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冷卻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冷卻器,特別是涉及一種液體冷卻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液體冷卻器,包括殼體、冷卻液進出管,采用光管或螺旋管作冷卻管,有的還采用金屬翅片固定在單根冷卻管上來擴大散熱面積,其缺點在于散熱面積小。雖然對這種類型的冷卻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進,具體有如中國專利99238497用于機械設備中的高效助管式機油冷卻器,采用在螺紋冷卻管的螺紋上開制了若干徑向凹槽,使其斷面形成齒輪或鋸齒輪狀;中國專利97243081一種變壓器用強油風冷卻器的鋁冷卻管,包括內、外管壁,外管壁上制有散熱翅片,采用內管壁上軸向開有若干條均布的冷卻槽;中國專利97205934機油冷卻器由殼體、進水室、出水室、管板、進出油口、折流板、換熱元件組成,采用冷軋翅片管,冷軋翅片管脹接到管板上,折流板的形狀為迷宮式圓缺形;中國專利00248940一種螺旋結構多孔導流板水冷式油冷卻器,包括殼體和殼體內的冷卻器芯,所述的冷卻器芯包括均勻排列的冷卻水管和裝在水管上的導流板,所述的導流板是由多片導流板經(jīng)連接而成螺旋形結構,在每片導流板上加工有與水管根數(shù)一致的通孔,所有冷卻水管順序穿過每片導流板上的對應通孔而固定在左、右端板間;但上述這些改進仍不能有效增加冷卻器的散熱、冷卻面積,因此材料成本高,冷卻液浪費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冷卻器,可以加長熱交換流程,擴大散熱面積,提高散熱效果。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冷卻器,包括帶被冷卻液進出口的殼體、冷卻管、固定板、帶冷卻液進出口的前蓋、后蓋,冷卻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前后蓋分別固定在固定板上,其特征在于吸熱導流片帶導流孔,吸熱導流片緊密固定在冷卻管上并與殼體接近。
如上所述的冷卻器,吸熱導流片排列成多組,每組第一片和最末一片吸熱導流片上的導流孔均為一個,分別在吸熱導流片的上部和下部,其余吸熱導流片上的導流孔為上、下二個,每片吸熱導流片上的上、下導流孔各成一線排列。所述的導流吸熱片組中帶單個導流孔的吸熱導流片,其導流孔的位置上下交叉排列。這樣結構的吸熱導流片組,使被冷卻液在吸熱導流片組中按導流孔排列的路徑流過,可以明顯增加被冷卻液的流程,增加散熱面積。根據(jù)被冷卻液的流量確定每組吸熱導流片數(shù)、間距及導流孔的大小。導流孔的形狀可以變化。
數(shù)根冷卻管構成一組,共有數(shù)組,冷卻器前、后蓋分別由隔板隔開,與冷卻管構成單一通路,使冷卻液在管中按固定方向流動。
為使固定板與冷卻管連接緊密,在固定板與冷卻管連接處設槽,這樣冷卻管在放入固定板時通過脹管工藝使冷卻管管壁嵌入固定板中。
為增加散熱效果,冷卻管和吸熱導流片均采用金屬件,較好的為銅、鋁材或鋁合金,也可采用導熱效果好的其他金屬材料。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采用新設計的吸熱導流片,使其與全部冷卻管緊密連接,既作散熱器件,又作導流件,增加被冷卻液的循環(huán)流程,擴大了散熱面積;前后蓋采用多個隔離室配合多組冷卻管,增加冷卻液的的循環(huán)流程,從而加長了熱交換流程,因此大大提高了冷卻器的冷卻效果,節(jié)省金屬材料,減少冷卻液的用量,可以大幅度節(jié)省成本。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A-A剖面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B-B剖面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C-C剖視處冷卻液流動方向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D-D剖視處冷卻液流動方向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一種冷卻器,包括殼體6、冷卻管5、隔流管8、固定板4、吸熱導流片7、前蓋1、后蓋10,冷卻管5二端固定在固定板4上,吸熱導流片7緊密固定在冷卻管5上,與殼體6接近,吸熱導流片7上均帶導流孔9,四個吸熱導流片7有上、下二個導流孔9,每片上的導流孔9空間成一線排列,接下的吸熱導流片7帶一個導流孔9,如此循環(huán)多次,固定螺母2固定后蓋10與固定板4,構成的空間由隔片12隔成二個室室21和室22,冷卻液的進口與出口在前蓋1,前蓋1和固定板4構成的空間由隔片15隔成三個室連接出口16的室19、連接進口17的室18和剩余的室20,殼體6二端連接出口13和進口14。冷卻管5共有4組。
與冷卻管5接觸處的固定板4中有凹槽11,這樣冷卻管5裝入固定板4作脹管處理時,冷卻管5壁陷入固定板4的凹槽11中,使冷卻管5與固定板4緊密結合。
本冷卻器的冷卻回路是這樣的冷卻液回路由四組冷卻管5和前后蓋(1、10)及其隔板(12、15)構成,冷卻液進口17和出口16在前蓋1上,冷卻液從前蓋1進口17進入前蓋室18中,再進入冷卻管5后進入后蓋室21,又從后蓋室21通過冷卻管5返回到前蓋20,再從前蓋室20通過冷卻管5進入后蓋室22,再由后蓋室22通過冷卻管5進入前蓋室19然后從出口16出去,完成循環(huán)回路。被冷卻液回路由殼體6和吸熱導流片7構成,被冷卻液從殼體6的進口14進入到殼體6內,與冷卻管5和吸熱導流片7接觸進行熱交換,并受吸熱導流片7的阻擋隨導流孔9而改變流向,最后達到殼體6的出口13,從出口13中流出,完成循環(huán)。
權利要求
1.一種冷卻器,包括帶被冷卻液進出口的殼體、冷卻管、固定板、帶冷卻液進出口的前蓋、后蓋,冷卻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前后蓋分別固定在固定板上,其特征在于吸熱導流片帶導流孔,吸熱導流片緊密固定在冷卻管上并與殼體接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吸熱導流片排列成多組,每組第一片和最末一片吸熱導流片上的導流孔均為一個,分別在吸熱導流片的上部和下部,其余吸熱導流片上的導流孔為上、下二個,每片吸熱導流片上的上、下導流孔各成一線排列。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流吸熱片組中帶單個導流孔的吸熱導流片,其導流孔的位置上下交叉排列。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冷卻管分成數(shù)組,冷卻器前、后蓋與固定板構成的空間分別由隔板隔開,與冷卻管構成單一通路。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固定板與冷卻管連接處有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液體冷卻器。一種冷卻器,包括帶被冷卻液進出口14、13的殼體6、冷卻管5、固定板4、帶冷卻液進出口17、16的前蓋1、后蓋10,冷卻管5固定在固定板4上,前后蓋1、10分別固定在固定板4上,吸熱導流片7帶導流孔9,吸熱導流片7緊密固定在冷卻管5上并與殼體6接近。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采用新設計的吸熱導流片,使其與全部冷卻管緊密連接,既作散熱器件,又作導流件,增加被冷卻液的循環(huán)流程,擴大了散熱面積,前后蓋采用多個隔離室配合多組冷卻管,增加冷卻液的循環(huán)流程,從而加長了熱交換流程,因此大大提高了冷卻器的冷卻效果,節(jié)省金屬材料,減少冷卻液的用量,可以大幅度節(jié)省成本。
文檔編號F28D7/00GK1339689SQ0112694
公開日2002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01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虞承毅, 卞忠玉 申請人:寧波市科技園區(qū)華鴻郵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