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煙氣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煙氣處理裝置,該裝置將濕式電除塵器和煙氣加熱器集成在集成煙道殼體內(nèi),與分別布置的形式相比占地面積小。另外,由于集成煙道殼體上無需設置雙向過渡煙道,煙氣流動均勻性好,因此煙道內(nèi)可不需要設置均流孔板,煙氣阻力小,從而降低了風機電耗,提高了電廠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煙氣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煙氣處理【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火電廠的煙氣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火電廠煤質來源的多元化使得煤質的灰分特性多變,常規(guī)的煙氣處理裝置只能把粉塵排放控制在20?100mg/Nm3,然而隨著人們對PM2.5的重視和環(huán)保要求的日趨嚴格,火電廠的排放標準也相應要求達到20?30mg/Nm3,發(fā)達地區(qū)甚至有了達到類似于燃用天然氣鍋爐排放的5mg/Nm3的要求,人們開始將化工行業(yè)運用的濕式電除塵器運用到火電廠以適應更嚴格的粉塵排放要求。
[0003]濕法脫硫技術可脫除大部分SO2,濕法脫硫后的煙氣為近飽和的濕煙氣,通常溫度在50°C左右,如直接進入煙囪會引發(fā)以下問題:
[0004]50°C左右的溫度低于煙氣中的多種酸露點。煙氣中在經(jīng)過脫硫反應塔后未完全去除的少量氧化硫和未作去除的氯化物、氟化物等物質遇水會生成腐蝕性極強的酸,易對后續(xù)的煙道和煙囪造成嚴重腐蝕而威脅到電廠的安全運行,所以濕煙囪往往會采用昂貴的金屬材料或者非金屬材料進行防腐,對成本和施工要求高。
[0005]脫硫以后的低溫煙氣直接離開煙囪時,其中的水蒸氣與大氣混合會迅速凝結成小水滴,生成“白煙”或小雨,即“飄水”現(xiàn)象,造成視覺污染,另外煙氣中含有粉塵和脫硫系統(tǒng)攜帶的石膏等固體物質,由于低溫煙氣離開煙囪后的抬升高度低,在煙囪周圍散落的面積小,造成一些電廠周圍飄“石膏雨”現(xiàn)象,嚴重污染環(huán)境。
[0006]為此,煙氣先后通過濕法電除塵器和煙氣加熱器后排入煙囪,能夠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濕式電除塵器和煙氣加熱器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各設備獨立存在,需要較大的占地面積來布置不同的設備。
[0007]另外,每個雙向過渡煙道都會產(chǎn)生較大壓降,且煙氣流動均勻性差,可能需要設置會額外增加阻力的均流孔板,導致煙氣側壓降高,風機壓頭升高,運行電耗增加。
[0008]綜上所述,如何減少設備占用空間,降低煙氣阻力,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9]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煙氣處理裝置,以實現(xiàn)減少設備占用空間的目的。
[0010]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11]一種煙氣處理裝置,該煙氣處理裝置用于設置在火電廠的濕法脫硫塔與煙囪之間,所述煙氣處理裝置包括集成煙道殼體、濕式電除塵器和煙氣加熱器,其中,所述集成煙道殼體的煙氣入口通道用于與所述濕法脫硫塔的連通,所述集成煙道殼體的煙氣出口通道用于與所述煙?連通,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所述煙氣加熱器均依次設置在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內(nèi),且所述濕式電除塵器與所述煙氣入口通道連通,所述煙氣加熱器與所述煙氣出口通道連通,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對應所述濕式電除塵器與所述煙氣加熱器之間的部位形成第一過渡煙道。
[0012]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一個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一個所述煙氣加熱器水平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一煙氣處理單元。
[0013]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有I?N組,當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為多組布置時,多組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沿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或者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組,或者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和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混合布置,且各組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中的煙氣入口通道和煙氣出口通道分別相互連通。
[0014]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一個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一個所述煙氣加熱器垂直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二煙氣處理單元。
[0015]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所述第二煙氣處理單元有I?N組,當所述第二煙氣處理單元為多組布置時,多組所述第二煙氣處理單元水平方向平行布置,各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中的入口煙氣通道和出口煙氣通道分別相互連通。
[0016]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所述煙氣加熱器之間還設置有除霧器,所述第一過渡煙道位于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對應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所述除霧器之間的部位,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對應所述除霧器與所述煙氣加熱器之間的部位形成第二過渡煙道。
[0017]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所述第一過渡煙道和所述第二過渡煙道為單向過渡煙道。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所述單向過渡煙道的大煙道截面面積與小煙道截面面積之比不超過2:1。
[0018]優(yōu)選地,上述煙氣處理裝置中,所述集成煙道殼體的煙氣入口側設置預處理水霧去除裝置。
[0019]從上述技術方案中可以看出,工作時,從濕法脫硫塔出來的煙氣首先通過位于集成煙道殼體內(nèi)的濕法電除塵器,除去大部分細小粉塵、石膏、酸霧滴和重金屬等,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物;最后煙氣經(jīng)過集成煙道殼體內(nèi)的煙氣加熱器進行加熱,然后通過煙氣集成裝置后的煙道進入煙園,排入大氣。
[0020]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fā)明的煙氣處理裝置將濕式電除塵器和煙氣加熱器集成在集成煙道殼體內(nèi),與分別布置的形式相比占地面積小。
[0021]另外,由于集成煙道殼體上無需設置雙向過渡煙道,煙氣流動均勻性好,因此煙道內(nèi)可不需要設置均流孔板,煙氣阻力小,從而降低了風機電耗,提高了電廠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3]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5]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0026]圖4為圖3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7]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三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8]圖6為圖5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9]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四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30]圖8為圖7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1]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五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32]圖10為圖9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3]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六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34]圖12為圖11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5]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七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36]圖14為圖13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7]圖1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八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
[0038]圖16為圖15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9]圖1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單向過渡煙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40]圖18為圖17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41]圖19為圖17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另一種側視結構示意圖;
[0042]圖2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種單向過渡煙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43]圖21為圖20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一種側視結構示意圖;
[0044]圖22為圖20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另一種側視結構示意圖。
[0045]其中,圖1至圖22中:
[0046]I為煙氣處理裝置,2為濕法脫硫塔,3為煙囪;
[0047]100為第一煙氣處理單元,200為第二煙氣處理單元;
[0048]11為濕式電除塵器,12為除霧器,13為煙氣加熱器,14為集成煙道殼體,15為煙氣入口通道,16為第一過渡煙道,17為第二過渡煙道,18為煙氣出口通道;
[0049]4為單向過渡煙道,41為大煙道截面,42為小煙道截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50]現(xiàn)有技術中,濕法電除塵器、除霧器和煙氣加熱器幾個設備屬于不同的技術分領域,由不同廠家設計和供貨,數(shù)量往往不相同,布置形式和尺寸難以匹配,所以目前的技術是幾種不同的設備多分散在不同的位置,中間有若干個雙向過渡煙道,這樣的布置各廠家可獨立設計、互不干涉,防止推諉扯皮的問題。本發(fā)明核心是公開一種煙氣處理裝置,以實現(xiàn)減少設備占用面積和降低煙氣阻力的目的。
[0051]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實施例不對權利要求所記載的
【發(fā)明內(nèi)容】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實施例所表示的構成的全部內(nèi)容不限于作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fā)明的解決方案所必需的。
[0052]請參閱圖1至圖8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三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四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53]該煙氣處理裝置I用于設置在火電廠的濕法脫硫塔2與煙囪3之間,煙氣處理裝置I包括集成煙道殼體14、濕式電除塵器11和煙氣加熱器13,其中,集成煙道殼體14的煙氣入口通道15用于與濕法脫硫塔2的連通,集成煙道殼體14的煙氣出口通道18用于與煙囪3連通,濕式電除塵器2和煙氣加熱器4均依次設置在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且濕式電除塵器2與煙氣入口通道15連通,煙氣加熱器4與煙氣出口通道18連通,集成煙道殼體14對應濕式電除塵器2與煙氣加熱器4之間的部位形成第一過渡煙道16。
[0054]工作時,從濕法脫硫塔2出來的煙氣首先通過位于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的濕法電除塵器11,除去大部分細小粉塵、石膏、酸霧滴和重金屬等,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物;最后煙氣經(jīng)過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的煙氣加熱器13進行加熱,然后通過煙氣集成裝置后的煙道進入煙囪3,排入大氣。
[005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fā)明的煙氣處理裝置I將濕式電除塵器14和煙氣加熱器13集成在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與分別布置的形式相比占地面積小。
[0056]另外,由于集成煙道殼體14上無需設置雙向過渡煙道,煙氣流動均勻性好,因此煙道內(nèi)可不需要設置均流孔板,煙氣阻力小,從而降低了風機電耗,提高了電廠效率。
[0057]如圖1至圖4所示,該實施例中的煙氣處理裝置I中,一個濕式電除塵器11和一個煙氣加熱器13水平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
[0058]其中,該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有I?N組,其中,圖1和圖2中的煙氣處理裝置I具有一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圖3和圖4中的煙氣處理裝置I具有6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當?shù)谝粺煔馓幚韱卧?00為多組布置時,多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沿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或者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組,或者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和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混合布置,且各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中的煙氣入口通道15和煙氣出口通道18分別相互連通。
[0059]其中,圖3和圖4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中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水平布置有2組,其中每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中垂直方向布置有3組。
[0060]如圖5至圖8所示,一個濕式電除塵器11和一個煙氣加熱器13垂直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
[0061]其中,上述煙氣處理裝置I中,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有I?N組,圖5和圖6所示煙氣處理裝置I中有I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圖7和圖8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I中有6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 ;當?shù)诙煔馓幚韱卧?00為多組布置時,多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水平方向平行布置,各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中的入口煙氣通道15和出口煙氣通道18分別相互連通。
[0062]另外,為了優(yōu)化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還增加設置了除霧器12,該除霧器12設置在濕式電除塵器11與煙氣加熱器13之間。
[0063]請參閱圖9至圖16,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五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六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12為圖11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七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14為圖13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第八種煙氣處理裝置主視結構示意圖;圖16為圖15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64]濕式電除塵器11、除霧器12和煙氣加熱器13均依次設置在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且濕式電除塵器11與煙氣入口通道15連通,煙氣加熱器13與煙氣出口通道18連通,第一過渡煙道16位于集成煙道殼體14對應濕式電除塵器11和除霧器12之間的部位,集成煙道殼體14對應除霧器12與煙氣加熱器3之間的部位形成第二過渡煙道17。
[0065]工作時,從濕法脫硫塔2出來的煙氣首先通過位于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的濕法電除塵器,除去大部分細小粉塵、石膏、酸霧滴和重金屬等,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物;然后煙氣經(jīng)過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的除霧器12,除掉濕法電除塵器攜帶的大液滴,降低酸霧滴在煙氣加熱器13上的附著幾率,減輕酸霧滴加熱濃縮對設備的腐蝕風險;最后煙氣經(jīng)過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的煙氣加熱器13進行加熱,然后通過煙氣集成裝置后的煙道進入煙? 3,排入大氣。
[0066]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fā)明的煙氣處理裝置I將濕式電除塵器11、除霧器12和煙氣加熱器13集成在集成煙道殼體14內(nèi),與分別布置的形式相比占地面積小。
[0067]另外,由于濕式電除塵器11與除霧器12之間,除霧器12與煙氣加熱器13之間無需設置雙向過渡煙道,煙氣流動均勻性好,因此煙道內(nèi)可不設置均流孔板,煙氣阻力小,從而降低了風機電耗,提高了電廠效率。
[0068]如圖9至圖12所示,該實施例中的煙氣處理裝置I中,一個濕式電除塵器11、一個除霧器12和一個煙氣加熱器13水平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
[0069]其中,該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有I?N組,其中,圖9和圖10中的煙氣處理裝置I具有I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圖11和圖12中的煙氣處理裝置I具有6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當?shù)谝粺煔馓幚韱卧?00為多組布置時,多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沿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或者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組,或者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和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混合布置,且各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中的煙氣入口通道15和煙氣出口通道18分別相互連通。
[0070]其中,圖11和圖12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中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水平布置有2組,其中每組第一煙氣處理單元100中垂直方向布置有3組。
[0071 ] 如圖13至圖16所示,一個濕式電除塵器11、一個除霧器12和一個煙氣加熱器13
垂直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
[0072]其中,上述煙氣處理裝置I中,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有I?N組,圖13和圖14所示煙氣處理裝置中有I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圖15和圖16所示的煙氣處理裝置中有4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 ;當?shù)诙煔馓幚韱卧?00為多組布置時,多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水平方向平行布置,各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200中的入口煙氣通道15和出口煙氣通道18分別相互連通。
[0073]上述各實施例中,為了減小煙道中的阻力,第一過渡煙道16和第二過渡煙道17為單向過渡煙道4。
[0074]請參閱圖17至圖22所示,圖1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單向過渡煙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18為圖17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19為圖17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另一種側視結構示意圖;圖2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種單向過渡煙道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1為圖20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一種側視結構示意圖;圖22為圖20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的另一種側視結構示意圖。
[0075]其中,單向過渡煙道4包括大煙道截面41和小煙道截面42,其中,大煙道截面41和小煙道截面42沿煙氣流的次序任意。
[0076]其中,圖18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4為四棱柱結構,其截面的變化分別從大煙道截面41的四個側面逐漸遞減到小煙道截面42。
[0077]圖19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4為四棱柱結構,其截面的變化分別從大煙道截面41的兩個側面逐漸遞減到小煙道截面42。
[0078]圖21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4為四棱棱柱結構的一種,其截面的變化為分別從大煙道截面41的三個側面逐漸遞減到小煙道截面42。
[0079]圖22所示的單向過渡煙道4為四棱棱柱結構的一種,其截面的變化分別從大煙道截面41的一個側面逐漸遞減到小煙道截面42。
[0080]上述單向過渡煙道4僅僅是其中幾個個例,對于存在這種大煙道截面41和小煙道截面42的過渡煙道均在本發(fā)明所要保護的范圍內(nèi)。
[0081]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煙氣處理裝置,該煙氣處理裝置用于設置在火電廠的濕法脫硫塔與煙囪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煙氣處理裝置包括集成煙道殼體、濕式電除塵器和煙氣加熱器,其中,所述集成煙道殼體的煙氣入口通道用于與所述濕法脫硫塔的連通,所述集成煙道殼體的煙氣出口通道用于與所述煙?連通,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所述煙氣加熱器均依次設置在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內(nèi),且所述濕式電除塵器與所述煙氣入口通道連通,所述煙氣加熱器與所述煙氣出口通道連通,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對應所述濕式電除塵器與所述煙氣加熱器之間的部位形成第一過渡煙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個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一個所述煙氣加熱器沿水平煙氣流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一煙氣處理單元。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有I?N組,當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為多組布置時,多組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沿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或者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組,或者垂直高度方向疊加布置和水平方向平行布置混合布置,且各組所述第一煙氣處理單元中的煙氣入口通道和煙氣出口通道分別相互連通。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個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一個所述煙氣加熱器沿垂直煙氣流布置并組成一個第二煙氣處理單元。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煙氣處理單元有I?N組,當所述第二煙氣處理單元為多組布置時,多組所述第二煙氣處理單元水平方向平行布置,各組第二煙氣處理單元中的入口煙氣通道和出口煙氣通道分別相互連通。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所述煙氣加熱器之間還設置有除霧器,所述第一過渡煙道位于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對應所述濕式電除塵器和所述除霧器之間的部位,所述集成煙道殼體對應所述除霧器與所述煙氣加熱器之間的部位形成第二過渡煙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過渡煙道和所述第二過渡煙道為單向過渡煙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向過渡煙道的大煙道截面面積與小煙道截面面積之比不超過2:1。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煙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煙道殼體的煙氣入口側設置預處理水霧去除裝置。
【文檔編號】F23J15/08GK103697487SQ201310746342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高新民, 吳梅, 康明, 余希之 申請人:上??巳R德貝爾格曼機械有限公司, 上海瑞亞安環(huán)保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