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器皿的制作方法,尤其是一種紙器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公知的包裝盒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形狀的居多,棱柱形的很少見。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的包裝盒棱柱形的很少見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三棱柱形包裝盒。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
取橫長縱寬長寬比例為1:0.866的矩形紙,做與上紙邊平行的三條橫線,與左右紙邊相交,由上至下依次為橫向正折線、橫向指示線、橫向正折線,將矩形紙等分為四;
做與左紙邊平行的三條縱線,由左至右依次為第一縱向正折線、第二縱向正折線、縱向折疊線;第一、二縱向正折線在兩條橫向正折線之間,縱向折疊線在上下紙邊之間;第一縱向正折線與橫向正折線相交于第一交點;第二縱向正折線與橫向正折線相交于第二交點;縱向折疊線與橫向正折線相交于第三交點;
在縱向折疊線上,第三交點至最近的紙邊的部分為縱向反折線,兩個第三交點之間部分為第三縱向正折線;
由第一交點向最近的紙角方向做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與橫向正折線形成的銳角為60度角;在第一斜線反折線與橫向正折線形成的鈍角做角平分線,即第一斜線正折線,與紙邊相交于紙邊交點;在紙邊交點與第二交點之間做連線,即第二斜線正折線;在第二斜線正折線與橫向正折線形成的鈍角做角平分線,即第二斜線反折線;由橫向正折線的右端點向最近的橫向紙邊做與右紙邊為30度夾角的第三斜線正折線;
依照第三斜線正折線折疊相貼;再依照橫向正折線折疊相貼,即成雙層矩形;在雙層矩形的表層,第一斜線反折線變化為第四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變化為第五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正折線變化為第三斜線反折線,第二斜線正折線變化為第四斜線反折線;縱向反折線與第三縱向正折線重合為重合第三正折線;
依照第四、五斜線正折線、第三、四斜線反折線、第一、二縱向正折線、重合第三正折線折疊,中部形成盒體初步形狀,第一縱向正折線、第四斜線正折線以左部分為即將插接時的插入部分,重合第三正折線以右部分為插接時的被插入部分,被插入部分的夾層為被插入夾層,是為盒體完成體過渡狀;
繼續(xù)折疊,將插入部分插入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夾層內(nèi),插入部分的前端插至重合第三正折線,即成三棱柱形包裝盒。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構(gòu)思巧妙,設(shè)計新穎;折疊容易,操作方便;造型規(guī)范,為三棱柱形體的包裝開出一條新路。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畫有折疊線的矩形紙平面圖;
圖2是雙層矩形平面圖;
圖3是盒體完成體過渡狀立體圖;
圖4是三棱柱形包裝盒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采用虛線表示正面對折的正折線,即折疊時,紙的正面和正面相對折疊;實線加圈表示反面對折的反折線,即折疊時,紙的反面和反面相對折疊;實線加點表示指示線;
取橫長縱寬長寬比例為1:0.866的矩形紙,做與上紙邊平行的三條橫線,與左右紙邊相交,由上至下依次為橫向正折線、橫向指示線、橫向正折線,將矩形紙等分為四;
做與左紙邊平行的三條縱線,由左至右依次為第一縱向正折線、第二縱向正折線、縱向折疊線;第一、二縱向正折線在兩條橫向正折線之間,縱向折疊線在上下紙邊之間;第一縱向正折線與橫向正折線相交于第一交點;第二縱向正折線與橫向正折線相交于第二交點;縱向折疊線與橫向正折線相交于第三交點;
在縱向折疊線上,第三交點至最近的紙邊的部分為縱向反折線,兩個第三交點之間部分為第三縱向正折線;
由第一交點向最近的紙角方向做第一斜線反折線,第一斜線反折線與橫向正折線形成的銳角為60度角;在第一斜線反折線與橫向正折線形成的鈍角做角平分線,即第一斜線正折線,與紙邊相交于紙邊交點;在紙邊交點與第二交點之間做連線,即第二斜線正折線;在第二斜線正折線與橫向正折線形成的鈍角做角平分線,即第二斜線反折線;由橫向正折線的右端點向最近的橫向紙邊做與右紙邊為30度夾角的第三斜線正折線;如圖1;
依照第三斜線正折線折疊相貼;再依照橫向正折線折疊相貼,即成雙層矩形;在雙層矩形的表層,第一斜線反折線變化為第四斜線正折線,第二斜線反折線變化為第五斜線正折線,第一斜線正折線變化為第三斜線反折線,第二斜線正折線變化為第四斜線反折線;縱向反折線與第三縱向正折線重合為重合第三正折線;如圖2;
依照第四、五斜線正折線、第三、四斜線反折線、第一、二縱向正折線、重合第三正折線折疊,中部形成盒體初步形狀,第一縱向正折線、第四斜線正折線以左部分為即將插接時的插入部分,重合第三正折線以右部分為插接時的被插入部分,被插入部分的夾層為被插入夾層,是為盒體完成體過渡狀;如圖3;
繼續(xù)折疊,將插入部分插入被插入部分的被插入夾層內(nèi),插入部分的前端插至重合第三正折線,即成三棱柱形包裝盒;如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