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用于鞍騎型四輪車輛的燃料噴射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59598閱讀:19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用于鞍騎型四輪車輛的燃料噴射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括具有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的鞍騎型四輪車輛。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上,在鞍騎型四輪車輛(例如,越野車或者“ATV”)中,采用樹脂制車體蓋來適當?shù)馗采w車體和燃料箱等。為了提高維護時的可操作性,一些這種車輛構造成使燃料箱等可容易地拆卸而不需要移除車體蓋。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平11-198882中披露了這種構造。
在鞍騎型四輪車輛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采用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的情況下,如果簡化了燃料箱和燃料泵等之間的管路,則便于拆卸和安裝這些部件。特別地,在用于向節(jié)流閥體供給燃料的燃料泵中,必須綜合地考慮布局,需要考慮到外力的影響(例如,由于與障礙物相接觸而產(chǎn)生的外力)、冷卻效果等。另外,在燃料箱和燃料泵中,在充分考慮車體在遠離公路等地形上行駛時的情況后,期望這樣一種結構和布局,其能夠限制由于燃料水平面的變化而使得空氣聚集或者收集(例如,吸入)到燃料供給系統(tǒng)部件中。
另外,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鞍騎型四輪車輛,其使得包括有燃料泵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部件有效地布局,并且能夠抑制空氣進入燃料供給系統(tǒng)部件中。
還已知這樣一種燃料供給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安裝于車輛上的燃料箱中。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平11-93974中披露了該系統(tǒng)。
圖23是根據(jù)相關技術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剖視圖。在圖23中,燃料箱100具有一平面部分102,該平面部分102位于底板101后端(圖中的右側)附近,并且燃料泵組件103安裝在平面部分102上。燃料泵104和濾清器106與燃料泵104的吸入口105相連并且設置在平面部分102上表面?zhèn)?,即,燃料?00的內表面?zhèn)?。排出側軟管接合?07與燃料噴射閥(未示出)相連,并且返回側軟管接合部108設置在平面部分102的下表面上,即,在燃料箱100的外表面上。
還已知一種燃料供給系統(tǒng),其具有安裝在燃料箱后部的底板上的燃料泵,在燃料箱中設置有用來阻止波動的前階梯表面壁,從而在減速時、在下降斜坡上行駛或者其它相似的情況時,能夠抑制少量剩余燃料向燃料箱前側運動。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2003-214274中披露了該系統(tǒng)。
因此,容納在燃料箱中燃料的上表面(即,燃料水平面)和燃料泵104之間的位置關系根據(jù)車體的傾斜度而發(fā)生變化。在圖23中,線109表示車體向后傾斜時的燃料水平面,而線110表示車體向前傾斜時的燃料水平面。從這個示例可知,燃料泵104在車體向前時從燃料水平面暴露。即,當車體向前傾斜時,濾清器106位于相對于表示燃料水平面的線110的上側。
另外,在日本專利特開2003-214274中所披露的系統(tǒng)中,提供了用來阻止波動的前階梯表面壁,這在考慮到車輛傾斜時是有利的,但是從而會使燃料箱內部的結構變得復雜。因此,在傳統(tǒng)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燃料吸取情況根據(jù)車體的傾斜度而不同。特別地,在ATV頻繁地在傾斜情況和遠離公路的地形下行駛時,希望提供這樣的系統(tǒng),其能穩(wěn)定地供給燃料直到剩余燃料量盡可能小。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車輛傾斜方向對該系統(tǒng)產(chǎn)生幾乎不產(chǎn)生影響,并且通過該系統(tǒng)能穩(wěn)定地向發(fā)動機供給燃料。
在摩托車中,還已知一種鞍騎型車輛,其中燃料箱和鞍騎型座設置在發(fā)動機的上側的前部和后部,并且其中設置有用來凈化排氣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2000-204939中披露了該車輛,其中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安裝在下車架上,該下車架設置在向前傾斜的發(fā)動機的前側上,并且該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通過較短管路與發(fā)動機的排出口相連。
在本發(fā)明中,期望通過縮短用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管路來減少由于通風阻力造成的損失。為了提高二次空氣供給效率,重要的是將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局成使得發(fā)動機熱對其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最小化。
特別地,在諸如ATV的、采用車體蓋來覆蓋發(fā)動機的外圍的車輛類型中,難于實現(xiàn)這樣一種布局,其中希望在例如摩托車中通過流動的氣流來進行冷卻。
從改善車體的外觀的角度來看,需要將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置在這樣的空間中,以使得該系統(tǒng)在視覺上暴露在外部的可能性最小。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滿足上述要求。

發(fā)明內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ATV,其上安裝有發(fā)動機,并在用于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具有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相對于前輪旋轉中心軸的后側以及相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前側。
根據(jù)此實施例,燃料泵設置在這樣的空間中,該空間被用于懸掛前輪的車體架前部的構件包圍,從而即使在野地或其它類似情況下行駛障礙物與車體架接觸時,外力也不會直接作用在燃料泵上。另外,通常位于車體前側的燃料箱和燃料泵相互之間鄰近設置,從而確保了兩者之間的管路較短,因此簡化了管路的布局。
根據(jù)此實施例,即使在野地或其它類似情況下行駛,障礙物與車體架接觸時,外力也不會直接作用在燃料泵上,從而不必特別提供用來保護燃料泵的保護裝置等,并且可能實現(xiàn)車體重量和成本的減少。另外,由于燃料箱和燃料泵之間的管路設置得較短,導致管路的布局簡化,因此可以容易地進行安裝和拆卸燃料箱和燃料泵的工作,這樣可減少部件的成本。也可減少燃料泵的泵送損失。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ATV,其上安裝有發(fā)動機,并具有在用于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的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相對于發(fā)動機的前側,而節(jié)流閥體設置在發(fā)動機氣缸蓋的后側。
根據(jù)此實施例,燃料泵和節(jié)流閥體分別設置在發(fā)動機的前側和后側,從而可有效地利用空間來布置車體中的部件。此外,由于燃料泵被流動的氣流適當?shù)乩鋮s,因此在燃料泵中難以產(chǎn)生燃料蒸氣(所謂的滲透)。此外,當在較低的環(huán)境溫度時,在氣缸蓋后側上的節(jié)流閥體的布局能夠防止節(jié)流閥體被流動的氣流過度地冷卻。
根據(jù)此實施例,可有效地利用空間來布置車體中的部件,因此,可減小車體的尺寸。另外,由于在燃料泵中難于發(fā)生滲透,因此可更加精確地向發(fā)動機噴射燃料,并且可提高車輛自身的經(jīng)濟價值。另一方面,當在較低的環(huán)境溫度時,由于可防止節(jié)流閥體被流動的氣流過度地冷卻,因此不必對節(jié)流閥體采用防冰措施,并且這可實現(xiàn)車體重量和成本的減少。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向發(fā)動機吹送空氣的冷卻風扇,并且燃料泵設置在該冷卻風扇和發(fā)動機之間。
根據(jù)此實施例,即使在低速高負荷的情況下頻繁地行駛的鞍騎型四輪車輛中,燃料泵裝置也確實被冷卻風扇冷卻。因此,有利地抑制了燃料泵中的滲透,從而實現(xiàn)精確的燃料噴射,并提高車輛自身的經(jīng)濟價值。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燃料箱的底板從車體側視時大致為V形。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燃料箱的底板從車體前視圖中大致為V形。
根據(jù)此實施例,與其中燃料箱底板與車體水平面大致平行設置并且底板設有燃料出口的情況相比,從車體側視或者車體前視時燃料箱的底板布置成大致V形,這使得更容易取出燃料。
基于此,可容易地吸取燃料,并因此,能夠抑制空氣進入燃料系統(tǒng)部件中。
另一個實施例的特征在于,從車體側視時,燃料泵布置在相對于具有大約30°前后傾斜角的兩個燃料水平面的延長線下側的范圍內,該范圍中包括燃料箱的燃料出口。另一個實施例的特征在于,在車體前視圖中,燃料泵布置在相對于具有大約15°左右傾斜角的兩個燃料水平面的延長線下側的范圍內,該范圍中包括燃料箱的燃料出口。
因此,在車體傾斜的情況下,燃料出口難于暴露在空氣中,并且燃料泵難以位于相對于燃料水平面的上側,從而可穩(wěn)定地向燃料泵供給燃料。因此,在車體傾斜的情況下,可穩(wěn)定地向燃料泵供給燃料,并因此以與上述相同的方式,能夠抑制空氣進入燃料供給系統(tǒng)部件中。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車輛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燃料箱中。燃料箱的底板具有燃料貯槽部分,該燃料貯槽部分具有階梯部分以及位于該階梯部分的下側的下部。燃料泵的燃料吸入口設置在相對于階梯部分的下側以及在該下部的上表面上,從而位于燃料箱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處。
根據(jù)此實施例,燃料箱中的剩余燃料收集在燃料貯槽部分中。由于燃料泵的燃料吸入口位于與燃料貯槽部分相關的燃料箱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因此即使當車輛在向前、向后、向左或者向右傾斜的情況下行駛,燃料吸入口都位于相對于車輛在正常行駛時傾斜程度下剩余燃料水平面的下側,從而可通過燃料泵來吸取和排放燃料。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在燃料箱中剩余燃料量為預定的保留量的情況下,燃料泵的吸入口位于以下空間中的至少一個中,即,當燃料箱向前向后以相應期望的角度傾斜時由燃料共同充滿的空間和當燃料箱向左向右以相應期望的角度傾斜時由燃料共同充滿的空間。
根據(jù)此實施例,燃料泵如此設置以使得,即使當車輛在剩余燃料量為保留量的情況下傾斜時,吸入口也位于傾斜方向上的燃料水平面的下側,因此,能可靠地吸取燃料直到剩余燃料量降低到保留量。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燃料貯槽部分為研缽形部分,其包括下部和圍繞該下部的外圍的階梯部分。
根據(jù)此實施例,即使在剩余燃料量較小時,收集在研缽形燃料貯槽部分中的燃料也不會流向外部,從而能夠可靠地吸取和排放燃料。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燃料貯槽部分形成在燃料箱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中至少一個上的大致中心位置處。
根據(jù)此實施例,燃料貯槽部分形成在燃料箱的中心位置處,因此,當車輛傾斜時,燃料能更有利地保持在燃料泵的燃料吸入口附近。
根據(jù)另一實施例,披露了一種用于車輛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布局結構,其包括設置在發(fā)動機上側的燃料箱和鞍騎型座。該實施例還包括用于凈化排氣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該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設置在發(fā)動機的氣缸附近,該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設置在氣缸上部空間中,該氣缸上部空間形成在發(fā)動機的上側以及鞍騎型座底部的前側部分的下側。
根據(jù)此實施例,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形成為與發(fā)動機分離的體,并且設置在發(fā)動機上側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局空間中。通過利用向前上方傾斜的鞍騎型座的底部的前側部分的下側而形成該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局空間。因此,能夠確保用來布置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空間。而且,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難以受到發(fā)動機的熱影響,并且通過在發(fā)動機的附近布置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可以使得用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管路變短。而且,容易布置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以使得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難于在視覺上暴露于外部。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該氣缸上部空間的上側由燃料箱底部后側部分和鞍騎型座的底部前側部分覆蓋,該鞍騎型座位于后側部分的后側,并且燃料箱的底部后側部分具有向前下方傾斜的傾斜表面的形狀。
根據(jù)此實施例,由向前下方傾斜的燃料箱的底部后側部分以及向前上方傾斜的鞍騎型座的底部前側部分形成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局空間的上部。因此,氣缸上部空間用作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局空間,并在側視時大致為山丘形,并且形成了比較大的空間。另外,空氣易于沿著位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布局空間上的燃料箱的底部向上向后流動。因此,可進一步減少對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熱影響。
根據(jù)另一個實施例,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位于設置在發(fā)動機前側的發(fā)動機冷卻風扇的后側。
根據(jù)此實施例,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位于設置在發(fā)動機前側的發(fā)動機冷卻風扇的后側,從而可通過利用由發(fā)動機冷卻風扇產(chǎn)生的冷卻氣流來冷卻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因此,可進一步減少熱影響。而且,由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并沒有布置在發(fā)動機冷卻風扇和發(fā)動機之間,因此能夠防止發(fā)動機冷卻效率的降低。


下面將參考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其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鞍騎型四輪車輛的側視圖; 圖2是鞍騎型四輪車輛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3是鞍騎型四輪車輛一部分的前視圖; 圖4是圖1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圖5是燃料泵單元的側視圖; 圖6是燃料泵單元的俯視圖; 圖7是沿著圖5的箭頭A的視圖; 圖8是示出了燃料箱和燃料泵單元的側視圖; 圖9是示出了燃料箱和燃料泵單元的前視圖; 圖1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垂直剖視圖; 圖11是根據(jù)圖10中所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水平剖視圖; 圖12是包括有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越野車(ATV)的透視圖; 圖13是與圖12相同的車的側視圖; 圖14是與圖12相同的車的俯視圖; 圖1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個實施例的燃料泵的放大側視圖; 圖16是與圖15相同的燃料泵的放大俯視圖; 圖17是底盤的底視圖; 圖1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實施例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垂直剖視圖; 圖19是包括剩余燃料量測量計的燃料箱的剖視圖; 圖20是剩余燃料量測量計的指示部分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21是示出了剩余燃料量測量計的又一實施例的視圖; 圖22A是示出了剩余燃料量測量計的又一實施例的視圖; 圖22B是示出了剩余燃料量測量計的又一實施例的視圖; 圖23是根據(jù)相關技術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垂直剖視圖; 圖2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的鞍騎型四輪車輛的側視圖; 圖25是上面視圖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圖2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鞍騎型四輪車輛的俯視圖; 圖27是上面視圖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視圖; 圖28是從車體前側看的一部分的視圖;和 圖29是示出了發(fā)動機、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等布局的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在下面描述中對前面(向前)、后面(向后)、左邊、右邊等方向的描述與關于車輛的方向相同。另外,在圖中的箭頭FR表示車輛的前方,而箭頭LH表示車輛的左方。
在圖1中所示的鞍騎型四輪車輛(車輛)1為所謂的ATV(越野車),其中左右對前輪2和后輪3是具有相對較大直徑的低壓輪胎,并且設置在構造成尺寸小和重量輕的車體的前側和后側,從而確保了離地的最小高度較大,并且提高了主要在野地行駛的性能。前輪2和后輪3通過懸架系統(tǒng)(未示出)分別懸掛在車體架4的前部和后部上。發(fā)動機5安裝在車體架4上的大致中心位置處,并且前側輸出軸6和后側輸出軸7分別設置在發(fā)動機5的前側和后側。輸出軸6和7分別通過前側驅動軸10和后側驅動軸11與前輪驅動機構8和后輪驅動機構9相連,并且發(fā)動機5的驅動力通過驅動軸10、11以及驅動機構8、9而傳遞到前輪2和后輪3。
另外,在鞍騎型四輪車輛1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處,轉向軸12、燃料箱13和鞍騎座14從車體前側以此順序設置。轉向軸12的下端部分與用于使前輪2轉向的轉向機構(未示出)相連,并且轉向柄15固定到轉向軸12的上端部分上。用來覆蓋車體前部(包括燃料箱13)的樹脂制車體蓋16,以及用來覆蓋前輪的樹脂制前擋泥板17安裝在車體架4的前部上。主要由剛管構成的前保護器18和前托架19安裝在轉向軸12的前側。另外,用來覆蓋后輪3的樹脂制后擋泥板20安裝在車體架4的后部上,并且主要由剛管構成的后托架21安裝在鞍騎座14的后側。
還參照圖2,大致上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對上部管22和下部管23設置在車體架4的上部和下部。上部管22的前部在轉向軸12的前側向下彎曲,并且其下端分別與下部管23的前端部分接合。另外,下部管23的后部在發(fā)動機5的后側向上彎曲,并且其上端與上管部22的后部接合。因此,上部管22和下部管23在車體側視圖中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結構。下部管23相對于前軸24和后軸25設置在稍微下側,其中前軸24用作前輪2的旋轉中心軸,而后輪25作為后輪3的旋轉中心軸,并且下部管23的周圍區(qū)域構成了車體的離地的最小高度部分。
前部張力管26的上端部分與上部管22的彎曲部分接合,并且前部張力管26的下端部分與下部管2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附近部分接合。前部輔助管27的后端部分與前部張力管26的中間部分接合。前部輔助管27大致上水平地延伸,并且其前端與下部管23接合。后部張力管28的下端從其前側與下部管23的彎曲部分接合,并且后部張力管28的上端與上部管2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附近部分接合。另外,后部輔助管29的下端從其后側接合到下部管23的彎曲部分上,并且后部輔助管29的上端接合到上部管22的后端部分上。
通過以在左側的上部管22、下部管23、張力管和輔助管作為主要部件,形成了構成車體架4左側部分的左側車架部分30。同樣,通過以在右側的上部管22、下部管23、張力管和輔助管作為主要部件,形成了構成車體架4右側部分的右側車架部分31。而且,左側車架部分30和右側車架部分31通過多個沿著車輛寬度方向設置的橫向構件32彼此接合成一體,從而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處形成車體架4,其形成在前后方向上伸長的剛性盒結構。這里,將形成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處且處于這樣狀態(tài)的空間部分稱為K,在該狀態(tài)中,該空間設置在左側車架部分30和右側車架部分31之間并且由構成車體架4的構件包圍。車體架4的前端部分(空間部分K的前端部分)延伸到前軸24的前側。順便提及,附圖標記33表示騎車者踏板,并且可通過踏板33和設置在其周圍的板架34來固定踏板盤(未示出)。
還參見圖3,發(fā)動機5例如為氣冷單缸往復式發(fā)動機,并且設置在車體架4的空間部分K中。另外,發(fā)動機5具有所謂的橫向布局,其中,其曲軸35的旋轉軸C沿著前后方向設置在這樣的位置,即沿車輛寬度方向從中心稍微偏右側。當發(fā)動機從曲軸箱38的上部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右側部分朝上運動時,發(fā)動機5的氣缸36和氣缸蓋37傾斜地設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更左側。用于在其中容納傳輸裝置(未示出)的變速箱39一體形成在曲軸箱38的左側,并且輸出軸6和7以分別從變速箱39的前壁和后壁伸出的方式設置在這樣的位置處,即,在變速箱39的前側和后側并且從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稍微偏向左側。
另外,如圖1所示,氣缸36和氣缸蓋37布置成以使得它們布置從車體側視時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處。這里,燃料箱13布置在相對于車體架4的空間部分K的上側的車體前部,并且氣缸36和氣缸蓋37布置在燃料箱13的下后側。例如,燃料箱13為樹脂制的一體模制體,并且以希望的形狀形成從而保證容積,同時避免與周圍的部件接觸;例如,前端分叉為左側和右側,以允許轉向軸12設置在其中(見圖2)。
在燃料箱13的下部,通過使燃料箱13的底板13a(見圖8和圖9)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向下凸出而形成燃料貯槽部分40。燃料貯槽40具有圓錐外形,其在車體側視和前視(如從前側看)時大致為V形,從而使燃料能儲存在形成圓錐表面的研缽形(漏斗形)圓周壁的內部中。另外,在將部件設置在燃料箱13的下側的情況下看燃料貯槽部分40的布局時,燃料貯槽部分40具有在垂直方向上為平面的圓錐體形狀。特別地,從車體側視和前視(見圖8和圖9)時,燃料貯槽部分40的圓周壁的傾斜角B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為大約15°。燃料貯槽部分40布置在相對于用作前輪2的旋轉中心軸的前軸24的后側以及在相對于發(fā)動機5的前側。
這里,安裝在鞍騎型四輪車輛1上的發(fā)動機5,在其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采用了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并使節(jié)流閥體41連接到氣缸蓋37的后部。換句話說,氣缸蓋37的后側為進氣端。另外,空氣濾清器42與節(jié)流閥體41的后部相連。節(jié)流閥體41和空氣濾清器42設置在氣缸蓋37的后側以及在車體架4的空間部分K中(見圖2)。此外,排氣管43與用作氣缸蓋37排氣側的前部相連,排氣管43向后延伸同時被彎曲,并且連接到支撐在車體架4后部的消聲器44上。
在燃料箱13的下側,用來冷卻機油的油冷卻器45、用于強制冷卻發(fā)動機5的冷卻風扇46、以及后面將描述的燃料泵單元47,從車體前側以該順序布置。在車體側視圖中,燃料泵單元47布置在燃料箱13的燃料貯槽40大體上直接下方的位置處。換句話說,燃料泵單元47布置在相對于前輪2的前軸24的后側以及相對于發(fā)動機5的前側。而且,燃料泵單元47設置在發(fā)動機5和冷卻風扇46之間以及在冷卻風扇46附近的位置處。
這里,如圖8所示,用作燃料供給管的第一燃料軟管50用于在燃料泵單元47和燃料箱13之間連接,并設置在兩個燃料水平面(level)FL1和FL2的延長線(在圖中以(FL1)和(FL2)表示)下側的范圍內,從車體側視時該范圍包括燃料箱13的燃料導出口(燃料出口)48,并且這些燃料水平面相對車體水平面HR以約為30°的前后傾斜角傾斜。順便提及,燃料水平面FL1為這樣的平面,該平面通過燃料箱13的燃料出口48直接上方的部分附近,并且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以約為30°的傾斜角向后下方傾斜,而燃料水平面FR2為這樣的平面,該平面通過燃料箱13的燃料出口48直接上方的部分附近,并且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以約為30°的傾斜角向前下方傾斜。
這里,如圖9所示,燃料泵47和第一燃料軟管50布置在相對于兩個燃料水平面FL3和FL4的延長線(在圖中以(FL3)和(FL4)表示)下側的范圍內,在車體前視圖中該范圍包括燃料箱13,并且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以約為15°的左右傾斜角傾斜。
順便提及,燃料水平面FL3為這樣的平面,該平面通過燃料箱13的燃料出口48直接上方的部分附近,并且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以約為15°的傾斜角向右下方傾斜,而燃料水平面FL4為這樣的平面,該平面通過燃料箱13的燃料出口48直接上方的部分附近,并且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以約為15°的傾斜角向左下方傾斜。
順便提及,在車體前視圖中,燃料泵單元47設置成從燃料箱13的燃料貯槽部分40的直接下方的位置移動到右側。另外,燃料泵單元47以上述方式設置在車體架4的空間部分K中。
如圖4所示,燃料出口48布置在燃料箱13的燃料貯槽部分40的頂端部分(在燃料箱13的最下端部分)處。燃料出口48和在燃料泵單元47下部的燃料導入口49通過第一燃料軟管50而相互連接。另外,在燃料泵單元47的后部設置燃料排出口51,并且燃料排出口51和設置在節(jié)流閥體41處的噴射器(燃料噴射閥)52通過第二燃料軟管53而相互連接。另外,放氣口54設置在燃料泵單元47的上部。燃料箱13的放氣口54和預定的回油口(未示出)通過第三燃料軟管55而相互連接。順便提及,附圖標記56表示用來向燃料泵單元47供給電能的電能供給導線。
如圖5至圖7所示,燃料泵單元47具有這樣的結構,其中燃料濾清器58和燃料泵59從下側以該順序包含在箱主體57中,該箱主體57具有垂直伸長的并大致為平行六面體的形狀。壓力調節(jié)器61容納在另一室60中,該室60設置于箱主體57的上部的左側。使用蓋62來關閉箱主體57的上部開口,從而使燃料濾清器58、燃料泵59以及燃料調節(jié)器61構造成一整體。
在箱主體57的左側壁63的外部,設置有連通通道64,用來使燃料泵59的垂直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與壓力調節(jié)器61連通。在連通通道64的下端部分處設置向后側伸出的燃料排出口51。另外,在箱主體57的左側壁63下端部分處設置有向左側伸出的燃料導入口49。此外,例如,用來將燃料泵單元47固定到冷卻風扇46護罩上的一對上下固定部分67,分別設置在箱主體57的前壁65和右側壁66上。蓋62設置有插塞68和向上突出的放氣口54,其中插塞68用于連接在電能供給導線的頂端處的連接器。放氣口54和燃料泵59的上部通過放氣閥(未示出)而相互連通。
從燃料泵59到燃料排出口51的通道與連通通道64相連接,并且通過壓力調節(jié)器61可將從燃料排出口51中排出的燃料的壓力調節(jié)到預定的壓力。當燃料泵59運行時,來自燃料箱13的燃料被引入到箱主體57的下部處的燃料導入口49中。燃料通過燃料濾清器58,然后流入燃料泵59中,并在壓力下提升到預定燃料壓力,并且然后通過燃料排出口51向噴射器52排放。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壓力調節(jié)器61將從燃料排出口51排出的燃料的壓力調節(jié)到預定的壓力,以使得燃料總是以預定的壓力供給到噴射器52。此外,來自壓力調節(jié)器61的剩余燃料返回到另一室60中,且然后在燃料泵單元47中進行再循環(huán)。燃料泵59中產(chǎn)生的燃料蒸氣由于其自身的浮力而移動到燃料泵59的上部,并且在通過放氣閥后從放氣口54中排出。
這里,將使用圖8和圖9來描述與燃料箱13的結構以及燃料泵單元47的布局相關的功能。
如圖8所示,在鞍騎型四輪車輛1的車體向前傾斜或者在減速時等情況下,燃料箱13中的燃料水平面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向后下方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將燃料箱13的底板13a設置成大致上與車體水平面HR平行,并且底板13a設置有燃料導出口(在圖中以兩點劃線表示)。即使在燃料導出口暴露于如此傾斜的燃料水平面上側的空氣的情況下,如果在該實施例中對于燃料箱13中,底板13a設置有研缽形燃料貯槽部分40,并且燃料導出口48設置在其頂端,則燃料導出口48也難于暴露于油面上側的空氣中。
同樣,在鞍騎型四輪車輛1的車體向后傾斜或者在加速時等情況下,燃料箱13中的燃料水平面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向前下方傾斜,但是,燃料導出口48仍然難以暴露于空氣中。
這里,在正常行駛時,燃料水平面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傾斜的前后傾斜角最大約為30°。因此,如果燃料泵單元47和第一燃料軟管50布置在這樣的范圍內,該范圍在相對于具有約為30°前后傾斜角的燃料水平面FL1和FL2的延長線的下側,并且該范圍包括燃料導出口48,則在正常行駛時,燃料導出口48不會暴露于空氣中,并且由于其中燃料泵59和用于向其供給燃料的燃料供給管(第一燃料軟管50)未設置在燃料水平面上側的這種布置,因此可穩(wěn)定地向燃料泵59供給燃料。
另外,如圖9所示,當鞍騎型四輪車輛1的車體向右下方傾斜或者向左下方傾斜時,或者在向左或向右轉向時,或者在其它類似情況下,燃料箱13中的燃料水平面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向左下方或者右下方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燃料貯槽部分40為研缽形并且燃料導出口48設置在其頂端處,則燃料導出口48也很難暴露于空氣中。
這里,在正常行駛時,燃料水平面相對于車體水平面HR的左右傾斜角最大約為15°。因此,以與上述相同的方式,如果燃料泵單元47和第一燃料軟管50布置在這樣的范圍內,該范圍在相對于具有約為15°的左右傾斜角的燃料水平面FL3和FL4的延長線的下側,并且該范圍包括燃料導出口48,則在正常行駛時,可穩(wěn)定地向燃料泵59中供給燃料。
根據(jù)上述實施例,在鞍騎型四輪車輛1中,其中在所安裝的發(fā)動機5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采用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包括有一體構造的燃料濾清器58、燃料泵59和壓力調節(jié)器61的燃料泵單元47布置在相對于前軸24的后側以及相對于發(fā)動機5的前側。
這種布置確保了燃料泵單元47位于空間部分K中,該空間部分K被用于懸掛前輪2的車體架4的前部的構件包圍。因此,即使在野地上行駛的情況下,障礙物與車體架4接觸時,外力也不會直接作用在燃料泵單元47上。因此,不必獨立地提供用來保護燃料泵單元47的保護裝置等,并且可實現(xiàn)車體重量和成本的減少。另外,由于位于車體前部的燃料箱13和燃料泵單元47彼此鄰近設置,在兩者之間的管路設置的較短,所以簡化了管路的布局。而且,與燃料泵、燃料濾清器和壓力控制器構造成獨立部件的情況相比,簡化了部件之間的管路。因此,便于進行安裝和拆卸燃料箱13和燃料泵單元47的工作,能實現(xiàn)部件成本的減少,并且也能實現(xiàn)燃料泵59的泵送損失的減小。
此外,在鞍騎型四輪車輛1中,節(jié)流閥體41和空氣濾清器42布置在發(fā)動機5的氣缸蓋37的后側。
這種布局確保了燃料泵單元47和節(jié)流閥體41能分別布置在發(fā)動機5的前側和后側,從而能有效地利用空間以將部件布置在車體中。因此,可減小車體的尺寸。
這里,即使由于燃料泵59中的滲透而產(chǎn)生蒸氣,該蒸氣也能通過燃料泵59的上部處的放氣噴嘴排出。然而,由于燃料泵單元47被流動的氣流有利地冷卻,因此在燃料泵59中難以發(fā)生滲透。因此,能更精確地向發(fā)動機5噴射燃料,并且可提高車輛自身的經(jīng)濟價值。另一方面,由于節(jié)流閥體41設置在氣缸蓋37的后側,因此當在較低的環(huán)境溫度時,能夠防止節(jié)流閥體41被流動的氣流過度地冷卻。因此,不必對節(jié)流閥體41采用防結冰措施,從而可實現(xiàn)車體重量和成本的減少。
另外,燃料泵單元47布置在發(fā)動機5和冷卻風扇46之間并且更靠近冷卻風扇46的位置處。
這種布局確保了燃料泵單元47確實被冷卻風扇46冷卻,并且抑止了發(fā)動機5的熱傳遞。因此,即使車輛頻繁地在低速高負荷的情況下行駛,特別是鞍騎型四輪車輛1處于這種情況下時,可有利地抑制燃料泵59中的滲透,以進行精確地燃料噴射,并提高車體自身的商業(yè)價值。
另外,燃料箱13的底板13a的一部分形成為凸起的研缽形燃料貯槽部分40,同時沿向下方向的截面變得更小。這尤其確保了即使在剩余燃料的量很少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取出燃料。另外,在車體傾斜時、在加速或者減速時、在轉向時以及其它類似情況下,設置在燃料貯槽部分40頂端部分(即,在燃料箱13的最下端部分)的燃料導出口48難以暴露于空氣中,從而能抑制空氣進入燃料供給系統(tǒng)部件中。
而且,燃料泵單元47和第一燃料軟管50在車體側視圖中位于這樣的范圍內,該范圍在相對于具有約為30°的前后傾斜角的兩個燃料水平面FL1和FL2的延長線的下側,該范圍包括燃料箱13的燃料導出口48,并且在車體前視圖中位于這樣的范圍內,該范圍在相對于具有約為15°的左右傾斜角的兩個燃料水平面FL3和FL4的延長線的下側,該范圍包括燃料導出口48。以與上述相同的方式,這種布局使得當車體傾斜時,可穩(wěn)定地向燃料泵59供給燃料,從而能抑制空氣進入燃料供給系統(tǒng)部件中。
特別地,與設計為ATV的鞍騎型四輪車輛1的情況一樣,對于在行駛過程中車體頻繁地傾斜的車輛,上述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順便提及,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例如,本發(fā)明不僅還可應用于二輪驅動類型的或者能夠在四輪驅動和二輪驅動之間轉換的類型的鞍騎型四輪車輛1中,而且也能應用于其上安裝有這樣橫向布局的發(fā)動機的鞍騎型四輪車輛1中,其中曲軸的旋轉軸與發(fā)動機寬度方向平行。
參見圖9,燃料貯槽部分40還可以具有在車體側視圖中大致為V形的谷形,或者類似地可以具有在圖中未示出的車體前視圖中大致為V形的谷形。另外,燃料貯槽部分40可以是多邊錐形,其在車體側視圖和前視圖中大致為V形。這里,在車體側視圖或者前視圖中,形成大致V形結構(包括在上述實施例中的燃料貯槽部分40的圓周壁)的每個平面的傾斜角度相對于車體水平面并不限于約為15°,并且并不限于直線性平面;例如,每個平面可以為弓形或者階梯形。而且,燃料箱13的底板13a的整個部分可以大致為V形。
另外,可以采用這樣一種構造來代替燃料泵單元47,其中燃料泵獨立于燃料濾清器以及壓力調節(jié)器。
此外,上述實施例的構造僅僅是一個示例,并且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要旨的情況下自然可進行各種適當?shù)男薷摹?br> 圖12是ATV的透視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安裝在其上。圖13是同一ATV的左側視圖,而圖14為同一ATV的俯視圖。
在這些圖中,ATV101包括位于車體中心處的發(fā)動機102、位于發(fā)動機102上側的燃料箱103、騎車者座位104、前部和后部行李架105和106、以及設置在車輛最前端的前部防護裝置107和下部防護裝置108。燃料箱103具有這樣的結構,其中如圖14所示,其前部朝向車輛后側凹入,并且轉向軸109延伸以垂直地通過該凹入部處。換句話說,燃料箱103通過具有凹入部而可避免與轉向軸109干涉,并且燃料箱103能延伸至轉向軸109的前側。
轉向柄110設置在轉向軸109的上部,并且連接件111設置在轉向軸109的下部。連接件111通過連接裝置(未示出)連接到前輪112上。后輪113設置在車輛的后部。包含輪胎罩的前部擋泥板114和后部擋泥板115分別設置在前輪112和后輪113的上側,從而能夠覆蓋前輪112和后輪113。用于使駕車者跨坐在騎車者座位104上以將他的腳放在上面的腳踏板116和117,設置在前部擋泥板114和后部擋泥板115之間。
燃料泵118容納在燃料箱103中。通過燃料泵118吸取的燃料通過燃料軟管119供給到設置在發(fā)動機102進氣管中的燃料噴射閥(未示出)中。另外,排氣管120與發(fā)動機102相連,并且排氣管120與設置在車輛后側的消聲器121相連。排氣管120在其連接到消聲器121的部分附近設置有氧傳感器122。
ATV101包括主車架123和下部車架124,并且車輛的上述部件由這些車架123、124以及管或者板(例如,與車架123、124相連接的輔助車架和托架)支撐。
圖10是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垂直剖視圖,而圖11是燃料供給系統(tǒng)的水平剖視圖。在這些圖中,燃料箱103的底板具有表面125(在下文中稱為“階梯部分”)和表面126(在下文中稱為“下部”),其中表面125位于車輛前側附近以及朝車輛后側(在圖中的向右方向)向下傾斜,而表面126形成在相對于階梯部分125的車輛后側并且比階梯部分125低一個臺階。用來安裝燃料泵的基座板127從燃料箱103的外部安裝在階梯部分125上。撐桿128固定在基座板127的上部,即燃料箱103的內部。撐桿128彎曲成先從基座板127向上指向,然后朝向下部126指向。燃料泵主體129安裝在撐桿128上。燃料泵主體129如此布置,以使得形成在室130中的燃料吸入口131布置在低于階梯部分125并且靠近下部126的上表面的位置處,并且在燃料箱103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處。燃料箱103的上部設置有燃油供給口103a,其用來向燃料箱103供給燃料。
燃料泵118如此布置,從而當燃料箱103中的剩余燃料的量為預定的保留量時車體向后傾斜的情況下燃料箱103中的燃料水平面132,以及車體向前傾斜的情況下的燃料水平面133都位于相對于室130下部的上側(特別地,在下面將描述吸入濾清器)。在這個示例中,后向傾斜角和前向傾斜角都假設為30°。
順便提及,燃料泵118的燃料吸入口131位于燃料箱103的車輛前后方向和車輛寬度方向的大致中心部分處,但是下部126并不必限制于這些方向上的中心部分;需要滿足的是下部126至少形成在包含中心部分的底板中。換句話說,需要滿足的是,當剩余燃料量減少時,燃料在位于階梯部分125下方的下部126處收集,并且位于車輛前后方向和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處的燃料吸入口131布置在燃料貯槽部分處。
另外,如圖11所示,燃料泵118如此布置,從而當剩余燃料量為預定的保留量時當車輛向右傾斜時的燃料水平面134,以及車輛向左傾斜時的燃料水平面135都位于相對于燃料吸入口131的上側,該燃料吸入口131設置在室130的下部。在這個示例中,向右傾斜角和向左傾斜角都假設為15°。
因此,燃料泵118如此布置,以使得燃料吸入口131鄰近下部126的上表面并且位于燃料箱103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處。更具體地,在燃料箱103中的剩余燃料量為預定的保留量的情況下,并且在車輛行駛時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道路表面的傾斜角度限定為期望的角度時,燃料泵118的燃料吸入口131優(yōu)選地位于當燃料箱103向前向后以相應預期的角度(在該實施例中為30°)傾斜時由燃料共同充滿的空間(在圖10中用符號Z1表示)以及當燃料箱103向左向右以相應預期的角度(在此實施例中為15°)傾斜時由燃料共同充滿的空間(在圖11中用符號Z2表示)的至少一個中。
順便提及,保留量為根據(jù)車輛種類(即,車輛的使用和類型)設置的剩余燃料量的下限;例如,在該實施例中的ATV101中,將充滿燃料箱3的燃料量的大約20%設置為保留量。通常,保留量設置為參照值,用于當剩余燃料量減少時,例如通過從傳感器輸出檢測信號而轉換至接通(ON)狀態(tài),或者閃亮信號燈,或者使用測量計來通知騎車者剩余燃料的量較少的狀況。保留量并不限制為20%,并且其可根據(jù)每個單獨車輛來確定。稍后將參考圖19等來描述保留量的指示的示例。
另外,在設置有儲備油箱的車輛中,在儲備油箱中的燃料儲存量用作保留量。
圖15是燃料泵118的放大側視圖,圖16是同一裝置的俯視圖,而圖17是基座板127的底視圖。在這些圖中,容納在室130中的濾清器136設置在燃料泵主體129的頂端,該燃料泵主體支撐在支架128上。在排氣側,設置有連接到燃料排出口137(見圖17)的排出管138。壓力調節(jié)閥139設置在排出管138的中間部分處,并且排出管138在壓力調節(jié)閥139處分支到回流軟管140中?;亓鬈浌?40的端部設置成終止于鄰近濾清器136設置的燃料保持器(keeper)141。附圖標記142表示用來向燃料泵主體129供給電能的導線,而附圖標記143表示地線。
室130充滿了通過燃料吸入口131滲透的燃料,并且濾清器136和燃料保持器141浸入在燃料中。燃料吸入口131如此布置,以使得即使在如上所述剩余燃料量減少至保留量并且車輛傾斜的情況下,其能通過燃料封閉,即其位于最下部位置處。
如圖17所示,基座板127設置有燃料排出口137、電力饋線端子144以及接地端子145。延伸至燃料噴射閥(未示出)的軟管119連接到燃料排出口137。
在運行時,通過濾清器136吸入到燃料泵主體129中的燃料排出到排出管138中,并且通過燃料排出口137以及軟管119向發(fā)動機102的燃料噴射閥供給燃料。當燃料供給壓力變得過高時,壓力調節(jié)閥139操作從而使燃料從排出管138的中間部分流入回流軟管140中,并排出到燃料保持器141。
圖18是示出了燃料箱的修改示例的剖視圖,其中與圖10相同的符號表示與上述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此示例中,與下部126連續(xù)的另一階梯部分146設置成更靠近車輛的后部。更具體地,下部126的后側上的壁形成為更高,并且下部126和其前后側的階梯部分125和146形成了燃料貯槽部分147,該燃料貯槽部分比圖10中所示的燃料箱103更深。
燃料貯槽部分147不僅具有在側視圖中(即,沿圖18中所示的方向看)朝下凸起的形狀,而且在前視圖中(即,沿車體前后方向看)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處朝下凸起。換句話說,燃料貯槽部分147具有研缽形或者漏斗形形狀,其中下部126的周邊由包括前階梯部分125和后階梯部分146的階梯部分包圍。因此,剩余燃料能容易地收集在燃料貯槽部分147中。此外,燃料吸入口131位于燃料貯槽部分147中。因此,即使當車體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傾斜時,燃料泵118也能吸取以及排放剩余燃料。
特別地,在希望ATV沿陡峭的斜坡上升和下降以在斜坡上橫向行駛的情況下,即使當剩余燃料量較少時,燃料也能穩(wěn)定地供給到發(fā)動機中。
圖19是設置有剩余量測量計的燃料箱的剖視圖,其中與圖10相同的符號表示與上述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剩余量測量計148設置在燃料箱103的上壁上,并靠近燃料供給口103a。剩余量測量計148布置成使其中心移動到相對于燃料供給口103a的車體的前右側。剩余量測量計148包括向下延伸臂149,和連接在壁149的頂端上的浮子150。浮子150的位置隨著剩余燃料的燃料水平面的變化而變化。浮子150的位置可轉換為剩余量測量計148的指針(在后面描述)的移動,該剩余量測量計148設置在臂149的基部,并且由指針來顯示剩余量。
圖20是剩余量測量計148的指示部分的一個示例的俯視圖。在圖20中,在指示部分151上繪制有字符E和字符F,其中字符E指示燃料箱空時的位置,而字符F指示燃料箱基本充滿燃料的位置,并且指針152指出與剩余燃料量相對應的、在字符E和F之間的位置。例如用紅色表示從由符號E指示的空情況的點位置到朝向字符F側稍微偏移的點位置的區(qū)域,即保留區(qū)域153。當指針152指向區(qū)域153時,剩余燃料量不超過保留量。
圖21是示出了剩余量測量計另一示例的視圖。圖21所示的示例指示剩余燃料的量,作為多功能指示面板的部分功能。指示面板154示出了多個部分的數(shù)字信息。根據(jù)燃料的剩余量,當燃料箱充滿了燃料時,多個圖塊155都轉變?yōu)榇蜷_(ON),并且當燃料量下降時,轉變?yōu)榇蜷_(ON)的圖塊155的數(shù)量下降。當剩余燃料量減少至保留量時,表示保留量的符號設置156轉變?yōu)榇蜷_(ON)。
圖22A和22B示出了剩余量測量計的另一示例。該示例中,在指示面板上的多個圖塊157根據(jù)剩余燃料的量轉變?yōu)榇蜷_(ON)。當燃料箱充滿燃料時,如圖22A所示,所有的圖塊157都轉變?yōu)榇蜷_(ON)。當燃料量減少至保留量時,如圖22B所示,使得圖塊157的、靠近表示保留量的符號設置“RES”的圖塊閃光。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例如,燃料貯槽部分位于在燃料箱103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至少一個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就足夠了。在燃料貯槽部分位于在燃料箱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處的情況下,當車輛上坡和下坡時,可很好地保持較少的剩余燃料量。另一方面,在燃料貯槽部分位于在燃料箱的寬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處的情況下,當車輛在橫向傾斜表面上行駛時,可很好地保持較少的剩余燃料量。
另外,至少燃料泵的燃料吸入口設置在上述位置處就足夠了;因此,支撐燃料箱上的燃料泵的位置并不限于在階梯部分125上的位置,并且可任意地設置該位置。
圖2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鞍騎型四輪車輛的側視圖。附圖標記1001表示前輪,1002表示后輪,這些輪以左右成對設置在車體架1003的左右側。車體架1003包括在上側和下側的上車架1003a和下車架1003b,其相應的左右對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側下車架1003b與上車架1003a連接。附圖標記1004表示轉向軸,1005表示發(fā)動機,1006表示燃料箱,1007表示鞍騎型座,而1008表示空氣濾清器。
發(fā)動機1005為四沖程氣冷發(fā)動機,并且具有橫向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曲軸1009沿前后方向指向。氣缸蓋1010設置有氣缸蓋罩1011并在其上部結合有閥門運行機構,進氣通道在后側表面中開口,并且構成燃料噴射裝置的節(jié)流閥體1012與進氣通道的開口部分相連。空氣濾清器1008的過濾空氣排出部分設置在節(jié)流閥體1012的后側,并且該部分與節(jié)流閥體1012相連??諝鉃V清器1008支撐在上車架1003a上。燃料箱1006和座1007也支撐在上車架1003a上。
ECU與節(jié)流閥體1012結合成一體,用于進行點火控制和燃料噴射控制。從空氣濾清器1008的過濾側將過濾空氣提供給節(jié)流閥體1024,還將燃料從燃料供給管1013提供到節(jié)流閥體,并且向氣缸蓋1010的進氣通道提供混合空氣。
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通過二次空氣進氣軟管1114與空氣濾清器1008的前表面相連,并且設置在氣缸蓋1010的上側。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為二次空氣閥系統(tǒng),其通過將二次空氣流控制閥和為關閉閥的簧片閥結合成一體而構造成緊湊的形式。
排氣口設置在氣缸蓋1010的前表面?zhèn)龋艢夤?020的前端與排氣口相連。排氣管1020突出在氣缸蓋1010的前側,然后彎曲成大致U形,橫過氣缸蓋1010的側面,向后延伸,并且與消聲器1021相連。
消聲器1021與后輪1002的上部的側面重疊,并且支撐在上車架1003a的后部上。催化劑設置在消聲器1021中,用來凈化排氣,并且當由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將二次空氣供給到排氣口中時,排氣中的氧氣量增加,從而提高催化劑的凈化效率。
排氣管1020的后端部分橫過空氣濾清器1008的側表面垂直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并且排氣管1020后端部分和消聲器1021前端部分之間的連接部分位于空氣濾清器1008的后端的附近。附圖標記1005a表示曲軸,并且排氣管1020的中間部分設置成與曲軸1005a的上表面大體平行。
如圖25所示,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通過負壓管1016借助發(fā)動機進氣負壓而運行,從而從空氣濾清器1008的過濾側供給的過濾空氣通過二次空氣輸出管1017作為二次空氣供給到發(fā)動機蓋1010的排氣口,從而凈化排氣。
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通過負壓管1016而與氣缸蓋1010的進氣通道相連,流量控制閥根據(jù)進氣口處的進氣負壓來控制從二次空氣進氣軟管1014供給的二次空氣的量,并且簧片閥在預定的負壓水平打開和關閉。當簧片閥打開時,流速被控制的二次空氣通過二次空氣輸出管1017供給至排氣口。
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位于氣缸上部空間1018中,該氣缸上部空間1018被燃料箱1006的底部后側部分1006a、座1007的底部前側部分1007a、以及氣缸蓋1010的上部包圍。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與突出部1022a重疊并且螺栓連接到其上,該突出部1022a形成在底部板1022的后端部分處,該底部板1022作為一個獨立體從燃料箱1006的底部向后延伸,從而使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被支撐。
燃料箱1006的底部后側部分1006a向后上方傾斜,座1007的底部前側部分1007a在前側向前上方傾斜,并且氣缸上部空間1018在側視圖中大致為山丘形(mount-shaped)。燃料箱1006的后端部分為延伸部分1006b,該延伸部分在相對于底部板1022的上側位置處基本水平突出,并且到達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附近。
二次空氣進氣軟管1014的前部沿著座1007的底部前側部分1007a的斜度布置在后下方,其中間部分在節(jié)流閥體1012的上側大致水平地彎曲,并且后部沿著空氣濾清器1008的前表面垂直延伸并且與空氣濾清器1008的過濾側相連通。附圖標記1019表示通氣管,其中前端的進氣口位于燃料箱1006后端的上側以及在座1007的前端,該進氣口沿著底部前側部分1007a傾斜地向后設置,并且與空氣濾清器1008的未過濾側相連。
燃料泵1023以與燃料箱1006獨立的方式設置在發(fā)動機1005的前側以及燃料箱1006的下側。燃料泵1023通過燃料管1024與最下端部分1006d相連,該最下端部分在側視圖中大致為漏斗形并且在燃料箱1006底部的中心處向下突出。燃料箱1006中的燃料憑借自由下落并通過燃料濾清器1035供給到燃料泵1023中,該燃料濾清器設置在燃料管1024的中間部分。由燃料泵1023加壓的燃料通過燃料供給管1013供給到節(jié)流閥體1012。最下端部分1006d位于與氣缸蓋1010的上部大致相同的高度處,例如在前后方向上與氣缸罩1011重疊,并且燃料泵1023的上部位于與排氣管1020相同的高度處,從而使得燃料管1024較短并且垂直布置。
燃料供給管1013從燃料泵1023向上延伸,然后大致水平向后彎曲,再向后延伸,同時在側視時與最下端部分1006d的一部分重疊,通到氣缸蓋1010的上側,同時在側視時大致為有角的U形,且與負壓管1016相交,并且其后端與節(jié)流閥體1012相連。
燃料泵1023具有與副油箱結合成一體的大致的管形形狀,并且布置成使其縱向垂直地指向。燃料箱1006為合成樹脂制體,將燃料泵1023可一體地容納在其中比較困難,但是上述結構確保了燃料泵1023能與燃料箱1006分開設置。用來返回蒸氣的專用的回流管1025從燃料泵1023的上部大致垂直向上延伸,并且燃料管1025的上端部分安裝于設置在燃料箱1006上部處的凹入部分6e中,并與相對于燃料水平面1006c的上側的空間相連通,該燃料水平面1006c為燃料箱1006充滿燃料時的水平面。
附圖標記1026表示用來冷卻發(fā)動機的冷卻風扇,并且燃料泵1023設置在冷卻風扇1026的后側。冷卻風扇1026對油冷卻器1027進行強制冷卻,該油冷卻器設置在冷卻風扇的前側并且發(fā)動機1005位于后側。油冷卻器1027如此構造以使得曲軸箱1005a中的機油得以循環(huán)。
此外,冷卻風扇1026布置在相對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前側和下側,并且燃料箱1006存在于冷卻風扇1026和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從朝向發(fā)動機1005的冷卻風扇1026朝車體后側供給的部分冷卻氣流通過燃料箱1006的底部后側部分1006a并被導向,該底部后側部分在氣缸上部空間1018中向后上方傾斜,從而流入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附近。
圖2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鞍騎型四輪車輛的俯視圖,而圖27是其部分的放大俯視圖。在這些圖中,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大致位于車體中心C附近。負壓管1016和空氣濾清器1008也大致位于車體中心。燃料泵1023設置在偏向車體右側的位置處,并且設置在排氣管1020側的相反側,該排氣管位于氣缸蓋1010的左側,從而使燃料泵1023位于遠離排氣管1020的位置處,這樣幾乎不可能受到熱影響。回流管1025以位于凹入槽1006f中的狀態(tài)垂直地布置,該凹入槽形成在燃料箱1006的側表面中(圖27)。在圖26中,附圖標記1036表示車頭燈,1037表示轉向手柄桿,而1038表示轉向手柄。
圖28是車體前側視圖。氣缸蓋1010具有向車體左側傾斜的氣缸軸線1010c,從而氣缸蓋1010整體地使其上側向車體左側傾斜。氣缸蓋罩1011設置在氣缸蓋1010上部偏向車體右側的位置處,并且如前視圖中所示,氣缸蓋罩1011和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與燃料箱1006底部后側重疊。
排氣口1030布置成相對于車體中心C稍微偏向車體右側。排氣管1020從那里朝向車體左側傾斜地向下延伸,并且其在氣缸蓋1010的側面上大致水平地延伸。燃料泵1023設置在車體右側,即在氣缸蓋1010傾斜側的相反側以及排氣管1020中間部分布置側的相反側,并且設置在車體架1003的前部1003c外側且與其平行(如前視圖中所示)。
回流管1025從燃料泵1023大致垂直地向上延伸,在朝向燃料箱1006底部附近的車體右側一度彎曲,通過形成在燃料箱1006的側表面中的凹入部分,且以相對較小彎曲的狀態(tài)向上延伸,并且其上端部分向車體內側彎曲,以與燃料箱1006的上部重疊。
附圖標記1031表示用來覆蓋包括燃料箱1006的車體前部的上部的前罩,而1032表示與前罩1031一體的前擋泥板。
圖29是示出了從車體前側看的發(fā)動機1005、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以及燃料泵1023的布局的視圖。氣缸蓋罩1011的左側成臺階以形成上階梯部分空間1010a,氣缸蓋1010的上表面暴露于該空間中。上階梯部分空間1010a是氣缸上部空間1018的一部分,并且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布置在該空間中。
二次空氣進氣管1014從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內表面通過上階梯部分空間1010a向下延伸。
負壓管1016從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底部朝向車體中心大致水平地延伸,在車體中心附近向下彎曲,與氣缸蓋罩1011的后側重疊,并且與位于排氣口1030相反側的進氣通道相連。
二次空氣輸出管1017從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外表面向橫向側大致水平地延伸,以大致U形彎曲,在前視時回到與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重疊的位置,從這里向下彎曲,并且向下延伸。二次空氣輸出管1017的下端部分通過氣缸蓋1010的上側暴露部分1010b進入到氣缸蓋1010中,并且與排氣口1030的附近相連。
燃料泵1023位于氣缸蓋1010的前表面的右前側,與其排出側接合部1033相連的燃料供給管1013在氣缸蓋1010前表面的前側向上延伸,在氣缸蓋罩1011的上側彎曲從而向后延伸,在氣缸蓋罩1011的后側向下彎曲,并且與節(jié)流閥體1012相連。附圖標記1034表示燃料泵1023的支撐架。
在下文中,將描述該實施例的功能。如圖24和圖25所示,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形成為與發(fā)動機1005獨立的主體,其設置在發(fā)動機1005上側的氣缸上部空間1018中,并且通過利用向前上方傾斜的座1007的底部前側部分1007a的下側形成氣缸上部空間1018。因此,可確保用來布置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空間。此外,可確保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幾乎不可能受到發(fā)動機1005的熱影響,并且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布置在發(fā)動機1005的附近以使得管路變短。而且,通過與前罩1031連續(xù)的車體罩來覆蓋氣缸上部空間1018,這易于布置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從而難于從外部看到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
此外,通過向前下方傾斜的燃料箱1006的底部后側部分1006a以及向前上方傾斜的座1007的底部前側部分1007a,使得氣缸上部空間1018的上部形成為大致山丘形狀,從而使得在側視圖中氣缸上部空間1018大致為山丘形,并且能形成相對較大的空間。因此,空氣更易于在氣缸上部空間1018中流動,從而提高了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冷卻效率,并且可進一步減少來自發(fā)動機1005的熱影響。特別地,盡管其中四輪小車的外圍被車體罩圍繞的結構使得所流動的氣流不能期望地直接對其進行冷卻,但是可減少熱影響的可能性。
而且,由于燃料箱1006的底部后側部分1006a為向前下方傾斜的傾斜表面,因此容易使得空氣沿著布置在氣缸上部空間1018上側的燃料箱的底部向后上方流動,從而可將空氣流引導至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中,由此可提高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的冷卻效率。另外,由于燃料箱1006的后端部分為到達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附近的延伸部分1006b,因此空氣能更可靠地供給到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中。
另外,由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位于冷卻風扇1026的后側,該冷卻風扇設置在發(fā)動機1005的前側,因此可通過利用由冷卻風扇1026產(chǎn)生的冷卻氣流來冷卻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從而可進一步減少熱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燃料箱1006的底部后側部分1006a可作為用于冷卻氣流的引導部。而且,由于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1015沒有位于冷卻風扇1026和發(fā)動機1005之間,因此可防止發(fā)動機1005的冷卻效率降低。
順便提及,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發(fā)明的原理范圍內可進行各種修改和應用。例如,本發(fā)明也可用于其它類型的鞍騎型車輛(例如,摩托車)。此外,發(fā)動機可能是水冷型;在這種情況下,冷卻風扇1026用來冷卻散熱器。
權利要求
1.一種鞍騎型四輪車輛,其上安裝有發(fā)動機,并在用于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具有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相對于前輪旋轉中心軸的后側以及相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前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來向所述發(fā)動機吹送空氣的冷卻風扇,其中所述燃料泵設置在所述冷卻風扇和所述發(fā)動機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從車體側視時,燃料箱的底板大致為V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從車體前視時,燃料箱的底板大致為V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包括燃料箱的燃料出口,并且位于這樣的區(qū)域中,該區(qū)域限定在具有大約30°的前后傾斜角的兩燃料水平面的前延長線和后延長線的下方。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包括燃料箱的燃料出口,并且位于這樣的區(qū)域中,該區(qū)域限定在具有大約15°的左右傾斜角的兩燃料水平面的前延長線和后延長線的下方。
7.一種鞍騎型四輪車輛,其上安裝有發(fā)動機,并在用于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具有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相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前側;并且節(jié)流閥體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的氣缸蓋的后側。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來向所述發(fā)動機吹送空氣的冷卻風扇,其中所述燃料泵設置在所述冷卻風扇和所述發(fā)動機之間。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從車體側視時,燃料箱的底板大致為V形。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從車體前視時,燃料箱的底板大致為V形。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包括燃料箱的燃料出口,并且位于這樣的區(qū)域中,該區(qū)域限定在具有大約30°的前后傾斜角的兩燃料水平面的前延長線和后延長線的下方。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鞍騎型四輪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包括燃料箱的燃料出口,并且位于這樣的區(qū)域中,該區(qū)域限定在具有大約15°的左右傾斜角的兩燃料水平面的前延長線和后延長線的下方。
13.一種用于車輛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燃料箱中的燃料泵,其中所述燃料箱的底板具有燃料貯槽部分,該燃料貯槽部分包括階梯部分和位于所述階梯部分的下側的下部,并且所述燃料泵的燃料吸入口位于相對于所述階梯部分的下側以及在所述下部的上表面處,從而位于所述燃料箱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處。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泵的所述燃料吸入口位于以下空間的至少一個中,即,當所述燃料箱以相應預期的角度前后傾斜時由燃料共同充滿的空間和當所述燃料箱以相應預期的角度左右傾斜時由燃料共同充滿的空間,其中所述燃料箱中的剩余燃料量為預定的保留量。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車輛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貯槽部分為研缽形部分,其由所述下部和包圍所述下部外圍的所述階梯部分構成。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貯槽部分形成在所述燃料箱的寬度方向和前后方向至少一個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處。
17.一種車輛中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布局結構,其包括設置在發(fā)動機上側的前面位置和后面位置處的燃料箱和鞍騎型座,并且包括用于凈化排氣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該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的氣缸附近,其中所述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設置在氣缸上部空間中,該氣缸上部空間形成在所述發(fā)動機的上側以及所述鞍騎型座的前側部分的下側。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布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上部空間的上側被所述燃料箱的底部的后側部分以及所述鞍騎型座的底部的前側部分所覆蓋,其中所述鞍騎型座位于所述后側部分的后側,并且所述燃料箱的所述底部的所述后側部分具有向前下方傾斜的傾斜表面的形狀。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的布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氣供給系統(tǒng)位于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前側的發(fā)動機冷卻風扇的后側。
全文摘要
一種鞍騎型四輪車輛,其上安裝有發(fā)動機,并在用于發(fā)動機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中具有電控型燃料噴射系統(tǒng),其中燃料泵設置在相對于前輪旋轉中心軸的后側以及相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前側。
文檔編號B62K5/01GK1651756SQ20051000736
公開日2005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2月6日
發(fā)明者江口正隆, 鶴田雄一郎, 堀田萬仁, 伊藤淳, 浦野直樹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