上的第1無紡布50 和第2 無紡布502b。發(fā)泡板501由隔熱性高的發(fā)泡聚氨酯樹脂形成。第1無紡布50 和第2無紡布502b具有彈性、強度和耐久性,由含有聚酯樹脂和聚丙烯樹脂的合成樹脂形成。并且, 與第2無紡布502b相比,第1無紡布50 的合成樹脂中的聚酯樹脂的含有率和單位面積重量更大。具體而言,第1無紡布50 被配置在發(fā)泡板501的靠加熱單元400的一側,由 96%的聚酯樹脂和4%的聚丙烯樹脂的合成樹脂形成。第1無紡布50 的單位面積重量為 180g/m2。第2無紡布502b被配置在發(fā)泡板501的靠背面材料600的一側,由95%的聚酯樹脂和5%的聚丙烯樹脂的合成樹脂形成。第2無紡布502b的單位面積重量為100g/m2。背面材料600構成面狀采暖器1的主體100的背面,是直接與地面接觸的板狀部件。背面材料600包括背面板601、以及涂布在背面板601上的第4粘接層602。背面板601 以烯烴系彈性體為主要成分。作為烯烴系彈性體,舉出熱塑性烯烴彈性體(thermoplasticolefin,以下簡記為TP0)作為優(yōu)選的一例。不用說,TPO除具有機械強度以外,還具有緩沖性、不易打滑性等性能,還具有彈性。第4粘接層602是以聚乙烯樹脂等樹脂為主要成分的粘接劑層。以上,根據本實施方式,隔熱板500在發(fā)泡板501的上下兩面粘接著第1無紡布 50 和第2無紡布502b。由此,第1無紡布50 和第2無紡布502b的纖維的一部分嵌入發(fā)泡板501,使得第1無紡布50 和第2無紡布502b與發(fā)泡板501牢固地粘接在一起。并且,通過第1無紡布50 和第2無紡布502b對發(fā)泡板501的兩面?zhèn)鹊乃毫褟姸榷歼M行強化。由此,即使折疊了面狀采暖器1,也能夠防止一部分發(fā)生脫落或斷裂的不良情況。因此, 能夠得到發(fā)泡板501的彈性和耐久強度雙方均很優(yōu)異的面狀采暖器1。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在表面板201與加熱單元400之間設有硬度不同的至少2 層、在本實施例中為3層的第1 第3表面層202b、203、202a。因此,即使加熱單元400的上表面因加熱線420而凹凸,柔軟的第1表面層202b也能將凹凸吸收,堅硬的第2表面層 (第3粘接層)203把力分散,并形成平坦的面。由此,抑制了加熱單元400的凹凸傳遞到表面板201,從而在以人落座于面狀采暖器1的主體100上的方式等進行使用時,能夠得到無不舒適感、平滑且愉快的使用感。而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隔熱板500中,第1無紡布50 形成為比第2無紡布 502b厚。由此,即便使用了直徑為3mm左右的線狀的加熱線420,也是使加熱線420嵌入到第1無紡布50 中。由此,由加熱線420引起的凹凸不會影響到表面材料200,所以,表面材料200平坦,不會給落座于表面材料200上的人帶來因加熱線420的凹凸造成的不快感。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第2無紡布502b和第1無紡布50 采用了具有通用性的無紡布,由此,能夠抑制它們的成本。并且,這些無紡布能夠給面狀采暖器1帶來所需的彈性、強度和耐久性。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面狀采暖器1是由主體100、控制部101和電源線102構成的,但也可以具有除此之外的結構。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體100也可以是省略了上述板狀部件200、300、400、 500,600中的一部分板狀部件后的結構。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表面材料200與加熱單元 400通過粘接板300而粘接在一起。與此相對,在第1粘接層41 能夠充分確保表面材料 200與加熱單元400之間的粘接力的情況下,可省略粘接板300。該情況下,能夠實現粘接板300的材料成本和制造工序數的合理化。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體100是由上述板狀部件200、300、400、500、600構成
的,但也可以具有除此之外的結構。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了板狀部件200、400、500、600分別層疊有多個層的例子,但也可以分離這各個層中的一層或多層。例如,在表面材料200中,也可以構成為使形成地毯部分的表面板201與其他部分可分離。由此,能夠將表面板201與其他部分分離來進行洗滌等。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 第4粘接層412a、412b、203、602以及粘接板300由以熱硬化性樹脂為主要成分的熱熔融型(熱熔、hot-melt)粘接劑形成,但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粘接劑,其具體種類沒有特別限定。此外,熱熔融型粘接劑是至少由聚乙烯樹脂、聚丙烯(polypropylene)樹脂等烯烴系熱塑性樹脂構成的層,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熱塑性樹脂,還可以使用樹脂以外的熱塑性材料。并且,在熱熔融型粘接劑以熱塑性樹脂為主要成分的情況下,可以是混合了多種熱塑性樹脂后的聚合物混合體,也可以是含有樹脂以外的公知的添加劑等的熱塑性樹脂組成物。而且,隔熱板500的發(fā)泡板501只要是耐熱性、緩沖性、強度、粘接性等合適的材料即可,不限于聚氨酯泡沫的發(fā)泡板。例如,也可以是架橋發(fā)泡聚乙烯板等。并且,第1無紡布50 和第2無紡布502b不限于聚酯樹脂的纖維。例如,也可以是尼龍纖維、聚丙烯纖維寸。并且,也可將第3表面層20 形成為層疊TPO樹脂后的堅硬的層,使第1表面層 202b成為柔軟的層。該情況下,即使在均熱板410的下表面配設有加熱線420的面狀的加熱單元400上存在凹凸,各表面層20沘、203、20加也能夠使因加熱線420造成的凹凸不容易傳遞到表面板201。[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參照圖7 圖12對面狀采暖器1的制造方法的代表性的一例進行具體說明。圖7 是以概略剖視圖示出主體的制造過程中的準備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8(a) (c)是以概略剖視圖示出主體的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9是示出在主體的加熱工序中使用的電磁感應裝置的結構的框圖。圖10(a)和(b)是以概略剖視圖示出進行背面材料的粘接和主體周邊部的成型的熱沖壓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1是以概略剖視圖示出進行主體周邊部的焊接的超聲波焊接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2是以概略剖視圖示出切斷主體周邊部的無用部分的修整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面狀采暖器1的制造方法包括準備工序、加熱工序、按壓工序、熱沖壓工序、超聲波焊接工序、修整工序以及其他工序。(1)準備工序在準備工序中,層疊構成主體100的板狀部件200、300、400、500、600,形成層疊體 110。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以第4粘接層602朝向上方的方式將背面材料600配置在水平的平臺710上。在背面材料600上層疊隔熱板500。以加熱線420位于下側的方式在隔熱板500上層疊加熱單元400。此時,由于加熱單元400的外形尺寸比其他板狀部件200、 300,500,600的外形尺寸小,所以,將加熱單元400配置在隔熱板500的中央。然后,在加熱單元400上層疊粘接板300,以無紡布(第1表面層202b)朝向下方的方式在粘接板300上層疊表面材料200。此時,由于粘接板300和表面材料200比加熱單元400大,所以,以加熱單元400位于中央的方式,在加熱單元400上配置粘接板300和表面材料200。通過該準備工序,按照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加熱單元400、隔熱板500以及背面材料600的順序進行了層疊,形成了層疊體110。在層疊體110中,加熱單元400的加熱線420被配置在隔熱板500側,均熱板410被配置在表面材料200側。并且,第1 第4粘接層412141沘、203、602也可以像粘接板300那樣是獨立的板狀部件。該情況下,可以在準備工序中將第1 第4粘接層412a、412b、203、602分別粘接到金屬板411、第1表面層202b、第3表面層20加、背面板601上。此外,也可以取代平臺710,而在后述的加熱工序的搬送裝置720上形成層疊體110。(2)加熱工序作為加熱工序的設備,如圖8(a)所示,使用搬送裝置720和電磁感應裝置72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非常優(yōu)選電磁感應裝置721具有多個勵磁線圈,而這一點將在后面進行敘述。在圖8(a)中例示了電磁感應裝置721具有單獨的勵磁線圈722的情況,對標準的加熱工序進行說明。如塊狀箭頭A所示,搬送裝置720使載置在該搬送裝置720上的層疊體110沿水平方向移動。由此,層疊體Iio的整體通過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勵磁線圈722的附近。另夕卜,為了便于說明,設與層疊體110的搬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為層疊體110的寬度方向、與層疊體110的搬送方向一致的方向為層疊體110的長度方向。電磁感應裝置721包括勵磁線圈722。如圖8(b)所示,勵磁線圈722具有長方形或其兩端為圓弧狀的形狀,其長度尺寸被設定為比其寬度尺寸長。勵磁線圈722被配置成,勵磁線圈722的長度方向和與層疊體110的搬送方向(塊狀箭頭A)垂直的方向一致,寬度方向與沿著搬送方向的方向一致。并且設定為,勵磁線圈 722的長度尺寸比層疊體110的寬度尺寸長,勵磁線圈722的寬度尺寸比層疊體110的長度尺寸短。并且,如圖9所示,搬送裝置720具有驅動電機720a和位置檢測部720b。驅動電機720a旋轉而使層疊體110移動。位置檢測部720b檢測驅動電機720a的轉速,根據該轉速運算層疊體110的移動距離。在位置檢測部720b中預先輸入了層疊體110的長度,所以,位置檢測部720b檢測層疊體110與勵磁線圈722之間的位置關系。例如,當層疊體110 的一個端部被配置于勵磁線圈722附近時,移動距離為0,檢測為層疊體110的一個端部位于勵磁線圈722附近。并且,在移動距離為層疊體110的一半長度的情況下,檢測為層疊體 110的中央部位于勵磁線圈722附近。此外,在移動距離為層疊體110的長度的情況下,檢測為層疊體110的另一個端部位于勵磁線圈722附近。而且,層疊體110相對于勵磁線圈 722的這些位置數據是由位置檢測部720b檢測的,并輸出到電磁感應裝置721。另外,位置檢測部720b不限于上述結構,例如也可以使用光學傳感器。而且,通過在搬送路線上的適當位置配置光學傳感器,能夠根據層疊體110有無遮光,來檢測層疊體 110在搬送方向上的前端位置或后端位置。電磁感應裝置721具有控制對勵磁線圈722的供電的控制部723??刂撇?23從搬送裝置720的位置檢測部720b得到層疊體110相對于勵磁線圈722的位置數據。控制部723根據層疊體110的位置數據,變更流過勵磁線圈722的電流的值或頻率,調整勵磁線圈722中產生的磁通的密度。在使用了這種搬送裝置720和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加熱工序中,在層疊體110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附近配置勵磁線圈722。然后,通過從該勵磁線圈722產生的磁場,使得層疊體110中包含的加熱單元400 的金屬板411發(fā)熱,使得粘接板300、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熔融。具體而言,層疊體110在搬送裝置720的作用下沿塊狀箭頭A所示的水平方向移動。隨著層疊體Iio的移動,對配置在上方的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勵磁線圈722進行供電, 當產生磁場時,該磁場也被施加給層疊體110。因此,在加熱單元400的金屬板411內產生渦電流,由于渦電流和金屬板411的電阻,使得金屬板411自身發(fā)熱升溫。即,金屬板411 被感應加熱。通過從金屬板411發(fā)出的熱,使得涂布在金屬板411的兩面上的第1粘接層 412a和第2粘接層412b、以及層疊在加熱單元400上的粘接板300熔融。層疊體110由搬送裝置720以規(guī)定速度進行搬送,同時承受勵磁線圈722產生的磁場。因此,層疊體Iio內的金屬板411的發(fā)熱范圍也以規(guī)定速度依次移動。其結果,能夠使金屬板411的應該發(fā)熱的全部區(qū)域發(fā)熱。這樣,通過從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勵磁線圈722產生的磁場,使得金屬板411升溫到足以使粘接板300熔融的溫度。此時,從金屬板411產生的熱經由粘接板300傳遞到表面材料200,所以,雖然存在某種程度的溫度上升,但是,表面材料200的外表面并未直接曝露于熱環(huán)境中。因此,表面材料200的外表面的溫度不會使表面材料200的表面劣化,且不會發(fā)生雖未劣化但由于熱而損害了外觀性的變形。因此,通過采用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防止因加熱對表面材料200造成的不良影響(損害外觀性的變形、變質等)。并且,當層疊體110內的金屬板411到達勵磁線圈722附近時,第1粘接層412a 和第2粘接層412b以及粘接板300在幾秒的短時間內熔融。因此,如果一邊通過搬送裝置720使層疊體110以規(guī)定速度移動一邊使電磁感應裝置721工作,則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以及粘接板300隨著層疊體110的移動,在電磁感應裝置721 (勵磁線圈 722)的正下方連續(xù)地熔融。其結果,使得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以及粘接板 300的整個面均能夠熔融。此時,優(yōu)選控制為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勵磁線圈722與金屬板411之間的距離(間隔)保持恒定,也可以輕輕按壓層疊了板狀部件的層疊體110,保持規(guī)定厚度而使其移動。在加熱工序中,恰當地控制由金屬板411的發(fā)熱引起的溫度上升是很重要的。因此,電磁感應裝置721的控制部723根據來自位置檢測部720b的層疊體110的位置數據, 對流過勵磁線圈722的交流電力(頻率和電流值等)進行調整,控制勵磁線圈722中產生的磁通的密度、以及被磁場感應加熱后的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即,通過增減對勵磁線圈 722輸出的交流頻率或電流值,能夠增減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另外,以下,為了便于說明, 與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的多少”相對應,適當地對應記載為從控制部723向勵磁線圈722 的“輸出的高低”。這樣,當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降低時,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減少,第1粘接層 41 和第2粘接層412b不再充分地熔融。特別是在金屬板411的端部,磁通密度增加,該端部容易成為高溫。另一方面,在金屬板411的端部附近,磁通密度降低,所以,該端部附近的發(fā)熱受到抑制。因此,在金屬板411的端部附近,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可能無法充分地熔融。因此,當勵磁線圈722通過金屬板411的端部附近時,與勵磁線圈722通過金屬板 411的除端部和端部附近以外的區(qū)域(以下稱為“平面區(qū)域”。)時相比,控制部723提高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由此,能夠抑制金屬板411的端部附近比其他區(qū)域的溫度低的情況, 使得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全部區(qū)域均能夠熔融。并且,優(yōu)選將板狀部件中的加熱單元400配置成在層疊體110中使加熱線420位于下側。即,優(yōu)選將該層疊體110設置成,層疊體110中的均熱板410的未配設加熱線420 的一側的面接近勵磁線圈722。如果這樣地設置層疊體110,則金屬板411配置成與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勵磁線圈722相面對,所以,能夠容易地使勵磁線圈722與金屬板411之間的距離(間隔)保持恒定,因此,能夠使金屬板411的整個面均勻地發(fā)熱。并且,如果如上所述地配置加熱單元400,則使金屬板411介于電磁感應裝置721 的勵磁線圈722與加熱線420之間。因此,能夠抑制加熱線420自身的發(fā)熱,所以,能夠抑制溫度不均。其結果,能夠更加穩(wěn)定且均勻地實現金屬板411的加熱作用。并且,在加熱工序中,如圖8(a)所示,將層疊體110配置成,加熱單元400的加熱線420的配設方向與搬送裝置720的搬送方向(塊狀箭頭A方向、移動方向)垂直,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將層疊體110配置成,使加熱線420的配設方向成為與塊狀箭頭A — 致的方向。例如,在搬送方向與加熱線420的配設方向大致垂直的狀態(tài)下,當加熱線420自身在電磁感應裝置721的作用下發(fā)熱時,在因該加熱線420的發(fā)熱而產生較大的溫度不均的情況下,也可以將層疊體110配置成,使加熱線420的配設方向與搬送方向大致一致。加熱線420如上所述是蜿蜒地配置的。因此,如果這樣地配置層疊體110,則能夠針對加熱線420 中同時被施加磁場的多個部位,產生方向彼此相反(例如從加熱線420的始端朝向終端的方向以及從終端朝向始端的方向等)的電流。因此,有時加熱線420的各部位的渦電流相互抵消,能夠抑制加熱線420自身的發(fā)熱,能夠抑制溫度不均的產生。另外,圖8 (a)所示的加熱工序雖被用于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 的粘接,但加熱工序的用途不限于此,也可用于隔熱板500和背面材料600的粘接。具體而言,在圖8(a)中,也可以調換層疊體110的表面與背面而設置到搬送裝置720上。此外,也可以如圖8(c)所示,不僅在上側(表面材料200),而且在下側(背面材料600側)另外設置電磁感應裝置721,由此,以與層疊體110的表面和背面這兩面相對的方式設置一對勵磁線圈722 (和電磁感應裝置721)。該情況下,如果在隔熱板500與背面材料600之間夾入具有與均熱板410相同的結構的板狀部件430,則能夠在單一的加熱工序中進行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的粘接、以及隔熱板500和背面材料600的粘接。因此,作為其他工序,例如僅需實施后述的階梯按壓,由此,能夠實質上省略后述的熱沖壓工序。(3)按壓工序如圖8(a)所示,與加熱工序連續(xù)地一體進行按壓工序。在該按壓工序中,通過按壓裝置對加熱后的層疊體110的整體進行按壓。作為按壓工序中使用的設備,使用具有一對上輥731和下輥732的按壓輥730。另夕卜,按壓裝置的結構不限于按壓輥730,例如也可以是沖壓裝置等公知的其他結構。構成按壓輥730的上輥731和下輥732分別能夠在箭頭B的方向上進行旋轉驅動, 并且,層疊體110能夠在它們之間移動。而且,上輥731能夠如黑色塊狀箭頭C所示地向下方按壓。由此對層疊體110連續(xù)按壓。優(yōu)選的是,將按壓輥730配置在與金屬板411的應該發(fā)熱的區(qū)域的一部分重疊或鄰接的位置。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a)所示,從電磁感應裝置721觀察,沿著層疊體110的移動方向(塊狀箭頭A)的正下游側(即下游側附近)設有按壓輥730。在該位置處,能夠跟隨金屬板411在加熱工序中發(fā)熱的部位而通過按壓輥730按壓層疊體110。 換言之,根據圖8(a)的結構,能夠跟蹤移動的焊接部位,并且在焊接之后立即按壓層疊體
18110。按壓輥730的驅動速度必須與加熱工序的加熱時間聯動,為了能夠以盡量短的時間按壓因加熱工序而熔融的樹脂,重要的是要接近勵磁線圈722進行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a)示意性地所示,將加熱工序的設備和按壓工序的設備構成為一體。通過這樣的按壓工序來按壓層疊體110,使得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借助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以及粘接板300而粘接在一起。(4)熱沖壓工序在熱沖壓工序中,同時進行背面材料600的粘接作業(yè)和層疊體110的周邊部的階梯按壓成型作業(yè)。作為熱沖壓工序的設備,使用圖10(a)所示的熱沖壓裝置740。在該熱沖壓裝置 740中,在下模具741上配置有下熱板742,在上模具745上設置有上熱板746。另外,在圖 10(a)和(b)中,為了便于說明,對下熱板742和上熱板746標注了交叉線的陰影。下熱板742具有俯視時覆蓋層疊體110的整個面的尺寸,上熱板746對層疊體110 的周邊部進行階梯按壓成型。上熱板746以與層疊體110的周邊部對應的方式,成為內側開口的大致矩形的框形狀。而且,如圖10(a)所示,在上熱板746的內側端部(周緣)形成有凹曲面747。在使用這種熱沖壓裝置740的熱沖壓工序中,首先,通過下熱板742對背面材料 600進行加熱,使涂布在背面材料600的背面板601的上表面上的第4粘接層602 (參照圖 5)熔融。然后,整體地按壓層疊體110,將背面材料600和隔熱板500粘接在一起。接著,通過上熱板746對層疊體110的周邊部進行加熱和按壓,以使層疊體110的周邊部的厚度比中央部薄的方式進行階梯按壓成型。此時,如圖10(b)所示,通過上熱板 746的凹曲面747,在通過階梯按壓成型而產生的階梯按壓部112的內側(如果從中央的采暖面部111觀察則為外側),成型出凸曲面113,而不是成型出帶角的臺階面。另外,層疊體 110的中央部即采暖面部111的厚度比進行階梯按壓后的階梯按壓部112的厚度大。(5)超聲波焊接工序在超聲波焊接工序中,對熱沖壓工序中進行階梯按壓成型后的層疊體110的周邊部、即階梯按壓部112進行焊接。作為超聲波焊接工序的設備,使用圖11所示的超聲波焊接機750。超聲波焊接機 750包括焊頭751,焊頭751沿著層疊體110的周邊部(階梯按壓部11 移動。如上所述,加熱單元400的外形尺寸形成為比其他板狀部件的外形尺寸小。因此, 加熱單元400位于層疊體110的中央部即采暖面部111上,但是,加熱單元400基本不存在于層疊體110的周邊部即階梯按壓部112中。因此,階梯按壓部112由表面材料200、粘接板300、隔熱板500和背面材料600構成,所以,其結果,階梯按壓部112完全由熱塑性樹脂材料形成。S卩,階梯按壓部112除了作為通過前一工序的熱沖壓工序的階梯按壓成型而成型為比中央部的采暖面部111薄的部位以外,還是主體100周圍由熱塑性材料構成的厚度較小的部位。因此,通過用焊頭751對該階梯按壓部112施加超聲波,由此,各板狀部件的重合部分發(fā)熱熔融而被焊接在一起,所以,能夠對層疊體110的周圍進行充分的焊接固定。另外,施加超聲波的焊頭751可以構成為,一邊在層疊體110的周邊部(階梯按壓部11 上移動一邊依次進行焊接。并且,為了進行超聲波焊接工序,只要將層疊體110載置在作業(yè)臺711上即可。超聲波焊接機750可以與作業(yè)臺711設置為一體,也可以獨立于作業(yè)臺711。該作業(yè)臺711可以利用準備工序中所使用的平臺710或熱沖壓工序中所使用的下模具741等。此外,在能夠確切地對階梯按壓部112進行焊接固定的情況下,也可使用超聲波焊接機750以外的焊接裝置。(6)修整工序修整工序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最后的工序進行的,是在超聲波焊接工序之后進行的主體100的精加工工序。在修整工序中,利用修整裝置切掉載置在作業(yè)臺711上的層疊體110的周邊部(階梯按壓部11 的無用部分而進行整形。作為修整工序的設備,使用圖12所示的刀具裝置760。刀具裝置760具有一個或多個圓板狀的旋轉刀具761。與層疊體110的寬度方向端部的階梯按壓部112對應地配置的旋轉刀具761 —邊沿層疊體110的長度方向移動,一邊切斷寬度方向端部的階梯按壓部 112。并且,與層疊體110的長度方向端部的階梯按壓部112對應地配置的旋轉刀具761 — 邊沿層疊體110的寬度方向移動,一邊切斷長度方向端部的階梯按壓部112。通過這種旋轉刀具761來切掉層疊體110的階梯按壓部112的無用部分,使得層疊體110的尺寸成為預先設定的規(guī)定范圍。由此,主體100完成。另外,旋轉刀具761可以與作業(yè)臺711設置為一體,也可以獨立于作業(yè)臺711。該作業(yè)臺711可以利用準備工序中所使用的平臺710或熱沖壓工序中所使用的下模具741等。此外,在能夠切斷階梯按壓部112的恰當位置的情況下,也可使用圓形狀的旋轉刀具761以外的刀具。(7)其他工序等在主體100上安裝控制部101和電源線102,進一步根據需要,對主體100實施附加的裝飾加工等,并進行必要的其他工序,由此完成面狀采暖器1。以上,根據上述實施方式,從與樹脂直接接觸的金屬板411發(fā)出使樹脂熔融所需的熱量。以作為發(fā)熱源的金屬板411為中央,用表面材料200與隔熱板500和背面材料600 夾持該金屬板411,由此,能夠抑制向外部無謂地散熱。由此,與從外部加熱的加熱方法相比,能夠以極少的熱量使樹脂熔融,加熱所需要的電力減少,能夠得到較高的節(jié)能效果。而且,通過從主體100的內部發(fā)熱,能夠抑制主體100的表面部的溫度上升,所以, 即使表面部所使用的材料例如表面材料200采用了耐熱溫度低的材料,也能夠有效地防止因加熱所產生的不良影響(變形、變質等)。并且,金屬板411原本是以在使用面狀采暖器1時將加熱線420發(fā)出的熱均勻地擴散到主體100的整個面為目的而設置在主體100上的,是主體100中必需的板狀部件。因此,通過在原本的功能的基礎上在制造工序中加以靈活使用,從而在制造上的成本、工序數方面能夠得到非常顯著的效果。而且,作為發(fā)熱源的金屬板411與熔融的樹脂直接接觸,所以,金屬板411能夠在以秒為單位(約10秒以下,優(yōu)選約2 3秒左右)的短時間內對樹脂進行加熱。因此,不需要同時對主體100的整個面進行加熱,可在使主體100移動的同時,以流水作業(yè)的方式局部實施加熱、熔融、粘接工序。而且,由于是局部進行加熱,所以,加熱中使用的電磁感應裝置721可小容量化和小型化,能夠降低設備費用,并且能夠降低加工時的最大電氣容量。并且,在使用了電磁感應加熱的本發(fā)明的制造方法中,不需要以往必須使用的與主體100的尺寸對應地準備的加熱工序用的模具,作為電磁感應裝置721,只要準備與主體 100的最大尺寸對應的勵磁線圈722即可。由此,能夠使位于勵磁線圈722下方的作為發(fā)熱源的金屬板411的寬度方向的整個區(qū)域發(fā)熱,所以,只要是寬度比勵磁線圈722的寬度小的主體100,就能夠利用同一設備進行加熱。因此,不需要根據主體100的尺寸準備加熱工序的多種設備,從這一點來說也能夠降低設備費用。而且,根據上述實施方式,能夠一邊使層疊體110移動,一邊利用電磁感應裝置 721和按壓輥730依次對層疊體110進行加熱和按壓。因此,電磁感應裝置721和按壓輥730 能夠實現小型化,能夠削減生產設備所消耗的費用,并且,能夠利用同一設備實施不同形狀和尺寸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而且,分別設置了電磁感應裝置721和按壓輥730。由此,這些裝置的制作和維護變得容易,并且,能夠以流水作業(yè)的方式構筑制造工序,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的準備工序、加熱工序、按壓工序、熱沖壓工序、超聲波焊接工序以及修整工序不限于上述手法。例如,雖然是一邊使主體100向塊狀箭頭A的移動方向移動一邊進行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將主體100固定于固定位置,使電磁感應裝置721和按壓輥730移動。并且,可以與加熱工序同時地實施按壓工序。在該方法的情況下,按壓工序優(yōu)選通過沖壓來進行按壓。在采用了該加工方法的情況下,能夠使電磁感應裝置進一步小容量化, 能夠抑制設備投資。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所示,僅加熱單元400的外形尺寸比其他板狀部件 200、300、500、600的外形尺寸小。不過,如圖13所示,也可以與加熱單元400同樣,較小地形成粘接板300和隔熱板500的外形尺寸。該情況下,表面材料200和背面材料600的外形尺寸比其他板狀部件300、400、500的外形尺寸大。由此,如圖14所示,其他板狀部件300、 400,500被表面材料200和背面材料600覆蓋,層疊體110的周邊部僅由表面材料200和背面材料600構成。該周邊部的厚度比圖11所示的階梯按壓部112小,所以,通過在超聲波焊接工序中對層疊體110的周邊部施加超聲波,即使是更低的輸出,也能夠使表面材料200 和背面材料600發(fā)熱熔融,能夠容易地進行焊接。并且,層疊體110的周邊部的厚度比其他區(qū)域的厚度小,所以,可省略將層疊體110的周邊部成型得更薄的熱沖壓工序。通過省略該熱沖壓工序,能夠減少制造設備和模具等的初期投資費用和制造工序數。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勵磁線圈722被設定為,其長度尺寸比層疊體110的寬度尺寸大,其寬度尺寸比層疊體110的長度尺寸小。不過,勵磁線圈722的尺寸不限于此。例如,勵磁線圈722的長度尺寸也可以比層疊體110的寬度尺寸小。當使用這種勵磁線圈722 時,僅使勵磁線圈722通過從層疊體110的一端到終端的范圍,無法利用勵磁線圈722對層疊體110的整體進行加熱。因此,使勵磁線圈722沿層疊體110的寬度方向移動,再次使勵磁線圈722通過從層疊體110的一端到終端的范圍。反復進行該動作,直到層疊體110的整體都被加熱為止。即,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以對層疊體110的整體進行掃描的方式,使勵磁線圈722相對于層疊體110往復移動多次。這樣,勵磁線圈722的尺寸減小,電磁感應裝置小型化,能夠抑制設備投資成本。另外,該情況下,按壓工序優(yōu)選通過沖壓來進行按壓。
(實施方式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加熱工序中至少使用一個勵磁線圈即可,優(yōu)選使用多個勵磁線圈,更加優(yōu)選在面向層疊體的位置處相鄰地配置多個勵磁線圈。但是,相鄰地配置多個勵磁線圈的結構沒有特別限定,可采用各種配置。并且,作為按壓部,也可采用與按壓輥730不同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3中,參照附圖對勵磁線圈的相鄰配置結構和按壓部的其他結構的一例進行具體說明。[勵磁線圈和輥單元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加熱工序中設置3個勵磁線圈,并且,使用了能夠確保更長的按壓時間的輥單元作為按壓部。因此,參照圖15(a)、(b)對勵磁線圈和輥單元進行說明。圖 15(a)是以概略剖視圖示出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圖,圖15(b) 是以概略平面圖示出加熱工序中的勵磁線圈的并列配置的示意圖。本實施方式的面狀采暖器1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2相同。另外,作為面狀采暖器1,也可以采用實施方式1的結構。并且,本實施方式的面狀采暖器1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的結構也基本與上述實施方式2相同,但主體100的制造工序中的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的一部分不同。具體而言,不同之處在于在加熱工序中,使用3臺電磁感應裝置721進行加熱,在按壓工序中,作為按壓部,不使用按壓輥730,而是使用了輥單元735。3臺電磁感應裝置721從層疊體110的移動方向的上游側起分別為第1電磁感應裝置721a、第2電磁感應裝置721b和第3電磁感應裝置721c。它們分別具有第1勵磁線圈72 、第2勵磁線圈722b和第3勵磁線圈722c。第1 第3電磁感應裝置721a 721c 與上述實施方式2中說明的電磁感應裝置相同,它們所具有的第1 第3勵磁線圈72 722c的具體結構也與上述實施方式2中說明的勵磁線圈相同。并且,第1 第3勵磁線圈72 722c以在其長度方向上大致平行的方式相鄰配置。第1 第3勵磁線圈72 722c可以與上述實施方式2同樣,分別為同一形狀和同一性能,或者,它們3個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規(guī)格。此外,第1 第3勵磁線圈72 722c是能夠分別獨立地控制電力供給的結構,與層疊體110的搬送速度相關聯,能夠得到最佳的加熱狀態(tài)。如圖15(a)所示,輥單元735由一對上輥單元73 和下輥單元735b構成,上輥單元73 和下輥單元735b均由3個旋轉輥737a、737b、737c以及卷繞在這些旋轉輥737a、 737b,737c的外周上的轉動帶736構成。轉動帶736中的面向上輥單元73 與下輥單元 735b彼此相對的位置的區(qū)域是用于按壓層疊體110的區(qū)域。而且,轉動帶736通過旋轉輥 737a 737c張緊架設,由此,在上述區(qū)域中形成了大致長方形的按壓面。并且,在輥單元735中設有用于冷卻層疊體110的冷卻部。具體而言,在旋轉輥 737a.737b.737c的旋轉中央部處,分別設有冷卻風路738,送出冷風的送風裝置(未圖示) 與該冷卻風路738連接。因此,由未圖示的送風裝置和冷卻風路738構成冷卻部。這里,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冷卻部是由冷卻風路738和送風裝置構成的空冷式部件,但冷卻部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水冷式等其他方式的冷卻裝置。并且,冷卻部不是輥單元 735必需的結構。例如,如果通過減慢層疊體110的搬送速度而在通過輥單元735的期間冷卻到使粘接劑層固化的程度,則也可以省略冷卻部。構成輥單元735的上輥單元73 和下輥單元735b中的下輥單元735b固定地設置在固定位置處。另一方面,輥單元735構成為,具有能夠使上輥單元73 沿上下方向移動的加壓裝置(未圖示),能夠通過上輥單元73 ,從上表面向塊狀箭頭C方向按壓由搬送裝置720搬送而移動的層疊體110。并且,下輥單元73 具有驅動旋轉輥737a 737c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旋轉的驅動裝置(未圖示),利用該驅動裝置使旋轉輥737a 737c旋轉,由此,使轉動帶736向箭頭B 方向轉動,能夠以規(guī)定速度向塊狀箭頭A所示的移動方向對載置在下輥單元73 上的層疊體110進行搬送而使其移動。另外,在上輥單元73 在加壓裝置的作用下朝向下輥單元73 向下方施力的狀態(tài)下,夾著載置在下輥單元73 上的層疊體110與其壓接,所以,如果通過下輥單元73 搬送層疊體110而使其移動,則上輥單元73 的轉動帶736也跟隨著旋轉。因此,上輥單元73 不需要驅動裝置,而在希望以更大的力搬送層疊體110而使其移動的情況下,在上輥單元73 上也可設置驅動裝置。由輥單元735實現的層疊體110的搬送速度可被設定為與加熱工序中的由搬送裝置720實現的搬送速度同步的速度,但也可根據需要而設定為不同的速度。這里,在本實施方式中,輥單元735由轉動帶736和3個旋轉輥737a 737c構成。 但輥單元735不限于該結構,例如,也可以使用圖17所示的輥單元770。該輥單元770包括由2個旋轉輥737a、737c構成的旋轉輥737、設置在2個旋轉輥737a、737c之間的按壓板739、以及卷繞在旋轉輥737的外周上的帶736。按壓板739具有平面,該平面位于2個旋轉輥737a、737c共同的切線上。因此。層疊體110經由帶736被2個旋轉輥737a、737c 和按壓板739的平面按壓。這樣,除了旋轉輥737a、737c以外,還通過按壓板739的平面長時間穩(wěn)定地按壓層疊體110,能夠使按壓面的壓力在整體中都是均勻的。并且,上述按壓板739不僅能使按壓面大致平坦,還具有使上輥單元73 的按壓面與下輥單元73 的按壓面之間的間隔(為了便于說明而稱為按壓間隔)保持恒定的功能。而且,作為上述按壓板739,如果使用了不銹鋼板等熱傳導率高的材料,則層疊體110的熱經由轉動帶736傳遞到按壓板739并向周圍擴散,所以,可作為冷卻部發(fā)揮功能。如果該冷卻達到能夠使粘接劑充分固化的程度,則也可以不設置送風式或水冷式等的冷卻部。[加熱工序和按壓工序]接著,在圖15(a)、(b)的基礎上,參照圖16(a)、(b)對使用了上述結構的面狀采暖器1的制造裝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進行具體說明。圖16(a)是示出在加熱工序中用一個勵磁線圈進行加熱時的均熱板410和粘接劑層的溫度變化的曲線圖,圖16(b)是示出用3個勵磁線圈進行加熱時的均熱板410和粘接劑層的溫度變化的曲線圖。在本實施方式中,準備工序與上述實施方式2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接著,在加熱工序中,通過搬送裝置720使準備工序中層疊后的層疊體110沿移動方向(塊狀箭頭A的方向)移動。并且,從配置在上方的第1 第3電磁感應裝置721a 721c產生磁場而施加給層疊體110,由此,在加熱單元400的均熱板410 (金屬板411)內產生渦電流,由于該渦電流和金屬板411的電阻的作用,使得金屬板411自身發(fā)熱升溫。然后,通過從金屬板411 產生的熱量,使得涂布在金屬板411的兩面上的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以及緊密地層疊在加熱單元400上的粘接板300熔融。這里,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移動方向大致垂直地并列配置了第1勵磁線圈722a、第2勵磁線圈722b和第3勵磁線圈722c這3個勵磁線圈。因此,通過第1 第3勵磁線圈 72 722c對金屬板411的同一部位供給磁場,所以,能夠確保較長的感應加熱時間。因此,能夠降低對第1 第3勵磁線圈72 722c各自供給的輸出。并且,不會使金屬板 411急劇升溫,所以,能夠持續(xù)一定時間平穩(wěn)地使金屬板411發(fā)熱。例如,圖16(a)所示的例子是在上述實施方式2中僅具有一臺電磁感應裝置721 時的溫度變化的例子。其中,虛線表示金屬板411的溫度,實線表示粘接板300的溫度。并且,圖中的“耐熱溫度”和“熔融溫度”是指形成在金屬板411的各面上的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主成分即聚乙烯樹脂的溫度。在用1個勵磁線圈722對層疊體110 進行加熱的情況下,金屬板411從加熱開始后急劇上升到熔融溫度,進而達到超過耐熱溫度的程度。另一方面,粘接板300的溫度上升比金屬板411的溫度上升慢,其相對平緩地上升而達到熔融溫度。這樣,在使用1個勵磁線圈722的情況下,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快速加熱,能夠縮短加熱時間。另一方面,電磁感應裝置721對勵磁線圈722供給高容量的電力,在短時間內升溫。因此,金屬板411的溫度容易上升到耐熱溫度以上,可能導致層疊在金屬板411的兩面上的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劣化。另一方面,圖16(b)所示的例子是本實施方式即具有第1 第3電磁感應裝置 721a 721c的結構中的溫度變化的例子。在使用3個勵磁線圈(第1 第3勵磁線圈 722a 722c)的情況下,能夠延長加熱時間。由此,第1 第3電磁感應裝置721a 721c 分別能夠降低對第1 第3勵磁線圈72 722c供給的電力容量,能夠使金屬板411的溫度上升也變得平緩。因此,金屬板411在達到熔融溫度后,以某種程度停止溫度上升,不會發(fā)熱至超過耐熱溫度的程度。并且,粘接板300的溫度上升比金屬板411的溫度上升慢,溫度平緩地上升而達到熔融溫度。然后,在粘接板300達到熔融溫度的時刻,金屬板411的溫度并未上升到耐熱溫度,所以,能夠有效地抑制均熱板410的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劣化,能夠充分保持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粘接性能。通過搬送裝置720對加熱工序中加熱后的層疊體110進行搬送,使其移動到輥單元735。輥單元735是進行按壓工序的按壓裝置,在上輥單元73 與下輥單元73 之間夾持層疊體110。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下輥單元73 所具有的驅動裝置,轉動帶736借助旋轉輥737a 737c而旋轉。由此,層疊體110在上輥單元73 與下輥單元73 之間朝向移動方向(塊狀箭頭A的方向)持續(xù)移動。在該移動的期間,通過輥單元735所具有的加壓裝置,上輥單元73 連續(xù)按壓層疊體110的上表面。在該按壓和移動的期間,向設置在旋轉輥737a 737c上的冷卻風路 738送出冷風,所以,粘接板300等粘接劑層被冷卻。其結果,加熱工序中熔融后的粘接劑固化,所以,板狀部件(表面材料200、加熱單元400和隔熱板500)借助粘接劑層被確切地粘
接在一起。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3個勵磁線圈,所以,能夠抑制金屬板411的急劇的溫度上升。因此,能夠有效地抑制粘接劑的劣化,能夠穩(wěn)定地確保所得到的面狀采暖器1的品質。并且,通過輥單元735,能夠確保更長的層疊體110的按壓時間,能夠保持按壓至熔融后的粘接劑層得到充分固化。其結果,能夠使板狀部件的粘接性能良好,并且,能夠確保板狀部件的層疊的尺寸精度。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加熱工序中使用了第1 第3電磁感應裝置721a 721c,所以也使用了 3個勵磁線圈,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如上述實施方式2的優(yōu)選例那樣,也可以使用2個勵磁線圈或使用4個以上的勵磁線圈。并且,如上所述,一臺電磁感應裝置可以具有單一的勵磁線圈,也可以具有多個勵磁線圈,所以,加熱工序中所使用的電磁感應裝置的臺數不必與勵磁線圈的數量一致。另外,在一臺電磁感應裝置具有多個勵磁線圈的情況下,優(yōu)選采用能夠單獨控制各勵磁線圈的結構。(實施方式4)在上述實施方式2和3中,使用了具有加熱面超過層疊體110的寬度的程度的大小的長板狀線圈作為勵磁線圈,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如果是相鄰地配置多個勵磁線圈的結構,則可使用更短形狀的勵磁線圈。在本實施方式4中,參照圖18對使用了更短的勵磁線圈的結構的一例進行具體說明。圖18是以概略平面圖示出本實施方式4中在加熱工序中使用的電磁感應裝置721的勵磁線圈的配置例的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8所示,作為勵磁線圈,使用了多個比層疊體110的寬度方向短的勵磁線圈。這些勵磁線圈在與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相鄰配置。具體而言,勵磁線圈共使用了 9個,從移動方向(塊狀箭頭A)的上游側起按順序配置成3列。從上游觀察,在第1列中,在兩側配置有長度尺寸較大的長形勵磁線圈722d和722f,在中央配置有小型的圓形勵磁線圈722e。第2列也同樣是在兩側配置有長形勵磁線圈722g和722i,在中央配置有圓形勵磁線圈72池。第3列也同樣是在兩側配置有長形勵磁線圈722j和7221, 在中央配置有圓形勵磁線圈72業(yè)。長形勵磁線圈722d、722g和722j按照該順序沿著移動方向排列,且以長度方向彼此一致的方式平行地排列。由這3個勵磁線圈構成1個加熱區(qū)域。同樣,長形勵磁線圈 722f、722i和7221也是按照該順序沿著移動方向排列,且以長度方向彼此一致的方式平行地排列。由這3個勵磁線圈構成1個加熱區(qū)域。并且,圓形勵磁線圈72加、72池和72 也是按照該順序沿著移動方向排列,以嵌入由長形勵磁線圈722d、722g和722j構成的加熱區(qū)域與由長形勵磁線圈722f、722i和7221構成的加熱區(qū)域之間的形式,形成加熱區(qū)域。另外,各列的兩側的長形勵磁線圈以間隔比較窄的方式配置,其之間的各圓形勵磁線圈在移動方向上略微偏移而配置。由此,由各列的3個勵磁線圈實現的加熱區(qū)域覆蓋了層疊體110的寬度方向的全部區(qū)域。即,在層疊體110在各列的下方移動時,不會產生脫離于加熱區(qū)域的部分。這9個勵磁線圈構成為,能夠獨立地控制對各自的供電,能夠與由搬送裝置720實現的層疊體110的搬送速度相關聯地實現良好的加熱。另外,這些勵磁線圈可以構成為,分別為一臺電磁感應裝置721所擁有,整體使用 9臺電磁感應裝置721,也可以構成為,一臺電磁感應裝置721具有多個勵磁線圈,并使用多臺電磁感應裝置721。因此,一臺電磁感應裝置721所具有的勵磁線圈的數量可以相同(例如一臺3個),也可以不同(例如一臺5個、另一臺4個等)。并且,還可以構成為,全部9 個勵磁線圈均為一臺電磁感應裝置721所擁有。并且,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層疊體110的結構也基本與上述實施方式2或3相同, 也可以采用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結構。但是,金屬板411不是一張大面積的金屬板,而是將更小面積的部分金屬板411a和411b連接起來而形成的,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工序的設備很適合用于具有這種金屬板411的層疊體110。這些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面積比層疊體110的面積的一半稍大。更準確地說,比連接起來的金屬板411的一半面積稍大。如圖18所示,長方形狀的部分金屬板411a、 411b排列成,該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一部分(一邊部分)重合。該部分金屬板411a、 411b的重合部411c的寬度例如為1 2cm。將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重合部411c接合, 使得部分金屬板411a、411b —體化,形成與層疊體110對應的大小的矩形狀的金屬板411。這樣形成的金屬板411具有僅作為部分金屬板411a的區(qū)域、僅作為部分金屬板 411b的區(qū)域、以及圖中繪有格線的重合部411c。重合部411c的厚度是僅作為部分金屬板 411a、411b的區(qū)域的2倍。另外,重合部411c包含部分金屬板411a、411b。但是,以下,為了與重合部411c進行區(qū)分,有時部分金屬板411a指僅作為部分金屬板411a的區(qū)域,部分金屬板411b指僅作為部分金屬板411b的區(qū)域。另外,金屬板411雖然是由2個部分金屬板411a、411b構成的,但也可以由2個以上的部分金屬板形成。并且,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且, 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重合部411c的接合方法也可以是粘接以外的方法。此外,金屬板 411的兩面分別被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覆蓋。在該金屬板411的兩面涂布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時機可以在重合部411c的接合后,也可以在重合部 411c的接合前。即,可以在用粘接劑等將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重合部411c接合后,在金屬板411上涂布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另外,也可以在部分金屬板411a、 411b的兩面涂布了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后,使它們的一部分重合而進行接
I=I O而且,由長形勵磁線圈722d、722g和722j構成的磁通產生區(qū)域將部分金屬板 411a(圖18中為圖中上側)的單層部分作為基于電磁感應的發(fā)熱對象。由長形勵磁線圈 722f、722i和7221構成的磁通產生區(qū)域將部分金屬板411b (圖18中為圖中下側)的單層部分作為基于電磁感應的發(fā)熱對象。并且,圓形勵磁線圈722e、72 !和72 具有與重合部411c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尺寸(換言之,按照圓形勵磁線圈72 等的寬度形成重合部 411c),使該重合部411c單獨發(fā)熱。本實施方式非常適于制造大型的面狀采暖器1。特別是在加熱單元400大型化的情況下,存在不容易提供均熱板410所使用的寬度較寬的金屬板411的傾向,所以,有時要接合2個部分金屬板411a、411b來使用。此時,接合的部位(重合部411c)比金屬板411 的厚度大,容易流過電流。其結果,重合部411c的發(fā)熱量增加,與重合部411c對應的部位的溫度比其他部位高,所以,可能發(fā)生粘接劑局部劣化等不良情況。本實施方式能夠應對上述不良情況,S卩,一邊以規(guī)定速度搬送層疊體110,一邊對 9個勵磁線圈供給電力,使得由部分金屬板411a和411b接合而成的金屬板411發(fā)熱。此時, 與對配置在兩側的長形勵磁線圈722d、722g和722 j、或長形勵磁線圈722f、722i和7221的輸出相比,使得對與金屬板411中央的重合部411c對應的小型的圓形勵磁線圈72&、722h 和72 的輸出相對較低。由此,圓形勵磁線圈72加、72池和72 中產生的磁場與長形勵磁線圈中產生的磁場相比,所產生的電磁感應的程度小。因此,流過重合部411c的渦電流的大小減小,抑制了重合部411c中的發(fā)熱量。由此,能夠使金屬板411整體均勻地發(fā)熱。另夕卜,發(fā)熱后的金屬板411的溫度被設定為比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的熔融溫度尚。(實施方式5)圖19是示出金屬板與勵磁線圈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本實施方式的金屬板與上述實施方式4同樣,是通過接合2個部分金屬板來形成均熱板410的金屬板。但是,與上述實施方式4的不同之處在于,在與搬送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即與勵磁線圈722大致平行地配設重合部。如圖19所示,勵磁線圈722的長度方向、金屬板411的寬度方向以及重合部411c 的長邊方向與移動方向(塊狀箭頭A)垂直。加熱線420彎曲地鋪設在金屬板411的整體上。加熱線420具有較長地延伸的長線段和比該長線段短的短線段。加熱線420的長線段與重合部41 Ic的長邊方向大致平行,但配置成與形成重合部41 Ic的部分金屬板41 la、41 Ib 的端部不重合。通過這樣地配設加熱線420,由此,即使部分金屬板411a、411b的端部中的磁通密度較大、從而該端部成為高溫,也能夠防止加熱線420的絕緣層425等受熱損傷。并且,在對金屬板411的端部進行加工的時刻、或者在配設了加熱線420之后使層疊體110移動的時刻等,有時會在金屬板411的端部無意地產生裂縫。與金屬板411的端部同樣,裂縫的末端部分中的磁通密度大。其結果,以從裂縫的末端部呈帶狀延伸的方式, 產生溫度過度上升的部位(過度高溫部)。根據狀況不同,該過度高溫部可能會到達加熱線 420的附近或配設部位。該情況下,加熱線420可能會受到過度高溫部的過度加熱而損壞。另一方面,在金屬板411的端部的附近區(qū)域中,如在實施方式2中記述的那樣,在加熱工序中磁通密度變小,所以,抑制了該金屬板411的發(fā)熱。具體而言,金屬板411的端部即始端部411d和終端部411e的磁通密度容易變大,所以端部本身成為高溫。相反,始端部 411d和終端部411e各自附近的磁通密度容易變小,所以,在該端部附近抑制了金屬板411 的發(fā)熱。由此,抑制了端部附近的金屬板411的溫度上升,可能無法使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 充分熔融。這樣,在利用電磁感應使金屬板411的端部發(fā)熱時,以提高粘接性為目的,較高地設定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使得金屬板411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增多。但是,如果考慮隨裂縫的產生而帶來的過度高溫部的影響,最好避免對勵磁線圈722設定高輸出。并且,通過實施方式2中說明的超聲波焊接工序對層疊體110的周邊部施加超聲波,由此,能夠充分地對主體100的整周進行焊接。因此,即使在加熱工序中端部附近區(qū)域的第ι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未能充分地熔融,也能夠通過超聲波焊接工序充分地固定面狀采暖器1的周圍。即,即使在加熱工序中在端部附近區(qū)域中產生了粘接較弱的部分,也能夠通過超聲波焊接工序對該部分進行補償。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電磁感應裝置721的控制部723對勵磁線圈722的控制中,與提高端部粘接性相比,更注重消除因產生裂縫而引起加熱線420損壞的可能。S卩,控制部723進行如下控制提高從勵磁線圈722發(fā)出的磁通密度,使得重合部411c的溫度比其他平面區(qū)域的溫度高,另一方面,在始端部411d和終端部411e中,減小從勵磁線圈722 發(fā)出的磁通密度(即減小磁通密度的頻率和/或最大振幅),使得比其他平面區(qū)域的溫度低。參照圖20對該控制進行具體說明。圖20是示出勵磁線圈722相對于金屬板411的位置與勵磁線圈722的輸出之間的關系的曲線圖。另外,圖20中的輸出表示對勵磁線圈 722輸出的交流頻率的大小或交流電流的大小。因此,當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被設定為比標準輸出高的“高輸出”時,受到勵磁線圈722的感應加熱的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增大。另一方面,當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被設定為比標準輸出低的“低輸出”時,受到勵磁線圈722 的感應加熱的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減小。金屬板411通過搬送裝置720而相對于勵磁線圈722移動,來自勵磁線圈722的磁場沿箭頭D所示的方向依次供給到金屬板411。當勵磁線圈722位于金屬板411的始端部411d的附近位置a時,控制部723將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設定為低輸出。由此,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比標準輸出時的發(fā)熱量少,抑制了金屬板411的溫度上升。這里,可根據金屬板411的狀況決定從標準輸出降低的程度。例如,當低輸出比標準輸出小10%時,金屬板 411的發(fā)熱量過少,成為第1粘接層41 和第2粘接層412b等要熔融的程度,第1粘接層 41 和第2粘接層412b等的粘接力大幅降低,可能發(fā)生不良情況。因此,可根據因制造過程的狀況而產生的端部裂縫的產生狀態(tài),將從標準輸出降低的量適當設定在0 10%的范圍內。接著,當勵磁線圈722通過了始端部411d的附近位置b時,控制部723提高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從低輸出變更為標準輸出。進而,在勵磁線圈722從重合部411c的附近位置c通過至超過重合部411c的位置d以前,控制部723控制為,使得勵磁線圈722的輸出成為高輸出。高輸出被設定為比標準輸出高1 5%。這里,以提高從勵磁線圈722發(fā)出的磁通密度而對端部附近的磁通密度的下降進行補償為目的,將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設定得較高。因此,當高輸出比標準輸出高10%時,重合部411c的端部(部分金屬板411a的端部、部分金屬板411b的端部)過熱。 此時,在粘貼了加熱線420的狀態(tài)下金屬板411的溫度過度上升,可能產生損害加熱線420 的性能的過度升溫狀態(tài)而發(fā)生不良情況。另外,為了避免這種過度升溫,如在實施方式4中說明的那樣,在與重合部411c對應的位置c d之間存在勵磁線圈722的情況下,可以將對勵磁線圈的輸出設定為比標準輸出略低。然后,在勵磁線圈722通過重合部411c的附近位置d后,控制部723控制為,使得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成為標準輸出。進而,在勵磁線圈722通過終端部411e的附近位置e與f之間的期間內,將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設定為低輸出。然后,在勵磁線圈722通過終端部411e的附近位置f后,停止對勵磁線圈722的通電。另外,金屬板411相對于勵磁線圈722的位置a f由所述位置檢測部進行檢測。 控制部根據由位置檢測部檢測到的位置,控制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從而對金屬板411因來自勵磁線圈722的磁場而產生的發(fā)熱量進行調整。另外,圖20所示的曲線圖示意地示出了對一個勵磁線圈(例如勵磁線圈722a)的輸出,但對其他勵磁線圈722b、722c的輸出也同樣如此。以上,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控制對勵磁線圈722的輸出,對來自勵磁線圈722的磁場的磁通密度、以及受到磁場的感應加熱的金屬板411的發(fā)熱量進行調整。由此,能夠使包含重合部411c在內的金屬板411的整體均勻地發(fā)熱。
28
而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只要調整從勵磁線圈722輸出的磁通密度,就能夠使不包含重合部411c的金屬板411也均勻地發(fā)熱。因此,與有無重合部411c無關,均能夠利用相同的電磁感應裝置721使金屬板411發(fā)熱。由此,與有無重合部411c無關,能夠使用相同的制造設備,所以,能夠抑制設備費用。而且,包含勵磁線圈722的電磁感應裝置721的結構簡單,所以,能夠實現設備費用等成本的進一步降低。而且,即使重合部411c的數量增加,也能夠利用同一制造設備來制造主體100。由此,從小型的面狀采暖器1到大型的面狀采暖器1均能夠利用同一制造設備來進行制造。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了并列配設的3個勵磁線圈72 722c,但勵磁線圈的數量不限于此,可根據需要進行變更。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記載,可在權利要求書所示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適當組合不同實施方式或多個變形例中分別公開的技術手段而得到的實施方式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通過使構成面狀采暖器1的主體的板狀部件中含有金屬材料的均熱板410發(fā)熱,能夠使熱熔融型的粘接劑熔融來粘接各板狀部件。因此,可廣泛應用于面狀采暖器1的制造領域,并且,還可應用于具有同樣的均熱板410的其他制熱器具的制造等用途。
權利要求
1.一種面狀采暖器,其特征在于,該面狀采暖器具有 表面材料,其構成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表面;加熱單元,其具有加熱線和均熱板,該均熱板對所述加熱線發(fā)出的熱進行擴散而傳遞到所述表面材料;以及隔熱板,其抑制從所述加熱單元放出的熱傳遞到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背面?zhèn)龋?所述均熱板具有 金屬板;以及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面狀采暖器,其中, 所述表面材料具有表面板;以及配置在所述表面板與所述加熱單元之間的硬度不同的至少2個第1表面層和第2表面層,所述加熱單元側的所述第1表面層比所述表面板側的所述第2表面層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面狀采暖器,其中,在所述表面板與所述加熱單元之間配置有2個無紡布以及夾在所述2個無紡布之間的第3粘接層,所述第1表面層由所述2個無紡布中所述加熱單元側的所述無紡布形成,所述第2表面層由所述第3粘接層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面狀采暖器,其中, 所述隔熱板具有發(fā)泡板;以及配置在所述發(fā)泡板的兩面中與所述加熱單元相面對的一個面上的第1無紡布。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面狀采暖器,其中,所述隔熱板還具有配置在所述發(fā)泡板的兩面中的另一個面上的第2無紡布, 所述第1無紡布比所述第2無紡布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面狀采暖器,其中,所述第1無紡布和第2無紡布由含有聚酯樹脂和聚丙烯樹脂的合成樹脂形成, 與所述第2無紡布相比,所述第1無紡布的所述合成樹脂中的聚酯樹脂的含有率和單位面積重量大。
7.根據權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面狀采暖器,其中,該面狀采暖器構成為以所述加熱線配置在所述隔熱板側、所述均熱板配置在所述表面材料側的方式,形成了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 通過來自所述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得形成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并且,熔融后的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將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粘接起來。
8.一種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該制造方法是制造權利要求1所述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準備工序,形成由多個部分金屬板的一部分重合后的重合部相連而成的所述金屬板,并且,以將所述加熱線配置在所述隔熱板側、將所述均熱板配置在所述表面材料側的方式, 形成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加熱工序,通過來自所述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以及按壓工序,通過按壓部按壓所述層疊體,將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粘接起來,在所述加熱工序中,使得與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金屬板的其他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
9.一種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該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該加熱單元具有由多個部分金屬板的一部分重合后的重合部相連而成的金屬板、具有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的均熱板、以及鋪設在所述均熱板上的加熱線,其特征在于,該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準備工序,以將所述加熱線配置在所述隔熱板側、將所述均熱板配置在所述表面材料側的方式,形成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加熱工序,通過來自所述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以及按壓工序,通過按壓部按壓所述層疊體,將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粘接起來,在所述加熱工序中,使得與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金屬板的除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以外的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工序包括以下工序對所述金屬板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進行控制;以及檢測所述重合部的位置,在檢測到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的情況下,對發(fā)熱量進行控制,使得與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熱工序中,通過各自的感應加熱單元進行對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的感應加熱以及對所述平面區(qū)域的感應加熱。
12.根據權利要求9 11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熱工序中,使得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除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以外的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小。
13.一種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該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加熱單元和隔熱板,該加熱單元具有由多個部分金屬板的一部分重合后的重合部相連而成的金屬板、具有配置在所述金屬板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的均熱板、以及鋪設在所述均熱板上的加熱線,其特征在于,該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具有產生磁場的勵磁線圈;控制對所述勵磁線圈的輸出的控制部;以及對所述重合部的位置進行檢測的位置檢測部,當所述位置檢測部檢測到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時,所述控制部控制對所述勵磁線圈的輸出,所述勵磁線圈向由所述表面材料、所述加熱單元和所述隔熱板層疊而成的層疊體的兩面中的至少一方發(fā)出磁場,對所述金屬板進行感應加熱,使所述第1粘接層和第2粘接層熔融,當所述位置檢測部檢測到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時,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如下控制使得與所述金屬板的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金屬板的除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以外的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大。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勵磁線圈具有與所述重合部和所述重合部附近對應的第1勵磁線圈、以及與所述平面區(qū)域對應的第2勵磁線圈。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面狀采暖器的制造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檢測部對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進行檢測,在所述位置檢測部檢測到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時,所述控制部執(zhí)行如下控制使得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對應的因感應加熱產生的發(fā)熱量比與所述平面區(qū)域的除端部和所述端部附近以外的區(qū)域對應的發(fā)熱量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面狀采暖器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裝置能夠防止因對表面材料(200)的表面進行加熱而導致的不良影響,并且不使用模具,即使形狀或尺寸不同也能夠進行制造。面狀采暖器具有表面材料(200),其構成面狀采暖器的表面;加熱單元(400),其具有加熱線(420)和對加熱線(420)發(fā)出的熱進行擴散而傳遞到表面材料(200)的均熱板(410);以及隔熱板(500),其抑制從加熱單元(400)放出的熱傳遞到所述面狀采暖器的背面?zhèn)?。這里,均熱板(410)具有金屬板(411);以及配置在金屬板(411)的兩面各自上的含有熱塑性樹脂的第1粘接層(412a)和第2粘接層(412b)。
文檔編號F24D13/00GK102486318SQ20111039287
公開日2012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日
發(fā)明者內海雅之, 木村光一, 村田擴, 石川清志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