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從中間提起的非提升提手的提攜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大體涉及包裝工具,更具體地說,涉及用于夾持并攜帶多個諸如瓶子、罐子等容器的塑料頂部提攜的提攜工具。
為了方便于攜帶一組夾持在提攜工具中的容器,已知有不同類型的手抓提攜工具。例如,已知在包裝中設(shè)計有用于手指抓提的孔。還已知在提攜工具上設(shè)計有提手,提手或者沿著容器組的一側(cè)或者位于容器的頂部。
在一種已知的設(shè)計中,提攜工具由相互疊置的兩個塑料薄片形成。提手部分和容器夾持部分是同時從疊置的薄片上沖切出來的。兩薄片通過諸如熱封之類的方法沿著選擇的部分被熔接或者焊接。因而,由此制成的提手部分的厚度是材料厚度的兩倍,容器夾持部分從提攜工具的其余部分的任一側(cè)自由垂下。容器夾持部分是一單層材料,且可以包括一或多行容器夾持孔。在與被夾持的容器一起組裝時,提手從容器的頂部向上伸出,位于各行容器的中間。
已知利用塑料的伸展性和提攜工具本身的設(shè)計使當(dāng)容器被提起時提手可以伸展并/或從容器上方伸出。在這種類型的提攜工具中,提手嵌套在容器之間,直到提手被抓住且包裝被提起。已知將提手和提手與提攜工具其余部分之間的連接設(shè)計成使提手在包裝被提起時可以拉長且變窄。從提手的外端向內(nèi)的狹條形成了“肘部”,在包裝被提起時“肘部”伸直,因而通常提手從容器的頂部移開且在包裝提攜者的手和容器的頂部之間形成了間距。提手以這種方式的伸展和/或拉長減小了提攜者的手或指關(guān)節(jié)觸碰容器頂部的可能性,因而提供了更舒服的提攜結(jié)構(gòu)形式。
例如,在用于十二個一次容器的六包裝時這樣的提攜工具獲得了廣泛的接受。近來,市場需求趨向于包裝更大容量的容器和/或在一個包裝中包含更多的容器。盡管已使用了塑料而且這樣的已有提攜工具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有足夠的強度來提攜容器的更大包裝,但是材料的自然伸展性和包裝被提起時提手的拉長和變窄使提攜者感覺提攜工具在結(jié)構(gòu)上會承受不了。因此,在提攜包裝時,由于包裝的所有容器都從提攜工具上一個相當(dāng)細(xì)且柔性的提手上垂下,所以希望能提供一種給人堅硬或者緊繃感覺的提攜工具。
可以通過使用其上僅在提手和容器夾持部分有孔的相當(dāng)結(jié)實的薄片材料獲得較堅硬或者緊繃的感覺。然而,這種類型的提攜工具需要的材料量使得提攜工具的制造成本昂貴,需要大量的塑料,因而使得最終成本高得無法接受。希望能夠使提攜工具既輕又便宜,因為提攜工具僅用一次然后就被回收。因此,盡可能地減小提攜工具的材料用量會比較有利。
本發(fā)明在其一種形式中提供一種容器提攜工具,提攜工具有一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提手,以及一行用于夾持排列成一行容器的套圈。這行套圈包括第一端套圈和第二端套圈,其余的套圈位于第一端套圈和第二端套圈之間。一個懸吊部分連接提手和套圈行。懸吊部分包括把提手的第一端連接到第一端套圈的大體為直線的第一端支撐條,以及把提手的第二端連接到第二端套圈的大體為直線的第二端支撐條。
本發(fā)明在其另一種形式中提供一種容器提攜工具,有一行套圈用于夾持容器,這行套圈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套圈以及其余位于第一和第二端套圈之間的大體排列成一行的套圈。提手包括第一提手端和第二提手端。在第一和第二提手端與第一和第二端套圈之間分別設(shè)置有大體為直線的支撐條。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形式中,提供一種容器提攜工具,第一和第二薄片疊置在一起,每一薄片都有提手部分、容器夾持部分和連接提手部分到容器夾持部分的懸吊部分。在第一薄片和第二薄片之間提供有至少一條連接線。薄片的容器夾持部分從至少一條連接線上向外伸出。每個容器夾持部分適于夾持分開的容器行,每一行有第一和第二最靠外的容器。懸吊部分包括把提手部分同最靠外的容器附近的容器夾持部分連接的直線支撐條。
在本發(fā)明的還有一種形式中,提供有第一和第二行容器的容器包裝,每行包括第一最靠外的容器和第二最靠外的容器。一種提攜工具包括第一行套圈用于把第一行的各個容器分別固定在其中;第二行套圈用于把第二行的各個容器分別固定在其中;一個提手;從提手到用于固定第一和第二最靠外的容器套圈的直線支撐條。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形式中,提供一定量的用于固定到一些容器上的提攜工具,多個單獨的提攜工具每個都分別有提手部分、容器夾持部分和懸吊部分。多個提攜工具的各個被設(shè)置成首尾相連直線排列的形式。相鄰的提攜工具通過至少兩個分開的易斷連接物相互連接。
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點是提供了諸如瓶子、罐子等容器的比較重的包裝的一種輕且便宜的提攜工具。
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點是提供了諸如瓶子、罐子等容器的提攜工具,工具有提手部分和容器夾持部分,提手部分相對于容器夾持部分被更加堅固地固定到位。
本發(fā)明的還有一個優(yōu)點是提供了諸如瓶子、罐子等容器的一種塑料提攜工具,這種工具通過使用已知制造技術(shù)能夠被容易且快速地制造出來。
本發(fā)明另外還有一個優(yōu)點是提供了諸如瓶子、罐子等容器的一種便宜的塑料提攜工具,對于提攜從提攜工具提手垂下的包裝的人來說,對包裝的感覺是緊固且可靠的。
通過對如下詳細(xì)說明、權(quán)利要求和附圖的查閱,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對本發(fā)明的其它特性和優(yōu)點將會更加清楚,圖中同樣的數(shù)字用于表示同樣的零部件。
圖1是按照本發(fā)明的一種提攜工具的第一側(cè)面的立視圖;圖2是如圖1的提攜工具的立視圖,但顯示的是與圖1所示的提攜工具的那一面相反的另一側(cè)面;圖3是如圖1和圖2所示的提攜工具的透視圖,顯示的是套在瓶子上的提攜工具;和圖4是在將各單個提攜工具套到各組容器上之前,一部分提攜工具的立視圖。
在詳細(xì)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之前,應(yīng)該理解本發(fā)明其申請的并不限于如下描述中所提出的或者附圖中所顯示的各零部件的結(jié)構(gòu)和布置的細(xì)節(jié)。本發(fā)明可以有其它的實施例且可以有不同的實現(xiàn)方法。還應(yīng)該理解的是這里使用的用語和術(shù)語是為了說明的目的,不應(yīng)該理解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這里使用的“包括”、“包含”及其變換換詞意思是包含其后列出的物件,所列物件的等效物以及附加的物件及其等效物。
提攜工具10由兩塊疊置在一起的分別為20和22的薄片形成,它們通過多個焊接24、26和28連接在一起。提攜工具10的薄片20可以在圖1中看到,而薄片22可以在圖2中看到。焊接24、26和28在分離的區(qū)域?qū)⒈∑?0和22連接在一起。三個這樣的焊接24、26和28顯示在附圖中;然而,應(yīng)該理解的是可以使用更多或者更少的焊接24、26和28,而焊接的位置可以在提攜工具10上的不同區(qū)域。而且,每個焊接24、26和28可以是薄片20和22之間沿著焊接的整個長度的連續(xù)熔合帶,或者可能包括焊接長度內(nèi)的多個分離焊接段。如圖1和圖2中所示,靠近提攜工具10頂部的焊接24和大體位于提手部分12和懸吊部分16之間的焊接26各自包括由于懸吊部分16的開口結(jié)構(gòu)形成的多個分離焊接段。位于懸吊部分16和容器夾持部分14之間的焊接段28包括連接薄片20和22的基本連續(xù)的接縫。制作焊接24、26和28的方法,如通過在薄片20和22之間使用與薄片20和22相似的材料的長條帶的熱壓方法,是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所熟知的,在此不做更詳細(xì)的說明。薄片20和22位于焊接24、26和28之間的區(qū)域相互分開,但位置可共同擴展。
薄片20和22是邊靠邊的實體薄片,以已知的方法通過沖壓形成提攜工具10的結(jié)構(gòu)形式,包括有提手部分12、容器夾持部分14和懸吊部分16。在沖壓以形成開口結(jié)構(gòu)的過程中除去的材料是容易回收的以形成另外的薄片20和22。浪費得以最小化,每個提攜工具用料的減少對提攜工具的成本有直接的影響。
提手部分12是由焊接24和26固定的薄片20和22所形成的雙倍厚度層。每一薄片20,22內(nèi)的提手部分12包括頂段30、底段32和大體上分別確定第一提手端38和第二提手端40的端段34和36。段30、32、34和36確定了其中間的提手開口42,人的手可以穿過開口42來抓住提攜工具10。從頂段30向下的垂片44通過為頂部提手段30提供加寬的邊沿和弧形形狀以更適應(yīng)于人手來抓住提它,因而使使用者更加舒服。在顯示的實施例中,焊接24包括位于疊置的垂片44、疊置的第一端段34和疊置的第二端段36處的連接薄片20和22的各個焊接段。再一次,應(yīng)該理解的是焊接24、26和28的數(shù)量和位置可以隨著提攜工具10的實施例和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容器夾持部分14包括形成在第一薄片上的各個套圈52、54、56、58、60和62的第一行50和形成在第二薄片上的各個套圈52、54、56、58、60和62的第二行70,每個套圈適合于拉伸過要用提攜工具10運輸?shù)娜萜鞯囊欢恕5谝缓偷诙?0和70從焊接28自由且獨立地延伸,焊接28形成為位于第一和第二薄片20和22中的疊置的縱向加強肋84之間的一條連續(xù)的條帶。每條薄片20和22的縱向加強肋84緊鄰薄片20和22各自的行50、70延伸。每一縱向加強肋84有第一加強肋端86和第二加強肋端88。薄片20和22中的行50和70向外超過加強肋84上的焊接28的地方?jīng)]有連接在一起,因而允許行50和70相對于焊接28橫向移動。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將會理解,套圈52、54、56、58、60、62、72、74、76、78、80和82的形狀會隨著提攜工具10的應(yīng)用和用途的不同而不同,其形狀取決于固定在提攜工具10內(nèi)的容器的種類、大小和形狀。因而,例如,用于罐子的套圈的形狀與用于瓶子的套圈的形狀是不同的。
每一套圈52、54、56、58、60、62、72、74、76、78、80和82都設(shè)計成適于一個一個地分開固定處在其中的容器。在所述實施例中,提攜工具10能夠容納十二個容器,提手部分14的每一側(cè)有六個容器。圖3顯示了在薄片20的套圈52、54、56、58、60和62中容納有六個瓶子92、94、96、98、100和102的第一行90;和包括容納在薄片22的套圈72、74、76、78、80和82內(nèi)的瓶子112、114、116、118、120和122六個瓶子的第二行110。因此,提攜工具10適于固定和運輸所謂的“十二包裝”;然而,應(yīng)該理解的是提攜工具10能夠被設(shè)計成適于固定更多或者更少的容器。還有,提攜工具10也可修改成用于在提手部分12的每一側(cè)固定兩行容器。在這種情況下,行50和70各自包括相鄰套圈的兩相鄰行。
在沖切過程中在薄片20和22中沖切有不同大小、形狀和位置的孔126,以提供套圈52、54、56、58、60、62、72、74、76、78、80和82把容器固定在其中所必需的伸展和成形。
懸吊部分16連接提手部分12和容器夾持部分14。盡管懸吊部分16可以設(shè)置成實體的,但在商業(yè)上這樣做是不可行的。提攜工具10最好是盡可能的便宜。因而,在沖切過程中最好切除盡可能多的材料,以降低成本。然而,剩余的材料要有利于提供結(jié)實、緊繃和可靠的提攜工具,即使是在為數(shù)很多或者容量很大的容器需要用提攜工具10運輸時也是這樣。
懸吊部分16是由焊接26和28固定的薄片20和22形成的雙倍厚度的片層。每一薄片20和22的懸吊部分16包括多個條帶130,分別包括第一和第二端支撐條132和134。端支撐條132和134分別將第一和第二提手端38和40與容器夾持部分14的最靠外的容器套圈附近的加強肋84連接起來。提手部分12位于第一和第二提手端38和40之間的長度比加強肋84短。在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各薄片20、22的端支撐條132和134在各套圈的中線之外被連接到外套圈52、62和72、82,即垂直于加強肋84。因而,各薄片20和22的第一端支撐條132被沖切成從第一提手端38向外斜向套圈52和72的外端附近的一相當(dāng)直的條段,各薄片20和22的第二端支撐條134被沖切成從第二提手端40向外斜向套圈62和82的外端附近的一相當(dāng)直的條段。第一端支撐條132和第二端支撐條134被做成與薄片20和22上的加強肋段84相連,從而通過加強肋84提供提手部分12和固定在行50和70中最靠外的容器之間的直接連接。支撐條132、134限制提手端38和40可以與最靠外的容器分開的距離。
為了減小第一和第二行50和70中間處的向下彎曲,懸吊部分16包括各薄片20和22上的位于提手部分12和容器夾持部分14之間的中間支撐條136和138。在各薄片20和22中設(shè)置有橫條140。中間支撐條136延伸于提手底段32和橫條140之間,而中間支撐條138延伸于橫條140和加強肋84之間。在固定容器期間和之前在操作提攜工具10時,為了附加的中間穩(wěn)定性,在薄片20和22的提手頂段30和底段32之間設(shè)置有提手支撐條142,它與中間支撐條136和138基本上在一條線上。提手支撐條142以已知的方式設(shè)計成在容器包裝被提起時斷開,從而使得提手部分12在提攜時更加舒服。
橫條140沒有足夠的長度延伸端支撐條132和134之間的整個長度,并且在長度上比提手部分12短。各薄片20和22中位于橫條140、加強肋84和第一端支撐條132與提手部分12的連接點之間設(shè)有斜的第一肘狀連接件144。各薄片20和22上位于橫條140、加強肋84和第二端支撐條134與提手部分12的連接點之間設(shè)有斜的第二肘狀連接件146。把端支撐條132、134的中間部分連接到肘狀件144、146的斜條148可以通過穩(wěn)定端支撐條132和134的取向,使包括提攜工具10的成形和使用期間的操作在內(nèi)的操作更加方便。
圖4顯示了通過合適的沖壓制作提攜工具10的方式。本發(fā)明的提攜工具10是以條帶160的形式提供的,它包括從首到尾相連的多個提攜工具10。包含期望數(shù)量的提攜工具10的一長度的條帶160被纏繞在一個卷軸上,象折扇那樣裝在一個容器中,或者,以其它合適的方式堆積在一起以提供給自動化設(shè)備,把各提攜工具10套裝在成組的容器上。各個提攜工具相互之間保持合適的取向,即便是在使用過程中當(dāng)提手部分12和行50、70被操作時也保持合適的取向是很重要的。
在條帶160中,每一提攜工具10無論在其前面還是在其背后都通過兩個易斷的聯(lián)接162和164連接到下一個相鄰的提攜工具10。通過端支撐條132和134與加強肋84的連接點附近分別從第一和第二端支撐條132和134向外伸出的突起166和168的互連來提供第一易斷聯(lián)接162。這樣,第一易斷聯(lián)接162包括下游提攜工具10的第二端支撐條134上的突起168與上游提攜工具10的第一端支撐條132的突起166的互連。另外,第一易斷聯(lián)接162還設(shè)計有向外的由相鄰提攜工具10的支撐條132和134確定的,位于提手部分12和行50和70的最靠外的套圈之間的受力線。第二易斷聯(lián)接164包括行50和70的最靠外的套圈的互連。這樣,如圖4中所示,下游提攜工具10的套圈82被連接到下一相鄰上游提攜工具10的套圈72。
應(yīng)該理解的是圖4中只顯示了相鄰提攜工具10的第一薄片20,而且應(yīng)該理解,每一提攜工具10其后面疊置的第二薄片與第一薄片相同。每一相鄰提攜工具10的相鄰第二薄片22之間設(shè)置有類似的易斷聯(lián)接162。
如圖4中所示,由于設(shè)有從支撐條132和134向外伸出的突起166和168上的第一易斷聯(lián)接162以及相鄰套圈72和82的外側(cè)邊上的第二易斷聯(lián)接164,從而提供了由焊接28向外的各聯(lián)接162和164。更具體地說,焊接28的第一和第二端170和172分別位于形成于突起166和168與套圈72和78之間的內(nèi)凹174和176內(nèi)。易斷聯(lián)接162、164設(shè)置在焊接28的相反的兩側(cè)上。
有利的是,第一易斷聯(lián)接162和第二易斷聯(lián)接164被設(shè)置成在薄片20和22的連接部分中有穿孔。這樣,各易斷聯(lián)接162和164易于分別沿著穿孔線178和180斷開。由于在焊接28的相反的兩側(cè)上設(shè)置易斷聯(lián)接162和164,各提攜工具10在條帶160中是穩(wěn)定的。
在提攜工具10的使用期間,通過沿著穿孔線178和180折斷易斷聯(lián)接162和164可將單個提攜工具10從條帶160上分開。通過拉伸各個套圈52、54、56、58、60、62、72、74、76、78、80和82并環(huán)繞容器可使容器固定在各套圈中。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熟悉完成分開、伸展和固定步驟的機器,這里對其不作詳細(xì)說明。
各套圈52、54、56、58、60、62、72、74、76、78、80和82在各自的行50和70內(nèi)與相鄰的套圈相連。另外,各套圈52、54、56、58、60、62、72、74、76、78、80和82與其薄片20和22的加強肋84相連。因此,除了極小的材料伸展,各瓶子在行90和110內(nèi)的相對位置相對加強肋84保持相同,即便當(dāng)提攜工具10被提起時也保持相同。懸吊部分16的布置限制提手部分和特別是其頂段30之間相對于加強肋84的相對運動。因而,當(dāng)提攜工具10被提起且瓶子92、94、96、98、100、102、112、114、116、118、120、122的所有重量從頂段30垂下時,除了極小的材料伸展以外,頂段30和加強肋84之間的相對間距保持相當(dāng)?shù)睾愣?。端支撐條132和134使提手端38和40相對于加強肋84的相對定位保持穩(wěn)定,這樣,在提攜工具10被提起對提手端施加有重力時,提手端不會從加強肋84移開得更遠(yuǎn)。中間支撐條136和138以及肘狀件144和146限制了提手部分12相對于行50和70的相對運動。提有滿載的提攜工具10的人感覺提攜工具是穩(wěn)定和結(jié)實的。
前述內(nèi)容的變動和修改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之內(nèi)。應(yīng)該理解的是,這里公開和定義的發(fā)明擴展到文中和/或圖中提到的或者明顯的兩個或者更多單個特征的所有不同組合。所有這些不同組合構(gòu)成了本發(fā)明的各不同方面。這里說明的實施例說明了已知的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方式并會使本領(lǐng)域的其他技術(shù)人員能夠利用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書被認(rèn)為包括已有技術(shù)允許的范圍內(nèi)的不同實施例。
本發(fā)明的不同特征將在后面的權(quán)利要求書中給出。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容器提攜工具包括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提手;夾持排列成行容器并相互連接的一行套圈。所述套圈行包括第一端套圈和第二端套圈,其余的所述套圈位于所述第一端套圈和所述第二端套圈之間;連接所述提手和所述套圈行的懸吊部分,所述懸吊部分包括基本為直線的連接所述提手的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一端套圈的第一端支撐條,和基本為直線的連接所述提手的所述第二端與所述第二端套圈的第二端支撐條。
2.如權(quán)利要求1的提攜工具,包括相互疊置的第一和第二薄片,所述薄片相互連接在一起,每一所述薄片有一提手部分,提手部分有第一和第二端,容器夾持部分包括一行套圈,懸吊部分連接所述提手部分和所述套圈行。
3.如權(quán)利要求2的提攜工具,每一所述套圈行包括六個套圈。
4.如權(quán)利要求2的提攜工具,每一所述薄片包括緊鄰薄片的所述套圈延伸的加強肋,加強肋連接所述懸吊部分和所述套圈行,每二薄片的所述提手的長度比所述加強肋的長度短,每一所述薄片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撐條從所述提手向外斜向所述加強肋。
5.如權(quán)利要求4的提攜工具,每一所述薄片包括位于其所述提手和其所述加強肋之間的中間支撐條。
6.如權(quán)利要求4的提攜工具,每一所述薄片包括位于所述提手和所述加強肋之間的橫條,所述橫條的長度比所述提手的長度短;第一肘狀件連接到所述第一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加強肋;第二肘狀件連接到所述第二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加強肋。
7.如權(quán)利要求1的提攜工具,所述提手有位于所述第一提手端和所述第二提手端之間的提手長度,所述套圈行有位于所述第一套圈行端和所述第二套圈行端之間的套圈行長度,所述提手長度比所述套圈行的長度短,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撐條從所述提手向外斜向所述套圈行。
8.如權(quán)利要求7的提攜工具,包括位于所述提手和所述套圈之間的橫條,所述橫條的長度比所述提手的長度短;第一肘狀件連接到所述第一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套圈行;第二肘狀件連接到所述第二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套圈行。
9.如權(quán)利要求1的提攜工具,包括位于所述提手和所述套圈行之間的橫條,所述橫條的長度比所述提手的長度短;第一肘狀件連接到所述第一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套圈行;第二肘狀件連接到所述第二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
10.如權(quán)利要求9的提攜工具,包括從所述支撐條的中間部分到所述肘狀件的拉條。
11.一種容器提攜工具包括用于夾持容器的一行套圈,所述套圈行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套圈,其余的所述套圈以大體對齊的方式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套圈之間;提手包括第一提手端和第二提手端;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提手端與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套圈之間的基本為直線的支撐條。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的提攜工具,包括與每一所述套圈成為一體的加強肋,所述加強肋有第一和第二端,第一和第二基本為直線的支撐條從所述第一和第二提手端斜向所述第一和第二加強肋端。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的提攜工具,包括同所述提手和所述加強肋有一定間隔的橫條;第一肘狀件連接所述第一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加強肋;第二肘狀件連接所述第二提手端、所述橫條和所述加強肋。
14.如權(quán)利要求13的提攜工具,包括位于所述提手和所述橫條之間的第一中間支撐條和位于所述橫條和所述加強肋之間的第二中間支撐條。
15.一種容器提攜工具包括疊置的第一和第二薄片,每一薄片有提手部分、容器夾持部分和連接所述提手部分和所述容器夾持部分的懸吊部分;在第一薄片和所述第二薄片之間有至少一固定線,所述薄片的所述容器夾持部分從所述至少一固定線向外延伸;每一所述容器夾持部分適于夾持分開的幾行容器,每一所述容器行有第一和第二最靠外的容器;所述懸吊部分包括連接所述提手部分和所述最靠外的容器附近的所述的容器夾持部分直線支撐條。
16.如權(quán)利要求15的容器提攜工具,每一所述薄片包括位于所述提手部分和所述容器夾持部分之間的中間支撐條。
17.如權(quán)利要求15的容器提攜工具,每一所述薄片包括一橫條和把所述橫條連接到所述提手部分和所述容器夾持部分的第一和第二肘狀件。
18.如權(quán)利要求15的容器提攜工具,所述提手部分包括一頂段、一底段和一位于所述頂段和所述底段之間的提手支撐條。
19.一種容器包裝,包括第一和第二容器行,每所述行包括一第一最靠外的容器和一第二最靠外的容器;提攜工具包括用于分別固定第一行中各個所述容器的第一套圈行;用于分別固定第二行中各個所述容器的第二套圈行;提手;從所述提手到所述固定第一和第二最靠外的容器的所述套圈的直線支撐條。
20.如權(quán)利要求19的包裝,每一提手和所述支撐條包括疊置的第一和第二薄片。
21.用于固定到容器的提攜工具條帶,包括多個提攜工具,每個提攜工具有提手部分,包括多個套圈的容器夾持部分,和包括端支撐條的懸吊部分,端支撐條確定位于所述提手部分和所述多個套圈的最靠外的套圈之間的一條受力線;所述多個提攜工具的單個提攜工具頭尾相連地排成一條線;相鄰的提攜工具通過至少兩個分開的易斷聯(lián)接相互連接,所述相鄰提攜工具的所述受力線的外面設(shè)置有至少一個所述的易斷聯(lián)接。
22.如權(quán)利要求21的提攜工具條帶,每個所述提攜工具包括疊置的第一和第二薄片以及連接兩薄片的至少一個焊接,所述分開的易斷聯(lián)接設(shè)置在所述焊接的相反的兩側(cè)上。
23.如權(quán)利要求22的提攜工具條帶,所述焊接有從所述易斷聯(lián)接向內(nèi)的一個焊接端。
24.如權(quán)利要求22的提攜工具條帶,至少一個所述易斷聯(lián)接是穿孔線。
25.如權(quán)利要求22的提攜工具條帶,每個所述聯(lián)接都是穿孔線。
26.如權(quán)利要求21的提攜工具條帶,至少一個所述易斷聯(lián)接是穿孔線。
27.如權(quán)利要求26的提攜工具條帶,每個所述聯(lián)接都是穿孔線。
28.如權(quán)利要求21的提攜工具條帶,所述端支撐條包括向外伸展的突起和形成在相鄰提攜工具的所述突起之間的至少一個所述易斷聯(lián)接。
29.如權(quán)利要求21的提攜工具條帶,所述易斷聯(lián)接之一包括相鄰所述提攜工具的所述容器夾持部分的互連。
30.如權(quán)利要求29的提攜工具條帶,所述端支撐條包括向外伸展的突起和形成在相鄰提攜工具的所述突起之間的至少一個易斷聯(lián)接。
31.如權(quán)利要求30的提攜工具條帶,每個所述提攜工具包括疊置的第一和第二薄片和連接所述兩薄片的至少一個焊接,以及設(shè)置在所述焊接的相反的兩側(cè)上的所述分開的易斷聯(lián)接。
32.如權(quán)利要求31的提攜工具條帶,所述焊接有從所述易斷聯(lián)接向內(nèi)的焊接端。
全文摘要
一種特別適用于較大容器和有較多容器包裝的提攜工具,當(dāng)提攜工具被提起時給人結(jié)實的感覺。提攜工具包括環(huán)繞并夾持各個容器的套圈、提手部分和把提手的各端連接到夾持容器的最靠外的套圈的直線支撐條。當(dāng)容器被提起時,提手相對于容器只出現(xiàn)極小的移位。提攜工具條帶包括通過分開的兩個易斷聯(lián)接頭尾相連地連接的多個提攜工具。
文檔編號B65D71/50GK1477035SQ0314837
公開日2004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7月3日
發(fā)明者羅伯特C·奧爾森, 羅伯特C 奧爾森 申請人:伊利諾斯器械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