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耐腐型煤氣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煤化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耐腐蝕性強的煤氣 調溫裝置。
背景技術:
以煤為原料的合成氨、曱醇生產在原料氣制備過程中,對其中的某
些成分重整而進行co變換反應時,而需要設置煤氣調溫設備,^位置在
利用煤氣增濕回收反應熱的飽和塔后面。由于濕煤氣中霧狀帶水,水中 存有少量硫化物、氯根、硫酸根、氨等腐蝕性物質,且換熱過程同時存 在著相變過程,使換熱設備同時面臨著電化學腐蝕和露點腐蝕。使用材 質為碳鋼的普通列管換熱器,由于耐腐蝕性差,使用不到一年就出現漏 氣和毀壞。目前,為解決耐腐蝕性的問題,生產上出現了不銹鋼普通列 管換熱器,雖然耐腐性有了顯著提高,但設備制作費用昂貴, 一般是碳
鋼材料的6倍以上,影響推廣使用。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行列管換熱器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 改進的換熱器,它不但具有較好的耐腐性,而且制造成本低,結構簡單, 便于推廣應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該耐腐型煤氣換熱 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為圓筒形,所述殼體內設有普通換熱管、耐腐蝕 換熱管,所述殼體的下部設有濕煤氣室和干煤氣室,所述濕煤氣室和上 部的耐腐蝕換熱管相通,所述濕煤氣室的側壁上設有濕煤氣進口,所述干煤氣室與上部的普通換熱管相通,所述干煤氣室的側壁上設有煤氣出 口,所述殼體的下部還設有變換氣進口,上部設有變換器出口。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換熱器內設置了少量耐腐蝕換熱管,又在 換熱器的下部分開設置了濕煤氣室和干濕氣室,工作時,使?jié)衩簹馐紫?在耐腐蝕換熱管內由下而上,與管間氣體換熱后提高溫度,變成沒有霧 滴的干煤氣,到達上部封頭內后再進入大量的普通換熱管內,由上而下 與管間氣體換熱,達到工藝指標要求的溫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換熱器濕煤氣過流部分為耐腐蝕換熱 管,具有較強的抗電化學腐蝕和露點腐蝕,使?jié)衩簹庾兂筛擅簹?,進入 普通換熱管的干煤氣又因消除了電化學腐蝕和露點腐蝕的條件,所以整 個設備耐腐蝕性能提高,使用壽命延長,而且設備制造成本明顯降低。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l為耐腐型換熱器結構圖 圖2為現有換熱器結構圖
圖中1、殼體 2、耐腐蝕換熱管 3、普通換熱管 4、濕煤 氣室 5、干煤氣室 6、濕煤氣進口 7、煤氣出口 8、變換氣 進口 9、變換氣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
圖1所示,該耐腐型煤氣換熱器包括殼體l,殼體l為圓筒形,殼 體1內設有普通換熱管3、耐腐蝕換熱管2,生產上普通換熱管3的材質 為碳鋼材料,耐腐蝕換熱管2的材質可選用不銹鋼材料,殼體1的下部 設有濕煤氣室4和干煤氣室5,濕煤氣室4和上部的耐腐蝕換熱管2相通,濕煤氣室4的側壁上設有濕煤氣進口 6,干煤氣室5與上部的普通換熱管 3相通,干煤氣室5的側壁上設有煤氣出口 7,殼體1的下部還設有變換 氣進口 8,上部設有變換器出口 9。
由于換熱器內設置了少量耐腐蝕換熱管2 ,又在換熱器的下部分開設 置了濕煤氣室4和干濕氣室5,工作時,使?jié)衩簹馐紫仍谀透g換熱管2 內由下而上,與管間氣體換熱后提高溫度,變成沒有霧滴的干煤氣,到 達上部封頭內后再進入大量的普通換熱管3內,由上而下與管間氣體換 熱,達到工藝指標要求的溫度。
圖2為現有煤氣換熱器的結構型式,殼體1內設有普通換熱管3,煤 氣進口 6與變換氣出口 9設在殼體1的下部,煤氣出口 7與變換氣進口 設在殼體1的上部。
權利要求1、一種耐腐型煤氣換熱器,該耐腐型煤氣換熱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為圓筒形,所述殼體內設有普通換熱管,所述殼體的下部設有變換氣進口,上部設有變換氣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還設有耐腐蝕換熱管,所述殼體的下部設有濕煤氣室和干煤氣室,所述濕煤氣室和上部的耐腐蝕換熱管相通,所述濕煤氣室的側壁上設有濕煤氣進口,所述干煤氣室與上部的普通換熱管相通,所述干煤氣室的側壁上設有煤氣出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腐型煤氣換熱器,其特征在于耐腐蝕換熱管為不銹鋼材料。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腐型煤氣換熱器,其特征在于耐腐蝕換熱管為多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耐腐型煤氣換熱器,該煤氣換熱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普通換熱管、耐腐蝕換熱管,所述殼體的下部設有濕煤氣室和干煤氣室,所述濕煤氣室和上部的耐腐蝕換熱管相通,所述濕煤氣室的側壁上設有濕煤氣進口,所述干煤氣室與上部的普通換熱管相通。由于換熱器濕煤氣過流部分為耐腐蝕換熱管,具有較強的抗電化學腐蝕和露點腐蝕,使?jié)衩簹庾兂筛擅簹?,進入普通換熱管的干煤氣又因消除了電化學腐蝕和露點腐蝕的條件,所以整個設備耐腐蝕性能提高,使用壽命延長,而且設備制造成本明顯降低。
文檔編號F28D7/10GK201297880SQ200820227309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岳萬華, 李東田 申請人:李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