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室外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利用分隔板將單元殼體內縱向分隔從而分割出換熱室與機械室、在換 熱室內收容換熱器及鼓風機、并在機械室內收容壓縮機及電裝箱的室外單元。
背景技術:
通常,已知有如下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室外單元利用分隔板將單元殼體內縱 向分隔從而分割出換熱室與機械室,在換熱室內收容換熱器與鼓風機,在機械室內收容壓 縮機或電裝箱。對于這種電裝箱而言,提出有具備下述構成的電裝箱將一部分從機械室向換熱 室側伸出而形成,在該伸出部位配置電裝單元的散熱器,將在鼓風機的負壓的作用下從機 械室的背面導入該機械室的外氣導向電裝單元的散熱器,將該散熱器冷卻后向換熱室吹出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9-30884號公報。其中,這種電裝箱需要拆下室外單元的前面板來進行維護作業(yè)。因此,例如在電裝 箱具備向機械室的寬度方向大致筆直延伸的板部件、在該板部件的前面配置有與上述電裝 單元不同的電裝單元的情況下,容易從前面?zhèn)葘υ撾娧b單元進行各種作業(yè)。然而,在此情況 下,從機械室的背面導入到該機械室內的冷卻風難以通過板部件的前面?zhèn)?,可能會產生無 法充分冷卻在該板部件的前面配置的電裝單元的情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冷卻電裝箱內的電裝單元的室外單元。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室外單元,其利用分隔板將單元殼體內縱向 分隔成換熱室與機械室,在換熱室內收容換熱器及鼓風機,在機械室內收容壓縮機及電裝 箱,所述室外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電裝箱具備配置在所述機械室內的主體部和從所述機 械室向所述換熱室側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在所述主體部的所述機械室前面?zhèn)扰渲玫谝浑?裝單元,并且在所述伸出部配置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使來自所述機械室的背面的冷卻 風分支,一部分冷卻風冷卻所述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后,與冷卻所述第二電裝 單元的所述散熱器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冷卻該散熱器而被導入所述換熱室的所述鼓風 機的負壓側。根據(jù)該結構,由于使來自機械室的背面的冷卻風分支,將一部分冷卻風向第一電 裝單元的前面?zhèn)裙┙o,因此,能夠充分冷卻該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進而,由于 所述一部分冷卻風冷卻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后,與冷卻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 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因此能夠使風量充分的冷卻風流向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從而 能夠充分冷卻該散熱器。此外,合流后的冷卻風冷卻散熱器而被導入換熱室的鼓風機的負 壓側,因此,能夠使冷卻風順暢地在換熱室內流動,能夠使冷卻風在機械室及電裝箱內充分
3地流動。以所述結構為基礎,所述電裝箱也可以具備分支板,該分支板將來自所述機械室 的背面的冷卻風分支為冷卻所述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的一部分冷卻風和冷卻 所述第二電裝單元的所述散熱器的另一部分冷卻風。根據(jù)該結構,通過設置分支板這一簡 單的結構,能夠簡單地將來自機械室的背面的冷卻風分支為一部分冷卻風及另一部分冷卻 風,能夠充分地冷卻電裝箱內的電裝單元。另外,也可以構成為,所述主體部具備沿所述機械室的寬度方向延伸而在前面?zhèn)?支承所述第一電裝單元的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所述伸出部具備在前面?zhèn)戎С兴龅诙?電裝單元且在背面?zhèn)戎С兴錾崞鞯牡诙娧b單元支承板;大致沿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 板配置,且與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協(xié)同形成所述散熱器的冷卻風的風路的引導板,在該 引導板與所述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之間設有所述分支板。根據(jù)該結構,通過在引導板與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之間設置分支板,由此該分支 板阻擋從機械室的背面向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流動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因此,另一部分 冷卻風的風量降低,相應地從機械室的背面向第一電裝單元流動的一部分冷卻風的風量增 加,由此能夠有效地冷卻該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使來自機械室的背面的冷卻風分支,將一部分冷卻風向第一電 裝單元的前面?zhèn)裙┙o,因此,能夠充分冷卻該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進而,由于 所述一部分冷卻風冷卻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后,與冷卻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 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因此能夠使風量充分的冷卻風流向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從而 能夠充分冷卻該散熱器。此外,合流后的冷卻風冷卻散熱器而被導入換熱室的鼓風機的負 壓側,因此,能夠使冷卻風順暢地在換熱室內流動,能夠使冷卻風在機械室及電裝箱內充分 地流動。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室外單元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從上方觀察到的室外單元的圖。圖3是從室外單元的大致前面?zhèn)扔^察到的電裝箱及其周邊結構的立體圖。圖4是從室外單元的大致背面?zhèn)扔^察到的電裝箱的立體圖。圖5是說明電裝箱內的冷卻風的流動的俯視圖。符號說明10室外單元15分隔板21換熱器22鼓風機31壓縮機32蓄壓器40電裝箱41主體部42伸出部
4
43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4端子支承板45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6引導板46A前板部46B第一傾斜部46C第二傾斜部46D第三傾斜部46E背板部46F舌片部47 底板48連結板部48A 開口部51A、51B第一電裝基板(第一電裝單元)52第二電裝基板(第二電裝單元)59 風路60散熱器60A 入口部61、62 通風口63 吸氣 口70分支板70A 切 口A實線箭頭B實線箭頭Rl換熱室R2機械室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敘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由室外單元10與室內單元(未圖示)構成,使制冷劑 在通過制冷劑配管連接的制冷劑回路中流動,從而進行制冷運轉及供暖運轉。室外單元10 設置在室外,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在制冷運轉時使制冷劑冷凝而將熱量向外氣放出,在 供暖運轉時使制冷劑蒸發(fā)而從外氣取入熱量。此外,下述的上下及左右等方向表示在設置 有室外單元10的狀態(tài)下從其前面?zhèn)扔^察時的方向。圖1是表示室外單元10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從上方觀察到的室外單元10 的圖。該室外單元10具備大致長方體箱形狀的單元殼體(箱體)11,單元殼體11具有底板 12、頂板(未圖示)、前面板13(圖2)及外板14(圖2),單元殼體11內部被從底板12垂直 延伸的分隔板15縱向分隔,分割出換熱室Rl與機械室R2。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的例中, 用虛線表示單元殼體11的頂板、前面板及外板。如圖2所示,前面板13由以分隔板15為
5界左右分割的第一前面板13A與第二前面板13B構成,通過拆下各前面板13A、13B,作業(yè)者 能夠從前面?zhèn)冗M行換熱室Rl及機械室R2內的部件的維護作業(yè)。如圖2所示,在換熱室Rl的背面?zhèn)仁杖輷Q熱器21,在換熱室Rl的前面?zhèn)仁杖莨娘L 機22。更具體而言,換熱器21俯視下呈大致L字狀彎曲而形成,從換熱室Rl的左側面沿背 面配置,從該左側面朝向背面的露出面整體被確保通風路(吸入口)并同時防止人體等與 換熱器21接觸的由網(wǎng)等構成的散熱片防護件(未圖示)覆蓋。此外,在本結構中,外板14 俯視下呈大致L字狀彎曲而形成,包括與換熱器21相連的單元殼體11的背面部14A及右 側面部14B。如圖1所示,鼓風機22具備經(jīng)由基座25固定在換熱室Rl內的左右一對支柱 24L、24R上的風扇電動機26 ;安裝在該風扇電動機26的軸上的螺旋槳式風扇(軸流風 扇)27。該螺旋槳式風扇27接近換熱室Rl的前面?zhèn)扰渲?。另外,如圖2所示,該螺旋槳式 風扇27的前部進入設置在換熱室Rl的第一前面板13A上的圓形的凸緣形狀的風扇覆蓋部 28內,該風扇覆蓋部28的開口部作為通風路(吹出口)而發(fā)揮作用,該開口部被防止人體 等與螺旋槳式風扇27接觸的風扇防護件29覆蓋。若利用風扇電動機26旋轉驅動螺旋槳式風扇27,則外氣被從室外單元10的周圍、 更具體而言從換熱器21的背面?zhèn)燃白髠让鎮(zhèn)任霌Q熱室Rl內,通過換熱器21的大致前面 后,通過換熱室Rl前面的風扇覆蓋部28被向外排出。即,該室外單元10為從前面吹出熱 交換后的空氣的前面吹出型。另外,在機械室R2內,構成制冷劑回路的一部分的壓縮機31、蓄壓器32及四通閥 33和膨脹閥34A、34B之類的閥體等制冷劑回路構成部件通過配管連接而收容在機械室R2 的大致下方空間內。在本結構中,蓄壓器32(圖2)設置在壓縮機31的上方。上述制冷劑 回路構成部件的配管的一端側經(jīng)由換熱器21與室內單元配管連接,該制冷劑回路構成部 件的配管的另一端側與室內單元配管連接,由此,構成使制冷劑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 另外,在機械室R2的上方空間配置電裝箱40,所述電裝箱40配設有控制空氣調節(jié) 裝置的控制基板等各種電裝單元。接下來,對電裝箱40進行詳細敘述。圖3是從室外單元10的大致前面?zhèn)扔^察到的電裝箱40及其周邊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從室外單元10的大致背面?zhèn)扔^察到的電裝箱40的立體圖。如圖1及圖3所示,電裝箱40固定在分隔板15上,具備配置在機械室R2的主體 部41和從機械室R2向換熱室Rl側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42。主體部41具備在機械室R2的前面?zhèn)妊貦C械室R2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電裝單 元支承板43 ;固定在該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的右側端部側、沿外板14的右側面部14B設 置的端子支承板44。上述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及端子支承板44分別通過對一張金屬板 進行彎曲加工等板金加工而形成。如圖3及圖4所示,端子支承板44具有折彎而上下劃分的三個板部44A、44B、44C 而一體形成,在上板部44A及中板部44B配置有端子座等配線連接部件57及連接基板接地 線及端子接地線等的接地線連接部58等。另外,如圖1所示,下板部44C固定于配置在外 板14的右側面部14B上的輔助閥支承板16。如圖3所示,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形成為與機械室R2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寬度,在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的前面?zhèn)妊厣舷路较蚺渲糜袃蓮埖谝浑娧b基板(第一電裝單 元)51A、51B。由此,通過拆下第二前面板13B,作業(yè)者能夠容易地對第一電裝基板51A、51B 進行操作,能夠容易地對第一電裝基板51A、51B進行維護。另外,在本結構中,第一電裝單 元支承板43的下端部43A及右側端部43B分別向前方折彎,在該右側端部43B的下方形成 有切口 43C。該切口 43C形成使冷卻風在機械室R2內流動而對第一電裝基板51A、51B進行 冷卻的冷卻風路。另一方面,如圖3及圖4所示,伸出部42具備從分隔板15向換熱室Rl側向斜前 方延伸的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在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的前面?zhèn)扰渲糜械诙娧b 基板(第二電裝單元)52。該第二電裝基板52是安裝有用于進行空氣調節(jié)裝置的各部的運轉或運轉控制的 各種電裝單元的基板,例如,是安裝有變換器電路等發(fā)熱量比較多的電裝品的基板。即,第 二電裝基板52是發(fā)熱量比上述第一電裝基板51A、51B多的基板。因此,在第二電裝單元支 承板45的背面?zhèn)染哂信c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的背面大致密接配置的散熱器60。該散 熱器60具有將構成多個散熱片的金屬板材沿上下隔開間隔排列的結構,利用螺釘?shù)葟牡?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的前面?zhèn)冗M行固定。另外,伸出部42具備引導板46,所述引導板46包圍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第二 電裝基板52及散熱器60,與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協(xié)同形成散熱器60的冷卻風路59。所 述引導板46通過對一張金屬板進行彎曲加工等板金加工而形成,具備前板部46A、第一傾 斜部46B、第二傾斜部46C、第三傾斜部46D、背板部46E及舌片部46F,前板部46A固定在分 隔板15上,舌片部46F固定在換熱器21的管板。在本結構中,引導板46的第二傾斜部46C與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大致平行地 配置,與該第二傾斜部46C相連的第一傾斜部46B配置在散熱器60的風路59的出口側。 在上述第一傾斜部46B及第二傾斜部46C分別形成有將通過散熱器60后的冷卻風向換熱 室Rl吹出的通風口 61、62(圖3)。所述通風口 61、62通過將第一傾斜部46B及第二傾斜 部46C切起而形成,將通過散熱器60后的冷卻風從該通風口 61、62向鼓風機22的負壓側 吹出。另外,在伸出部42中,在引導板46的下部安裝底板47,通過該底板47將伸出部42 內與換熱室Rl劃分開。由此,防止塵埃或雨滴從換熱室Rl侵入伸出部42內。另外,在分隔板15上設置連結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與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 的連結板部48,在該連結板部48上形成有用于將通過了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冷 卻風導入散熱器60入口的開口部48A。進而,通過固定片49固定連結板部48與第二電裝 單元支承板45。如上所述,形成在伸出部42上的通風口 61、62將冷卻風向換熱室Rl中的鼓風機 22的負壓側吹出。因此,鼓風機22運轉時,外氣通過形成在機械室R2的背面上的吸氣口 63 (圖4)被吸入機械室R2內,該外氣冷卻各電裝基板51A、51B、52或散熱器60而流入換熱 室R1。在本結構中,電裝箱40具備分支板70,該分支板70將來自機械室R2的背面的冷 卻風分支為冷卻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電子部件的一部分冷卻風和冷卻第二電 裝基板52的散熱器60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該分支板70以連接引 導板46的背板部46E與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之間的方式配置,在該分支板70的下緣部設有切口 70A,所述切口 70A在分支板70的下緣部與所述蓄壓器32的上表面之間形成間隙。通過在引導板46的背板部46E與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之間設置分支板70,該 分支板70抑制另一部分冷卻風從吸氣口 63向散熱器60的入口部60A的流動而起到阻擋 通風的作用。因此,如圖5中實線箭頭A所示,從吸氣口 63吸入的外氣的一部分通過切口 70A流 向散熱器60的入口部60A,但由于被所述分支板70阻擋,因此,如圖5中實線箭頭B所示, 外氣的剩余部分通過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的前面、連結板部48的開口部48A(圖3)流 向散熱器60的入口部60A,由此利用分支板70將所述外氣分支。在本結構中,由于分支板70進行阻擋,因此,通過切口 70A流向散熱器60的入口 部60A的另一部分冷卻風的風量降低,相應地從機械室R2的背面朝向第一電裝基板51A、 51B流動的一部分冷卻風的風量增加,從而能夠有效地冷卻該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 面的電子部件。冷卻了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電子部件的一部分冷卻風在散熱器60的 入口部60A與通過切口 70A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因此,合流后風量充分的冷卻風流向 第二電裝基板52的散熱器60,從而充分冷卻該散熱器60。然后,在散熱器60中流動的冷 卻風通過引導板46的通風口 61、62流向換熱室Rl內的鼓風機22的負壓側,通過風扇覆蓋 部28的開口部而被向外排出。由此,能夠冷卻機械室R2內的各種部件。如上述說明的那樣,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電裝箱40具備配置在機械室R2的主體部41 和從機械室R2向換熱室Rl側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42,在主體部41的機械室R2前面?zhèn)扰?置第一電裝基板51A、51B,并且在伸出部42配置第二電裝基板52及該第二電裝基板52的 散熱器60,使來自形成在機械室R2的背面上的吸氣口 63的冷卻風分支,將一部分冷卻風向 第一電裝基板51A、51B供給,因此,能夠充分地冷卻上述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電 子部件。另外,上述一部分冷卻風冷卻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電子部件后,與冷 卻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因此風量充分的冷卻風流向第二電裝基 板52的散熱器60,從而能夠充分冷卻散熱器60。進而,合流后的冷卻風冷卻散熱器60而 被導入換熱室Rl的鼓風機22的負壓側,因此,能夠使冷卻風順暢地在換熱室Rl內流動,能 夠使充分的冷卻風在機械室R2及電裝箱40內流動。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主體部41具備沿機械室R2的寬度方向延伸而在前面?zhèn)戎?承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伸出部42具備在前面?zhèn)戎С械诙?裝基板52且在背面?zhèn)戎С猩崞?0的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 ;大致沿該第二電裝單元支 承板45配置且與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45協(xié)同形成散熱器60的冷卻風的風路59的具有 第二傾斜部46C的引導板46,在該引導板46的背板部46E與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之間 設有分支板70,因此該分支板70阻擋從形成在機械室R2的背面上的吸氣口 63向散熱器 60流動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因此,另一部分冷卻風的風量降低,相應地從機械室R2的背面 向第一電裝基板51A、51B流動的一部分冷卻風的風量增加,由此能夠有效地冷卻該第一電 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電子部件。以上,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實施各種變更。例如,配置在電裝箱40的第一電裝基板51A、51B及第二電裝基板52并不局限于上 述電裝單元,可以進行適當變更。另外,也可以將電裝箱40的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43的背 面?zhèn)鹊目臻g利用為其他電裝單元的配置空間,或利用為配管等制冷劑回路構成部件的配置 空間,也可以對各種部件的布局進行適當變更。另外,并不局限于配置有一臺鼓風機22的 室外單元,也能夠適用于配置有多臺鼓風機的室外單元。
權利要求
一種室外單元,其利用分隔板將單元殼體內縱向分隔成換熱室與機械室,在換熱室內收容換熱器及鼓風機,在機械室內收容壓縮機及電裝箱,所述室外單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電裝箱具備配置在所述機械室內的主體部和從所述機械室向所述換熱室側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在所述主體部的所述機械室前面?zhèn)扰渲玫谝浑娧b單元,并且在所述伸出部配置第二電裝單元的散熱器,使來自所述機械室的背面的冷卻風分支,一部分冷卻風冷卻所述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后,與冷卻所述第二電裝單元的所述散熱器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冷卻該散熱器而被導入所述換熱室的所述鼓風機的負壓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裝箱具備分支板,該分支板將來自所述機械室的背面的冷卻風分支為冷卻所述 第一電裝單元的前面的電子部件的一部分冷卻風和冷卻所述第二電裝單元的所述散熱器 的另一部分冷卻風。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部具備沿所述機械室的寬度方向延伸而在前面?zhèn)戎С兴龅谝浑娧b單元的 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所述伸出部具備在前面?zhèn)戎С兴龅诙娧b單元且在背面?zhèn)戎С兴錾崞鞯牡诙?電裝單元支承板;大致沿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配置,且與該第二電裝單元支承板協(xié)同形 成所述散熱器的冷卻風的風路的引導板,在該引導板與所述第一電裝單元支承板之間設有所述分支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冷卻電裝箱內的電裝單元的室外單元。電裝箱(40)具備配置在機械室(R2)內的主體部(41)和從機械室(R2)向換熱室(R1)側伸出而形成的伸出部(42),在主體部(41)的機械室(R2)前面?zhèn)扰渲玫谝浑娧b基板(51A、51B),并且在伸出部(42)配置第二電裝基板(52)及該第二電裝基板(52)的散熱器(60),使來自形成在機械室(R2)的背面上的吸氣口(63)的冷卻風分支,一部分冷卻風冷卻第一電裝基板(51A、51B)的前面的電子部件后,與冷卻第二電裝基板(52)的散熱器(60)的另一部分冷卻風合流,冷卻該散熱器(60)而被導入換熱室(R1)的鼓風機(22)的負壓側。
文檔編號F24F13/00GK101893286SQ201010183299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中島憲一, 山內淳, 島岡一博, 杉本信太郎, 草間由美 申請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