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節(jié)能燃氣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氣灶,特別是一種采取迂回進氣的方式來提高燃氣灶燃燒 溫度、加快熱傳遞的燃氣灶。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燃氣灶底部都是敞開的,敞開的目的是為了給進入燃氣灶的燃氣提供空 氣,以利于燃氣的充分燃燒。但燃氣灶底部敞開后,一部分熱能就會從敞開的地方向四周喪 失,熱效率就會下降。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底部封閉采取迂回進 氣方式的燃氣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節(jié)能燃氣灶,它包括一個灶體外殼,灶體外殼的底 板上設有進氣孔,灶體外殼內設有一個火盆,火盆上設有一個灶芯安裝孔和一個燃氣管接 頭孔,灶芯通過安裝板固定安裝在火盆上,燃氣開關安裝在灶體外殼的斜側面板上。在火盆 上設有一塊面板,面板上設有一個灶芯孔及一圈內進氣孔和一圈外進氣孔,在面板上分別 設有一個夾層活動鋼圈、一個帶有壺嘴槽的圍火圈和一個方形支架,夾層活動鋼圈設在內 進氣孔和外進氣孔之間,面板上的灶芯孔與灶芯的外周邊設有熱空氣出口,在灶體外殼和 圍火圈上設有一塊圍火圈蓋板。當節(jié)能燃氣灶燃燒時,空氣從灶體外殼的底板上的進氣孔進入灶體,再通過面板 上的外進氣孔和內進氣孔進入火盆,最后通過熱空氣出口進入圍火圈,從而形成一個“煙囪 效應”。所謂煙囪效應就是燃料燃燒后,熱廢氣經(jīng)煙囪向上排出,因熱氣流比重比空氣小,故 煙囪中的氣流會自動向上運動,煙囪越高,向上運動越快,底部抽氣越明顯。在本實用新型 提供的節(jié)能灶上,圍火圈就相當是一個“煙囪”。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特點1、增置圍火圈,大幅減少火焰直接與外部空氣接觸的面積,一來防風,控制空氣的 過分流通;二來可輻射回部分熱能,降低了熱廢氣溫度下降的速度,從而增大受熱體的有效 受熱面積,縮短了加熱時間,達到省氣節(jié)能的目的。2、利用“煙囪效應”,改變簡單地從灶底敞開進氣的傳統(tǒng)思路,采取封閉迂回進氣 的方式,使所進氣流能吸收絕大部分圍火圈和主灶體向四周輻射而散失的熱能,提高了灶 內燃燒溫度,加快了熱傳遞,熱利用效率明顯上升。3、圍火圈大口朝上,可用鐵鍋燒菜;小口朝上,可用鋁水壺燒水、高壓鍋煮飯。依炊 具不同選擇不同的配置,始終保持最佳節(jié)能狀態(tài)。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詳細結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圍火圈的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附圖2中的A-A剖視圖;附圖4為夾層活動鋼圈的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附圖4中的B-B剖視圖;附圖6為火盆的結構示意圖;附圖7為附圖6中的D-D剖視圖;附圖8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附圖9為附圖8中的C-C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一種節(jié)能燃氣灶,它包括一個灶體外殼8,灶體外殼8的底板上設有 進氣孔8-1,灶體外殼8內設有一個火盆9,火盆9上設有一個灶芯安裝孔9-1和一個燃氣 管接頭孔9-2,灶芯10通過安裝板12固定安裝在火盆9上,燃氣開關1安裝在灶體外殼8 的斜側面板上。在火盆9上設有一塊面板4,面板4上設有一個灶芯孔4-3及一圈內進氣孔 4-1和一圈外進氣孔4-2,在面板4上分別設有一個夾層活動鋼圈2、一個帶有壺嘴槽3-1的 圍火圈3和一個方形支架5,夾層活動鋼圈2設在內進氣孔4-1和外進氣孔4-2之間,面板 4上的灶芯孔4-3與灶芯10的外周邊設有熱空氣出口 11,在灶體外殼8和圍火圈3上設有 一塊圍火圈蓋板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節(jié)能燃氣灶可以設計為單灶和雙灶。
權利要求一種節(jié)能燃氣灶,其特征是它包括一個灶體外殼,灶體外殼的底板上設有進氣孔,灶體外殼內設有一個火盆,火盆上設有一個灶芯安裝孔和一個燃氣管接頭孔,灶芯通過安裝板固定安裝在火盆上,燃氣開關安裝在灶體外殼的斜側面板上;在火盆上設有一塊面板,面板上設有一個灶芯孔及一圈內進氣孔和一圈外進氣孔,在面板上分別設有一個夾層活動鋼圈、一個帶有壺嘴槽的圍火圈和一個方形支架,夾層活動鋼圈設在內進氣孔和外進氣孔之間,面板上的灶芯孔與灶芯的外周邊設有熱空氣出口,在灶體外殼和圍火圈上設有一塊圍火圈蓋板。
專利摘要一種節(jié)能燃氣灶,它包括一個灶體外殼,灶體外殼的底板上設有進氣孔,灶體外殼內設有一個火盆,火盆上設有一個灶芯安裝孔和一個燃氣管接頭孔,灶芯通過安裝板固定安裝在火盆上,燃氣開關安裝在灶體外殼的斜側面板上。在火盆上設有一塊面板,面板上設有一個灶芯孔及一圈內進氣孔和一圈外進氣孔,在面板上分別設有一個夾層活動鋼圈、一個帶有壺嘴槽的圍火圈和一個方形支架,夾層活動鋼圈設在內進氣孔和外進氣孔之間,面板上的灶芯孔與灶芯的外周邊設有熱空氣出口,在灶體外殼和圍火圈上設有一塊圍火圈蓋板。
文檔編號F24C3/00GK201764548SQ20102051132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28日
發(fā)明者劉勝春 申請人:劉勝春;陽鳳鳴;魏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