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大體上涉及一種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
背景技術:
可以將照相機安裝在諸如汽車的車輛上,以撲捉車輛外部的影像。例如,照相機用作為記錄車輛前方影像的行車記錄儀的一部分。例如,在JP-2010-195235-A中,為了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利用雙面膠帶將裝接部固定于車輛的前擋風玻璃,然后,利用螺栓將照相機固定于該裝接部。當利用螺栓固定照相機時,照相機到車輛的裝接以及從車輛的拆離是不方便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其中,照相機能夠容易地裝接于車輛以及從車輛拆離,此外,還可以令人滿意地確定照相機的安裝位置。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包括固定于車身的基座單元(例如,實施例中的基座單元12);照相機(例如,實施例中的照相機11); 滑動機構(例如,實施例中的滑動機構47和95),該滑動機構被構造成使得所述照相機能夠在裝接方向上滑動,以便與所述基座單元可拆離地接合;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和所述照相機其中一者上的突起(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突起觀、52和83以及后側突起四、53和84), 所述突起關于裝接方向設置在前側的左右側以及后側的左右側;以及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和所述照相機的其中另一者上的接觸部(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表面部39、后側表面部41、 前接觸部57、后接觸部59、前對向面89和后對向面90),所述接觸部在橫向上分別接觸前側的左右突起以及后側的左右突起,從而相對于所述基座單元定位所述照相機。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所述基座單元包括設置在裝接方向上的左右兩側處的滑動引導部(例如,實施例中的滑動引導部沈),該滑動引導部之間的距離在裝接方向上的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其中,所述照相機包括設置在裝接方向上的左右兩側處的滑動壁(例如,實施例中的滑動壁43),所述滑動壁具有其中形成有滑動凹部(例如, 實施例中的凹部42)的對向面,所述滑動壁之間的距離在裝接方向的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并且其中,所述滑動機構(例如,實施例中的滑動機構47)由所述各滑動引導部和所述各滑動凹部所形成。本發(fā)明第三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前側的左右突起(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突起28)和后側的左右突起(例如,實施例中的后側突起29)形成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其中,前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的接觸部形成在所述照相機上,其中,前側的左右突起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的左右突起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并且其中,前側的左右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的左右接觸部之間的距離。本發(fā)明第四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所述接觸部(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表面部39和后側表面部41)由左右滑動壁的對向面形成。本發(fā)明第五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所述接觸部由左右的傾斜表面(例如,實施例中的傾斜表面61)形成,該左右的傾斜表面之間的橫向距離朝著裝接方向的前側增大。本發(fā)明第六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在基座單元上形成為在裝接方向上等量地間隔開,其中,前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接觸部在照相機上形成為在裝接方向上等量地間隔開,并且其中,前側凹部(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凹部56)在裝接方向上形成在前側的左右接觸部的前側,使得該前側凹部之間具有變大的橫向間距,并且后側凹部(例如,實施例中的后側凹部58)在裝接方向上形成在后側的左右接觸部的前側上,使得該后側凹部之間具有變大的橫向間距。本發(fā)明第七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前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前側的左右凹部由左右的傾斜表面(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傾斜表面6 形成,該左右的傾斜表面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沿裝接方向朝前側變大,并且其中,后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凹部由左右的傾斜表面(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傾斜表面64),該左右的傾斜表面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沿裝接方向朝前側變大。本發(fā)明第八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左右的滑動引導部(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后側滑動引導部8 沿裝接方向多個地設置在基座單元上,其中,左右的滑動壁(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滑動壁87和后側滑動壁88)沿裝接方向多個地形成在照相機上,滑動凹部(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滑動凹部92和后側滑動凹部9 形成在多個左右的滑動壁的對向面(例如,實施例中的前側對向面89和后側對向面90)上,并且其中,滑動機構(例如,實施例中的滑動機構95)是由多個滑動引導部以及多個滑動壁的滑動凹部所形成。本發(fā)明第九方面提供了所述結構,其中,所述接觸部是由多個左右的滑動壁的在與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相對應的位置處的對向面形成。根據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由于照相機能夠通過滑動機構利用簡單的滑動操作而接合于固定到車身的基座單元,所以能夠容易地裝接/拆離照相機。當使照相機在裝接方向上滑動以安裝于基座單元時,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在橫向上接觸所述接觸部, 從而照相機相對于基座單元定位。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容易地進行橫向上的定位和轉動方向上的定位,并且能夠防止松脫。由于每一個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在橫向上接觸所述接觸部,所以能夠減小接觸面積,從而減小了滑動阻力并且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根據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滑動機構是由所述基座單元的左右的滑動引導部和照相機的左右的滑動壁的滑動凹部所形成。并且,將所述左右的滑動引導部之間的距離和所述左右的滑動壁的對向面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在裝接方向上在前側處比在后側處大。因而,寬的滑動凹部與窄的左右的滑動引導部之間的滑動操作是沒有必要的。因此,縮短了通過滑動機構進行裝接/拆離所需要的滑動量,從而有利于裝接/拆離操作。
根據本發(fā)明第三方面,前側的左右突起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的左右突起之間的距離,并且前側的左右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的左右接觸部之間的距離。結果,寬的前側接觸部不需要接觸窄的后側的左右突起。因此,能夠在縮短了通過滑動機構進行裝接/拆離所需要的滑動量的同時進行定位。根據本發(fā)明第四方面,其之間的間距在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的接觸部是由其之間的間距也是在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的左右滑動壁的對向面形成的。因而,簡化了結構。根據本發(fā)明第五方面,由于接觸部是由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朝裝接方向前側變大的左右的傾斜表面形成的,所以在剛好通過定位停止之前,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并沒有同時接觸接觸部。因而,可以減小由接觸引起的滑動阻力,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根據本發(fā)明第六方面,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形成在基座單元上,并且前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接觸部形成在照相機上,使得關于裝接方向具有等量的間隔。此外,其間具有較大橫向間距的凹部形成在其間具有較小的橫向間距[MW1]的前側的左右接觸部的前側處,并且其間具有較大橫向間距的凹部形成在其間具有較小橫向間距的后側的左右接觸部的前側處。因而,在接觸所述接觸部之前,可以通過所述凹部避免所述突起接觸照相機[MW2]。因此,能夠在縮短通過滑動機構進行裝接/拆離所需的滑動量的同時進行定位。由于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形成在基座單元上,并且前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接觸部形成在照相機上,使得關于裝接方向具有等量的間隔,所以能夠提升定位精度。根據本發(fā)明第七方面,前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其前側的左右凹部是由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朝著裝接方向前側變大的左右的傾斜表面形成的,并且后側的左右接觸部和其后側的左右凹部是由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朝著裝接方向前側變大的左右的傾斜表面形成。結果,在剛好通過定位停止之前,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并沒有同時接觸接觸部。 因而,可以減小由接觸引起的滑動阻力,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根據本發(fā)明第八方面,在裝接方向上具有間隔的情況下,在基座單元上形成有多排的左右滑動引導部,并且在照相機上形成有多排的左右滑動壁,滑動凹部形成在左右滑動壁的對向面上。因而,從每一排上的滑動引導部與每一排上的滑動壁在前后方向上錯位的狀態(tài)開始滑動操作。并且,僅僅對于使各排的前側和后側滑動凹部與各排的前側和后側滑動引導部相接合需要所述滑動操作。因此,可以縮短通過滑動操作進行裝接/拆離所需的滑動量,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根據本發(fā)明第九方面,前側的左右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突起與由各排的滑動壁的對向面所形成的接觸部相對應地設置。結果,能夠提升定位精度。并且,由于通過滑動壁的對向面形成接觸部,所以能夠簡化所述結構。
圖IA至圖IC圖示了第一實施例,圖IA圖示了拆解的狀態(tài),圖IB圖示了接合之前的狀態(tài),圖IC圖示了接合之后的狀態(tài)。圖2A和圖2B從上方圖示了接合之前和之后的狀態(tài)。圖3A和圖;3B圖示了第二實施例,圖3A圖示了拆解的狀態(tài),示了接合的狀態(tài)。圖4從下方圖示了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基座單元。圖5從上方圖示了基座單元的前側突起與后側突起的接合狀態(tài)。圖6A和圖6B圖示了第三實施例,圖6A圖示了拆解的狀態(tài),圖6B圖示了接合的狀態(tài)。圖7從下方圖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基座單元。圖8從上方圖示了基座單元的前側突起與后側突起的接合狀態(tài)。圖9A和圖9B圖示了第四實施例,圖9A圖示了拆解的狀態(tài),圖9B圖示了接合的狀態(tài)。圖10從下方圖示了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基座單元。圖11從上方圖示了基座單元的前側突起與后側突起的接合狀態(tài)。圖12A至圖12C圖示了第四實施例,圖9A圖示了拆解的狀態(tài),圖12B圖示了接合之前的狀態(tài),圖12C圖示了接合之后的狀態(tài)。圖13A和13B從上方圖示了接合之前和之后的狀態(tài)。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參考圖1和圖2描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各附示了照相機11和用于將照相機11安裝在車輛上的基座單元12。如圖 IA至IC所示,照相機11被構造成可以通過相對于基座單元12滑動而裝接于基座單元12 或從基座單元12拆離。箭頭F代表照相機111[MW3]滑動以被安裝的裝接方向。通常地, 車輛包括向前且向下傾斜的前擋風玻璃。例如,朝著裝接方向F將所述基座單元12固定于前擋風玻璃。如圖IA所示,基座單元12具有大致對稱的形狀。所述基座單元12包括裝接部15 和引導板部16,所述裝接部15具有低高度的矩形板狀形狀,所述引導板部16從裝接部15 的底部橫向擴展。裝接部15和引導板部16具體地由金屬鑄件一體地形成。通過利用雙面膠片將裝接部15的頂表面粘接于前擋風玻璃,裝接了所述基座單元12。引導板部16包括相互平行的前緣21和后緣22。而且,引導板部16在其左右兩側處還包括前側縱向邊緣23、中間橫向邊緣M以及后側縱向邊緣25。在所述左右兩側的每一側中,前側縱向邊緣23從前緣21的橫向上的外端向后延伸,中間橫向邊緣M從前側縱向邊緣23的后端橫向向內延伸,而后側縱向邊緣25從中間橫向邊緣M的內端向后延伸以便連接于后緣22的橫向上的外端。左側和右側的縱向邊緣23和23、左側和右側的中間橫向邊緣M和M以及左側和右側的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分別形成了左側和右側的滑動引導部沈和沈?;瑒右龑Р可蚝蜕蜓由斐鲅b接部15的左右兩側。因而,在裝接方向F 上,滑動引導部26和沈之間的距離在前側處比在后側處大。一對前側突起觀和28以及一對后側突起四和四從引導板部16的頂表面向上伸出。每個前側突起觀設置在由前緣21和每一個前側縱向邊緣23所限定的拐角內側。每個后側突起四設置在由后緣22和每一個后側縱向邊緣25所限定的拐角內側。S卩,在基座單元12上,關于裝接方向F,前側突起觀分別設置在前側的左側和右側處,并且后側突起29分別設置在后側的左側和右側處。前側突起28和28以及后側突起四和四例如通過鑄造成所述基座單元12的一部分而形成。如圖2A所示,前側突起觀和觀以及后側突起四和四分別具有在橫向上朝著外側變細的三角柱形狀。前側突起觀和觀的橫向上的外端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突起四和 29的橫向上的外端之間的距離。如圖IA所示,照相機11包括照相機本體31和透鏡單元32。照相機本體11具有用于捕捉影像的各種內置零部件。透鏡單元32連接于照相機本體31的前側,使得該透鏡單元32可以沿上下方向轉動并且面向車輛的前方。照相機本體31被外殼33封蓋,并且左右的滑動壁;34和34從該外殼33的上表面向上伸出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外殼33具有大致對稱的形狀。整個外殼33具體由金屬鑄件與滑動壁34和34 —體地形成。每個滑動壁34包括前壁35、中間壁36和后壁37。前壁35在前后方向上向后延伸, 中間壁36從前壁35的后端向內傾斜,而后壁37從中間壁36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延伸。切削滑動壁34和34,以形成與外殼33的頂表面垂直的對向面38和38。如圖2B所示, 每個對向面38包括前側表面部(接觸部)39、中間表面部40和后側表面部(接觸部)41。 前側表面部39在前后方向上向后[MW4]延伸,中間表面部40從前側表面部39的后端向內延伸,并且后側表面部41從中間表面部40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麗5]延伸。對向面 38和38設置在關于將照相機11安裝于基座單元12的裝接方向F的左側和右側處,使得該對向面38和38之間的距離在前側處比在后側處大。如圖2A所示,前側表面部39和39之間的距離比基座單元12的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之間的距離大。滑動凹部42從每個滑動壁34的對向面凹入為具有基本恒定的深度。如圖IA所示,滑動凹部42形成在對向面38的豎直方向上的中間位置,并與外殼33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每個滑動凹部42包括形成在前側表面部39處的前側凹部43、形成在中間表面部40 處的中間凹部44以及形成在后側表面部41處的后側凹部45。盡管所述滑動凹部42的前端是開口的,但是該滑動凹部42的后端是閉合的。通過將滑動引導部沈和沈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中,并且使它們朝著裝接方向F滑動,照相機11被安裝在基座單元12上。然后,通過從滑動凹部42和42反向滑動被插入的滑動引導部26和沈,將照相機11移除。即,照相機11當被裝接和拆離時,沿著滑動引導部沈和沈移動。滑動引導部沈和沈以及滑動凹部42和42形成了通過滑動操作使照相機11可拆離地接合于基座單元12的滑動機構47。如圖2B所示,基座單元12的前側突起28和28的橫向上的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照相機11的前側表面部39和39之間的距離,并且基座單元12的后側突起四和四的橫向上的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照相機11的后側表面部41和41之間的距離。左右的前側表面部39和39以及左右的后側表面部41和41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前側突起 28和28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四和四,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如圖IB和IC所示,當將照相機11裝接到固定于前擋風玻璃的基座單元12時,將 (滑動機構47的)左右的滑動引導部沈和沈插入到(滑動機構47的)左右的滑動凹部 42和42中,并且使照相機1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滑動。在裝接操作開始時,如圖IA 所示,由于前側表面部39和39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之間的距離,所以不需要[MW6](形成在前側表面部39和39處的)前側凹部43和43與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之間的滑動操作。然后,如圖IB和IC所示,在前側縱向邊緣23和23被插入到前側凹部43 和43中的情況下,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被插入到后側凹部45和45中,并且使照相機11 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滑動。在滑動操作期間,如圖2A和2B所示,左右的前側突起觀和28分別接觸左右的前側表面部39和39,而左右的后側突起四和四分別接觸左右的后側表面部41和41。最后,如圖IC和2B所示,滑動凹部42和42的后側凹部45和45的后端部分接觸引導板部16的后緣22,使得照相機11停止。在這種狀態(tài)下,前側突起觀和觀在橫向上接觸前側表面部39和39而后側突起四和四在橫向上接觸后側表面部41和41, 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板單元12定位。根據第一實施例,可以實現下面的效果。由于通過所述滑動機構47使照相機11滑動以與固定在車身的基座單元12相接合,所以能夠容易地裝接/拆離該照相機11。所述基座單元12包括關于裝接方向F橫向地布置的前側突起觀和觀以及后側突起四和29,以與照相機11的前側表面部39和39以及后側表面部41和41接觸。因而,可以容易地進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在橫向和轉動方向上的定位,并且能夠防止晃動。由于只有前側突起觀和觀以及后側突起四和 29橫向地接觸前側表面部39和39以及后側表面部41和41,所以可以使接觸面積最小化, 并且可以減小滑動阻力,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滑動機構47由基座單元12的左右的滑動引導部沈和沈以及照相機11的左右的滑動壁34和34的滑動凹部42和42形成。而且,滑動引導部沈和沈之間的距離與滑動壁34和34的對向面38和38之間的距離被設定為在裝接方向F的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因而,不需要滑動凹部42和42的寬的前側凹部43和43與左右的滑動引導部沈和沈的窄的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之間的滑動操作。因此,可以縮短通過滑動機構47進行裝接 /拆離所需的滑動量。左右的前側突起28和28之間的距離比左右的后側突起四和四之間的距離大, 并且左右的前側表面部39和39之間的距離比左右的后側表面部41和41之間的距離大。 結果,寬的前側表面部39和39不需要接觸窄的后側突起四和四。因此,能夠在縮短通過滑動機構47進行裝接/拆離所需的滑動量的同時,進行照相機11的定位。左右的滑動壁34和34使其之間的距離在關于裝接方向F的前側處比后側處大。 而且,前側表面部39和39以及后側表面部41和41形成了要與所述前側突起觀和觀以及后側突起四和四接觸的定位接觸部。因而,能夠簡化結構。將參考圖3至圖5著眼于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來描述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如圖3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并沒有形成第一實施例的基座單元12的前側突起 28和28以及后側突起四和四。代替的是,一對延伸板部51和51從基座單元12的下面向下伸出。左右的延伸板部51和5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圖4所示,每個延伸板部51都具有前側突起52和后側突起53。前側突起52從延伸板部51的前端部分橫向向外地伸出, 而后側突起53從延伸板部51的后端部分橫向向外地伸出。即,關于裝接方向F,前側突起 52設置在前側的左右兩側處,而后側突起53設置在后側的左右兩側處。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后側突起53和53分別具有朝著橫向上的外側變細的三角柱形狀。前側突起52和52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后側突起53和53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右側的前側突起52和右側的后側突起53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并且左側的后側突起52和左側的后側突起53也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后側突起53和53例如通過鑄造成為基座單元12 的一部分而形成。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上側凹部55在外殼33的上表面上形成為在左右滑動壁;34之間從該上表面略微下陷。所述上側凹部55通過切削加工形成。在上側凹部55 的左右兩側的每一側處,前側凹部56、前側接觸部57、后側凹部58和后側接觸部在裝接方向F上從前側位置連續(xù)地形成至后側位置。前側接觸部57在前側凹部56的后側處比該前側凹部56向內伸出,并且后側接觸部59在后側凹部58處該比后側凹部58向內伸出。換句話說,如圖5所示,在其之間具有較大間距的前側凹部56和56形成于在其之間具有較小間距的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的前側,而且在其之間具有較大間距的后側凹部58和58 形成于在其之間具有較小間距的左右的后側接觸部59和59的前側。前側接觸部57和57 之間的橫向距離基本等于后側接觸部59和59之間的橫向距離。因而,右側的前側接觸部 57和右側的后側接觸部59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并且左側的前側接觸部 57和左側的后側接觸部59也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在第二實施例中,前側突起52和52的橫向上的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前側接觸部57和57之間的距離。而且,后側突起53和53的橫向上的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后側接觸部59和59之間的距離。因而,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后側接觸部59和 59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從而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了照相機11。當將照相機11裝接于基座單元12時,如圖3A和所示,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在滑動引導部26和沈的前側縱向邊緣23和23被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的前側凹部43 和43中的同時,滑動引導部沈和沈的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被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 的后側凹部45和45中,并且使相機1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滑動。在滑動操作期間, 如圖5所示,通過左右的前側凹部56和56避免了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接觸照相機11, 并且通過左右的后側凹部58和58避免了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接觸照相機11。而且, 最終,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并且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后側接觸部59和59,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根據第二實施例,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形成在基座單元12上,并且所述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左右的后側接觸部59和59形成在照相機11上,使其關于裝接方向F具有相等的間隔。此外,在其之間具有較大橫向間距的前側凹部56和56形成于在其之間具有較小橫向間距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的前側,而且在其之間具有較大橫向間距的后側凹部58和58形成于在其之間具有較小橫向間距的后側接觸部59和59的前側。因而,通過前側凹部56和56以及后側凹部58和58避免了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后側突起53和53在接觸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后側接觸部59和 59之前接觸照相機11。因此,能夠在縮短通過滑動機構47進行裝接/拆離所需的滑動量的同時進行定位。由于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形成在基座單元12上,并且所述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左右的后側接觸部59和59形成在照相機11 上,使其關于裝接方向F具有相等的間隔,所以能夠提升定位精度。例如,可以通過一次直線地移動一個刀具來加工所述左側的前接觸部57與左側的后接觸部59的橫向上的內端。 而且,可以通過一次直線地移動一個刀具來加工所述右側的前接觸部57與右側的后接觸部59的橫向上的內端。結果[MW7],能夠提升形成精度,從而進一步提升了位置精度。參考圖6A至8,將著眼于與第二實施例的差異來描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在第三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使基座單元12的左右的延伸板部51和51傾斜為使其之間的距離朝著裝接方向F的前側變大。即,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大于左右的后側突起53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在第三實施例中,如圖6A、6B和8所示,上側凹部55的左右端緣形成為傾斜表面 61和61,該傾斜表面61和61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朝著裝接方向F的前側變大。在第三實施例中,照相機11的左右的傾斜表面61和61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基座單元12的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在這種情況下,如圖8所示,傾斜表面61和61接觸所述前側突起52和52的部分變成前側接觸部57和57,同時該前側接觸部57和57的前側變成前側凹部56和56, 并且傾斜表面61和61接觸所述后側突起53和53的部分變成后側接觸部59和59,同時該后側接觸部59和59的前側變成后側凹部58和58。當將照相機11裝接于基座單元12時,如圖6A和6B所示,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在滑動引導部26和沈的前側縱向邊緣23和23被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的前側凹部43 和43中的同時,滑動引導部沈和沈的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被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 的后側凹部45和45中,并且使相機1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滑動。在滑動操作期間, 通過傾斜表面61和61的左右的前側凹部56和56以及左右的后側凹部58和58,避免了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接觸照相機11。而且,最終,如圖8 所示,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并且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后側接觸部59和59,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根據第三實施例,通過接觸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與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 來進行定位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后側接觸部59和59是通過左右的傾斜表面61和 61形成的,該左右的傾斜表面61和61使其之間的距離朝著裝接方向F上的前側變大。結果,在恰好通過定位而停止之前,前側突起52和52與后側突起53和53并沒有同時接觸所述傾斜表面。因而,能夠減小由于接觸而導致的滑動阻力,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參考圖9至11,將著眼于與第二實施例的差異來描述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在第四實施例中,上側凹部55的前側凹部56和56以及前側接觸部57和57是通過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形成的,該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之間的距離朝著裝接方向的前側變大,并且后側凹部58和58以及后側接觸部59和59是通過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形成的,該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之間的距離也朝著裝接方向的前側變大。在第四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照相機11的左右的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以及左右的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基座單元12的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在這種情況下,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接觸所述前側突起52和52的部分變成前側接觸部57和57,同時該前側接觸部57和57的前側變成前側凹部56和56,并且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接觸所述后側突起53和53的部分變成后側接觸部59和59,同時該后側接觸部59和59的前側變成后側凹部58和58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后側接觸部59和59間隔開為具有相等的間隔。當將照相機11裝接于基座單元12時,如圖9A和9B所示,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在滑動引導部26和沈的前側縱向邊緣23和23被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的前側凹部43 和43中的同時,滑動引導部沈和沈的后側縱向邊緣25和25被插入到滑動凹部42和42 的后側凹部45和45中,并且使相機1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滑動。在滑動操作期間, 如圖11所示,通過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的前側凹部56和56以及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 的后側凹部58和58,避免了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接觸照相機11。而且,最終,如圖8所示,左右的前側突起52和52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前側接觸部57和57,并且左右的后側突起53和53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后側接觸部59和 59,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根據第四實施例,前側接觸部57和57以及前側凹部56和56是通過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形成的,該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使其之間的距離朝著裝接方向F上的前側變大。而且,后側接觸部59和59以及后側凹部58和58是通過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形成的,該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使其之間的距離朝著裝接方向F上的前側變大。結果,在恰好通過定位而停止之前,前側突起52和52與后側突起53和53并沒有同時接觸前側傾斜表面63和63與后側傾斜表面64和64。因而,能夠減小由于接觸而導致的滑動阻力,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參考圖12和13,將著眼于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來描述根據第五實施例的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在第五實施例中,在基座單元12的引導板部16中,分別具有矩形板形狀的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形成在裝接方向F上的前側的左右兩側處,并且分別具有矩形板形狀的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形成在裝接方向F上的后側的左右兩側處。換句話說,基座單元 12的引導板部16具有多排,具體地,兩排的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以及后側滑動引導部 82和82具有間隔地在裝接方向F上。前側突起83和83從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的上側向上伸出。而且,后側突起 84和84從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的上側向上伸出。前側突起83和83分別設置在裝接方向F的前側的左側和右側處,并且后側突起84和84分別設置在裝接方向F的后側的左側和右側處。前側突起83和83以及后側突起84和84分別具有朝著橫向上的外側逐漸變細的三角柱形狀。前側突起83和83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后側突起84和84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因此,右側的前側突起83和右側的后側突起84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并且左側的前側突起83和左側的后側突起84也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前側突起83和83以及后側突起84和84例如通過鑄造成基座單元12 的一部分而形成。
在照相機11的外殼33的上表面上,左右的前側滑動壁87和87形成在前側上,而左右的后側滑動壁88形成在后側處。前側滑動壁87和87以及后側滑動壁88和8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前后方向上切削前側滑動壁87和87,以形成與外殼33的上表面垂直的前側對向面(接觸部)89和89,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切削后側滑動壁88和88,以形成與外殼33的上表面垂直的后側對向面(接觸部)90和90。前側對向面89和89之間的橫向距離基本等于后側對向面90與90之間的橫向距離。因而,左側的前側對向面89與左側的后側對向面90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并且右側的前側對向面89與右側的后側對向面90排列在沿裝接方向F延伸的一條直線上。前側滑動凹部92從每個前側滑動壁87的前側對向面89凹入為具有基本恒定的深度。而且,后側滑動凹部93從每個后側滑動壁88的后側對向面90凹入為具有基本恒定的深度。前側滑動凹部92和后側滑動凹部93與外殼33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前側滑動凹部92和92在前側和后側這兩側處都開口。后側滑動凹部93和93在前側處開口而在后側處封閉。結果,在照相機11上,橫向地布置有多排的,具體為兩排的具有前側滑動凹部92 和92的前側滑動壁87和87以及具有后側滑動凹部93和93的后側滑動壁88和88,同時在在裝接方向F上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間隔。在將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插入到前側滑動凹部92和92以及將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插入到后側滑動凹部93和93中之后,使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朝著裝接方向F上的前側滑動。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與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以及前側滑動凹部92和92與后側滑動凹部93和93形成了通過滑動操作使照相機11可拆離地接合于基座單元12的滑動機構95?;鶈卧?2的前側突起83和83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照相機11的前側對向面89和89之間的距離,并且基座單元12的后側突起84和84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基本等于照相機11的后側對向面90和90之間的距離。照相機11的左右的前側對向面 89和89以及左右的后側對向面90和90在橫向上分別接觸基座單元12的左右的前側突起 83和83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84和84,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當將照相機11裝接于基座單元12時,如圖12B和13A所示,首先,從下側使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布置在前側滑動壁87和87的前方,并且使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 布置在后側滑動壁88和88的前方。然后,將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插入到前側滑動凹部92和92中,并且將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插入到后側滑動凹部93和93中。在這種情況下,將照相機1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向前滑動。最終,照相機11的后側滑動凹部93 和93的后端部分接觸基座單元12的后側引導部82和82的后緣,使得照相機11停止。在這種情況下,左右的前側突起83和83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前側對向面89和89,并且左右的后側突起84和84分別在橫向上接觸左右的后側對向面90和90,從而照相機11相對于基座單元12定位。根據第五實施例,多排的,具體是兩排的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以及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在裝接方向F上有間隔地形成在基座單元12上,并且多排的,具體是兩排的具有前側滑動凹部92和92的前側滑動壁87和87以及具有后側滑動凹部93和93的后側滑動壁88和88在裝接方向F上有間隔地形成在照相機11上。因而,從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與前側滑動壁87和87錯位以及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與后側滑動壁88和88錯位的狀態(tài)開始滑動操作。并且,僅僅對于使前側滑動凹部92和92以及后側滑動凹部93和 93與前側滑動引導部81和81以及后側滑動引導部82和82相接合需要所述滑動操作。因此,可以縮短通過滑動操作進行裝接/拆離所需的滑動量,從而有助于裝接/拆離操作。左右的前側突起83和83以及左右的后側突起84和84形成為具有相等的間隔, 并且接觸部是由具有相等間隔的前側滑動壁87和87以及后側滑動壁88和88的前側對向面89和89以及后側對向面90和90所形成。結果,與第二實施例類似,能夠提升定位精度。由于通過前側滑動壁87和87以及后側滑動壁88和88的前側對向面89和89以及后側對向面90和90形成了通過接觸前側突起83和83以及后側突起84和84進行定位的接觸部,因而,能夠簡化結構。在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中,舉例說明了突起形成在基座上而通過接觸該突起來進行定位的接觸部形成在照相機上的情況。然而,突起可以形成在照相上并且接觸部可以形成在基座上。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包括 固定于車身的基座單元;照相機;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被構造成使得所述照相機能夠在裝接方向上滑動,以便與所述基座單元可拆離地接合;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和所述照相機其中一者上的突起,所述突起關于裝接方向設置在前側的左右側以及后側的左右側;以及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和所述照相機的其中另一者上的接觸部,所述接觸部在橫向上分別接觸前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以及后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從而相對于所述基座單元定位所述照相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 其中,所述基座單元包括設置在裝接方向上的左右兩側處的滑動引導部,該滑動引導部之間的距離在裝接方向上的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 其中,所述照相機包括設置在裝接方向上的左右兩側處的滑動壁,所述滑動壁具有其中形成有滑動凹部的對向面,所述滑動壁之間的距離在裝接方向的前側處比在后側處更大,并且其中,所述滑動機構由所述滑動引導部和所述滑動凹部所形成。
3.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構,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基座單元上, 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形成在所述照相機上, 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的左右的突起的橫向外端之間的距離,并且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大于后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之間的距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構,其中,所述接觸部由左右的所述滑動壁的對向面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構,其中,所述接觸部由左右的傾斜表面形成,該左右的傾斜表面之間的橫向距離朝著裝接方向的前側增大。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結構,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形成為在裝接方向上等量地間隔開,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在所述照相機上形成為在裝接方向上等量地間隔開,并且其中,前側凹部沿裝接方向形成在前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的前側,使得該前側凹部之間具有增大的橫向間距,并且后側凹部沿裝接方向形成在后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的前側上,使得該后側凹部之間具有變大的橫向間距。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結構,其中,前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和前側的左右的所述凹部由左右的傾斜表面形成,該左右的傾斜表面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沿裝接方向朝前側變大,并且其中,后側的左右的所述接觸部和后側的左右的所述凹部由左右的傾斜表面,該左右的傾斜表面使其之間的橫向間距沿裝接方向朝前側變大。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左右的滑動弓I導部沿裝接方向多個地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上,其中, 左右的滑動壁沿裝接方向多個地形成在所述照相機上,滑動凹部形成在多個左右的滑動壁的對向面上,并且其中,所述滑動機構是由多個所述滑動引導部以及多個所述滑動壁的滑動凹部所形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結構,其中,所述接觸部是由多個左右的滑動壁的在與前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和后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相對應的位置處的對向面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將照相機安裝在車輛上的結構,該結構包括固定于車身的基座單元;照相機;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被構造成使得所述照相機能夠在裝接方向上滑動,以便與所述基座單元可拆離地接合;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和所述照相機其中一者上的突起,所述突起關于裝接方向設置在前側的左右側以及后側的左右側;以及設置在所述基座單元和所述照相機的其中另一者上的接觸部,所述接觸部在橫向上分別接觸前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以及后側的左右的所述突起,從而相對于所述基座單元定位所述照相機。
文檔編號B60R11/04GK102452363SQ20111033100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5日
發(fā)明者大西本泰, 真取忠弘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本田艾萊希斯