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模具結構技術領域,具體為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注塑產品在距離澆口的最遠端的填充位置發(fā)生斷裂的現象,通常的做法是在產品的距離澆口的最遠端的填充位置增加排氣槽,通過調整成型參數來改善產品熔接后的強度。但通過增加該結構后,雖然從產品表面用眼睛觀察,根本就看不出熔接痕的存在,但很多產品的強度依然很差,無法滿足產品的正常強度需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其使得產品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填充位置的強度好,使得整個產品的強度好,滿足產品的正常強度需求。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其包括流道、澆口、前模型芯、后模型芯,所述前模型芯、后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型腔,所述流道貫穿所述前模型芯后其連通所述澆口,其特征在于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型腔內設置有冷料槽,所述冷料槽具體為溢料腔體、其由所述前模型芯、后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的腔體。其進一步特征在于冷料槽的下部設置有冷料槽頂針,所述冷料槽頂針的底端緊固于面針板、底針板兩者的整體。采用本發(fā)明的結構后,由于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型腔內設置有冷料槽,距離澆口最遠端即為冷料槽內的物料,所以冷料槽內的物料的強度差,在注塑完成后人工去除,其使得產品的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填充位置的強度好,使得整個產品的強度好,滿足產品的正常強度需求。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見圖1,其包括流道1、澆口 2、前模型芯3、后模型芯4,前模型芯3、后模型芯4相互配合形成型腔5,流道1貫穿前模型芯3后其連通澆口 2,距離澆口 2最遠端的型腔5內設置有冷料槽6,冷料槽6具體為溢料腔體、其由前模型芯3、后模型芯4相互配合形成的腔體,冷料槽6的下部設置有冷料槽頂針7,冷料槽頂針7的底端緊固于面針板8、底針板9兩者的整體。其工作原理如下通過流道1注入物料,直至注塑完成,然后前模型芯3上升,之后,冷料槽頂針7動作,頂出毛坯產品,由于冷料槽頂針7的存在,故不再需要產品頂針,從而使得不會再產品的外表面留下頂針的痕跡,確保產品外表面質量,之后人工去除毛坯產品上的冷料槽物料,從而得到最終產品。
權利要求
1.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其包括流道、澆口、前模型芯、后模型芯,所述前模型芯、后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型腔,所述流道貫穿所述前模型芯后其連通所述澆口,其特征在于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型腔內設置有冷料槽,所述冷料槽具體為溢料腔體、其由所述前模型芯、后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的腔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其特征在于冷料槽的下部設置有冷料槽頂針,所述冷料槽頂針的底端緊固于面針板、底針板兩者的整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注塑產品的模具結構,其使得產品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填充位置的強度好,使得整個產品的強度好,滿足產品的正常強度需求。其包括流道、澆口、前模型芯、后模型芯,所述前模型芯、后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型腔,所述流道貫穿所述前模型芯后其連通所述澆口,其特征在于距離澆口最遠端的型腔內設置有冷料槽,所述冷料槽具體為溢料腔體、其由所述前模型芯、后模型芯相互配合形成的腔體。
文檔編號B29C45/26GK102328389SQ20111019880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張衛(wèi) 申請人:凡嘉科技(無錫)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