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減壓裝置、使用增減壓裝置的排出裝置及吸入排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增減壓裝置、使用增減壓裝置的排出裝置及吸入排出裝置。所述增減壓裝置包括:能直線移動的汽缸;固定活塞,在汽缸的能直線移動的方向上將汽缸分割為兩部分;傳遞氣道,與增壓室或減壓室連通連接,能將壓力變化傳遞到壓力部;切換機構,對傳遞氣道與增壓室或減壓室的連接進行切換;以及連通增壓室的漏孔和連通減壓室的漏孔。
【專利說明】增減壓裝置、使用增減壓裝置的排出裝置及吸入排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能進行增壓和減壓的裝置、使用所述裝置的能排出液狀物質的排出裝置、以及能吸入、排出液狀物質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能使用泵體將容器中存儲的液狀物質排出的裝置,廣泛應用于化妝品、藥品、殺蟲劑、涂裝用噴霧器以及調料等。
[0003]特別是公知的具備滑動底蓋的帶泵的液壓容器,通過按下設置在容器頭部的操作部,將從容器內吸引到泵的吸引室的內容物向外部排出,并且滑動底蓋與吸引聯(lián)動向上方滑動,以排出容器內的空氣。
[0004]由于所述容器的操作部設置在容器的頭部,所以操作性良好,此外,將操作部設置在上部,具有能穩(wěn)定放置于桌面等優(yōu)點。而且,還具有能使容器內的內容物無殘留地用盡的特點。但是,由于所述結構中滑動底蓋可動,因此如果不能保證與容器內周面之間的密封性,會出現(xiàn)液體泄漏。
[0005]針對所述問題,公開了一種裝置(例如專利文獻I)。為提高滑動底蓋與容器內周面之間的密封性,在滑動底蓋主體的周圍形成有與容器的內周面壓力接觸、以密封狀態(tài)滑動的環(huán)狀的外周面部,環(huán)狀的外周面部具有從滑動底蓋主體的周圍向上側和下側形成的上側外周面部和下側外周面部,上側外周面部的前端部分形成向上方內徑變大的傾斜面狀,而且形成有與容器內周面壓力接觸的環(huán)狀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比所述傾斜面狀前端部分的前端邊緣靠近基端側,比上側外周面部的突出部靠向基端側區(qū)域的外周面形成向基端側逐漸變?yōu)楸”诘?、外徑減小的傾斜面狀,在下側外周面部的前端部上也形成有與容器內周面壓力接觸的環(huán)狀的突出部。
[0006]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3-212262號
[0007]可是,在上述的帶泵的液壓容器中,為提高滑動底蓋與容器內周面之間的密封性,使得容器的再利用變得困難。即,在內容物用盡的狀態(tài)下,滑動底蓋處于容器的上端,如果不將滑動底蓋按到容器底部,就不能填充新的內容物。
[0008]而在取下設置在頭部的泵體后,需要用手指等從容器的上部按下滑動底蓋。可是用手指等按下時,難以對滑動底蓋的上表面整體施加均勻的力,其結果,存在滑動底蓋發(fā)生傾斜,或環(huán)狀的突出物破損的危險。
[0009]滑動底蓋具有上述的復雜的結構,由此保證牢固的密封性,因此一旦傾斜或即使一部分略微破損,也難以保證原來的密封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10]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不僅能增壓、還能減壓的增減壓裝置,以及提供使用增減壓裝置的排出裝置及吸入排出裝置。
[0011]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包括:活塞;汽缸,與所述活塞能相對地直線移動;增壓室和減壓室,通過所述活塞沿所述汽缸的能相對直線移動的方向、將所述汽缸分割為兩部分而得到;傳遞氣道,與所述增壓室或減壓室連通連接,能將壓力變化傳遞到壓力部;切換機構,對所述傳遞氣道與所述增壓室或減壓室的連接進行切換;彈性體,針對所述活塞和所述汽缸,沿所述能相對直線移動的方向、向反方向施加彈性回復力;以及操作部,沿所述能相對直線移動的方向改變所述活塞和所述汽缸的相對位置,使所述增壓室和所述減壓室的容積按照反相位變化,在所述增減壓裝置中,所述汽缸包括:連通所述增壓室的增壓室連通管;設置在所述增壓室連通管的、與增壓室不同的另一端上的增壓室漏孔;連通所述減壓室的減壓室連通管;以及設置在所述減壓室連通管的、與減壓室不同的另一端上的減壓室漏孔,在增壓模式中,利用所述切換機構使所述傳遞氣道和所述增壓室連通,并在堵塞所述增壓室漏孔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汽缸相對所述活塞運動,在減壓模式中,利用所述切換機構使所述傳遞氣道和所述減壓室連通,并在堵塞所述減壓室漏孔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汽缸相對所述活塞運動。
[0012]此外,本實用新型的排出裝置,能使用增減壓裝置排出液狀物。
[0013]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吸引排出裝置,能使用增減壓裝置吸引和排出液狀物。
[0014]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如上構成,能以相同的按下操作進行增壓和減壓,因此,可以提供容易再利用的排出裝置,以及不僅能排出、還能吸引的吸引排出裝置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排出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0016]圖2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排出裝置的結構的斷面立體圖。
[0017]圖3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增壓模式中正常位置的圖。
[0018]圖4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增壓模式中按下位置的圖。
[0019]圖5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減壓模式中正常位置的圖。
[0020]圖6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減壓模式中按下位置的圖。
[0021]圖7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的模式切換機構和行程限制機構的說明圖。
[0022]圖8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的模式切換機構和行程限制機構的說明圖。
[0023]圖9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排出裝置以及吸入排出裝置的排出部的一個機構的說明圖。
[0024]圖10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2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增壓模式中正常位置的圖。
[0025]圖11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3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增壓模式中正常位置的圖。
[0026]圖12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4的增減壓裝置的動作的斷面圖、增壓模式中正常位置的圖。
[0027]附圖標記說明
[0028]10 增減壓裝置
[0029]11 可動汽缸
[0030]Ila可動汽缸操作部
[0031]Ilb旋轉同步板
[0032]Ilc可動汽缸底部
[0033]Ild增壓室用通氣孔
[0034]Ile減壓室用通氣孔
[0035]12 彈性構件
[0036]13 固定活塞
[0037]14、14a、14b 壓力室
[0038]15 旋轉同步軸
[0039]15a增壓室通道
[0040]16 固定軸
[0041]16a傳遞氣道
[0042]17 減壓室
[0043]17a減壓室通道
[0044]18 化妝板
[0045]20 液體保持排出裝置
[0046]21 排出部
[0047]21a止回閥
[0048]21b針型閥壓力部
[0049]21c針型閥后端
[0050]22 液體保持空間
[0051]23 滑動底蓋
[0052]24 壓力調整空間
[0053]30 減壓模式導向槽
[0054]30 增壓模式導向槽
[0055]30 切換導向槽
[0056]33 導向銷
[0057]44a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
[0058]46 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泄漏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59]實施方式1.[0060]以下,用【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采用增減壓裝置的排出裝置以及吸引排出裝置的實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實施方式為本實用新型的一例,特別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所述一例。[0061]首先,使用圖1和圖2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增減壓裝置、采用增減壓裝置的排出裝置以及吸引排出裝置的結構。
[006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排出裝置的結構圖。另外,關于吸引排出裝置其結構也相同,詳見后述。
[0063]排出裝置I由增減壓裝置10和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組成。由增減壓裝置10產生的壓力變化,借助傳遞氣道16a傳遞到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
[0064]首先,用圖2說明增減壓裝置10的主要結構。增減壓裝置10能夠以增壓模式和減壓模式兩種模式動作,圖2表示了前者的模式下的結構。
[0065]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為方便理解使用了 “在下方”、“上方的”等表示方向的表述,這些表述與說明中使用的附圖的上下左右等對應。
[0066]固定軸16被固定在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上,固定軸16的內部具有管狀的傳遞氣道 16a。
[0067]可動汽缸11能相對所述固定軸16在上下方向移動,此外,可動汽缸11被設置為能以固定軸16的中心軸附近為旋轉軸旋轉。另外,在圖2中,表示了可動汽缸11處于上下方向的可動范圍的上限的情況。
[0068]可以通過用手指等按壓而按下相當于可動汽缸11最上部的可動汽缸操作部11a。所述可動汽缸操作部Ila設有分別連通后述的增壓室14a和14b、以及減壓室17的增壓室用通氣孔Ild和減壓室用通氣孔lie。
[0069]在增壓模式中,增壓室用通氣孔Ild設置在可動汽缸操作部I Ia的右側,從右側用大拇指等按下可動汽缸操作部Ila時,同時成為容易堵塞增壓室用通氣孔Ild的位置。另夕卜,在減壓模式中,可動汽缸11旋轉180°,減壓室用通氣孔lie成為容易被大拇指等堵塞的位置。
[0070]在可動汽缸11的上部中段上,板狀的旋轉同步板Ilb固定于可動汽缸11的內側壁。所述旋轉同步板Ilb上設有用于穿通后述的旋轉同步軸15的孔。
[0071]旋轉同步板Ilb上方的空間,是被可動汽缸操作部Ila和可動汽缸11的內側壁包圍的增壓室14a,此外,旋轉同步板I Ib下方的空間,是被固定活塞13和可動汽缸11的內側壁包圍的增壓室14b。增壓室14a和增壓室14b通過穿通旋轉同步軸15的孔連通,兩室一起形成增壓室14。
[0072]可動汽缸底部Ilc構成可動汽缸11的底部。并且,由固定活塞13和可動汽缸11的內側壁包圍的空間構成減壓室17。
[0073]可動汽缸底部Ilc的下方設有螺旋彈簧等彈性構件12,針對可動汽缸底部Ilc的背面施加向上方的壓力,具有頂起可動汽缸11整體的作用。
[0074]固定活塞13能旋轉地固定在固定軸16的最上部。固定活塞13的旋轉軸與固定軸16的中心軸大體一致。
[0075]此外,固定活塞13的內部設有未圖示的氣道。
[0076]固定活塞13的上方設有與固定活塞13固定在一起的旋轉同步軸15,旋轉同步軸15的內部設有管狀的增壓室通道15a。而且,在增壓模式中,增壓室14與傳遞氣道16a借助增壓室通道15a和固定活塞13內部的氣道處于連通狀態(tài)。
[0077]旋轉同步軸15穿通旋轉同步板Ilb上設置的孔、通往壓力室14a。由于旋轉同步軸15僅以隔開少許間隙的狀態(tài)穿過設置在旋轉同步板Ilb上的孔,所以旋轉同步軸15與可動汽缸11的旋轉同步旋轉。這里,旋轉同步軸15從可動汽缸11的旋轉軸偏心并向上方延伸。這樣,可動汽缸11旋轉時,借助旋轉同步板lib、旋轉同步軸15受到圍繞可動汽缸11的旋轉軸的轉矩,能夠和固定活塞13 —起、與可動汽缸11同步旋轉。
[0078]另外,如果不是將旋轉同步軸15的形狀設為圓柱狀,而是設為四棱柱等形狀,則即使不從可動汽缸11的旋轉軸偏心也能旋轉。但是,由于此時旋轉轉矩變小,所以優(yōu)選將旋轉同步軸15設置在偏心的位置上。
[0079]此外,由于旋轉同步軸15與旋轉同步板Ilb上設置的開口具有少許間隙,所以增壓室14a與增壓室14b連通。
[0080]但是,也可以使旋轉同步軸15與旋轉同步板Ilb上設置的開口之間氣密性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例如可以通過使增壓室通道15a穿過旋轉同步軸15的內部、通向增壓室14a,可以使增壓室14a與增壓室14b成為連通狀態(tài)。
[0081]另外,在按下可動汽缸11時,增壓室14a保證了躲開旋轉同步軸15的空間。此外,使增壓室14a與增壓室14b連通的理由,是因為增壓室14a為獨立的氣密空間時,不可能按下可動汽缸11。
[0082]在圖2中,在增壓室14內形成了旋轉同步機構,但是也可以將其形成在減壓室17一側。但是,因為減壓室17 —側設有固定軸16和彈性構件12,需要考慮這些部件與負責旋轉同步機構的部件的空間分配,所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增壓室14 一側設置同步機構。
[0083]以包圍可動汽缸11的方式設置圓柱狀的化妝板18?;瘖y板18例如圖1所示,緊固在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上。而且,可動汽缸11在化妝板18內上下滑動。可動汽缸11不必相對化妝板18的內側壁氣密滑動,只要是化妝板18作為可動汽缸11的上下運動的導向件能夠滑動的程度即可。
[0084]另外,用手指按下可動汽缸操作部Ila后放開手指時,可動汽缸11通過彈性構件12的回復力返回上方,但是為了使所述動作緩慢進行,也可以使可動汽缸11相對化妝板18的內側壁略微氣密性地滑動。
[0085]接著,說明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的結構。
[0086]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由排出部21、液體保持空間22、滑動底蓋23和壓力調整空間24構成。
[0087]排出部21設有由針型閥構成的止回閥21a。
[0088]止回閥21a僅朝從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的內部向外部排出內容物的方向開口。
[0089]另外,也可以采用球閥等作為止回閥21a,采用針型閥時,存在構成閥門的彈簧等彈性構件不與內容物接觸的優(yōu)點。例如,當內容物為高反應性的液體等時,彈簧等被腐蝕,會出現(xiàn)彈性常數(shù)等物理特性劣化的危險。彈簧等彈性構件與其他的構件不同,伴隨有構件自身的變形,因此,發(fā)生腐蝕等時的特性劣化顯著,此外,即使實施腐蝕防止加工,也因為構件自身變形而使腐蝕防止加工容易脫落。
[0090]液體保持空間22被夾在排出部21和滑動底蓋23之間。
[0091]排出部21和液體保持空間22以能拆卸的方式氣密固定。例如通過旋入等固定。
[0092]壓力調整空間24是設置在滑動底蓋23下方的密閉空間,由增減壓裝置10產生的壓力變化借助傳遞氣道16a傳遞時,通過滑動底蓋23的上下運動,使壓力調整空間24的容積變化,從而消除傳遞的壓力變化。
[0093]例如,傳遞的壓力為增壓(正壓)時,滑動底蓋23上升,壓力調整空間24的容積膨脹,由此消除壓力變化。而且,滑動底蓋23將內容物從排出部21推出并排出。
[0094]接著,用圖3至圖6說明增減壓裝置10的動作。
[0095]圖3至圖6是用于說明動作的示意圖,盡管形狀等與圖2存在不同點,但是動作原理可以認為與圖2的情況相同。
[0096]首先,用圖3和圖4說明增壓模式中增減壓裝置10的動作。
[0097]在增壓模式中,在用手指堵塞增壓室通氣孔Ild的狀態(tài)下,按下可動汽缸操作部11a。利用所述操作,可動汽缸11被壓向下方??蓜悠?1的向下方的移動,使得由增壓室14a和增壓室14b組成的增壓室14的容積減少。此時,由于增壓室通氣孔Ild被手指堵塞,所以增壓室14的壓力上升。如圖3所示,借助增壓室通道15a和固定活塞13內部的氣道,增壓室14與傳遞氣道16a連通,并針對與傳遞氣道16a氣密連接的壓力部進行增壓。例如,本實施方式中的壓力部為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的滑動底蓋23,為提高壓力調整空間24的容積、滑動底蓋23上升。
[0098]圖4表示了增壓模式中將可動汽缸11充分壓向下方的狀態(tài)。與圖3比較,增壓室14a和增壓室14b的容積減少?;瑒拥咨w23向上方移動,并且能夠排出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的內容物,從而使壓力調整空間24的容積相應增加所述容積的減少部分。
[0099]另外,雖然在圖3中沒有進行圖示,但是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位于增減壓裝置10的左側,因此,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Ila的操作,成為從圖中右側進行的自然的動作。例如,從右側以食指以外的四根手指和手掌保持裝置,并用食指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11a。此時,可以用食指自然地堵塞位于可動汽缸操作部Ila右側的增壓室通氣孔lld,而用食指堵塞位于可動汽缸操作部Ila左側的減壓室通氣孔lie,以自然的動作是困難的。
[0100]因此,增壓模式中將可動汽缸11壓向下方時,由于減壓室通氣孔lie為開放狀態(tài),因此與其連通的減壓室17的壓力即使可動汽缸11向下方移動也不會改變,所以能容易地按壓可動汽缸11。
[0101]按壓可動汽缸11后,如果食指離開可動汽缸操作部11a,解除按壓力的同時成為能夠從增壓室通氣孔Ild泄漏的狀態(tài),則增壓室14中可以流入來自增壓室通氣孔Ild的空氣,利用彈性構件12的推舉力,可動汽缸11返回到圖3的狀態(tài)。
[0102]接著,用圖7和圖8說明從增壓模式向減壓模式進行切換時使用的機構和動作。
[0103]可動汽缸11的外側面形成有圖7所示的槽。圖7的(a)所示的豎槽在減壓模式中引導可動汽缸11的上下方向的動作,是限制所述動作范圍的減壓模式導向槽30。此外,在減壓模式導向槽30的里側,即把可動汽缸11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180°的位置上,設有圖7的(b)所示的豎槽的增壓模式導向槽31。此外,還設有連接減壓模式導向槽30和增壓模式導向槽31、圍繞可動汽缸11的外側面的模式切換導向槽32。
[0104]所述的三個導向槽30、31和32,與圖8所示的突起狀的導向銷33嵌合。所述導向銷33從化妝板18的外側面貫穿至內側面并插入固定。利用所述機構,可動汽缸11在其分開180°的規(guī)定的兩處旋轉位置上,能夠在限定的范圍上下移動,并且能在所述兩處位置之間圍繞中心軸旋轉移動。
[0105]另外,減壓模式導向槽30的下端與增壓模式導向槽31的下端,在圖7的上下方向位置中位置相同。這樣,在未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Ila時,可以使可動汽缸操作部Ila的位置處于相同位置。
[0106]此外,相比增壓模式導向槽31,減壓模式導向槽30進一步向上方延伸。因此在減壓模式中,能夠以更長的行程使可動汽缸11向下方移動。
[0107]這樣,具有對每個由切換機構選擇的狀態(tài)設定可動汽缸11能直線移動的范圍的機構,使所述壓力室的容積達到最大的可動汽缸11的位置,在所述選擇的兩個狀態(tài)下為相同的位置,在傳遞氣道16a連接增壓室14的狀態(tài)下的、能直線移動的范圍,與傳遞氣道16a連接減壓室17的狀態(tài)下的、能直線移動的范圍不同。
[0108]在圖7中,在可動汽缸11的、沿旋轉方向旋轉180°的位置上設置有兩條豎槽,分別成為增壓模式和減壓模式。除了所述兩條豎槽以外,還可以再設置豎槽。例如,在增壓模式導向槽31附近再設置一條長度不同的豎槽。由于所述豎槽設置在增壓模式導向槽31的附近,切換到所述新的豎槽也仍然處于增壓模式。而且,由于槽的長度與增壓模式導向槽31不同,所以行程量改變,可以得到兩種行程的增壓模式。即,使用中能夠改變每一行程的排出量。
[0109]利用圖7和圖8所示的機構,可以從增壓模式切換到減壓模式。具體而言,邊略微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11a,邊握住可動汽缸操作部Ila的周圍,將可動汽缸11旋轉180°即可。
[0110]如上所述,圖5表示了切換至減壓模式后的狀態(tài)。在圖5中,減壓室通氣孔lie處于容易被手指堵塞的位置,另一方面,增壓室通氣孔Ild位于難以被手指堵塞的位置。因此,在減壓模式中,按下可動汽缸操作部Ila時,減壓室通氣孔lie被手指堵塞,另一方面,增壓室通氣孔Ild成為開放的狀態(tài)。
[0111]即,如圖4和圖5所示,用于使增壓室泄漏的增壓室通氣孔Ild和用于使減壓室泄漏的減壓室通氣孔I Ie,從可動汽缸操作部I Ia的、垂直可動汽缸11的能直線移動方向的面內的一端有遠近關系,通過述切換操作,所述遠近關系反轉。
[0112]此外,與可動汽缸11的旋轉同步,固定活塞13和旋轉同步軸15也旋轉180°。如圖5所示,伴隨所述旋轉、增壓室14成為與傳遞氣道16a不連通狀態(tài),另一方面,減壓室17成為與傳遞氣道16a連通狀態(tài)。
[0113]在所述狀態(tài)下,按壓可動汽缸11時,減壓室17的容積增大而成為減壓(負壓)狀態(tài)。如圖5所示,減壓室17與傳遞氣道16a連通,并對與傳遞氣道16a氣密連接的壓力部進行減壓。
[0114]在減壓模式中,完全按壓可動汽缸11則成為圖6的狀態(tài)。如圖7所示,由于減壓模式導向槽30比增壓模式導向槽31長,所以相比圖4的狀態(tài)、可以進一步將可動汽缸11按壓至下方。
[0115]關于其他的動作,由于和增壓模式相同故省略說明。
[0116]另外,關于哪種情況下使用減壓模式,以及將減壓模式導向槽30加長的原因詳見后述。
[0117]以下說明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的動作。
[0118]如上所述,在增壓模式中通過按壓增減壓裝置10的可動汽缸操作部11a,將滑動底蓋23推向上方,可以將液體保持空間22中的液狀內容物從排出部21排出。[0119]此時的排出量與增壓室14的容積減少部分等量,能夠通過調整可動汽缸操作部Ila的按壓量來調整排出量。此外,能夠通過完全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11a,總是排出一定量。
[0120]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Ila后放開手指時,由于增壓室通氣孔Ild成為開放狀態(tài),所以滑動底蓋23所承受的向上方的壓力消失,但是因為排出部21上設有止回閥21a,此外,滑動底蓋23與液體保持空間22的內側壁之間氣密性滑動,所以空氣等不會從外部混入液體保持空間22,滑動底蓋23可以保持其位置。
[0121]因此,通??梢苑乐箍諝饣烊胍后w保持空間22,能夠防止內容物的氧化等劣化。
[0122]此處說明止回閥21a的優(yōu)選結構。
[0123]圖9的(a)是將針型閥作為止回閥使用時的說明圖。針型閥壓力部21b例如為圓盤狀,并且可以在與排出部21的內壁之間氣密接觸的狀態(tài)下滑動。所述針型閥壓力部21b的右側設有螺旋彈簧等彈性構件,從而在針型閥關閉的方向上對針型閥壓力部21b增壓。
[0124]滑動底蓋23被推向上方、且液狀內容物的壓力大于來自彈性構件的壓力時,針型閥壓力部21b向圖中右側滑動,打開閥門、排出液狀內容物。通過適當調整來自彈性構件的壓力,可以防止無意中輕輕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Ila時,從排出部21發(fā)生液體泄漏。
[0125]所述針型閥的后端21c從排出部21突出于后部。內容物為粘結劑等硬化性物質時,排出部21的前端堵塞,液體的排出狀態(tài)會變差,此時,通過握住針型閥后端21c并旋轉,可以除去排出部21前端的堵塞。
[0126]此外,圖9的(b)表示了排出部21的外觀。右端設有與閥體連接的橢圓形凸輪,通過使凸輪圍繞雙點劃線所示的凸輪軸旋轉90 °,可以使閥體向右方向移動,強制止回閥21a成為開放狀態(tài)。
[0127]在所述開放狀態(tài)中,如果將增減壓裝置10設為減壓模式,則不僅是排出、還可以作為能吸引的吸引排出裝置使用。
[0128]例如,當工廠里錯誤地將有害化學物質放入水道中時,可以吸引一定量的水道中的水,而后將其排出到取樣瓶。如果這樣在各種地點的水道取樣,就能夠把握化學物質的擴散狀況。
[0129]或者可以用于將大量生產的液狀產品分裝成一定量的小瓶銷售。
[0130]另外,在最初就應用于吸引目的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不設置止回閥21a。此外,可以不將增減壓裝置10和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如圖1所示并列配置,而是在將圖1中的液體保持排出裝置20倒置的狀態(tài)下,與增減壓裝置10的下部氣密連接,即形成和注射器一樣的形狀來使用。
[0131]下面返回實施方式I的排出裝置的動作。
[0132]在內容物用盡時,可以從液體保持空間22取下排出部21,再次填充內容物后作為排出裝置I再利用。此時,需要將上升到上部的滑動底蓋23按壓到下端。
[0133]可是,用手指等按壓時,難以對滑動底蓋23的上表面整體施加均勻的力,其結果,存在滑動底蓋23傾斜,或為提高密封性而設置的環(huán)狀的突出物破損的危險。特別是由于滑動底蓋23負責密封性,所以具有氣密性結構。因此,一旦傾斜或即使部分發(fā)生少許破損,也難以保證原來的密封性。
[0134]為避免所述問題,可以利用增減壓裝置10的減壓模式。如果在減壓模式下按壓可動汽缸操作部11a,由于在滑動底蓋23整體上作用均勻的減壓力,因此可以將滑動底蓋23降到下端,而不用擔心發(fā)生傾斜或破損。
[0135]此外,由于加大了減壓模式中的可動汽缸的行程量,所以能夠快速地將滑動底蓋23降到下端。
[0136]以下總結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I的裝置的特征。
[0137]首先,增減壓裝置10不必采用通常的液壓泵所使用的止回閥,不僅可以增壓、還可以減壓。
[0138]也就是說,例如即使使用了止回閥也并不容易實現(xiàn)增壓和減壓兩種功能。例如,為讓被按壓的可動汽缸返回原來的位置,可以代替增壓室用通氣孔Iid和減壓室用通氣孔lie而采用兩個止回閥??墒?,在使用所述止回閥的結構中,止回閥會成為障礙、而不能按壓可動汽缸11。這是因為例如在增壓模式中,存在為替代減壓室用通氣孔lie而使用的止回閥,使減壓室17成為密閉孤立空間。在減壓模式中也相同。
[0139]因而在本實施方式I的增減壓裝置10中,僅僅通過改進了增壓室用通氣孔Ild和減壓室用通氣孔lie的開口位置,就可以實現(xiàn)增壓和減壓兩個功能。改進中著眼于成為泵的動力的人手和手指的自然動作,對所述兩個開口位置進行了最佳化。
[0140]而且,通過將可動汽缸11旋轉180° ,來切換兩個壓力室14和17的利用模式,這是因為通過所述旋轉切換動作,增壓室用通氣孔Ild或減壓室用通氣孔lie的開口位置,從難以密封的位置切換到最佳密封位置。
[0141]S卩,通過本實施方式I的增減壓裝置10的多個結構要素緊密且有機地結合,以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了增壓和減壓兩個功能。
[0142]另外,通過適當設定可動汽缸11的外側面上設置的槽的長度,還可以根據(jù)利用目的實現(xiàn)最佳排出量和吸引量。
[0143]此外,采用增減壓裝置10的排出裝置1,其容器內不會混入空氣,將液狀內容物的劣化控制在最小限度,可以將內容物排出到用盡為止。此外,也可以將排出部朝下、即倒置后進行排出。
[0144]而且,相比通常的液壓泵型裝置,不需要泵-容器間的止回閥,能夠降到成本。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泵內汽缸臨時存儲內容物,所以不會發(fā)生因所述止回閥的彈性構件與臨時存儲的內容物接觸而使彈性構件劣化的問題。
[0145]此外,還同時具有通常的液壓泵型裝置所具有的上表面操作、以及能夠將裝置整體立放在桌子等上的使用便利的優(yōu)點。
[0146]通過強制打開止回閥,不僅能排出,還能利用減壓模式吸引,特別是能進行一定量的吸引。
[0147]并且通過利用減壓模式,可以使滑動底蓋23移動,而不對其造成損害,所以能再次填充內容物,將裝置再利用。
[0148]通過能將裝置再利用,將環(huán)境負擔降到最小限度,并且通過長期使用而對其戀戀不舍。
[0149]另外,作為具體的用途,可以應用于食品(醬油、橄欖油、高湯、蜂蜜、醋、紅酒等)、藥品(酒精等消毒液、液體藥品)、醫(yī)療領域、理化領域、工業(yè)領域(丙酮等清洗液、涂料)等多個領域。[0150]實施方式2.[0151]以下用圖10說明本實施方式2的增減壓裝置。另外,對于和實施方式I相同的結構和動作省略說明,僅說明不同點。
[0152]圖10示意性表示了在增壓模式中、可動汽缸11處于復原位置的結構。
[0153]設置在旋轉同步板Ilb上的孔,能與旋轉同步軸15之間在氣密狀態(tài)下滑動。因此,作為旋轉同步軸15的上部空間的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44a,并不構成增壓室。
[0154]增壓室14b是與實施方式I中的增壓室14b相同的空間,但由于旋轉同步軸15的斷面積大,所以增壓室14b的斷面積顯著變小。
[0155]此外,由于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44a的上方開設有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泄漏孔46,所述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泄漏孔46是紙面里側的可動汽缸11上的小的通孔,所以旋轉同步軸可動空間44a不是密閉空間,因此,能按下可動汽缸11。
[0156]并且由于增壓室14b的斷面積顯著變小,所以增壓模式中相當于可動汽缸11的按下長度的增壓室14b的容積顯著減少。
[0157]另一方面,減壓室17的結構與實施方式I為相同結構且尺寸相同。
[0158]即,增壓室14b的、垂直可動汽缸11的能直線移動方向的斷面積小于減壓室17的、垂直可動汽缸11的能直線移動方向的斷面積。
[0159]因此,在排出裝置中再次填充內容物時,可以與實施方式I同樣將滑動底蓋快速移動到下方,并且排出時能進行極其細微的排出量的控制。
[0160]實施方式3.[0161]以下用圖11說明本實施方式3的增減壓裝置。另外,對于和實施方式I相同的結構和動作省略說明,僅說明不同點。
[0162]圖11示意性表示了與圖3對應的增壓模式下的結構。
[0163]本實施例通過在增壓室14a中設置新的彈性構件34,并將固定軸16在上下方向移動,使固定活塞13上下移動并改變增壓室14和減壓室17的容積。
[0164]如圖11所示,只要在增壓模式時在用手指堵塞增壓室通氣孔Ild的狀態(tài)下頂起固定軸16,另一方面,在減壓模式時在用手指堵塞減壓室通氣孔lie的狀態(tài)下頂起固定軸16,就可以與實施方式I同樣作為增減壓裝置發(fā)揮作用。
[0165]實施方式4.[0166]以下用圖12說明本實施方式4的增減壓裝置。另外,對于和實施方式I相同的結構和動作省略說明,僅說明不同點。
[0167]圖12示意性表示了與圖3對應的增壓模式下的結構。
[0168]本實施例中將固定軸16分開,并在中途設置氣密旋轉機構35,使得固定軸16的上部16b能旋轉。
[0169]這樣,通過旋轉固定軸16的上部16b,能切換增壓模式和減壓模式。
[0170]另外,還可以考慮其他方法切換增壓模式和減壓模式。例如,可以在傳遞氣道16a的旋轉活塞13的下方附近,設置能從外部操作的電磁閥。
[0171]實施方式5.[0172]本實施方式5的排出裝置,能將液體保持空間22和滑動底蓋23 —體拆除。在液體保持空間22與滑動底蓋23 —體化的容器的下部,可以通過旋入等方法與壓力調整空間24氣密安裝固定。此外,在容器的上部,可以與排出部21以相同的方法氣密安裝固定。
[0173]S卩,通過對液體保持空間22與滑動底蓋23—體化的容器填充內容物進行銷售,會產生各種優(yōu)點。
[0174]例如,藥品等由于重視衛(wèi)生方面,有時“一次性”成為了優(yōu)點。在所述用途的情況下,以在液體保持空間22與滑動底蓋23 —體化的容器中預先填充內容物的狀態(tài)進行產品銷售,通過將其設置在本實用新型的裝置上,能在維持密封性的狀態(tài)下以任意量或定量排出。
[0175]除了衛(wèi)生方面,按照一次性文化和重視效率的現(xiàn)代價值觀,另一方面,由于可以將增減壓裝置和排出部再利用,所以對環(huán)境方面的負擔也不高。
[0176]特別是,由于天然的化妝品容易腐敗,長期在倉庫保管或陳列會加速劣化,所以不適于店面銷售,難以量產化。
[0177]此外,所述商品在開封后的使用期(有效期)短也是妨礙其普及的原因。因此,通過以在液體保持空間22與滑動底蓋23 —體化的容器中預先填充內容物的狀態(tài)進行銷售,并設置于本實用新型的裝置,能延長開封后的使用期,促進了推廣普及,且因量產化而降低了成本,可以進一步在市場中普及、滲透。
【權利要求】
1.一種增減壓裝置,包括: 活塞; 汽缸,與所述活塞能相對地直線移動; 增壓室和減壓室,通過所述活塞沿所述汽缸的能相對直線移動的方向、將所述汽缸分割為兩部分而得到; 傳遞氣道,與所述 增壓室或減壓室連通連接,能將壓力變化傳遞到壓力部; 切換機構,對所述傳遞氣道與所述增壓室或減壓室的連接進行切換; 彈性體,針對所述活塞和所述汽缸,沿所述能相對直線移動的方向、向反方向施加彈性回復力;以及 操作部,沿所述能相對直線移動的方向改變所述活塞和所述汽缸的相對位置,使所述增壓室和所述減壓室的容積按照反相位變化, 所述增減壓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包括: 連通所述增壓室的增壓室連通管; 設置在所述增壓室連通管的、與增壓室不同的另一端上的增壓室漏孔; 連通所述減壓室的減壓室連通管;以及 設置在所述減壓室連通管的、與減壓室不同的另一端上的減壓室漏孔, 在增壓模式中,利用所述切換機構使所述傳遞氣道和所述增壓室連通,并在堵塞所述增壓室漏孔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汽缸相對所述活塞運動, 在減壓模式中,利用所述切換機構使所述傳遞氣道和所述減壓室連通,并在堵塞所述減壓室漏孔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汽缸相對所述活塞運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減壓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能直線移動, 所述活塞是固定在所述氣缸的能直線移動的方向上的固定活塞,在所述汽缸的能直線移動的方向上將所述汽缸分割為增壓室和減壓室兩部分, 所述汽缸上還設置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設置在沿直線可動軸的一端,能向與所述彈性體的彈性回復力方向相對的方向按壓,伴隨所述按壓操作帶來的所述汽缸的移動,使所述增壓室和所述減壓室的容積按照反相位變化, 所述增壓室漏孔設置在所述操作部附近, 所述減壓室漏孔設置在所述操作部附近。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減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室的、垂直所述汽缸的能直線移動方向的斷面積小于所述減壓室的、垂直所述汽缸的能直線移動方向的斷面積。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減壓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缸和所述固定活塞,能圍繞平行所述汽缸的能直線移動的方向的旋轉軸同步旋轉, 所述汽缸能在圍繞所述旋轉軸的兩處旋轉位置上直線移動, 所述切換機構通過選擇所述兩處旋轉位置中的一個來進行切換動作。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減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室漏孔和所述減壓室漏孔,從所述操作部的、垂直所述汽缸的能直線移動方向的面內的一端有遠近關系, 通過所述切換操作,所述遠近關系反轉。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減壓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對每個由所述切換機構選擇的狀態(tài)設定所述汽缸能直線移動的范圍的機構,使所述壓力室的容積達到最大的所述汽缸的位置,在所述選擇的兩個狀態(tài)下為相同的位置, 在所述傳遞氣道連接所述增壓室的狀態(tài)下的、能直線移動的范圍,與所述傳遞氣道連接所述減壓室的狀態(tài)下的、能直線移動的范圍不同。
7.一種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能使用權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增減壓裝置排出液狀物。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滑動底蓋,通過使存儲內容物的容器的底蓋在容器的內壁上滑動來改變容器的內容量, 所述滑動底蓋是承受借助所述傳遞氣道從所述增減壓裝置傳遞的壓力變化的壓力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排出部具備止回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閥為針型閥。
11.一種吸引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能使用權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增減壓裝置吸引和排出液狀物。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吸引排出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滑動底蓋,通過使存儲內容物的容器的底蓋在容器的內壁上滑動來改變容器的內容量, 所述滑動底蓋是承受借助所述傳遞氣道從所述增減壓裝置傳遞的壓力變化的壓力部。
【文檔編號】B65D83/76GK203512359SQ201320451744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佐佐木洋一 申請人:佐佐木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