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可裝納多個電池等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曾經(jīng)有過各種圓筒形物品用包裝體的技術方案并加以實用化。特別是在包裝體的薄膜上設線狀針孔部及切口部等,使取出圓筒形物品時的操作變得容易,也可判斷圓筒形物品是否被使用(未使用性)。
例如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裝多個被包裝物品,通過對熱收縮薄膜進行加熱收縮處理,便得到了目前的包裝體。在這一包裝體中,位于被包裝品與熱收縮性薄膜間的空間部設置有按壓時會折斷的線狀針孔(開封裝置),易于取出被包裝物品。
目前此類包裝體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大體區(qū)分并包裝圓筒形物品前預先對熱收縮性薄膜設置線狀針孔;以及在包裝及熱收縮后的薄膜上設線狀針孔。前者難以相對包裝及熱收縮后的圓筒形物品定位線狀針孔位置;并且還存在下述問題,即遇熱線狀針孔部會變形、包裝體強度低以及出現(xiàn)偏差等。后者存在的問題是會損傷圓筒形物品。
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平8-122981號公報中就提出了這樣一種包裝體,即將熱收縮薄膜進行加熱收縮處理,將圓筒形防潮盒中所裝的多個圓筒形物品(照片感光材料暗盒)以及防潮盒一起包裝成一體。
日本專利實開平6-37175號公報中提出了這樣一種包裝體,即使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多個被包裝物品,對熱收縮薄膜進行加熱收縮處理,從而形成一個包裝體。在此類包裝體中,位于被包裝物品與熱收縮性薄膜間的空間部的上述薄膜部分,設有按壓時會折斷的線狀針孔(開封裝置),使被包裝物品易于取出。
但是,利用此類包裝體,由于熱收縮薄膜包裝整個圓筒形物品的集合體,所以,欲取出個別圓筒形物品時,就必須全部剝去熱收縮薄膜。因此,取出個別圓筒形物品,無法繼續(xù)保持剩余的圓筒形物品的包裝狀態(tài),無法確保其未使用狀態(tài)(所謂的未使用性)。
日本專利實開昭52-64680號公報中公布了一種可確保個別圓筒形物品未使用性的包裝體。這種包裝體為由熱收縮性合成樹脂制薄膜管制成的包裝體。并設有切縫或線狀針孔,在與干電池寬度相等的間隔設有切離部。上述公報中還記載有以下特征,在設置上述切縫、線狀針孔及切離部后,將干電池并排插入薄膜管,接著加熱,通過使薄膜管收縮而制造成包裝體。
但是,由于一般熱收縮性薄膜管薄且剛性差,故如將干電池插入預設有切縫等的熱收縮性薄膜管,其會發(fā)生變形,導致無法插入干電池。即使可將干電池插入,薄膜管也會出現(xiàn)皺紋及折裂,成為不美觀的包裝體。設有切縫部分的薄膜處于所謂的活動狀態(tài),所以各個切離后的線狀針孔折斷部分會處于松動狀態(tài),無法充分固定、保持所包裝的圓筒形物品。
也就是說,目前的狀況是,利用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述的方法無法可靠地得到可確保每個圓筒形物品的未使用性的包裝體。
近來,人們已希望增加此類包裝體所容納的電池的數(shù)量,如果一個包裝體中裝入多個電池,拆開其包裝時,所有的電池均會散落,給使用者帶來不便。
針對這種情況,目前采用了所謂的雙收縮包裝方法,即將多個單位包裝體并列在一起,再使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外包裝用薄膜)進行包裝的方法。例如將3個裝有4個電池的單位包裝體并列在一起,再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進行包裝的復合包裝體。
但是,多個單位包裝體的總重量相當重,所以固定及保持這些單位包裝體的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就要有很高的強度。因此,打開包裹多個單位包裝體的包裝體時,就需要有較大的力,故存在難以打開的問題。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首先是提供一種多個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并且,圓筒形物品可單獨取出,即使一個一個的取出,也能保持剩余所有圓筒形物品的未使用性的包裝體。
其次是,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不會損傷圓筒形物品、在相鄰圓筒形物品間的相鄰部以及包裝體的上端面與下端面設有易于切口部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及其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利用上述所謂雙收縮包裝方法制成的包裝體(雙收縮包裝體)的基礎上可靠而穩(wěn)定地固定及保持單個包裝體、并易于折斷外包裝用薄膜取出單個包裝體的包裝體。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這樣一種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即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固定及保持上述物品,在與上述圓筒形物品的上端及下端相對應的上述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中至少有一個端面,在上述薄膜上在相鄰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
本發(fā)明還提供這樣一種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制造方法,即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固定及保持上述物品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其特點是包括下述工序(a),即相對位于上述圓筒形物品的上端及下端相對應的上述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在使刀尖為雙刃的V字形或U字形切斷夾具上下移動的、與上述圓筒形物品相鄰的邊界部,在位于上述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切口部。
這種制造方法也可包括下述工序(b),即在相鄰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在并排擺放上述圓筒形物品的上述包裝體的側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線狀針孔。
也可包括下述工序(c),即沿相鄰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在位于上述包裝體上端面及下端面的最外部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線狀針孔。
并且,可進行設置上述線狀針孔的工序(b)后,進行設置上述切入口的工序(a)。
也可同時進行工序(b)及工序(c)。
本發(fā)明的包裝體為,利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固定并保持上述物品,其特點是,上述薄膜在上述包裝體的側面沿相鄰上述物品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上述切口部沿位于與邊緣部相鄰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
此時,至少上述切口部的內面?zhèn)鹊闹苓叢吭O有粘接層。
上述粘接層可由感熱性粘接劑制成。
上述切口部可設于上述包裝體的兩側面的上述薄膜上。
上述切口部的尺寸范圍應為,即使上述包裝體掉落,每個圓筒形物品也不會從上述包裝體中散落。
上述包裝體可設置連接位于上述包裝體一側的切口部及位于另一側的切口部的線狀針孔。
上述包裝體也可在上述包裝體的一側的上述薄膜上設置上述切口部,在另一側的薄膜上設置連接上述切口部兩端部的線狀針孔。
上述薄膜為片狀,其端部設有熔接部,并包住上述物品,上述熔接部可位于上述包裝體一側面上。
上述薄膜也可為管狀。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制造方法,包括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對上述物品進行固定和保持,在上述包裝體的側面,上述薄膜沿相鄰上述部件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上述切口部沿位于上述邊緣部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其特點是還包括下述工序(a)在熱收縮性薄膜上設置上述切口部及/或線狀針孔,并且上述切口部及/或線狀針孔位于相鄰的上述圓筒形物品邊緣部的規(guī)定位置;(b)用上述薄膜包裹并排擺放的多個上述圓筒形物品;(c)切斷上述薄膜;(d)通過加熱使包裹上述圓筒形物品的薄膜收縮;(e)使上述熱收縮性薄膜在上述邊緣部沿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池復合包裝體,即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固定并保持由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固定、保持并排擺放的多個電池的多個包裝體,其特點是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與上述包裝體間的邊緣部的端部相對應的部分至少有1個孔。
在這種復合包裝體上,上述孔可設于上述包裝體的兩側面中上述邊緣部的兩端部。
上述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的熔點可高于上述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的熔點。
圖1為說明本發(fā)明切口部形成工序的模式圖;圖2為圖1中設有切口部的包裝體的俯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刃尖為雙刃的V字形切斷夾具的概要立體圖;
圖4為圖3所示切斷夾具的正視圖;圖5為表示本發(fā)明切斷夾具接近于相鄰二圓筒形物品中間時的模式圖;圖6為表示使單刃切斷夾具接近于相鄰二圓筒形物品中間時的模式圖;圖7為本發(fā)明刃尖為雙刃的U字形切斷夾具的概要立體圖;圖8為圖7所示切斷夾具的正視圖;圖9為本發(fā)明刃尖為雙刃另一種U字形切斷夾具的正視圖;圖10為說明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中線狀針孔及切口部形成工序的模式圖;圖11為說明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中線狀針孔及切口部形成工序的另一個模式圖;圖1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形態(tài)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圖13為沿圖12中X-Y線的概要剖視圖;圖14為現(xiàn)有利用熱收縮薄膜包裹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圖15為沿圖14中P-Q線的概要剖視圖;圖16為在圖15所示的現(xiàn)有包裝體上,在位于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的熱收縮性薄膜上設置有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等開口部的圖;圖17為本發(fā)明其他實施形態(tài)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概要立體圖;圖18為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的工序圖;圖19為本發(fā)明中所用的回轉刀具的概要立體圖;圖20為表示本發(fā)明中通過板刀在熱收縮性薄膜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模式圖;圖21為本發(fā)明中所用的熱模的概要立體圖;圖22為表示本發(fā)明中使用熱模并設置切口部的方法的模式圖;圖23為本發(fā)明中所用切刀的側視圖;圖24為本發(fā)明中所用另一種切刀的側視圖;圖25為本發(fā)明中所用的第三種切刀的側視圖;圖26為本發(fā)明中所用第四種切刀的側視圖;圖27為本發(fā)明中所用第五種切刀的側視圖;圖28為本發(fā)明所用模的概要立體圖;圖29為本發(fā)明單個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圖30為包裹多個單個包裝體的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
圖31為本發(fā)明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圖32為表示圖31所示本發(fā)明包裝體開封方法的概要立體圖;圖33為本發(fā)明第二種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圖34為本發(fā)明第三種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圖35為表示圖34所示本發(fā)明包裝體開封方法的概要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可采取各種形態(tài)。下面說明一下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形態(tài)1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1的包裝體是,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對上述物品進行固定和保持。在與上述圓筒形物品的上端及下端相對應的上述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中至少一個端面上,在相鄰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在上述薄膜上設有切口部。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制造方法,即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固定、保持上述物品。其包括下述工序(a),即在上述圓筒形物品的上端及下端相對應的上述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設置雙刃的V字形或U字形切斷夾具,在相鄰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在位于上述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設有切口部。
也就是說,作為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制造方法中線狀針孔的形成方法,從穩(wěn)定形成易于定位和等長線狀針孔的觀點出發(fā),本發(fā)明采用了在包裝后的薄膜上設置線狀針孔的方法。本發(fā)明的最大特征是,為在不損傷圓筒形物品的情況下,在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上設置切口部,使用了有特定形狀的刀刃。
下面按工序順序說明一下本發(fā)明相關的制造方法,同時也說明一下有特定形狀的刀刃。
首先,作為前提,是要有未預設有本發(fā)明所述線狀針孔及切口的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獲得這種包裝體的方法不作特殊限定,如可用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俗稱二甲酯,PET)等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全部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并固定和保持上述物品。
接著,利用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如圖1所示,相對位于包裝體1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沿相鄰圓筒形物品2及3的邊緣部上下設置切斷夾具5。圖1為說明本發(fā)明切口部形成工序的模式圖。
并且,如圖2所示,在位于上述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設置切口部6。圖2為設有切口部6的包裝體1的俯視圖。
在這里,說明一下本發(fā)明相關刃尖為雙刃的V字形或U字形切斷夾具5。
圖3為刃尖為雙刃的V字形切斷夾具5的概要立體圖,圖4為圖3所示切斷夾具5的正視圖。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切斷夾具5為V字形形狀,如圖3所示,刀刃已磨尖,兩面成銳角。換言之,刀刃5a向內側成V字形狀,左右刀刃部分為被磨尖的雙刃。
如果使用這種刃尖兩面被磨尖的V字形切斷夾具5,如圖1所示,將切斷夾具5在包裝體的上端面上下運動,V字形刀刃5a從上向下切入薄膜面,V字形鋒利部一旦刺破薄膜后,由外側向中央部形成切口部6。
也就是說,由于具有上述形狀的切斷夾具5鋒利,所以薄膜易于切斷。并且,刀刃在包裝體的上端面或下端面沿圓筒形物品的外徑曲線(圓弧)從外側向內側滑動,所以,易于在刀刃不會損傷圓筒形物品的外周部(如電池的情況下,不會損傷電池標簽)的情況下形成切口部6。
并且,由于是刀刃5a部分被磨利的雙刃,所以可使切口部的形狀穩(wěn)定。也就是說,在切口部的形成過程中,切斷夾具5相對薄膜上下運動并切斷該薄膜,刀刃5a插入薄膜時,由于刀刃5a的兩面部分切口部的左側及右側以均等的力按壓,所以可形成筆直的切口部。與此相比,在單刃的情況下,由于按壓切口部的左側及右側的力不均等,切口部有可能偏斜。
關于包裝體的強度,可通過適當控制相對包裝體上下移動的切斷夾具5的位置,所以可任意改變向上端面及下端面中心方向的切口部的長度。
由于是刀刃5a部分被磨利的雙刃,所以,切斷夾具5的刀刃5a的面易于沿圓筒形物品的外徑曲線(圓弧)的切線方向移動,不會被圓筒形物品的外周部分吞沒。特別是,即使在相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即使切斷夾具5過于接近上端面,由于V字形刀刃5a是在按壓相鄰的左右圓筒形物品的同時在中央部移動,所以不會損傷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并且,在上端面及下端面不會損傷圓筒形物品,在相鄰圓筒形物品的切點形成切口部。
圖5表示了此種情況。圖5為概要表示切斷夾具5接近相鄰的圓筒形物品2與3之間情況的模式圖,表示本發(fā)明有被磨鋒利的兩面刀刃5a的切斷夾具5接近時的情況。另外,圖6為概要表示未被磨鋒利的單刃切斷夾具5接近時情況的模式圖。
比較圖5及圖6所示模式圖便可知道,如果使用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切斷夾具5,由于被磨鋒利的刀刃5a的兩面沿圓筒形物品2及3的外徑曲面在其切線方向移動,所以移動時可順利地切入圓筒形物品2與3之間,不會損傷圓筒形物品2及3。如圖6所示,使用單刃切斷夾具5的情況下,其尖端部分易損傷圓筒形物品2。
在圖3及圖4中,切斷夾具5形狀為V字形,在本發(fā)明中也可為U字形。圖7為刀刃為兩刃的U字形切斷夾具5的概要立體圖,圖8為圖7所示切斷夾具5的正視圖。
即使是為U字形形狀的切斷夾具5,也可發(fā)揮與上述V字形形狀切斷夾具5相同的效果。
關于切斷夾具5的尺寸,可根據(jù)包裝體中所包裝的圓筒形物品的尺寸(如干電池的尺寸)進行適當選擇。
在U字形切斷夾具的情況下,如圖9所示,刀刃5a也可向外側。圖9為另一種U字形切斷夾具的正視圖。
接著,本發(fā)明包裝體的制造方法,最好包括在相鄰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中位于上述包裝體側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設置線狀針孔的工序(b)。
本發(fā)明的最大特征在于上述切口部的形成方法,為從包裝體中取出圓筒形物品,在包裝體的側面相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設置線狀針孔,更易于取出作業(yè),并且可保持薄膜切斷方向性的穩(wěn)定,并在切斷后構成包裝體的每個圓筒形物品仍留有可判別未使用的薄膜。
關于這種線狀針孔的形成方法不作特殊限制,可采用目前眾所周知的方法,但如上所述,在切口部的形成中由于使用切斷夾具5,所以與此相對應,最好使用后述實施例中所示的梳形線狀針孔形成工具,通過與切斷夾具5同樣的操作設置線狀針孔。在這里,線狀針孔形成工具為梳狀,這是由于如為由多個山狀刀刃構成的鋸刃狀,薄膜會出現(xiàn)彎曲及松弛部分,無法形成均勻的線狀針孔,其結果將無法確保薄膜良好的切斷性。
在相鄰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中位于上述包裝體上端面與下端面的最外部的熱收縮性薄膜上也可設置線狀針孔(工序c)。
具體在后面所述的實施例中加以說明。利用這種方法,可在上述線狀針孔形成工序(b)實施后,進行上述切口的形成工序(c),也可同時實施工序(b)、(c),從而縮短了制造工序。
下面,通過實施例具體說明一下本發(fā)明有關包裝體的制造方法,但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這些。
實施例1用由聚對苯二甲酸乙醇酯制成的熱收縮性薄膜包住2個獨立形干電池,通過加熱使其熱收縮得到包括2個干電池的包裝體。
接著,傳送到圖10所示的線狀針孔及切口部形成工序。圖10為說明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中線狀針孔及切口部形成工序的模式圖。
首先,如圖10(1)所示,使第1線狀針孔形成夾具7及7’接近包裹含有2個干電池的包裝體1的側面,并在包裝體1的相鄰干電池的邊緣部設置線狀針孔9。該線狀針孔形成夾具7與7’具有梳狀齒7a,并在包裝體1的側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線狀針孔9。關于齒的大小及間距,應在即使從制成的包裝體中掉落也不會斷裂且每個圓筒形物品不會分離的范圍內。
與此同時,如圖10(1)所示,在相鄰干電池2及3的邊緣部將第2線狀針孔形成夾具8及8’接近包裝體1的上端面與下端面,使位于上端面及下端面的最外部的熱收縮性薄膜上也形成線狀針孔。
這里使用的線狀針孔形成夾具8及8’具有梳狀的齒8a,并在包裝體上端面及下端面中相鄰干電池的邊緣部的最外部具有線狀針孔的形狀。特別是,為避免由于齒而損傷干電池,僅線狀針孔形成夾具8及8’的兩端部設有梳狀齒,這樣齒便不會到達干電池接觸的部分的附近。
接著,如圖10(2)所示,在相鄰的上述干電池的邊緣部相對位于上述包裝體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下移動雙刃V字形切斷夾具5,在位于上述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切口部10。
此時使用的切斷夾具5,為如圖3及圖4所示的刃尖被磨鋒利的兩刃,呈V字形,所以可以在2個干電池接觸部分的附近,在不會損傷其外徑曲線部分的情況下,設置切口部10。(參照圖10(3))實施例2在本實施例中,首先,并排擺放4個單3形干電池,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接著通過加熱使其收縮,從而得到包括4個干電池的包裝體。
接著,傳送到圖11所示的線狀針孔及切口部形成工序。圖11為說明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中線狀針孔及切口部形成工序的模式圖。
首先,如圖11(1)所示,將第1線狀針孔形成夾具7及7’接近包有4個干電池的包裝體1的側面,如圖11(2)所示,在包裝體1中相鄰的干電池的邊緣部形成線狀針孔9。在這里,由于干電池為4個,邊緣部有3處,所以在各個側面配置了3個線狀針孔形成夾具7及7’。該線狀針孔形成夾具7及7’有梳狀齒7a,在包裝體1側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線狀針孔9。關于齒的大小及間距,應在從制成的包裝體中掉落也不會折斷,每個圓筒形部件不分散的范圍內。
接著,如圖11(2)所示,相對位于上述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在相鄰的上述干電池的邊緣部上下移動雙刃V字形刀刃的切斷夾具5,如圖11(3)所示,在位于上述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切口部。這里并使用了6個切斷夾具5。
此時使用的切斷夾具5為刃尖被磨鋒利的雙刃,呈V字形,所以可在兩端部的4個干電池的接觸部分(邊緣部)的附近設置切口部10而不損傷電池外徑曲線部分(參照圖11(3))。
實施形態(tài)2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2為,用熱收縮性薄膜包住并排擺放在一起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固定并保持上述物品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上述薄膜在上述包裝體的側面,沿相鄰上述物品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上述切口部沿位于上述邊緣部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
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2為用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制成的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從而固定并保持上述物品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并且,其最大的特點是上述薄膜沿相鄰上述物品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上述切口部沿位于上述邊緣部的上述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
下面參照
一下本發(fā)明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及其制造方法。
圖1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形態(tài)圓筒形物品包裝體概要立體圖。圖12為用熱收縮性薄膜12包裹并排擺放的多個(這里為4個)圓筒形物品11,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從而得到的包裝體13的概要立體圖。包裝體13固定并保持圓筒形物品11。
接著,圖13為沿圖12X-Y線概要立體圖。如圖13所示,在本發(fā)明包裝體13中,熱收縮性薄膜12沿相鄰圓筒形物品11的邊緣部14設有切口部15,切口部15沿與邊緣部14相鄰的圓筒形物品11的外圓周面彎曲。
在這里,圖14為目前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如圖15所示,僅邊緣部14存在空間。
在圖15所示的現(xiàn)有包裝體13中,在位于圓筒形物品11的邊緣部14的熱收縮性薄膜12部分,只設置了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等開口部16,如圖16所示。圖16所示的包裝體為可確保每個圓筒形物品11的未使用性的技術方案。
但是,如圖16所示,僅設開口部16,邊緣部附近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會脫離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而形成空隙17。也就是說,由于存在空隙17,包裝體便無法牢固地固定并保持圓筒形物品11。
與此相比,在本發(fā)明中,如前面所述,由于有切口部15的熱收縮性薄膜12沿圓筒形物品11的外圓周面彎曲,所以在邊緣部14的兩端處不會形成空隙17。其結果,可有效確保每個圓筒形物品11的未使用性,可靠地固定并保持圓筒形物品11。
切口部15也可設于包裝體13一側的熱收縮性薄膜12上,也可設于兩側。在設在兩側的情況下,可通過縮小整個切口部15的大小,從而防止每個圓筒形物品的鞍形接合及脫落。
切口部15的尺寸在保證包裝體13正常交易過程中圓筒形物品11不會從包裝體13中脫落的范圍內可適當選擇??梢哉f,最好是在即使包裝體13掉落,每個圓筒形物品11也不會從包裝體13中脫落的范圍內。
在這里,至少上述切口部的內面?zhèn)鹊闹苓叢吭O有粘接層,并且上述粘接層最好由感熱性粘接劑制成。
通過設上述粘接層,切口部彎曲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可切實固定在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上。并可防止彎曲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隨著濕度及溫度的變化而變形,以及在不斷變化中彎曲部分又回歸原狀。其結果,在由熱收縮性薄膜保持的圓筒形物品構成的包裝體中,減輕了連接每個圓筒形物品的線狀針孔部分的應力,可防止圓筒形物品的脫落。可防止由于熱收縮性薄膜彎曲部分變形而引起的松動,故較為美觀。
特別是,如果用感熱性粘接劑制成上述粘接層,由于感熱性粘接劑不具有粘接性,所以有利于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圓筒形物品時的加工性。
作為感熱性粘接劑,最好為乙烯-醋酸乙烯異分子聚合物、氯化聚烯烴、酰胺蠟、石蠟蠟、環(huán)氧樹脂以及二環(huán)己基鄰苯二酸鹽的混合物。
接著,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的包裝體13可設置連接一側的切口部15與另一側切口部(未圖示)的線狀針孔18。
并且,可用雙刃V字形或U字形切斷夾具,在位于圓筒形物品上端面及下端面的熱收縮性薄膜中的相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設置切口部。
通過設置該線狀針孔18,易于從包裝體13中取出每個圓筒形物品11。并且,可防止在取出1個圓筒形物品11時余力波及剩余的圓筒形物品11,從而可靠地繼續(xù)固定及保持。
在將切口部15設于包裝體13側面的熱收縮性薄膜12上時,也可在另一側設置連接切口部15兩端的線狀針孔。
線狀針孔的尺寸如長度及每個孔的大小等相應于上述切口15的尺寸,在保證在包裝體13正常流通過程中圓筒形物品11不會從包裝體13中脫落的范圍內進行適當選擇。如上所述,最好保證即使包裝體13掉落,每個圓筒形物品也不會從包裝體13中脫落。
本發(fā)明的包裝體制成前的熱收縮性薄膜為片狀,也可為管狀。從使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圓筒形物品的工序使簡易化的觀點出發(fā),最好為片狀。
熱收縮性薄膜為片狀的情況下,要包裹圓筒形物品,必須通過熱量將其端部熔接。熔接部一般為圓筒形物品的底面部分。
與此相對,在本發(fā)明中,熔接部也可設于包裝體的另一側上。此種情況如圖17所示。圖17為圖12所示本發(fā)明另一種包裝體13的概要立體圖,在這里,熔接部19位于包裝體13的側面。
接著,說明一下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2的包裝體的制造方法。本包裝體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A)在熱收縮性薄膜上設置上述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工序,且上述切口部及線狀針孔位于相鄰上述物品的邊緣部規(guī)定的位置;(B)用上述薄膜包裹并排擺放的多個上述物品的工序;(C)切斷上述薄膜的工序(D)加熱使包裹上述物品的薄膜收縮的工序(E)使上述邊緣部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沿上述物品外圓周面彎曲的工序。
這些工序的順序,在不影響本發(fā)明效果的范圍內不作限制。但是,如果使用管狀熱收縮性薄膜,則由于難以象上面所述那樣插入圓筒形物品,所以最好在包裹圓筒形物品后實施工序(A)。
(1)預先加工熱收縮性薄膜的情況首先,圖12為本發(fā)明包裝體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這里就使用片狀熱收縮性薄膜預先在薄膜上設有切口部及線狀針孔進行說明。圖18所示工序僅為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并不僅限于此。
在圖18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包裝體的制造方法中,從供給體21中通過滾子導出熱收縮性薄膜12,并向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回轉刀具23供給(工序A)圖19為回轉刀具23的概要立體圖。回轉刀具23在滾子23a的側面設有切口部用刀刃部23b及線狀針孔用刀刃部23c。這些刀刃部23b及23c的尺寸考慮到熱收縮性薄膜的熱收縮率,并在所有工序結束后使切口部及及線狀針孔設置于對應包裝體包裹的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的規(guī)定位置。
也可利用激光及后面所述的各種切刀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部。但是,使用切刀時,考慮到熱收縮性薄膜的熱收縮率等必須通過更精密的控制切刀移動裝置來更精確地定位。
切口部及線狀針孔除采用圖18及圖19所示的所謂回轉刀具方式外,也可使用所謂的板刀方式。
圖12表示了通過板刀23’在熱收縮性薄膜上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情況。在供給的熱收縮性薄膜20的面上配置有切口部用刀刃部23及線狀針孔用刀刃部23c的板刀23’,通過按壓在熱收縮性薄膜20上進行加工。
此時,如僅在熱收縮性薄膜20的一側設置板23’,則在按壓時最好不要對熱收縮性薄膜20施加不必要的力,所以如圖20所示,也可在熱收縮性薄膜20的兩側設置相對的板刀23’。
特別是在位于圓筒形物品底面?zhèn)鹊陌b體的端部形成線狀針孔比較困難。但是,該端部的線狀針孔可通過上述種種切刀的移動來設置。也可使用其他線狀針孔設置用模。具體在后面詳加闡述,也可通過從圓筒形物品的兩側面?zhèn)仁褂靡粚δA住包裝體,由此來設置線狀針孔。
如圖18所示,利用這樣加工成的熱收縮性薄膜20包裹圓并排擺放的筒形物品集合體24。此時,必須在考慮到熱收縮性薄膜的熱收縮率等的同時進行定位,使切口部及線狀針孔位于相鄰的每個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工序B)。
接著,利用加熱的熱滾子熔接熱收縮性薄膜的兩端部。作為此時的熔接裝置并不僅限于熱滾子,也可使用超聲波進行熔接。
并且,如圖18所示,根據(jù)圓筒形物品集合體24的尺寸,切斷熱收縮性薄膜(工序C),加熱使熱收縮性薄膜進行熱收縮(工序D),固定并保持每個圓筒形物品。
最后,使位于上述邊緣部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沿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工序E)。
該工序(E)也可采用各種方法。
(i)熱風加工這種方法是使設有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通過可產生熱風的爐內,以此來實施工序(E)的方法。熱風可使收縮性薄膜再度收縮,并使切口部沿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特別是,如果切口部在圓筒形物品的長方向延伸至近兩端面的位置,切口部的薄膜將處于松動狀態(tài),所以僅通過吹送熱風,使可使其收縮并自然沿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因此,這種方法不需要復雜的生產設備。
(ii)熱模加工這種方法是加熱呈包裹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形狀的模,通過用該模夾住包裝體,來實施上述工序(E)的方法。
圖21為此時所用熱模的概要立體圖。圖22為表示本發(fā)明使用熱模設置切口部方法的模式圖。
如圖21所示,熱模30設有圓筒形物品保持部31及切口部用凸部32,如圖22所示,從包裝體的兩側夾住,使切口部的熱收縮性薄膜沿圓筒形物品的外形彎曲。
在圖22中,保持部31開頭與圓筒形物品的外形形狀相同,切口部用凸部32設計成可進入包裝體中相鄰圓筒形物品間邊緣部的形狀,按壓該邊緣部,形成切口部并使其彎曲。
作為構成熱模30的材料有鐵、鋁、銅等金屬。從熱收縮性薄膜對圓筒形物品的密合性、脫模性以及緩沖性的觀點出發(fā),最好在熱模30內與圓筒形物品接觸的部分,設置由特氟隆等氟化乙烯樹脂、硅酮橡膠及耐熱性橡膠等彈性體構成的被覆層。
熱模30也可通過加熱器等熱源進行加熱。
如上所述,便可得到本發(fā)明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
(2)在包裹圓筒形物品后加工熱收縮性薄膜的情況此時,與以前一樣,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圓筒形物品的集合體(工序B),通過熱使其兩端部熔接后,根據(jù)圓筒形物品集合體的尺寸,切斷熱收縮性薄膜(工序C),通過加熱使熱收縮性薄膜進行熱收縮(工序D),并保持每個圓筒形物品。
此時,在熱收縮前或熱收縮后的熱收縮性薄膜的相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規(guī)定的位置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工序A)。
此時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形成,可采用各種方法,如可采用下述的方法。
(i)利用切刀形成此方法為利用各種形狀的切刀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的方法。圖23-26為本方法中可使用的切刀的側面圖。
圖23及24所示的切刀40有2個刃部,利用其高度的間隙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圖23所示的切刀由線狀針孔用刀刃部41及切口部用刀刃部42均為鋸刃構成。使用這種切刀時,可通過將該切刀40按壓在包裝體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上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圖24所示的切刀40為線狀針孔用刀刃部41為鋸刃,切口部刀刃部42為直刃。使用這種切刀時,也可通過將切刀40按壓在包裝體的熱收縮性薄膜上來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圖25及26所示的切刀40是通過控制其移動來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圖25所示的切刀由小刀狀刀刃43及鋸刃43’構成。使用這種切刀設置切口部及線狀針孔時,通過計算機控制切刀40,形成線狀針孔的鋸刃43’相對熱收縮性薄膜上下移動,形成切口部的小刀狀刀刃43相對熱收縮性薄膜橫向滑動。
此時,也可固定包裝體,而移動切刀40,也可固定切刀而移動包裝體。但是,采用滑動方法的情況下,由于熱收縮性薄膜與圓筒形物品的間隔狹窄,所以必須精確控制切刀的高度,以免損傷圓筒形物品。
圖26所示的切刀40為圓盤狀鋸刃44。使用這種切刀時,將切刀靠近熱收縮性薄膜,在旋轉的同時橫向滑動便可形成線狀針孔。此時,必須控制好其高度,以免鋸刃44的刃部全部脫離熱收縮性薄膜。并且要一直靠近包裝體,直至鋸刃44的刀刃部完全脫離熱收縮薄膜,由此便可形成切口部。接著與最初一樣形成線狀針孔。
圖27所示的切刀40為圓盤狀,有設置線狀針孔用鋸狀刃部44與設置切口部用直刃部45。使用此類切刀時,要預先調節(jié)鋸刃44與直刃45的間距,對準與熱收縮性薄膜高度相等的位置,通過旋轉及滑動形成線狀針孔及切口部。
(ii)通過模型來形成的方法這種方法使用有與圖21所示形狀與類似形狀的模型。
圖28為此時使用的模型的概要立體圖。圖28所示的模型設有旨在保持圓筒形物品的保持部53,如圖22所示,通過夾住包裝體,并利用設置切口部用刃部51及設置線狀針孔用刃部52,在包裝體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使用此模型的好處在于,通過加熱該模型可同時進行后續(xù)的彎曲工序(E)。
如果構成包裝體的熱收縮性薄膜上已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那么在位于圓筒形物品兩端的包裝體的端部很難形成線狀針孔。這一端部的線狀針孔可通過上述各種切刀的移動來實現(xiàn),但使用一對模上下或前后夾住包裝體,僅1次動作便可形成全部的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其他,也可使用激光形成切口部及線狀針孔。
最后,進行使位于上述邊緣部的熱收縮性薄膜部分沿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的工序(E)。
這樣便可得到本發(fā)明的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2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制造方法,根據(jù)作為材料所用的熱收縮性薄膜的形狀,已有包裝體的制造裝置、成本、可使用的技術裝置的種類等,只要包括上述各工序A-E,即可進行各種設計更改。
并且,至少在上述切口部的內面?zhèn)鹊乃闹懿吭O置粘接層的工序,可在彎曲工序(E)前的任何時候進行。
接著,說明一下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集合體。
如上所述得到的本發(fā)明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最近經(jīng)常有同時購買多個的情況。因此,可以說目前需求包有多個此種包裝體的包裝體集合體。
因此,本發(fā)明也提供圓筒形物品包裝體集合物,即使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包裹1個或多個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集合物,通過加熱使上述第2熱收縮性薄膜收縮,從而固定并保持上述集合物。這種利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多個包裝體,加熱使其熱收縮的方法可根據(jù)前面所述的多個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制造方法相同的方法進行。
因此,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在相鄰包裝體的邊緣部可設置切口部。
也可將1個或多個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集合體裝入泡沫包裝中,從而得到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集合物。
泡沫包裝體可利用目前眾所周知方法制作。例如將多個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放在臺紙上,用與包裝體外形相符的、設有凹部的透明合成樹脂蓋包裹上述多個包裝體。接著,也可將合成樹脂蓋的外邊緣部粘接在臺紙上。
也可將1個或多個上述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集合物放入外包裝中,從而得到圓筒形物品包裝體集合物。
也可利用目前眾所周知的方法制造外包裝。例如在有很多細小通氣孔的臺紙上,將透明的由熱可塑性合成樹脂構成的保護薄膜放在多個包裝體集合物上,加熱上述保護薄膜,同時從臺紙的后側抽出空氣而制成。
實施形態(tài)3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3是如下所述一種電池復合包裝體,即用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固定并保持并排集合的多個電池的多個包裝體,再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固定并保持上述多個包裝體得到的復合包裝體。其特征是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對應上述包裝體間的邊緣部的端部至少設有1個孔。
本發(fā)明人在對雙收縮包裝體進一步認真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通過采用上述線可解決以往存在的問題。
即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固定及保持并排的由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固定及保持并排集合的多個電池的多個單位包裝體的包裝體中,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對應上述單位包裝體間邊緣部的端部至少設有1個孔。
由于該孔的存在,彎曲或扭轉包裝體易于以該孔為起點使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破裂。并且,也發(fā)揮發(fā)揮了本發(fā)明包裝體易開封的效果。
特別是,在上述邊緣部端部設有孔,在扭轉包裝體時,相對孔易于產生沿上述邊緣部的線方向的剪斷力,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易于斷裂。
在單獨彎曲包裝體時,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在上述邊緣部的端部附近彎曲,所以相對孔易于產生沿上述邊緣部線方向剪斷力,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易于斷裂。
因此,設有孔的端部的具體位置根據(jù)包裝體中所裝的電池的大小決定。
下面,參考
一下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3復合包裝體。
圖29為單位包裝體概要立體圖。圖29所示單位包裝體61可通過如下方法制成,即用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蓋住并排放置的4個圓筒形電池62,通過加熱使其收縮而包裝。此時,包裹單位包裝體的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也可如目前一樣在每個電池處設置線狀針孔。
本實施形態(tài)單位包裝體也可與上述實施形態(tài)1及實施形態(tài)2所述包裝體相同。
即上述單位包裝體為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即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并排集合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從而固定及保持上述物品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在與上述圓筒形物品的上端及下端的上述包裝體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的至少一個端面,上述薄膜在相鄰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邊緣部具有切口部。
上述單位包裝體為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并排擺放的多個圓筒形物品,通過加熱使上述薄膜收縮,固定及保持上述物品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上述薄膜在上述包裝體側面沿相鄰上述物品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上述切口部也可沿位于上述邊緣部的上述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
此時,至少上述切口部內側面的邊緣部設有粘接層,上述粘接層由感熱性粘接劑制成。
上述切口部最好設于上述包裝體兩側的上述薄膜上。上述切口部的大小應在即使上述包裝體掉落,每個圓筒形物品也不會從上述包裝體上脫落的范圍內。
也可設置連接上述包裝體一側切口部與另一側切口部的線狀針孔。
也可在上述包裝體的一側的薄膜上設置上述切口部,也可在另一側上述薄膜上設置連接上述切口部兩端部的線狀針孔。
作為上述薄膜采用片狀薄膜,其端部形成熔接部并包裹上述物品,并使上述熔接部位于上述包裝體的一側面。作為上述薄膜也可采用管狀薄膜。
這樣的單位包裝體可利用上述實施形態(tài)1及2所示的制造方法制成。
圖30及圖31為包裹多個單位包裝體的復合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如圖30所示,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并排擺放的2個單位包裝體6,通過加熱使其收縮而進行包裝。在圖30中,為了清晰,省略了構成單位包裝體61的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
圖31為本發(fā)明復合包裝體概要立體圖。圖31所示的復合包裝體65在2個單位包裝體61間的邊緣部端部設有1個孔66。
復合包裝體65由于設有孔66,可得到如下效果。即如圖32所示,在單位包裝體間邊緣部部分輕輕彎曲復合包裝體65時,以孔66為起點,第2層熱收縮性64開始裂開。并且可易于開封復合包裝體65,取出單位包裝體61。
圖32為表示本發(fā)明復合包裝體64開封情況的概要立體圖。如圖32所示,在單位包裝體61的邊緣部68處彎曲復合包裝體65,從孔66部分開始,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開始斷裂。
在圖31所示的復合包裝體65中,僅在復合包裝體65的一側設孔66。如圖32所示,彎曲復合包裝體65時,僅在形成山部的面上設孔66,也可設于反面。
在圖31所示的復合包裝體65中,僅限于2個單位包裝體61間邊緣部一個端部(上側的端部)設置。但是,為更易于開封,也可在下側的端部上設置孔。
如圖33所示,在復合包裝體65的側面上,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外層面設有孔的側面上貼有表示標簽67。通過此種構成,在彎曲及扭轉復合包裝體時,表示標簽67起到剪切帶的作用,具有更易于開封的效果。
本發(fā)明單位包裝體中圓筒形物品的數(shù)量以及復合包裝體中單位包裝體數(shù)量不作特別限制,可根據(jù)電池的尺寸及重量等可在不影響本發(fā)明效果的范圍內進行適當選擇。
圖34為本發(fā)明其他復合包裝體的概要立體圖,包括3個單位包裝體。以每個單位包裝體61的邊緣部,在上端部及下端部兩外設有2個孔66。
圖35為說明圖34所示復合包裝體開封情況的概要立體圖。如圖34所示,在邊緣部68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各設有2個孔66,如圖35所示,在邊緣部68折彎復合包裝體65,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在孔66部分快速裂開,易于開封。
在這里,本發(fā)明中的孔可采用微縫狀及圓形狀等各種形狀,但從可靠固定及保持多個單位包裝體的觀點出發(fā),作為點最好采用圓形狀的孔。如果至少設置作為點的孔,那么,可作為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開裂的起點。
具體,最好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上規(guī)定的位置,用針穿刺設置孔。作為針的直徑,不作特殊限制,可在0.5-1.5mm左右。
接著說明一下設置孔的規(guī)定位置,即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相對上述單位包裝體間邊緣部的端部的部分。
該規(guī)定位置由于本發(fā)明復合包裝體中包裹的單位包裝體的形狀、尺寸及個數(shù)等、以及單位包裝體中包裹的電池的形狀、尺寸及個數(shù)的因素而不同。因此,在不影響穩(wěn)定固定及保持多個單位包裝體這一效果的范圍內,用戶可考慮到上述因素而決定規(guī)定位置。
為得到本發(fā)明的復合包裝體,必須適當選擇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及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的性能。
首先,在使用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制得單位包裝體后,再加熱使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收縮,所以在對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進行加熱時,最好不要使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變形。因此,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的熔點要高于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的熔點。
并且,由于多個單位包裝體的總重量相當大,所以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的荷重要大小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因此,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要具有比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更高的強度及更大的斷裂延伸率。
關于第1層及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的具體種類,在滿足上述性能、不影響本發(fā)明效果以及電池復合包裝體本來效果的范圍內,用戶可進行適當選擇。
例如作為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可采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俗稱二甲酯,PET)制造薄膜(熔點約250℃)。此時,最好厚度為20-35um、拉伸斷裂強度為8000-10000PSI(55-69N/mm2)、拉伸斷裂延伸率為60-160%。
作為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可采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丙烯(PP)的3層熱收縮性薄膜(PP的熔點約165℃)。厚度最好為13-30um、拉伸斷裂強度11000-20000PSI(76-138N/mm2)、拉伸斷裂延伸率60-160%。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更具體的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此。
實施例3首先,并排放置4個單3形鋰干電池(LR6),用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的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厚度30um、拉伸斷裂強度9000PSI(62N/mm2)、拉伸斷裂延伸率約90%)包裹,通過加使其收縮,并固定及保持,制成圖29所示構造的單位包裝體。并且,熱熔接部分僅位于各電池的下端部。
接著,用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丙烯(PP)的3層熱收縮性薄膜(厚度19um、拉伸斷裂強度13000PSI(90N/mm2)、拉伸斷裂延伸率130%)包裹并排擺放的3個單位包裝體,并排擺放,通過加熱使其收縮、固定并保持,制成如圖34所示構造的包裝體。熔接部位于各單位包裝體下端部及兩側單位包裝體的橫端部等3處(所謂熱包裝)。
如圖34所示,在每兩個單位包裝體間的邊緣部,在距電池的上端及下端約6mm位置處用直徑0.97mm的針各刺4個孔,便制成了本發(fā)明的復合包裝體。
如圖32所示,如上述制成的本發(fā)明復合包裝體的開封與上述開封方法相同,加以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在孔部分開始斷裂,如圖35所示,故易于將包裝體開封。
產業(yè)上利用的可能性利用本發(fā)明圓筒形物品包裝體的制造方法,可在不損傷電池等圓筒形物品的情況下得到在包裝體適當位置輕松設置線狀針孔的圓筒形物品包裝體。
并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是多個圓筒形物品的包裝體,所以可個別地取出圓筒形物品,即使取出1個圓筒形物品也可確保剩余圓筒形物品的未使用性。
本發(fā)明能提供在可靠、穩(wěn)定保持單位包裝體的固定及保持狀態(tài)的同時,外包裝用薄膜易于斷裂、并可取出單位包裝體的復合包裝體。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池復合包裝體,所述電池復合包裝體系用熱收縮性薄膜包裹并列集合的多個圓筒形物品,加熱使所述薄膜收縮,藉此固定及保持所述物品的復合包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對應所述包裝體間邊緣部端部的部分至少設有1個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復合包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孔設于所述包裝體兩側面的所述邊緣部的兩端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復合包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層熱收縮性薄膜的熔點高于所述第2層熱收縮性薄膜的熔點。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為確保圓筒形物品包裝體中圓筒形物品的未使用性,提供一種新構造的包裝體及其制造方法。本發(fā)明的包裝體為薄膜的相鄰上述圓筒形物品邊緣部至少在包裝體上端面及下端面中一個端面設有切口部;薄膜在包裝體的側面沿相鄰上述物品的邊緣部設有切口部,切口部沿位于相鄰部的圓筒形物品的外圓周面彎曲。
文檔編號B65D85/20GK1495114SQ0315489
公開日2004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小野修司, 熊倉勝彥, 幸田稔, 川野友敬, 鹿取正次, 彥, 敬, 次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