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刷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以減少零件數(shù)量的雨刷裝置。是具有驅動擦拭車輛的前窗玻璃的雨刷(12)的驅動機構(13)、和容納驅動機構(13)并固定在車身上的齒輪箱(17)的雨刷裝置(40A),該雨刷裝置(40A)具有:支架部(35),設置于齒輪箱(17),并固定在車身上;以及支架部(36),設置于齒輪箱(17),并在車身的前后方向上在與支架部(35)不同的位置處固定在車身上。
【專利說明】
雨刷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使擦拭設置于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動作的雨刷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為了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確保視野而設置有雨刷裝置,在專利文獻I?4中記載有該雨刷裝置的一個例子。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雨刷裝置被稱為所謂雙ir工了^ )式的結構,該雨刷裝置分別設置有驅動兩根雨刷的雨刷電動機。各雨刷電動機的動力經(jīng)由減速機構、連桿機構傳遞到擺動軸。在擺動軸上安裝有雨刷。另外,設置有容納減速機構的殼體,該殼體中設置有三個托架。并且,托架由三根螺栓固定在車身上。
[0003]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雨刷裝置為雙式,該雨刷裝置分別設置有驅動兩根雨刷的雨刷電動機。各雨刷電動機的動力經(jīng)由減速機構、連桿機構傳遞到擺動軸。在擺動軸上安裝有雨刷。另外,設置有容納減速機構以及連桿機構的殼體,該殼體由一個固定腳以及兩根螺栓固定在車身上。
[0004]在專利文獻3、4中記載的雨刷裝置為直接雙(尹二 TA夕^卜)式,該雨刷裝置分別設置有驅動兩根雨刷的雨刷電動機。各雨刷電動機的動力傳遞到構成減速機構的蝸輪的輸出軸。在輸出軸上安裝有雨刷。另外,設置有容納減速機構的殼體,該殼體由三根螺栓固定在車身上。
[0005]在先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143493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166682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3:法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965232號說明書
[0010]專利文獻4: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1911640號說明書
【發(fā)明內(nèi)容】
[0011]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2]但是,上述的專利文獻I?3記載的雨刷裝置為使用三個固定要素將殼體固定在車身上的結構,存在零件數(shù)量多的問題。
[001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減少用于固定在車身上的零件數(shù)量的雨刷裝置。
[0014]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0015]本發(fā)明是具有使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擺動的驅動機構、和容納上述驅動機構并固定在車身上的殼體的雨刷裝置,上述雨刷裝置具有:第一固定部,設置于上述殼體,并固定在上述車身上;以及第二固定部,設置于上述殼體,并在上述車體的前后方向上在與上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處固定在上述車體上。
[0016]本發(fā)明是具有使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擺動的驅動機構、和容納上述驅動機構并固定在車身上的殼體的雨刷裝置,上述雨刷裝置具有:第一固定部,設置于上述殼體,并固定在上述車身上;以及第二固定部,設置于上述殼體,并在上述車體的前后方向上在與上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處固定在上述車體上,上述第一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與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相同。
[0017]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第一固定部用螺絲部件固定在上述車身上,上述第二固定部插入設置在上述車身上的安裝孔而被固定。
[0018]在本發(fā)明中,上述驅動機構具有輸出軸,上述輸出軸使上述雨刷自由擺動地支撐上述雨刷,上述輸出軸在上述車身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上述第一固定部與上述第二固定部之間。
[0019]在本發(fā)明中,彈性部件介于上述第一固定部與上述車身之間、和上述第二固定部與上述車身之間中的至少一方。
[0020]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第一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與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相同。
[0021]本發(fā)明是使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擺動的雨刷裝置,上述雨刷裝置包括:電動機,從電樞輸出傳遞給上述雨刷的動力;旋轉體,在上述電樞的動力下旋轉;殼體,使上述旋轉體自由旋轉地容納上述旋轉體;輸出軸,在上述殼的內(nèi)部設置成與上述旋轉體一體旋轉,并且,上述輸出軸的一端部露出至上述殼體的外部且與上述雨刷連接;以及一對固定部,與上述殼體一體成形,并固定在車身上,上述一對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相同,上述一對固定部中的一個插入設置在上述車身上的安裝孔,另一個間隔著墊圈通過螺絲部件固定在上述車身上,在上述殼體的側視圖中,上述一對固定部相對于上述輸出軸成直角延伸。
[0022]發(fā)明效果
[0023]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減少在車身上固定雨刷裝置的零件數(shù)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具有本發(fā)明的雨刷裝置的車輛的概念圖。
[0025]圖2是圖1的雨刷裝置的俯視圖。
[0026]圖3是圖1的雨刷裝置的側視圖。
[0027]圖4是示出圖1的雨刷裝置的其他結構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所示的車輛10具有擦拭前窗玻璃11的兩組雨刷裝置40A、40B。從車輛10的前方觀察,雨刷裝置40A配置在左側,雨刷裝置40B配置在右側。雨刷裝置40A以及雨刷裝置40B由于從車輛10的前方觀察是左右對稱的結構,因此在下面的說明中,對一個雨刷裝置40A進行說明。
[0029]雨刷裝置40A具有雨刷12以及驅動機構13。雨刷12包括雨刷臂14、以及安裝在雨刷臂14上的雨刷刮片24。另外,如圖2所示,驅動機構13包括電動機16以及減速機構29。電動機16包括磁軛15、固定在磁軛15的內(nèi)周面的永磁30、和可旋轉地設置于磁軛15內(nèi)部的電樞31。電樞31包括電樞軸19和安裝于電樞軸19的線圈。電樞軸19設置有與線圈連接的換向器。
[0030]另外,在磁軛15的內(nèi)部設置有向線圈供電的電刷。電動機16通過切換給線圈的通電方向,可以使電樞31正反旋轉。成為電樞31的旋轉中心的中心線Al沿車輛10的左右方向、即、寬度方向配置。S卩、驅動機構13的電樞軸19的軸向沿車輛10的左右方向、SP、寬度方向配置。
[0031]磁軛15固定于齒輪箱17,齒輪箱17的開口部被蓋33覆蓋。齒輪箱17由金屬材料、樹脂材料等一體成形。在電樞軸19的外周形成蝸桿20。電樞軸19中形成蝸桿20的部位配置在齒輪箱17的內(nèi)部。另外,蝸輪18自由旋轉地設置于齒輪箱17的內(nèi)部,在蝸輪18的外周形成齒輪21。齒輪21與蝸桿20嚙合,由齒輪21和蝸桿20形成減速機構29。SP,減速機構29容納在齒輪箱17的內(nèi)部。
[0032]設置有與蝸輪18同軸的輸出軸22,當電動機16的動力傳遞至蝸輪18時,蝸輪18以及輸出軸22 —體旋轉。輸出軸22的一端部露出至齒輪箱17的外部。
[0033]前窗玻璃11的前側設置有金屬制或者樹脂制的外殼罩23。外殼罩23在車輛10的寬度方向上沿前窗玻璃11的邊緣配置。驅動機構13設置在外殼罩23的下方,輸出軸22的頂端設置在外殼罩23的上方。此外,上方表不車輛10的外側方向,下方表不車輛10的內(nèi)側方向。
[0034]雨刷臂14與輸出軸22中配置在外殼罩23上方的部分連接。雨刷臂14與輸出軸22直接連接,未設置連桿機構。因此,雨刷12以輸出軸22為中心在預定范圍內(nèi)擺動,S卩,可以往復動作。即,輸出軸22實現(xiàn)作為擺動軸的作用,輸出軸22使雨刷12自由擺動地支撐雨刷12。當雨刷12往復動作時,雨刷片24擦拭前窗玻璃11的擦拭面、即表面。
[0035]控制基板25設置在由齒輪箱17和蓋33包圍的空間。具體進行說明,控制基板25設置在蝸輪18與蓋33之間。該控制基板25上設置有控制器??刂苹?5具有逆變電路、PWM控制電路、電流檢測電路以及存儲電路等。另外,在控制基板25上設置有檢測電樞軸19的旋轉角度、轉速等的傳感器34,傳感器34的輸出信號輸入至控制器。傳感器34包括公知的霍爾IC等。
[0036]此外,雨刷裝置40B與雨刷裝置40A為相同的結構,并且,驅動雨刷裝置40B的控制系統(tǒng)與驅動雨刷裝置40A的控制系統(tǒng)為相同的結構。因此,可以分別驅動雨刷裝置40A、40B。這樣,雨刷裝置40A、40B是被稱為所謂的直接雙式的結構。
[0037]下面,對在車身37上安裝雨刷裝置40A、40B的結構進行說明。此外,雨刷裝置40A、40B由于從前方觀察車輛10是左右對稱的形狀,所以,為了方便起見,以雨刷裝置40A的安裝結構為例進行說明。在齒輪箱17上設置有一對支架部(7> 卜部)35、36。一個支架部35從齒輪箱17的車身37后方側的端部向后方延伸。另一個支架部36從齒輪箱17的車身37前方側的端部向前方延伸。在俯視齒輪箱17的圖2中,輸出軸22在車身37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兩個支架部35、36之間。
[0038]兩個支架部35、36上分別設置有安裝孔35a、36a。安裝孔35a在沿著輸出軸22的中心線BI的方向上貫通支架部35,安裝孔36a在沿著中心線BI的方向上貫通支架部36。如果俯視齒輪箱17,則兩個安裝孔35a、36a的中心與輸出軸22的中心配置在相同的直線上。直線沿車身37的前后方向設置。即,安裝孔35a、36a在車身37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0039]另外,如圖2所示俯視齒輪箱17時,兩個支架部35、36的外邊緣形狀為在輸出軸22的兩側大致前后對稱的形狀。并且,兩個安裝孔35a、36a的孔形狀為大致對稱的形狀。另外,如圖3所示側面觀察齒輪箱17時,兩個支架部35、36為在輸出軸22的兩側大致左右對稱的形狀。
[0040]在支架部35上覆蓋有橡膠安裝件(^> 卜9 〃'一)38。在橡膠安裝件38上形成凹部39,支架部35插入凹部39。橡膠安裝件38上形成包圍凹部39的開口端的法蘭盤41。另一方面,在構成車身37的板件上設置有托架42,在托架42上設置有支撐孔43。支撐孔43的側面形狀、平面形狀為正方形。橡膠安裝件38以及支架部35插入支撐孔43。法蘭盤41與托架42接觸,橡膠安裝件38在車身37的前后方向上相對于托架42被定位。
[0041]另外,在支架部36安裝有墊圈44。墊圈44由橡膠狀彈性體一體成形,墊圈44的一部分配置于形成于支架部36的安裝孔36a,墊圈44固定于支架部36。俯視齒輪箱17時,墊圈44的外周形狀為圓形,在墊圈44的中心設置有圓形的軸孔45。螺栓46的軸部47插入軸孔45。在構成車身37的板件設置有托架48,緊固螺絲46使支架部36固定在車身37上。擰入螺栓46的軸部47的螺母49可以焊接固定于托架48,也可以不固定在托架48上。此外,可以不在支架部36上安裝墊圈44,可以將支架部36直接固定于托架48。
[0042]在側面觀察雨刷裝置40A的圖3中,輸出軸22的中心線BI與支架部35的中心線Cl所成的角度大致為直角,輸出軸22的中心線BI與支架部36的中心線C2所成的角度大致為直角。此外,圖3示出中心線Cl與中心線C2位于一條直線上的例子。另外,在圖3中,為了方便起見,中心線BI與未圖示的鉛垂線平行配置,但是在實際應用上,雨刷裝置40A以中心線BI與鉛垂線交叉的狀態(tài)安裝在車身37上。
[0043]另外,支架部35的位置與支架部36的位置在中心線BI方向上一致。S卩,中心線Cl與中心線C2位于一條直線上,在中心線Cl與中心線C2為水平的狀態(tài)下,相對于齒輪箱17,支架部35與支架部36在中心線BI方向的高度大致位于相同的高度。上述中心線BI的方向為輸出軸22的軸向。
[0044]如上所述,雨刷裝置40A的支架部36通過螺栓46以及螺母49固定在車身37上。并且,支架部35以及橡膠安裝件38 —起插入托架42的支撐孔43,支架部35固定在車身37上。因此,如圖2所示俯視雨刷裝置40A時,可以防止雨刷裝置40A在水平方向移動。另夕卜,如圖3所示側面觀察雨刷裝置40A時,可以防止雨刷裝置40A在車身37的上下方向以及車身37的前后方向移動。
[0045]另外,由于雨刷裝置40A是通過兩個支架部35、36安裝于車身37的結構,因此可以減少用于將雨刷裝置40A固定在車身37上的零件數(shù)量。另外,可以通過將兩個支架部35、36這合計兩處安裝在車身37上的操作工作將雨刷裝置40A固定在車身37上,從而可以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效率。并且,雨刷裝置40A通過兩個支架部35、36安裝在車身37上。因此,可以避免雨刷裝置40A與周邊零件的干擾。另外,可以提高車身37的雨刷裝置40A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可以有效地利用車身37的空間。
[0046]并且,如果在支架部35安裝墊圈44,在支架部36安裝橡膠安裝件38,則可以將雨刷裝置40A作為右側配置的雨刷裝置40B使用,且固定在車身37上。即,雨刷裝置40A以及雨刷裝置40B可以左右共用,可以在不增加使齒輪箱17成形的金屬模具的制造費用、零件管理費等的情況下,減少雨刷裝置40A、40B的制造成本。另外,橡膠安裝件38介于托架42與支架部35之間,墊圈44介于托架48與支架部36之間。因此,通過橡膠安裝件38、墊圈44的減震功能可以減弱在電動機16工作中產(chǎn)生的振動,可以減少電動機16的工作聲音。
[0047]并且,雨刷裝置40A中輸出軸22具有作為擺動軸的功能,未設置連接輸出軸22與雨刷臂14的連桿機構。因此,可以減少雨刷裝置40A的零件數(shù)量,并且,可以實現(xiàn)雨刷裝置40A的輕量化。此外,雨刷裝置40B也可以得到與雨刷裝置40A相同的效果。
[0048]下面,對雨刷裝置40A、40B的動作以及控制進行說明。如果雨刷12的雨刷開關被關閉,則雨刷12停止在預定的初始位置。雨刷12停止在初始位置時,雨刷片24與外殼罩23的上表面接觸。
[0049]相對于此,操作打開雨刷開關而將電源的電力供給電動機16,并切換電動機16線圈的電流的方向,電樞軸19在規(guī)定的旋轉角度的范圍內(nèi)正反旋轉。電樞軸19的扭矩經(jīng)由蝸輪18向輸出軸22傳遞。蝸桿20以及齒輪21在將電樞軸19的扭矩向輸出軸22傳遞時,作為使蝸輪18的旋轉速度相對于電樞軸19的旋轉速度減速的減速機構發(fā)揮作用。
[0050]當蝸輪18正反旋轉時,輸出軸22的扭矩向雨刷12傳遞,雨刷12在預定的下反轉位置與上反轉位置之間擺動,并通過雨刷片24擦拭前窗玻璃11。
[0051]根據(jù)圖4對齒輪箱17的其他結構例進行說明。當側面觀察圖4示出的齒輪箱17時,中心線BI與中心線Cl所成的雨刷12側的角度小于90度,中心線BI與中心C2所成雨刷12側的角度小于90度。在圖4中,雨刷裝置40A的其他結構與圖2、圖3所示雨刷裝置40A相同。如果在支架部36安裝橡膠安裝件38,在支架部35安裝墊圈44,通過螺栓將支架部35固定在車身37上,則圖4的雨刷裝置40A可以作為雨刷裝置40B使用。如果圖4所示結構的雨刷裝置40A也作為圖1所示的雨刷裝置使用,則可以得到與圖2所示的雨刷裝置40A相同的效果。
[0052]并且,中心線BI與中心線Cl所成的角度和中心線BI與中心線C2所成的角度可以全部為90度以上。并且可以,中心線BI與中心線Cl所成的角度、和中心線BI與中心線C2所成的角度中的一個角度小于90度,另一個角度為90度以上。另外,支架部35的位置與支架部36的位置在中心線BI方向一致。即,相對于齒輪箱17,中心線BI方向上的支架部35的高度與中心線BI方向上的支架部36的高度大致相同。
[0053]上述的前窗玻璃1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擋風玻璃,齒輪箱17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殼體,支架部36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一固定部,螺栓46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螺絲部件,支架部35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二固定部,凹部39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安裝孔,橡膠安裝件38以及墊圈4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彈性部件,蝸輪18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旋轉體。
[0054]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fā)明宗旨的范圍內(nèi)可以有多種變形。本發(fā)明的驅動裝置包括如下結構:兩個支架部中,位于前方的支架部以插入結構固定于車身,位于后方的支架部通過螺栓緊固固定。另外,當俯視雨刷裝置時,通過兩個安裝孔的中心以及輸出軸的中心直線可以相對于車輛的前后方向交叉。即,驅動機構的電樞軸的軸向可以與車輛的寬度方向交叉配置。并且,設置在托架的支撐孔的側面形狀、平面形狀不限于上述正方形。
[0055]并且,本發(fā)明的驅動機構13不限于在殼體內(nèi)部具備減速機構29,在與螺桿20嚙合的齒輪21處直接設置輸出軸的結構,還包括在殼體內(nèi)部具備使用連桿機構的減速機構的結構。并且,驅動雨刷的電動機可以帶電刷也可以不帶電刷。并且,通過雨刷擦拭的擋風玻璃除了前玻璃之外,還包括后窗玻璃。并且,本發(fā)明的固定部除了支架部之外,還包括凸部。
[0056]符號說明
[0057]10車輛,11前窗玻璃,12雨刷,13驅動機構,
[0058]14雨刷臂,15磁軛,16電動機,17齒輪箱,
[0059]18蝸輪,19電樞軸,20蝸桿,21齒輪,22輸出軸,
[0060]23外殼罩,24雨刷刮片,25控制基板,29減速機構,
[0061]30永磁,31電樞,33蓋,34傳感器,35、36支架部,
[0062]35a、36a孔,37車身,38橡膠安裝件,39凹部,
[0063]40A.40B雨刷裝置,41法蘭盤,42,48托架,43支撐孔,
[0064]44墊圈,45軸孔,46螺栓,47軸部,49螺母,
[0065]Al、B1、Cl、C2 中心線
【權利要求】
1.一種雨刷裝置,具有使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擺動的驅動機構、和容納所述驅動機構并固定在車身上的殼體,所述雨刷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固定部,設置于所述殼體,并固定在所述車身上;以及 第二固定部,設置于所述殼體,并在所述車身的前后方向上在與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處固定在所述車身上。
2.一種雨刷裝置,具有使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擺動的驅動機構、和容納所述驅動機構并固定在車身上的殼體,所述雨刷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固定部,設置于所述殼體,并固定在所述車身上;以及 第二固定部,設置于所述殼體,并在所述車身的前后方向上在與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處固定在所述車身上, 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相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雨刷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用螺絲部件固定在所述車身上, 所述第二固定部插入設置在所述車身上的安裝孔而被固定。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雨刷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驅動機構具有輸出軸,所述輸出軸使所述雨刷自由擺動地支撐所述雨刷, 所述輸出軸在所述車身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雨刷裝置,其特征在于, 彈性部件介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車身之間、和所述第二固定部與所述車身之間中的至少一方。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雨刷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與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相同。
7.一種雨刷裝置,使擦拭車輛的擋風玻璃的雨刷擺動,其特征在于,包括: 電動機,從電樞輸出傳遞給所述雨刷的動力; 旋轉體,在所述電樞的動力下旋轉; 殼體,使所述旋轉體自由旋轉地容納所述旋轉體; 輸出軸,在所述殼體的內(nèi)部設置成與所述旋轉體一體旋轉,并且,所述輸出軸的一端部露出至所述殼體的外部且與所述雨刷連接;以及 一對固定部,與所述殼體一體成形,并固定在車身上, 所述一對固定部的外邊緣形狀相同, 所述一對固定部中的一個插入設置在所述車身上的安裝孔,另一個間隔著墊圈通過螺絲部件固定在所述車身上, 在所述殼體的側視圖中,所述一對固定部相對于所述輸出軸成直角延伸。
【文檔編號】B60S1/04GK104340176SQ201410367652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鈴木克行, 金井猛, 高橋裕太郎, 木村正秋, 高橋勇樹, 岡部浩司, 佐佐木毅, 佐佐木一匡 申請人:株式會社美姿把, 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